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时间:2019-05-12 20: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篇: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由此可见,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

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从数量上来看,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而从学分设置来看,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平均在2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总之,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即看上去很重视,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这样一来,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显然,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

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于是,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因此,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因此,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在通识课的开设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知识只求浮光掠影,当然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讲概论,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篇: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

ThestatusquoofChina'sGeneralEducationThoughts

Durui

(DepartmentofStudentWork,KaifengUniversity,Kaifeng475004,Henan)论文

AbstractInrecentyears,“Generaleducation”isnodoubtChina'shighereducationsector,oneofthemostfrequentlyusedwords.Butwhathadtoconcernthattheimplementationofgeneraleducationin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notbeeneasy,manytheoreticalandpracticalproblemsremaintoberesolved.KeywordsUniversities;GeneralEducation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现实的诠释。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对于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有过很好的见识和倡导。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并系统地提出通才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他认为“工科教育于适度的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是工业化问题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他主张在大学本科阶段给学子们以“通识”(知类通达)的训练,非如此,便不能完成“亲民”(化民易俗,表率社会)大业。他还认为,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至少要有相当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学生应具有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大学教育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作基本训练——培养通才,就是清华当时之所以出产众多大师级学者的成功之道。竺可桢说道“诸君到大学来,万勿存心只要懂得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先生的这番话生动地表达了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怎么进行独立思考。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从而使学生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以前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批评能力、推理能力、评价能力,进而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从而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拓展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融会发展的可能,发掘终生学习的潜力。”这样,学生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最后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有更高眼光、更宽胸怀之认识,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及生活品质。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通识教育”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2.1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实施通识教育必然涉及到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即把通识教育看作是专业教育的奠基工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认为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认为通识教育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在大学里表现为学生以专业课程为主,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适当学习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三是认为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提出的,指的是“专业教育以外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组合体。四是认为通识教育既包括专业教育又包括非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是以此种教育是否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而区别的。由上可见,人们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是较为模糊的,这种模糊认识使得人们在实践中摇摆不定,其后果是既实施不好通识教育又会妨碍专业教育的实施。

2.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实际期望较少考虑。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认为实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于是,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其实,在课程科目的设计上,师生在认识上的差异较大,有些教师认为重要的科目,学生认为不重要,反之亦然。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期望。这样,学生难免对有些课程不感兴趣,也难免有价值不高的课程混于其中。而在课程评价上,有的学校往往只从选修该课人数的多少及学生最后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评价课程效果的好坏。这样,有的教授价值不大的课程的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课程便在教学中迎合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于是选修该课的学生甚众,殊不知绝大多数是为了捞取廉价学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课程优劣做出评价,不利于课程的改进和提高。

2.3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教师工作难以受到重视。由于科学管理理论在高校学术管理中的渗透,迫使教师重研究轻教学,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往往以科研成果为主。由于与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常与研究的关系不大,加上通识教育的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见到效,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也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价,致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于是,许多高水平的教师都愿担任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致使在高校专职从事通识教育课程讲授的教师大都学历不高,甚至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神。如此一来,就使得讲授通识教育课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2.4高校中少有通识教育的机构,实施中协调性差。在我国的高校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主要表现为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和倡导将通识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课程中去,具体由各院系来组织。但各院系原本各自独立不相往来,加上没有专门实施通识教育的机构来组织和协调,缺乏专门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使得高校中的通识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窘境。如此一来,通识教育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在高校生存,文史与理工不能很好地交融,于是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通识教育运动后,不少高校又恢复了往日专业教育的宁静。

3今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正如哈佛大学的口号所言“没有通识教育,就办不好一所大学。”纵观国外名校的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要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3.1应当充分重视大学通识教育及其改革。哈佛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很高、综合素养很好是与其通识教育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在开展通选课、素质教育课,如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分专业、不分学科、统一编班的举措,已显示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然而,也有不少高校没有意识到开展通识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导致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全面的素质。所以应当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后积极改革,培养通才。

3.2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

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识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3.3应当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哈佛大学非常注重请有名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这些一流的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通识教育卓有成效。目前,我国高校能够担当通识教育的教师并不多,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常识教育;没有通识教育的传统,许多教师本身并没有接受很好的通识教育。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给专任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积极聘请有名的校外专家兼职通识教育。通过教师水平的提高,使通识教育不流于形式。

3.4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思想德育课程。人文类课程比例较小,只是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科学类课程开设也不足。课程内容设置偏浅,考核要求不高,远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事例,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高校的通识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不容忽视。因此,希望各高校增强通识教育的意识,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能够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手抓。

第三篇: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调查问卷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2015年03月学校引入部分超星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试用。您非常幸运成为第一批该课程的使用者与受益者。为了解您使用此类课程的情况,以帮助我们改进相关的教学,我们制作了这份调查问卷,请您配合完成。本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的回答仅为研究所用并将会严格保密,敬请如实回答以下问题。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您的基本情况:请把最符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填字母即可)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所在的专业的学科类别()A.文科类 B.理工科类 C.艺体类 4.您的网龄有()A.1年以内 B.1-4年 C.5年 D.5年以上 5.您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

A.1个小时以下 B.1-3个小时 C.3-5小时 D.5个小时以上

二、关于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问题

1.您是否喜欢通识教育网络学习这种方式()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您选择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主要原因()

A.学习效率高,适应学习需要 B.学校宣传,完成学分规定要求 C.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 D.一种比较前卫、新颖的学习方式 3.你认为尔雅通识网络课程的内容与设计()

A.很好,应该多开 B.好,适量开设 C.一般 D.无所谓 4.您认为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习是否符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A.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符合 D.不知道

5.您对目前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是否满意()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6.在学习时,您是否对本次学习活动任务较为清晰()

D.不明显。助教教师一般不搭理

16.如果您是带着学习任务,那么对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习产生何种影响()A.非常积极(学业为重,我会专心完成线上线下学习任务)B.比较积极(学习任务重要,我会优先进行线上网络学习)C.一般(我会按照自己以往的行为习惯上网)

D.比较消极(我还是会先上网先玩一会再说学习的事情)E.非常消极(不管学习的事情,上网就是娱乐为主)

17.如果您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该门课程,会对网络学习产生何种作用(A.非常积极(我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可以促进我们的网络学习)B.比较积极(我可能会对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效果不会太明显)C.一般(我们各自的行为互不影响)

D.比较消极(我们经常会说话,导致学习期间分心)E.非常消极(我们在一起就会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18.您在学习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同时,会从事哪些对学习产生影响的活动(A.非常积极(不做任何无关的事情,只是专心学习)

B.比较积极(以学习为主,但是会挂着QQ,或者偶尔看看其他网页)C.一般(我觉得互不影响,我经常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D.比较消极(我经常会挂着QQ,不自觉的就开始聊天)

E.非常消极(我会打开QQ或听音乐,但很快就会开始娱乐,放弃学习)19.在网络学习中,最影响您的学习效率的因素()A.学习时的情绪与状态 B.线上网络资源的有效性 C.线下互动辅导不足,学习枯燥无味

D.外界的干扰因素(如:游戏、其他学习环境等)E.硬件设备的支持程度(如:网速等)20.您认为本次课程学习中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助教辅导哪个好()A、线上网络课程好 B、线下助教辅导好 C、两者都好 D、两者都不好

21.您觉得自己在网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学习通识教育课程()A.很有效率,对自己很有帮助 B.觉得与周围人相比还算正常

第四篇:2013-2014-1尔雅网络通识课程情况调查问卷

尔雅网络通识课程情况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共享国内优质课程资源,2013年9月学校引入部分超星尔雅通识网络课程作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试用。您很幸运成为我校第一批尔雅通识网络课程的受益者。为了解您使用此类课程的情况,以帮助我们改进相关的教学,我们制作了这份调查问卷,请您配合完成。

海南大学教务处

2013年11月12日

1.你选修网络通识课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课程内容 B.时间灵活 C.方式新颖 D.其他 2.你一般在什么时间学习网络通识课程? A.早晨 B.中午 C.晚上 D.上、下午 3.你通常在哪上网学习课程?

A.宿舍 B.家里 C.图书馆 D.网吧 E.其他 4.你在网络通识课学习的平台观看课程视频的效果如何?

A.流畅 B.基本流畅 C.偶尔有点卡 D.无法观看 5.你对目前网络通识课学习的平台提供的功能是否满意?有何建议? A.非常满意 B.满意,C.不满意 建议:

6、你对网络客服的服务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7.你学习网络通识课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A.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名课

B.能够获取到更广博的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C.网络学习非常方便,可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

D.可更便捷地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

E.其他 8.你对作业和测试题有何看法?

A.题干出的不好 B.题型太少 C.题太简单 D.其它 9.你认为尔雅通识网络课程______ A.很好,应该多开 B.好 C.一般 D.无所谓 10.网络选修课是否可以快速观看? A.可以 B.不可以

11、您认为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学习符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吗? A.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符合

12、你认为尔雅网络课的课件制作得怎样?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13、你认为辅导教师能否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 A.很及时 B.及时 C.不及时

14、你是否会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提问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A.会

B.只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不太想提问

C.一般只看看别的同学的提问和回答,自己不愿参与提问和回答

15、你认为尔雅网络学习中跟老师互动效果如何? A.好 B.一般 C不好

16、你对辅导教师的评价是:

A.好 B.一般 C.不好 需要在哪方面改进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尔雅网络学习存在哪些不足? A.缺少别人监督,学习主要看个人

B.容易受网上其他内容影响无法专心学习

C.可选择的内容太多,有时候得到的信息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

18、你在尔雅网络课程学习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多选题)

A.浏览速度慢 B.课程内容无吸引力 C.教师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对选修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总评价是:

A.优 B.良 C.中 D.差

20、你对使用尔雅网络通识课程有什么建议?

第五篇: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刍议

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刍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开设美术通识课的目的,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段与途径,培养大学生内在丰富的情感,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这涉及做人、做事、治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既有人文教育意义,又有科学意义。但是现行的高校美术通识课运行模式还有种种不如意的状态和问题存在,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改革。

一、目前高校美术通识课的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美术通识课选修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纯鉴赏型为主的偏重理论灌输的美术通识课。尽管老师备课很认真,课上讲了很多道理,可是学生却昏昏欲睡,因为学生还是觉得和其他课一样处于被动(灌输)一方。由于他们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感受,加之缺少较多的艺术实践,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并认同这些高深的文艺理论。二是以传授技术为主的偏重单纯实践的美术选修课。老师按美术专业训练办法,不考虑非美术专业学生的想法,一开始就教学生们素描、速写等,然后再上色彩写生课,从头到尾,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素描、色彩的模块技术,其实他们仍然不懂得艺术。三是只强调继承,不强调发展的美术通识课。老师从工笔花卉临摹为起点教学生,历经山水、人物,让学生学到一些传统中国画的技术。好处是有继承,坏处是难发展,也难创造等。这些教法固然有一定的益处,但确实也有偏颇之处,表现为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单一的,重技术、轻艺术与人文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形成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艺术教学效果。这不是当今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理想通识课教育模式,这种脱离社会实践、知行分离、“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迟早要被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取代和改造。

二、构建新的美术通识课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普遍课时少、一般大学生又缺乏美术基础的实际矛盾,我们选择了利用乡土人文景观资源,以构建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主、边做边学的综合美术创作教学方法。这让不具有写生基础的学生一开始就较快地进入我们所倡导的重过程、重行动,以创造为主的美术学习,把专业技能掌握与创作、综合运用结合起来,这种互相融合的创作与技能训练,会使学生在动眼、动脑的认知训练和动手、动口的实践过程中,更快地懂得艺术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开阔他们的艺术创作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修养,积累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诸元素的应用经验和形式美构成能力,如对构图、形体、黑白、色彩关系、疏密、点、线、面的处理能力等。创作课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我们期盼用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认知、动手技能和情感体验水平,使他们内在发展需求与美术学习相吻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美术通识课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结合美术通识课的特殊要求,笔者着力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标新立异,具体运用到美术创作的各步骤与各阶段学习实践中,结合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与困难,通过美术教学平台,贯通与开发学生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实践动手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他们情感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鼓励与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有个性的想法与做法,在形象思维与创造中,发现与张扬每个学生的天性与爱好,用平等、民主、协商的态度,营造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切磋、讨论,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无穷的潜力与智力,和老师共同努力,实现美术创造的成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本地人文景观,突出美术课程“视觉直观”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开眼”“开心”的艺术学习方法

我们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观。我们可以把学生从苦读多年的书斋带到水乡深处,带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桑基鱼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之中,这样他们满眼都是富有人文景观的教学环境,处处都有新鲜生动、无限多样的创作原料,无疑会使学生美术写生的情绪高涨。但是,作为美术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实际都没有受到专业写生绘画的训练,面对崭新、陌生的美术创作课,学生难免既缺乏方法又有点紧张。为此,教师应先在校园内做大约十课时左右写生技能的练习铺垫,着重教学生“开眼”的线描写生方法。面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虽然他们在美术技能上如一张白纸,但是只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学会“开眼”的观察方法,也能让他们画出新颖、别致的画。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强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物象,提倡独立思考和认知,让他们各自选择喜爱的景观,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用新的角度和方式看待平凡事物。特别带学生到水乡写生的时候,更要保持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意,通过写生手段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与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积极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非常自主地看待客观景物,培养他们敢于形成自己创新画法的行为。

老师让学生各自学习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自己喜欢的、画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物象。他们绘画表达时,要完全自我地、自由地画出来。对处于这种敢于“开眼”状态的学生,老师的任务是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开心”,更有信心地去画。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开眼”,才会“开心”,也才能“开心”。我们要关注和突破这个重点,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效率,用美术发展学生认知智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创作主动性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性的作用。由于非专业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学生的清规戒律,在老师的“开眼”“开心”教学氛围的引导下,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想法以及他们喜欢的写生画面。至于他们的技法教学问题,通过多次下水乡写生,可以逐渐提高。通过写生,学生也为创作积累了很多不同的视觉表达的原始素材。同时,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用美术的手段,培养了唯物主义认识观,也容易理解那些观察、选择、思考等知识创新的道理。在贴近生活的过程,学生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实际生活情况,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2.下乡写生后的专题座谈,有益于师生互相交流“开眼”“开心”的学习心得

回到学院后,我们采用讲下乡心得体会的方式召集同学座谈,总结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可谈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专业内容,也可以联系写生谈社会、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科学等。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会乘机从画写生入手,谈“开眼”“开心”在知识学习过程,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过程,艺术与哲学的过程,艺术与人文创造过程,艺术与人生过程的同样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自由畅谈,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开眼”后,不仅画得“开心”,而且在课堂中要谈得“开心”。如何把“开眼”的写生画,变成“开心”的创作画,是老师要具体解决的一个棘手的教学问题。如何把“开眼”“开心”的艺术过程,迁移到做人、做事,以及贯通到求学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是老师想追求的教育目标。

3.选取“开眼”的写生素材,构成“开心”的艺术画面

和每个同学讨论“开眼”后的写生,分析素材,找到每个同学最“开心”之处,并让他们形成最有画趣的画面,或每个画面最“开心”的部分,然后各自“搜尽奇峰打草稿”。对没学过画画的同学,只要让他懂得动手画画就是独立观察的个性反映过程,他们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很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画法与画面形式效果。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肯定与保持学生们各自表达出来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们得到赞扬后,“开心”地画,自由地画,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创造力的教学氛围。可惜我国艺术教育不太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别是美术教育,往往教出来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画得像一个老师画的,越教越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越没有创造力。

其实学生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引导、肯定、保护。我们的校园艺术创作为什么是闭门造车?为什么有人感叹创作上“江郎才尽”呢?关键就是师生不去体验与深入生活的大课堂,寻找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体会人民的感情和生存现实。学生深入生活写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取舍后,可以形成很多“开心”的画面构图,有的同学还创造一些不太可能的、耳目一新的形式与构成,这是学生敢于突破陈规,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处理平凡景物的富有创新性的具体成果。这就是艺术创新的思维过程,是艺术培养、启发人的创新精神、认知方法、过程的学科优势。在教创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与疑问,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要提醒自己保护学生色彩组合的创新、技法处理与形式的创新、情感表达的创新。例如版画创作,要放手让他们处理形,用什么色彩、采取什么处理手段都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四、争取社会教学资源参与美术通识课教学

1.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寻找差距

鉴于笔者所在院校是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美术师资、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美术创作仅仅是大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要搞好校园高雅文化,做好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校内资源,而要积极主动争取借用校外社会教学资源,获得各方面专家和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主动邀请省级、国家级着名专家学者如广东着名版画家郑爽教授、现任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老师,请他们给同学们上课。他们的讲话与评述,指出了今后“开眼”“开心”努力的方向,以及现今艺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成效,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2.积极参与高层次展览,进行学习对照

学生的作品要推向社会,进而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参与高水准且影响大的国家级与省级展览。一是我们看重展览的社会影响,

下载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五篇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谈论到逻辑思维能力对个人成长成才、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事实上,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确存在先天差异,但是相比之下,后天的培养对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MOOC协作的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群教学建构

    MOOC协作的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群教学建构 摘 要: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模式,MOOC正被高校教师灵活地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中,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针对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大全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摘要 根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事实数据库中各馆自报数据,选取2013年度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图书馆人力资源数据涉及到:馆长、......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襄阳汽车职院王军 摘 要: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

    烟台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及研究调查问卷

    烟台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及研究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们: 您好!我们是烟台大学光电学院学生会调研部调研人员。众所周知,山东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而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工商学院......

    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主要从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四个方面对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学生进......

    关于对**初中德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精选5篇)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农村初中规模的也扩大了,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能否做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

    开题报告-传统养生学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1 选题依据 传统养生学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它是建立在华夏民族对于人的生命的独特认识的模式之上,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在5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深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