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浅谈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工作
第十三届盘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浅谈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工作
——参加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有感
贵州省盘县普古乡希望小学王敏联系电话:1376572993
3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在物质生活已达到较高水平的今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不懂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常发生,这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感恩教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最为迫切的一项任务,笔者认为学校特别是小学,更应该在加强德育的同时着重强化感恩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常抓不懈
今年4月16日,我们学校请来了‚校园行动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到我校举行感恩教育活动。为了配合工作,学校还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本次活动。活动过程中,讲师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熏染了每位学生及家长的心灵,加上催人泪下的音乐,更让人身临其境。同时,还让学生和家长做了亲子互动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学生、家长及所有在场人员都被这一真实的场面感动得涕不成声,甚至有的学生给自己的父母跪下,放声大哭。就此情景,讲师乘热打铁,鼓励学生们上台对父母说出心里话,此时,一大群学生蜂拥而至,连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去了很多,都很自责、很惭愧地承认了过去不足的地方,满怀激
情地向家长保证要改掉过去的坏习惯,做一个知恩、感恩的好孩子。一双双渴求原谅的眼神,一个个幼稚而又成熟的声音,真是让父母既心疼又感动啊。父母们也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活动结束后我采访了几位学生及家长,学生说: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知道以后该如何感恩父母了,他们会好好学习,不再让父母操心了;家长们也一致认为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长大了许多,对此次活动表示很满意,并希望学校以后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后来我就一直跟踪调查我采访过的十几名学生的举动,一周之内,学生表现确实很好;第二周,学生的表现都还可以;第三周,有部分学生(行为上的表现)基本忘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月后,多数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就开始我行我素,又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了。由此可见,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堂课、一个讲座或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首先、校园环境,熏染感恩教育的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校园布臵着手,如: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等,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从黑板报、教室布臵以及手抄报等方面着手,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感恩的气息;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诗、感恩报‛等
一系列活动,让学校每一个活动充满感恩,富有生机。
其次、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地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不再麻烦好妈妈》、《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温暖孩子们的心田;数学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送给父母、老师等。这样我们创设了一个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能使学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渗透更加有效。
再次、班会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感恩主题活动
班会活动是全班师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弘扬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
我们可以开展‚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活动。班会紧紧围绕‚感恩‛,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朋友以及一切给予我们帮助关怀的人,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感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感恩行为,写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贺卡、感恩朗诵活动,以实际
行动感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生活,进而感恩社会。整个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真情涌动,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四、特殊节日,组织感恩活动
平时孩子们都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节日其实就是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家校联系,实现感恩教育
农村学校的许多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他们的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他们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利用家访或家长会等机会和家长一起商讨德育教育的良策。
如制作‚感恩卡‛、‚为父母洗一次脚‛‚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爱心小信箱‛(家庭与孩子的真情传递)、‚送给家长一个惊喜‛‚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恩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教育学生知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六、走向社会,体验感恩行动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理解成人的世界,尽可能地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体验,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布臵感恩的作业,让他们走回村庄去活动。如开展‚向周围曾帮助过你的人送上一封感谢信‛、‚组建绿色环保小卫队还给村庄一个和谐的环境‛、‚到孤独老人家送去温暖、关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感恩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孩子心灵的灯塔。感恩教育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点拔学生,培养学生拥有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知恩图报,不忘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并通过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道理。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浅谈
安岳县姚市九义校罗 丹骆波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公交车到某一个站时,我看见一位老年人上了车,便主动站了起来,准备请老爷爷坐我的位置,没有想到的是我刚起身,一个站在我前面的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已经坐在我的座位上,我说我还未下车,座位是让给老爷爷的,没有想到他竟然说让老爷爷站着好锻炼身体,让我哭笑不得,就这样那个小男孩心安理得地坐着。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当今的社会怎么了?当今的学校德育教育怎么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中折射出了现代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让中国的几千年传统美德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必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着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我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
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二、采取措施,切实开展感恩教育
(一)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先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感恩意识。很难设想不懂感恩、没有感恩心的老师会教育出懂感恩、会感恩的学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师情、感恩同学情,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够增进友谊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要注重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感恩的真谛。第四,教育学生感恩生命。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感恩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甚至草率轻生。第五,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感恩教育也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高大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自己望尘莫及。
3.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就象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童学子就象一匹匹洁白无暇的布。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
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既要广泛宣传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大力谴责那些感情冷淡、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光荣、不感恩可耻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让不感恩报恩的人无地自容。其次,要净化网络和影视作品。一些网站卑劣粗俗的宣传内容,少数影视作品粗制滥造的不文明、不健康情节,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必须加强网络和影视作品管理,多建“红网”,多编名剧,多出精品,免使学生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心存感恩,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人历来讲究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他人的救命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等等。唤起人们的感恩意识,却不仅仅是以德报德、感谢对你有恩的人。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更应学会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会磨炼你的意志、增进你的智慧、觉醒你的自尊、甚至教会你的独立,他是使你在磨难中成长的人。这是感恩的崇高境界。“引导人们懂得感恩,并不断从中学会尊重人,在感恩中达到人性的自觉,这对于进一步净化、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激发人们超越凡俗,走向崇高,并进一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属异曲同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但愿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美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三篇:扎实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
扎实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
滨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张国芝
老年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整个国家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经验、边调查研究,努力探讨农村老年教育办学的发展思路,对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农村老年教育现状
现在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群都出生在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教育落后,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刚刚起步,70岁左右的老年人多数都没有进过正规校门,有些老年人年轻时只是上过农民夜校,60岁左右老年人也只是接受过初等教育,只有少数人接受过初高中教育,这个庞大群体都进入老年时代,已成为老年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人群。
根据我镇老龄人口初步了解,一是老年人群文化结构差异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全镇现辖34个行政村(居),总人口95191人,其中老年人口11200人,占总人口的11.8%。老年人口中,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800多人,占老年人口的16.5%,其余多数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通过扫盲的人员。初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相当一部分都是离退休退职干部、教师、职工和村干部。二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各有不同,他们晚年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是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成员,参与田间劳动、家务管理,不少老年人还是留守孩子的监护人。有些老人既要搞好农田种植、管理、收割,还要对孙子辈读书、生活、教育进行管理,他们晚年非常劳累,无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从我们镇来看,多数老人居住在农村,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培养教育子女付出了毕生精力,到晚年也需要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农村老人在晚年接受老年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也应该得到重视,摆上位置。
二、农村老年教育办学实践、成果及存在问题
我们滨江镇镇党委、政府对老年教育工作比较重视,镇成立了以党群书记为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老龄委设立了办公室,处理全镇老年教育工作日常事务。各村(居)委会建立老年教育领导小组,由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副组长。镇、村两级均有老年教育工作组织,镇老年教育工作由社区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34个村(居)的老年教育工作由村民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全 镇聘请了一支有100多人参加的专兼职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镇老年教育的办学经费,由镇财政拨付一点,再与相关单位联洽,请他们支持一点;各村老年教育的办学经费,明确由村财政拿一点,再由村所在企业赞助一点。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镇老年教育工作投入3万余元。我镇在社区教育中心切实担当起向村级幅射的重任,镇社区教育中心培训老年骨干,再有他们在各村(居)民学校培训农村老年村民。
我们滨江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年教育工作,社区教育中心及个村(居)民学校每月至少举办一期老年教育培训班,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做到“三个突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多样性。一方面,坚持将政治理论作为老年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形势报告会、理论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老年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另一方面,根据老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不断拓展文化知识、保健常识、娱乐活动等教学内容,突出老年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
二是课程设置突出合理性。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先后开设了时事政治、老年保健、老年体育、书画、盆景等培训班。其中,保健、书画、盆景等深受老年学员喜爱的专业,同时增设电脑培训班、文艺培训班,既满足了老年学员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又满足了老年学员“提升自我”的愿望。
三是教学方式突出灵活性。在抓好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先后组建了盆景、摄影、绘画、舞蹈等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以教学推进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促进老年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社会教学的延伸,不断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进行集中培训的同时,我们滨江镇还注意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大大的提高了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我们在泰兴教育信息网上,设立了社区教育版块,并设有老年教育专栏,内容丰富多彩,极大满足了老年朋友的阅读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接受教育的人群多数为有文化、有品位、懂电脑的退离休老同志,约占老年人口总数15%左右,他们反映我镇社区教育网站所载老年教育方面的内容适合他们的口味,办得比较好。
2011年全镇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老年朋友6720人,占老年总人口的60%。2 当然,我镇老年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领导还认为老年教育活动可搞可不搞,没有效益,又浪费钱,因此经费不足投入不足;二是镇村对老年教育工作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将其纳入干部的绩效考核;三是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聘请兼职专业人员有一定困难;四是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低、家务多等多种因素,出席率还有一定问题。五是村级老年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就我镇而言,有的村处于办办停停的状态,有的村不能按课程计划很好地落实教学任务,老年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起来。因此,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不容乐观,还有大量工作要去做,要去落实。
三、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目标、措施
(一)主要目标
1、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有较大的发展。
让所有有学习能力的老年人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十一五”期末,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60%以上。
2、老年教育办学网络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所老年学校(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每个村要建立老年学校分校(办学点,可依托各村民学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要开办特色老年教育项目。
3、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老年教育有较大突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大力提高老年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4、在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建设上有较大进步。
镇、村老年学校要有基本的办学条件,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教育内容,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有领导、有经费、有阵地、有队伍、有效益。
5、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上有较大提高。
要针对老年教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十一五”期间,产生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老年教育研究成果。
(二)进一步落实发展老年教育的措施
1、建立老年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由镇社会事业科牵头,组织人事科、老龄委、文明办、计生委、民政科、文广站、财政所、卫生院、司法科、团委、妇联等单位领导参加的镇老年教育工作小组,按照“一方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镇的老年教育工作。各村也应建立相应的老年教育机构。
2、建立分级负责的老年教育投入机制
镇财政将根据老年人口对老年教育发展的需求,每年投入一定的老年教育经费。老年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老年教育的管理、表彰、奖励及镇办的老年学校的日常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添置办学设施等。
各村(居)举办的老年学校所需经费,由村(居)负责落实,并列入预算。
3、建立定期表彰老年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制度和考核评比制度。
今后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评选和表彰老年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对在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投资者、办学者、教育人员与管理人员及其他单位给予奖励。每年进行一次老年教育统计,乡镇、村(居)委的老年教育发展情况,应作为有关干部考核和文明单位评比的条件之一。
4、要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宣传
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有关老年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追性,宣传广大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敬老尊老养老意识。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浅谈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三、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四)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五)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六)内化“感恩教育”的本质意义
让“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迁移到爱党爱国上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五篇:实验中学感恩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彝良县实验中学
“感恩教育”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根据彝良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彝良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彝教通〔2012〕144号)的精神和要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现在,就我校在这次“感恩教育”活动中安排部署阶段的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在接到通知后,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余定文为组长的“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迅速召开动员大会,就这次活动作了深入的动员。同时,为了各项工作的有序的开展,制定了详细的“感恩教育”活动方案。掀起了“感恩教育”教育活动的热潮。
本阶段开展的系列活动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二是由语文教师王静和杨应国对感恩教育作宣传发动。三是正在组织各班出一期有关“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由教科室宣传发动落实)。四是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此次感恩教育活动为契机,言传身教,把感恩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学习生活中。
我校第一阶段的感恩教育活动,已按照县教育局实施方案做了动员安排,并在学校内引起了高度反响。我校将根据《实验中学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更加深入推进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
附:感恩教育动员材料和相关图片
彝良县实验中学 2012年12月12日
最可爱的人
王静
各位老师好,同学们好!
前些天,我们共同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现在我们还能聚在这里,这真的算是一种幸运。这让我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过的一句名言“过去是死神的,未来属于你自己”。是的,当我们经历了灾难和死神的考验后,我想,同学们也会和王老师一样,内心有着太多的感慨。或惶恐,或感动,或悲哀……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王老师不是要大家忘记过去,而是希望你们能把种种体验融入到未来的奋斗之中。
这些天,我被一些人深深地感动着。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神圣”二字的含义,是他们,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崇高。当我们还在惊魂未定的时候,当我们内心的恐惧还没从脸上抹去的时候,他们,已经义不容辞地奔赴救援前线。余震不会怜悯苦难的同胞,也不会稳定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山崖,是他们,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连续奋战了30余小时,为我们抢通了唯一的生命干线。多少次落石滚滚,多少回触目惊心……当120救护车被卡在滑坡路段的时候,又是他们,用接力的方式输送伤员,用爱心为灾区同胞架起一道阻不断的生命线。
泥石流来了,当我们很多人都风雨中奔走逃命的时候,又是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汹涌的洪水席卷着街道,小轿车被冲走了,大树被连根拔起……他们手拉手站成人墙,奋力地解救被困的群众。引水管道被冲断了,当我们正为停水而犯愁的时候,也他们为我们连夜抢修。山路也被冲没了,他们抬着沉重的钢管,在荒郊野地里探索前行,开路战士不慎被马蜂蛰伤,昏迷了近6小时。
我想说,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么光荣的称号,究竟谁能当之无愧呢?当然是那些能感动天地,可亲可敬的人们子弟兵,武警、消防官兵们。
感动能让冷漠者变得热心,自私者变得忘我,也能让懦弱者变得坚强。爱,就这样在感动中被传递着。这不,139班陈柏馨的爸爸把5000多个包子送进了帐篷,广场小吃店两日早餐免费……在各安置点,还活跃着一类人群,他们是青年志愿者。搬卸救灾物资,打扫卫生,维持秩序,照顾弱小,他们不叫苦,不喊累……当余震残喘,洪水咆哮的时候,他们,这些大孩子,在风雨中,扶老携幼,镇静地帮助别人撤离。当一些大人在埋怨生活不公,讥笑他人无知的时候,可他们,这些大孩子,纯净的脸上流露出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和稳重。请志愿者们挥挥手,让王老师看看你们在哪儿。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是最可爱的人,王老师向你们致敬。
其实,在你们的身后,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奉献着。就在地震的当天,许多同学都和前来开家长会的爸爸妈妈回家了,而重灾区及需要途经重灾区才能回家的同学,就被滞留在学校了。你们有家不能回,既要受到余震的惊吓,又要为家里的亲人担心。我们老师呢,一直陪守着你们,就是想替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一份安全感和归宿感。学校领导,后勤工作者(包括食堂、宿管、校讯通等)也始终坚守岗位,在努力地为大家做好服务。当我们在操场上避了一个下午,走进食堂还能吃到热喷喷的饭菜的时候,我就特别想说声“谢谢”,现在,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喊出来:“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然而这些天,让我最感慨的是发生泥石流的那个晚上。滞留在学校的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校长和老师们把你们疏散到了地势较高的示范小学安置点,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当时不知你们留意到没有,我看了是觉得有些心酸。邹书梅老师脚上穿着湿漉漉的鞋子,栢崇艳老师的女儿喊着“妈妈,我饿”,一位热心的同学给了她半块馒头,孩子大口大口的咬着。我在一旁逗她:“黄颖,你真像个小灾民。”余老师呢,别的不说,论年龄也算是我们老师中最大的吧,他在风雨中忙碌了几个小时之后,还亲自跑去街上给大家买来豆浆、包子、感冒药。我想,老师们的这种守护,除了对同学们的关爱,我们同事之间的这种理解和信任,也许也是一种动力吧。
真的,别以为你们身边的这些老师都是凶巴巴,冷酷无情的,不可理喻的。其实,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你的老师们也是特别可爱的人。王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捕捉几个感动的瞬间。
有一位老师,他本是去纪念馆安置点联系帐篷上课一事的,由于帐篷学校用来安置灾民了,于是他就去帮忙扛东西,去大坝子铲泥。他没有去报名,没有声张,直到傍晚回学校开会时,我们看到他成了整个泥人了,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熊老师。
还有一位老师,他饱含深情地创作了赈灾歌曲《妈妈,我走了》,每次试唱他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善良而又真诚的张罡老师。
而由徐仕友,肖开伦老师带领的心理援助志愿队,他们深入灾区,走访灾民,表现得极为耐心。这不,一向热心公益的杨应国老师,为了帮助可怜的灾区小朋友寻找快乐,他给孩子们带去了一大堆玩具。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走访之余,心理援助队的老师们还帮助救援队搬东西,不怕脏,不怕累,特能吃苦耐劳。不仅我们如此,随行的两位专家,他们可是博士生导师,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秘书长,他们也积极的参与到义务劳动中,让人十分感佩。
不仅是抗震救灾,我们生活中也不乏感动。就在两三天前,一位女老师综合一楼办公室到教学一楼办公室,一个人默默地打扫卫生。你可别说这只是扫地而已,在公共场合,能够这么淡然地付出,本来就是一种无私的品质。这是美丽而又谦和的桂萍老师,我们把尊敬的掌声送给她。
想说的实在太多了,但我又不得不打住了。法国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却想说: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 也许爱的语言不能够消除地震留下的阴影,更无法平复你心灵的伤痛。如果沉默是金,就让我们把沉默的金献给死难的同胞们,为他们祈祷:愿他们安息!因为他们最慈爱的父母,最坚强的孩子,正在努力地往前走,正在替他们好好的活着!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把感动融入到未来的奋斗之中。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学会珍惜,学会努力,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放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