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唐方信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六盘水市建设经济强县的现状分析,提出建设经济强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市历史性跨越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经济强县 带动作用 历史性跨越
〔作者介绍〕 中共六盘水市委 副书记
六盘水市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工作启动以来,盘县、钟山区两个强县(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省委省政府组织考核,在全省20个强县(区、市)名次排列中,盘县跃居第7位、钟山区跃居第11位,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分别上升了6位。建设经济强县工作开局良好,为全面实现建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设经济强县工作现状分析
中共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建强工作,市委书记辛维光明确要求:经济强县建设不能搞形式,要把发展作为经济强县建设的第一要务,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在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盘县、钟山区经过第二轮的努力,都要进入全省10强县(区)行列。两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强县建设的意见》(黔党发[2004]6号)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盘县、钟山区生产总值合计11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7.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3.59%;财政总收入合计10.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8%和32.8%,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39%;地方财政收入合计4.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79%和28.98%,占全市收地方财政入的44.02%;盘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7元,同比增长6.4%;钟山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177元,同比增长9.9%;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指标的完成情况,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第二轮建强工作启动以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思路明晰,合理规划。盘县、钟山区建设经济强县领导小组根据新一轮建强县的总体目标和年度指标任务,结合县区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盘县立足煤炭资源富集、人口众多的县情,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即通过建强,把盘县建设成为“中国煤电大县、贵州畜牧大县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钟山区针对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区情,提出了“三大跨越”的思路,即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跨越、从经济快速发展向社会全面进步跨越和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跨越。两县区紧紧围绕发展思路,分别制定了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规划。盘县建强领导小组明确由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围绕建强总体要求,制定出各自的发展规划。钟山区政府委托北京中科景苑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国家、省、市高级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认真分析研究各地经济发展中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等方面情况,制定了建设经济强区具体规划。
(二)完善措施,细化指标。盘县、钟山区在认真总结第一轮建强工作的基础上,把建强工作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制定完善建强县区各项措施。盘县建设经济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分解第二轮经济强县各项指标的通知》,将15项建强指标分解到县财政、统计、发展和改革、环保、教育等10个建强成员单位,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钟山区建强领导小组制定了《钟山区第二轮建设经济强镇、乡、街道目标考核办法》和《钟山区建设经济强区项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等措施,并与和各镇、乡、街道办事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三)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强工作,为扎实推进建强工作,从抓基础入手,在全市范围内明确13个镇乡办事处作为经济强乡镇,其中盘县6个、钟山区3个。各建强乡镇发展目标明晰,发展措施得力,发展项目有带动性,招商引资力度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千方百计破解“三农”难题,扭住建强目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扎扎实实推进建强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建设经济强县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部门配合不够紧密,对建设经济强县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建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上下没有形成合力。二是优惠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中,依然存在力度小、不到位的现象,除贷款贴息外,其他优惠政策落实不好。三是总体实力还比较弱,与做得好的县(区、市)还有一定的差距,2004年盘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7元,虽然达到了6.4%的增长,但在全省20个县(区、市)中仍然是最低的;钟山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177元,虽然达到了9.9%的增长速度,但在建强的8个市辖区中仅高出西秀区425元,比云岩区少1936元。若与全国百强县相比,我们的差距就更大。四是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生产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处理得不够好,等等。
二、以经济强县建设带动全市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强县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建强工作经验交流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注重社会和谐,狠抓建强政策措施落实,形成政策促强、机制促强的的良好工作环境,促进建强县(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取得实效,具有更强的带动性。
(一)带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实效。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当前,我市建强县(区)工作发展基础比较好,活力比较强,潜力也比较大。要坚持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中心,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竟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把推进建强工作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成效。
(二)带头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效。加快推进以煤化工为重点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和重大转折。要把握国家能源战略的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链由初级向高端延伸,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规模优势明显、综合利用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大型工业项目。要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大型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原则,重点引进国内外名优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成熟型项目和先进管理经验,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附加值,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争取后续项目,巩固和提高我市在“西电东送”中重点电源基地的地位。要把发展煤化工作为工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向深加工转化,积极推进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和煤层气开发,确保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三)带头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取得实效。随着交通基础条件的改善,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工业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一个突
破口。要按照把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把盘县红果建设成为中等城市的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实现城镇化水平35%左右的目标。一是要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对城镇化过程的引导。加强区域规划,做深做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统一的规划体制。二是保护地方特色,将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结合起来。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显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美好的景观环境和旅游价值,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强化城市特征,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吸纳农村人口提供基础。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功能,重点解决好供水、交通和能源保障等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城市居民创造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四)带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扎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而且还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要在突出抓好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的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上取得成效。
(五)带头在节约能源资源上取得实效。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加剧了能源资源供求紧张状况,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确定了“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对30万吨以下不具备焦油、焦炉煤气回收装置的机焦,对没有实现循环水的洗煤厂要坚决予以取缔。一是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尤其是要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这些的资源消耗水平。二是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要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四是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建强县(区)要在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确保在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成效。
(六)带头在安全生产上取得实效。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与制度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安全执法,加大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安全生产保障;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领域经济行为的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治安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在安全生产上取得成效。
三、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建强工作水平
经济强县建设是我省实施非均衡推进、实现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省委、省政府对建强工作高度重视,决定在第二轮建强工作中加大对经济强县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这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建强工作,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
经济强县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市的大局上来,牢牢把握大局,紧紧抓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建强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对建强工作的领导力度。建强县(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建强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要更加重视建强工作,认真研究部署各个阶段的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常抓不懈;分管领导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进一步研究落实措施,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争取工作主动;从事建强工作的同志要实实在在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各个环节的工作真正到位,确保建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经济强县工作。
二是在抓共建合力上下功夫。建强工作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强县(区)及市级建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积极支持、扎实推进强县建设,为建强工作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市直工作部门要对照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的保强措施办法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立足部门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抓好支持强县(区)建设政策措施的落实。建强县(区)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能快则快、能超则超、争创一流的要求,把发挥比较优势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争取上级和省市部门支持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建强工作的新跨越。
三是要强化建强队伍建设。市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建强队伍建设,为建强工作的有效运转提供组织保证。从事建强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为党委、政府领导建强工作当好参谋。要善于和及时发现建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党委、政府要关心建强办的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二篇:全力推进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力推进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10月31日,参加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清水县县长马越垠在天水日报社全媒体专访演播厅接受《天水日报》、《天水晚报》、《天水手机报》和《天天天水网》的联合专访时说,正在召开的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对未来五年全市的发展形势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全市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清水县将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按照清水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5551”发展战略和“率先突出川区、着力提升山区、示范发展园区、统筹城乡全局”的布局构想,全力推进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马越垠说,2011年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可喜局面。在谈及2012年的工作打算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实现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时,马越垠说,清水县将紧紧围绕《报告》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按照清水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5551”发展战略和“率先突出川区、着力提升山区、示范发展园区、统筹城乡全局”的布局构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抓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华能2×1000兆瓦火力发电、远大和远景风力发电等能源项目和中小河流域治理、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清水实施,力争在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跨越。二是做强特色产业。以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林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发展,争取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跨越。三是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四是搞活商贸旅游。以轩辕文化产业园、清水温泉生态游乐园、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商贸旅游新的增长点。五是加强城乡基础建设。按照“东扩西延北拓,打造精品山水园林城市”的思路,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加大东部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拓宽县城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六是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轩辕文化研究开发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在提升文明程度上实现新跨越。七是抓实民生工作。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巷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干鲜果基地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梯田建设、堤防工程、火车站广场建设、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庄天二级公路支线、校舍建设等10件为民实事。八是加强生态建设。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循环产业发展力度,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环保工程为重点,力争打造宜居环境、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马越垠最后还表示,新一届领导班子要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真正把清水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西部科学发展特色县。
建设西部科学发展特色县
——访清水县委副书记县长马越垠
10月31日,参加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清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马越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对未来五年全市的发展形势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全市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清水县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按照清水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5551”发展战略和“率先突出川区、着力提升山区、示范发展园区、统筹城乡全局”的布局构想,全力推进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马越垠说,2011年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可喜局面。2011年,清水县紧紧围-1-
绕“3331”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奋力建设“一基地”、“两示范”、“三片区”,即泰山庙塬高原夏菜基地,全市百万头优质肉牛示范县和标准化良种蛋鸡养殖示范县,全膜玉米种植区、整村推进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片带区,积极实施四个万亩梯田点、五大林果产业带、六大增收行动,大力发展核桃、肉牛、蔬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全省核桃大县、全省肉牛大县、天水市大菜园三大基地建设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县的畜牧工作以建设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障,全面推进了畜牧养殖工作。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园区带动、川区率先、山区提升、城乡共建、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三产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社会和谐化”进程,突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循环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强力拉动下,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谈及2012年的工作打算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实现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时,马越垠说,清水县将紧紧围绕《报告》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按照清水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5551”发展战略和“率先突出川区、着力提升山区、示范发展园区、统筹城乡全局”的布局构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抓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华能2×1000兆瓦火力发电、远大和远景风力发电等能源项目和小河流域治理、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清水实施,力争在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跨越。二是做强特色产业。以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林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发展,争取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跨越。三是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四是搞活商贸旅游。以轩辕文化产业园、清水温泉生态游乐园、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商贸旅游新的增长点。五是加强城乡基础建设。按照“东扩西延北拓,打造精品山水园林城市”的思路,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加大东部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拓宽县城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六是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轩辕文化研究开发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在提升文明程度上实现新跨越。七是抓实民生工作。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巷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干鲜果基地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梯田建设、堤防工程、火车站广场建设、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庄天二级公路支线、校舍建设等10件为民实事。八是加强生态建设。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循环产业发展力度,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环保工程为重点,力争打造宜居环境、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
马越垠最后表示,清水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要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真正把清水县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西部科学发展特色县。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政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最终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政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民政部恢复成立30周年。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关注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了制度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事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格局,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着力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发展和升华了民政工作理念
地方政府续出扩内需政策 北京投资达1万亿 中方称应改革金融体系 胡锦涛今日将赴美出席金融峰会 证监会10月份新批两QFII 美国国会聆讯5对冲基金经理实录 交行4.79亿限售股即将解禁 [策划]和讯巨献改革30年大型报道 免除学杂费 孔子学院 学术腐败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也是促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在民政事业发展中,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职能作用的定位,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不断创新民政工作理念,拓展了民政事业的发展道路。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政工作就确立了“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阐明了民政工作所具有的组织群众、服务人民、密切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从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的高度总结了民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的重要论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民政工作鲜明提出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重要思想。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阔背景下,民政工作与时俱进,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全新高度,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理念。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发展,将民政功能定位于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工作理念,由此阐明新时期民政工作本质属性;将解决民生、落实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强化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形势,确立了民政工作“开放、透明、参与”的核心要求;从履行职责、不辱使命、提高素质、开拓创新的高度,提出了“从机关建设抓起”和铸造民政工作者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素质的要求。
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使民政工作的使命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并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不断拓展民政事业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与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改革消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社会福利、社会捐助、社会优待、社会慈善为先导,以社区建设、村务公开等项工作为突破口,改革系统内单一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进民政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向社会化方向迈进,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发展民政事业的力度;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实际,确立了“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体制,将部省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出思路、建制度、出政策、立法规、定规划,注重激发和调动基层民政部门的积极性,增强了民政系统的上下合力;深化民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民政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直属社团和企业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协作关系,大力推行政事、政社和政企分开,纠正了民政行政机关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偏差;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于民政事业主导、投入和监管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通过修订工作规则,制定并实施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公告发布、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办法,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各项重点业务工作的运行机制。倡导和健全了“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了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强化了重大灾害抗灾 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建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确立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方针;改革探索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了城乡低保、五保、特困救济、临时救济与教育、医疗、住房和司法等救助制度配套的衔接机制;通过推进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打破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包揽的格局,建立了面向公众、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总结推广社会捐赠制度化、经常化经验,建立了以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慈善政策、慈善募捐为基本架构,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改革和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创新了以政策扶持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为主体,发放退役金、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机制。
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理顺了工作关系,清除了发展障碍,激发了工作活力,为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实现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把改革创新的成果上升为法律法规,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研究制订了民政法制建设规划,加快了立法步伐,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规,保障了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壮大
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政工作理念的提升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民政事业的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对象由特定群体向全体城乡居民拓展,工作目标从主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向保障全体 4 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民主政治权利转变;工作重心从以农村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工作方式从重管理审批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工作机制从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转变;工作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转变。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壮大。
——“为民解困”工作成效显著。适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常性救助对象超过6000万人,形成了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长效机制。将530多万农村五保对象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由集体互助向公共财政保障的转变。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在全国农村和城市普遍推开,累计资助8539.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接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866.2万人次。建立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向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重大转变,年均救助对象达120万人次。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制订和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了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强化了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按照灾害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健全了灾害救助资金投入和监管机制,加强了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和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除对特大自然灾害实施有效的应急救助外,还对年均8000万受灾群众实施了转移安置、临时生活救助、灾后倒房重建和春荒生活救济,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30年中,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灾并发,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 5 涝灾害、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做到了有力、有序、有效。
——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事业,老年福利服务开始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97万个、床位数210.8万张,收养老人171.9万人;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职工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创办福利企业2.5万家,安置残疾人就业56.3万人;建立健全了养育、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相结合的新型孤儿救助制度,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单纯养教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转变,2.7万孤残儿童在全国269个儿童福利机构得到良好照顾。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显著改善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生活福利服务,同时为社会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福利服务,开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
——基层民主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在农村以村民自治为着力点,在城市以社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打造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积极落实社区服务政策措施,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和引导卫生、科技、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进社区,推动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自治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积极完善扶持发展政策,分类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格局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国共培养发展各类社会组织38.7万个,较好地发挥了反映公众诉求、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的作用。
——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完善。为促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出台了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确保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建立“经济补偿、扶持就业、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安置制度,逐步从安置就业向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和自谋职业方向转变,有效缓解了退役士兵安置难问题。积极完善军休人员管理服务,稳妥改革军休住房、医疗体制,改进服务方式,推进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军休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
——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体现为民服务理念,着力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顺利完成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审慎调整,优化了乡镇设置,整合了发展资源,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婚姻登记服务进一步规范,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殡仪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四、30年来民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民政工作只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解决党和国家高 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必须始终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主题。民政工作业务多元、头绪复杂,突出主题至关重要。为民解困,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感情所系,也是民政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只有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优先安排民生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好,民政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民的肯定。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民政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才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民政工作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社会性,必须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力量支持民政,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才能不断壮大民政事业发展力量。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完善推进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民政工作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第四篇:《历史性的跨越》读后心得
以中国中铁人为傲——读《历史性的跨越》有感
近日阅读了《中国中铁改革发展十年回顾与思考——历史性的跨越》一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铁的光辉历史,阐述了中国中铁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十年多来发生巨变,最终跻身于世界500强,成为亚洲最大建筑企业的光辉历程,该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还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轨迹。
读后感触良多,十分感慨,由衷自豪!
石大华书记作为中国中铁十年改革中的亲历者、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以多重的视角,理性思考了1997年到2006年中国中铁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全面叙述和分析了中国中铁十年间跨越发展的历程。对中国中铁十年的逆境求索、壮大崛起进行了详尽分析,阐述了中国中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发展的艰辛之路。详细分析了中国中铁几任班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中铁今天的辉煌,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凭借执着的坚定信念,将企业带出困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年前,在1998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开始艰难转型的时候,由于历史原因,正处于患难危亡之时。在这段时期中,大批职工待岗息工,企业体制过于保守,职工观念过于陈旧,历史负担十分沉重,施工任务严重不足,离退休和部分职工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中铁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不断进步,艰难地奋斗与创新,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改革攻坚战。中国中铁的十年发展史,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一段创业史,更是中国中铁员工队伍艰苦奋斗、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拼搏求真的历程,十年中,中国中铁的工程人开山辟路,填壑铺桥,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在为企业发展不断抛洒热血的同时,也为祖国的铁路和基础建设而默默奉献着。记载了中国中铁浓厚而执着的企业文化,更铭刻着中国中铁人开拓进取、不畏风险、一往无前的精神,更是中国中铁几十万员工勤劳、勇敢、奉献的结晶。它不是夸耀,也不是树碑,它平实地记载了中国中铁发展的历程,概括了中国中铁发展的丰富经验,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中铁几代人的艰辛,它展示了由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企业变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世界五百强的现代企业传奇,由一个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巨大转折,由一个国内大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历史转型。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为中国中铁发展无私奉献的中国中铁人,还要不断学习与获取他们的优良品质。中国中铁改革发展实践,充分体现了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
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企业就能够发展,企业就能够实现一次次的跨越。今天中国中铁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未来的中国中铁必将继续勇往直前,再造辉煌!
第五篇:推进财务集约化 实现管理大跨越
【摘 要】 财务集约化的推进,对财务工作和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夯实财务基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建设符合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财务队伍,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公司跨越发展。
【关键词】 财务集约化; 财务管理; 管理创新
2010年7月23日,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各中央企业从着力资源整合、提高运行质量入手,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集团管控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统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刘振亚总经理再次强调,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是公司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一流企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指出三集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加强对人、财、物的决策权、调配权、监督权的集约管控,统一调配公司核心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财务集约化管理作为三集的重要内容,核心是全面推进六统一、五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融合、重点集中,进而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科学高效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为促进和加强财务集约化建设,推动公司工作再上新台阶,省网公司广大财务工作者必须大力加强如下工作。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推进财务集约化工作的责任感
山西省电力公司自2009年9月启动财务集约化工作以来,经过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财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财务管控系统对399个会计主体的全覆盖,账务集中部署已具备了核算一本账和报表一键式生成的条件;基本建成涵盖省、市、县三级的资金集团账户管控体系,资金归集率由95.3%提高到98.87%;建立了电网检修运维和管理费用的标准成本体系并全面推广应用;通过提前还贷和融资结构的调整,实现资金管理和运作效益2 230万元;重大资产重组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清理对外投资,处置对外担保9.2亿元;研究提出并实施了财务与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集成方案,横向融合与重点集中效果明显。但是也要看到,与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的新要求相比,公司财务集约化工作推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会计主体仍较多,管理基础还不牢固,内控制度尚不完善,风险管控有待加强,公司各专业数据口径、业务流程、管理要求还存在差异,信息平台支撑能力仍需加强,一体化运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和制约公司进一步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中力量,加快实施财务集约化,以提高公司核心资源的集中度和调控力,全面提升公司经营效益,促进两个转变,实现新的突破。
二、加大沟通,强化协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实施集约化是集团公司成功的标志。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首先是以财务集约化为主线增强整体控制的,资金的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以及财务管控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集约化也是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各层级、各相关业务领域在管理方法、流程、职责界面、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变更,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调整改革力度大,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集约化不仅对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各部门各专业都提出了学习新规则、适应新变化、服从新流程、执行新制度的要求。
(一)财务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提高协同能力。财务集约化使财务管理从原先独立的工作通过网络成为集团管控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从单纯的处理账务转变为需要上下左右沟通协调的控制中心。因此,财务人员要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加快角色转变,充分发挥财务管控中心的作用。
二要提高盈利能力。财务集约化为财务运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原来仅靠实物运作实现增值的方式,转变为更多地通过财务运作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达到增值和盈利。因此,迫切需要财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开拓视野,加强学习,掌握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手段,提高资金集中管理和资本协同运作的能力,拓展资金运作空间,增强资金的控制力,不断开辟新的利润增值点。
三要提高执法能力。规则意识是财务人员头脑中始终要绷紧的一根弦,依法合规是对财务管理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各种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制度,严格规范行为,使每一笔账务处理都符合财经法规、会计准则的要求;要以推行财务集约化六统一为契机,强化财务执法行为的统一规范。
四要提高避险能力。要加大与财政、税务、监察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电价、财税政策支持,合理避税、避亏,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保障经营安全,提高经营效益。
五要提高服务能力。财务人员要树立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为公司中心工作、重点工程提供资金保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厘清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合理疏导,保证重点,促进发展。
(二)财务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对财务管理的中心站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公司管好家、理好财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所在。财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最终都将体现在财务成果上。因此,财务部门要树立中心意识,自觉提高站位,实现管理触角和视角的两个延伸,以财务管理带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各环节,深入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全面掌握项目的运转情况,充分发挥资金流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控作用,促进项目管理的合法合规,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服务与指导,促进公司整体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体现管理价值。要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公司发展全局,在做好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电价管理、会计核算等财务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经营效益预测和运营质量分析,不断延伸、拓展财务价值链,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财务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集约化工作涉及每一个部门,各部门高度协作、有效衔接、数据准确、完整集成等工作尤为重要,需要有高度的全局意识和协同配合意识。各部门要树立关注财务工作就是关注自身发展的观念,通过财务管理这条主线自觉加强专业管理,增强工作的协作性,为财务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强的业务保障,促进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的整体提升。各部门首先要严格项目审核,确保项目的必要可行;同时,要善于运用资金调控功能,验证项目运作的合法合规性,这既是配合财务部门账务处理的需要,也是促进自身规范运作、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各部门、各单位要以财务集约化建设为推动,切实增强财务与专业管理的融合度,推动运作规范,促进管理增值。要认真落实财务集约化在各相关业务环节的管理要求,配合财务集约化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主动研究业务管控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的集成路径与措施;要按照综合计划、预算、项目、资金四位一体的管控模式,将预算分解、过程控制、分析评价等关键业务从财务后台推向业务前台,实现标准成本体系应用与现场生产作业标准化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和财务资产部门三者之间的联动,解决好工程项目跨部门协作问题,以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为带动,确保各业务部门的集约化管理与财务集约化管理保持同步,消除集成融合中的壁垒和系统运行中的自转现象。要进一步增强对财务工作的理解,认识到有时资金支付滞后是为了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做好自身工作,为财务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主动地做好与供应商、施工方等的交流沟通,争取理解支持,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