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境地区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化拓展研究
加强边境地区党的建设,是夯实党在边境地区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是促进边境地区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确保构建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如何深化和拓展边境地区党的建设工作,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在深入涉边乡镇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初浅意见和建议。
一、XX县基本情况(略)
二、党建工作主要做法
XX县委始终坚持把涉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增强“两个认识”。一是深刻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每一名党员了解党情、国情,熟知省情、市情、县情,了解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二是深刻认识新时期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名党员心中树立加强党建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党员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
(二)促进“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知识,开辟新境界。二是转变工作方法。把学习理论、提高素质与深入实际解决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新方法解决矛盾,开展工作。三是转变工作作风。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加强“三项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重视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确保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全面规范基层党员干部行为。完善监督制度,加强民主监督,严格惩戒手段;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党建工作好,有实效的党员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并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加强载体建设。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政策理论联学、科技联教、经济发展联带、“四心”教育(让党放心、与上级党委同心、与群众贴心、为民要全心)、结对帮扶活动等。
(四)坚持“四项方针”。一是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二是用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三是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和驾驭矛盾的能力。四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三、取得的经验成效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党建工作放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在工作中要坚持“弹钢琴”的方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千头万绪,要把与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对接度高、联系紧、关系大的工作作为重点。基层组织建设中,党员队伍素质建设是重点,而党员的行为和党性的评价又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资源配置、力量组合、精力投入放在重点工作上,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二)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一方面要重点整合农口、群团、科教等各部门在联系服务农村基层中显现出的资金、人才、物力等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集中联动,另一方面要详细制定工作方案,量化工作职责,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体,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包村、党员干部驻村,集中打造亮点村、帮扶后进村,
第二篇:试析云南省边境地区林业执法新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森林公安是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兼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本文从林业执法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进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林业执法出现的新问题,并就其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可以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保护做出贡献。
论文关键词 边境地区 明细产权 林业执法
森林公安机关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的守护者,在边境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各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狠抓队伍建设和“三基”建设,对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较高的警惕度,切实维护林区社会持续稳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相关理论探析
(一)林业执法的概念
新的《森林法》于1998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适应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需要完善森林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有效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鼓舞和调动全社会力量造林营林,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力法律武器。与此同时,建立了林业公安、林政为主体的执法队伍,初步形成了较好完备的林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
林业执法主要是指林业的执法主体依照相关的法律,为了维护林业的安全及林区的治安秩序,依法对辖区所进行的管理和对相关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它包括林业行政许可、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行政确认、生态安全保护、林业行政检查、林业行政处罚、林业行政管理、林业行政强制等。
(二)森林公安的工作职责
首先,森林公安应依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林业部门有关森林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指示,研究、部署、指导开展本县辖区森林公安工作,负责抓好县森林公安队伍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森林公安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
其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开展森林刑事案件、林区治安案件、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治安秩序,保障林业生产建设顺利进行。
最后,掌握信息,分析预测辖区林区治安形势,处置林区突发事件,组织开展林区治安重点整治,推行林区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森林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指导、检查、监督森林派出所的执法等业务活动。
二、云南省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
森林公安作为涉林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最重要的主体,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森林公安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云南省边境地区森林公安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执法和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具体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难题和困惑。
(一)林业执法中存在的法律空白及漏洞
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司法解释滞后,就会造成形成法律上的“真空”。由于林业执法的特殊性,其中存在大量的交叉型案件,法律依据分布于林业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规和环境法律等多方面,这样多方法律竞合会引起概念、术语、解释和条文规定的不明确或相互矛盾,影响了森林公安机关对林业执法尺度的准确把握。
1.零星林木的概念不清
《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种植的木,归个人所有”,《云南省森林条例》第三十五条对归个人所有的林木规定为“房前屋后、自留地、非
基本农田承包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由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何为“零星林木”无法把握,因为缺少量化标准,零星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房前屋后”的地域也同样没有量化,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面积较大,树木较多,但是也不办理采伐许可证,这给森林公安的执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树木移植缺少标准
对于树木移植也同样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移植树苗时树苗的大小,生长年限,树种等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时候存在移植树木时,森林公安缺乏法律依据进行处罚。城镇园林部门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对其填写格式是否规范,许可证版本是否合法,以及采伐限额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对其未按规定填写发放的采伐许可证的行为,以及采伐量的统计,是否醋政主管部门去管理,法律和法规方面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国家应出台对园林主管部门采伐以及城市内林地的管理方面之有关法规制度。
3.处罚方式不明确
执行过程中对于已经存在的违法情形的处罚也存在难题,法律中规定了对于破坏森林后恢复原状的处罚,但是恢复原状一词过于抽象,难以具体实施。恢复原状的方式方法不明,在村民已经毁林开荒后重新种植的作物无法处理,恢复原状就要铲除非法种植的作物,但是又于法无据,这给森林公安执法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并且这些林农和执法部门的矛盾也会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安定团结问题。
(二)森林权属问题
如果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林业也就无从发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因此,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管理是林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豍云南自2006年起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地方林业权属,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云南省的省情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
1.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就云南省的具体情况而言,存在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后,很多农用地和集体或者个人林
地被划归到自然保护区内,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内的所有树木均不能毁坏,核心区更是不得进入,但是对于这部分后期划入保护区的林地或者农用地,村民享有合法的采伐证或使用许可证,如何才能协调这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了难题。2.“林下造林”造成权属新问题
目前,云南省边境林区“林下造林”问题十分严重,很多村民进入山林并不破坏已经成材的树木,仅仅把较矮的灌木砍伐,继而种上喜阴的树苗,待树苗成材后,整片树林的权属问题就存在了问题,林木间混成一片,难以区分权属,则很多村民直接占用了该片树林。这一问题目前有扩大化的趋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给未来林地权属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也给林业执法人员带来了难题。
(三)执法标准未能统一
边境地区大多国际往来频繁,很多是普通边民的日常小规模经济互易行为。但是由于各国间的国情不同,相关的法律规定不一,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边境森林公安执法的难度。如云南省河口县,很多越南边民在中国贩卖国家保护动物,由于国情不同,很多在越南不算违法的野生动物贩卖活动,在中国要按照刑法对其进行定罪处罚,越南边民常常以不知道该动物在中国是保护动物为由逃避处罚。因为国情及法律规定不同,确实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给予部分确实不知道所售动物为保护动物的边民严厉的刑事或者行政处罚,这样就造成了具体的处罚方式和定罪标准出现困难。
三、对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思考
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和问卷的方式了解了一线林业执法部门和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动态趋势,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河口县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能够解决地方林业执法难题。
(一)填补法律空白及漏洞
目前,《云南省施行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云南省绿化造林条例》和《云南省林地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虽然已经颁布,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尤其对于林业执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概念的确定化方面,在未来应当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具体的执法问题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填补法律真空,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或者法律竞合的现象。
(二)明晰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明晰产权的意义在于确定所有权归属,保护所有人的权利,只有产权确定后才可以在此条件下进行有序的流转和处分行为。
首先,针对“林下造林”行为,应加强和规范森林权属管理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权属有争议的山林。只有林地权属明确,才能更好的规范侵权行为。对于已经确定权属的山林,不因“林下造林”行为而改变权属,针对恶意栽种树苗意欲混淆权属的行为及时给予制止和处罚。其次,针对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实地进行调查并及时变更权属,及时回收采伐和使用许可证,并给予村民经济赔偿或补偿。
(三)加强林业宣传,严格执法
首先,要明确口岸地区的野生动物的检查、检疫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关系极大,然而,这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大的工作,有关人员必须掌握动物分类知识,也要有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海关、边检和野生动物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对边境地区居民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宣传破坏森林动植物资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常识及法律法规。
其次,对于边境地区的涉外走私野生动植物案件,要严格执法,区分走私的手段和方法,区分犯罪人群体的人员构成,区分累犯与初犯。对于手段特别恶劣,走私数量较大、人数较
多(或带有犯罪集团性质的)的应当严肃查处。对于外国边民初犯且数量较小的应当及时记录在案,对其进行教育,并进行专门备案,但对累犯应按照我国相关法律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拓展研究(范文模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拓展研究》
课题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为纽带,以生活为源泉,以学生合作、参与、交流为主线,通过“激活、诱导、任务、交流、再现、创造”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宽松、民主、愉快、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中,能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整体效益。
二、实验内容:
1. 如何深化与拓展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A.课前: 探索如何研习整体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设计出有趣的问题情境,拟人化的版图,生动形象的语言,风趣幽默的体态语,学生实际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与教材发生共鸣,使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高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B.课中: 研究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眼睛“亮”起来;耳朵“灵”起来;手“动”起来;脑“想”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体验英语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C.课后: 研究如何深化与拓展课后英语作业?让学生觉得英语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展示自我的舞台。2.
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3.怎样创新学习英语氛围,深化与拓展学习英语环境?
4.怎样深化与拓展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培养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实验目标:
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拓展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差异,淡化传统模式的语法教学,强调语言的相互交流功能,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情感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养成以下四种学习习惯: 1.
喜欢听英语的习惯。能够听懂说话者所说的简单英语,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并且想去抓住耳边飘过的任何一个英语符号。
2.喜欢说英语的习惯。能够用贴切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想用英语去表达每一个事物。
3.喜欢读英语的习惯。能够读懂简单的英语短文,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并且对英语读物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4.喜欢写英语的习惯。能够用恰当的英语通过笔头表达自己的点滴生活,并且想展示自己。
四、实验原则:
1.方向原则:本研究直接为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学生英语学业成绩服务。
2.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验的可靠、准确、可信。3.效益性原则:保证实验成果有推广价值。4.思想性原则;保证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五、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中的教学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边实验边改进、边反思、边总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2.归纳总结法:对本实验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按照程度,分析概括表层现象,揭示内在规律,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比较法:通过对比,从而揭示事物真实性。
六、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准备阶段 1.
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调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
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2年9月)实验阶段
1.确定实验班级: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样本抽查,确保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2.
确定好实验教师:该教师学识渊博,业务能力强,教学理念新,有奉献精神,敢于创新。
3.选好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实验的教材。4.
培训好实验教师。
5.积累和收集好各种实验数据和原始资料。
6.对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验收论证阶段 1.
组建实验考评领导小组。
2.把实验成果在学校推广实验。
3.认真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和实验论文。第四阶段(2013年9月-----3013年12月)总结推广阶段 1.
收集整理各种实验资料,装订成册。2.
组织实验成果展出。
3.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七、实验措施
1. 健全完善课题:保证政令畅通,实验规范有序,激励教师投身教研教改,发挥群体优势。
2. 激励教师理论和业务学习,完善课题。①、自主学习为主,定期理论培训。②、鼓励教师参加进修。③、组织课题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3、采用等组实验法,严格控制实验无关变量。①、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师资条件相同。②、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生条件相同。
④、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教学设备条件相同。4.
及时收集实验中各种数据和资料。5.
认真总结,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①、实验教师要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②、实验教师要写好论文和总结。
第四篇:关于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加快城市经济提高经验材料
南通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地区,曾经在民族工业、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卓越建树而闻名于世界,被人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后,南通市人民肩负新的使命,再铸城市辉煌,开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全市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至今,gdp增幅已连续11个季度居江苏省首位,并保持速度效益在全省
持续“双领先”。在经济既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为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探索形成了以猛促发展为目标、以争先创优为导向、以效能建设为核心、以全面考评为动力、以处室建设为重点、以长效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作风建设“南通模式”。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强势推进,构建协同化的组织领导体系。
领导重视是我市实施目标绩效考评,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以市委书记罗一民为首南通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把其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四大工作方针、八大工作重点之中,创造性地把办事环境作为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考评的主要评估标准,注重经济、环境和作风效能建设三者统筹考虑、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三个全局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工作,一个是年初召开动员大会,总结上年工作,表彰先进部门,部署全年工作;二个是8月份召开推进会,回顾上半年情况,重点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深入推进的要求措施;三个是次年1月初召开社会评议动员大会,组织1000名社会各界代表评议机关作风。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实际,制定出台以绩效管理为重点的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意见。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所有领导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市委5名常委和1名副市长担任正副组长的机关作风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要召开20次左右会议,研究落实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工作安排,随时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提出工作要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我市还实行了机关作风建设重点工作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根据职能分工牵头负责,形成了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狠抓作风建设,筑造系统化的思路创新体系。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施目标绩效考评,是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是地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机关作风就是办事环境,就是发展环境。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机关作风,败也在机关作风;一个地方的发展,快在机关作风,慢也在机关作风;一个地方的形象,好在机关作风,坏也在机关作风。7年来,我们抓机关作风建设的定位不断调整,目标不断提升,思路不断创新。从机关作风建设开始破题、发起争创市级机关满意单位,到部署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活动、全面掀起对标找差、争先创优热潮,再到将作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突出机关行政能力建设,将机关作风建设的重点指向处室这一重要层面,今年又将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核心定位为“绩效管理”,全面启动和谐机关创建,我们始终把市级机关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求真务实地抓,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继我市政府服务质量在全国50个最具竞争力城市中位居第一后,我市跻身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八大城市行列,我市又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第一名。
三、致力争先创优,确立导向化的最佳目标体系。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施目标绩效考评,目的是为了评出实绩、评出方向、评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争先创优。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的“风向标”拨正定准,强调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实施绩效考评的着眼点是为了猛促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是优化投资环境,要求各部门和单位在全省的大坐标系中“瞄准最佳、争先创优”,并提出了创建全省最佳办事环境“六个最”(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廉、办事成效最显著)的要求。鲜明的工作导向,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出机关工作的动力和活力,机关部门以创业的激情抢抓机遇,以创新的理念破解难题,以创优的追求争先攀高,形成了敢于争先、善于创优,事事抢第一、行行争一流的生动局面。仅以为例,机关职能工作就有140多项在全省领先,60多项在全国领先,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以上。到去年,市级机关共削减行政许可事项712项,减幅达67%;市行政审批中心对中心事项的承诺时限进行了第6次压缩,总时限由1555个工作日压缩为1323个工作日,即办件达90%以上,继续在全省保持审批时限最短、速度最快。各级各部门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顾全大局,服从指挥,主动沟通,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找准关键环节,健全精细化的配套措施体系。
我们提出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的目标,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着力解决机关工作中“慢”、“推”、“僵”、“苛”、“
卡”、“虚”等办事难的具体问题;它有很高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成本最低廉、工作成效最显著;它也有具体实在的措施,每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提升办事水平、改进办事态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等方面,提出30项左右的具体措施,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实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中创新程度最高、工作难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工作,就是构建市级机关创建全省最佳办事环境的指标支撑体系。我们的目标是争创“全省最佳”,但“全省最佳”如何争创、如何认定?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指标体系的设想,得到市委常委会的认同。但制定指标体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我们广泛听取意见,精心拟订方案,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指标体系的通知》、《关于修改完善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指标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指标体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标体系经过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三上三下才确定下来,在《南通日报》用14个版面集中公示。这一指标体系总体上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先进性。93个部门围绕创建全省最佳“六个最”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共制定了全省最佳、全国一流指标1087项()。二是可比性。多数部门在找准省内同行横向指标的基础上,定量项目明确全省最佳的量化指标,定性项目明确全省最佳的参照目标。三是操作性。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1800多项争创措施,1700多项得到落实。因为“全省最佳”本质上是一个横向比较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每年我们都组织各部门修订完善指标体系。“全省最佳”目标以及指标体系的确定,推动市级机关形成了“作风建设创最佳,绩效管理争一流”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对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科学整合资源,形成标准化的指标架构体系。
科学建立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考评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把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前提,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项目建设注重听取群众意见,对关系到南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要决策议题、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项目建设组织进行科学研究论证,从而确定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及目标责任分解。一是指标构成上做到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相结合。职能目标由重点工作目标、业务工作目标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重要工作三部分构成,具体根据部门的不同工作特点而设定。共性目标对所有部门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近年来突出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的目标要求。二是指标导向上体现全局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目标的制定既与条线的要求相衔接,又突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横向比要在省内领先,纵向比要提升明显,具体做到“三个体现”,即部门目标是真正体现高点定位、争先创优的目标,是真正体现服务全局、服从大局,推动跨越发展的目标,是真正体现创造性地发挥职能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同时,强调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三是指标权重上突出职能工作目标中的重点工作占比。衡量和评判部门管理绩效时,着重把握责任主体围绕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创造业绩方面的情况。指标分值权重,职能目标占60%,共性目标占40%。职能目标突出重点工作目标占比,一般要达到职能目标总分的60%左右。
六、持续创新实践,完善科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实施绩效考评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必须要与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区域特点、不同的管理对象相适应。科学、管用的考评出动力、出生产力。自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建立健全了职能目标、机关作风建设共性目标和综合评议“三位一体”的考核评比体系。
一是在考评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坚持考核部门工作实绩与考量作风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领导评价与社会评议相结合,保证了作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持久性成效。
二是在考评把握上坚持“三面并进”,通过分析部门目标,看争先创优的态度,评目标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日常考核督查,看争先创优的过程,评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效果的好差,通过年终集中考评,看争先创优的结果,评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
三是在考评实施上注重“三个环节”。
1、考评对象分类。按照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考核对象。市级层面考核对象为市委、市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管理部门,法院、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条管部门以及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市直企事业单位。部门(单位)内设机构、直属机构、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和基层站(所)由部门(单位)实施二级考核。为提高考核评比的合理性,将考核评比对象按职能相近原则进行分类,市级机关大致分为党政综合服务、政府经济管理、行政执法、省垂直管理四大类。按照分类分别组织进行专门的考核,对应的考核结果也分别从各类别部门(单位)中按比例产生。各人民团体纳入党政综合服务类进行考核,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只参加社会评议。两部门机关内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参照执行。
2、考评工作安排。综合考评采取日常考核、年终集中考评和综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日常考核、集中考评和综合评议分别占整个考核得分的15%、55%和30%。日常考核主要通过明查暗访、举报投诉查处,重大项目跟踪督查,信访部门、监督、监察部门日常查处,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目标办督办反馈等途经组织实施,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查询与监督,切实把部门的注意力由偏重“评时”引导到注重平时。年终集中考核工作采取封闭式考评办法。建立审核组、考核组和监督组分别对部门职能目标和机关作风建设共性目标审核、评议和考核打分,并实施全过程监督。综合评议由市领导评鉴和社会评议构成。市领导对所有参评部门机关作风建设及目标责任制管理情况进行评鉴。社会评议由1000名左右的社会各界代表,对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换算分值纳入部门考核总分,评议中提出的文字意见,分类整理后反馈给相关部门。
3、考评等次确定。汇总部门日常考核、年终考核组集中考评、领导评鉴和社会评议四个方面的分值,按比例从四个小组中产生考核位次。考核结果分为最佳、先进、良好、达标和诫勉单位五个等次,其中,初步评定先进单位(25%左右)、良好单位(45%左右)、达标单位(30%左右)。从先进单位中产生10个左右的最佳单位。职能目标考核和综合评议得分排名靠后,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突出问题的,确定为诫勉单位。对只参加社会评议不参加目标考核的部门和单位,按社会评议的结果确定奖励等次。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更多的机关部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从起我们又增设了优质服务奖和争先进位奖两个奖项。在考评为良好及以下等次的市管部门中,考评位次比上年前移10位以上的,获“争先进位奖”。在考评为良好及以下等次的条管部门中,按得分高低,产生6个左右的“优质服务奖”。自去年起,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市级机关先进处室评比活动。今年,我们又把绩效考评列各小组最后1名的单位,确定为提醒谈话对象,进一步体现考评的刚性。
四是在绩效认定上把握“三个尺度”,重点看部门工作争先创优成果的难易程度、层次高低以及对全市经济及全局工作的贡献大小,不唯材料、唯奖项或证书。
五是在考评结果上力求趋求“三个一致”,与部门实际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趋向一致、与领导对部门工作的评鉴趋向一致、与社会公评趋向一致。实施绩效考评,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部门指标完成的结果,而更加注重分析评判部门绩效管理的过程,通过明查暗访、跟踪问效、专项督查、过错追究及限时整改等工作,综合分析部门目标实施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协作性和工作创造性,切实把部门的注意力由偏重“评时”引导到注重平时,增强了考评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日前,国家人事部对我市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作出高度评价,就此专门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并编发专题简报发往全国各地,“南通模式”再次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七、硬化制度约束,落实长效化的监督问责体系。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狠抓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是关键。一是落实严密的组织推进机制。绩效评估工作启动伊始,我们就把它作为一项关乎全局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制、工作推进机制、日常管理机制,精心研究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层层传递压力,上下整体联动,使绩效评估工作始终保持浓烈的工作氛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我们相继整合机关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责任制管理组织领导机构,每年都要召开高规格的年中推进会和年终总结表彰会,不断丰富内涵生动的活动载体和争创主题,保证了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评估工作扎实推进、常抓常新。二是落实严肃的监督检查机制。从整个市级机关的层面上讲,主要包括人大、政协的监督,机关作风建设督查室和投诉中心的督查,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员的监督,机关作风监测点的监察,新闻舆论的监督等。通过服务窗口设立监督卡、公布监督电话、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办法,及时跟踪了解服务对象对市级机关办事环境的满意度。对于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曝光和惩处的力度,对损害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从机关部门的层面上讲,绝大多数经济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窗口服务部门,还有一些党群部门,通过聘请作风监督员、实行社会公示现承诺制、设立办事意见反馈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解决工作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三是落实严格的奖优罚懒机制。在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工作导向的同时,奖惩导向至关重要。我们在考评成果的运用上严格与经济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直接挂钩,切实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对机关干部形成有力的激励和约束,让人民群众在机关作风转变中得到实惠,真正实现抓作风、赢民心、促发展。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前沿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个亟待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在探索绩效考评机制,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各老大哥市的发展势头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这次会议为契机,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层面和深度的提升,手段和方式的突破,服务和效能的超越为重点,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把我市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第五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深化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深化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按照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为重点、以勤政、廉政、善政为目标,以“再造审批流程再提速再提质”活动为载体,通过深化“两个改革”、开展“两项清理”、创新审批方式、完善“两大系统”等四项措施,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中存在的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互为前置、互相推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行政服务质量,为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惠民发展提供优良的行政服务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两个改革”,确保审批职能授权到位。一是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要求各改革实施部门在法定的框架内,进一步理顺内部职能关系,将能放在窗口审批的事项全部进入窗口办理,并时刻警惕审批事项的“回潮”现象,保证职能归并到位。二是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在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职能归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落实“扩权强县”改革,及时召开部门业务培训会,着力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扩权事项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同时,各有关部门积极与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对接,确保省、市下放的每一个行政审批事项都落实到位。
(二)开展“两项清理”,推进审批事项精简瘦身。一是开展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会同县法制办等单位对全县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初审事项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结合省“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梳理和明确各部门法定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经过清理,共梳理出行政许可事项333项。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理率达到80.4%(全县行政许可事项共333项,其中进驻中心达268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结时间提速51.5%(全县333项行政许可事项法定办结期限为7187个工作日,实际承诺办结期限为3486个工作日)。二是开展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按照“合法、合理、效能、便民”的原则,明确以设定依据为核心的清理标准,全面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制订《县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规范审核办法》,争取尽早予以公布实施。同时,清理规范工作在政府网站、报刊等媒体实行全面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群众可随时对不规范的行政审批行为进行投诉。
(三)创新审批方式,实现审批流程无缝对接。一是优化审批流程。针对一些原审批流程设置与实际工作不符、部份审批事项前置相对过多或互为前置等行政审批服务问题,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协调,对原有的审批流程进行多次修改和优化,缩减审批中间环节,科学安排前置环节,合理分配部门内部流转时间,从而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事时限。相继解决了关于熟食现场制售行业办证流程优化设置、新《消防法》出台后工商注册登记与消防审批的流程设置等多个关系民生建设的问题。二是推行联审联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集中会审、联合踏勘、限时办结”的思路,改革传统逐步审批模式,探索实行多部门同步审批、并联审批、联审联批,促进审批联动、提速。在审批方式上改“多审制”为“一审制”,在审批流程上改“单独办理”为“联合办理”,实现审批服务又快又好又低,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时效,推进项目建设,中心及时牵头发改、国土、建设、环保、消防等部门单位就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实行联审联批事宜进行深入探讨,沟通协调取得共识,为有效推动项目审批起到积极作用。
(四)完善“两大系统”,打造高效科技监控体系。中心从3月着手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两大系统”建设,并于11月在全市率先开始试运行,首期就有28个部门实现数据录入上报。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两大系统”。一是健全政务公开、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下载等服务功能,突破部门网络系统相对独立的局限性,实现了部门网络与网上审批系统的互通。群众和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政务信息、申报审批事项、查询办理结果,对审批全过程进行监督。二是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对审批事项办理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环节进行电子实时监察,对行政审批超时限、违规收费、违反审批程序、违反政务公开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批准等违规行为,分别发出“黄灯”和“红灯”预警信号,并通知相关责任人,督促承办人尽快办理或限时纠正。
二、主要成效
(一)审批服务事项更便民。通过开展“两个改革”,进入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增加;通过开展“两项清理”,精简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使行政审批事项更合理、更便民。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充分授权,由行政审批服务科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送达,切实改变了以前审批事项进驻不彻底、体外运作、多头受理等不良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了办事主体的服务需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