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使幼儿宽松.愉快的学习
如何使幼儿宽松.愉快的学习
“”
如何使幼儿宽松、愉快的学习
——角色游戏和幼儿的区域活动有机结合上海嘉定黄渡中心幼儿园 顾宏 何谓幼儿的区域活动呢?即指: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何谓角色游戏呢?即指:是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由于它是一种以幼儿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有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我觉得两则并不矛盾,所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开始尝试两则有机整合在一起。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它促使我们认识到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角色游戏不应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游戏概念。现代的教育观念使我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要使幼儿的活动科学化、游戏化,真正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在学习了《上海学前教育指南》和《纲要》,更加促进我的想法,区域活动偏重于
幼儿在宽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技能,如果把角色游戏结合进去,也许会使内容更
丰富、游戏活动更有活力。在实践中,我感悟很深。
一:角色游戏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更丰富。
从天气冷许多小朋友每天早上来园晚的现象,到幼儿自主“寻找冬爷爷”不怕冷每天不迟到,到怎样让自己不冷保护自己,又由小兔的死到关心小动物“怎样让小兔不冷?”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幼儿由怕冷晚来园——不怕冷不迟到——保护自己不受冻——关爱小动物整个过程是幼儿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为幼儿提供材料,为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提供条件。虽然所提供的无新颖可言,仅是彩色手工纸、笔、积木等一般材料,但是幼儿“怎样让小动物不怕冷?”方法讲了一个又一个:给小兔穿衣服、造房子、开热空调、开取暖器、吃饱、跳圈、跳绳、热水袋等等发散了幼儿的思维;幼儿依据自己的喜好有的撕、有的折、有的剪、有的贴、有的画、有的搭,表现出一幅幅稚拙又富有童趣的作品。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帽子、手套、围巾充分地展示出来,开始他们在一根绳子上用夹子夹住带来的帽子、手套、围巾,但过了几天,有一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我会自己做的。”“那好吧,”结果这个孩子就成了一名设计师,随后又有许多孩子成了帽子、手套、围巾的加工者,幼儿有了角色意识,也就是说孩子已开始角色游戏,活动表明,在区域活动中开展角色游戏将更加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使内容更丰富。
二、角色游戏使整个区域活动更有活力,幼儿游戏的兴趣更高。
在某种程度上对
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局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交往是非常少的,我认为幼儿的游戏缺少了交往,那么游戏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我为此进行了尝试(小班),把娃娃家、小医院、加工厂、肯德鸡店和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手工区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起来,我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调查,发现孩子认为今天的游戏好玩。例如:我班的朱天佑小朋友,每次活动都是我带着他玩,可今天他是肯德鸡店里的服务员,他没有需要我的帮助,游戏刚开始,他早就离开了我的视眼,我去店里时,他第一次笑着对我说,“顾老师,请坐,你想吃什么?”我非常激动,因为他是第一次这样主动跟我说话。我想:这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
如何将幼儿的各种发展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在小班一年的工作实践中,大量事实让我更加坚信,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以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各年龄段的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使幼儿宽松.愉快的学习》
第二篇:使人生愉快的“14条肌肉”
每日名言
幸福大多是在做让我们有成就感的事时产生的一个副产品。
每日自励
我相信爱的力量
每日短文:使人生愉快的“14条肌肉”
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或场合,我们常常会突然想起长久以来忘怀的人或事。我最近就经历过这样奇妙的体验。那是我走在纽约第五大街时,刹那间我感到似乎回到了1933年秋天,就在弗雷德的身边。
住在布鲁克林的弗雷德,那时与我相交已有数年,但从那以后就没有再见过面。现在他健壮如昔,表情安详地从对面走过来。真是久违了。
“过得还好吗?”我问。
1930年正值大恐慌,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最恶劣的时代。到处可见工厂倒闭、商店破产、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各行各业都一再减薪、免费餐店和发放面包的地方排起长龙。其中不少人过去原是富人、30岁以上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秋天的下午,在没落的第五大街见到弗雷德的。
他穿着深蓝色的哔叽西装,老式西装磨出了一层油光,谁都能一眼看出那套西装穿了有多久了,他说话的口吻和过去一模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没有问题,我过得很好,请不用担心。失业很久当然是事实,只不过每天早晨都到城里各处找工作。这么大一个城市一定有适合我的工作,只要耐心寻找,一定会找到的。”他说。
“你总是这样笑嘻嘻的吗?”我问他。
他回答说:“这不是很合理吗?我记得在哪里读过,绷起脸来时要用60条肌肉,但笑的时候只要用14条肌肉。我不想绷起脸过度使用肌肉。”
他谈起自己的人生观,他相信获得工作的强烈愿望必定能让他达到目的。
“我听过你引用的诗人约翰·巴罗所说的话,好像是‘属于自己的一定会归自己所有’。”
弗雷德的人品中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具有深厚的信仰和坚强的信念。他继续说道:
“我的信仰是我虔诚的父母培育的。我的家境虽然很贫穷,但母亲完全不在意,她常常说‘上帝会赐给我们食物’,一点都没有错,上帝一次也没有遗弃我的母亲。”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嘴角微微颤抖地补充说:
“上帝应该也不会遗弃我的。”
他站在挤满了急于找工作的失业者的大街上,引用了圣经里的话说:“曾经年轻的我现在老了。可是从来没有看到正义被遗弃,正义的子孙乞求面包的情形。”
他以略带挑战的神情看着我说:“不论多么困难我也这样相信。我的父母和你(他友好地在我的胸口轻轻捶了一拳)都教导我要相信。所以我始终怀着希望和信念。”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离开。阳光映照在他那件蓝色的旧西装上,在我眼里它突然幻化成骑士的盔甲,有如寻找圣杯的圆桌武士,身佩闪烁的圣灵之剑。
后来,他和一个具有发明才能的人共同创业,在新的领域中,弗雷德充满创意的构想获得了成功。在此之前他忍受了许多苦难,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他始终能坚守信念,终于获得极大的成就。他积极的生活态度,使认识他的人都对他充满敬佩。
每日文摘:良 方
我读过一篇讲狮子和驯狮的文章,十分有趣。
文章说有个年轻人到动物园找工作。他希望做一个驯狮师。这个要求已经是很不寻常,但他的理由更不寻常。原来他已经接近神经崩溃的边缘,医生告诉他惟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去找一份高度紧张的工作,让他可以忘记其他的恐惧。因此他才来申请这份最危险的工作。
解除神经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神经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
减轻自己负担的方法,是帮助他人减轻负担。我们通常要两手各提一个箱子来平衡负担,比只用一只手来提要轻省很多。
排解忧伤的方法是去分担他人的忧伤。
有一位叫做巴特勒的女士,有天回到家里,她的小女儿从二楼的房间飞奔出来迎接她。屋子前面是块空地,她的女儿伏在栏杆上急着要见母亲,谁知失掉重心,从楼上掉了下来,当时死去。巴女士悲痛欲绝。有位教会的老太太来安慰她。对她说:“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照料流落街头的女孩子。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悲伤的故事。现在我年事已高,没有力量再照顾这四十多个女童,你何不来接手我的工作,来忘却自己的忧伤。”
巴女士真的接过了这份工作。她虽不能完全忘记自己的痛楚,但因为把他人的难处肩负了过来,她自己的伤痛就大大减轻了。
把他人的感伤纳入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心更丰富,更深广,汲着心与心相连分享的力量,自己的创痛也会平复。这就是有效的良方。
第三篇:使幼儿遵守规则的策略
策略:
《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管理》廖莹
一、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二、让幼儿预知一日生活的安排
三、让幼儿参与教室规则的制定(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在环境的创设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有相对自由、有序的环境里,才能欢乐、满足。)(谈规则并不是对幼儿创造性的否定和压抑,规则是人定的,幼儿在认识规则的前提下,能够对规则提出异议并试图改变规则,这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机。如果幼儿要求改变规则时,成人不要轻易干预,因为这一过程正是建构规则意义的过程,是发展社会性交往的时机。幼儿对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会有更多的认同,当他们在规则游戏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感和成就感后,很容易沉浸在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获得发展。)
四、用环境指引幼儿行为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和常规要求要有利于引发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五、环节过渡紧凑,有序
减少幼儿无谓等待时间
六、及时评量所进行的活动
《孩子看待规则和权威的阶段变化》
在教育儿童对规则和权威的认识上首要的应该是循序渐进,也可以采用先外化后内化的方法,先为孩子立定规范,再逐步内化和理解规范。此外,同伴之间的影响非常重要,在与同伴交往的经历中,儿童能够懂得合作,学会相互尊重,发展对不同道德原则、社会规范的认识。
《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实践构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人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和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养成。”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人的安全情感的奠基期,也是接受安全教育的黄金期。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陈莉
宁夏教育 2003 12 有准备的环境便于为幼儿培养良好的环境。除了要为幼儿准备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外,成人对幼儿的爱,(情感的建立是基础)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心理体验,促使幼儿更乐意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这都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浅谈对幼儿规则教育和行为问题》乌兰托娅
1、规则的提出要有艺术(1)、正面提出的艺术
“东西为什么会撒了?怎么玩才不会撒?”这种正面提出规则的方法,幼儿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而且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不守规则的后果,更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2)、活动前提出规则
教师只有把要求提在前头,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3)、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师应该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时提出规则。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时,教师首先应该想到:幼儿有没有理解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2、教师要以身作则
3、坚持一贯才有效
《游戏与儿童道德的养成》 鲁玉霞 游戏能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游戏是有规则的,儿童世界的游戏规则和成人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好多规则可以说是社会规则的预演和模拟,儿童如果参与游戏必须遵守规则。
《浅析入学前规则意识教育》李妙玲 规则意识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热爱、尊重幼儿和严格要求幼儿相结合原则
二、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 :
一、认识、理解教育环境中的有关规则
二、在活动中确立和培养规则
三、利用榜样教育幼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具有正确、积极、典型的特点(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王小明 榜样示范法的心理学研究 浙江教育科学 2007,(4))
四、利用教师的评价,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让常规成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李正琼 采取以下四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自定规则
自定的规则能让幼儿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培养
龚燕 刘娟 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
二、自选常规行为动作
三、自觉遵守常规 环境暗示
四、让幼儿自我反省
《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韩静
一、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
让幼儿进入集体,适应集体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良好开端。
二、适时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概念
三、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四、重视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常规的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王庆文
一、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萌生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及其规则的特殊方式。一般来讲,游戏过程中,幼儿所关心的是游戏能否顺利进行,自己是否玩得开心。因此,如果游戏中的规则来源于他们当时游戏的 需求,关系到当前游戏活动的进展或终止,关系到每一个游戏玩伴的切身利益,他们就可能主动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从而在这种寻求“平衡”利益的过程中萌生规则意识,升华出属于幼儿自身生活世界的“规则”。但如果游戏中的各种规则是教师制定的,来源于成人生活世界而不是幼儿生活世界,那么,这种规则对幼儿而言,就可能成为一种“约束”或“无关”影响。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更可能出现教师们所各种“不听话”“不守规则”现象。这时,教师若能利用幼儿喜欢与老师一起游戏的心理,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就能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转变角色,幼儿根据自己觉察到的新变化重新对活动作出调整,从而萌生出规则意识和各种活动规则。
二、让幼儿在自己解决争执中萌生规则意识
其实,合理的争执过程实际上是幼儿间观点碰撞的过程,也是幼儿充分展现自我、努力赢得自我在另一个主体的主观意识中的地位的过程。正是在争执甚至是“较量”的过程中,争执双方才逐步感受和认识到对方的存在,感受和认识到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利益存在。没有争执,就难以寻求双方都认可的规则,一个人始终处在自我的包围之中,是不可能萌生出规则意识的。因此,相信幼儿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是促使幼儿萌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前提。下面这则案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三、引导幼儿进行规则迁移
四、让幼儿在情绪体验中学会角色互换,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
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应该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幼儿情感丰富、感受敏锐的特点,从情感体验人手,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转换角色,体验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交往中,使人际交往的规则逐步深人幼儿的心灵。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培养》
龚燕 刘娟 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
1、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陈央儿 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 学前教育研究 2004 6)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
2、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幼儿幸福人生教育之三——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的培养》王晓燕 幼儿教育
1、明确每一阶段的原则
2、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
3、注意语言暗示
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就不能用请示的语言说出来,禁止幼儿做的事情,就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
4、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
《中英幼儿教育中“规则意识”培养之比较——兼对幼儿“规则”教育的几点思考》孙瑞权 由皮亚杰关于规则与儿童道德的理论阐述及其启示得出,对于幼儿的规则教育,我们的落脚点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或促进“规则内化”,而不是单纯地把幼儿视为执行规则的工具以此来获得所谓“高效”的教育过程。毕竟“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等一系列先进的国际教育终身教育发展的理念告诉我们,养成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自我意识,是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想到的,毕竟这会使他们“自主地”“、自觉地”发展并将会终生受益。
《追小猪 所引发的思考 反思规则教育》 梅凤娣
学前课程
2008 6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启发幼儿少说“不”。《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指出:“在一个安排妥善的环境中,是不会有许多个‘不’字的。必要的‘不’字也会有明确的规定,儿童能够懂得这些规定,成人也能够执行。”我们在关于幼儿的记录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句子,“我不乱跑”“我不逃跑”„„这些“不”字,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作用,甚至会引起大班幼儿的反感。幼儿有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讨论中,我们不妨多给幼儿一些正面教育,加深幼儿对积极事物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张艳娟
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2-117).”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
2、形成积极主动的记录意识
反思我们在实施“规则教育”时的很多行为,都是高高凌驾于孩子们的行为之上,浸润在孩子们所有的活动之中,像一只看不见的茧,束缚了孩子想伸出去探索和触碰的触角。(规则之泛、规则之多,反思规则教育的合理性)
我们还有很多的习惯,比如我们不允许孩子们在沙地上打滚,因为这样会把自己弄得很脏;我们不允许孩子们在雨中奔跑,因为这样会感冒;我们也不允许孩子们玩刀子剪子等锐利的器具,因为这样很危险等等。其实,这只是一种直觉上的担心,是不很理智的情绪上的 忧虑。没有人去考虑这种管制带来的恶果——有多少孩子的创造意识、自我独立的精神在我们的规则教育中消蚀!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要耗费多少的心力、时间和资源去弥补今天留下的遗憾„„(让孩子去做,但要教给孩子安全实施的方法,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
第四篇:教育随笔:让幼儿愉快进餐
教育随笔——让幼儿轻松进餐
孩子的进餐,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班的海澜在吃饭上,就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每次只要饭一来,别的小朋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可是她却对着饭发呆,发愁如何把这碗饭吃完。看着他一天天消瘦的样子,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进餐呢?我决定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同时让班上三位教师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教育计划和手段,让常规培养持之以恒,并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
首先,向孩子介绍用餐的重要性。我们利用餐前的时间,向孩子们讲吃饭的好处及重要性,让他们初步了解食物吃入肚子中是如何消化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保健活动、自我保护等教育活动,利用图片、课件、图书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肚子中食物的变化,在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引起兴趣。如:小朋友是怎么长高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脸象红苹果那样,很漂亮?为什么爸爸那么高?他为什么经常生病?等等,使小朋友知道食物的重要性。进餐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如:多吃青菜脸蛋会变的很漂亮;多吃米饭会比爸爸长得还要高……教师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教育孩子,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幼儿园中,教师总是孩子们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其次,设法激起孩子的食欲。在进餐前向孩子介绍菜的名称,名称要起得有童趣,尽可能引起孩子想吃的欲望。如幼儿对某些青菜不太愿意吃,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说:“大力水手的午餐来了”、根椐“小兔子爱吃萝卜爱吃菜”的儿歌,给菜起名叫做“小兔子的午餐”,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愿意做小兔子乖乖的。同时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一下菜单内容,然后告诉保健阿姨,以便保健阿姨安排下周的食谱。这样,孩子在进餐时会有一种骄傲感,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最后,教会孩子正确咀嚼的方法。有人认为,正确咀嚼的方法是天生的,不用教。其实不然,有些孩子的咀嚼方法是不正确的,如有的幼儿长期以来惯用左侧牙齿咀嚼,久而久之,左侧咬肌由于长期用力,肌肉比较发达、有力,而右侧肌肉相对松弛、无力,由此出现了面部两侧的不对称,医学上称之为“因偏侧不 良咀嚼习惯导致的相对性面部不对称畸形”。教师和家长应多加注意,及时给予纠正,这样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健康。教师可通过亲身的示范、生动的故事、课件、实物的图片来告诉幼儿,让他们了解其中过程,并培养他们正确的咀嚼方法。怎样才能正确的咀嚼方法呢?其实咀嚼正确动作的完成是需要舌头、口腔、面颊肌肉和牙齿彼此协调运动。咀嚼的正确方法是双侧或两侧交替使用牙齿。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我班幼儿在吃饭上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以前消瘦的幼儿现在变得又白又胖,家长们甭提多高兴啦。但我还是告诉他们,良好的进餐常规不只靠在幼儿园中获得,它还需要家园的配合,家长的配合对于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习惯同样重要。所以,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在爱惜粮食、讲卫生、不挑食等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位幼儿轻松愉快地进餐。
第五篇:如何让小班幼儿愉快入园
如何让小班幼儿愉快入园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了家长太多的期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一个“宝贝”转。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模式。而对于这样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人怀抱与视线的孩子来说,突然将他们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园),必定会有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会从心底生出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刚入园的孩子,晚上看到父母反而会哭的更凶的原因,初次与家长分离,让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活动空间的变大,更让幼儿没有安全感。而对于刚满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时的宣泄方式也就只有“哭”了!于是,每到新学期开始时,小班活动室里传出的都是孩子们“我要妈妈”的哭喊声,怎样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个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呢?幼儿教师担当着引导幼儿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重任。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呢?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想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爱心安抚,稳定幼儿的情绪
刚入园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幼儿体会到母爱的延续,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渐渐地让幼儿对我们产生信任。此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怀抱,一声亲切的“宝贝”,便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小班老师最有效的“武器”。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的坏境,会让幼儿减轻戒备心理,教师才可能与幼儿做进一步的沟通和更好的交流。让幼儿知道老师会和妈妈一样爱他,老师就是他们的“妈妈”。对于幼儿,让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方法就是教师直接说出来,教师可对幼儿说:“老师就是宝贝的妈妈,老师非常爱你们,你们也可以叫老师妈妈。”另外,叫每一个幼儿他们的昵称,或是“宝贝”,让幼儿从老师的话语中体会到教师的爱意。二.故事吸引,增添生活的乐趣
故事,是幼儿了解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充满惊奇的神秘空间中。在幼儿的情绪平静后,教师可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幼儿,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故事的魅力是妙不可言的,专心倾听故事的幼儿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可把孩子上幼儿园的情节加入故事中,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熟悉幼儿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故事《点点爱上幼儿园》。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岁的点点要上幼儿园啦,可他并不高兴。但在路上,他看到了小鸟,小兔,梅花鹿的幼儿园,来到自己漂亮的幼儿园门口时,他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滑滑梯,看书,唱歌,跳舞,做游戏,放开妈妈的手,自己高高兴兴的进了幼儿园。讲述故事后,鼓励幼儿向故事里的点点学习,并借故事向幼儿介绍幼儿园,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对环境不熟悉,没安全感,这一点到了午睡时尤为突出,这时教师便于为幼儿讲故事,生动的故事很快便可让幼儿烦躁的情绪平稳下来,继而安静入睡,进入梦乡。三.游戏互动,愉悦幼儿心情
玩,是幼儿的天性,而趣味性的游戏又是孩子们的最爱。游戏如今以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纪越小的幼儿,越对游戏有着一种天生的好奇与渴望参与的愿望。三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这时的幼儿却又缺乏独立性,刚刚进入幼儿园的他们,会因为感到约束而不快乐,由于入园前很少与其他幼儿玩耍,更让如今的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合作与分享。有趣的游戏,顺应了幼儿爱玩,乐玩的天性,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在不自觉中得到放松,从而愉悦幼儿的情绪。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幼儿的表现做出肯定与表扬,更能让幼儿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在幼儿刚入园时,我喜欢带幼儿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从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并交到好朋友,从而也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与依恋,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四.家园沟通,凝结成功合力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家长朋友们的支持与配合。幼儿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的照顾,而父母们也是第一次让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在看到自己孩子哭闹时,父母的心中更是不舍,这就需要教师的沟通与安慰。每天晚上离园时,教师应及时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们才会放心。在学习初,我们每天会为新入园的孩子拍一些游戏中或是吃饭时的照片,存入电脑中,作为一枚“定心丸”给家长们看。在教学中,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同样,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与喜好,我们才能在孩子哭闹时“对症下药”。如:有的幼儿喜欢玩具,有的幼儿喜欢看书,有的幼儿喜欢别人夸她漂亮。。。知道了每个幼儿的这些特点,教师在幼儿早晨入园时便可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来投其所好了。
另外,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存在一些误区,我们要充分利用晚上接孩子的时间及“家园联系栏目”和家长多多沟通。如:由于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怀抱,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们都会不忍心,也不放心,来接孩子时,很多家长就会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哭没哭呀?”“师对你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有没有欺负你呀”?甚至有孩子在家不听话时,家长会吓唬孩子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幼儿园,不要你啦!”这样消极的问话及毫无道理的恐吓,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们吧幼儿园想象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从而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心理,再如有的家长,不忍心孩子哭闹,便依从孩子,只要一哭,便不送孩子入园。这样都很不利于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哪知道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愉快入园。
总之,让幼儿愉快入园,关键是一个老师要有耐心,信心,任心与智慧。只要我们用爱心来安抚稳定幼儿的情绪,用智慧来利用故事与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从满温馨与情趣的氛围,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相信很快孩子们就会每天快快乐乐的入园。只要我们真正做孩子们的“老师妈妈”,我们的宝贝们一定会开开心心的投入我们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