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园区建设完善产业平台——六安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园区建设完善产业平台
——六安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六安市开发园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通过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群策群力,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成长,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市重要增长极。2009年,省级开发区达10家(含筹建2家),批准面积74.6平方公里。全市开发区工业增加值84.9亿元,园区财政收入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4.1%、28%、28.2%。
一、开发区发展现状
1、突破硬件、打牢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各开发区设立伊始,即立足实际,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快速推进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绿化亮化、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10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投入58.1亿元,建成区面积60.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45.7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标准,进一步拉开了发展框架,基本满足了项目入驻需求。
2、创优软件、构筑洼地,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为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平台效益,我市各个开发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构筑政策洼地,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同时,市直和各县区相关部门也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以发展开发区为己任,各司其职,为客商提供“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全方位服务,园区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3、找商招商、紧抓项目,资金引入持续加快。各个开发区紧紧围绕我市的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通过引进项目,吸引企业入园,不断实现滚动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开发区利用省外资金22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3.9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达90.8%、40%,2009 年全市开发区利用省外资金6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资金引进持续加快。
4、集群发展、做大产业,主导产业初显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开发区集群化发展,已经是当前我市开发区发展的趋势,并且近年来我市各个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也为开发区产业的引进和做大做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全市开发区现有入园企业96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790多家,形成了汽车零部件、钢铁、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与家电、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当前我市开发区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从自身发展看,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发展趋同、综合实力不强、集约化率不高等问题。
2、从外部环境看,在宏观环境、发展空间、生产要素、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受到制约。
3、从政策环境看,开发区政策优惠正在减少和开发区之间的恶性竞争都给开发区招商引资造成影响。
二、加快发展建议
1、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要针对当前我市各个开发区产业发展雷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引导全市合理布局产业,推进各个开发区特色化发展。要积极开展各个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修编工作,把开发区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皖江示范区规划、合肥经济圈规划和皖北发展等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各个开发区建设的规划引导,推进加快发展。
2、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各开发区要根据本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积极对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确保每个开发区形成2-3个竞争优势明显、集聚成效明显的产业。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市开发区要发挥龙头作用,重点承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其他省级开发区要打好“资源牌”、“特色牌”、“优势牌”,加快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推动扩容升级。开发园区应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省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园升级的良好机遇,认真对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积极开展扩区升级的前期准备和申报等工作,通过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扩大开发面积,积极推进“一区多园”整合试点等方式,加快推进我市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同时,在原有省级开发区扩区的同时,加快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园区,积极申报杭埠工业园、新桥产业园、金安城北工业园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筹建省级开发区。
4、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首先继续加大各个省级开发区的投入力度,强化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的功能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园区的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园区的医疗、教育、公共交通、文化娱乐、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同时,继续完善开发区建设优惠政策,强化各个部门对开发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开发区服务模式,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浓厚气氛,针对开发区管理中的制度瓶颈,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开发区管理权限和管理模式。
5、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严格控制工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推进开发区集约节约开发。同时,要加强开发园区的环境保护,严格开发区项目的准入标准,严格禁止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严格实行开发园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园区废水的集中治理和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 “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
第二篇:六盘水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委政研室
〔内容摘要〕产业园区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阐述,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产业园区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紧紧抓住我市资源富集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的要求,贯穿于“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为全面落实规划,市委还结合发展实际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的指导思想,各县(特区、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增比、进位、突破的信心和决心,抓机遇,抓关键,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为突破口,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适时调整工作机构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对此,我们对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8月以来,我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在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在建或正在规划的产业园区共12个,规划面积总的为462.68平方公里。其中,省级产业园区2个:一是红桥新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将原水城县红山工业集中区和石桥工业集中区合并开发建设,2010年4月正式组建,规划用地面积59.40平方公里。二是两河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126.36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5个:一是盘县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含鸡场坪园和柏果园,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二是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包括董地园、老鹰山园,面积约36.92平方公里。三是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包括月照乡部分村、水钢片区、老鹰山镇部分村,面积约70平方公里。四是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包括木岗镇全部行政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五是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郎岱镇政府所在地及陇脚、洒志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
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各园区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路子,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强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六盘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如红桥新区已于2010年11月29日前完成各项规划,并通过省市城规委审查;两河新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研究两个规划已通过评审,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认证之中;董地产业园区生产发展规划,已于2011年6月经省经信委审查批复,园区控制性规划在2011年7月经六盘水市城规委专家评审通过。目前,各产业园区在空间上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互有依托不重复、紧密相连而相互独立的格局,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破解了项目用地、村镇规划、城市特色三个难题。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三)抓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秉赋和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1年1至10月,全市各园区修建标准厂房12.45万平方米,建成园区主干道总里程45.45公里;12个园区签约项目194个,开工项目114个。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各园区编制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和《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对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各项手续等工作机制,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卡片和宣传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二是积极探索“无缝隙”服务模式。
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加快园区建设用地报批速度;三是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健全客商审批一条龙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开展了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审批、缩短办事时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的模式,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一站式”办公、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提高为入园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抓整合,多种投资模式运行。一是通过银行贷款,建立健全还贷机制,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通过负债加大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的办法和渠道;三是放宽政策限制进行融资,引进具有资本和建设实力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集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五是充分利用各类开发投资公司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
三、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迅速加快,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但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建设滞后。我市12个产业园区中,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保田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市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等设施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难题,园区整体档次还不高。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统一。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建设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市府发[2010]19号)文件精神的标准给予补偿。但是部分群众以土地补偿低为由上访,并且到现场阻碍施工,导致场平工作进度慢。
(四)项目招商难度大。部分园区开发建设受地域条件制约,投资成本高,园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引进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占地面积大、产业关联度弱,项目质量不高、且污染环境;有的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明确,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
(五)管理体制亟待规范。一是管理机构不明确,干事力量难凝聚。虽然大部分园区都分别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或指挥部等机构,也组建了园区开发建设领导班子,但有的园区管委会和指挥部都是临时机构,人员从不同单位借调,影响了园区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有的园
区至今无任何规划和审批手续,工作不知从何开展。如保田产业园区、盘北工业园区和发耳产业园区至今总的发展规划还未制定出来。
(六)园区建设进度不一。全市12个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水月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两河新区抓得较紧,成效比较明显,其他园区抓得不紧,强调客观原因多,等待观望,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主观努力欠缺。以致形成市里抓的几个园区速度快、成果显著;县抓的园区在动、应付检查;乡镇园区不动、强调客观条件的态势。
四、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园区发展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规划。根据“十二五”规划及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各县(特区、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加快集聚。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促进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重点扶持积极性高、抓得扎实的园区,打造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带,力争经过5年努力,率先把红桥和两河新区打造成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打造成“贵州省示范园区”。三是集约用地。大力推行园区向山要地,建设山地梯田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如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四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减少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力求把每个园区都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化、循环式”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产业园区吸引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否引进项目、留住项目、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资源富集,资源深加工链条拉长,产业进入园区尤为重要,招商引资的成败,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硬件)和全程为客商服务(软件)的建设。因此,各园区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完善、配套,千方百计落实省政府规定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不同级别园区的建设标准。
(三)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外引内扶推进项目落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总抓手,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推进重点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侨引商、以台引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网络引商、媒体引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本、引进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点招商,做
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激励他们在园区投资建设和延长产业链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狠抓重点项目,搞好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发展全程服务,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园区工作职责。已经成形的和正在筹建的园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抓紧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职责和负责园区的具体工作。在健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工作,使产业园区的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五)创新园区开发模式,促进园区多样化发展。从当前我市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看,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参与从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全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也承担了过多的投资风险。建议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全过程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实现政府与开发企业“双赢”。
(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助推园区加快发展。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投资环境是是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不断增强“环境谁优我更优、服务谁好我更好”的宗旨意识;树立“您带项目资金来,剩下的事我们办”的服务理念;全心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建议把园区作为今后的新城区、“经济特区”来建设,按照“合理规划、超前设计、提前建设、确保需求”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搞好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稳步推进配套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土地征用开发。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园区可预留部分土地作为园区行政管理及生活设施的商业性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搞好园区规划范围内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调查摸底,做好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置换,降低土地报批门槛和开发成本;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出台新的土地优惠出让政策;出台区域范围内工业用地统一补偿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和安置工作。
课题组成员:马勇赵丽蓉王国宏
编辑:胡志军
第三篇: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2010年是定南摆脱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寻求定南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三进区、四基地、五名县”的工作体系,明确了“小县大县城、小县大产业、小县大财政”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各部门各单位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理念,大力推进我县产业园区建设。
一、必须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狠抓工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而大力发展工业,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强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产业集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定南经济跨越发展战略任务的主要平台。
总之,产业园建设是我们定南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是建设“四基地、五名县”,定南能否在赣粤边际率先崛起、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定南的出路及希望所在。
二、要充分肯定我们通过奋斗所取得的成绩
广大干部群众紧扣“抓三化、保稳定、促和谐”工作主线,着重坚持“树立三个理念”、“把握三个方法”、“解决六个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建设投入超历史、进度超历史、1变化超历史;各产业小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大进展,设立了台商创业园;工业、农业、旅游、物流、教育等产业园建设取得了省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进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视野,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目光……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快、三稳”的特点。“三快”:GDP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项目快速增加。定南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站在了新的起点,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们要认识到当前推进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是国家用地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包括林地、山地使用都将更加严格,这对招商引资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二是国家货币政策趋紧,融资越来越困难,各产业园开发建设资金安排难以到位,导致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工作任务更繁重,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落实,抓好产业园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工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平台,说到底园区建设是筑巢引凤。因此,园区要上规模,要有特色,要有吸引力,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环保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尊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发展前景好的园区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使这些园区在短时期内上档次、创水平。同时对乡镇建设工业区(小区),应该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防止急功近利,防止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建设园区。
一、合理规划布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没做好,将留下永久的遗憾,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超前做好规划工作。园区规划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的品位。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优越的硬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以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度超前;坚持从实际出发,滚动发展,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
三、高水平经营管理园区。
产业园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关系,明确职责,统筹管理,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要处理好管委会、主管局、投资公司、规划分局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产业园负责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当领导,统筹布局、全面工作。要理清
工作任务,做好工作计划;要合理安排工作力量,落实工作责任;要科学安排进度,明确时间节点要求;要强化调度,明确推进手段;要科学考核,明确激励机制。三是要处理好园区与片区的关系。园区带动片区的繁荣,片区推动园区的发展。四是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我们要以务实冷静的心态、统筹推进的方法和科学健全的机制,正确把握好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与速度,既不能贪求数量、急于求成,影响项目质量;也不能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进度。运用市场法则,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
四、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初期要争取大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形成园内工业聚集规模。随着园区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利用特色、优势招商,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五、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县已经制定了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六、加快科技创新。一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型园中园,重
视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三要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七、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园区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审批行为,改进市场准入、投资审批制度。二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有关部门要对园区涉费项目彻底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三要进一步建设信用环境,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定南。四要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农民失地后安居乐业。
第四篇:辽阳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
4.辽阳市十大产业集中区:
(1)河东新区。河东新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区、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区、旅游观光区、农业产业园区等,该项目建设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2)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在宏伟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有: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辽宁奥克化学集团、辽宁科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
(3)辽阳铁西工业集中区。包括辽阳经济开发区和原白塔区铁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材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配套业。重点企业有:辽阳星德大型钢管厂、辽阳钢管有限公司、大泽钢管有限公司、兴哲板材集团、辽阳造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筑路机械有限公司、金兴汽车内饰集团。
(4)灯塔市铁西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日用洗涤用品、美容用品、民用工业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业。重点企业有:沈煤热电厂、红阳热电有限公司、辽宁盛盟焦化有限公司、北方化工厂、华兴化学品有限公司、辽宁佳信酒精有限公司。
(5)大河南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利用大河南区位优势,承接沈阳辐射,建成产业集中区。
(6)佟二堡裘皮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覆盖佟二堡全镇,集群式重点发展皮装、裘皮产业。
(7)灯塔市水泥产业集中区。以铧子、西大窑、罗大台3个乡镇为中心,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千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辽阳冀东水泥有限公司、辽阳恒威水泥有限公司等水泥生产骨干企业。
(8)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履带板、高压共轨、铜板带、铜包铝等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重点企业有:辽宁新风企业集团、辽阳铜业集团、辽宁新鑫集团、辽宁誉达电器有限公司、辽宁天祥钛业有限公司等。
(9)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加工和轻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钢铁有限公司、辽宁冷弯型钢有限公司、辽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
(10)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依托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和本辽高速公路,重点发展铁路、公路货运物流。
5.四个互动发展区:为促进沈辽鞍三市产业上的融合和经济上的合作,在辽阳与沈阳、辽阳与鞍山相邻的主要节点部位,规划产业相近、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利益双赢的4个互动发展区。
(1)十里河—大河南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沈阳与辽阳接壤处,由灯塔市大河南镇与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合力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十里河镇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内设高新技术园、食品产业园和建材物流园。
(2)于家房—唐马寨互动发展区。主要围绕通海产业大道,在辽中县于家房镇与辽阳县唐马寨镇接壤处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辽中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区。
(3)达道湾—刘二堡互动发展区。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辽阳与鞍山接壤处的辽阳刘二堡工业区和鞍山达道湾工业区,共同建设占地约5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冶金及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产业和钢材物流园区。
(4)灵山—首山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以东,鞍山灵山工业区和辽阳首山向阳工业集中区接壤处,共同建设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和石化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
第五篇: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
综合管理类案例
分析报告
(第一组)
组长: 李谦
组员: 白叶 汪明萍 云峰 刘烨 李慧芳 杜湃
时间: 2015年3月
第一部分
综合管理案例
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
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 创建过程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简介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园区总规划面积12400亩,一期规划养殖面积6000亩,已入园企业26家,已建成养殖大棚3613亩(座),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0%,已成为集螺旋藻养殖、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2013年,年产螺旋藻粉1852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已具备了螺旋藻下游精细领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已入园的26家企业,有18家取得了
《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注册登记证书》
本案例取材于园区建设过程中申请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整个过程。
2011年2月-5月,W检验检疫局针对辖区出口食品园区特点及优势,积极与E旗政府、园区管委会联系,对食品工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多次协商,签订了《质量安全合作协议》,初步达成创建出口食品示范区合作意向。
2011年9月,W检验检疫局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向E旗政府递交了《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思路》,并与园区螺旋藻企业进行了座谈。
2012年8月,一份更为详尽、具体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计划及实施要求》送交了E旗政府。经过近1年的努力,工作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
在建设期间,直属局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科学运用各地出口食品示范区的经验,扎实调研,广开思路,多措并举,对W检验检疫局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与肯定。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W检验检疫局根据《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指导意见(试行)》,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了由“政府组织协调、检验检疫引领、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示范区建设体系,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E旗对外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组织机构,合理整合行政资源
(一)部门联管,职责明确。自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协作监管工作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了双方在建设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域化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双方采用联席会议等形式通报工作进度及重大疫情疫病防控、食品添加剂及农业投入品等情况,合理利用行政资源。
(二)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设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办公室,组长由旗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管委会、农业、工商、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事宜,包括执行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建立完善六大体系文件,有效助推示范区管理上档升级
(一)建立示范区管理文件。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岗位责任制》,争取国家促进示范区建设各项扶持政策,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园区管委会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落实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推广使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认证,进行种植备案管理,积极引导出口螺旋藻企业完善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立示范区生产投入品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督促出口螺旋藻生产企业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采购验证、入库查验、领取投料等记录制度,要保证记录真实、完整、准确,票证保留完备。指导企业不购入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不超范围、超限量和滥用农业投入品;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三)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求各生产企业规定产品批次号管理方法,编制《产品批次号管理规定》并实施。做好螺旋藻品种来源、养殖过程、收获、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记录,保证从产品的批次号可以追溯到养殖大棚和相关的生产和养殖工艺,包括养殖投入品。要求各企业建立撤回制度,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品撤回程序》,规定撤回的时机、有权启动撤回产品的人员、撤回的流程、撤回产品的安全评估及撤回程序的演练和效果评价等内容,并评价撤回方案的有效性。相关文件全部上报管委会备案,管委会对企业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程序进行监督检查。
(四)建立示范区企业质量安全及诚信体系建设,规范运行。管委会组织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制定失信行为举报、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园区企业诚信档案、产品质量信誉记录、诚信企业表彰记录、失信企业处理记录等。
(五)建立监控评估预警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应急能力。园区管委会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
制,制定产品质量安全和疫情疫病监控方案,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及国外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措施。组织企业了解可能发生的影响螺旋藻安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如人为投毒、突发水污染、突发大气污染等情况应如何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编制并发布实施相关的应急预案文件。
(六)建立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增加产品出口能力。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出口能力建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并积极开拓国际营销渠道、帮助企业促销等措施,带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水平,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
随着示范区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W检验检疫局将体系文件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出口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出口螺旋藻产品逐年递增的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按照相关规定,W检验检疫局制定《出口螺旋藻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对螺旋藻粉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使用的各种辅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对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不断促进出口螺旋藻产品企业质量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其溯源与追踪的效能,促进出口产品始终处于可控、可查、可溯、可召回状态。
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以来,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员工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多年来,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卫生方面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
2013年10月21—22日,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评审组在直属局领导、W检验检疫局局长一行的陪同下,对W检验检疫局辖区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现场考核。专家组一行在听取了E旗政府和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情况汇报后,认真审核了申报资料,并实地检查了螺旋藻生产加工、周边环境、投入品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审核专家组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该示范区构建了系统科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示范区组织机构健全,体系运行有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符合国家级出口食品示范区认定标准,最后以99.5分的高分成绩通过了国家局评审组验收。至此,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建成,成为全区首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3年10月30日,在“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为该示范区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牌匾,正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第一个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全世界最大的螺旋藻出口基地。该示范区通过国家级示范区验收、授牌,对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E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E旗打造“世界藻都”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部分
由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分析我国部分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中螺旋藻产业园区建设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些结论如下:
决定一个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好坏、快慢的因数有很多,包括地理位臵、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教育水平、政策环境、政府决策水平、主要领导魄力等等。在一个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整个链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我们认为必须重点解决发 展定位问题、主导产业定位问题、开发建设和投融资模式问题、招商模式问题、管理与运营模式问题、传统优势与创新升级的关系问题、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做好二个定位、确定三大模式,处理四种关系。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框架和发展逻辑就清楚明朗了,取得好的发展结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解决好发展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前提一个产园区的特色定位是关系园区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一个因地制宜却又独具匠心的发展定位往往能够树立园区独特竞争优势,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园区如何才能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呢?首先要明确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谋 “区”首先要谋“城”。产业园所在区域既是上级省市重要的城市之 一,也是周边大区域重要节点之一,所在区域发展必然与周边大区域 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站在
所在区域城市发展战略高度,谋划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考虑所在区域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产业园区在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明确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阶段,以及该区域发展与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站在所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去思考。一般来说一个产业园区发展会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产生 显著的影响,需要明确一个产业园与中心城区和所在地区在要素分 配、功能衔接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以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为例,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二、解决主导产业的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核心问题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领域和方向,构建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园区 总体发展定位的核心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发展的成败决定了 园区发展的成败,离开了产业发展,一切发展都失去了依据。为此,必须对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重点环节和产业链条等进行过详 细的研究和深入的剖析,构建了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规划设计一个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做到发挥优势、着眼长远、切实可行,是一项涉及因素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既要充分考虑园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还要考虑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等的重要因素。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园区产业定位的模式主要有:基于资源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基于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升 级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等。比如临港可以发展大进 大出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所在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也可指园区现有的优势产业,它可以是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规 模化产业(可能大而不强)、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高
成长性产业(可能强而不大)、能够享受上位政策扶持的产业(可能不强不大),还可指与周边园区的竟合优势,如对接“大哥级”园区的产业发展需求,补强兄弟园区没有发展起来而本区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纵观国内外发展好的产业园区,无一不是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后才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的。比如著名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抓住了中关村周围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最顶尖的学术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强大的区位特点,大力发展尖端的软件及软件服务、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新一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等高科技产业。
三、寻找合适的开发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关键。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解决后,具体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选择什么样的开发建设模式,采取什么用的投资融资模式,资金从何而来?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是要解决谁来开发、如何开发、开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当前国内园区的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开发模式有“穷开发模式”和“富开发模式”两种。所谓“穷开发模式”,是指开发区启动开发资金并不充裕,比较“穷”,这决定了其开发方式必定是“逐片开发”、“滚动开发”,即用初期有限的资金先开发一小片土地,等有了收益,再用收益投入到下一片土地的开发中去。早期的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等开发区都曾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开发资金并不充裕,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更深地介入,这导致初期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往往合二为一。由于开发资金不充裕,逐片
滚动开发,受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大,从而导致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明朗或经常修改。所谓“富开发模式”是指启动开发资金比较充裕,从而能够将土地一次性大片连片开发,对管理架构和开发规划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招商模式的效率直接影响产业园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园区前期招商主要是从保障质量角度,从利用强度、投资效益等 方面研究制定企业入园标准,以及相应优惠政策,有效吸引目标行业企业进驻。现在的产业园区的发展都讲求产业聚集,以求形成规模效 应。这就要求产业园区要具备足够的品牌号召能力,要做到“一呼百应”。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园区,一定要有几个有影响力、有感染力 的龙头企业,并由他们在园区内进行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盘活带动一个功能分区和园区的发展,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所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高效率的招商模式,对于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作为后发园区,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园区,招商面临着招商团队经验不足、目标企业对园区缺乏了解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强调与传统招商模式的差异,强调速度、服务、关 系等个性诉求,切实解决入驻企业的实际问题。
五、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我国一些高新区经过探索,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组织管理模
式。一般说来,我国的开发区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制以及混合型三类。开发区建设的早期,往往采取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工作力度。园区逐渐进入正常运营和管理阶段后,混合型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则为我国大多数园区采用。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由原政府部门负责,管委会只起到协调作用。管委会在许多职能部门的多重管理下,造成相互推诿和相互扯皮的现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型管委会全面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容易脱离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公司制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行政协调能力不强。混合制政企合一管委会下设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决策、职能管理以及服务性工作,而开发公司则负责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在人员设置上相互混合,负责人通常是互相兼任。政府的管理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之前,同时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开发公司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容易导致政企不分,管委会精力分散,降低管理的效力;开发公司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公司缺乏活力,形同虚设。
政企分开管委会行使政府管理职权,不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起监督协调作用;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的行政权与企业的 经营权相分离。在初创阶段,难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有可能与政府的职能部门产生矛盾或相互推诿的现
象。
要制定规划,制定制度规范和落实政策。开发功能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来承担。不管采用哪种管理和运营模式,其实质都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其选择正确与否,与园区发展好坏、快慢息息相关。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仍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干预很大。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关键是从转换角色、转变职能入手,将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园区管理者是主体,客商是客体。正确定位好两者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必须做到主体服务于客体、服务好客体。凡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园区,服务自然就会好,服务好,发展就快,就能创造奇迹;凡是靠行政手段,以“统治者”自居的园区,服务跟不上,“外商”被 打成“内伤”,客商变成仇人,矛盾激化、纠纷不断、精力分散,成 天忙于应付,就会停滞不前。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以苏州工业园为例,园区服务理念是“亲商、安商、富商”,实施了 “一站式审批”的政策,如果哪个环节的失误导致业务无法按时办结,那个环节的负责人将受到处罚。园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困难,搜集企业对管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将服务 做到位。
六、解决好传统优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为产业园发展的提供内在动力。传统优势往往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和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
好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转化、产业升级、技术革命来不断创新发展这个问题是产业园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重大课题,事关产业园发展的生死存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园区体现出来的特征应是:区内创业企业大量涌现;不断汇聚专业领域的高级要素资源;拥有一批专业领 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走向 产业高端,引领世界;能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形成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美国硅谷能够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硅谷就在高新技术领 域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硅谷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服务转型,创意和创新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新亮点。硅谷向全世界输出的不仅仅是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产学研、风险投资、孵化器等创新模式经由硅谷产生、发展、推广,在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发展遇到严重危机的东莞经济。东莞曾经是10年前与深圳齐名的中国最著名的加工贸易产业基地,但近年来缺乏创新、吃老本,没有像深圳一样及时通过法律、政策手段,促使一般加工业 向外转移,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和门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而是仍然维系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三来一补”产业体系。
所以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立即呈现发展疲态。现在东莞出现“用工荒”,一个产业工人工资低的800 元,稍高点的1200 元,怎么能不出现“用工荒”?而招工老板也在谈,他们是低附加值的产业,提高工资,企 业就没有了利润空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创新将越来越成为增强园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主要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前提 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以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作为先导。入世后,观念创新的意义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谁能首先转变观念,谁就能抓住社会大变革的宝贵机遇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2.体制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推动力 任何一个园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制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体制创 新作为支撑,再好的技术也难以与经济结合实现产业化。改革开放以 来,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虽然都尝试了一些改革,但都仅仅从局 部或某一具体园区内部管理制度下手,都是浅层次的,没有突破原有的旧框架。因此,尽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困扰园区发 展的深层次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说郊区园区前一轮的开发和建设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那么在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依靠体制创新,才能再造新优势。
3.技术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力园区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能力,避免由于技术革命
造成园区产业的衰弱。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据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园区建设发展中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七、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和谐 发展的关键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实现园区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保增长、保投资,这讲的是发展的速度问题;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中不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讲的是发展质量问题。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否则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园区的和谐发展。这要求我们的园区管理者以“又快又好”,“好”字当头为基本原则,转变既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处理好“两保”和“两转”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满足所在地区战略目标发展需求角度进行超前谋划和布局,避免因规划不到位、布局不合理而限制某某园区发展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所在地区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经济总量、升级产业结构等的现实要求,合理安排开发建设的节点和实施步骤,防止因超前开发、过度开发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八、处理好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 性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意愿,吸引企业入驻,实现 合理的资源配置。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批租、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根据过往经验,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招商引
资、对于园区的产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情必须掌握“度”,过犹不及,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上。优惠政策的合理行,主要指优惠政策必须考虑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坚持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财税政策的支持只是缓解科技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全部寄希望于财政。要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把全社会的各种资金吸引进来,而财税支持要以不冲击各级财政平衡、不影响各级财政必需的 公共支出为限。优惠政策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配套,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原则,不能不分产业、行业、企业,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享受优惠扶持政策。要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的背景,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对于那些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取消政策优惠。坚持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技术和适用技术,要有超前意识和跨越式发展意识。在设计支持产业园发展的财税政策时,必须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基本依据。对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实行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关键的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和转化,给予力度较大、长期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于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联合攻关,采用直接投入与长期政策优惠相结合。优惠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优惠政策扶持要符合WTO 规则的要求。我
国已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财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时必须按照WTO 的规则办事。根据WTO 的协议,补助金只能用于支持技术开发、地区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应调整和改变现行 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变为分项目的优惠政策。按照WTO 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取消对不同经济性质市场主体实行不同待遇的做法,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税收待遇。同时,为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根据WTO 保护民族幼稚工业的有关条款,适当推行反倾销关税政策。
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可持续 发展的保障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但同时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包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和破坏。我们这一代人考虑自己太多,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考虑子孙后代太少,注定无法持久,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物资基础,如果没有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也就没有工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总是要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因为其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不同,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不相同。一个好的产业园区的发展,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 来指导经济决策和规划,引导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主要方法有:
(1)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资源要素的消耗水平。
(2)制定和建立资源考核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出路。由“资源—初级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进入“资源—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再生产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过程,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苏州工业园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上走在了全国同类产业园区的前面。他们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争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园区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全方位引入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先进环保理念,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安装污水管网成分构成(TOC)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区域污水处理水质远程监控,从源头上消灭和减少了污染,大大节约了末端治理成本,初步建立以环境保护规划为龙 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 护体系。坚持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臵审批,推行绿色招商,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循环经济
试点和15014001 环境体系认证等活动,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 92%和95%,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实 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注重加强对重点排污、排气单位的监管,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工地产生的废气、扬尘控制管理,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构建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形 成自然、清新、生态的城市环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