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当前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三个问题
影响当前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建筑市场竞争极不规范;二是建筑领域执法十分乏力;三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豆腐渣工程”遍地开花、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恶果。只有提高认识,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政府、企业等行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国有企业脱困攻坚的目标,才能以规范的市场、富有竞争力的施工队伍迎接建筑业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朱总理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整顿市场、规范流通和建筑领域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坚决制止各种分割、封锁市场的地方保护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证正常的公
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现在,建筑领域的问题相当严重,非大力整顿不可。要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严肃查处建设单位规避招标或搞假招标的行为,坚决制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转包工程和违法分包的做法。今年要在整顿建筑市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要加强对建设工程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都要对建设工程负责,对违反工程质量规定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可以说,朱总理的指示既表明了党中央对整顿建筑市场的决心,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要全面落实朱总理的讲话精神,建立有利于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有利于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能迎接国际大承包商挑战的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的认识
无论是从世界现代文明史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还是从当前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看,抑或是从我国建筑业从业的人数、创造的价值诸方面来分析,都十分清晰地说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在实施“赶超战略”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基本建设与建筑业在其中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要“工业化”、“现代化”,建筑业首先必须“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在的“现代化”工程,才会出现一流建筑企业,所以,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更加予以倾斜,措施上要更加有针对性,而不能钭其视为一般产业,更不能视其为解决下岗职工、农民进城的“就业行业”和技术含量低下的劳务密集型行业。
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
国家基本建设及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国家建筑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管理体制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均还没有很好地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未形成相互协作的健康运行体系。出于局部利益考虑的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块块分割的现象非常严重地存在。统一的大市场管理体制格局远未形成。而未形成的大市场管理体制是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大市场对中国建筑业的要求的。所以,加入WTO,不仅是对中国企业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中国管理体制的一个考验,更是对制定市场管理体制的中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一个考验。
规范立法,严格执法
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不把建筑业当成支柱产业,以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中,当投资规模加大,需要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时,如何通过法律、法规维护基本建设健康进行、推动建筑业发展,就显得十分滞后和苍白乏力。而滞后的立法,便自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格的现状。比如,千呼万唤近几年来才相继出台的《建筑法》、《招投标法》尽管在推进我国建筑业在法制建设轨道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建筑法》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半部建筑法”,其原因就是《建筑法》只对城镇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主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了规范,建筑领域中相当大部分未涉及到,且对项目法人、材料供应商等市场行为主体没有具体的约束机制。《招投标法》对建筑业来说,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但实施以来,暴露出具有肢解工程进行发包的重大法律漏洞,且更有执法不严,落实不够的问题。
由于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力,执行不严,各地便从各自的利益与需要出发,又制定了一些地方保护性质的政策、条文等地方性法规,直接与国家统一法规相对抗,形成了新的地方割据。这必然阻碍市场体制的建立,必然打击先进,保护落后,代价也必然是中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所以,规范立法,严格执法,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也只有规范立法,严格执法,才能规范政府、投资、企业各方行为,从法律制度上彻底打破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的壁垒,最终消来建筑腐败。
规范企业行为,促其在提高竞争力上下功夫
由于立法不到位、政府行为不规范,导致市场上违法违纪、暗箱操作替代法规的现象屡禁不止。一
第二篇:重点治理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重点治理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在《蒋笃运厅长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重点治理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是:
1、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要坚持“健康第一”思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和家庭作业总量。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集中反映在“三超”上:首先是“超时”,即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加课、补课;其次是“超标”,即学科教学超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接受困难;再次是“超量”,即超过规定限量,作业多、考试多。对此,必须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认真解决。重点治理占用节假日、双休日违规补课和家庭作业量过大问题。
2、严禁公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公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的主要危害:一是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影响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二是已被高等学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回流复读,相对剥夺了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三是一些普通高中大量招收复读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治理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必须态度坚决,一抓到底。今年各地要早安排、早部署,坚决做到公办普通高中一律不举办复读班。
3、严格规范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入学制度。任何学校包括民办学校都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能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要通过严格控制热点学校班额、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合理引导分流等措施逐步化解择校矛盾。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地方不得擅自增加中招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和经济负担。
4、严禁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和炒作高(中)考“状元”。各地首先是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地区、学校及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和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今年高、中考结束后,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高(中)考信息的管理,禁止对高(中)考成绩尤其是对高(中)考“状元”的各种炒作。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今年省里还将按照“堵疏并举”的原则,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适时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抓好一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典型。举办全省中小学校长论坛,以“如何深化课改,提高学生素质”为主题,聚焦实践,聚焦学校,聚焦课堂,进一步推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二是组织开展省级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加强正面引导,推动中小学建立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现依法依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特色发展。三是开展修订《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立法调研工作,争取及早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定后颁布实施,以立法的手段推进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工作。
第三篇:河南省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哪些突出问题
河南省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哪些突出问题?
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为引领,以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学校管理为抓手,以强化督导为保障,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强力推进,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严禁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切实解决单纯以升学率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地区、学校及老师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第二,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当前,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占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补课过多、家庭作业量过大,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坚决纠正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走读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对走读生不准安排早、晚自习。寄宿生晚自习时间每天不超过2课时。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和其它法定节假日。任何学校不得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收费辅导班。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以内。
第三,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切实解决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增加课程难度问题。中小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我省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不得随意加深课程难度、赶超教学进度和提高结束课程。要高度重视体、音、美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实施,确保体、音、美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全面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第四,加强考试和招生管理,切实解决考试次数多过和招生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一是规范各种考试。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不准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准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和编排学生座位。二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也不得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三是严禁公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据统计,我省高等学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中,往届生占的比例较大。公办普通高中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势必挤占有限的高中教育资源,使部分初中学生丧失高中入学机会,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回流复读也挤占了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指标,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严禁公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也不得与任何机构联合在校外举办复读班或复读学校,省、市示范性高中应起带头作用,模范执行这一规定。
第四篇:浅谈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
浅谈当前我国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农民工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民工”简称“民工”,是我国当前社会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处于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根在农村,农村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农村才是他们的“家”;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呆在城市,城里处处留有他们的足迹和背影,他们与城里人、城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其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其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也日趋复杂,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具有强大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中来,农民工问题正得到重视和逐步解决;然而,农民工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深切地感到,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生活福祉,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一、农民工简述
所谓“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享有一定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人员。根据流动程度的大小,可将农民工划分为三类群体:
第一类是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即在城市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单位,收入相对稳定。除了收入需求以外,他们更多的要求获得尊重、平等权益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这一群体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少,而对获取社会保障、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享受公共医疗服务、享有更多公民权利有较高要求。
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打工,但又具有一定流动性(主要是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并构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渴望获得稳定、较高水平的收入,同时对公共医疗服务、就业服务尤其是工伤和医疗保险等也有较强的需求,对远期的养老保险服务需求意愿较弱。这一类农民工尽管不以土地为生,但对土地仍有较强的依赖性。
第三类是间歇性或季节性在城镇务工,仍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或务工、务农并重。对他们而言,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是其基本需求。由于他们的素质普遍偏低,外出具有一定
①的盲目性,所以对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
二、农民工进城原因探析
虽然农民工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遭受到了这世界上最不公正的待遇。农民进城,过去门槛很高,后来障碍不少,至今鸿沟尚在。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农民工的付出与回报却极不相称,他们未能享受到国民待遇,未能分享和共享改革成果。甚至有人指出,在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外,还有“农民工”,形成“四农”。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开始出现不满情绪,由农民工引发的社会矛盾及社会治安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农民工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农民工首先是姓农,生在农村,职在务农,本名农民。中国之所以存在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归根结底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的国情决定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陆地面积世界第三,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可用耕地很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几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例如修建公路,开辟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土地被征用(10年累计达1亿亩),造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每年约有300万~500万人)。此外,有的地方土地退化,或者缺水,或者退耕还林,都使人地矛盾愈加尖锐化。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以0.8亩/人为
②警戒线,我国有663个县低于此线,其中463个县不到0.5亩/人。我们知道,农村每年新增人口和劳动力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然而我们农民可以耕种的土地却进一步减少,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维持生计,这一大批少地或失地的农民不得不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
2、农业产值较低,农民收入不高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的自主权,这使得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新中国得到了延续并加强。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也成功地创造性了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以占世界70%的农民,仅养活了占世界7%的左右非农民。21世纪的今天,农业已进入机械化大规模农场的生产阶段,而在中国的很多农村,我们看到的农民依然是精耕细作、手提肩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这不能不让人心寒、忧愤。
近年来国内经济“高烧”不退,物价持续上涨,农民种田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我们的恶劣天气状况也更加频繁。毫无疑问,这严重威胁到了农作物的生长,我想我们媒体有关的农业丰收、产量提高的报道值得商榷,更值得怀疑。换言之,我们农民种田的成本与风险也极大地提高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却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掌握着粮价的决定权。虽然这几年来,粮价有小幅增长,但它远远低于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涨幅。一言以蔽之,国家在保障所谓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的农民朋友。中国所谓的“公平”、“和谐”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基础上的。据笔者了解,农民种田收入极少。农民种田纯收入不多,有的年份还会亏损。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田也顶多赚个二三百元。照这样计算,农民靠种田的收入每年也顶多2000多块钱。而进城务工,就算工资再低,每个月也会有800块钱左右的收入,这明显比种田合算。自然地,很多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来。
3、城镇的吸引
农民务工,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落后国家的发展,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首先要走工业化道路。而工业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部分产业工人从哪儿来?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就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市民则便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苦、脏、累、险的工作逐渐被市民所淘汰,只能由出身贫困的农民工来接管。同时,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劳动报酬对收入较低、迫切下改善生活的农民就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这样,城市不仅仅对农民有吸引力,并且也具有吸纳力。这就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可能。
4、家人看病、子女上学所迫
就笔者个人观点来看,农民一年2000多块钱的收入足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然而,为什么中国存有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呢?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及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看病难,上学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村显得更为严峻。在农村,农民是生不起病的。因为,往往一个家庭出现一个病人就会使还算“小康”的家庭变得入不敷出,外债累累。原因何在?还是一个根本原因,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可以发现,入院治疗的农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存有很多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他们忙于劳作忽略饮食健康卫生所致。农民看病基本可以用“小病不医医大病”来形容。理所当然地,农民真正进入医院治疗时,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竭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收效甚微。一些地区政府更是勉为其难,只能用集体收入帮农民缴纳。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吗?当然不是。因为农民没这个钱来缴纳,亦或是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长年累月的,他们不敢往医院跑,缴了保险,等于是扔在水里“打水漂”,这种投入是极不划算的。
撇开医疗问题,困扰农民最大的问题便是子女上学问题。中国很早就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农村仍有大量失学儿童?因为义务教育免去的只是学生的学费,上学需要缴纳一笔可观的学杂费、书本费。2005年,国家开始在农村推行免收学杂费书本费的政策,我们的农村学生开始缴纳所谓的保险费、课本2,因为这些费用是不包括在学杂费里面的,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笔者认为,一个家庭供养孩子上小学初中的能力还是有的。关键是农民培养大学生不容易。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呼唤教育公平,而农村学生却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对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本来教学设备、师资方面就存有劣势,但他们克服了,凭着勤奋和努力,他们战胜了对手,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然而,昂贵的学费又让他们潸然泪下。可是,没有哪一个农民会浅薄到不让孩子读书(除非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希望通过自己能为孩子搭建一个进城的平台。所以,为了孩子的学费,进城务工,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义无反顾。
三、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存在的问题
1、求职不易、就业艰难
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的预测,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为期十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劳动力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而后才逐渐减少。农民工的出现,短短几年,③就达到了1.2亿人~1.4亿人,这不能不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国家和城市却没有也不可能专门为农民设置或腾出足够的就业岗位,他们只能自己去寻觅、去竞争。农民闯入城市,不能不说给城市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很多地方纷纷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于是,一般农民工就业都必须要过三道坎:一是各种证明;二是一定学历;三是适当经验,这就增加了农民在城市求职的难度。
2、社会保障缺乏,维权意识淡薄
农民工求职固然不易,就业后仍很艰难。就业对农民工来说,不是困难的终结,而是困难的继续。据有关学者研究,农民工一般都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就业,即所谓的“临时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他们就不能被纳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他们享受不到任何的福利保障;他们也意识不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因此,常常发生雇佣纠纷,雇主拒付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
农民在没有自主就业权的情况下,还在承受着较为恶劣的劳动条件。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干的都是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他们的工作除了需要较大的劳动强度,还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农民工却缺乏工伤和意外伤害风险等社会保障,这种严峻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
④势不得不让人担忧。
3、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凸显
农民工进城,在增加城市的朝气的同时,却导致了农村的老龄化。众所周知,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2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有近80%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⑤正在被吸纳殆尽。儿女进了城,老人就要重新拿起农具,下地干活。他们普遍年龄较大,有的已经超过60岁甚至70岁。他们承担田间主要劳动,有一定的艰辛。留守老人问题,除了艰辛的劳动,主要是心理问题严重。离开儿女,他们普遍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应有的天伦之乐;同时他们难了牵挂,时刻在为外出的子女担忧。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那些有宿疾或生了病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及时的治疗。谁来关注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难题。
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又是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童年本该无忧无虑。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了农民工的家庭,往往从小就尝尽各种苦难。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外出打工农村青年的离婚率也急剧上升,很多家庭不幸沦落为单亲家庭,这样的灰色童年会扭曲人的心灵,对未成年人成长极为不利。据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反映,留守小孩很难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家庭关爱,父母呵护,往往有很多心理困扰。有的任性、自私、性格孤僻;有的经常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孩子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等方面,令人堪忧。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措施探析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一样,普遍缺乏自我救助的能力。救助农民工,政府责无旁贷,社会义不容辞。为了帮助农民工克服困难,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我们应该在经济、法律、政策等领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的局面
由于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倾斜,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便源于此。劳动力被人为地固定在户籍所在地,以致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非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损害了经济效率,也极大地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国家已适时放宽了农民进城的条件。然而,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仍然很高。尤其是受日益上涨的房价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的冲击,农民更是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这很容易使农民产生仇富心理,造成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激化社会的矛盾。因此,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国家理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城乡分治格局,切实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关系,从而为社会和谐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只能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为生,他们大多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障。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步伐。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同时,国家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就业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一些政策法规面给予优惠或让步。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义务,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等。当然我们在全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向农民工朋友推广普及法律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不是以为的盲从或屈服,而是懂得积极寻找法律途径,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3、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农思想局限性所致。一般而言,农民工普遍缺乏文化,劳动技能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他们往往是以独立的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城市。换言之,他们不懂得与他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组织或协会来活动,从而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沟通雇主、农民工和政府之间的联系,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了工会组织。我们应积极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将分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通过工会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4、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也正经历着一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和智力型转换的变革。然而,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却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当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多数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所在。而要想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教育。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特别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持力度,创造让农民工摆脱困境的各种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确保农民工同工同酬,免去后顾之忧。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然而,没有一个社会可以远离公平正义而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能忽略、小看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必须正视农民工问题并积极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保护其合法权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①罗剑朝、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8、9页 ②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27页 ③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121页 ④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⑤罗剑朝 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6页
第五篇: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就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更是突飞猛进,但是伴随这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认为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四个方面: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中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41亿。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量。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男女比例失调,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看似不大的差距,但是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计算的话,中国是存在几千万的光棍的,这也可能会引发许多犯罪事件。还有一个人口素质的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现在中国农村人口还是超过半数的,许多农村地区教育条件很差,也导致了人口素质难以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过多的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表现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1、水资源短缺并且污染严重。期中包括农业和工业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水,并且都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2、大气环境污染也不容乐观。我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未达到标准的。主要是一些重工业的污染造成的。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突出。目前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经超过60亿吨,期中1.5亿吨是露天堆放的,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4、土地荒漠化严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236.62万平方公里。
5、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13亿人口面前还是显得挺无力的,这又从侧面反应了人口问题的严重。
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当然我们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简单来说问题就是供过于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那么另一个出路就是自主创业了,但是自主创业难度很大,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貌似我这个专业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吧。)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
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就我看到的老龄化问题也是有不少表现的。像我们村子,这么多年以来,新生的小孩很少(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良好的执行),当然自然死亡的人口数就更少了,就导致了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在家务农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而且对我们农村来说,那些城市里面才有的养老政策是不存在的(或许有,但是我没看到),老人的生活主要是依靠务农和后辈的赡养。许多老人的生活是缺乏保障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昆明坐公交车,影响中,大概会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做公交车吧,虽然和老人比较有时间有点关系,但是还是可以看出老龄化的存在。
我所看到的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上面的几个了。我认为,我国社会要健康发展下去的话,必需解决好这些问题,可能这些问题不可能很快就解决好,但是只要向着这方面发展,制定好相关的发展策略,就一定能使中国社会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