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凤doc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丫丫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交流能力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学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数学交流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也“活”了起来。
【关键词】数学交流数学语言合作 提高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麻雀与红襟鸟》的短文,感触很深: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用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吃到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同样是20年,红襟鸟却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自然它们也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
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他们对这两种鸟儿进行研究,从解剖结果来看,他们的生理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但为什么这两种鸟在进化上却有如此的差别呢?原来,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关系。
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常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 1
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喜欢独居,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鸟也无法知晓。
由这篇短文可以想到两种鸟儿因为生活习性不同,是否会交流改变了它们的命运。在经济飞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信息化的社会,将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是否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们的教育流程,当前大部分数学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进行学习交流,也很少会主动去交流,因而他们的交流能力是比较低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现在以至今后都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的《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永远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达尔文先生曾说过:“就我记得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才有希望去把它做好做成。学数学也一样,若是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他们就会怕学数学,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感。这就需要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把学数学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
乐中学习。交流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交流能使已撑握的学生有表现的欲望,有成就感,更有自信,能让没能撑握的学生产生想学会,表现自己的愿望。虽说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但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增加他们交流的机会。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培养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降低教学难度。其次找准重点、有效地解决难点。
教学观念的转变。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都不尽人意。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兴趣等,如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多媒体计算机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形象、生动直观地传播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学生接受情况,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调节教学步骤,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同时并用,使其交流的信心大增,同学之间逐渐型成一个交流群,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交流能给学生营造合作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500÷5”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的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500÷5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四、培养交流可以让学生学生主动质疑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
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解决程式。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主动质疑,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简便运算如145×48时,为了顾及每位学生,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简便运算,然后再进行四人小组组内交流,把你的简便方法说给组内小朋友,并说说你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从中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简便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想法。在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中,使学生能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知识。
通过同学间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与结论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述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具备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一交流的过程,不仅填补了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拓宽、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更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兴趣和自主学生是相互促进的。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完整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激情。
参考文献:
《麻雀与红襟鸟》,摘自《深圳商报》来源海峡都市报
《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川省平昌县喜神小学王璐63646
2摘要: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教学的特定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预定的教学目标,用各自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数学见解,实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和认识分享。数学教学中的交流与生活中的交流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交流的内容聚焦于有计划的数学问题,交流的方式主要受教师的引导和安排,交流的作用是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促进学生数学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交流沟通能力培养
高年级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自己的讲授,如果讲得过多过细,那么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课堂上因担心讲错而变得“金口难开”。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敢交流,不会交流,不善交流。如何改变以上不良现状,让高年级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也充满活力,我尝试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循循善诱,发掘课堂交流的兴奋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呈现出差异扩大的态势。为了较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学生交流的热情,充分发挥课堂交流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交流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圆柱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一开始发言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教师及时宽容地鼓励学生:“不要着急。”并等待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结果这个学生终于一步一步讲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先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算出圆柱的高,算出底面积,最后求出圆柱的体积。学生讲解完后,教师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真爱动脑筋,思路很清楚!还有更简捷的思考方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个学生举手说自己的算式是62.8÷2×4。其他学生一脸困惑。这时,教师继续鼓励道:“你的算式是对的。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再引导其讲解自己的思路,学生就有了底气。学生借助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图,说出了思考的依据。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了他的意见,纷纷表示赞赏,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发掘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分享,思维的深刻性和简洁性得到了培养。
二、明确要求,规范课堂交流的注意点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怎样交流才是合乎要求的,交流效果才更好,不仅教师心中要有数,也要让学生知晓并努力做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上如何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常规进行训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要更加准确精练,并且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提出了三条交流的注意点:一是要求学生交流时,发言要积极主动,不放弃,不退缩;二是学会倾听,准确接受并辩证分析别人交流的信息,不曲解,不盲从;三是交流时声音要响亮清晰,语句要完整而有序,突出主要的数学信息,不重复,不罗嗦。为了强化学生交流的规范意识,我常常让发言的学生再重复一遍,甚至让大家跟着再讲一遍。最后,我还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
参与数学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包括发言和倾听的情况进行记载,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评定项目之一。
三、认真备课,确定课堂交流的聚焦点
数学交流的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的需要,确定交流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就是课堂交流的聚焦点。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针对不同课型和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使得学生的交流得以聚焦。如,在知识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思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探索的方法与过程。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时,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小数意义理解基础上的算理,即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在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0.8+0.5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说说0.8元与0.5元各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交流中很快就明确:0.8元就是十分之八元,就是8角;0.5元就是十分之五元,就是5角。这样的交流自然引发了将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法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加法计算思路:0.8+0.5=13角=1.3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要把8和5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0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初步感悟到小数加法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样的交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学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因材施教,引导课堂交流的生发点
数学课堂交流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组织课堂交流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话题中的生发点。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画图和操作实践,得出了各自不同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于是,我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作为交流的生发点,重在引导学生说清楚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有的学生说成是把高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半高与底的乘积;有的学生说成是把底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高与半底的乘积;也有学生把除以2说成是用所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少数学生忘记除以2,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评,而是出示这样的差错,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其实,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误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正面讲解和示范,而必须是一个由学生参与“自我否定和纠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并引起必要的“观念冲突”,让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错误,正确地构建新知。
数学课堂交流会因学生情况的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等显示出多样性。比如,在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我常常先示范式地引导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他们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注意给他们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说透;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要适时加以点评或组织学生同伴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明确的反馈,以逐步提高学生开展数学交流的能力。
主要参考书目: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小学教学设计》,四川教育报刊社2010年
第三篇: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校长谈创新”时也指出:“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激励评价、情感语言、和蔼的目光、赞赏的表情、鼓励的手势,以及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注,都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敢于交流。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境,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随即的问题中“东东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如:梯形面积的教学,我们如何将学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主动交流?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个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观察一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生1:我发现只要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生3: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我还发现将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主动的、充分的、热烈的。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提出用多种方法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优化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应答,而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参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组织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交流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现场观察,介入指导,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交流顺利开展。同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新的生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领悟学生的思考点,以新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放开让学生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交流。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演示,能明白这一特性,这时,一个孩子问到:“为什么4cm、6cm、10cm这一组,6cm+10cm不也大于4cm,却不可以围成呢?”教师适时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能围成的三根小棒,经过辩论,互相启发,有的孩子发现能围成的两组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还有的孩子找到捷径,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关键是要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澄清了头脑中模糊的认识,使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
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在情境中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建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熊大熊二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颗好吃的果子,由于他们两个都不想将果子让给对方,所以导致其非常苦恼,而此时光头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那么光头强到底给他们出的什么主意呢?由于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陷入到思考中,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一个果子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话,那么半个果子怎么表示呢?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将学生带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同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知数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充分借助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分析,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数学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在实际应用中练习自主探究
人类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距离的缩短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探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掌握先加还是先减、先括号内还是先括号外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问题:比如,小红与小丽是一对双胞胎,周末的时候妈妈带她们去买文具,小红买了15元钱的本子,小丽买了24元钱的笔,妈妈一共付给了售货员100元?X,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列式的方法。而学生则通过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两种列式的方法:(1)100-15-24,(2)100-(15+24)。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第一个列式表示100元减去买本子的15元,再减去买笔的24元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而另一个同学则说:将买本子的15元和买笔的24元加在一起,然后用100元减去就是应该找回的钱。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
龙港一小 谢树样
作者简介:
张春莉,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曾参与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作为顾问协调成员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关于开展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合作项目;还参加编写《21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持多项国家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内容简介: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一书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生各种数学核心能力的内涵,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解决问题等,提供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评析,帮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供参考。本书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小学生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第二章数感;第三章符号意识;第四章空间观念;第五章统计观念;第六章解决问题;第七章推理。
▽
精彩分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苏联克鲁杰茨基的数学能力九种构成成分
(1)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2)能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并用形式的结构进行运算的能力。
(3)能用数字和其他符号来进行运算的能力。
(4)连续而有节奏地逻辑推理能力。
(5)能用简缩的思维结构来进行思维的能力。
(6)能逆转心理过程,从正向的思维系列到逆向的思维系列的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过渡到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
(8)数学记忆能力。
(9)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2.小学数学核心能力评价框架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1)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注意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意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发散性,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4.变异与创新: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求结果。如果把原题变为: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单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到了新的解法。
5.数感的表现:(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第一学段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第二学段的要求,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6.小学数学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数学原理。《用数对确定位置》就是中学直角坐标系的基础,我们《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就是中学极坐标系的基础。两种刻画位置的方法,既有不同点,又有一些相同点,都要有原点,都要有两个要素。不同种确定位置的方式是由于实际应用的缘故。
7.范希勒的理论模型
8.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三个变化:(1)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应用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而且呈现方式单一,解决问题则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问题的现实意义,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强调问题的综合性。重视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不同策略,强调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在现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上有别于应用题的。(2)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应用题教学,关注训练学生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方法的掌握,而解决问题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3)教学目标的变化。
9.解决问题的策略:(1)画图的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数图、集合图等等;(2)推理的策略;(3)列表的策略;(4)尝试调整的策略;(5)模拟操作的策略。
10.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阅读随想:
1.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课程标准之类的书籍读起来比较“硬”,有些累,如果可以读读经过他人实践过的课程标准作品会轻松一些,比如《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这本书,阅读它能为我们自己植入一个有“血肉”的知识结构,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2.如果是经典,一定要慢慢读、反复读。一本新的书籍,如果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反反复复地读,再读,我们每一次都能获得新的收获,最终悟得真谛。就拿这本书来说吧,每一章都有我们教师必须熟知的理论和研磨的经典案例,只有反复读,反复琢磨,一定会有收获。
3.阅读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是一种态度,一种切己体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阅读智慧。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纸上学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