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

第一篇: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

山东作为中国沿海经济大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2004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GDP)15490.7亿元,人均GDP达2045美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进入2005年,山东继续加快发展步伐,前三季度GDP总量已超越江苏,位居全国第二,GDP增长率达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分析山东经济发展特征,学习山东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东省情及发展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二)矿产资源丰富。山东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150种,其中探明储量的81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8种,居前5位的有32种。其中列全国第1位的有9种;列全国第2位的有8种;列第3位的有5种。能源供应较为充足。2004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292.4万千瓦时,煤炭产量达到1.46亿吨,原油产量0.26亿吨,均居全国第2位。

(三)基础设施完备。由于多年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山东省基本消除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穿南北,胶济铁路横贯东西,公路网络遍布全省,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77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33公里,居全国第1位,铁路通车里程3348公里。实施的农村“路、水、电、医、学”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二、山东经济发展轨迹与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历了三次经济周期。第一次周期是在1982-1986年,持续时间为5年,高峰期在1984年,增长率17.4%,低谷在1986年,增长率6.3%,振幅为11.1%;第二次周期是在1987-1990年,持续时间为4年,高峰期为1987年,增长率13.8%,低谷在1989年,增长率4.0%,振幅为9.8%;第三次周期在1991-2001年,持续时间为11年,高峰期为1993年,增长率21.9%,低谷在2001年,增长率10.1%,振幅为11.8%。

进入新世纪,山东经济又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国民经济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生产总值增长持续走高。2004年四个季度GDP的增幅分别达到15.1%、15.2%、15.0%、15.3%, 均为1996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增幅。GDP总量在全国排第三,占全国的比重达11.3%,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大关。

经济发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经济总量扩大,经济结构优化。继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2004年山东省GDP又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3。“十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8%、15.5%和11.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化特征明显,2004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6.3:32.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0%。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山东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较高平台。经济运行质量趋好。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055.1亿元,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润1383.6亿元,实现利税2292.1亿元,均居全国第1位。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改善,财税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67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8.4亿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4元,增长11.3%。

2、工业基础雄厚,农业供给充裕。山东制造业门类齐全,企业遍布国民经济工业行业的全

部39个大类,占主导地位的有农副食品加工、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专用设备制造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2001年-2004年国家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山东有45家企业的61种产品获国家名牌,列广东、浙江之后,居第3位,其中家电类产品占首位,海尔成为全国第一品牌。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近四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25个,2004年达到20304家。列浙江、广东、江苏之后居第4位,工业增加值列广东之后居第2位。在统计的30种主要产品中,化肥、水泥、布等11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及渔业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2004年,山东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78.3亿元,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粮食、油料和棉花,分别仅次于河南和新疆,居全国第2位。

3、三大需求拉动作用显著。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近几年,山东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优化,近四年来共投入1.9万亿元,大于前23年的投入总和,其中2004年完成投资7589.3亿元,增长37.7 %,居全国第1位,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大规模投资建设逐步开始进入回报阶段,“十五”期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40%以上,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今后陆续投产并产生效益,较高的投资水平将继续拉动山东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进入加速升级阶段。200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83.4亿元,居全国第2位。城乡人均收入稳定增长,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住房、汽车等十万元级消费阶段的到来,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对外贸易发展良好。2004年,外贸实现进出口总值607.8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增长35%。贸易顺差109.6亿美元,居全国第3位。

4、服务业保障能力增强。金融对经济的保障作用增强。2004年年末,山东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51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782.8亿元。商贸物流繁荣活跃。2003年,山东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已达2044个,其中零售企业达1179个。连锁经营向多业态、规范化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不断涌现。各种配送中心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大量涌现。新型商业网点迅速发展,超级市场发展加快,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国际零售巨头以及国内特大零售商上海联华、北京国美等纷纷在山东落户。其他服务业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5、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突破。近几年,山东加快实施青岛龙头带动、东中西三个突破和“双30”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山东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引起国内外关注。2004年,半岛八市带动作用明显,主要指标均占山东省的64%以上。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由东南沿海向外扩展的趋势明显,地处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半岛地区,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等优势明显,西部几市和30个欠发达县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山东经济发展对江西的启示

启示1: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山东按照合理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总体思路、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逐步构建起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形成“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城镇发展轴线”的总体格局。强化济南、青岛两个大城市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坚持分类指导,实施“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进一步落实青岛计划单列城市经济管理权限,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批骨干企业、知名品牌越来越强,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青岛。同时,山东半岛

城市群规划体系编制已经完成,区域内部合作全面启动。

与山东相比,江西城市化步伐明显缓慢,学习山东经验,一是应把南昌建设成为京九经济带和长江中游经济带交汇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二是应打造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城市带、萍乡-宜春-新余-樟树-丰城-南昌-鹰潭-上饶城市带和环鄱阳湖城市带;三是各设区市所在地城市应明确城市功能目标和发展定位,科学确定功能分布和建设方向,实现形态规划、功能规划、生态规划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在全省形成若干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城市带和城市经济圈;四是城市建设的重心应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美化环境,向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塑造特色转移,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尤其应围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层次,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启示2:以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山东始终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来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首先是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三条底线”,放开放活粮食市场;其次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进程。目前,山东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5357个,500万元以上的有2413个,过亿元的有384个,过10亿元的有30个,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5家;再次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最后是突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最发达的100名县(市、区)名单中,山东省占了20个席位。江西作为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基础却很薄弱,缺少像山东那样的大型“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小。因此,应结合江西特色,坚持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增强优势农业地位,优先发展已初具规模的食品加工业,在倡导全民创业,农民办企业的环境中,重点抓好大型骨干“龙头”的培育壮大。目前,江西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发展思路,符合省情,是长期发展的思路,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指导方向,应在确保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强势的特点,结合建设“生态江西”的战略,做好山林文章,发展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把江西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农业新的优势,为进一步做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调动各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各县要从县情出发,着力完善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走适合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启示3:以工业化战略为核心,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山东制造业门类齐全,企业遍布国民经济工业行业的全部39个大类。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以七大产业链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条,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2004年底,山东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35个,其中过100亿元的有13个,有6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尔已进入世界知名品牌行列。进入新世纪,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江西整体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优势产业还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从山东发展工业的经验看,目前,江西一是应培养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打破行业、行政区划限制,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实行资源整合、优势融合、强强联合,使一批主导产品突出、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二是以增强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做大做强一批有高成长性的工业园区。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建设规划。同时,更要注重搞好产业规划,依托地区优势,突出产品特色,为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快园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启示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山东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2004年,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7.8万千瓦,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4940.5万吨,公路铁路通车里程1614.4公里。现有电力装机总容量3292.4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33公里,稳居全国首位。煤炭产量1.46 亿吨,原油产量0.26亿吨,均居全国第二位。发电量增长22.4%,货运周转量增长37.0%,长话电路增长89.0%,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5.0%。电力供应充裕。全社会用电量1693.7亿千瓦时,增长22.4 %,工业用电量1334.2亿千瓦时,增长24.6%,绝对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市场需求极其旺盛、全国多数省市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山东生产要素的供给较为充足,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

学习山东发展经验,破解经济发展瓶颈,我省应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按照到2007年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的目标,抓紧景婺黄(常)、武(宁)吉(安)、景(德镇)鹰(潭)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骨干项目建设,加快已通车高速公路连接线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快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改造,尽快实现乡镇通柏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继续加快铁路、航空事业发展,重视水运事业,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二是继续加快电源网点建设。按照到2007年全省统调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目标,加快构建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加快贵溪电厂扩建、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并做好其它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准备工作。三是继续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新一代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的发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推进农村信息化。

启示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山东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上,把利用外资与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结合起来,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和大型基础性、装备性项目,加强大企业与世界500强合资合作。2004年,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24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直接投资合同额的一半以上。一年时间就增加了17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山东投资,目前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山东兴办了262家企业。同时,山东加快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搞好出口加工区建设,扎实推进青岛区港联动试点,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学习山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当前江西应在现有基础上,(1)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一要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遵循“交通共建,标准共定,物流共有”的原则,全面融入“长珠闽”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二要提高招商水平,改善对接环境。从以优惠政策为主,向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转变。三要转变部门作风,形成对接合力。树立重信誉、守合同的意识,着力打造“诚信江西”。(2)坚持外资外贸外经并举。一是积极推进管理规则、服务方式、生产技术和质量要求国际化,更大范围和更加直接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二是完善出口扶持政策,培养出口龙头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作者:南昌市统计局局长)

第二篇:世界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世界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1基本思想简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同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一样,有其理论产生、形成、发展而趋于成熟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开始对历史问题和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摘录了近2500年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且认真研究和比较了这些事件,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这就是马克思对历史学的早期探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成果,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与论断,深化了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中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哲学批判,标志着世界历史理论得以成熟《,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则使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更加完善。简述其基本思想如下:

1.1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论

世界历史的形成,如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部原因就是资本的不断扩张本性。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和消费由一国走向世界,资本的贪婪、侵略、扩张性又迫使世界市场形成,也就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产生。其外部原因是新大陆的发现和社会化大生产及交通、通讯技术革命的到来,但它们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促进作用。然而,真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和交往的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这种矛盾激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世界性的联系才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由此可见生产力水平和交往能力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1.2跨越理论“跨越理论”的思想是马克思晚年通过研

究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发展道路上提出的。马克思分析跨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方面,落后民族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才有可能汲取其优秀成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必然加剧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民族矛盾,从而引起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民族主义革命。当时落后的俄国具备了实现跨越的条件,从而绕过资本主义这一可怕的波折阶段,直接

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跨越的主体通常包括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两个方面,一旦完成制度上的跨越,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完成生产力上的跨越,进而也是为了更好巩固制度上的跨越。可以说,跨越理论是东方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所选择的具体道路。

1.3世界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及其为了自身发展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舞台上唱主角,迫使人类历史进入的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世界历史的第二阶段将是人类社会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下,普遍地由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也就是说,世界历史也必将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更加完善而转化为“完全的世界历史”。不过,世界历史的两大阶段,在时间规定性上不会是截然分开的。第二阶段的到来是一定要以第一阶段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资本主义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到来是不会实现的。

2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有很多启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社会制度选择的启示是在建国之初,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分析了国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中国这个刚刚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建立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国外资本主义列强用血腥暴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行把中国拉入世界市场,他们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材料产地、产品的倾销地,大肆的加速资本积累,他们更不可能,也绝不会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与此同时又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期,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俄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毛泽东确立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在制度上的跨越。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后,不断汲取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实现我国生产力上的跨越而奋斗着,更是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实现生产力上的跨越式发展的启示之一:逐步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形成更加适

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是必然的手段”。[3]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我们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所以说,要实现生产力上的跨越式发展,合理的制度保证是非常必要的。启示之二:努力开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从而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见交往是生产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全球化大环境下扩大交往程度,也就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这不仅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启示之三: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但可以利用世界上高科技含量的机器化生产力,更可以利用他们的信息化生产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不但是切实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新型工业化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是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最终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新景象。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我们的梦--中国梦。中国梦的及早实现更会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的及早到来,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世界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发展。

第三篇:科技对我的发展启示

科技与文明

从137亿年前虚无中的宇宙诞生,到46亿年前的地球形成;从数百万年前古猿的出现,到数千年前人类文明的开始。亿万年的时光流逝,终于,人类这个拥有高度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物种,出现在了太阳系中。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从蛮荒的石器时代到现今的高科技世界,人类,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这短短数千年的时间里,伴随着文明的发展,战争的不断发生,人类逐渐成长。环顾周身,什么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手边的移动硬盘,手机;眼前的黑板,投影仪;远至窗外的灯光,建筑物,无不代表着人类数千年来科技和文明的成果。简单的科学技术在这数千年中发展成为一个庞大无匹的系统化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电能就很难普及发展;如果没有图灵和冯●诺依曼这两位大师,对现代社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的电脑,何时才会出现呢?更不用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仅仅这个名字就会给人无限憧憬,它代表着人类现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人类在探索太空方面的的鼎力合作。它的建造象征着人类在众多方面的最高科技。哪怕是在一百年前,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如此梦幻般的建筑么? 不可否认,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衣冠楚楚地行走在每一块大陆之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带来了一个时代的改变,青铜器的冶炼,铁器的锻造,铝的提纯,造纸术,火药,蒸汽机,电,以及计算机的发明等等,它们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大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现代人心目中,科学代表着人类的智慧,科学是时代的造物主,是世界的主宰。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将幸福寄望于它,因为科学满足着人们日益炽盛的欲望,让人陶醉于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人们确信,科学将必将人类载向幸福的终点站。然而,从对生命的关照、对整个失控的世界来看,科学在不断地制造着祸端,它让人心智发狂,让人身体机能失序,让世界脏污、混乱。所以,人们常说,“科技是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发展和福祉,而与此同时却又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问题。

我们今天认为科技是好东西,认为科技可以增进人类福祉,倡导“知识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尽管科技曾经也将继续给人类带来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灾难,但科技乐观主义仍占有绝对上风。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活动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使人类摆脱了愚昧无知的状态,逐步解开了种种自然、社会之谜,而且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以尊重实践、崇尚理性、开拓创新为灵魂,推动着人们价值观念的重铸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启迪着人们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现代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类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科技悲观论仍然存在。其观点在于:发展科技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只能养人的身体、感官,只能满足人的低级需要。

主要就技术而言。科学本身似乎无可厚非,因为科学以获取知识为目的。但问题是科学早已经和技术捆绑在了一起,很难分清彼此。就应用效果而言。任何一种科技应用所产生的后果都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也只能评直觉给出一个定性结论,量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就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而言。科技在变化,其应用后果也随着历史变迁在变,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科技利大于弊,近代以后弊大于利,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取决于我们当前的认知,但就大体趋势而言,应该是弊更大于利。科技并非完全中性的,它具有诱使人堕落的本性。近年来热门话题就是精神滑坡、道德底线、心灵空虚等等。科技所给予人的只能是物欲的满足,然而随着基本物欲的满足,人们又很容易堕落成物欲的奴隶,由此而滋生了种种罪恶。如果说物欲是万恶之源,那么科技则是物欲的诱因、助长剂。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从学习竞争激烈的高中时代走过,往往对科技知识掌握的比较贫乏,了解到的几乎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外的知识不仅没有了解,有的甚至连去探知的兴趣都没有。我认为,这是很糟糕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要走上社会,虽然对于工作而言,很多科技知识并不必要,但是,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好环境里,从很小开始,父母就培养我阅读书籍和制作小东西的兴趣,他们给我买了大量的科普书籍。记得在小学时,依照书上的图,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出了一个简陋的日冕仪,还获得了学校科技文化节的一等奖。一直到现在,凡是和科技有关的信息都会让我很敏感,正是有了小时候对于科技基础知识的积累,才使得我在面对网络媒体上对于各个学科的新变化的描述不会一窍不通。正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才使得我拥有相对更为广泛的知识面。但是,这一切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归纳,我所知的是很杂乱的,不全面的,比如说,那天老师上课时提到了海森堡,对于他,我的所知仅限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大概是说,如果一个基本粒子,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它的动量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丧失了对该粒子位置变化的认识。很神奇,常识无法理解,所以我也只是记住了这个奇妙的现象。对于海森堡别的方面我就不大知道了,凡此种种,玻尔的哥本哈根解释,奥本海默的原子弹,薛定谔的猫„„ 浅尝辄止是不够的,也许当你年纪小时,别人还会觉得你知识渊博,但当长大后,人家就会觉得你是在胡诌,你想要辩解,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以说,科技发展史这一门课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能够在弥补了科技知识体系的不足的同时,也培育出一株联系着所有知识的苍天大树。

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杰出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当今社会可以享受到过往无法想象的物质文明生活。作为当代青年人,从广义上说,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在进行新事物的科技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时地回望过去,从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史中吸取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

一个学期的课,时间不长,内容也不是很详细,但是我得到的收获却很多。我想,在今后的日子,我会怀着一颗满是好奇的心,继续探索着,追求着新的科技知识!

第四篇: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2)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弗里兰德(Friedlander)1980年在其所著的《社会福利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一书中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也是一种助人的过程。

(3)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台湾学者廖荣利在1996年出版的《社会工作概要》一书中引述芬克(Fink)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或学科,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以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助人的专业方法注重人们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关系。

(4)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廖荣利本人在《社会工作概要》一书中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专业领域,它运用社会的和心理的科学原则,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

(5)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威特默尔(Wilmer)1942年在其所著的《社会工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一书中认为:社会工作是有组织的机构或团体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实施的一种援助,是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实施的各种服务。史坡林(Sparing)在197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实务概论》一书中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协助人们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并增强他们社会生活功能的一种社会制度化方法。

(6)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斯基摩尔(Skidmore)在其1994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一书中,对社会工作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

二、国外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历程

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这部法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并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16世纪的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面临大量的贫民生活无着落、偷盗、乞讨等社会问题。因此,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以解决当时面临的贫困问题。《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济贫法》的意义一是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二是其救济经费的一部分来源于富有阶层,即国家强制征收的济贫税。《济贫法》规定,教区对没有亲属供养的区内贫民负责救济,救济经费以济贫税、志愿捐款和罚金三者为主要来源。《济贫法》的特点是

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济贫法》于1834年修正为新《济贫法》,到1948年,在英国实施了347年,《济贫法》的修正实施使社会工作者尝试用个性化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这为英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德国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一种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社会工作在制度与方法上影响甚远。汉堡制将全市分为若干区,分别对贫困者实施救济,或介绍职业、医疗疾病等,并设中央办事机构,总管全市救贫行政事务。1852年德国爱尔伯福小市镇仿汉堡制并加以修改完善,开始实行爱尔伯福制,即各区再分段,负责对段内的贫民进行经常性调查,按需予以补助,并办理职业介绍以及对游民进行管理训练等。各市设有全市性的赈济组织。在此期间,英国早期社会工作者借鉴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做法,进行济贫工作。此后,1869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慈善组织会社和1877年成立的美国慈善组织会社进一步推动了济贫工作的专业化,确定了服务到个人的社会工作理念。

兴起于英美等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区睦邻运动首先是由教会及一些慈善组织、基金会发起的。社区睦邻运动的方法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尽量调动并利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教育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培养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社区睦邻运动发起于英国,1884年,伦敦东区传教士巴涅特为纪念年轻的亡友——牛津大学经济系讲师汤因比服务于贫民、工人的崇高精神,在自己所属的教区建立了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并定名为汤因比馆。继该中心后,英国各地也建立了类似的服务中心。社区睦邻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较大,开展最为广泛。1886年,美国著名的社区睦邻服务社苏尔大厦创办,厦内为青年人、老年人提供了从事教育、艺术、音乐、娱乐等活动及发展教育的机会,还成立了如贫困、劳动、教育、政治等大型研究室。苏尔大厦的建立改善了其所在地芝加哥市市民的生活,并促进了全美社区睦邻运动,到1937年,美国已建立了 300多个类似的服务中心。欧洲大部分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睦邻运动的开展及其所提倡的服务精神和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在社区基础上,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解决贫困问题。社区睦邻运动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首创了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及服务机构;二是开创了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先河,即充分关注社区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并且将解决问题的工作计划与项目均建立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三是注重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以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四是注重居民的社区参与精神的培养;五是将无私奉献的社区活国外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保险法》,1889年又实行了《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出缓解了一触即发的劳资矛盾,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国内经济的发展。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1929年的“大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所导致的成千上万失业人员的生活及就业等问题,颁布施行了《社会安全法案》,其内容主要由《社会保险方案》、《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三个方案构成。这些制度的建立说明各国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由对社会成员贫困问题的关注逐渐趋向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行政工作日趋重要。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了社会工作的扩展,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1940年代,小组工作(亦称团体工作)开

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之中。1950年代以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社区福利计划和社区发展计划。到了1960年代,美国的社区发展计划进入了黄金时期,1962年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政府也视社区工作为福利国家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要求。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较早的是美国,1898年,纽约救贫协会创办讲习班,讲授慈善学的应用。1904年改为纽约社会工作学院。后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于1910年设置社会工作课程。1912年正式成立社会工作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于 1903年开设社会服务课程。1917年美国学者理查曼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把这种助人的工作作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加以研究和传授,从而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建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英国早半个世纪,一是来自社会工作教育团体,同时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也日益感到接受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因此美国的大学应邀负责培训社会服务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而纷纷开始建立社会工作专业。1953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 E)和1955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 ASW)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职业。

英国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出现在1945年以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认为社会服务是针对社会中的贫苦及边缘群体提供的机构服务。社会服务部门的创立,给英国社会工作者构建了一种专业性的服务工作结构。英国在 1969年正式成立英国社会工作员协会(B ASW),1970年,成立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CCE T SW),正式奠定英国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地位。1970年实施的地方政府社会服务法规定,要在地方政府中构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从那以后,为个人社会服务的公共支出增长了400%。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承担了复杂的个案工作,从老年人到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与一些特殊群体打交道,向儿童、老年人以及广泛流行的心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方法,在社会服务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均已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就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从为贫困者提供服务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从关注贫困人员问题到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由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到成为专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由自愿的慈善服务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多学科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参与,使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多样化。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社会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再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相关学说为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社会个案工作中被广泛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的共同点都是探讨如何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式方法。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西方社会工作发的历程表明: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和工业化、市场经济的需要分不开的;相关的社会福利理念是支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国家干预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特别是专业社会工

作发展的关键力量;发展社会工作需要制度化的空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提升福利服务地与效果的必然选择;等等。我认为我国的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改善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首先, 从推进中国市场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强化对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的认识。改革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先的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不能继续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 显示我们在对原先的福利制度加以改革与完善的同时, 有必要加快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其次, 吸收中外有价值的社会福利思想, 营造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理念基础。中国自古以来, 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就非常丰富。

第三, 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角色, 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表明, 国家干预是推动社会工作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落实上述措施必将大大加快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应当看到,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 诸如其一, 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事物, 人们对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其二, 中国近年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很快, 但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比较权威的评价标准;其三, 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际部门的需要缺乏有效的衔接,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严重存在;其四, 第三部门不发达, 限制了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空间;其五, 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照搬照抄现象, 对其加以本土化改造的工作尚严重不足;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 制约着中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有待于国家(政府)出面采取切实措施一个一个地尽快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宗派:《人道与仁政》,《社区发展月刊》, 1976 年第 9 期。[2]参见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 台北, 同泰公司,1980 年, 第 3~4 页。

[3]参见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92~93 页。[4]参见林振春:《社会工作》, 台北, 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8 年, 第 32~34 页。[5]参见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 序言,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6 年。

第五篇: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日本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国民经济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谈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者于一体,在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汽车制造业都是或者仍然是它的主导产业。一个国家要实现这一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必须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能否自主创新则是今后我国汽车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使汽车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我们面对的最为迫切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结构调整 市场需求

ABSTRACT

Japan's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n Jap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Japan's national economy, if set aside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not only out of the question of Japa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out of the question.Set the auto industry labor-intensive,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three in one, in almost al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o complete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or is it still the dominant industry.To achieve this a country-l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ie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is able to self-innovation is the futur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key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How to make the car to achiev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s facing the most pressing strategic issues.[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 market demand

目录

一、前言....................................................................................................................................................(1)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1)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3)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3)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4)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4)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5)

(二)注重质量................................................................................................................................(5)

(三)关于成本控制.........................................................................................................................(6)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6)

1、熟悉市场....................................................................................................................................(6)

2、注重信誉....................................................................................................................................(6)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7)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7)1、50年代的起步时期....................................................................................................................(7)2、60—70年代...............................................................................................................................(7)3、80—90年代...............................................................................................................................(8)

4、进入21世纪后...........................................................................................................................(8)

(二)现状分析................................................................................................................................(9)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10)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11)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11)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12)

(三)以市场为引导.......................................................................................................................(12)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13)

(五)构筑财团体制.......................................................................................................................(13)

六、结语..................................................................................................................................................(13)参考文献..................................................................................................................................................(15)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上下游的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金融、维修等产业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汽车是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商品,因此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能够操作一个方面反映一国制造业经这里的强。再近年来,我过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方面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零件制造基地。

就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首先,汽车业规模大,占国民经济的找你更要比重。第二,汽车产业链对其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大,起带动的上有相关产业包括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等原材料和电子、通讯、化学等基础行业;起带动的下游相关产业包括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金融、租赁、回收的相关环节。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70年代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油价的提高使人们对汽车的兴趣大减,欧美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减产,而这时日本却以其小型轿车油耗低的特点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三年时间里日本汽车出口量翻了一番,达到200万辆与此同时,日本汽车进口量始终保持很低的水平,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1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丰田汽车公司一直倾心于开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早在 1964年就首次向中国出口,那时中国85号以上汽油货缺,丰田就在大部分商用车上装有能使用 70号汽油的发动机,以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改革开放以后,当中国汽车需求市场启动时,有着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的日本商家立即做出反应。从 1988年起,丰田开始与沈阳金杯汽车厂合作生产金杯牌面包车,1994年达到年产 5000辆的生产能力。9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为了扩大对中国的汽车销售,按照中国国内的使用环境和路面状况,设计推出了中国规格的丰田汽车。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

为了提高丰田汽车的市场竞争能力,丰田公司采用多元化配件供给方式,通过由世界各地相互提供价廉物美的零部件进行生产。零部件制造和车辆生产不是以国度为界限,而是通过建立国际规模的生产网络,最大限度地追求高质量和低成本。同时,他们通过设在中国各地的 33家特约维修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以此来争夺中国市场。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

产品生产开发和经营销售是企业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个优秀企业,不仅是创新产品的佼佼者,也应该是创新经营的成功者。丰田汽车公司的业务是建立在详尽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的,机械工程学、数学、统计分析等等专家济济一堂,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以掌握消费者对丰田汽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每年还以大约 6万人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光是调查费一次就需 6000万日元。像这样的抽样调查,一年要进行 5、6次,经费也要 6、7亿日元①。

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理念是:“生产必须先投资,销售也要先投资。如果只是全力挖掘当前社会的需求,企业马上就会走上绝路。如果考虑到 5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统计研究,2000,(7):24-26.年、10年后的长远情况,即使牺牲眼前利益,也在所不惜。” 正是有这样可靠而及时的市信息反馈,使丰田汽车公司能够不断开发研制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场。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在丰田汽车的销售策略中,有招很厉害的“杀手锏”——降价销售。有人说,丰田的销售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降价的历史。

丰田汽车在制定价格时,主要考虑的是“要多少钱才能够卖得出去”。根据这一标准,也就是说根据销售优先的标准,进行生产成本和销售量成本的比例计算,以求取得二者比例下降的大批量生产的效果。用神谷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买得起,没有市场需求,生产量是上不去的,若没有规模产量,自然也不会出来规模效益。而一般企业的经营方针,总是优先考虑成本核算,成本加利润是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竞争考验着企业,低价格又为企业创造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963年 10月,丰田汽车公司终于实现了月产 3万辆的水平,其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水平相接近。这时,正是日本迫于国际压力,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之际。如果没有日本汽车业界逐渐降价的举动,面对大开的国门,肯定会造成日本汽车业的巨大损失。

正如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名言所说“汽车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应该说确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回顾他们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

日本汽车在起步时,市场上几乎已被美国车占领,到处充斥着美国车,情形和我们现在的外资车差不多,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的发展。于是,日本政府作了几项决策。对汽车企业进行补贴;制定较高的进口汽车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关税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本国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本国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本国企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毕竟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二)注重质量

质量是日本汽车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其实日本产品在以前一直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通过他们的努力,日本产品现在已经成了品质优秀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方式的改变。对于日本汽车产业来说占据市场并不单单依靠技术成分,高可靠性过硬的质量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日本发展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质量,唯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也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光。日本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丰田最为典型其管理方式为世界各国所学习。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难做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 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正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他们汽车的高可靠性,每个汽车每个配件的高度统一标准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根本。

(三)关于成本控制

日本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使他们可以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低并不是是偷工减料这是不正确的。降低成本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个不会控制成本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企业的。在丰田企业里,生产慢了不行,生产快了也是不行的,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生产才是最好的。我们的企业还在起步阶段,低成本低价格是我们唯一的优势,那就更应该努力降低成本,实行良好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节约每一点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企业竞争力。大众的降低成本也是这个原因,在同样品质下更低的价格这就叫竞争力。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

1、熟悉市场

丰田在刚进入美国就遇到过挫折,主要因为对他们的市场需求不熟悉,车对美国的道路不适应,后来通过详细地调研,有针对地改进了产品才获得成功。丰田汽车一向注重质量,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宁愿不进入,也不能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产品的信誉。

2、注重信誉

对外国的市场一定在先调查清楚不要贸然进入,否则一定会付出代价。一个新车型总要经过长时期的路试才能生产就是这个原因。日本的发动机 6 对中国的油品适应较好,而大众的经常出现问题,这也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或改进才能避免信誉的损失。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 1、50年代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2、60—70年代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 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3、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4、进入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消费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和国际汽车市场的严重萎缩,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导 致全行业产销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乏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

(二)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产量密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近年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除了自身快速发展之外,以汽车产业为核心,还形成了一系列高增长的产业群,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显著。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行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汽车数量明显增加,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力量。

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骨干企业为 核心的合资合作使我国骨干企业的实力不断的增加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性价比不断提升,产品品种齐全,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能够保证国内市场的需求,汽车产品性价比也不断的提升。节能环保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汽车产品由填补品种空白向淘汰落后品种发展,向更加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转变,传统产品当中柴油车的比例不断的上升,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的汽车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车型也已经在运行。近年来,汽车工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汽车产业保持了增长的良好局面,出口产品结构也在加快优化升级,汽车零部件、中重型载重汽车是出口的拳头产品。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始参与国际兼并重组,尝试在国外建厂。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

目前汽车市场上形成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态势,而日本的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和本田一直与美欧汽车生产商进行斗争,进以争夺市场。在当今中国的开放形势下,国外各路资本纷纷进入我国的汽车产业,世界汽车6+3(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六大集团和本田;PSA、宝马三家有特色的汽车公司)集团都在中国有轿车合作生产项目。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相继选择了几个外资合作伙伴——一气、丰田合资及东风、日产全面合作;上海、通用和五菱重组,其中两大集团选择了日本的汽车企业。这对汽车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规模布局、和服务水平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我去过汽车产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最近几年内,外资大举进入,国内汽车流通市场出现了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营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面对资本实力强大的国际巨头,国内汽车流通企业原有的优势必将丧失。我国汽车产业从进口到出口,从逆差到顺差,中国汽车企业正走着许多中国工业品的老路,在“made in china”这词组下,中国企业出口一场繁荣,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61.27万辆,而中国汽车上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400亿美元,达到408.96亿美元,然而由于对国际市场运作和相关国家法律程序的欠缺,中国国内汽车企业的出口大国数由国外代理商负责销售和服务,这句把实际的主动权留给了外商,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只管加工只能赚取加工利润中的少部分,汽车卖多少、赚多少、服务利润这些收入都与国内厂家无关了。其实,中国目前的正在经历日本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的阶段,当时的丰田汽车要把工厂建到国外去,可此时的综合商社早已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事务所、代表处,以在世界各地构建起了国际商业网络。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

1.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实际上是说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只有进一步放宽产业政策,降低准入壁垒,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汽车制造业,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产业组织结构依然不合理。3.自主开发能力依然较弱。

4.零部件生产滞后于整车的发展,跟不上整车开发的步伐。5.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要优化我国的汽车产业,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

通过创新、员工培训等措施不断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依靠成本优势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不多积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制造能力,并依靠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为向中端市场发展积蓄力量。

充分利用全球垂直分工的网络。即充分与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合作,并在合作中培育研发队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培育深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变化,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在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权的控制。以专业化的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以市场为引导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

我国汽车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布局、服务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国内汽车又面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局面。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离不开学习丰田模式,面对中国这个学生,丰田汽车并不客气,2003状告吉利侵权案就是给中国课堂上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对此今后我国汽车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出发展不动摇。在合资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主品牌、加强商权控制、以专业化和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五)构筑财团体制

对丰田而言,一方面他利用自身在贸易、金融和信息三方面庞大的网络和超强的实力,不断地为丰田汽车的制造企业提供方面的支持,扮演着企业培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它能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汽车产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因而就能更好地把握汽车产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

六、结语

中国一直没有停止引进技术的工作,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来管理产业的发展,造成引进技术过程中,技术与市场相互的缺欠。而日、韩恰恰是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机制放在首位。虽有政府干预的现象,但引进的主体是大财团企业而绝非政府。我国的这种发张模式只会造成“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去引进”。中国经济活动中始终缺乏一个民间产业联合体,即集金融、商业、产业与一身的财团组织的存在。政府在则通过制定与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外部导向型部门,使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祝虹.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布局[N].第一财经日报,2005-6-22(9).[2] 李永强.建筑物流中心 日本丰田通商进驻天津保税区[J].经济观察,2005,(9).[3] [日]石田退三,张欧,丰田智慧[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金锫.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N].新华财经报,2009-03-20.[6] 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J].现代汽车技术,2005,(10).[7] 吴启金.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汽车,2005,(10).[8] 罗明.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9]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汤定娜.中国企业营销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下载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发展对江西的启示(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2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作者:张页维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但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生活的安定,人们对其所遭遇的风险总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处理......

    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国外汽车保险发展对我国汽车保险的启示 运输1101 陈强 3110405027 目录 1 汽车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

    “横店模式”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凭借我国文化产业改革春风,近几年发展倍受关注。地处浙江中部偏远农村的横店把握机遇,全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横店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中国拍......

    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临澧信用联社 孟祥林 3月上旬,临澧联社组织7名客户经理、相关部室负责人及联社分管领导一行12人到湖南浏阳、浙江台州、嘉兴禾城三家......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 王名 英国的慈善组织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术语,而更多的使用传统用语“慈善......

    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对于始终以间接金融发展为主线的日本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轨迹和脉络。债券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