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年级德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深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分年级德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深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重庆市江北中学 课题组
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虞万生教授在2002年4月20日至25日在湖南省株洲市就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所作的开题报告的主要思想、内容、原理、方法,结合子课题课题组制定的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北碚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递进层次序指导意见》,特制定该课题的三级子课题《分年级德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把中学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为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具有江北中学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供理论管理和实践模式。
二、实验研究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方面来整体构建具有21世纪时代特点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江北中学寄宿制特色的中学德育新体系,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操作的模式,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依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各个年级德育目标、内容和内容的深度,以及相应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依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各个阶段德育工作的特点,其实验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构建和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1.初中一年级德育目标:迈好中学第一步,做一名光荣的中学生。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做一个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的初中生。
2.初中二年级德育目标: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一个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学优异的初中生。
3.初中三年级德育目标:听从祖国的召唤,做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初步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初中毕业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奠定做合格公民的素质基础。
4.高中一年级目标:迈好人生的脚步,珍惜人生的价值,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有所提高,为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打好基础。
5.高中二年级目标: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教育学生初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奋斗,为实现理想而创建条件,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高中三年级目标:以“立志成才”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听从祖国召唤,好儿女志在四方,教育学生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朝气蓬勃走向社会,迎接新生活作好准备。
(二)构建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根据各年级德育目标构建相应的德育内容。
1.初中一年级德育内容:一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培养、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主,辅以各种趣味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①入学教育序列;②遵规守纪教育序列;③集体主义教育序列;④勤俭、劳动教育序列;⑤民主与法制教育序列;⑥意志品格教育序列。
2.初中二年级德育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开展具体形象的班级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团队衔接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奋发向上的品质,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主要包括①爱国主义教育序列;②道德教育序列;③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教育序列;④青春期教育序列;⑤法制与民主教育序列;⑥意志品格教育序列。
3.初中三年级德育内容:以“听从祖国的召唤,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为中心,向学生进行前途教育、法纪教育、竞争意识教育。使之增强公民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生活、走向未来做好准备,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主要包括①毕业教育序列;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序列;③形势前途教育序列;④金钱观教育序列;⑤法律知识与职业纪委教育序列;⑥品德教育序列。
4.高中一年级德育内容:以革命人生观教育为中心,帮助学生实现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懂得人生价值在于为人类奉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进一步懂得共产主义献身是人生最高价值。主要包括①革命人生观教育序列;②热爱科学,立志成长教育序列;③集体主义教育序列;④劳动教育序列;⑤法制教育序列;⑥群团教育序列。
5.高中二年级德育内容:以理想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主要包括①唯物观、唯物史观教育序列;②理想前途教育序列;③正常交往与建立友谊教育序列;④消费观教育序列;⑤党课教育序列;⑥德育和人格教育序列。
6.高中三年级德育内容:①立志成长教育序列;②民主与法制教育序列;③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序列;④心理健康和意志性格教育序列;⑤“十八岁成年人”教育序列;⑥党团知识教育序列;⑦职高生教育序列。
(三)实施方法
选用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思想,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主题班队会、团会活动、个别谈心、专题讲座、报告、参观、讨论会、辩证赛等)进行研究工作的实施。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始终针对对“分年级德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深化研究”开展实验,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学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2.实效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一定讲求实效,重点通过构建和完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达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整体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注重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作,应充分利用德育的目标、内容的整体性的有力资源,促进学生生理、学业、思想等的健康成长。
4.发展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依据客观现实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体系之时,应注重德育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使实验成果能符合21世纪新形式下的教育工作。
五、实验对象、周期与预期成果
1.实验对象,江北中学高2005级各班,初2005级各班。
2.实验周期:从2002年9月至2006年5月。按学年对各年级德育目标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3.预期成果:根据研究实验撰写研究报告《全日制寄宿学校德育递进目标内容》,呈报北碚区总课题组。
六、课题组组织机构:
课题组顾问:陈忙耕、周建国、符明秋、杨平、姚志玉
课题组组长:陈居奎
课题组副组长:潘 松、田 容
成 员:吴 亮、李忠义、高2005级、初2005级全体班主任
第二篇: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子课题《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1、研究的现状
班主任队伍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柱,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因此,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成为各学校德育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等。但是对于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推行班主任职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2、研究的价值(目的、意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日趋深化的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已刻不容缓,班主任是担任学校基础教育的主导力量,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转变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课题研究目的是“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逐步使班主任队伍的培训课程化,帮助班主任转变观念,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工作实效。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相关概念解读(如社团、校园文化)
班主任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班主任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德育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德育教育水平。此外,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校德育管理,密切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实际,将德育管理规范化、班主任工作具体化,从而使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制定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
要实现班主任工作规范化,全面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学校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并依照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此,我校制定了《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工作流程》、《班级量化管理评价细则》、《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有待于研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强化了班主任岗位责任意识,配合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各项工作按照学校要求有序地开展,使班主任工作更具规范性。
2、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化
在制定各项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将结合学校德育管理九年一贯制的实际,以及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的层次差异性,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加强班主任梯队培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德育发展实际的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开发适合班主任校本培训的课程。
3、抓实德育队伍建设
强化管理,突出建设好三支队伍:一是骨干与中坚的班主任队伍。互动交流、经验介绍、论坛等搭设班主任锻炼展示的平台;完善班主任工作月考核办法,评选优秀,以点带面。二是全员管理的值勤教师队伍。每天有校级和级部值班队伍,明确职责,强化责任,实行安全问责,评价激励,全员参与。三是全员育人的教师队伍。转变观念,突出育人目标:教孩子一天,关注孩子一生。以师生结对子活动、课堂三维评价等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强化学科德育主阵地。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减小层次差异性,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德育课程化; ②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③通过课题研究,加强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和专业发展。
2、研究内容
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德育课程化;尝试在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提升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落实《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精神,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推行“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行动者开展研究”的思路。并拟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教育案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文献法加以辅助,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
清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个年级4个班主任,各学段班主任工作重难点不同,而且第一学段班主任年龄偏大,第二、三学段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的层次差异性大。为更好促进不同层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小学学段班主任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德育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学生思想发展和德育素质,平稳的过度到中学学段,有必要将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化、课程化,这样也会有效促进中学学段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学校德育管理一体化提升成为可能。
第一学段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对自己的班级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第二学段学段有部分科研和德育骨干班主任,他们大多有科研经历,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整体推进,发动学校全体班主任,将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班主任吸纳进课题组。
七、预期成果及展现的方式
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种:课题成果报告,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教育论文、叙事、案例,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①课题成果报告:“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报告;②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德育课程;③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结集;④打造一支较为成熟的专业化德育队伍。
八、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宋卫忠(县教育局普教科主任)、孙长军(县教育局普教科副主任)组长: 王东(学校德育主任)副组长: 课题主持人: 主要成员:
参与人员:清河学校小学部全体班主任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级(2015年8月-2015年9月)
1、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及论证
2、课题方案制定与修改完善
3、组建课题组
4、课题开题报告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级(2015年9月~2016年9月)
5、开展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
6、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总结、评估与反思
7、根据中期反思与总结调整方案,进一步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级(2016年9月~2017年9月)
8、搜集与整理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初稿
9、约请专家书面评议,修改课题报告
10、修改定稿,组织鉴定、结题
十、经费及保障措施
县教育局普教科作为课题顾问,使课题具备了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和引领成为可能;学校德育主任为课题组组长,保证了课题开展在学校层面进行探究成为现实;部分课题成员是县骨干教师、县优秀班主任、教坛新星,使课题组具备了较强科研能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自筹经费。
第三篇:初中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初中各年级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初中一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
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衔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进行爱校教育、爱家教育、“五爱”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 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进行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⑵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学中有关对元认知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的内容;
⑶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⑸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初中二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初一年德育成果,根据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与引导,平稳地向青春期过度,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转化,努力缩小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巩固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成果,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进一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具有初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知法、守法;
⑶树立爱校、爱家乡、爱特区的思想感情,树立为特区的繁荣、中华的振兴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⑷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和陈规陋习,初步具有科教兴国意识; ⑸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有要求加入团组织的意识。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养成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与行为习惯,继续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
⑵具有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 ⑶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⑷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养成与巩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 ⑷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⑷对异性交往有较为正确的态度;
⑸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继续加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
⑶知法、懂法、守法观念与意识的教育;
⑷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⑸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习与基本国情教育。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教育;
⑶保护环境意识与参与环保行动的教育; ⑷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
⑸能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爱惜粮食的习惯养成教育;
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培养教育; ⑻艰苦奋斗传统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⑵关心心理成长历程,自觉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进一步了解“元认知”,并把它运用到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中;
⑷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中,正确理解父母亲的关爱,消除家庭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⑸为人正直,诚实谦虚,发奋进取,戒骄戒躁,意志坚定等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初中三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前两年的德育成果,根据初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面临的毕业、升学、就业压力进行教育与引导,开展知法、懂法、守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教育,进一步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的含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
⑵热爱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⑶具有进一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懂法、守法;
⑷由爱校、爱家乡、爱特区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责任心、自豪感,立志“报效祖国”;
⑸积极要求上进,争取加入团组织,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的意识。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继续培养与巩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行为习惯的意识,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做一个社会的人”;
⑵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⑶心中有他人和集体,必要时能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集体三者的关系;
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⑸有自觉的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进一步养成与巩固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初步具有较稳定健康的包括兴趣、爱好、意志、情趣等在内的内在性格;
⑶基本形成较稳定的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子,正确处理同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⑷初步具有用正确的观点、思想、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的含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的教育;
⑵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
⑷国情、家乡情、校情和发展前景与爱校、爱家乡、爱国的教育; ⑸共青团的性质、宗旨、任务与青年进步成长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的知识教育。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五爱”与“五心”教育; 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的再教育;
⑸谦虚、诚实,诚恳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⑵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初三的正确学习复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与教育;
⑷进一步进行良好的品质养成的教育和理智感、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⑸正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与教育。㈣毕业教育
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 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⑶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亲情、友情教育; ⑷“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育; ⑸“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思想教育。
初一年级
【教育目标】
勤奋学习,了解历史
1.学生了解学校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推崇学习田家炳老先生的人文情怀。
2.学生了解我国光荣史及屈辱史,深刻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教育过程】
1.组织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田家炳》、《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年级组组织一次“田家炳先生事迹”的演讲会。
2.出份面向全校的小报,主旨是宣传学校历史,国家历史。
小报内容由七年级各班同学共同协力制作。初二年级
【教育目标】
热爱科学,独立自强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初步培养良好的政治信仰;培养爱科学、不迷信的思想意识;认识科学强国,逐步树立为祖国而学习。【教育过程】
1.科技展示
以机器人小组同学为主力军,非机器人小组同学为辅助力,由八年级学生组织一场科技小展览。2.“十四岁生日”活动
借十四岁生日培养学生独立自理、团结协作能力。初三年级
【教育目标】
自爱自信,感受民俗
1.培养民族自信心,懂得自爱,学会避免破坏民族形象。2.利用假期走入社会,感受民俗,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过程】
组织同学走入社会
各班以安全为前提,自发组织一次能够感受民族精神的出行活动,并提交一份活动报告。(报告需提及活动内容及成效)
第四篇: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九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 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
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德育途径
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五、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六: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第三节 德育方法
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包括三方面 :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概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道德模式。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
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第五篇: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
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包括三方面 :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
(二)奖励与处分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
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
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
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
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
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
1、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专研业务,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
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以下另提几点建议:
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
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为了使教育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建设的最根本之处。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个人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目的,教师应该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非功利性的思维。
(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
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二、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
2、拜师: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自我修养(1)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慎独:指的是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