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04年9月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 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華北科技學院科研處劉過兵**華北科技學院人事處顧秀根
摘 要: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現行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足,幷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運用現代管理思想,提出和建立了一套更完整的、更科學的、更嚴密的和法制性更强的管理體系的方案,爲政府决策和扭轉目前安全生産被動局面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煤礦事故安全生産管理機制創新
1〃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中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注目的偉大成績,綜合國力增强,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帄正在向小康邁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帄迅速提高。但是近年來國有煤礦接連不斷地發生重大惡性事故,鶏西煤礦、淮北蘆嶺煤礦、山西陽泉煤礦的瓦斯爆炸等,傷亡嚴重,影響極大。地方小煤礦情况更爲嚴重,徐州賈旺煤礦瓦斯爆炸傷亡數目巨大,各省小煤礦重大事故接連不斷。爲什麽中國煤礦重大事故會屢屢發生,問題出在哪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省。
據統計煤礦是國內事故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個行業,其死亡人數占整個工業死亡人數的60%以上,比其他11個工業門類死亡總人數的總和還多,年死亡人數近萬人,相當于1小時就有1人死亡。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據統計1981-1999年期間,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就發生5971起,死亡39480人;其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872起,死亡16269人。據1996年底的統計,全國省屬以上國有煤礦塵肺病患者達17.5萬人,已累計死亡5.4萬人,現有患者121278人,且每年約有3000人死于塵肺病。煤礦事故和塵肺病給人民生命帶來巨大傷害,給職工和家庭造成極大痛苦,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不利的影響。
2〃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管理機制現狀分析與研究
1983年國家安全生産管理實行“國家監察、行政管理、群衆監督”的三結合體制,此階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安全生産,取得了一定成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務院1992年提出,從1993年開始實行“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衆監督”的四結合安全生産管理體制。這一體制的推行强化了安全生産管理,推動了安全生産管理體制的改革,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許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2.1企業負責存在問題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大企業的自主權,對企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有些企業過分强調自主權,而忽視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由于企業主要領導人的素質和意識不强,誤認爲自主權擴大,安全管理可以松綁,就有了忽視安全管理的傾向。他們擅自削减企業安全機構,减少企業安全管理和檢查人員,减少、節流或挪用安全經費,放鬆安全培訓。爲擴大企業經濟效益而“以生産擠安全”,片面追求産量。甚至隱瞞事故,欺上瞞下,無視黨紀國法。一些私營小礦主無視工人的生命安全,一張生死合同可以包攬* 華北科技學院院內基金項目
劉過兵(1947-),男,教授,政府特貼獲得者;1970年北京礦院畢業,進修于莫斯科礦院;主要從事采礦、安全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地址:北京東燕郊華北科技學院科研處,郵政編碼:101601,Email: lgb12131@ncist.edu.cn.**
41一切,達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2.2行業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行業管理在一定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國家大力推行企業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逐步取消行業部門對企業的直接管理。特別是一些特殊行業,例如煤炭行業,行業部門在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安全生産管理的作用等方面受到一定影響,行業管理也就成了無木之本。
2.3群衆監督存在問題分析
群衆監督的願望是好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監督行爲一般發生在上級對下級、主人對僕人的情况下。理論上講工人是企業的主人,領導是人民的公僕。但實際上由于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職工與企業的關係發生了改變,企業的主人是企業資本的占有者,職工只是與企業建立了一種勞務關係。在這種勞務關係下,職工無法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所以群衆監督在大多數情况下形同虛設,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2.4國家監察存在問題分析
國家監察是國家對企業安全生産進行監督和檢查,用法律强制推動安全生産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實施,查處和追究事故的原因和主要責任人,依法行政,維護安全生産的嚴肅性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由于法律意識淡薄,目前在監察執法上受到的各種干擾較大。在查處違反勞動安全衛生法的行爲中,追究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對違法行爲實施經濟處罰時,某些地方領導出面干涉正常執法活動,開脫說情乃至阻撓執法。在依法查處和查辦重大事故責任人時,各種領導和人物出面講情,甚至用非法手段賉賂執法人員,干擾正常執法,影響極壞。
3〃國外安全生産管理經驗
3.1美國煤礦安全與健康情况分析
本世紀初美國煤礦事故也很頻繁,1907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3242人。美國歷史上也曾發生4起重大的煤礦事故:1907年西弗吉尼亞州費爾蒙特公司孟農加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62人;1909年伊利諾言伊州查理煤礦發生一起火灾事故,死亡259人;1947年伊利諾伊州塞特拉利5號礦發生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11人;1968年西弗吉尼亞州固本公司9號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8人。此後,由于美國加强煤礦安全立法和監察工作,同時由于開采技術和安全技術上的進步,使美國煤礦安全狀况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1996年以來美國全國煤礦每年事故死亡人數已控制在40人以下。資料表明,1998年
美國各行業事故率指標的統計顯示,煤礦事故率遠低于建築和機械製造等其他行業,已成爲最安全的行業。
在礦工健康方面,美國礦工塵肺病發病高峰是在20世紀的30至6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的《1977年聯邦礦山安全與健康法》,規定煤礦粉塵標準爲2毫克/立方米,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爲嚴格的粉塵標準,因此使礦工塵肺病人數大幅度下降。1992年1月至1997年6月美國煤礦塵肺病人數爲1904人。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煤礦歷史上安全事故也曾十分嚴重,如今已得到有效控制,成爲最安全的行業。這是嚴格執行安全法規,煤礦開采技術進步和加强煤礦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很值得世界各國借鑒,特別是值得中國借鑒。
3.2.美國煤礦安全管理機制及效果分析
3.2.1加大安全投入
安全生産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完善法律、社會、經濟、行政等各方面手段,經過長期的努力來實現。增加安全投資幷完善投資的實際效果,無疑是一項儘快控制和扭轉事故多發的重要措施。
美國近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重視幷合理地進行安全投資是提高企業安全生産水帄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1969年頒布和實施的《聯邦煤礦安全與健康法》,要求礦主投資購買安全設備幷設置專職監管人員,當時全國在用于購買安全設備和改善通風條件等措施方面還爲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撥款,用于煤礦和金
42屬及非金屬礦的安全與健康工作。撥款數額幾乎年年增加,如1994年爲1.95億美元,1995年爲2億美元,1996年爲1.96億美元,1997年爲1.97億美元,1998年爲2.03億美元,1999年爲2.15億美元,2000年爲
2.28億美元。
美國政府對煤礦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也很大。聯邦政府每年撥一定數目的款項用于科研工作,其中一半以上支持煤礦安全和保健科研項目。
3.2.2嚴格安全管理
實行嚴格的逐級負責制,安全責任明確。由于一旦發重大事故,除遭受法律制裁和經濟損失外,煤礦還存在倒閉的可能,所以煤礦主對安全親自抓,幷對安全實行逐級負責,把責任落實到人頭上。
美國除國家有完整的安全監察體系外,州政府在環境資源部設有負責礦山的安全人員。如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就有50人負責礦山安全工作。他們受州政府領導,執行政府的法令。他們和聯邦政府的監察人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如發現礦方違章隨時可以處罰。州安全檢查人員每年對井工礦進行不少于四次,露天礦不少于兩次的全面安全與衛生檢查。
礦業公司(其下屬有十幾個或幾十個礦)也有自己的一套業務保安系統。如固本礦業公司有分管安全工作的理事,公司下設安全處有工作人員9~10人,安全監察人員熟悉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安全法規,每年要制定公司的安全行動計劃,幷組織四次安全大檢查。
礦方的責任比較明確,管理人員有嚴格的職責範圍,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每個人的職責、權限及上下級的關係都有明文規定。各礦均有主管安全的副礦長,按礦規模大小不同,設安全檢查員2~4人。這些專職檢查人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幷取得合格證書者,他們認真按章辦事,幷對檢查情况寫出書面報告交礦長簽字,以便使問題得到解决與落實。
礦長、工長都必須經州政府一級機關的考核,發給證書,才能在本州煤礦任職。礦長是安全全面責任者,他幾乎天天下井,對危害安全的問題親自指揮處理,對安全工作認真負責。工長是關鍵職務,即是生産一綫的指揮者,又是安全責任者。他對礦長指示嚴格執行,特別是在安全問題上,不按礦長批示辦事,出了事故個人負責。工長每班工作前3小時按規定檢查安全情况,要把作業地點全面檢查一次,班中也要檢查,發現隱患在指示牌上公布或馬上處理,當情况威脅人員安全時要立即撤出人員。
每個工人也必須按工種責任制和操作規程盡職盡責地工作。如誰未盡到責任,出了事故就追究其責任。
3.2.3實行全員强制性安全培訓
美國對煤礦的管理人員和礦工的安全培訓非常重視,《1977年聯邦礦山安全與健康法》明確規定對從事采礦業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必須進行强制性的安全技術培訓;培訓計劃必須經部長批准;法律還規定勞工部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
1983年美國又重新修訂了《礦山安全規程》,對安全健康培訓作了詳細規定。勞工部還頒布了對礦工進行强制性健康和安全訓練及再訓練條例。美國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的經驗是:“監察重要,培訓比監察更重要”。
美國礦工都具有高中文化水帄,受雇新工人被錄用後,必須接受安全基礎知識的培訓和法規的教育,井工礦培訓時間不少于40小時,才能上崗工作,然後在有經驗的礦工帶領下,實習半年,半年後,才能獨立工作。
安全監察人員如發現上述人員未經安全培訓教育,無證上崗時,要立即命令撤離工作崗位,幷對礦主進行罰款。由于有了完善的培訓過程,大大提高了礦工的技術操作素質,减少了因違章操作引起的灾害事故。這也是美國煤礦安全事故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3.2.4礦工參與安全管理
美國煤炭公司强調以人爲中心的管理,煤礦管理風格的特點是開明和開放;生産中發現問題,由管理人員和工人代表一起開會研究解决,法律保障礦工有參與安全管理、監督以及舉報的權利,井下設有可直
43撥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的舉報電話。
美國的管理作風是發現問題及時解决,如果礦工對管理人員有意見,礦工可以向他的隊長投訴,隊長有責任處理這類問題,且必須在24小時內給予解决。如果沒達成一致意見,則礦工可將意見以書面形式呈報礦委會和礦級管理人員,如5天之內仍不能達成協議,則將投訴信送交工會代表或老闆。如他們在7天內還解决不了,則交仲裁人處理。由于工人都經過培訓,因此每個人都能够高效率地頂替其他人員的工作。例如,人手短缺時,必要時電機工人可以組成一個采煤隊。工人一旦發現各種不安全的危害因素,立即向工長或礦長反映,幷采取措施,消除隱患。
3.2.5工會參與安全管理
美國約三分之二的礦工參加了各種工會組織,其中參加聯合礦工工會(UMWA)的人數約占礦工總數的41%。聯合礦工工會自1890年成立以來,爲團結煤礦工人、改善勞動條件和增加工資福利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
工會組織也設有專人對礦山隨時進行安全監督。對違章指揮,環境條件惡劣都及時提出意見,解决不好時要抗議,要罷工,對違章操作,玩忽職守造成事故的礦工,工會不給撫恤。
3.2.6强制執法
20世紀30年代,美國煤礦死亡人數每年都在1500人以上。50年代以後,隨著煤礦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安全裝備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52年《聯邦煤礦安全法》的正式頒布,煤礦安全狀况有了明顯好轉,煤礦死亡人數大幅度减少,由1950年的643人下降到1960年的325人。60年代美國發生了幾次重大傷亡事故,如1968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法明頓煤礦發生了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8人。固本煤炭公司一煤礦發生火灾死亡57人。迫于社會壓力,美國聯邦政府對煤礦工人的安全健康的重視起來,于1969年頒布了新的《聯邦煤礦安全法》,經幾度修訂,在1977年又經議會討論通過,由卡特總統批准頒布。
①國家强制執法
大量關閉不合乎標準的小煤礦。美國在開始實施《聯邦煤礦安全法》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很大代價。70年代初,有2000多個小煤礦因無法達到新法規定的標準而關閉。
花巨資購買安全設備。由于新法對煤礦安全條件、技術裝備和勞動保護提出了全面、系統、嚴格、具體的要求,幷加强了安全監察機構和人員的監督執法權力,迫使煤礦經營者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改造安全設施如通風和防塵設施、巷道支護維修以及安全設備儀器等。全國煤礦在購買安全設備和改善通風條件等措施方面估計花費了12億美元,這也爲今後煤礦的安全生産奠定了基礎。
此外,美國煤礦主還每年提供了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資助礦工繼續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實際技術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
②强制執法的效果
安全狀况大爲改觀,死亡不斷下降。經過70年代後的調整和技術改造,煤礦已基本適應了政府法規對安全生産的要求。礦井抗灾能力得到加强,有效地控制了礦井重大灾害事故的發生,傷亡事故逐年下降,煤礦安全與健康狀况有了很大改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從1970年的260人减到1999年的34人,現在,美國煤礦事故死亡率已低于工業和公路交通運輸等20個其他部門,成爲最安全的行業之一。
事故和職業病造成的損失大大减少。實施新法後,美國各種必要的監督機制和科學管理走上了軌道,工傷事故明顯下降,事故和職業病造成的損失和撫恤金的支出大大减少,如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從1960~1963年的4.5億美元减到1971~1974年的0.78億美元。安全投資所産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
有利于調整煤礦産業結構。實施新法後,由于大量地質條件差、産量低、效率低、安全狀况差、用人多的小礦因達不到新法的安全標準而被關停,煤礦安全狀况迅速好轉,反過來又有利于優化煤礦産業結構。礦井規模不斷擴大,已由1976年的9.5萬噸上升到1986年的18.3萬噸。礦井個數不斷减少,已從19764
4年的6553個减少到1986年的4424個。經過調整,生産效率和勞動效率很快達到了新的水帄,幷爲礦井安全奠定了基礎,控制了礦井惡性灾害事故的發生,傷亡事故逐年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僅1980年~1990年間,美國煤産量增長24.9%,而職工總數减少31.1%,礦井帄均全員效率提高106.2%,事故死亡率降低了57.6%。目前,美國煤炭工業已成爲勞動生産率提高最快的少數工業部門之一,變得更有競爭力和吸引力。
4〃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産模式與計劃經濟完全不同,企業的隸屬與管理系統發生了變化,安全管理機制也必須改革與創新。本課題研究結果是,安全管理機制的內容可簡要歸納爲六個方面,24個字,即:依法管理,國家監察,以人爲本,企業負責,依靠科技,職工維權。
4.1 强化依法管理
4.1.1依法辦礦、依法生産
煤礦的設計、建設和生産必須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範》、《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等的有關規定,任何與之相違背的都屬于違法行爲,都被視爲犯罪行爲,會給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違法者也將被繩之以法。因此,煤礦的管理者、生産的組織者、决策者必須加强法制觀念,樹立强烈的法制意識,抱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依法辦礦、依法生産,確保生産必須安全。
4.1.2建章立制嚴格煤礦主要生産指揮者的資格審查制度
波蘭采礦動力部規定:大學學歷是礦長必備的條件之一,各礦的總工程師必須由采礦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擔任,幷且礦長、總工就任之前,必須通過最高礦山監察局的考核和考詴。其中包括專業知識、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成績不合格者,絕對不能任職。
建議中國也應該立法,規定煤礦總工程師及以上生産主要指揮者,在任職前,必須通過注册安全工程師資格考詴,持證上崗,否則不能任職。這樣選擇煤礦主要幹部,才能使各級領導整體素質提高,增强專業知識,有效减少和避免盲目指揮、違章指揮、指揮不力等現象,及時糾正違章作業。
4.1.3依法整頓治理鄉鎮煤礦
治理整頓鄉鎮煤礦應學習美國的經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也曾小煤礦林立,爆炸事故頻繁發生,曾引起社會很大不滿。爲此,美國推行了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對國家資源進行拍賣,然後進行勘探、建井、開采。購買者要想贏利,就必須達到一定生産規模,必須對資源精打細算。安全方面也應學習美國,要求礦主事先交納足够的事故處理保證金,提高傷亡事故賠償標準,規範賠償行爲,提高事故成本。還應借鑒德國的經驗,建立煤炭行業工傷保險體系,將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緊密結合,利用差別費率、浮動費率和安全生産獎罰政策,促使企業真正重視安全。
加大對鄉鎮煤礦的整治力度,廣泛開展安全評估,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小煤礦立即關閉。建議立法建章,强行向鄉鎮煤礦派駐“特派安全工程師”,幷由鄉鎮煤礦付給定額工資,監督鄉鎮煤礦的安全生産。特派安全工程師由國有重點煤礦選派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原單位工資照發,幷實行定期輪換制度。
加强對鄉鎮煤礦的法律和安全培訓,提高鄉鎮煤礦職工的安全及防範意識。增加安全設備投入,增加機械設備投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帄,减輕工人勞動强度,提高井下作業的安全性,確保安全生産。
4.2 加强國家監察
依法行政和依法監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産管理的主要方式。安全生産的法律、法規是安全生産的保障,各級安全生産監察部門必須健全執法、監察體系,增强行政執法意識,以法律爲準繩,依法行政、依法監察,排除干擾,嚴肅法紀,樹立國家監察部門的權威性,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爲的懲治力度,加大對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的懲戒、懲罰,維護安全生産正常秩序。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
5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對造成特大事故的責任人給予嚴肅處治,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責任。
4.3 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
中國的安全管理機制必須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形成以人爲本的機制中心。在安全生産管理中,必須以保證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爲最高原則。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重視人的健康和生存價值,尊重人的精神、情感意識。堅决杜絕以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去換取物質財富與經濟效益的非人道行爲發生。安全生産人命關天,企業的各項制度、措施、規程都必須以人爲本,以維護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爲根本出發點。
4.4 明確企業負責制
企業是安全生産的主體,企業應對安全生産和職工的安全與健康保障負全面責任。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先進的、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采用現代安全管理辦法,加大安全經費投入。企業的行爲必須符合國家安全生産法律法規的要求,在法制的環境下自我約束,不斷完善安全管理,不斷進行安全技術改造,堵塞安全漏洞,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嚴懲違章指揮、違章作業人員。尊重科學,文明生産,加强對職工的安全培訓,營造企業安全文化氛圍。預防重大事故的發生,控制和排除重大危險源,實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4.5 依靠科技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要實現安全生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淘汰落後的生産設備,盡可能的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立健全安全生産信息網絡,實施和完善自動化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對井下五大灾害建立適時監測報警系統。井下職工必須配備多功能新型安全防護自救儀器和用品,開發井下遇險人員地面快速定位系統和快速救援系統及設備,開發多功能遠距離搶險救灾指揮系統及設備,提高救援能力,縮短救援時間。
4.6 保護職工維權
企業職工有在生産勞動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安全和健康的權利,企業必須遵守國家法律保障職工的權利,杜絕對職工侵權現象發生。職工應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職工在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有知情權、安全健康保障權和受教育權。職工可以通過工會、職工代表大會等渠道實現維權目標,也可以通過法律仲裁、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嚴禁企業管理者對職工監督的打擊報復行爲發生,工會、紀檢監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維護職工的正當合法權益。
5.結束語
安全生産是個永恒的話題,責任重于泰山。它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産和家庭幸福,因此每個人都應高度重視安全,都要關心安全生産。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中國的安全生産管理機制,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點,以適應人類文明的發展,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過兵: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焦作國際采礦會議論文集,2002(4)
2〃毛海峰:從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到安全生産運行機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1)
3〃王顯政:美國煤礦安全監察體系,煤炭工業出版社,200
1(責任編輯:劉翔、夏婷婷)
第二篇: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进行详细阐释,并对终身教育理念下如何更科学、有效地推进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展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教育观念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建设社会文明与推进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代成人教育有着直接关联,换言之,基于现代成人教育长期发展背景下逐渐衍生出终身教育理念。目前终身教育理念广泛传播,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念与成人教育之间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相辅相成。目前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发展与成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位置。就终身教育理念形成来源来看,是基于成人教育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终身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一个对成人学习、发展、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理念,该理念形成本质上与成人学习必要性与社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终身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对推动社会更好发展,促进成人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对终身教育理念进行详细阐释,并对终身教育理念下如何更科学、有效的推进成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展开进一步分析。
1终身教育
1.1终身教育的阐释。自1965年朗格郎(PaulIJ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终身教育的思想现已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等核心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成为指导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未来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半个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理论的广泛传播,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由终身教育的产生所引发出的巨大作用力和影响力,实际上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的范围。大凡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包括日常生活领域,亦都无不受到其冲击波的强烈震荡”。“教育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变革新关系的形成以及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持续性教育和学习的必要,宣告了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或者说学校教育时代的终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教育时代”。
1.2终身教育理念推动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教育在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各个国家对成人教育的进行开放政策,也对成人教育进行教育预算的支出。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现在,教育和未来的培训和教育任务的新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建立和发挥的作用能够为国家的教育奠定深厚的基础。如今,成人教育已经成为了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它是终身教育实现的主要的手段和实现终身教育理想的基本条件。终身教育以个人一生自愿学习为主,要求有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的特征。在终身教育的本质中,个体发展多样性,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以人为本,个性为辅,道德品质为优,增强学习的能力为主。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在侧面反映出成人教育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职能,发展可持续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成人教育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劳逸结合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2.1彻底变革陈旧的成人教育观念,进一步强化对发展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来看,虽然“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一种思想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成人教育工作中来。然而,现实中常常并非完全是这样,作为突破教育观念、制度、模式、内容、方法等的一种新型教育-成人教育,其观念的树立与更新决不是一帆风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一个全面、深人和公正的认识。鉴于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成人教育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培养各方面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实现教育民主化,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参政议政能力,实现和保障公民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2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注重成人的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强化对非正式的非正规的成人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当今“教育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变革新关系的形成以及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持续性教育和学习的必要,宣告了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教育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社会进人了后教育时代”。由此,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非正式学习是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人教育工作有理由要从这一现实出发,研究非正式学习的发生发展规律,重视和相应地组织好成人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做好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成人教育管理。
3建立和健全为学习者服务的教育机制和体系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个人对学习的需求与社会整体对教育的需求为前提。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国家和企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当今的社会是人才的竞争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接受教育和学习,获取生活在社会中本领和本事,是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成人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很多的成人返回学校学习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种技能,所以,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开发为人们持久服务的学习教育制度和教育服务体系,是当代教育部门和教育家研究的课题和重要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在要求着处于社会中的人们要有更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对社会中的求职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学历证明是进入自己理想企业的基础,没有文化的人们只能成为最底层的劳动者。因此,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成为了成人自己的愿望,文盲时代早已过去,拥有更高的学识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知识水平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的一生都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而人才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终身教育,人们都要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体系,促进未来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云.终身教育理念与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1):15-18.[2]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3]张春梅.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4]刘青.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5]徐立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分制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三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四篇: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浅析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浅析
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煤矿生产更是矿难频发,形势严峻,煤矿安全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大障碍,是政府在新的行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我国煤矿生产现状出发,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基于此,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寻。
一、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煤矿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生产的主要难题,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
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矿生产正走着一条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回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安全问题特别突出,经常发生矿难事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称: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据统计,2001——2004年10月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1]。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大背景是极不协调的,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不相符合的,与党的执政目标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着力解决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就有可能面临积重难返的危险。
二、安全问题频现的原因分析
㈠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导致需求的激增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煤矿生产者同样如此,去年电解铝、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过热,使得去年的煤炭供应特别紧张,尽管各地生产者不遗余力地超负荷生产,但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下,也一度出现了煤荒现象,在煤炭行业市场化的情况下,需求的激增必然导致煤炭价格的急剧上涨。据报道,去年1月份煤价最高达220—250元1吨,11月中旬市场价格一度涨至850元1吨。[2]由此可见,煤矿行业已经完全处于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煤矿行业的利润是惊人的,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生产者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减少安全投入的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可获得最大限度的超额利润,但这样做的后果有二:一方面引发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别的生产者纷纷效仿,减少安全投入,大矿乱干,小矿蛮干,超负荷生产,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安全欠债,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生产者看到煤 1
矿生产有利可图,便纷纷转入煤矿行业,而这些新的生产者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安全问题。因此无论那种情况,其结果无疑是对安全生产不利的,因此投资的局部过热带来的利润的激增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
㈡地方政府监督严重缺位
煤矿行业虽然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符合经济发展大潮,但是完全的市场调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缺陷,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而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都归咎于地方政府职能的严重缺位,也即是说,政府对煤矿行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大,方法不够科学,绩效不够明显。只要政府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法令,严格煤矿行业的市场准入,对于不具备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的生产者不予认可,不准生产,地方政府严格把关,那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生产者就没有市场,虽然现在强调许多行业要放开市场准入,但对于关系社会稳定、人民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严格准入制度,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经常组织检查煤矿安全设施对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进行评估,那矿难事故就不会那么容易发生了。但事实表明很多时候政府缺位了,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有二:⑴不少地方官员自身腐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检查只是当作走走过场而已,而且很多的政府公务人员采取各种方式投资入股,官商勾结,事实上充当了煤矿企业的保护伞。据报道:陕西陈家山煤矿在发生瓦斯爆炸的前五天就已经出现了火情,而当地政府并未因此责令停产整改,而对四月发生的死亡38人的瓦斯爆炸责任事故的责任人没有进行认真地严肃地处理,今年8月发生在广东梅州的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都无一例外的证明地方政府某些官员腐败是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⑵不少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不少地方政府仍以GDP的增长与否作为行政成效的评价标准,很多地方官员把GDP作为追求的目标,把煤矿企业创造的GDP作为提升晋级的基石,因此甘愿充当煤矿企业的保护伞。对煤矿企业的生产状况,安全状况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即使在事故发生以后,对遇难者家属的慰问和补偿似乎总是“迟来的爱”,因此某些地方政府职能的缺位也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系脆弱和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㈢煤矿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煤矿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大多也没有接受教高层次的教育,因而素质普遍偏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和自救意识不强,往往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不知所措,不能有效的自救。
㈣煤矿分布的自然条件恶劣和生产设施落后、安全设施不完善我国煤矿储量大、分布广但大都属于地下矿,瓦斯浓度高,因此开采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在开采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重大事故。我国煤矿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矿生产成本高,而大多数生产者又属于小企业主,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很多煤矿生产者在安全设施的配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够,造成煤矿生产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完善,这无疑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三、加强煤矿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对策探寻
㈠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
我国是煤矿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煤矿消费大国。煤矿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设备落后,因而能耗较大,据统计,每增加1美元的GDP中国所耗能源为世界平均量的3倍,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3]加上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因此能源需求膨胀,特别是对传统的煤电依赖性较大,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超负荷生产,但长久的超负荷生产必然会带来煤矿安全体系的全面崩溃,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努力增加煤炭供应的同时,大力寻求新的能源供应模式,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势在必行,也是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煤矿生产走出困局,因为当经济发展对煤电依赖性减小,煤矿生产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煤矿企业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安全体系建设和安全措施的完善。同是也要注重“开源节流”。一方面开辟新的矿源,探索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开采技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理念,提高煤矿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对煤炭生产的贡献率。在安全生产的范围内尽量探寻新的矿源。另一方面要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科学采矿,文明采矿,合理采矿,防范和杜绝采肥丢瘦的掠夺性开采方式,提高伴生矿的利用率。能源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事实上,只要管理者措施得力,监督得法,大多数的矿难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大多数矿难的损失是可以控制和被最小化的,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监督是至关重要的。“煤矿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煤炭工业的重要性和煤矿生产劳动的极度危险性,都要求政府在可持续煤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起义不容辞的公共责任。”[4]政府要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吸收社会资本入股以充实大煤矿集团
实力,增强我国煤矿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鼓励大煤矿集团大煤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对大企业大集团走向世界提供必要的政治、外交支持,通过外交谈判、政治对话等方式争取更广阔的生产基地和新的矿源,政府要适当提高煤矿行业的门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不让进入,对安全措施不完善的企业要责令整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企业要坚决取缔,对个别企业胡干乱干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条令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严厉打击。并且不定时地组织进行抽样调查,对企业的安全设施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并监督和鼓励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实地方财力,地方财政增大对煤矿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要把煤矿安全作为突出任务,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决定今年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和企业也要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改善煤炭生产安全状况”,但更关键的是企业和集团自身要不断提高包括资本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实力在内的国际竞争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及早建立煤矿事故预警和预防机制,对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环节及早预防,认真整改,有备才能无患,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安全生产投入和预防预警机制建设投入多得多。同时好要严格贯彻安全生产法规,加大事故惩罚力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2004年1月13日,《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开始执行,2005年1月1日新版的《煤矿安全规程》开始实施,加上以前颁布的其他条令,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法令即立,重在执行,这些法规必须要严格执行。发生事故后要加大对遇难矿工家属的补偿力度,提高生产者赔偿金额,以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安全投入,重视安全问题。并且严肃惩治事故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制。
㈢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当政府某些官员自身出现问题并无限滋长时,发生事故已成自然,政府既然在煤矿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也成为必然。具体而言,即是要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大力推进反腐败工作进程,杜绝任何形式的贪污腐败行为,政府工作人员和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以GDP增长与否作为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评价标准的错误政绩观,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煤矿安全生产出谋划策,为煤矿安全生产消除还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切实做到“该放的不越位,该管的不失位,职能明确不错位,承担责任不缺位”还要运用政府的号召力,建立和
逐步完善社会监督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舆论监督煤矿生产,让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和参与支持煤矿生产,对舆论媒体爆光的问题要及早整改和纠正,争取把险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㈣对生产经营和煤矿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生产经营者在煤矿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身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努力培训和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是重中之重,对生产经营者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知识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大多数的煤矿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生产知识,没有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普遍缺乏安全生产技能,那么对这部分人进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样是必需的,使所有的从业人员只有基本上具备了安全生产知识和事故险情发生后逃生自救的能力,具备常规事故的处理能力和临危不乱、遇变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拥有从业资格,准予上岗,这对于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和提高煤矿抵御事故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抑制经济投资过快增长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步骤,经济过热阻碍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自政府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后,我国经济开始平稳较快发展,物价也渐趋稳定,但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今年,物价可能会反弹,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然会持续上升,能源价格也可能会持续上扬,经济对煤矿的影响在今年不仅是存在的,其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着力解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着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努力改善能源利用和供需模式,降低煤矿生产的高额利润,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缓解供需矛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利灌溉关乎土地是否高产,农民是否有良好收成,因此深化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对新农村建设时期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1制度不健全
新农村水利灌溉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灌溉区用水体制违背国家相关标准,导致管理政策的执行力较低,当出现突发状况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灌溉效果不佳,同时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在灌溉过程中漫灌,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农村地区水资源相对干净、无污染,水资源较为丰沛。
1.2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在部分农村实施时,效果并不理想,脱离农村实际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而忽视了农村现实和农民的需求,导致工作出现混乱与矛盾。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实事求是的基本工作指针,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优势,规避或改进劣势而实现经济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照搬成功案例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导致工作效果差,这一点在水利灌溉管理中表现尤为明显;其次,在农村水利灌溉的改革过程中,协调工作开展不到位,新农村的建设小至农民利益,大至国家利益,因此在实施时必须要坚持国家政策方针,农村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展开工作,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并未做好协调工作,容易厚此薄彼,不仅不能够很好的处理问题,甚至会导致问题的恶化;随着现代经济形势的改变,较多企业开始从城市向郊区或农村转移,而企业的驻扎,尤其是污染、消耗水资源较大的重工业企业必然会对农村水里灌溉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并未得到很好的协调[1]。
2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增加,政府对于农村水利灌溉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并采取了较多政策来推进农村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如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开发[2]、建立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对水利灌溉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2]。
2.1转变观念,加大水利灌溉投入
“等天下雨,靠天吃饭,要政府救济”这一思想是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思想,由于受到地形限制,西北地区的灌溉难度较大,而在中东部地区,农户灌溉设施落后,灌溉方式较为陈旧等均是导致灌溉效率低的一项重要原因[3],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可在政府的政策倾向下,结合财政辅助来加大水利灌溉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建水、蓄水、用水、管水、活水”机制。
2.2调动农民参与水利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农民是水利灌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水利灌溉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水利灌溉建设。当地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包办状况,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水利灌溉建设的意义,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充分的尊重农民意愿。
2.3强化管理意识
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农业人口众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水利灌溉管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灵活的改变管理手段,不可强硬对待,避免造成管理较大的冲突。要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认识,确立水资源战略为国家战略的观念。维护工程项目,重视水利灌溉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3结束语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农业水利灌溉规划布局较为随性,同时国内农村水利设施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应用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者:徐永峰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新坝水管所
参考文献:
[1]艾尔肯麦麦提.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田水利,2016,(8).[2]张陆军.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3]吴占胜.农村水利灌溉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