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教育科学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立项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学科分类:
课题承担人:
所在单位: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一)时间:3013年4月19日(星期五)下午2:00-3:30
(二)地点:谢炉校区赵楼小学办公室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主持人:谢霞坤
课题组成员:张冬娜、石国旗、焦秋红、石国强、王艳芳、张辉、杨春燕、赵保彦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性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洛时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在给教育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发展所暴露出种种问题,给现实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冲击,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17日在京发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网已走到了一起,网络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的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德育如何抓住机遇,及时向互联网延伸,如何应对挑战和冲击等,有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立项研究。
为了努力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作为知名高校附小的条件及德育工作实际,在广泛收集、征求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开展“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具体讲是适应当代学生成长、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它是德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德育创新与时俱进的举措,更是重视德育,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
同时我们看到,在国内,对网络德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将丰富我国的学校德育研究内容和体系,开拓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渠道,本课题有较高的创新性,因为网络教育是近两三年来在我国逐渐开展的新事物,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网络德育的研究处在理念的提出上,网络德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是一块处女地,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将网络德育的研究作为国家教育科研“十五”研究课题的大方向之一。因此,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本课题处于较前沿的地位。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但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住处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总计已达3370万人,其中78%是青少年和儿童。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风已走到了一起,网络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范围。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习型校园网和Internet环境下,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基本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教育以及养成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优势,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情感支持系统,最终达到提高中小学生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从中小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逐步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为每一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体系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研究;
2、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3、网络环境下少先队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4、专题德育网站与课件的建设与作用研究;
5、网络主题班会的实践与研究;
6、“e校通”家访与传统家访的互补研究;
7、网络环境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据报道,全世界中小学生中有5%——10%的每周上一次网,中学生有25%左右每周上一次网,在网吧上网人数中中小学生占45%,然而在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的空间里,它无奇不有,不仅拥有各种各样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经济信息等,同时也充斥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在毒害着青少年们稚嫩的心灵,老师和家长们称为“电子海洛因”。近几年来,“电子海洛因”毒害青少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求救救他们的孩子,要求全社会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徐文仆等对此也纷纷表示担忧。其实早在199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耐基梅隆大学就发表了一份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市场》的调查报告。报告披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在国际互联网中发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视片。平均每天约有1700多件色情信息被扩散到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凶杀和暴力等方面的内容。网络的负面影响确实是存在的,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而对于还没有很强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让他们走上歧途的快速途径。难道面对网络就
要一棒子打死,禁止学生上网吗?其实,网络中除了不健康的信息外,还有其它包罗万象的资讯,互联网就象是与时并进的字典一样,除了能帮助人们解决疑难、查找资料,网上的一些课程与论文、科技等更能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分享他人的智慧的果实,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网络是无罪的,网络也并不可怕。
(二)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①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参与者(研究者、教师、学生„„),在教育或社会情境中,共同参与、从事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其特点是研究者就是行动者。
目前的教育行动研究有着不同的类别,诸如由专业研究者所开展的技术性行动研究,由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展的实践性行动研究,由实际工作者通过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行动所进行的独立性行动研究。
2.调查法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计划自2013.3-2014.6,研究程序和进度如下:
1、准备阶段:(2013.3-2013.6)
张冬娜责全面实施和调控。召开筹备会议,组织课题组,撰写方案并进行论证,确立“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意义和要求。召开课题组实验老师工作会议,签订责任状,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网络知识培训,聘请专家咨询。
2、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2月)
(1)2013年6月—2013年10月,实验的第一阶段。制定各课题实施方法与策略,开展实验课教学、课题研究交流会等,并取得一批中期成果。迎接课题组的中期评估工作。
焦秋红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宋俊青,张辉等老师按方案实施研究,对过程加以分析,积累资料。赵宝彦,刘丽洁负责数据搜集整理。主要形式: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网络德育活动教案。
(2)2013年11月—2014年3月,实验的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的经验,进行实验的完善、验证等工作,加快最终成果的进度,为形成最终成果准备。王艳芳,杨春燕等对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成果进行反复实践检验、深入细致整理积累资料,做好总结。主要形式:论文、总结、各种数据对比调查表、优秀教案集锦。
3、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参加的教师每人撰写一篇论文。课题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对课题进行总结,写结报告,推广成果,申请进行验收、结题。主要成果:论文、优秀教案集锦、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多样测试,全面调查,研究对策。
2、加强培训,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3、定期组织活动进行交流汇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4、构建学校德育网,完善德育内容。学校开设信息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5、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开展各种比赛。利用网络,优化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课。开办网上展览,接受爱国、爱校教育。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加强配合。
6、建立德育保障体系,加强对我校德育信息的管理。
7、学校还应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的人才,做为网络辅导员到专兼职德育队伍中来,医治由于网络的相对封闭性而衍生的心理问题。
8、加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帮助、辅导家长掌握网络基本知识。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科研水平与能力
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谢霞坤
成员:张冬娜焦秋红赵保彦宋俊青杨春燕张辉王艳芳刘丽洁
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
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以《儿童心理学》、《学校德育教育纲要》、《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教材的理论培训,使教师在网络应用、儿童心理、德育叫育等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更注重抓教师的技能的提高,现我校80%教师均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并获得中级证书;他们都能应用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及研究服务。
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闯、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29岁,教龄在8至15年之间,其中本科历5人,大专学历3人。高级教师1人,骨干教师8人,本组成员都为一线的班主任,都有将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擅长对儿童心理和品德的研究,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认真,态度端正。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较新、能力较强、业务较精、能吃苦耐劳且甘于寂寞的研究型教师,完全有能力胜任本课题的研究。
十、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我校为一线的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实行无纸化办公。每位教师的办公桌上网路畅通,随时上网查阅、学习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核心小组,职能明确,统一协调,各司其职。
4、建立健全的研究运行的组织、管理、测评机制与相关规章制度。
5、聘请专家、教授为研究实验把关、定向,聘请县教研部门的老师作为课题指导顾问。6近几年学校分获 “邢台市市德育教育先进学校”、“清河县文明单位”、“县十佳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电教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十一、预计成果形成1、研究报告、工作总结报告个1份。总结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及取得的成绩。主要完成人:张冬娜
2、论文集1本,总结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及应用的价值。全体教师。
3、德育活动个案集及网络德育活动集各1本,汇集教师在过程中的优秀案例,便于借鉴与推广。全体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998年,北京出版社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周南照、孙云晓主编《21世纪教师和父母必读》,北京出版社,1999年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5、罗炽等编著《中国德育思想史纲》 2001年,6、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第二篇: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模版)
附件二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
“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
为指导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确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现制定《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由重大研究项目和基本研究项目构成。
第一部分重大研究项目
重大研究项目系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而设置的研究项目,属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重大研究项目名称即为研究课题名称,立项为重大课题。申报时不得更改项目名称。
重大研究项目实行招标研究或委托研究方式,由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立项,课题立项时即确定研究质量标准、完成时间要求和经费数额。
(一)建设教育强省研究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设立此课题。研究内容应包括:教育强省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我省教育现状与教育强省的差距,建设教育强省应采取的策略、措施。
教育强省的标准应是动态的,即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省不应是目前教育强省的标准,而应科学预测若干年后的教育强省标准,相应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阶段性、发展性指标。
质量要求:提出科学依据及可行性政策意见建议。
时限要求:4年
经费数额:5万元
(二)河北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我省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培育、保持河北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潜力。
质量要求:提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依据和政策意见建议。
时限要求:3年
研究经费:4万元
(三)河北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并保障河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河北教育如何为其提供智力、人才支持与支撑,为其培养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质量要求:科学预测河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质量、数量及河北教育在培养能力上的差距,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达到这种目标,提出相应政策意见、建议。
时限要求:3年
研究经费:4万元
(四)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标准,当前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措施。
质量要求:提出有科学依据的、符合实际的研究报告和政策意见、建议。
时限要求:3年
研究经费:4万元
(五)农村教育战略转型研究
研究内容: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农村教育应如何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实行战略转型,由以往主要面向农村、农业培养人才转变为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才,同时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服务,培养未来适应城市生活的高素质国民。围绕这一战略转型,调查农村教育的现状,研究农村教育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等。
质量要求:理论层面上有深度、有创新,实践层面上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措施。
时限要求:3年
研究经费:4万元
(六)中外教育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外教育专题政策比较研究;国外教育政策综合比较研究;中外教育政策发展历史研究;国家与地区教育政策间的关系研究。
质量要求:基本形成中外教育政策研究理论体系,在国别研究及我省地方教育决策研究方面形成特色。
时限要求:3年
研究经费:4万元
第二部分基本研究项目
该部分项目系为课题申报者提供选题参考的自由申报项目。项目名称非具体课题名称,申报人可依据提示的研究领域,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及研究兴趣,自行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名称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课题申报后,经专家评委会评审,由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
(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范畴等的研究;终身教育理念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及相互关系研究;教育思想、理论、制度创新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学基本理论研究;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研究;当代中外教育思想、理论、思潮、流派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关系及其发展研究;建设和谐社会中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研
究;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完善河北教育体系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河北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不同类型经济发展地区教育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研究。
(三)教育体制、制度与教育政策研究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政府、社会、市场各自教育职责和功能的研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多元化与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教育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公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审计研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教育政策研究。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基础教育与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定位研究;教学创新与质量评估机制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情况调查与分析研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研究;新课程实施与学生成绩测评标准及其方式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及保障机制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研究;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制度改革研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研究;高中教育课程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劳动技术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及学前教育对策研究;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与管理研究;学前教育配套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研究;学前教育特有问题研究;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家园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前儿童营养与发展研究;超常儿童教育研究;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学前教育与儿童创造性发展关系研究;
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研究;特殊儿童、学生权利保障研究;特殊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研究;特殊教育对象的学习需要与早期干预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研究;特殊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矫正的研究;预防聋哑少年儿童犯罪研究;特殊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教学校应用研究;特殊教育特有问题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特教学校教师评价研究;特教学校教师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五)高等教育研究
优质高等教育建设研究;地方高等院校管理研究;地方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研究;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地方高校产学研综合机制与创新研究;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和办学特色研究;制度化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就学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创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研究;高校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研究;高校融资风险应对研究;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贷款政策与风险防范问题研究;高校合理规模、合理效益的研究;高校合并后的规模效益评估研究;高校扩招形势下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
(六)职业教育研究
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中高职业教育合理定位研究;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与就业指导研究;职业教育与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对接研究;职业教育引进产业化、市场化机制研究;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研究;职业教育师生权益保障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职业教育引进民办教育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教育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技能型、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研究;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案例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结构优化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机制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借鉴移植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实验研究;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机制、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内容标准研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与评价研究。
(七)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
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关系研究;建立成人教育保障体系研究;构建成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人高教向农村延伸的研究;城镇下岗职工再培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研究;城市农民工队伍教育培训研究;农村扫盲后巩固提高对策研究;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构建区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政策、法制与制度保障研究;成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机制研究;非学历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现代远程成人教育的开发与管理研究;成人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实证研究;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八)农村教育研究
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学校布局调整等)研究;农村教育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研究;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研究;农村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农村教育战略转型(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培养适应未来城市生活的高素质国民服务)研究。
(九)管理、督导与评价研究
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制度与模式的研究;现代学校分层次、分类型管理的研究;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研究;学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和危机管理研究;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教育评价与督导体系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学校效能评价研究;以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基本依据的教师评价的研究;教学改革监控与质量评价研究;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十)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基本理论(思想、理念的时代特征、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等)研究;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深化素质教育模式与策略研究;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制度保障研究;构建初、中、高等学校相互贯通、不断递进的素质教育体系研究;素质教育评价研究。
(十一)德育研究
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青少年道德现状调查研究;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德育目标、内容研究;德育的生活化研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研究;青少年德育基地开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德育挑战及其对策研究;虚拟环境下的网络德育研究;学校德育活动
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德育工作专业化研究;德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学生道德发展评价研究;学校德育中“八荣八耻”教育模式研究;构建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德育的文化学研究;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学校德育无效化原因研究。
(十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教材多样化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管理、评价研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研究;不同版本教材质量的评估研究;主流教材使用情况及改革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现代教学理念、教学制度与教学技术的综合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发展性教学与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代教育媒体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研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标准、监控体系等)研究。
(十三)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研究
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研究;学生学习机制及学习心理问题研究;学生心理品质与学习品质关系研究;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心理问题研究;校园暴力的心理学研究;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与矫正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研究;现代教师心理素质建构研究;教师心理素质测评研究;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十四)体育、卫生、美育教育
学生体质发展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立体化、网络化模式研究;各级学校体育互联互动有机衔接研究;体育课程实施的监控与评价研究;农村学校体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手段、方式及评价标准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超重、肥胖、近视、成人病等)的干预研究;
河北省学校美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美育教学模式研究;学科教学中的美育研究;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学校艺术教育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美育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美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十五)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
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区域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基础的教师发展研究;中青年学科教学骨干、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及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师研训制度创新研究;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指导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途径与方式研究;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名、特、优教师教学艺术和成长规律的研究;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研究;教师权利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十六)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
河北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与能力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学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网络课程开发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与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率、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信息化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十七)教育史研究
河北教育近现代史研究;河北教育近代化过程研究;河北教育对外交流史研究;河北近现代教育发展经验、教训研究;河北名校、老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研究;河北教育名人及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研究;地方教育管理与其教育发展历史关系研究。
(十八)民办教育研究
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制、政策与制度保障研究;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民办学校发展模式的研究;民办教育的产权、投资、运行机制研究;民办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研究;民办教育外部管理机制研究;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研究;民办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十九)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民办教育的比较研究;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科技教育的比较研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法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教育交流的比较研究;国际合作办学比较研究;境外教育对我国、我省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二十)教育国际化研究
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机制研究;吸引、接受外国学生来河北省留学问题研究;引进外国文教专家方式、途径研究;提高外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出国留学、访学效率、效益的研究;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襟人才的研究;异文化教育研究。
第三篇: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概述的格式
附件2: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概述的格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
2、立项级别
3、课题类别
4、学科分类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1、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等)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方法论体系
4、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5、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6、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7、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8、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三、专家鉴定意见
主要是价值判断的方面,若与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相同的就不再谈及。
“课题研究成果概述”在课题鉴定后,将纸质和电子版材料(限5000字左右)一并上交规划办。
第四篇: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附件1: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一、封面
河北省教育科学“×五”规划课题(重点、一般、青年专项课题)
成果鉴定材料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负责人————————————————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所 在 单 位————————————————
二、装订目录
1、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重要变更申请及获准批复(复印件)„„„„„„„„„„„„„„„„„„„„„()
3.课题申报•评审书„„„„„„„„„„„„„„„„„„„„„„„„„„„„„„()
4.开题报告„„„„„„„„„„„„„„„„„„„„„„„„„„„„„()
5.成果鉴定申请书„„„„„„„„„„„„„„„„„„„„„„„„„„()
6.成果鉴定证书„„„„„„„„„„„„„„„„„„„„„„„„„„„„„„()
7.研究工作报告„„„„„„„„„„„„„„„„„„„„„„„„„„„„()
8.研究总报告„„„„„„„„„„„„„„„„„„„„„„„„„„„„„„()
9.发表的论文(复印件)„„„„„„„„„„„„„„„„„„„„„„„()
10.成果影响证明材料(查新报告)„„„„„„„„„„„„„„„„„„„„()
第五篇:全国教育科学(范文)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有效应用和推广模式研究》
课题简介
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2002年开始启动,至今并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到2006年末,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和北京中文在线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共建设了3000余个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通过其效果示范为部分区域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整合基础教育的各类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为全面推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各单位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用和推广,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中文在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有效应用和推广模式研究》,在延续“十五”期间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课题围绕数字图书馆建设、应用、推广对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开展研究工作,与一线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充分结合,开展新课程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领域的研究,按计划实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断发展完善。
该课题旨在通过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研究,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应用和更新更具便捷性和持续性,充分符合新课程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传统教与学方式进行数字化的改善和创造,探究在数字环境下新的教与学模式的深度结合;研究中小学数字资源经济性、普遍性的推广策略,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改善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研究通过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对阅读、探讨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模块和策略,建立能够提升师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模式;研究支持多种深度应用功能的、与教与学结合紧密的、开放的、多应用型数字图书馆系统。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教研水平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中文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组织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全面整合,保证科研的实践性、成果转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