第一篇:当前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纲要》和《概论》自主实践报告
大学生实践学习报告(论文)
题目当前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课程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成绩《纲要》及《概论》自主学习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
中国地质大学
年月日
当前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在今时今日的市场经济下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还是经验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今天的农村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它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对于当前情况下的农村发展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农民收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应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引发了农民收入增幅的逐步下降。据有关资料,1996年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徘徊在4%上下,而这增长幅度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数据。实际上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本以农业(粮食)为主的地方,其增长率普遍比这个增幅低许多,不少地方其实是负增长。以我镇为例,我镇是一个以粮食(水稻)生产为主的地方,1996年以前的几年,每50公斤稻谷价格在70-80元之间,一段时间曾经达到90元。除了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折旧、水电等生产资料和规定范围内的“三提五统”开支,每50公斤粮食的利润空间在35-50元之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从1997年开始,粮食价格连续六年大幅度下降,2001年取消保护价后,每50公斤稻谷价格最低降到40元以内,农民种粮几乎无利润。
其次是乡镇财政问题。我国的乡镇财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初衷是为了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财源不足、分成办法不当、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它至今并没有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不能履行为本辖区居民和农民提供需求的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责。事实上,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乡镇连续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据中国新闻网透露,全国乡镇财政负债保守估计在2000亿元至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左右,有的乡镇负债竟超过上千万元。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乡镇
不具备建立财政的经济基础,同时,县市与乡镇的财政分成办法也束缚了乡镇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的留成办法是由县市一级决定的,一般采取的办法是“一定三年,包死基数,超收分成,缺额不补”。包死基数是指在财政收入基数以下的所有收入全额留成,对超过基数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成。而事实上县市领导出于保本级财政的目的出发,往往采取牺牲乡镇利益的做法,该给予乡镇的不给予,不该收乡镇的则在财政支付时强行克扣,乡镇主要领导则由于其政治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其手中而只能被动接受。如我镇去年上缴的财税任务520万元,实际返还给我镇的只有320万元,仅能保证本镇中、小学教师和卫生院的经费,乡镇干部和乡镇建设支出则要另想办法。而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名誉上是实行乡镇财政包干,实际上是把税收的负担压在了乡镇,一方面不管你乡镇有没有税源,也不管你税源增长如何,只是在下达税收包干(实际是上缴)任务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从而使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出现了空转。就我镇而言,实行分税和乡镇财税包干后,我镇的财税任务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去年仅有人口24000人的我镇上缴财税任务高达520多万元,而事实上我镇的全部农业税(不含用于村级开支的附加)税源不到280万元,工商税(含国、地税)税源不到100万元,实际空转额度为140多万元。另一方面任务下达到乡镇,考评也是对乡镇政府而言,税收完不完成任务,县市问的是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因此就出现了财税部门不收税,而没有收税职能的乡镇干部则成了财税收缴主体的有悖法律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引税”(不属于自己征税范围的税收以远低于规定的税率标准引过来)这个新时代的税收怪胎也应运而生,很多乡镇就是通过引税来解决当地税源不足的问题,以减少自身的贴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再次是乡村公共建设由谁来投资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的公共建设是通过民办公助来解决,所谓的民办就是由农民出资。比如农村的学校、卫生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曾经还有县乡公路)、农村的水利基本建设、城镇建设都要由农民来出资出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乱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少了,而乡镇财政又没有能力承担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的职责,因此出现了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空档问题。
接下来是“粮”的问题。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
定。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之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大概源自于此。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就在近几年粮食生产形势相对宽松的时候,粮食价格出现了多年的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民的负担却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把土地当成包袱,因而对土地不加珍惜,占用粮田建房的大量出现。据有关资料,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年产量也曾经达到5亿吨左右。但现在我国粮食产地面积下降到14亿亩,年产量也下降为4.5亿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说:“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粮食产地面积和产量都越来越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30年,拿什么来维持那么多人的生存?”。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因为粮食丰收而忽略粮食安全而带来的沉重教训,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3亿,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一旦出了问题,那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因此,粮食安全永远也马虎不得。
除了以上四个重要问题外,我认为我国农村发展当中,还存在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人”。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当前的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
2.“地”。农村土地问题包括内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和外部征占土地问题。
3.“权”。既有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也有农村基层政权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于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些认知,当然,今时今日的农村已和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是面貌全新了,改革开放20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人民也过上了较富裕的生活,但要让农村更进一步的发展,要让农村人口过上更好的日子,其上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篇:2016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2016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最近,**县委办组成调查组,就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16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目前,**县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六)“一事一议”实施难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面对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具体操作难、落实难。一是乡村债务的债权户要求抵扣“一事一议”资金。二是外出农户多,有的是举家外出,这部分人的“一事一议”筹资同样难以收取。三是受益不均,农户思想难统一。有些“一事一议”项目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民小组或农户带来好处,受益范围难以确定,导致意见不一,“一事一议”方案难以通过。四是大型、长期公益事业难兴办。“一事一议”筹资有限,使一些耗资较大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跨村、跨乡的工程一时办不了。五是部分村“一事一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对来年的“一事一议”进行抵触,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逐步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 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目标,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加快县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主体
要通过县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使政府和集体重新成为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发展主体。在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忽视、削弱政府部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不仅如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还应加强这一职能。财政要按照由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的原则,加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职能。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的新的发展主体,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力量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的有效作用。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一事一议”有序实施 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上,除需严格执行政策外,更要规范操作。一是政策交底。只有取得农民的理解、拥护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要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一事一议”的政策,公开其实施办法与程序,争取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一事一议”中来。二是议定项目。发动群众将需兴办的公益事业列摆出来,然后将之梳理归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一事一议”项目。三是民主表决。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项目预算、实施方案、筹资金额及工程管理等相关事宜,并形成会议记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强化管理。“一事一议”项目民主决策后,农民将出资出劳,要对得起农民的血汗钱,强化三个管理,即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监督管理。
(四)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及“一事一议”方式不能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必须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要制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农民投入与收益不均而难以筹资酬劳的矛盾。
(五)创新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开辟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无疑最终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国家现时财力无法支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以加速度增长,对未来财力有良好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在一定限度内,发行公益事业建设国债或公债,缓解国家财力供给与建设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矛盾,突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借未来资金解燃眉之急。这样,既解决了社会闲散资金无法聚集利用的问题,又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等米下锅的困境。
(六)改革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规划先行,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按轻重缓急,每年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善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式,改变目前地方争取资金的方法,由国家根据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定项拨付,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克扣截留。同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网上公开制度、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改变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四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五是将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每亩25元左右的补贴资金分散到各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将直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代替筹资部分),用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良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品种改良基金,用于良种繁育,然后平价出售给用种农户,保障品种改良,提高科技附加值。(**县委)
第三篇: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最近,**县委办组成调查组,就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工作、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目前,**县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六)“一事一议”实施难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面对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具体操作难、落实难。一是乡村债务的债权户要求抵扣“一事一议”资金。二是外出农户多,有的是举家外出,这部分人的“一事一议”筹资同样难以收取。三是受益不均,农户思想难统一。有些“一事一议”项目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民小组或农户带来好处,受益范围难以确定,导致意见不一
第四篇: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最近,**县委办组成调查组,就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目前,**县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六)“一事一议”实施难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面对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具体操作难、落实难。一是乡村债务的债权户要求抵扣“一事一议”资金。二是外出农户多,有的是举家外出,这部分人的“一事一议”筹资同样难以收取。三是受益不均,农户思想难统一。有些“一事一议”项目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民小组或农户带来好处,受益范围难以确定,导致意见不一
,“一事一议”方案难以通过。四是大型、长期公益事业难兴办。“一事一议”筹资有限,使一些耗资较大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跨村、跨乡的工程一时办不了。五是部分村“一事一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对来年的“一事一议”进行抵触,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逐步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
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目标,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加快县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主体
要通过县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使政府和集体重新成为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发展主体。在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忽视、削弱政府部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不仅如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还应加强这一职能。财政要按照由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的原则,加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职能。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的新的发展主体,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力量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的有效作用。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一事一议”有序实施
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上,除需严格执行政策外,更要规范操作。一是政策交底。只有取得农民的理解、拥护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要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一事一议”的政策,公开其实施办法与程序,争取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一事一议”中来。二是议定项目。发动群众将需兴办的公益事业列摆出来,然后将之梳理归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一事一议”项目。三是民主表决。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项目预算、实施方案、筹资金额及工程管理等相关事宜,并形成会议记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强化管理。“一事一议”项目民主决策后,农民将出资出劳,要对得起农民的血汗钱,强化三个管理,即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监督管理。
(四)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及“一事一议”方式不能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必须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要制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农民投入与收益不均而难以筹资酬劳的矛盾。
(五)创新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开辟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无疑最终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国家现时财力无法支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以加速度增长,对未来财力有良好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在一定限度内,发行公益事业建设国债或公债,缓解国家财力供给与建设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矛盾,突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借未来资金解燃眉之急。这样,既解决了社会闲散资金无法聚集利用的问题,又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等米下锅的困境。
(六)改革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规划先行,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按轻重缓急,每年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善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式,改变目前地方争取资金的方法,由国家根据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定项拨付,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克扣截留。同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网上公开制度、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改变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四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五是将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每亩25元左右的补贴资金分散到各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将直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代替筹资部分),用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良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品种改良基金,用于良种繁育,然后平价出售给用种农户,保障品种改良,提高科技附加值。(**县委)
第五篇:关于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最终版]
关于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
XX年6月底,根据市纪委领导安排,信访室对来信反映**县一村干部挥霍公款等问题进行调查,期间走访了群众,并组织召开了县信访、农业、民政部门及乡镇负责人座谈会,就当前农村信访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搞好农村基层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反映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XX上半年,全市纪检监察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824件次,其中反映农村干部的477件次,占信访量的57.7%,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16%,但占信访总量的比重仍居高不下。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干部违反财政纪律,贪污挥霍挪用公款等经济问题;二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彻底不明确的问题;三是违反计划生育问题,存在一些村民违法生育,多胎生育现象;四是村支部和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选举程序问题;五是违反惠农支农政策,村干部虚报多报小麦直补款等问题;六是违规出让土地以及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补偿问题;七是集体资产处置情况不明,随意低价处置集体资产,随意租赁、拍卖集体土地身体问题;八是工作作风简单粗暴问题,个别村干部工作中不是做细致 地工作,而是激化矛盾,甚至打击报复群众。
二、农村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形势下,农民眼界更宽阔了,对干部要求更高了,维权意识更浓了,监督观念更强了,信访举报形态也出现新变化,呈现出公开化、群体化、越级化、激进化、组织化等特点,只有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我们才能做好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一是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不高,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成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个别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民主意识不强,家长制作风严重,对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激化矛盾,甚至教唆殴打群众。三是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导致干群之间互不信任、产生隔阂。四是一些村干部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生活作风不检点等,难以发挥干部的表率作用。五是政策因素造成,没及时解决出现的个别问题。国家政策规定土地承包3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造成个别农户人口增多而地不增,生活出现一定困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六是村级组织经费不足。开展工作没有经费或经费不足,造成个别村干部违纪敛钱。间接原因: 主要表现在个别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在选拔任用村级干部问题上,把关不严格,不能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客观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只看重村干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能力,而忽略所选拔人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威信,带头致福的能力。将一些看上去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想以此来保证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力压人”,极易和群众形成对立,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群众与村干部产生矛盾后,乡镇领导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往往偏听偏信,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怕得罪村干部,担心以后工作不好开展,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过于宽松,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拖、压,诱使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得不到群众信任。
三、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村级组织是是落实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组织建设无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高度重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从源头上下功夫,把有能力、愿意为群众办事、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帮助村支部、村委会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同时,规范农村党支 部、村委会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委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
2、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讲究民主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时采取与群众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及时公正。村中事务多听群众意见,尊重大多数人的愿望,提高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为村民起到表率作用。要针对每名村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对利欲熏心、违法违纪的就要坚决给予纪律惩处。
3、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一项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样,才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好基层信访工作,首先要做到领导重视,一把手负总责,要制定基层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二是解决信访问题要突出一个“快”字,及时排查和调处苗头性问题,就地化解矛盾,特别是要 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一个时期的重点问题。三是对每一类信访问题都要认真分析,找出问题关键,突出一个“准”字,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地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详细的解决措施。目前,各地在信访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主要做法包括建立农村社区村庄信访工作室,将信访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中;建立乡镇流动信访车,在集市、田头等人员集中的地方,随时听取村民的反映,解释政策,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实行信访工作开门办理制度,由群众代表公开评议信访问题,以上做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
4、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绝大多数上访群众是懂政策、懂法律、讲道理的。只要我们的工作对路,群众是可以理解可以等待的。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妥善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从政策措施上查找问题。在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时,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要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矛盾,损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要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村集体的重要事项都事先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 重大决策,不能随意实施,绝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二是进一步推进村党务、政务、村务“三务公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对农村基层权利运行的监督制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村里的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问题,要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公开,增强透明度。实行财务联查制度,由纪委、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每季度检查,及时公开检查结果。三是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闲置承包地、村基本建设等实行公开招标,严格按招标要求,严格程序,杜绝一言堂,私下交易。四是加强普法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村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与农村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力争让群众多了解、了解的透彻一些,提高干部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