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时间:2019-05-12 12: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一篇: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黄坤明在全市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动员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强调以创建工作为主抓手

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讯(记者 王力)昨日下午,我市召开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动员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表彰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创建充分就业城市为主抓手,统筹做好就业创业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市委副书记王金财主持会议。副市长何关新作动员报告。副市长陈小平宣读《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项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湖区委书记郑荣胜,市政协副主席吴正虎出席会议。西湖区、高新区(滨江)、余杭区、淳安县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和表态发言。

黄坤明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为我市就业工作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并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来抓,我市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就业局势始终保持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创业带就业势头良好的特点。

黄坤明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发展之源。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坤明指出,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扎实做好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各项工作。一要统筹城乡就业。一方面要继续以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为抓手,促进城镇充分就业,特别是要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活动,尽快实现农村行政村劳动保障平台全覆盖,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市场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就业。二要统筹杭州人和“新杭州人”就业。“新杭州人”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是杭州这座城市的主人,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杭州安居乐业。要把促进“新杭州人”充分就业作为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题中之意,切实抓紧抓好。三要统筹就业与创业。要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快建立面向不同创业群体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支持和引导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开展自主创业,特别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把推动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长远性、基础性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全民创业的重中之重来抓,继续积极探索“人才+资本”、“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路子,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四要统筹就业与培训。要把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加大投入、加强扶持的同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实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黄坤明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创建充分就业

城市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到位、资金上切实保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认真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吸纳就业主体作用和培训的主战场作用。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多作贡献,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帮扶活动。社区和村级组织要扎实做好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活动。宣传舆论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开展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社会各界帮扶就业的先进事迹,宣传各类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理解就业、鼓励就业、扶持就业、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会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大学生创业实训(见习训练)机构、杭州国力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等“十佳”大学生创业企业、市人事局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袁吉峰等“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邓峥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

第二篇: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

――我对《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结构性理解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杨宜勇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1月24日, 国发〔2012〕6号文《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起草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闪亮出台。这六部委是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核心成员。《规划》的基本精神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为目标,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我们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动员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了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扎实工作、一心为民;另一方面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一,关于就业形势

《规划》判断: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五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最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统一认识,深刻了解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全面促进任务和方向,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未来五年促进就业问题顺利解决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即充分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社会组织帮扶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和谐就业),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即体面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关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努力消解结构性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包容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充分就业离不开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扩大全社会的就业规模: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乡村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和鼓励创业、褒奖和传播成功、宽容和帮助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三,关于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面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使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另一方面,要使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创造更加幸福的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公平就业是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在工作场所反对就业歧视,促进性别平等。

四,关于和谐就业

我认为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谐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促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使人人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不让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欺负、受委屈。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街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和谐就业离不开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关于保障措施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二五”期间全面促进就业,我们必须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中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要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要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制定应对预案,采取切实措施,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就业是民生之本,乐业是幸福之源。“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优先(劳动力是重要的资源,资源要得到合理的配置,要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的人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就业优先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重要体现)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社会评估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完全责任。“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是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是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是其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在坚持人口总量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微调人口政策。4,共同富裕是新时期的中国梦,并不奢侈。“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同工同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体现着两个价值取向:确保贯彻按劳分配这个大原则,即付出了同等的劳动应得到同等的劳动报酬),逐渐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农民工的月工资坚决不允许按年薪来发,必要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好的办法是发周工资。

5,和谐源于科学的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三方机制应当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组成;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六,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者就业更加体面,就业过程更加和谐。

第三篇: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立足“四员”角色,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洪湖市人才交流与开发中心经验材料

(2012年12月23日)

大中专毕业生是社会重要人才资源。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是我们人才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洪湖市人才交流开发中心立足自身职能,努力当好“信息员”、“指导员”、“联络员”、“服务员”,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当好“信息员”,多方位掌握供求信息

掌握人才资源供求双方的基本信息,是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了既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又能为用人单位挑选到合适的人才,近年来,我们坚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和市内用人单位岗位调查统计工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建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我们充分利用各乡镇人社服务平台和遍布城乡的村级协理员队伍,对全市离校未就业大中专毕业进行统计,并花费大量精力,通过与省内各人才服务机构、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联系,掌握毕业生基本信息。同时,按照“人人联系、人人见面”的要求,广泛了解其就业意向和要求,建立了详实的信息库,目前共收录599名近年来未就业或未正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信息。二是建立企事业单位空岗信息库。从市人

力资源市场挑选文化层次要求高、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空岗信息,并广泛搜集市内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建立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库。三是完善信息更新机制。对已帮助就业、要求自主就业或一年内无就业诉求的登记人员信息即时清理,每季度更新岗位信息库一次。

二、当好“指导员”,多举措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就业观念约束,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不愿意就业。在当前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形势下,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一是进行“一对一”指导。对前来报到或求职的毕业生,根据其学历、专业、特长,帮助分析就业方向、预测薪酬水平,并结合现存岗位信息推荐就业。二是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第三季度大中专毕业生报到的高峰时期,组织有意向留在本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并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是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树立自主择业观念、多渠道就业观念、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观念、创业谋职观念。三是广发宣传单。每年都印制3000份左右的岗位信息、创业就业政策和就业知识宣传单,在日常接待、专场招聘等环节向毕业生发放。

三、当好“联络员”,多渠道促进人岗对接

实现人岗有效对接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工

作中,我们努力当好人才供需双方“联络员”角色,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力求双方满意。一是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在人社部门每年春季组织的“春风行动”中,遴选合适岗位,设立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专区。今年的“春风行动”中,我们毕业生专区供岗2500个,吸引了大批求职人员,签订就业意向1300多人。此外,每年第三季度都专门针对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举办招聘会,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广泛通知登记求职毕业生前来应聘。二是常年开展职业介绍。我们的岗位信息库始终保持1500-2000个空岗信息对外发布,常年针对报到或求职人员进行职业介绍。三是为企事业单位推荐急需人才。部分企业单位和医疗、广电等事业单位岗位专业性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为此,我们多方联系,从本地和外地高校毕业生中广泛物色相关人才,今年引进了水产、医疗和新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237人。四是开展公开招考。根据市内各事业单位用人计划,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考。今年为市农业局、市审计局招录大中专毕业生20人。五是落实“三支一扶”岗位。今年落实教育、农业、人社等部门“三支一扶”岗位5个。

四、当好“服务员”,多角度提供保障服务

为解除毕业生后顾之忧,为他们安心就业提供保障,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做好各项日常服务工作。一是做

好人才代理工作。对招聘到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到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到乡镇“站所”公益性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新进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高校毕业全部纳入人事代理范围,同时努力拓展代理服务内容,从以前单纯的档案托管到现在的为代理人员办理入户、计划生育手续、职称申报、工龄认定、转正定级、出国政审、缴纳社会保险等全方位服务。近几年,我中心先后接待上千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咨询问答,代理大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次。二是做好常规服务。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报到登记、人事人才政策咨询、档案的查阅等工作,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口迁移、档案托管、人事关系、党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青年学子迈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一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广拓就业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人才部门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如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如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是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承担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的社会功能,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和安全等各项权益保障,都与司法制度密切相关,司法被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是老百姓讲理的最后一条路,此路不通就等于断了后路,甚至会走向违法的不归路。但近些年来,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人们的持续关注。二学历选修法律的我,对此也有一些认识。

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公平正义是新时期政法工作的“生命线”。然而,何谓司法公正,却历来是仁智互见、历久弥新的话题。公平正义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懈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平正义的历史。“法不阿贵,绳不绕曲”,这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一句名言。讲的是,法律只有不依附和讨好金钱、权势,才能保证其公正。在现代法治社会,能否保持司法独立公正,对于维护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至关重要。

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绝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这一目标蕴涵着丰富的法律哲理和法治理念,是对公正司法内涵、外延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为司法机关确立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这一目标中,“感受到”是实现目标的重心,是司法工作的着力点。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得到公平正义?我认为,就是要谱写形象公正、程序公正、实体公正的“三部曲”,首先让人民群众从外在形象上看得见公正,然后通过执法办案的程序步骤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公正,最后通过案件处理结果感受到公正。这样的公正,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认为“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包含双重含义:首先,法官要行为公正,要在审判执行活动中通过公正司法,为实现公平正义作出真诚的努力,强调的是办案中的“公平正义”;其次,人民法院和法官也要追求“认同公正”,即在行为公正的基础上,与人民群众进行良性“沟通”,取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活动是公平正义的,这就是“认同公正”。我们只有同时做到行为公正和认同公正,才能达到党和人民的要求。“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关乎公平正义,更涉及“感受”。

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又是一门大学问。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低调已显过时。在网络社会中,新的权力存在于信息的符码中,存在于再现的影像中;围绕这种新的权力,形成了新的规则,人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并决定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权力的核心部位是人们的心灵,只有赢得了人心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对于法院而言,只有通过平等、理性的方式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用网民所熟悉的时代语言解释专业性问题,人们才会真心地认同司法。国家司法机关必须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感受到公平正义”包含两个部分即“感受”和“公平正义”,两者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四种状态:第一,案件判决公正,群众也感受到公正;第二,案件判决公正,但群众感受不到公正;第三,案件判决不公正,但群众感受却是公正;第四,案件判决不公正,群众感受也是不公正。

第一种情况是一种理想的状况,继续保持即可,人民法院最迫切需要改进的是第二和第四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即“案件判决公正,但群众感受不到公正”,我们尤其值得反思,也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最应该下功夫之处,为此,最高法院提出了司法公开的重大举措,建立了裁判文书、审判流程、和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三大平台的建立和顺畅运行,将有效推动实现司法公开,做到透明司法,改变这种反常状态。司法公开既是对裁判结果公正的自信,也是培养社会正义感的路径之一,保障当事人以“可以看得见”的方式感知到法官进行了公正无偏的审理,从而提升对司法判决的认同和信任。对于第四种情况,必须从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着手,最高法院提出了法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的新思路,加大法官培训的专业性、及时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和廉洁纪律教育,不断提升司法判决的水平。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愿望与新期待。

一方面,司法是否公正,存在可以衡量、检测的客观标准。这一标准是而且只能是法律标准。一个案件只要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就应该认定为公正合法的,就不允许任何主体再行挑战这一生效裁判,这既是维持生效裁判稳定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司法终局”与司法权威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司法的公正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群众感受到的司法公正,显然是包括主体的判断、认知与体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因此难免因人而异、因案而异。特别是在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多变的背景下,人们对某一个案与某一时期的司法可能存在不同的评判与认识。我们既要认识到存在这种差异的合理性,敢于坚持司法公正的客观标准,实事求是地对待人们的主观评价,又要切实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健全司法决策征求群众意见机制,使司法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符合司法规律;要建立健全倾听民意机制,及时了解人民的诉求和呼声;要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陪审员选任范围,增加选任人数,合理规范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的方式和流程,确保人民陪审员依法有序参与审判活动,实现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正义是什么?查士丁尼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到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亚里士多德把正义等同于政治学上的“善”,“是以公共利益的等量分配为依归”;康德说,“正义是为一些条件之总和,在那些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则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语词的角度解析正义通常又可称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从实质上看,正义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可见,正义不易把握,观念至关重要。齐佩利乌斯指出,公正的判断标准应该从尽可能广泛的民意基础当中去寻找,即要从尽可能多的人的法感受当中去寻找,并以此为基础,要从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具有多数公认力”的正义观念当中去寻找。

“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的不仅仅是正义,更需要培养对正义的感受,它既指向客观的正义结果,也涉及人们的主观感觉。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是司法公信力的源泉,是司法权威的基础。司法公正的实现是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给司法提供充分的法律资源与社会资源,又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大力增强司法能力,努力打造过硬的法官队伍。如何切实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既考验着法官的智慧与良心,也考验着制度的良善与公正。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加强管理、改进工作,也需要社会加深对司法公信的理解和认同,在全社会培养司法正确的推定理念,将会极大地提升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收获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繁荣、稳定。紧跟“正义的感觉”,追寻“法治中国”之梦。“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是司法机关的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

第五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街道××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介绍

××街道××社区成立于××××年××月,地处××市城区商业中心,辖区面积18万多平方米,居民1638户,常住人口5733人,设有××、××、××3个居民小组,劳动力资源人数2947人,辖区内主要用工单位有:××移动营销中心、××大酒店、××宾馆、××连锁酒店、××超市、××购物广场、××商厦朝阳店、迪欧咖啡、卡西纳咖啡秀、皇朝家私城等。社区有经营性店面1279间,个私从业人员约10000余人。

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关心指导下,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领导下,在辖区单位、辖区居民的参与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标,以开发就业岗位为重点,以发挥劳动保障四级网络平台作用为切入点,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着力点,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突破点,建立健全困难群体援助机制,加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础台帐建设和管理,有效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目标的落实。截止2010年三月,社区失业人员登记61人,登记失业率为2%,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到98%;登记高校毕业生共计163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为100%;登记“4050”人员852人,9人未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8.94%;社区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具体做法:

一、健全领导机构,落实创建责任。

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专职干部、各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总支部坚持把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的跟踪服务,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就业服务制度。

二、全面摸底登记,建立信息平台。

一是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做实、做细社区就业基础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社区每季度组织一次劳动力调查,对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统计、登记,并以人为单位建立帐卡,特别是对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护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复转军人等人员设立专门台帐,包括年龄、文化、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意向、就业去向、联系方式,同时实行月报表制度,每月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报告安置就业情况。目前,社区已建立失业登记、就业状况、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就业服务台帐,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计算机管理,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二是以劳动保障工作站为依托,搭建开放的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服务平台作用,加大了平台“六到位”建设力度,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施,制定了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流程;为确保工作站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制定了工作站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为进一步提高平台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2名劳动保障专职干部在相关就业政策方面进行了业务培训,为确保失业人员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为提高创业者和就业者的自身素质,坚定其创业信心和就业能力,社区通过市场调研和与相关行业的协调,着重实施了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的工作措施,针对不同的对象群体,分别开设了KTV服务员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共10期,培训对象包括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个私业主等300余人,再就业率达98%,有力地转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了创业热情,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就业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训后期的服务工作中,社区把积极协助他们办理小额贷款做为“阳光工程”来抓,力求实现政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营造出浓厚的创业就业良好氛围。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2006年1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市首届“职能技术大赛”,获烹饪专业第一名、第三名好成绩,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同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006年8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江西省首届“赣菜创新大赛”,获总体成绩第二名、第四名,单项比赛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如今,在鼓楼路形成了以“辣椒炒肉”为代表的餐饮一条街,以××路“黄泥塘餐馆”为代表的餐饮排挡一条街。

四、加强多方联动,挖掘就业岗位。

社区积极协助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先后成功举办了 “返乡农民工招聘会”、“迎国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项目推介暨女性创业就业招聘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等各类大型招聘活动6次,社区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招聘时优先录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经社区组织,××宾馆、××集团、××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25家单位提供了80余个工种近千个岗位,通过各类招聘活动,越来越多的就业再就业群体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有力的扩大了就业再就业规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创业保障。

2005年2月开始,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激发全民创业热潮的号召,推动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社区从破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难问题入手,开展了再就业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全市率先偿试信用社区建设,创建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信用一条街”,历年来,累计落实小额信用贷款7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150元,让105名下岗失业人员凭着小额贷款资金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推动了社区诚信创业,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受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区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年××月××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为题,对社区的再就业小额贷款工作进行了正面报道。

六、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带动就业。

以失业人员就业为目标,提升社区就业服务水平。社区以朝阳路、鼓楼路商业街为依托,为社区失业人员、大学生、返乡人员等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机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积极完善社区商业服务新功能,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使社区商业得到稳健发展。2007年3月被江西省国内贸易行业管理办公室列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008年2月荣获国家商务部“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称号。荣誉的获得,有力的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的进程和规模。

以××路电动车为基础,协助街道成功组建了服务型的社会团体--××街道就业促进会,为辖区广大劳动者、创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和成功创业提供一个免费的服务窗口和联系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已成功发展××集团、××宾馆、××超市、××服饰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为单位会员,组建了1个综合性的××街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了××市电动车专业市场孵化基地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并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25名“4050”人员重新上岗,为22居家老人提供周到、便捷、体贴的专业化服务,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居家老人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七、选拔“创业明星”,发挥示范作用。多渠道了解社区居民创业就业情况,选拔社区“创业明星”和创业带头人,以他们为标杆,带动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树立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劳动技能。如:下岗职工严××经营的“阳光恋人”饰品店。2000年,严××所在的××市制氧厂面临改制,由于是××市第一批改制企业的试点单位,许多现在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出台,下岗后的严××变得无所适从,当时他的爱人没有工作,小孩又还在读书,几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生活的艰辛让严俊不得不考虑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家庭出现的经济危机。社区了解到他的情况,安排他参加了免费的SYB创业培训,为他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申请了小额贷款,在严××夫妻俩的经营下,“阳光恋人”生意非常红火,效益有了明显的改观。严俊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协助街道、社区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在社区的经营户中取得了很高的威望。如今,严××加入了××街道就业促进会,并担任了副会长一职。

下载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如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钟再群 安全饮水,民生之要。让更多农民群众喝上自来水、放心水、安全水,成为湖南最近几年来的民生之重。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让人民群众喝上......

    “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8年4月10日挂牌,这意味着我国将重塑市场监管格局。未来市场体系如何构建?如何改革市场监管体......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

    灌民委[2011]8号 关于印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支部: 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民政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

    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

    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 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近年来,龙泉驿区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加快完善“两区四城五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城乡......

    2018河南公务员面试十九大热点:让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2018河南公务员面试十九大热点:让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并明确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公平正义(共5则)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公平正义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

    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学习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林萍先进事迹有感 “事事想着群众,不是亲人胜亲人。”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