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读书史

时间:2019-05-12 05:4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读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读书史》。

第一篇:习近平读书史

习近平读书史:曾向省级官员推荐《苦难辉煌》 43岁的布里廖夫,“特别喜欢”习近平的眼睛。

他说,“(从中)我看到了思想的光芒”。这名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2月7日曾在索契专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0余分钟。

专访中,习近平谈到自己的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位眼睛中有思想光芒的大国领导人,都读过哪些书,怎么看待读书?本报记者综合本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阅读习近平《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著作和博士论文,尝试管窥一二。

爱读书

“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

习近平不是第一次谈爱好。2013年3月19日,他履新国家主席不久,首访前夕,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这位“体育爱好者”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检索媒体报道不难发现,习近平爱读书至少可推溯到1969年。那年他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40余年后,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用自身经历激励新时代青年。2013年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不止书,习近平还与图书馆、书展有缘。2013年3月30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出席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启用和中国馆揭牌仪式。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出席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并致辞说: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

读何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索契接受专访,习近平提到,“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凤凰卫视报道,2013年5月17日,习近平在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会谈时,谈到年轻时阅读了不少希腊哲人的书籍,与东方文明的古老智慧一样启迪着世人。

2004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中,提到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这种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其关注领域。在回忆作家贾大山的《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经史典集,也是习近平的阅读对象。“适当的引经据典”,是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特点。1月14日,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如“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习近平在其他讲话中,则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书或书中的故事、名句。“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到曲阜孔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习近平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媒体报道,习近平“在与一些省级干部聊天时曾对《苦难辉煌》进行过推荐”。

论读书

“领导干部要善读书”

读书好处多。在索契接受专访时,习近平谈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鼓励领导干部读书,“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2006年2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谈《多读书,修政德》。他说,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说,“我讲三个观点:一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二是领导干部要读好书,三是领导干部要善读书。”系统阐释了对读书的观点。

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读书原则和读书范围,那就是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读书,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二篇:习近平:以史为镜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读历史,就是希望正在从事着治国理政大业的“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的领导干部们都能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的宝藏,从前人那里汲取教训和经验,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以史为镜,可以筑牢信仰。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可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过程。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以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以实现人民平等自由为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从而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通过历史来感受党的伟大和力量,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切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发图强,主动作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奋斗史,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革命史。只有学习历史,才能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只有学习,才能认识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靠无数仁人志士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赢得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过去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认真体会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新时期贡献新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可以汲取思想精华,明晰发展方向。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只有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借鉴历史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科技史读书报告

《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席泽宗,1927年生。山东垣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51年中山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史理事长。专攻中国天文学史。兼及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史综合研究。著有《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科学史八讲》和《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等书。

第二章:科学史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缺少了科技史,“社会经济背景、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思想的变迁”就不可能完整。科学史虽然是一门历史学科,但科学史的研究不仅要用到历史知识,还必须用到科学知识。科学史与历史学科在实际研究中是相分离的。他们的分离是有原因的。科学史与历史学科是可以相互交融的,是互补的。科学史的研究需要历史科学的帮助,历史学家的一些研究也要科学史家提供佐证。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相当成一段时间内,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古代王朝,对于科技虽然谈不到重视,但也绝不是压制。各代对于科学事业痴迷的不乏其人。从事科学基础研究也不在少数,如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墨经》论述光学原理等。古代的整体系统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自然科技史料更是今天科学研究不可多得宝贵财富。

第五、六、七、八章:中国古代科技的范式是阴阳五行,无论是天文、地理、农和医,都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解释。阴阳五行对自然地解释是以象释象,不同于以理释象,利于理解,但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天文学在古代科技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是代天立言,有着许多社会职能,这也是使我国星相学长时间内占据世界第一地位的原因。但是天文学只求实用这一

点,也限制了它进一步发展。

第九、十章:中国古代的星象记录,为现代研究超新星,太阳黑子周期等天文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解答了很多疑问。中国科学研究所成立40年来,竺可桢、钱临照两位前辈在科技史研究上都做出巨大贡献。很多成就都开了中国科技史研究先河,同时对整个世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科技史十论几个问题的读后感言:

一、科学史的研究不止对科学研究提供丰富历史资料,同时也对历史研究助益颇大,例如竺可桢老前辈《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判断尚书年代,可谓科学考证,胜于文字考证的千言万语,对历史研究是一大创举。

二、徐光启与弗朗西斯·培根对比,徐光启要比同时代的弗朗西斯·培根伟大。主要有三个方面:(1)弗朗西斯·培根著有《新工具》一书,提倡实践,但本身没有成就。而徐光启对于天文观测、水利测量、农业开垦方面都卓越成绩。

(2)培根过分强调归纳法的重要,忽视演绎法的作用。徐光启则在演绎法方面有所长。(3)培根著有《新大陆》,主张设立理想研究院,却说而不作。徐光启大力发展数学,组织人力研究与数学相关的十门学科,即天文气象、水利、音乐、军事、统计、建筑、机械、地理、医学和钟表。但是培根的学说被后来欧洲科学家发扬光大,徐光启的学说却在历史中散佚。这一点不能不发人深省。故而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亦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与这个成就相匹配的社会环境。一个没有生存土壤的学说不管多么伟大,都不能长久存在。就如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宣扬民本思想,也不能在中国率先诞生君主立宪制度。因此,科技发展,必须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三、中国人的宇宙模型不同于同时期世界各民族神话模型,在古代先贤的观念中,宇宙不是神创造的(基督教思想),不是由原人演化来的(印度教思想),而是由虚无之中诞生的。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并不相信有造物主,道家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儒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的晋代玄学家继承了这一思想,晋代郭象曾明确说“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体现了中国宇宙模型的唯物性。

四、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和平期间,古代科技发展从来就没停止过脚步,甚至在战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期间,科技的发展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科技在宋元时期一度达到高峰,但在明清两朝,思想禁锢严重,甚至大修文字狱,朱元璋删节孟子,删掉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利用八股取试,使得科学技术一度衰退,甚至连宋元取得的成就也被人遗忘。由此可见,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上的专制与禁锢。没有思想的自由,就没有科技的发展。

五、在中国,一切技艺的极致都以道来体现,术数是道,庖丁解牛也是道。对道的推而广之,是除阴阳五行之外古代科技的又一范式。古代崇尚自然,把自然作为道。这虽有利于对自然的观察理解,但是不利于对自然的超越,不利于对自然进行理性逻辑的阐释。

六、中国人尊重古人,这有利于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科学上也不脱古人的藩篱,难以有超越。学术研究大都是返本归源是的,很多是经典的注释,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这样改革创新往往有很大阻力,不利于新学说诞生。篇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贾思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农经112 徐菊芬 16111222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

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

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体系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成为后世农书参考和模仿的典范。在结构安排上,序言全面阐述了贾思勰“以农为主、通过经营农业以求富强”的进步思想和科学观点。同时反映了贾氏人定胜天、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规律和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制宜的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以及崇尚劳动、重视生产、“后胜于前”的进步历史观。

卷一讲述耕田、收种以及全面总结土壤耕作技术,抓住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时北方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种谷是具体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叙述谷物的篇幅近占所有粮食作物篇幅之半,讲述也最详细深刻,说明粟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中是首要粮食作物。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所载粟类品种达106个,对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详细地介绍。

卷二主要论述了1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包括土地耕作;时宜地宜要求;品种记录、性能分析、选种技术,下种;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轮作、绿肥、“坏墙垣”,保育,防虫;收获及贮藏等方面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诸方面皆有详细论述。如作物的种期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别。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种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时、中时、下时用种量也各异。结构安排呈现如下特点:(1)合计大、小豆叙述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1.6%;由于大豆不但可作为粮食和豆制品,还可作为饲料作物。小豆财被广泛用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同时还可作为绿肥作物。(2)叙述水稻的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与稻作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从其内容分析来看具有合理性。(3)大小麦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论述以小麦为主,原因在于麦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地区仅次于粟的作物。其时已定型的耕耙耢旱作农业技术为冬小麦较大规模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面食品种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使了麦作的生产。(4)黍稷占到整个粮食作物叙述文字的6.5%。北方地区由于战乱,荒地较多,北魏在恢复农业生产时,黍稷被用作开荒地的主要作物。(5)以旱作为叙述主体,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卷三主要记述了22种蔬菜的栽培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因土种植,以及诸田园管理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蔬菜的栽培是种植业中有机组成部分,是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安排在卷二之后,体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卷四总述园篱和栽树,之后分述枣、桃、安石榴等11种果树的品种及选育技术,总结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果树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嫁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果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嫁枣法、烟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

卷五主要讲述林木的栽培技术,所涉树木主要有桑、柘、榆、白杨等13种。在林地的选择、耕作和整理,树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卷六为畜牧兽医卷,占全书篇幅11%左右,是《齐民要术》主体部分。该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及医疗的经验;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内容上分别叙述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等9种畜禽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相畜术、兽医术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最后一篇为养鱼。

卷七、八、九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讲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是《齐民要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篇幅约占全书的30左右。农产品加工部分在技术上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全面。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饪、食盐的精制、肉类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饼饵、面食、糕点、饮浆、煮胶等有关地主阶级的家庭消费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知识应有尽有,甚至连制造笔墨及使用原材料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包括在内。其次酿造技术系统全面,造酒技术更趋成熟。有关酒、酱、豉、菹等的酿造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

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罗历史上和当时的有关经史子集文献,引用了280多条资料,记录了“非中国物产者”,所引述的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齐民要术》的历史意义 1.《齐民要术》在著作结构和思想方面的成就

《齐民要术》微观农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是贾氏对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系统理性认识的结果。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积累等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总结与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某些新的因素在书中也

有比较充分地反映,如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地主治生之学出现、农产品加工受到重视、畜牧比重上升等。《齐民要术》的农学体系结构反映了上述变化、趋势,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农书的体例结构。2.《齐民要术》农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齐民要术》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墒,如耕田燥湿深浅要得宜,适时中耕锄草,使土壤保护润泽;《齐民要术》还讲述了种植绿肥、应用有机肥料(主要是熟粪)改良土壤,以及种子选育和品种命名法,如:以品种育成者命名;观形命名;会义命名;观形命名法至今还在使用。《齐民要术》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作与套种,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轮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又可增加收成。这些技术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学原理,正确反映了土壤、水分、肥力与耕作关系的客观规律。同时,《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畜牧生产的经验,涉及的家畜(牛、马、驴、骡、羊、猪)和家禽(鸡、鸭、鹅)的饲养管理,选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此外,在伐木开荒、植物鉴别、植物种与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遗传和变异性也有所认识;贾思勰认为只要适其天性,动植物就能“肥充繁息”,他还认识到遗传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 贾思勰《齐民要术》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篇三:科学技术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名:《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曹天元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6年1月1日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作者曹天元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戏剧性的语言创作的有关量子物理学的读物,旨在给人们普及一些有关量子物理学的知识。起初作者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发表的发表一些极简的论坛,但看到读者反应异常热烈,再加上自己的热情,于是就完成一篇将近3万字的稿子,最后经过修订出版,普通版2005年问世。而这本书也是作者送给国际物理年的一份礼物,被评为具有超级影响力的科普读物,还被誉为“中国的《时间简史》”。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带领我们遇见最伟大的人物、观看最动人的故事、走近最边缘的空间、感受最精微的体验;本书的范围跨越之大还是一个显著特点从微观到宏观,从存在到坍缩,从科学到哲学,从严谨到幽默;从你的极限到人类的极限再到宇宙的极限。就是这样,他开始带领我们体验量子物理之旅。第一次听说《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选修课时雷老师讲的,在听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只知道是有关科学技术的书,但是并有想到它是有关量子物理学的知识,更没有想到居然是以历史为线索写的。而在看到这本书的真面目时,心里也有点怕怕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有关科学的东西几乎都是令人头痛的东西,虽然作为一个理科生。但是,当我按着目录的指引去阅读序一(努力演说不可言说之事)、序二(激

动人心的量子史话)和作者的自序时,心理负担轻松了很多,因为这些序言都有说到本书是通俗易通的意思,而我就这样带着着一种怀疑的心态开始了量子物理学之旅。而在刚开始的第一章——黄金时代,我就彻底为之折服了。因为高中时我们理科生也有学习一本有关量子物理的选修物理课本。当时,我记得也是抱着一种仰视的心态去学习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还是挺有趣的,而虽然知道怎么做对题目,但是有一些理解起来还是挺模糊的,较片面,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意味,毕竟有关量子物理的过程还是挺复杂的,曲折的。但是在这本书中,似乎有很多之前我们觉得极其难以理解的东西,在这里,就得以一个简单明了的列子来说明了。或者,一些我们想不到的思路或是之前弄不明白的思路,在这里都被描述得很清析。所以我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思维。在黄金时代这章中,讨论的主要是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曲折又是激动人心的。在刚开始时,书中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展开——光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而我们能看到光又是你如何发生的呢?接下来就是有关光性质的讨论和论述。所以就有一批又一批声望很高的物理学家和一些与量子物理有关的人物出场了。在古希腊时代,人们猜想光是一种从我们眼睛里发射出去的东西,当它到达某样东西时,那个东西就能够被我们眼睛看见了。这算是较原始的说法了。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应该是著名的伊斯兰科学家阿尔·哈桑归纳的那样: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光从物体上反

射进入眼球的结果。而小孔成像实验就是他为论证这一点而做的实验。而我们在了解了广德发生时,又要回到一个本质的问题了,那就是光在本质上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初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时代,那时的人们认为光是一种细小的粒子流。但同时又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声音可以是波,那光为何不可呢?也就是这样,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展开了长达数个世纪之久的战争。而至今我们很少听说的以太这种东西也是为波动说而假定出来的,只是后来被否定了,因为毕竟只是假定存在的。在这场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只是,似乎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那就是他们心胸似乎都是较为狭窄的,而且也是较为固执。但我觉得他们的这种性格其实给他们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就是他们死要面子不肯屈服或接纳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而导致他们即使苦苦钻研几年时间也一无所获,而与此同时其他科学家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就,这有点类似于固步自封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固执,他们才能在各种议论和压力中坚持自己正确观点而不至于随波逐流,与成功擦肩而过中。也许科学家就是这样的吧。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两个派别经历的挫折。因为,坚持微粒说的牛顿毕竟是有很大名声的,谁能轻易质疑他呢?所以微粒说也就将近统治世界一个世纪之长,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发出挑战,那就是托马斯·杨。这就有跟现实生活很相像,比如一些小学生因为害怕老师而什么都按照老师所得做;一些小官员怕得罪大官也只能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做却不管会不会违背一些原则。但是很庆幸,也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追求真理而敢于与

权威作斗争,也就是这样,我们才不致于只是限制于微粒说这一观点上,杨是英勇的,而干涉条纹实验就是他做出的强有力的证据,而一直坚持微粒说的科学家也为此感到恐慌,所以也做出了应对措施,他们提出了很多对波动说不利的的实验证据,,但是波动说支持者并没有为此困惑,而是找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菲涅尔有关偏振现象的实验证明从此奠定了波动说的基石,但同时以太这个概念也被质疑而到后来就被舍弃了,所以就出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麦克斯韦的理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而赫兹也成功的证实了这一理论,但是他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实验给后世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之所以称这为黄金时代,也是因为它与之后带给人们的暴风雨的生活作对比,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乌云这一章了。说到两朵乌云,无非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令人惊奇的实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黑体辐射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但是在科学家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发生了,有一些就连实验的设计者都无法相信,而这些结果又是与他们的预期结果相反但是却符合事实。而有一些实验结果又是一个层面再到另一个层面的跳跃,使得做出这个实验的科学家也畏惧去接受这样的惊人的完美的结果,因为他自己也解释不清这样的实验结果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前者那样的情况,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关于探测光以太对于地球的飘移速度,但是结果却令人失

望。而对于后者,黑体辐射中普朗克关于黑体公式的提出,由自己拼凑出来的公式却完美解决了维恩公式对于长波的局限。但是,他并不知到其中的原理,更不知里面隐藏的普遍使用的原则假设,所以他自己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但是也是因为这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所以他才会有更大的成就,那就是量子概念的提出,而书中用货币的度量来形象的说出了能量是可以不连续的,我觉得是最贴切不过了,而这个概念也颠覆了传统,这也是他自己都想不到的,甚至难以接受的。但是量子就是这样艰难的出生了。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也许很多人都会想说,其实科学家也不是都有准确的预见能力的,其实他们也只是凭借运气,正如普朗克一样。但是我想说的是,运气也是要凭借才能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或敏锐的察觉能力,那么就算他意外地提出了普朗克的黑体方程也只是停留在这一阶段而已。所以说普朗克提出黑体方程和量子概念是有一定的基础和根据的,即使他自己察觉不到,或许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当然这本书还说了好多关于这种情况的著名实验,也许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取书名为《上帝掷骰子吗》的原因吧,但是,如果要我回答,我会说上帝从不掷骰子,因为一个人得以成功,是靠脚踏实地地努力和自己努力争取的。篇四:读书报告——科技史《中国科技小史》

《中国科技小史》——读书笔记

书目信息

书名:《中国科技小史》 作者:王鸿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报告

第一章名为“古华夏文明”,从考古学和传说中的远古文明说起,讲到了黄帝时代的发明和炎黄文化、禹夏文明、铜器和甲骨文明,讲到了天命和天文学、西周的社会、科技和历史铁器时代的技术革命等。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介绍的黄帝时代中国先民完成的一项古代世界的伟大发明——黄钟,根据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意见,黄钟的发明把古代中国的音乐、天文、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单位初步统一于一体,它对中国几千年中的计量、数学、天文、器乐乃至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黄钟制最初采用的九和十二成了中国文化中相当重要的数字;从计量学角度看,它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此举开创了以自然界不变常数为基准确定单位制的先例。此外关于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天文学上的一些成就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必详述。

第二章讲的是“强秦雄汉”,主要是围绕秦汉两代的科技发展来讲的。春秋战国时的铁矛和铁犁把一个时代送走,迎来了统一华夏地区的秦皇汉武,在这个政治的新纪元,科技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冶铁方面,西汉中期出现了炒钢技术,促进了整个手工制造业的进步,这项技术欧洲人直到1750年左右才开始使用;同一时期的水法炼铜也是一个重大工艺发明。在工业方面,武帝末年已经在全国推广了新式畜力工具——耦犁和耧车,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地提高;西汉晚期出现了利用杠杆把杵臼改成了水硾,这是最初在机械中有效地利用了风和水作动力,它使谷物加工效率提高了100倍。在纺织机械方面,手摇纺车、织布机和提花机的性能都有了改进,他们使汉代中国的纺织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以及罗马地区。天文学方面,天文仪器得到了重大改进,落下闳创制了浑仪,并用它重测了28星宿的距度,认为天球是圆形的。当然也有让世人惊叹的张衡的浑天说及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最早的要早1700年。值得一提是造纸术的发明,由于汉王朝要利用知识分子对社会进行教化,办太学,以及经学家们的讲古学风,春秋以来的竹简、木牍和丝帛已经远远供不应求了。受养蚕制丝过程中的漂絮这一过程的启发,当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的学者们用埃及产的草纸和羊皮纸书写的时候,中国人在西汉前期就发明了植物纤维造成的麻纸。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麻类、绳头、渔网、破丝旧绸和树皮等造出了质量优良的蔡侯纸。这项发明注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引起了人类书写材料的革命,通过促进社会信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广泛传播,而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杠杆。此外,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一直被后代中医称为经典;华佗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施行手术。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尽管这一时期是战乱时期,科学技术在夹缝中也取得在发展,而且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三国时期曹魏的马钧发明了能把砖石抛射几百米远的抛石车,他还改进了东汉人毕岚发明的翻车,制成了农田灌溉抽水的龙骨水车。反映这一时代特色的是攻防武器的发明和改造,如钩车、撞城车、云梯、火攻车等。

这个时期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成就在数学领域,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二次方程的解法等。成就最大的要数刘徽,他的《九章算术》对大部分算法做了理论性的论证,首次用割圆术来求得了当时世界上嘴精确的π值。

第四章主要讲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随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迅速发展:

(一)兴盛的建筑业,唐都长安,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不仅布局合理有效,而且拥有完备的给排水及供热系统,对此后周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李春修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石拱桥,早于西方700年。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便是出自唐朝。

(三)唐朝的医学成就,唐贞观年间政府办分科医学校,早于西方200年;唐高宗时政府编订药典《唐本草》早于欧洲800多年;孙思邈编《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第五章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对抗的宋辽夏金。宋朝是中国天文学的巅峰期,仪器方面有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历法制定方面,杨忠辅制作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的长度,这个跟现在世界通用的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指南针应用于北宋航海,南宋时将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形成“罗盘”,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后来传入西方,于是有了麦哲伦与哥伦布作的大探险。火药的应用直接促进了兵器工匠事业的发展。火箭、火球、突火枪,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管状金属火枪”,借火药爆炸力发射弹丸,是现代大炮的前身。在中国火药并没有使社会生活和历史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反倒是传入欧洲之后,引起了世界的变化。

此外由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六章单独介绍了大一统的元朝。虽然元代单列出来,但是科技成就并不如前几代突出,主要有郭守敬、王恂等为编订《授时历》,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10余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农学方面,《农桑辑要》总结了中国13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

第七章作者讲述了踟蹰前行的明朝,明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科学在这一时期开始衰退,传统技术则走向顶峰,农学和医药学也有长足的发展,而西方科技的传入揭开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总结性的巨著,但比起前代,发明创造大大减少。

第八章是关于发展中落后的清朝。其实清朝就是一个衰落期,和这个时期欧洲技术进步的节奏相比,清代始终没有产生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当欧洲人进去蒸汽时代时候,闭关自守的我们已经落后很多了。

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谈的是从大清帝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东渐”到中华民国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的逐渐发展强大,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我们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程,最后道出了对中国未来科技繁荣的展望。

纵观全书,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再次游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对此还是很自豪的。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中,中国农业文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从产生之后就连续地贯穿了人类的全部历史,而另几支古文明都先后在不同人种的生存交汇中分化或发展成为与原来面貌大不相同的东西。由于这种独一无二的相对连续性,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技术、文化和科学成果,这片土地成了古代世界重要发明和发现的故乡。在人类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这里的发明和发现曾穿过西北的戈壁沙漠,经过喜马拉雅,通过海上航路,向西传播,为亚欧大陆历史推进提供了众多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然而当近代文明首先在西方崛起之后,世界上最绵长的东方古中国文明却徘徊不前。为什么在明代之后又走向衰落了呢?结合学过的历史和本书内容,分析其原因如下: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都与农业相关,即使是天文历法大多也是出与农业的需要。

2、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例如前面讲的,我们发明了火药,然而却不像欧洲人加以更多的应用,反而鸦片战争的时候,自己的大炮敌不

过别人的洋枪洋炮。篇五:《科学的历程》读书报告

《科学的历程》读书报告

张** 环境z12** 1211520*** 《科学的历程》是由吴国盛先生所著的一本科普读物,本书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这本书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描述,又把人类文明的产生作为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来阐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加深读者对自然科学史的了解。

而且,本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通常科学史的著作比较枯燥,不讲述科学发现的生动细节。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乏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推到了又一个高峰,为人类开创近代文明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世纪则把近代科学推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而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正面临新的挑战,也是飞速发展的一个时代。

回顾我们五千多年的科学史,有过辉煌,也有着辛酸,但无论如何,我们终要走向明天。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明天的道路更宽广,让我们带着沉重的科学史,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中国美术史读书心得

中国美术史学习心得

职称:美术教师

作者:鲍小茹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美术史的读书摘后中感受,通过这段时间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认识,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并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艺术的体现在石器的运用和陶器的产生,总而言之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如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来源于劳动的。在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那便是彩陶,其类型有半坡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其最著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主题其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主题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齐,动作协调,面向左侧,两腿略有弯曲,呈踏歌状,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欢快热烈,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动人。除了彩陶山东的黑陶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灿烂文明!

从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些成语

“一言九鼎”等。青铜器由于具有礼器的性质,所以在造型上和纹上显示特别的狰狞,其用意是体现皇权的威力与至高无上的政治特征。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是引魂升天其其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在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有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

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

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苏轼,方同等

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纵观关于形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中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山的走向,树木怎么长,长在什么地方,石头用什么质地的表现,都是主观抽象的.既然失去了光影和焦点同时法则,失去了西方风景画的空间关系,那么,山和树和水的表现也就变成了一种符号.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山石的皱法有荷叶皱,披麻皱,斧劈皱等不同形式,树叶有“个”字点,圆叶点.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符号系统.后人学习就从这些符号开始,在符号系统内进行再创造.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 “运墨而

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所谓墨分五色,即黑白关系蕴藏着丰富而抽象的色彩关系.即使青山绿水画也是极为主观的用色而非真实的用色.就连最为写实的工笔画也只是描绘物象的固有色,而不是科学的光影环境色,从理论上说仍是主观的.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幅画的空白部分,画出某种事物的清淡影子,而这清淡影子,在这幅面面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表现价值,它反映着某一时间空间的特点,使看的人深入画里,想像着这些影子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们对这种画,认为是有余不尽,耐人寻味的(如图二).这样的墨彩画完全符合我们对好的抽象画的理解和要求.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

质,情味和韵致.这也正说明了它应用抽象绘画形式的一面.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 ”, “气关笔力,韵关墨彩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僵化.“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

第五篇:新疆民族史读书心得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与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

提起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沙漠戈壁、山河湖泊、瓜果飘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也不乏山水柔情,更不乏风土人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是古代亚欧大陆的文化与经济的中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迁移融合,创造和构筑了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化,形成了独具异彩的浓郁西域风情。在这里生活55个民族。其中有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长期友好和睦相处。各民族都较好的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以新疆西域风情异常浓郁,新疆以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来客。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节庆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形式,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节目里,穿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载歌载舞,好似民族服饰的一次博览会。由马雄福编写的《少数民族服饰与节庆》一书收录了新疆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和节庆。包括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服饰、华丽粗狂的哈萨克族服饰、潇洒飘逸的蒙古族服饰、诗情画意的塔塔尔族服饰、英姿飒爽的塔吉克族服饰、庄重秀丽的回族服饰、古朴典雅的锡伯族服饰等,还有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二十木卡姆、哈萨克族叼羊、姑娘追、蒙古族的塔吉克族的皮里可节、塔吉克族婚礼。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锡伯族的西迁节等。

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从其服饰、节庆、音乐等方面都可以得知,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极其富有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在、外面套对襟背心。其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妇女长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与其绚丽多彩的服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就如同我们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提起维吾尔族不得不提十二木卡姆,它在2005年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维吾尔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哈萨克族有“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的美誉。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他们服饰和节庆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哈萨克族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哈萨克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戴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翻边帽,分为两辫,极具特色。他们还喜欢穿长筒的靴子。穿此靴时时常穿毡袜,十分美观。而哈萨克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其高高的帽子也极具特色。真可谓是华丽粗狂的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诺尔鲁孜节,其类似于汉族的春节,也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准备过年的美食。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成群结队的走家串友,相互拜年,拜年时宾主相互拥抱,祝贺新年。吃节日饭时,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只羊头奉献给老人,祝愿家人幸福平安。

蒙古族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蒙古族是一个心胸宽广、热情好客的民族,其民族服饰飘逸潇洒。蒙古族人每逢过节或喜庆时一般都穿汉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妇女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的衣服,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极富民族特色。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白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传说与奶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的意思,蒙古族最大的盛会莫过于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除了体育比赛外,还有文艺演出等,极具丰富多彩。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服饰有显著地特征,他们穿着有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白小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的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另一种是六棱形的。而妇女的头巾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带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回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开斋节。在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子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在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相互拜年问候。

提到满族,大家都会想到统治中国的大渭王朝,在人们的印象中满族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其实满族也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满族的服饰大家应该最熟悉不过了。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的服饰,它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上绣有精致的图案,她们的头上带有非常漂亮的旗头,而脚下穿着高高的马蹄底鞋。戴上这种头饰,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在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满族的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的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等传统体育活动,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有“族庆日”,被称为颁金节,满族同胞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自发的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在新疆生活着我国大部分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服饰与节庆在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尤其是各民族服装的构成与节庆的形式更加深刻的体现了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社会特征,新疆各民族的服饰与节庆是各民族的载体,是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的表达,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和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充分反映了新疆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努力保护各民族的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更加珍贵,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应让其源远流长,用不可灭。

下载习近平读书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读书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读书史作文[范文大全]

    我的读书史作文4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

    我的读书史作文(通用)[范文模版]

    我的读书史作文(通用1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福伟(1935.03-),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郊和......

    我的读书趣史

    我的读书趣史三年级三班张一珂“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了闺女爱读书的兴趣” 这是老妈经常挂在嘴边并为之沾沾自喜的一句话。 听老妈说,我在她肚子时就跟着一起......

    中国桥梁史.doc读书心得

    中国桥梁史-------读书心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中国美术史教程》读书心得

    《中国美术史教程》读书心得 《中国美术史教程》,是我大学时的一本教科书,记载着我国很多的美术历史知识,最近利用业余时间又重新读了此书,整理概括了各个时间或朝代中国美术发......

    建筑史的读书心得

    欧洲建筑史读书心得体会 早在14世纪,意大利就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加上科学技术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及中世纪晚期市民文化的发展,意大利这个不怎么受到宗教控制的国家......

    政治哲学说史 读书报告

    读 三毛 有感 接触三毛是一个巧合,那天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厚厚的上面沾满了灰尘的一本名叫三毛全集的书,当时还在诧异一本儿童书籍怎么会放在成人区中,随手将它拿下,书的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