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需要,推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优化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快速有效培训各类人才,现就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总体任务
“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按照“对标一流、强化内功、增加投入、提炼亮点、开发课程、建立师资、改进设施、完善机制、培育人才”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标,改进本单位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增加对人才培养的物力、人力投入,挖掘、提炼工作成绩、经验与亮点,开发具有专业水准和集团特色的内部课程体系,建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的内部师资队伍,创造适应一定培训规模的教学、食宿和活动条件,探索接待企业短期考察学习的标准化流程,形成中长期岗位实习与挂职锻炼的有效机制,不断积累为集团公司培训开发人才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人才“孵化器”和“助推器”的重要功能。
二、开发具有专业水准和集团特色的内部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抓紧组织有关部室和生产单位,抽
调一批业务骨干,下决心认真归纳、总结本企业“十一五”期间的突出成绩与工作经验,2011年4月底前提炼出3门以上课程的纲要,报集团公司人事部审定后再综合文字、数据、图表、音像等资料,编制出富有特色、专业化的PPT课件及配套讲义资料,并于2011年6月底前提交集团公司专家修订完善,从而初步形成具有集团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基地内部课程体系。“十二五”期间,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补充、完善企业宣传片以及内部课程体系。
针对三鑫、太白、夹皮沟、乌山等4家企业建议的内部课程:
1.三鑫:选矿工艺等;
2.太白:企业基础管理等;
3.夹皮沟:企业文化、采矿管理等;
4.乌山:选矿设备、现代化矿山管理、企业文化等。
三、建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的内部师资队 伍
“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重点建立以下几支内部培训师资队伍:
(一)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内部课程体系的授课师资 队伍,每门课程至少配备两名讲师;
(二)从地测采选冶机电等主专业高级工程师中挑选出 的科研技术人员导师队伍,每个主专业至少配备两名导师;
(三)从主工种高技能人才中挑选出的生产技能人员教练队伍,每个主工种至少配备3名教练。
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按照要求,重点选拔出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以及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担任内部师资,并于2011年4月底前将其与课程体系纲要一起报送集团公司人事部。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师资聘任、考核与津贴制度,并根据完成的教学、辅导任务情况,加大对内部师资的奖励力度。集团公司人事部将定期组织内部师资进行业务学习(针对内部培训师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培训技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四、创造适应一定培训规模的教学、食宿和活动条件 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抓紧完善 教学、食宿与活动等硬件条件。要拥有一间至少能够容纳80人共同学习的现代化培训教室,具备主席台、投影仪、幕布、白板、音响、有线及无线麦克风等基本的教学设备;要扩充、改造学员住宿以及食堂条件,确保能够满足80人的食宿要求;要建立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基本的文化活动设施,为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创造条件。集团公司人事部将于2011年年底前予以检查,并就有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五、探索接待短期考察学习的标准化流程
“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基地将进一步承担接待集团内外企业短期考察学习的重要任务。要抓紧从接待人员队伍
建设、授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安排、参观流程安排、食宿安排、保密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着手,针对系统内外的高管、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能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对象,探索建立分层分类的考察学习接待标准化流程,形成规范的操作模式,展现集团公司重要骨干企业的风采。针对集团系统内企业,一般不收取相关费用,并尽可能传播自身独到经验;针对集团系统外企业,要提前请示集团公司同意后再答复,同时可适当收取相关费用,并注意保护集团及企业的商业机密。
集团公司将分层、分类、分专业地组织系统内企业到人才培养基地考察学习,比如组织有关企业高管、专业技术骨干、生产技能骨干,到三鑫和乌山学习选矿工艺,到夹皮沟学习采矿管理,到太白和乌山学习企业管理,到夹皮沟和乌山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等等。
六、形成中长期岗位实习与挂职锻炼的有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将进一步组织应届毕业生、新入职人员以及青年骨干,到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岗位实习、跟班作业或挂职锻炼。人才培养基地要提前按照集团公司人事部的统一部署,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协调组织,根据本单位以及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详尽有效的具体方案,报集团公司人事部同意后推进实施。针对应届毕业生、新入职人员的岗位实习事宜,要分类安排
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督导,原则按照“先整体熟悉工艺流程、后专门岗位跟班作业”的模式,制定明确的实习步骤、实习内容、指导人员以及考核指标,确保实习人员学有所成。针对青年骨干的挂职锻炼事宜,要明确每个挂职锻炼岗位的时间期限、具体分工、督导人员、业绩标准,并认真监督执行,期间还要经常与青年骨干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其工作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并定期形成考核评估报告,报送集团公司人事部。另外,针对集团外企业要求的中长期岗位实习与挂职锻炼事宜,必须提前报请集团公司审议,集团公司认为确有必要的,将指导人才培养基地与其签订服务协议,约定有关具体事宜。
集团公司在继续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开展工作的同时,将着手建立考核、评比、奖惩与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就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开展情况在全集团进行一次通报,促使人才培养基地承担作为集团重要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员工培训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基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基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魏 想 明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应该改变人才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根本的出路是重视员工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关键词制造业基地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已成为日韩及欧美许多大型制造业公司的首选之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吸引更多的世界大型制造企业来我国投资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大批中高级人才,然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成为关键。
1人力资源优势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谓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质就是技术先进的制造业集群,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而技术的背后是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性技术人才。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当不同的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驱动下,产业势必会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而效益高的区域往往是技术水平突出,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说人力资源取代了自然资源成为了制造业基地定位的主导因素。毕竟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人才,知识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取决于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知识所产生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要远胜于原料和厂房。对于企业而言,它首先要找到有能力在本企业中发挥自身才华,进行技术创新既而提高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它会有意识地在人力资源较密集的地区扎根,并逐渐形成制造业基地,这一点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2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创新需要人才
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的形成会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并在拉动效应和挤压效应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企业的创新集群。创新集群的产生要求各个价值环节的企业能根据上下游企业或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的产生和持续需要有大量的各层次的人才。首先要有善于发现创新机会和敢于冒风险进行创新的企业家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有他们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在制造业企业集群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学习来进行创新的,即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总体而言这种提升是有着一定的限度的,尤其是在涉及自主创新等基础性研究时,创新能力的不足就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尽可能提高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引入合适的技术性人才。而有吸引力的制造业企业集群、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形成集聚,为制造业基地中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世界闻名的美国硅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但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区,它的成功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它独特的文化氛围,即鼓励冒险、善待失败和乐于合作,其中的冒险精神即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起源;其次是硅谷拥有的丰富人力资源。目前,世界上诺贝
尔奖的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 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据调查,硅谷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自于国外移民,移民企业家通过在硅谷建立本地网络,增强了竞争力,活跃了当地的经济。
3我国制造业基地人才状况分析
3.1人才支撑力度不够
我国劳动力不仅整体水平低,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造成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质量不高。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人是世间一切事务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国能否扮演好“制造业”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肩负着实现转移使命的人,这些人,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人。他们必须是经过教育培养,成为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而我们目前面临的是制造业基地的高目标与人的素质的低水平。这个矛盾不解决,实现目标就没有希望。所以,优化全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就成为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关键。
3.2我国制造业基地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2001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47年,大概相当于初中毕业及高中一年级水平,其中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仅占
5.81%,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则高达71.5%。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这就是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级工。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1985~1999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工人的增加值)仅为2 885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的3.1%,美国的3.5%。由于生产一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高级技工数量稀少且年龄偏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青年技工尚未成熟。不少企业只好高薪聘用已退休的技工来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一些企业盼来了订单却不敢接单,一些工厂的生产线比国际著名公司还要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和人家竞争。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 000亿元。据对1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工人不能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导致很多企业难以成功地进行技术改造。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由于掌握数控技术的人才奇缺,使现有为数不多的数控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多万;“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月薪6 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和军工制造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数控机床的数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许多普通机床也已被改造成数控机床,是数控人才需求比较集中的企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近年来开始大量装备数控机床,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众多的民营、合资、外资企业,对各层次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都有大量需求,尤其是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又熟悉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的抢手人才。由于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一般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通常有4个以上的岗位可供其选择,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先进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支柱和引擎作用。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吸收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显然,它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工业化和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大、集中度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项目层出不穷,产品不断更新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4.1重视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
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职工的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的高低是关键环节,要重视加强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日本,优秀的技术工人被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工艺领域里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工人被授予“人类瑰宝”;德国的技术工人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对4 500家美国公司的一次调查发现,96%的公司培训工人,47%的公司至少把工资额的2%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上。为了帮助美国工人提高或更新他们的技能,1997年纳税人减免税法中列有对在职工人进行终身再培训的鼓励措施。在我国,技工短缺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4.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校企紧密结合、企业共同参与教育的职教新体制。要使职业教育真正体现出特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须建立一种由校企共同参与教育的机制,改变目前学校相对孤立封闭式教学状况,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与市场用人需求紧密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对企业而言,通过建立这种联合教育机制,主动参与教育,把用人需求与教育培养的目标接轨。
(2)建立以行业为代表的多功能实训基地。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功能的实训基地的建立提倡以学校实训基地为基础,把学校单方面的建设变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方式,企业与学校共同创设一个与生产实际接近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实际训练。
4.3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国家现有职业资格认证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应采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现有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时,应积极推行符合行业标准、在行业内有较高认可度的新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向外资企业或具有劳务输出潜力的专业领域,应支持引进国际通用性强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5结语
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制造业的转移,为中国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跨越,把中国建成能代表世界制造业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能否扮演好“制造基地”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大量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目前面临的是制造业基地的高目标与人的素质的低水平。这个矛盾不解决,实现目标就没有希望。所以,优化全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就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秦鹰.“中国制造”需要高素质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3-03-06
2黄士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02-16
3董春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去了哪里[J].中国经济导报,2004(2)
(责任编辑高平)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武汉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5y159)。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
Abstract: Talents training is important for building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low quality and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stuffs should be changed.The fundamental way is to devote much attention to the skill education of staff,strengthen innova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widely.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skilled talent,talents training
第三篇:灌云县2012年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作意见
灌云县2012年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设
工 作 意 见
灌云县农业委员会
为加快我县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巩固和扩大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大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具有灌云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灌云县“十二五”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2012年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常规与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规划,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坚持规模扩张与质态提升相结合,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目标
2012年,全县规划新扩高效农业8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4万亩,着力打造乡镇间紧密衔接的高效设施农业沿路连片和集中片区,确保高效农业亩均效益2500元以上、设施栽培亩均效益6000元以上。
一是围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创建东王集、沂北、小伊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扩设施栽培总面积0.6万亩。
二是在“五大集群区”内新建10个设施栽培大连片。确保“五大集群区”内新扩设施栽培1.4万亩。
三是加快推进宁连高速、324省道、沿海高速、242省道沿线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设施栽培2万亩
三、工作重点
为完成2012年设施栽培基地建设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沿路设施栽培产业带建设
围绕宁连高速、沿海高速、324省道、242省道等交通干道发展设施栽培,新建和扩建四大设施栽培产业带,在沿线段面上,按照现有基础,向两侧各拓展500米,新发展设施栽培面积2万亩。其中,宁连高速、324省道沿线要巩固提高现有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质量,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年内新增设施栽培0.6万亩;沿海高速沿线新发展设施栽培0.5万亩;242省道沿线要重点发展鲁河乡沈场村、四队镇三队村、图河乡兴农村等3个设施栽培基地建设,2012年新发展设施栽培0.9万亩。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围绕 “八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创建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东王集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324省道沿线设施栽培基地无缝对接,新扩设施栽培2000亩;沂北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善提高新庄、乔圩设施栽培基地质量,同时将双湾村设施栽培基地向东扩展至欣森木业,2012年新增设施栽培2000亩;小伊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洪河、大孙村现有设施栽培基地基础上向南扩展,2012年新增设施栽培2000亩。
(三)设施栽培集群基地建设
围绕“五大集群基地”建设规划,新建10个千亩以上设施栽培大连片,确保年内新建规模设施栽培基地1.4万亩。
陡沟、龙苴、南岗设施棚室基地集群:以现有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基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新建0.2万亩设施棚室,;沂北、杨集、图河、白蚬拱棚基地集群:以现有设施栽培基地为核心,分别向四周扩展延伸,新建0.3万亩以上设施栽培基地;圩丰、四队、鲁河、同兴棚室集群:新建0.5万亩设施栽培基地;沿204国、宁连高速设施棚室集群:包括侍庄、伊山、下车、小伊、伊芦5个乡镇,新建0.3万亩以上设施栽培基地;穆圩日光温室集群:辐射放大日光温室效应,新建0.1万亩设施栽培基地。
(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工作思路,以带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工作目标,打造出口紫苏产业基地、设施西甜瓜产业基地、设施葡萄产业基地、蓝莓产业基地、苔蒜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等一批现代特色产业基地。
(五)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银丰食用菌有限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建设2000亩食用菌出口基地,年出口食用菌2000吨以上。加快推进
杨集、沂北等乡镇露地蔬菜出口基地建设,力争2012年各类蔬菜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做好龙头企业培育工作,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的扩张步伐,2012年新增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个,全县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证
县成立高效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农委、财政局、农办、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农信社、商务局等单位领导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工作关系,研究制定和指导贯彻相关政策,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落实奖惩措施等。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二)加大政策扶持
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并进行涉农资金整合利用。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设施栽培的投入,继续推行“以奖代补”,促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三资”投入设施栽培,促进设施栽培发展。
(三)加强技术指导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认真组织实施农民
教育培训和科技入户等支农项目,加大新技术宣传推广力
度,促进技术普及。围绕培育县域区域特色品牌,严格筛选、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重点推广质优价高、适销对路的瓜菜良种。推行商品化种苗供给,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我县设施蔬菜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
进一步完善淮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运作,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启动淮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二期建设。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高产能,降低风险。积极培训农民经纪人,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实现产销两旺。
(五)严格督查考核
县委、县政府继续将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经济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各乡镇,把考核结果与主要责任人的经济、政治利益相挂钩,做到赏罚分明。县督查机构,按序时推进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督查考核,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对推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报请县领导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解剖分析,追究责任。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定稿)
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于科研力量雄厚、学术地位很高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天体物理等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及两个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物理基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率先于全国提出并成功地实施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课程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全国有很大反响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在历次基地检查和评估中都名列前茅。物理基地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效十分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全国已经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现将我们在基地建设中的成果分五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基地的建设我们始终基于如下的考虑:1)基地建设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3)基地建设的成果应在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起点要高,建设工作要注重科大特色。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我们的目标为:
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地、创造性地实施了“科学与技术、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先进的、特色鲜明的高等物理教育体系,使基地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点、师资培训和经验交流的基地。(2)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于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两个国家实验室,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物理学学科门类齐全,学风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 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我们不设非基地班,物理类的学生全部都进入基地班,接受严格的物理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进校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统一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两年之后再分专业进行学习。专业的选择也是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先由理学院组织多达20多场的专业介绍,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② 2000年开始科大本科生实行四年学制,基地积极而慎重地完成了五改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新学制下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基地学生入校后的前5个学期进行统一的数学、物理、电子信息技术、通识课(包括政治类、英语、体育及综合知识类等课程)和学科群基础课的学习,第6学期开始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实行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弹性学制(最长可在6年内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同时攻读第二学位。
(3)学生攻读研究生情况和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基地的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每年约有77%的毕业生被录取为国内外的研究生,约有22%学生参与就业,其中大多数进入高新技术或事业单位工作,不少已成为骨干。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9%。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追其本,求其源”、“积厚势,而后勃发”,是科大学生的特点。已经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己经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4)人才培养特色
①知名教授教基础课。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长期由省级教学名师霍剑青教授、程福臻教授和特聘的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张永德等讲授。教学名师和学术上有造诣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寓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名师的熏陶下,培养了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②传承科大办学传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建设,物理基地已形成了如下特色:
1、2 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学生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勤奋努力,学风优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学分制管理和实行弹性学制。基地实行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扩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和调整专业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听课,以利于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志向及特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全面发展。优秀学生修完全部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④个性化学习计划。基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通过“本-硕-博”或“本-博”连读和交叉学科中期分流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冒尖,加速他们成才;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攻读本专业的同时,基地鼓励其跨学科申请选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鼓励学生追求卓越。
二、硬件建设
(1)基地教学实验室建设
组建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作为中心的第一责任人,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员聘用、实验室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心不仅涵盖基础物理实验室,还包括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以教学“软件”建设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建立了大学四级物理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2)实习基地建设
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基地充分利用科大独具的办学优势,创造性地实施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集中全院的科研优势参与和支持办学,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特的办学风格。物理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半导体所等有关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科研实践基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机制。
三、教学改革
(1)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奖情况
重视教学改革,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进行教学工作研讨,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 和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师生互动式教学。自2000年以来,基地承担了1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教学研究项目。获得教学成果奖共1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和力学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基地另有2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教材。2人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2)编写优秀教材
基地本着“抓重点、出精品”的原则,组织教员进行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及时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通过教材体现出来。2000年以来,基地有: ◆《大学物理实验》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 完成了三项基地名牌课程的教材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 3门入选国家“十五”教材建设项目:《近代光学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基地教师出版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等20 部教材和译著。研制与开发了多项水平较高的教学课件。“大学物理实验”CAI电子教案已出版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广泛使用。
(3)多媒体授课、网络教学
基地教师普遍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有50%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开设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使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基地的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力学”等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习指导等内容,可以在线观看老师讲课,通过网络得到名师指点。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有课程讨论区,同学可以在此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解答。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及成效
物理基地率先于全国提出和全面实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自封闭的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四级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新实验课程是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组成,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 的一、二、三、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实验室,它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只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讨论和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己的创新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基地一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改革意识强、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原则是保证教师数量,提高整体质量,改善队伍结构。(2)师资队伍状况与教学激励机制
1)师资队伍现状
物理学基地现有教职员工共229人,其中教师178人,教辅人员51人。在教师中,有院士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5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 %;教授75人和正研级高工6人,约占46%;副教授50人,约占2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99人,占55.6 %,硕士1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有 60人,占 33.7%;50—35岁有58 人,占32.5%,35岁以下60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热心教学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几年来我们以学科为依托、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从事和参与教学改革。
① 以岗位设置为杠杆,吸引名教授上讲台,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教授的岗位聘任条件,不仅科研工作出色,而且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将一批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物理的教学队伍中来,为基础课教学增添新鲜献血液。
② 随着我校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一大批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陆续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为了更好的用好这批人才,基地首次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
(3)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及评价体系
① 学生评教:每学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课程分10个评估指标进行打分,基地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
② 设立院教学督导组和课程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重要的基础主干课设课程教学组,课程组及其负责人统筹课程教学工作。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①基地创建的三门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在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大面积提高了我校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国内高校的广泛共识。“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 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理科基地创名牌课程。
②近几年来有先后有数十所大学组团专程来我校学习、交流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2002年在我校成功召开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讲习研讨会”,来自全国144所高等院校的27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04年又在我校召开了高等学校非物理专业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研讨会。
③配合国家建设西部的大战略,物理学基地派遣优秀教员到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授课,并为他们培养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物理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历次基地的检查和评估中都名列前茅,今年又获得2004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力争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第五篇:物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物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科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涵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我们将基地建设与211工程,以及创建一流大学等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硬件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现将我们在基地“十五”建设中的成果分五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基地的建设我们始终基于如下的考虑:1)基地建设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3)基地建设的成果应在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起点要高,建设工作要注重科大特色。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我们的目标为:
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注重科大特色:科学与技术、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三个结合,在物理课程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先进的、特色鲜明的理科物理课程教学体系,使基地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点、师资培训和经验交流的基地。
(2)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于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和相关的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物理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我们不设非基地班,理学院物理类的学生全部都进入基地班,接受严格的物理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进校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统一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两年之后再分专业进行学习。专业的选择也是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先由学院组织多达20多场的专业介绍,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② 4+4学期培养方案。从2000年开始科大本科生实行四年学制,基地积极而慎重地完成了五改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定,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新学制下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实行“4+4”的培养方案:基地学生一入校,由理学院统一管理,前4个学期进行统一的数学、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识课(包括政治类、英语、体育及综合知识类等课程)和学科群基础课的学习,第5学期开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的学习。实行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弹性学制(最长可在6年内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同时攻读第二学位。
(3)学生攻读研究生情况和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
科大物理学基地的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每年约有77%的毕业生被录取为国内外的研究生,约有22%学生参与就业,其大多数进入高新技术或事业单位工作,不少已成为骨干。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9%。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追其本,求其源”、“积厚势,而后勃发”,是科大学生的特点。已经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己经做出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4)人才培养特色
①知名教授教基础课。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长期由省级教学名师霍剑青教授、程福臻教授和特聘的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张永德老师讲授。由教学名师和学术上有造诣的教授、博导上课,新的思想、新的讲法,科学中的新发展常常很快体现到课堂上。在这样的名师熏淘下,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养成了创新的习惯和意识,这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②传承科大办学传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建设,物理基地已形成了如下特色:
1、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学生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勤奋努力,学风优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学分制教学管理:基地实行灵活的学分制管理已有10年的历史。近年来更是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和调整专业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听课,以利于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志向及特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全面发展。优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修完全部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④个性化学习计划:基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通过“本-硕-博”或“本-博”连读和交叉学科中期分流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冒尖,加速他们成才;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攻读本专业的同时,基地鼓励其跨学科申请选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对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
二、硬件建设
(1)基地教学实验室建设 组建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作为中心的第一责任人,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员聘用、实验室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心不仅涵盖基础物理实验室,还包括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以教学“软件”建设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建立了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并根据基地的特点改建了8个和新建了3个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并且涉及多领域的教学实验室:光谱实验室、真空实验室、核物理实验室、磁共振实验室、光信息科学和技术基础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基础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实验室、天体观测实验室和物理电子学实验室。
(2)实习基地建设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科大独具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实行智力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半导体所、理论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等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大学生署期研究计划、毕业设计与实习提供了更多的素质和科研能力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改革
(1)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奖情况
重视教学改革,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进行教学工作研讨,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师生互动式教学。自2000年以来,基地承担了1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教学研究项目。另外还承担了科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项,校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建设项目4项。共获得教学成果奖共1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1门课程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2门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力学),基地另有2门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一套教材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教材(大学物理实验)。2人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奖; 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
(2)编写优秀教材
基地本着“抓重点、出精品”的原则,组织教员进行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及时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通过教材体现出来。2000年至今,基地有:
◆《大学物理实验》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 良好地完成了三项基地名牌课程的教材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 3门入选国家“十五”教材建设:《近代光学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基地教师出版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等20 部教材和译著。研制与开发了多项水平较高的教学课件。“大学物理实验”CAI电子教案已出版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广泛使用。
(3)多媒体授课、网络教学
基地教师普遍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有50%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开设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使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
基地的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力学”等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习指导等内容,可以在线观看老师讲课,通过网络得到名师指点。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有课程讨论区,同学可以在此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解答。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及成效
我们大学物理实验课改革的思路是:实验课程分为四级: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主要作了几点:
①进一步完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建设四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自封闭的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四个四”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四级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把实验分成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践组成四级物理实验。四种辅助方法,采用模拟演示一电子教案一CAI课件一计算机数据处理四种方法辅助实验教学。四种教学途径,通过必修实验一选修实验—开放实验一探索实验四种途径组织实验教学。四种考核方式,通过预习实验一设计实验一操作实验一实验考试四种方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
②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它不同于公共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近两年我们开放实验的项目有:摆的运动规律及应用研究、电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波的特性研究、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只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上台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己的创新点。
我们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基地一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改革意识强、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原则是保证教师数量,提高整体质量,改善队伍结构。
(2)师资队伍状况与教学激励机制
1)师资队伍现状
物理学基地现有教职员工共229人,其中教师178人,教辅人员51人。在教师中,有院士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5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 %;教授75人和正研级高工6人,约占46%;副教授50人,约占2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99人,占55.6 %,硕士1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有 60人,占 33.7%;50—35岁有58 人,占32.5%,35岁以下60人。
总之,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这既是基地建设的喜人成就,也是基地后续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潜力。
2)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热心教学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几年来我们以学科为依托、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从事和参与教学改革。
① 以岗位设置为杠杆,吸引名教授上讲台,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A岗教授的聘任条件,不仅科研工作出色,而且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将一批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物理的教学队伍中来,为基础课教学增添新鲜献血液;对于新引进的“百人计划”和其他人才,在科研方面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参与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
② 随着我校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一大批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陆续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为了更好的用好这批人才,基地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首批聘任了普通物理和量子力学“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量子力学“课程讲座教授”张永德。他们都是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教师。
(3)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及评价体系 ① 学生评教:每学期校教务处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课程分10个评估指标进行打分。学院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近年来评估的结果表明,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反映良好。90%的学生认为掌握或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应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课程采取全开放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及同类型课程授课教师的好评,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对部分学生评价偏低且确有问题的老师,实行教学警示制度,由院系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谈话和帮助,促进其提高教学质量。
② 设立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审定教学计划、教改方案、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工作并协助分管院长检查、监督教学质量、学风和考风。
③设立院教学督导组和课程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重要的基础主干课设课程教学组,课程组及其负责人统筹课程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考试以及成绩评定、TA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① 基地创建的三项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在教育改革思路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大面积提高了我校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由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改革思路获得国内高校的广泛共识,并起到示范辐射作用,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创优秀名牌课程。与新体系配套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第一套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和国家“九五”立项教材于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 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理科基地创名牌课程;“量子力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三项名牌课程具有特色的教材已出版。
②近几年来有先后有数十所大学组团专程来我校学习、交流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2002年,在我校成功召开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讲习研讨会、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培训及研讨会”,来自全国144所高等院校的27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04年又在我校召开了高等学校非物理专业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研讨会。
③配合国家建设西部的大战略,物理学基地派遣优秀教员到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授课,并为他们培养研究生。如我们选派的理论物理学家汪克林教授通过授课和开设讨论班,为西南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理论物理学科的骨干,带动了该校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