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垦利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垦政发„2006‟11号
垦利县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单位:
《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县政府研究批准,现印发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四月七日
—1—
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县乡两级财政职能,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应体制,建立财政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现就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集中部分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压力,较好地发挥县财政的职能,保护和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解决有钱办事问题,保障县、乡(镇)两级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二是保障各级既得利益,并适当向乡镇倾斜的原则。确保乡镇已实际形成的财力不减少,并对财力差的乡镇给予补助。三是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乡镇经济基础和发展状况,实行不同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乡镇财政体制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乡镇财政收入的范围。乡镇财政收入的范围按2005年体制规定保持不变。即乡镇级财政收入范围具体包括:乡镇供销社、信用社、粮所、食品站、乡镇办及村办企业、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工商业户交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垦利镇、胜坨镇留成地方25%部分的20%,其他乡镇留成地方25%—2 —
部分的70%,各乡镇均不含油田企业)、营业税地方留成80%部分、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32%部分(各乡镇均不含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25%部分(各乡镇均不含储蓄利息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垦利镇留成30%,其他乡镇全留)、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教育费附加收入等;属乡镇管理范围内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二)乡镇财政支出的范围。乡镇财政支出的范围除不再包括乡镇教师工资及生均公用经费外,其他均保持不变。即乡镇级财政支出的范围具体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文体广播计生事业费(含按人口安排的计划生育事业费支出)、教育支出(包括民师退休、退职人员工资,校舍改造及设备购置支出等,不包括乡镇教师工资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不包括在乡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和离休人员)、其他部门的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行政管理费、司法支出、城市维护费、教育费附加支出、其他支出等。
(三)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县财政对乡镇实行“定死基数、超收分成”或称“三定一分一补”的财政管理体制。
1、定死基数。以2005年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财力扣除教育上划经费后作为乡镇基期年财力基数(既得利益),—3—
在新体制期内计算超收分成时保持不变(县以上转移支付除外),基数之内的部分县里不分成。
2、确定超收数额。以新体制执行期内各乡镇实际实现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减去基期年(2005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后的差额作为各该乡镇的超收数额。
3、确定人均财力。以新体制期内当年实现的超收数额(当年一般预算收入-基年一般预算收入)加上2005年的财力基数计算的总财力除以财拨总人数(基年财拨人数+至当年县编委批准的财拨人数)既为当年人均财力。
4、按人均财力确定超收分成比例。人均财力不足6万元的,超收全留;人均财力6-9万元的,超收部分按县、乡(镇)三七分成;人均财力9-10万元的,超收部分按县、乡(镇)四六分成;人均财力10万元以上的;超收部分按县、乡(镇)五五分成。在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年度收入任务基础上,人均财力不足3万元的,由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齐,完不成任务的欠收部分县财政不予补助。对市政府确定的经济欠发达乡镇(西宋乡和董集乡)在市政府专项补助期内,县里不分成。
三、其他政策规定
(一)为全面体现乡镇经济发展的成果,各乡镇按照原体制确定的收入范围和税种分成办法实现的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额体现在乡镇,乡镇超收县分成部分年底通过体制进行结算。
(二)2005年以前形成的县、乡两级固定性的转移支付及补—4 —
助、体制上解与2006年上划的教育经费合并计算后,确定为综合的定额上解或体制补助数额下达到各乡镇,年底与超收分成一并通过体制进行结算。
(三)由于乡镇级不设金库,为保证乡镇正常运转经费,县财政将根据各乡镇收入进度和定额上解及补助数额,确定资金拨付数额,以调度款的形式每月下拨预算支出资金,年底按照财政体制统一结算。
(四)在新体制执行期间,乡镇正常的增人增资和事权范围内支出,全部由乡镇自行承担。重大政策性调整,或由于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带来的乡镇财力骤减,乡镇财政无法承受时,县财政将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五)市政府对董集乡、西宋乡的“困难乡镇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补助”,包括在财力算帐中,若市政府停止补助,由新体制自然调节。
(六)新体制执行后,农业税、特产税附加和村级计生补助形成的转移支付基数,由县财政每年另行拨付,不在人均财力的计算范围之内。各乡镇要按规定的用途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七)各级征收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组织收入,不得超出征收范围征收税款或在县、乡镇间调剂税收收入,否则扣减乡镇相应财力及征收部门的征收经费,取消其奖励资格。
—5—
(八)各乡镇发生的土地出让收入,首先按规定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外进行核算,扣除出让成本后的净收益,作为县级财政基金收入,全额纳入县级预算管理。其中,按20%提取建立县级土地储备基金,专项用于政府土地储备;按土地出让面积每平方米4元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专项用于全县农业土地开发和治理。剩余部分,由县财政返还各乡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九)新体制执行期间,涉及到新开征的税费及基金项目或上级对原税种的分享比例进行调整时,先由体制进行自然调节,调节失灵或税制重大变革时,经县政府研究,相应调整该体制。
四、本体制意见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五、本体制意见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财政工作 管理体制 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垦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年4月7日印发 —6 —
第二篇:关于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关于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乡镇财政通过自我发展、自求平衡,逐步摆脱困境,实现好转,现根据我市实际,就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一)鼓励发展原则。建立激励机制,“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受益多”,促使乡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乡情镇情出发,立足自我,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骨干项目,涵养税源,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力向困难乡镇适当倾斜原则。核定乡镇收支基数,确保乡镇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基本支出需要。对财力薄弱、收不抵支的乡镇从体制上给予补助。
(三)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市乡财政分配关系的确定要综合考量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多种因素,定量分析,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四)公正、透明、简洁原则。市与乡镇财政体制结算要公正、透明、简洁,易于操作。
二、乡镇财政收支范围
(一)收入范围
乡镇范围内组织征收的国税、地税收入和耕地占用税、契税及其它收入(国税收入指地方分享的25%增值税部分)。
(二)支出范围
1、乡镇行政部门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的经费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遗属,不包括乡镇教师);
2、乡镇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公共设施维护建设支出、社会保障经费支出及其它杂项支出等;
3、抚恤和社会救济对象补助费、自然灾害救济费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
三、收入基数的核定
以2008年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收入计划(参考前3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绩),核定2008年各乡镇财政收入基数,一类、二类、三类乡镇收入逐年递增比例分别为30%、25%、20%(一类乡镇:田营、西城、光武、东城;二类乡镇:颍南、大黄、靳寨、陶庙、泉阳;三类乡镇:芦村、邴集、新马集、王集、代桥、任寨、舒庄、砖集、顾集)。
乡镇组织的契税、耕地占用税收入单独考核、计算奖返乡镇额度。
四、支出基数的核定
1、人员支出基数:以市编办、人事局核定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标准作为基数核定(不包括乡镇教师)。
2、公用经费支出基数,按定额予以核定:
(1)公用经费定额: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按编制内人数每人每年2000元;乡镇总人口,按统计报表每人每年2元。按公用经费定额核算超过18万元/年的据实核定;低于18万元/年的,按18万元/年核定。
(2)乡镇支出应力求节俭、杜绝浪费,节支余额可结转下年使用。
3、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基数:
(1)乡镇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人事局核定的标准分不同情况核定:其中离休人员离休费按人事局核定的标准和其他应享受的待遇全额列入基数;正常退休、提前退休、病退人员按人事局核定的标准列入基数。
(2)遗属补助费:按人事局批复的标准列入基数。
(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按民政部门核定的人员和支出标准列入基数。
4、乡镇因实际工作需要或应付突发事件由领导批拨的支出,不占乡镇当年支出基数,另外安排追加指标。
5、对不可预计的支出,如政策性调资、人员变动、死亡人员丧葬抚恤费补助等不列入乡镇支出基数,由市财政年终结算时一次性追加或调减。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实际执行中,乡镇要严格把关,节约的支出年终通过体制结算补助乡镇。
五、体制上解(补助)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一)基本原则:财政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乡镇为体制上解乡镇(田营、西城、光武、东城),收支相抵能基本持平或略有节余的乡镇为自求平衡乡镇(颍南、大黄、靳寨),其余支大于收、不能自求平衡的乡镇为体制补助乡镇,缺口由市财政弥补。
(二)结算办法:
(1)一类乡镇按基期收入数每年环比递增30%为当年收入基数,基数内收入市乡“八二”分
成,超收部分市乡“七三”分成。市对工业园区的投入结算时计入。
(2)二类乡镇按基期收入数每年环比递增25%为当年收入基数,超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
(3)三类乡镇按基期收入数每年环比递增20%为当年收入基数,超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
(三)体制描述
市对乡镇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财力下移,确保运转,收入递增,鼓励发展,超收返还,短收扣支,奖罚适度,一定三年”的财政管理体制。
六、配套措施
(一)强化收入征管,规范收入秩序
在新的财政体制下,各乡、镇、办事处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支持征收机关抓好辖区内税收征管工作。财政、国税、地税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并切实加强体制运行中的监督检查,不准擅自改变收入级次,不准随意将收入在乡镇间调整。对故意扰乱收入秩序的,按违反财经法规论处。市国税局、地税局于每月5日前向财政局报送上月分乡镇、分税种、分企业的税收收入报表,以便市财政局准确掌握乡镇收入进度,分析收支形势,汇总后向市政府按月报送,及时安排相应支出,并做好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二)硬化预算约束,监督预算执行
各乡镇要全面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所有经费必须在综合预算中安排,不得搞体外循环。政府非税收入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对乡镇每年只下达指导性收入计划和提出编制预、决算的要求,由乡镇根据财源、税源情况和支出需要,自行编制财政收支预算,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会计核算中心乡镇部负责乡镇预算执行,以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标准作为乡镇相关支出审核和资金拨付的主要依据,对未经批准突破标准的,应拒绝拨付资金。
(三)加强财政管理,规范支出行为
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收入、支出、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票据、会计基础、内部建设和监督检查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并严格按制度执行。各项开支要严格按预算办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各乡镇办事处都要成立财经领导小组,对各自乡镇的财务开支实行财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制度,在票据的审批上实行两个一把手负责制,执行“两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财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的监督管理,实行乡镇财务定期互审制度、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规范乡镇财务收支行为。
(四)建立乡镇财政收支考核的奖惩机制
1、乡镇当年实际收入高于当年收入基数部分,除一类乡镇市参与分成外,其余乡镇超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乡镇短收部分实行市与乡镇“二八”分担。
2、契税及耕地占用税按年初财政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收入计划为考核依据,任务内征收的“两税”全部留给乡镇,实现超收的按超收数另加10%奖励。
(五)建立消化乡镇债务激励约束机制
在全面清理核实乡镇债务的基础上,建立消化乡镇债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一类乡镇力争3年,其余乡镇力争5年把债务规模降到合理水平。
1、对负债乡、镇、办事处每年超收所得的50%,强制用于消化债务,由市会计核算中心乡镇部负责监督实施。
2、各乡镇办事处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的原则,根据财力制定发展规划,不得超越自身能力盲目举债搞建设。对擅自举债的乡镇,市财政将相应扣减其公用经费支出。
3、对乡镇化解债务的奖惩按债务化解奖惩办法执行。
七、本体制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原体制及以前乡镇与市的往来结算余额同时废止。除遇国家重大政策变化外,执行期内不调整乡镇收支基数。
八、以上意见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分税制财政管理
体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1995]105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为规范和完善省对市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理顺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保证市县的既得财力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现将《广东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
广东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方案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分税包干制到完全分税制的平稳过渡,理顺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规范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和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上作报告》精神以及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障各级既得利益,规范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形成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同步增长;随着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省市县各级财政收入相应增长的“分税分成、水涨船高”新分配机制,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省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要与中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方针政策相衔接。
2.按照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管理范围责任;以事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收入划分,理顺和规范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
3.既要逐步提高省级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恢复到过去一定水平,适当增强省级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又要保护市县的利益,在省与市县之间建立起“水涨船高”同步增长的新分配机制,以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积极性,促进各级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4.坚持财政分配“公平、合理、均衡”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分配差距,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5.财政体制的设计,包括各级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和基数的核定;各项财政结算的计算,对原体制各市县财政上解与补贴的处理等,力求规范简便,便于征管,易于操作。
二、省与市县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的划分根据现行省与市县政府事权的划分,省财政主要承担省级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调整全省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省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省级基本建设投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一些不宜列入市县政府支出范围的,由省作专项拨款支出(如基本建设投资补助款,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抗旱和特大防汛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补助款,文教卫事业费专项补助,边境建设补助费等)。
市级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市县基本建设投资,简易建筑费,城市维护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
三、省与市县财政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中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预算级次划分,对属于我省地方财政收入部分,按税种和行业划分省与市县的收入。将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和税源较为集中的行业税收划为省级固定收入;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收入规模较大的主要税种划为省与市县共享收入;将适合基层征管的税种划为市县固定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一)省级固定收入包括:地方铁路(三茂铁路总公司、广梅汕铁路总公司)和南方航空运输营业税,金融、保险、信用合作社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省属企业(含国有企业、省供销社、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等)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上交利润,计划亏损补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省级基本建设改贷归还收入,省级专项收入(如企业排污费、教育费附加收入),省级其他收入等。
(二)市县固定收入包括:市县所属国有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上交利润,计划亏损补贴,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资源税(不含海洋石油资源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市县专项收入(如企业排污费、教育费附加收入)其他收入等。
(三)省与市县共享收入包括:
1.增值税:按规定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地方分享25%部分,除纳入省电力局总承包方案的电力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划为省级收入外,其余全部作为市县共享收入。增收全部留给市县财政。
2.从1996年起,消费税、增值税每年增量中央按1:0.3系数返还部分,全部留在省级财政。
3.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市县国有企业和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省分享40%(基数返还各市县),市县分享60%。
(四)对今后新开征的税种,省是否参与分成,另行通知。
四、各项上解和补助款的核定
(一)原体制上解和补助的确定。以1995年决算数为基数,按各市原体制上解(包括体制上解、定额结算上解和补贴市集中财力专项上解等)与补助(包括定额结算补助、免征供电环节产品税补助等)相抵,核定一个定额上解或定额补助数额。科技、教育、治安专项基金仍按各市原承担的数额,进入基数。当年为照顾广州市,未下达广州市该项基金上缴任务。按当时口径算帐,广州市应承担三项基金3.42亿元。为全省统一规范,从1996年起广州市的3.42亿元打入基数上缴后再专项返还。
原各市定额上缴省财政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从1996年起,按各市原来承担的上缴数打进基数,增量省不参与分成。
(二)预算划转基数的计算。各项预算划转,以1995年为基期年计算。计算方法:以1994年决算数乘以1995年1-6月比1994年同期增长率作为1995年的基数。上划省的收入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市县国有企业及省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税的40%。省下放的收入包括:印花税50%,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省分成部分,广州石化总厂和石化总公司广州代办组缴纳的增值税12.5%,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和茂油采购调运办事处缴纳的增值税25%、省级批发增值税25%,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事业单位缴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各项预算划转收入相抵后,计算出各市净上划数作为省对各市预算划转补助数。如果1996年以后(含1996年)各市上划收入达不到基数的,则相应扣减补助款。
(三)1996年以后(含1996年),对共享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不含深圳市和省级,下同)平均增长水平的市,省级财政在年终决算后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是根据超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的幅度,从省级财政分享部分中拿出20%奖励给市。但对原体制递增上交的市,每年共享收入上交省的增量达不到原递增上交增量部分,以及原体制定额上交或定额补助的市,每年共享收入上交省的部分比上年减少的部分,省将相应扣减预算划转补助数。
五、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央尚未颁发可供操作的有关规定之前,结合我省省级财政状况,近期全省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主要解决:
(一)在全省不分档次、统一比例实行“分税分成”之后,对财政收不抵支的市县特别是山区贫困县,根据省级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保证各级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逐步使各地区的人民按人口平均能享受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对全省性或跨地区的公共事业(如科技、教育、治安、环保等)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补助。
(三)通过由省指定项目、指定用途或要求市县配套一定资金的补助,要服从省里实施宏观调控或特定政策目标的需要。
六、坚持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税务、国库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体制划分的收支范围组织收入,安排支出。要坚决执行财政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及国库条例,不得截留、转移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85号文件规定,贯彻落实税收分级征管、各收各税的原则。省级固定收入由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负责征管,具体征管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地方税务局另行制定。
七、理顺财政与地税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保证分税分成体制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理顺财政与地税部门之间的关系,参照中央有关规定与做法,凡涉及国家税收政策法律法规,需要由省制订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的,以及地方开征新税种和税收减免等事项,由省地税局提出意见送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
八、其他有关规定在财政体制执行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改变隶属关系以后,其财务关系相应划转,并单独进行结算;由于国家调整价格、增加职工工资和其他经济改革措施而引起财政收支的变动,除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外,一律不调整各市的上缴或补贴数。
本方案自1996年1月1日起执行。过去省的规定与本方案相抵触的,一律按本方案执行。
第四篇: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文库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文库.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
2010年02月24日 16时04分527
主题分类: 土地房产
“征地拆迁”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
厦府[2010]57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关于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日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的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我市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确保各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精神,现对我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作如下调整:
一、将厦府[2006]147号文第一条、第二条规定合并修改为:在征收拆迁集体土地住宅房屋时,允许被拆迁户自由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被拆迁户选择产权调换的,仍按原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被拆迁户选择货币补偿的,被拆迁房屋补偿单价为本拆迁项目的安置房
市场评估均价,评估时点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布之日。对选择货币补偿且在拆迁通告规定期限内签定协议并按期搬迁的,按不高于两年过渡安置补助费及区位房屋补偿价的百分之十作为搬迁奖励,具体操作办法由各区人民政府制定。
二、调整厦府[2003]221号文中的城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补贴金额计算办法,将被拆迁住宅房屋的货币补偿公式中的补贴金额计算公式的系数由45%调整为80%,计算公式不变。
三、同安区、翔安区在不改变现有征地补偿标准的前提下,对征收农用地的,每亩增加补偿1万元。区政府要认真做好政策落实工作,引导农民利用增加补偿部分参加社保,提高保障水平。
四、颁布实施《厦门市房屋拆迁补偿重置价格表》(详见附件)。
五、将厦府[2003]292号文件中的海沧区的区位房屋补偿价调整为1500元/平方米,与集美区一致;同安区、翔安区的区位房屋补偿价调整为1300元/平方米;思明区、湖里区的区位房屋补偿价调整为2500元/平方米。
六、对具有合法批建手续的集体土地住宅房屋装修补偿采取按评估补偿或按280元/平方米标准包干补偿两种方式,允许被拆迁人选择。被拆迁人选择评估补偿的,不论评估结果高低,一律按评估补偿结果补偿;被拆迁人不选择评估补偿的,按28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装修包干补偿。
七、对由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征地拆迁业主并自行负责实施的项目,可参照厦府[2008]26号和厦府[2009]191号文的有关规定计取不可预见费和按期交地奖励金。具体计取办法为:拆迁费用核减数小于规定系数的金额,按项目业主实际支付金额进行结算;拆迁费用核减数大于规定系数的金额,按规定系数包干,超出部分由项目业主单位自行解决。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拆迁费用采取终审制,各项目业主单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并对相关数量等负责。
八、为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授权区政府负责确定拆迁公司,承担本辖区征地拆迁工作,相关程序须按照《厦门市房屋拆迁业务招标投标试行办法》(厦府办[2004]261号)和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投融资项目房屋拆迁委托和招投标问题的会议纪要》([2008]202号)等规定实施。
九、以上意见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已发布征地通(预)告或拆迁通告的项目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十、本通知实施前市政府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湖北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6-04 信息来源:区财政局
鄂财农村发[2012]3号
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村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切实加大农村财政财务监管力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制定了《关于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关于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指导意见》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乡镇财政 专管员 通知
湖北省财政厅办公室 2012年4月28日印发 附件: 关于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指导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确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村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大农村财政财务监管力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就建立湖北省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确保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和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涉农资金安全、有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做到每一个行政村(包括农村社区、居委会。下同)都有固定的乡镇财政专管员,负责处理与财政资金发放管理和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的业务工作。
(二)“守土”有责的原则。每一个乡镇财政专管员对所管辖行政村内的各项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和民生资金的发放,以及对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负总责。不论财政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如何,只要用在所管辖行政村范围内,专管员都必须要全权负责。
(三)责权一致的原则。在各乡镇财政所的领导下,专管员对所管辖行政村既有承担确保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和民生资金发放到位,以及各类专项资金按规定使用的责任,又有对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审核上报和各类专项资金立项的初审权力。专管员所管辖行政村范围内的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的立项、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面积等资料的申报,首先必须由专管员签署初审意见,县(市、区)财政各业务股(室)下达给乡镇的资金文件,乡镇财政要以有效的方式及时告之相关的专管员。
(四)人“岗”相适的原则。乡镇财政专管员从现有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中产生。乡镇财政所的全体干部(包括所长、副所长、预算会计等),不论现有分工如何,都要承担专管员的工作职责。各地要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统筹考虑所辖行政村个数、规模,以及财政所干部工作分工以及人员特点,合理安排包村范围。
三、工作职责
(一)负责各项强农惠农和民生政策的宣传、解释。
(二)负责参与各项惠农补贴基础数据的统计、核实和公示,确保登录到《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数据完整、真实。
(三)负责“湖北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按要求填写并及时发放到农户,不得委托村组干部或他人代发。
(四)负责通过“一卡通”及时发放各类补贴资金,不准委托村组干部或他人代领转付。
(五)负责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和孤儿、优抚救济、救灾救济、村医补助等各类社会救助救济资金发放对象的核实,对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负责审查核实所管辖行政村申报各类财政项目资金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对项目申报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查戡,做好项目公示。
(七)负责监督所管辖行政村各类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
(八)负责组织所管辖行政村新农合、新农保基金的征收管理。
(九)负责协调所管辖行政村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及时督促村报账员按时按规报账,保证村财管理民主、公开、透明、规范。
(十)负责做好所管辖行政村集体“三资”的清理核实和动态管理。
(十一)负责监督所管辖行政村村级债务情况,防止发生新债。
(十二)负责所管辖行政村农民负担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涉农收费的监管工作,防止乱收费。
(十三)负责所管辖行政村涉农资金管理方面信访件的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十四)负责所管辖行政村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十五)上级财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监督管理
(一)乡镇财政所是专管员管理的责任主体,市州、县(市、区)财政局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处、科、股)负责具体指导,其他业务科(处、股、室)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一套乡镇财政专管员管理制度。
(二)专管员一经确定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的,乡镇财政部门应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县级财政部门也要将调整情况及时报告市、州和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三)专管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轮岗办法,原则上五年为一个周期。
(四)建立专管员信息系统。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掌握所辖范围内各行政村的专管员的详细情况,建立登记台帐,定期或不定期对专管员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增强专管员的责任意识。
(五)乡镇财政部门对专管员要建立考核机制,严格实行绩效考核。要将考核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和误餐、交通等下乡补助。
五、配套措施
(一)积极开展政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管员的业务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专管员的政策业务培训工作。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处、科、股)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各相关业务科、股具体负责授课辅导。要使专管员的政策和业务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建立和完善信息通达机制,为专管员开展监管工作创造条件。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精神》,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机制,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乡镇财政财务资金信息通达工作力度,做到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发放及实施的全过程都要让专管员有效参与其中,为专管员开展监管工作创造条件。
(三)建立奖惩机制,增强专管员的责任感。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明确规定专管员的责任和奖惩措施。对行政村内各种强农惠农和民生资金发放、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村级“三资”监管,各乡镇财政所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专管员是具体负责人。对于责任落实到位,工作任务完成好的专管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因专管员工作不力,基础数据核实不清,基本情况掌握不实,造成财政直补资金被虚报冒领的、造成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的、造成村级“三资”管理混乱的,对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各种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影响的,要按照《湖北省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鄂办文[2011]69号)的规定,首先追究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乡镇财政建立专管员制度,是新时期加强强农惠农资金和民生资金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转变乡镇财政职能,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干部作用的需要。
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对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的领导。市州、县(市、区)财政局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局长要具体负责抓。各相关职能局(处、科、股)要分工负责,加强协作,搞好配合。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处、科、股)要具体负责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落实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相关业务科、股要配合做好信息通达机制的建立和传递、政策业务知识的培训辅导等工作。县(市、区)财政局要结合专管员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所队伍建设,及时调整人员,充实力量。要加大对乡镇财政所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开展资金监管工作的经费需要。各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连同湖北省县(市、区)乡镇财政专管员信息登记表一并报省财政厅农村财政财务处备案,今后专管员发生变动时,要及时报告和更新。省厅农村财政财务处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不定期地进行随机抽查。全省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建设工作要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省财政厅将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