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8: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

第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

以底线思维定边界

——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就能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设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

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中央运用底线思维对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改革,是在原本没有路的地方探索新的道路,不可能没有风险和挑战。而且,中国同时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推进改革,力图以改革解决问题,必须对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做充分的预案。否则,稍有不慎,不仅旧的风险无法解除,还有可能诱发新的风险。就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加强底线管理,应当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重要思维取向。只有时常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把改革的方案举措虑周虑全,既“想一万”,又“想万一”,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们才会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

底线思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见和准备,而后才能谈得上“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今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

应当说,我们的大多数干部是对矛盾有认知、对问题有警觉的,但在具体决策和行动时,或因没有责任心守不住底线,或因缺乏能力找不到底线,以至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以及一些地方的征地拆迁、环境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不反映出一些干部见事迟、反应慢、缺少底线思维的问题。

如何增强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学会做这样的判断:一些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思维。又比如: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决定全局,人都没了,发展又有什么用?那么,守住“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就是底线思维。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坏处”才能全力避免,“好处”才能尽力赢得。

在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由于担心捅娄子、出问题,于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遇到问题绕着走,面对矛盾心发慌,该改的不敢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不敢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不敢放开手脚去试。有向好的愿望,不知底线和风险在哪儿,那是莽撞冒进;有守住底线的决心,没有努力向好的行动,则是消极保守。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设定调整阵痛与成长烦恼的可承受底线,继而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底线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喜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就能做到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第二篇:《我们怎样思维》读书笔记(推荐)

读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

何雅琴

《我们怎样思维》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0年完成的一篇名著,其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促进人们开始真正关注儿童,“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观点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

什么是学校?

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材?

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应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怎样学?

从经验中学,做中学。

这本著作的结构与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

主要回答:什么是思维、为什么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这种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在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省的思维。

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是在于建立必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

主要回答:反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推论和检验的实例、反省思维的分析、判断在反省活动中的地位、理解观念和意义、系统的方法、经验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

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

思维活动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

反省思维的功能是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

第三部分

思维的训练

主要回答:活动与思维的训练、从具体到抽象、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和知识、讲课和思维训练。

从具体到抽象主要从实际操作开始,把兴趣转移到理智,培养思维的爱好。

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一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影响很多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探索怎样把过去的知识转化为处理未来问题的工具。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的问题是从各种现实的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教育即是生长,生长即是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反省思维、怎样思维又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因为杜威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已经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这些理念出自于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在教学中经常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有时是为了激活经验,有时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探索、交 1

流、讨论,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回顾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维的过程。

当然杜威的很多思想要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完全落实还有很多的困难,毕竟文化的、政治的背景差异在此,因此我们有时也可能在课堂中安排“做”,但那样的“做”,是为了“做”而“做”,学生不得不“做”,而且“做”了就要有结果,有效果,立杆就要见影,杜威强调的“儿童中心”,儿童立场应该更明确,而我们基于应试,虽然口头上儿童是中心,但大多数时儿童是知识的“容器”,是在“题海”中拼搏的“健儿”,诸如此还有很多很多。即便有很多的难度,但我想好的教学思想应该是让儿童受益,即使落实上有再多的困难,但她能走的更远,因为这样是思想是有生命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对自己的触动也是很大的,让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特别是怎样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状态等,这在下一步教学中要深入思考,并要深刻琢磨琢磨其中的内涵,争取把囫囵吞下的枣慢慢消化,直至转化为“营养”。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1992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年后的今天,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关口,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成果,如何理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发展过程形成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时代新课题。

“拿我们的日子和过去比一比就知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管用的硬道理。”从四川到北京探亲的田强在西客站站台上乐呵呵地说。

百姓生活的变化源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三者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陈清泰说。

发展中的问题还应通过发展来解决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中央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淡化GDP量性要求,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经济全局出了问题,任何地方都不能幸免。各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用发展开启人民幸福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说,“惟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新旧矛盾,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将蛋糕做大,更应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众更好地分享蛋糕。事实上,当前多数社会矛盾都是利益诉求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和富强、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本期起,理论版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问题。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向往。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于

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已具备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为人民走上新时代的幸福路指引了方向。

民之所需,国之所倚。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增进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为目标的民生工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任务,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总框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新思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幸福”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民生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民生幸福开辟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人民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但不等于社会福利提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通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再造“富民优先”发展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压力,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

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真正有效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下载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五(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罗博学 索引:他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年仅四岁的女儿脸上,小孩便一直哭闹。为了什么原因?聚餐中,孩子渴望多喝一点饮料,在座的都是长辈,气氛当然喧嚷。爸爸忍无......

    我们需要怎样的稳定(大全五篇)

    编者按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稳定”、“改革”、“发展”是三条互相关联的主线: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在思考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当今中国思......

    期末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总结

    期末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总结 期末,老师们开始写学期(学年)总结了,对于一些学校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为何?下载呗!以前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在“抄”都不用,直接复......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附件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进入课改前“课堂小结”一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司空见惯。进入课改后似乎又不是一个必要环节,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影响到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8月15日作业6501040154 新疆语文3班 喻华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在上课前所作的准备。它是对教学个环节(从预习、导入到展开和小结)的预设,必须考虑教......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德育五篇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作为“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道德的教育,其明确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的转变,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演讲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在看到这个“公民与社会责任”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最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