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2 03: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第一篇: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作者:邹秀玉 发表时间:2009-9-16 8:21:00 来源:漳州市幼儿园 访问次数:1992

[该论文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开展了“学习、实践、改革、创新——纪念《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20周年”论文征集二等奖]

一、理论基础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特殊教育。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国务院办公厅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二)特殊儿童的概念

什么样的儿童称特殊儿童?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只要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从上面所引的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显然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因此,那些身心特质与一般人虽有差异,但仍能适应普通教育环境者,不能列为特殊儿童。

(三)残疾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本文案例中的特殊儿童属于先天性肢体残缺,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造成个案既脆弱又要强、无法正确面对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的心理特点。上幼儿园是她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也是她脱离家庭的保护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从小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研究背景及案例实录

新生报名时,我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萧虹。她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由爸爸抱着出现在我的面前的。当爸爸抱着她去参观周围环境时,妈妈把我拉到一旁,心事重重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萧虹比较特殊,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她、帮助她,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别让她在幼儿园受委屈了。”听了萧虹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仔细观察起萧虹来,这才发现萧虹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竟穿着长袖衣服,而左手的袖管竟是空荡荡的随着萧虹走路的动作而左右摇摆着。

原来,萧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可能受药物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的手臂残缺。萧虹的爸爸妈妈觉得亏欠了孩子很多,舍不得把她送到特殊的教育机构,觉得那样会对孩子造成更多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在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把萧虹送到我们幼儿园,希望她能受到正规的教育,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萧虹的到来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父母对我们的充分信任,能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忧的是我从来没接触过残疾儿童,生怕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是我执教以来第一次接触特殊儿童,该如何面对她、如何引导她、使她茁壮成长呢?我决定为她建立个案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一)案例实录一

萧虹出生于2002年05月31日,是个漂亮又可爱的小女孩。2005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幼儿园。“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等各种各样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活动室里弥漫着比生离死别更悲壮的气氛。萧虹在奶奶的怀抱中,在爸爸、妈妈、爷爷的簇拥下也来到了幼儿园活动室门口。看到活动室里那悲壮的场面,萧虹用仅有的一只右手手臂紧紧搂着奶奶的脖子,泪水在眼中打转,无助地望着妈妈。而奶奶似乎比萧虹更不舍,嘴里说着“乖,跟老师进去”手却还是紧紧地抱着。当我们好不容易从奶奶手中“抢”过萧虹进了活动室,萧虹的妈妈和奶奶却还不忍离去,站在活动室门口跟另一位老师反复交代“喝水时让她用自己带来的专用的磁性杯,吃饭也让她用专用的磁性碗”“吃饭时,如果她不会,麻烦老师帮助她一下”“尿尿时请老师帮她脱一下裤子”“教育其他孩子不要嘲笑她”„„

(二)案例实录二

萧虹平时都是由妈妈送过来,入园比较早。但是,这几天却是由奶奶送过来,每天都是到了区域活动已经结束了,小朋友准备洗手吃点心的时候才来。到了班级门口,奶奶总要交代老师“老师,萧虹早饭吃得很少,等会儿吃点心时帮她多装一点。”而萧虹却总是躲在奶奶的背后,双手使劲抱住奶奶的腿,说什么也不愿意进教室,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委屈与无助。奶奶向老师反映这几天萧虹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闹情绪,从吃早饭的时候就开始撒娇、哭闹。交谈中奶奶很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因为现在老师对她没有特殊照顾,使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或是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她才不愿意入园。因为还不了解情况,我只能跟她奶奶说我会多照顾她,多关心她,帮助寻找萧虹哭闹的原因,尽快消除萧虹的入园焦虑。

(三)案例实录三

开学一个月了,小朋友的入园焦虑已经基本消除,开始把注意力由关注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出现在活动室门口转向关注活动室里的环境、玩具、同伴。一天,在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小男孩突然对萧虹空空的左手袖管感兴趣,先是在旁边盯着空空的左手袖管看,看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拉着空袖管问“萧虹,你怎么只有一只手?”他的问题引起旁边几个孩子的注意,也转过头来看着萧虹。萧虹发现大家都看着她,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低着头小声说“等我长大了,它就会长出来的。”

(四)案例实录四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我组织孩子模仿小动物爬,在练习了几次后,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要求是必须手膝着地爬。比赛开始了,萧虹和小朋友们一起手膝着地向前爬,但由于少了一只手臂,她的动作明显不协调,速度也慢很多。当爬到一半时,萧虹抬头看看小朋友,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刚才还能坚持按要求手膝着地向前爬的她竟偷偷站起来,猫着腰往前跑了一段距离后才又跪下来爬,最后她和大部分小朋友一起到达终点。

(五)个案主要特点

1.萧虹得到家中所有长辈的精心呵护,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挫折,父母会为她扫平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当出现问题时,家长会不由自主地从萧虹肢体残缺的角度去考虑。

2.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萧虹表现得很争强好胜,害怕因为自己肢体的残缺而在某方面输给同伴、受到同伴的嘲笑。

3.受家长的影响,萧虹不愿直面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宁愿用站不住脚的谎言来自欺欺人。

三、个案生活背景

萧虹生活在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里,爸爸、妈妈都是警察,爷爷奶奶都退休在家,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萧虹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但能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在主观上觉得愧对了孩子,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在学习上灌输地挺多,什么唐诗、英语、数字,都倒背如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身体的残缺,怕孩子受委屈,而且萧虹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经常感冒生病。家长也因此很紧张,对添衣、脱衣的要求很多,总是怕冻着、热着。全家人就以萧虹为“小皇帝”,事事都顺小宝的心,在生活自理方面包办代替了很多。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怕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残疾的打击,所以从小一家人总是以“长大了手臂就会长出来”的谎言向萧虹解释其手臂的残缺。

四、个案分析与指导

(一)个案分析

因为是独生子女,又天生残疾,萧虹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所有人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萧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希望萧虹能比别人更优秀,在背古诗、绘画、看书、数数等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萧虹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家庭的教养态度使萧虹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这里具体分析为三个“过”:

1、过分的照顾。

认为孩子小,又身有残疾,生活上的吃饭、穿脱衣裤、穿脱鞋袜、如厕、盥洗等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剥夺了孩子练习自理的机会,结果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吃不得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习惯。

2、过分的疼爱。

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点”,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多数采取迁就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3、过分的保护。

孩子是需要同伴的,家长怕孩子受到嘲笑、受到委屈、打击自尊,将其保护在家长的羽翼下,很少让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每当孩子不得不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之前,家长都会先去扫除一切障碍,以避免让萧虹受到委屈。如在萧虹入学之前,萧虹的妈妈就会先跟老师交代要特别照顾她、帮助她,别让她在生活上、学习上感到不方便;在萧虹提出想参加幼儿园的舞蹈班时,萧虹的妈妈又赶紧去跟舞蹈班的老师打招呼,希望老师事先教育一下孩子,别让孩子们嘲笑萧虹身体上的残缺。由于家长的这种刻意的、全方位的保护,使萧虹从小到大从没遇到过挫折,也没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

(二)个案指导

1、帮助家长调整心态,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

(1)分析家长的心态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残疾儿童的产生是

家庭的一大不幸,这会使家长产生与健全孩子家长的不同心态。一所聋校对残疾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心态大致可分成三种:一种认为孩子已残,没有希望,读书也没有用,不想让孩子上学;另一种是只想让孩子学点技术,将来生活能有保障,对于文化程度则要求不高;第三种是让孩子残而不废,但苦于没有办法。而我班萧虹妈妈的心态则更矛盾一些。她一方面希望萧虹残而不废,能象正常人一样地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又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在生活上包办得较多,对她的集体生活又充满顾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受到委屈。例如在开学一段时间后萧虹妈妈按照萧虹的意愿帮她报了舞蹈培训班,可是又担心她由于肢体的残缺在舞蹈班里被陌生的伙伴嘲笑。于是在开班之前,萧虹妈妈特地找到舞蹈老师,请老师事先教育好孩子,不要嘲笑萧虹,并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考虑萧虹的特殊性,要求既照顾到萧虹的特殊又不要让萧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要打击萧虹的自尊和自信。

(2)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打消家长的顾虑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以各方面的影响相互协调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是另一个主要方面,而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向家长做宣传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在了解了萧虹父母的顾虑后,我更留心观察萧虹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把她的良好表现反馈给她的父母。此外,我还有意收集展示了萧虹在手工、绘画、结构游戏等活动中的作品及影象资料,邀请萧虹父母在家长开放日进园观摩幼儿园的活动、观察萧虹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让萧虹父母知道虽然萧虹少了一只手臂,但在集体活动中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得很棒,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

(3)深入开展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协同教育

在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之后,与萧虹妈妈的沟通变得容易多了。针对萧虹出现情绪反复的现象,我在作了仔细的观察、分析后和萧虹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首先我向她解释了萧虹闹情绪并不是因为老师没有特殊照顾她,而是因为萧虹的早餐和幼儿园吃早点的间隔时间太短,孩子对幼儿园的点心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在和萧虹的谈话中了解到在家奶奶让她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一个鸡蛋还有一个小馒头,可是心疼孙女的奶奶还是觉得孩子吃得不够多,交代老师让萧虹多喝些豆浆。在喝豆浆的过程中萧虹常跟老师提出她肚子还很饱,当老师答应她可以少喝一点或不喝时,她马上就心情愉快的去参加早操活动了。我建议萧虹妈妈早点让她吃早餐,早点上幼儿园,尽量拉长两次餐点之间的间隔时间。同时我向她介绍了萧虹在幼儿园的表现很独立,在很多活动中萧虹做得不比别人差。作为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意孩子身体上的缺陷,不要让自己不正确的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生活自理是孩子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让她跟小伙伴一起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有利于她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独立生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她掌握一些技能,多为她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她树立信心,使她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别人能做到的她也一定能做到。经过这次谈话,萧虹的妈妈也觉得确实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与家长一起帮助个案形成乐观、独立、坚强的性格

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后,在家园双方的协同教育下,教育孩子时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在生活上有意识地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萧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同伴或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大胆放手让萧虹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对她提出严格的要求,教会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但绝不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她与陌生的小朋友相处,适度地让她遭受一些小挫折,培养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引导萧虹正确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勇敢地承认自己因为身体的特殊而与同伴产生的差距,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缩短与同伴的差距。

五、个案指导成果

(一)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家长对孩子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独立、顺利参与集体活动充满了信心。了解了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重要性、必要性,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健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如今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园协同教育对自身、对孩子带来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变化更加关注。家长欣喜地告诉老师,萧虹在家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有时还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变化是萧虹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这变化和父母积极配合幼儿园协同教育,放心、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慢慢锻炼成长是分不开的。

(二)幼儿的变化

萧虹在家长和老师的协同教育下,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独立性、自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已经能坦然面对自己手臂的残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加体育锻炼、舞蹈、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她都会较乐观地去对待,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她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求助,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现在的她觉得自己很棒,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同伴们能做到的事情,她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三)教师的变化

通过跟踪观察、分析研究这个个案,教师对残疾儿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分析了残疾儿童自身及其家人的矛盾、复杂的心态后,对健康、生命更为珍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与残疾儿童家长沟通的技巧,为今后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一个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个案追踪与观察,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取得的协同教育,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对家长、对教育者本身都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敢于面对残疾的事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时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学会独立地生活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独立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孩子的长远利益来看,家长应该早点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既然身体的残缺已成事实,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创造条件,促进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二)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增强自信。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要比身体健全的人更多,因此,增强残疾儿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2).[2] 王洙、杨希浩、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3] 郭俊峰.从细微处着手促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J].现代特殊教育,2006,(7-8).[4] 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1).[5] 柳树森.湖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研究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6] 陈莉丽.彭霞光谈残疾儿童随班就读[J].教育,2006,(13).[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第二篇: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一项对41名打工子弟学生和23名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而同期调查的相对应的本地学生的检出率为26%。调查还表明,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连云港的情况也是这样。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的孩子,一个需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05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从事的职业中: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2、经济收入方面,父亲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亲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家庭的住房条件:40平米以下的8户,占80%;40-50平米的2户,占20%;生育子女情况:生育1孩的有3户,占30%;生育2孩的有6户,占60%;生育3孩的1户,占10%;家庭里的卫生习惯:非常注重的占30%;比较注重的占50%;不很注重的占20%。

3、孩子在新浦读书情况:有1个孩子在新浦读书的有3户,2个以上的有2户,这表明,凡是只生育1个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带在身边,而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将另一个孩子放在了家乡。对孩子的读书情况: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30%的家长表示有点了解,50%的家长表示不了解。

4、对孩子的辅导:10%的家长经常辅导,20%的家长有时辅导,70%的家长表示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10%的家长会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长自己做家务,30%的家长看书、看电视,在外工作的有40%。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0%,2小时以内的占40%,3小时以内的30%。

5、家庭里订阅报刊:1份都没有的占90%;有1份报刊的占10%。家里的课外书籍:90%的家庭里课外书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里有20本;家长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常看书的占10%;有时看书的占10%;不看书学习的占80%。

6、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每天交流的占10%;经常交流的占10%;不常交流的占80%。孩子和家长说心里话:10%孩子主动说;40%是家长问了才说;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20%的家长表示有时会满足;80%的家长表示从不满足。家长向孩子的许诺:10%的家长表示一定兑现;90%的家长表示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兑现时向孩子作认真的解释。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的占20%;打骂孩子的占8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对孩子读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

建议让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己,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与困境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自己,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城里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品格,今天,我们用关怀感动孩子,明天,孩子用自强感动未来。

第三篇: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一项对41名打工子弟学生和23名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而同期调查的相对应的本地学生的检出率为26。调查还表明,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连云港的情况也是这样。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的孩子,一个需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05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从事的职业中: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2、经济收入方面,父亲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亲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家庭的住房条件:40平米以下的8户,占80;40-50平米的2户,占20;生育子女情况:生育1孩的有3户,占30;生育2孩的有6户,占60;生育3孩的1户,占10;家庭里的卫生习惯:非常注重的占30;比较注重的占50;不很注重的占20。

3、孩子在新浦读书情况:有1个孩子在新浦读书的有3户,2个以上的有2户,这表明,凡是只生育1个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带在身边,而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将另一个孩子放在了家乡。对孩子的读书情况: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30的家长表示有点了解,50的家长表示不了解。

4、对孩子的辅导:10的家长经常辅导,20的家长有时辅导,70的家长表示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10的家长会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长自己做家务,30的家长看书、看电视,在外工作的有40。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0,2小时以内的占40,3小时以内的30。

5、家庭里订阅报刊:1份都没有的占90;有1份报刊的占10。家里的课外书籍:90的家庭里课外书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里有20本;家长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常看书的占10;有时看书的占10;不看书学习的占80。

6、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每天交流的占10;经常交流的占10;不常交流的占80。孩子和家长说心里话:10孩子主动说;40是家长问了才说;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20的家长表示有时会满足;80的家长表示从不满足。家长向孩子的许诺:10的家长表示一定兑现;90的家长表示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兑现时向孩子作认真的解释。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的占20;打骂孩子的占8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对孩子读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

进步。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知识面、见识上与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

原因。

第三、家长没有家教理念,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满足的不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回答: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不少家长希望学校多教育孩子。事实上,他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现在的家教混淆起来了。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说明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二、流动儿童与社会关系

1、同学关系。学生来自各地,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学生们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2、与社区的关系。这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尽管他们没有本地户口,然而新浦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边缘简易的窝棚,都是他们童过的场所。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调查中67的孩子都喜欢这里的生活,理由不外是进步、现代化。他们羡慕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本地上学(38),留在这儿工作(49)。

三、流动儿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目前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孩子上一年级,每学期的借读费190元,2003年,连云港市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引进的技术科技人员等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与市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政府办学不予任何歧视。规定要求,流动人口必须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公安机关办理了暂住户口、能够出示有效的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并且到县区教育部门进行了登记,那么就由其流入地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其暂住户口所在地,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统一安排到公办的学校入学,学校免收借读费、择校费。事实上很少有人能享受。

四、解决方法

1、社会给予尊重。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诸如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问题和在其它的环境、时间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查、辅导、咨询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发展训练。南师大教育科学专家的专题研究表明:“流动花朵”的心理与城市孩子没啥不同。人们认为民工孩子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问题在城里孩子身上也有,教师却只看到民工子弟的缺点,有色眼镜自然得出不正确的观点。

2、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俭、乐观,这个家庭就会是孩子心灵的圣殿与快乐的源泉。如今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举家大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普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则异乎其难。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表示,在全国发起“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应注重对家长的要求,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家长的责任心不能丢。流动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和学校都应为流动儿童的家长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机会,使流动儿童的家庭也能给孩子创造专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3、家长营造安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在解决都市流动人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流动的家庭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比正常情况更显突出,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更为敏感,在不稳定、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家庭中任何一个不利的因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所以,营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亲子氛围对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家长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强迫孩子按自己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克服成长的“短平快”心理,要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按自然的规律进行。再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既然把孩子带出来了,那么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带出来了,如果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的关注,那就意味着只带出一个希望的空壳。缺少关爱的种子,长不成参天的大树。

4、自我提高认知。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在对自己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受制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都市流动人口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获得来自外界的消极评价,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学生必须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以正确应对。建议让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己,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与困境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自己,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城里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品格,今天,我们用关怀感动孩子,明天,孩子用自强感动未来。

第四篇: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05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从事的职业中: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 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对孩子读

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知识面、见识上与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长没有家教理念,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满足的不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回答: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不少家长希望学校多教育孩子。事实上,他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现在的家教混淆起来了。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说明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流动儿童与社会关系

1、同学关系。学生来自各地,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学生们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2、与社区的关系。这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尽管他们没有本地户口,然而新浦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边缘简易的窝棚,都是他们童过的场所。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调查中67%的孩子都喜欢这里的生活,理由不外是进步、现代化。他们羡慕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本地上学(38%),留在这儿工作(49%)。

三、流动儿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目前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主

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四、解决方法

1、社会给予尊重。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诸如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问题和在其它的环境、时间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查、辅导、咨询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发展训练。南师大教育科学专家的专题研究表明:“流动花朵”的心理与城市孩子没啥不同。人们认为民工孩子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问题在城里孩子身上也有,教师却只看到民工子弟的缺点,有色眼镜自然得出不正确的观点。

2、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俭、乐观,这个家庭就会是孩子心灵的圣殿与快乐的源泉。如今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举家大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普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则异乎其难。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表示,在全国发起“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应注重对家长的要求,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家长的责任心不能丢。流动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和学校都应为流动儿童的家长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机会,使流动儿童的家庭也能给孩子创造专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3、家长营造安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在解决都市流动人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流动的家庭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比正常情况更显突出,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更为敏感,在不稳定、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家庭中任何一个不利的因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所以,营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亲子氛围对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

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家长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强迫孩子按自己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克服成长的“短平快”心理,要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按自然的规律进行。再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既然把孩子带出来了,那么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带出来了,如果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的关注,那就意味着只带出一个希望的空壳。缺少关爱的种子,长不成参天的大树。

4、自我提高认知。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在对自己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受制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都市流动人口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获得来自外界的消极评价,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学生必须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以正确应对。建议让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己,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与困境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自己,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城里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品格,今天,我们用关怀感动孩子,明天,孩子用自强感动未来。

第五篇:男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个案研究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十二月

论文题目:男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个案研究

作者姓名:高强强

二零一四年

学校代码 学号2011381203

专 指导老师 毕业时间 教务处

陇东学院学院教育学院学士论文 论文题目:男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个案研究 作者姓名:高强强

业:学前教育

:2015年6月

陇东学院

:张丽萍

摘要

本文对幼儿男教师的入职适应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了解一位幼儿男教师入职前后心里的转变以及职业适应的变化与改变,并在此基上为广大男性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提出可行的建议,帮助幼儿园男老师更好的度过职业适应期,降低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率,帮助其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教育 男幼儿教师 入职适应 幼儿教育

摘要 导言

研究方法与过程结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目录

导言

根据教育部对2008年全国幼儿教师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专任幼儿教师中女性教师比例达到98.5%,专用男性幼儿教师比例只占1.9%,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及依据目前调查结果显示,某校2011级本科学前教育(1)班男生一名,女生59名,学前教育本科(2)班男生4名,女生55名。而2010级专升本班总人数30人,但女生人数也超过20人,男生则少于10人,男生所占百分点较低。而在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这种男性和女性比例也是很普遍的。通过平时的交流发现,有一部分男生毕业后并不把幼儿教师作为就业的首要选择,探讨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让更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加入幼儿教育的行业,是本研究的主要动机。通过我的调查访问,有少数男幼儿教师在初次进入幼儿园工作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例如2010年在长庆桥幼儿园有一名男幼儿教师王老师,自入职上班不到一年时间就离职了。其实这样的例子好有很多,在镇原县的新集幼儿园,有位男幼儿教师在上班后的一段时间,也转入了当地的小学任教,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入职适应在幼儿教育中显示的尤为重要。入职适应是指教师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教学环境,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从而胜任其角色,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对男性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研究:1.有助于男性幼儿教师正确认识男性幼儿教师这一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改变职业偏见。2.有助于男性幼儿教师正确处理入职适应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轻松跨域入职适应期。3.壮大男性幼儿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师资中的比例,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是方山中心幼儿园的一名男幼儿教师张老师。张老师2012年毕业于定西师范专业学院,是该幼儿园唯一的男性幼儿教师。二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访谈法。

三 研究过程

访谈之前预先设好题目,只要是针对张老师入职历程、工作现状、日常生活、以及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未来规划。对其他老师的访谈,主要是为了获取她们对张老师在幼儿园中带班以及生活表现的看法。通过观察访谈分析研究并且进行全程录音,再把录音转化为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四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张老师入职历程、工作现状、日常生活、以及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未来规划的了解以及其他老师看法的分析,总结出影响男性幼儿教师入职适应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把它总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职业的一种认同。职业认同也是男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最为关键的前提基础,也是个体从事幼教工作的持久动力。说起来张老师的职业经历也应该从他的大学选择专业开始,张老师首先选择的是经济管理

专业,由于自己高考成绩仅仅和高考分数线擦肩而过却被调剂到了学前教育专业,一开始进入这个新的班级看到班上那么多的女生,而班上却只有三个男生,张老师倍感压力,而且整天呆在女生当中也特别压抑,后来随着接触一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比如钢琴、声乐、学前卫生学、突然感觉也挺有意思的,再加上自己平时对歌曲和器乐比较感兴趣,就打消了申请转专业的念头。另外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想要在大学刚刚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稳定的的工作也实属不容易,好多应届毕业生都是先就业再择业。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对学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改变幼师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这种契合刚刚迎合了张老师当时的求职动机。但是他的好多朋友都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开玩笑,说实话当时心理负担挺重的,并且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认同心理准备不足,认为男性只有无能之辈才当幼儿教师。

由于他对这个职业有最初的的认同感,所以才说服了家长,坦然的面对朋友的偏见,经过三年的工作磨练,张老师在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认识到要充分发挥男性在这个行业的优势,只要自己努力,在学前教育领还是有发展前途的。当我又把问题转向张老师对未来事业的打算时,张老师则说目前在幼儿园进展还是相当顺利的,他愿意挺身在这个行业,把幼儿教育发展成事业。

2.人格特征

人格是包含了个性、气质、性格的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他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同时还要性格开朗,喜欢孩子,能够完全使自己走进孩子的角色中去。如果是男幼儿教师更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细心、耐心、亲切、容易相处、能坚持、可能还要不怕流言蜚语的性格特征。早我与张老师谈到与同事的相处时,他特别提到,幼儿园里的女老师对自己都挺照顾的,(也可能是是由于他是幼儿园唯一的男老师),张老师说道与人相处并不是自己的难处,他讲到自己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自从上学到走上职业生涯,人缘一只挺不错的,这与他平时踏踏实实,低调的作风有关。我就顺便问了一下张老师与人相处秘诀,张老师告诉我他的绝招。①低调平和的面对自己。刚从教师到学生的角色转换,难免不习惯事事亲力亲为。这时就要又不怕“吃亏”的精神,张老师讲所谓“吃亏”,其实是帮助自己成长的一次契机,作为男幼儿教师,难免会多一点体力活,不要怕牺牲自己的体力做清洁工作,照料幼儿的生活,不要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或空班时间,做教具、备课、也不要怕自己能力不足而错过任何一个能够独立承担任务的机会,更不要斤斤计较工作的多少,刻意的按照既定的工作范围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做某件事。张老师说不怕做,就怕没机会做,甚至不去做。张老师说新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从早晨踏入幼儿园开始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要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怀着重新学习的态度,多做多问多思考,争取事事亲力亲为,为自己争得磨练的机会,能够就能够尽快独当一面,获得领导、同事、家长的认可与信任。②诚恳谦虚的面对他人。保持一个新教师应有的谦虚,温和的态度,从微笑迎接每个人开始,园内的每一位同事,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引路人,他们是我们工作的伙伴,专业发展的支持者,要尊重、欣赏她们。当自己感到困惑时,可以主动和搭班老师、保育员进行交流,不要过分自尊、敏感、猜疑、怕被取笑,与人交往贵在坦诚相见,相互了解有利于今后共事。发现同事需要帮助时,不要吝啬自己的善良,及时主动的提供关怀与帮助,必定会得到他人的欣赏;在自己接受同事的帮助后更要报以真诚的微笑与感谢,这样相互理解与帮助,很快就会收到同事的认可和接纳,大家终会和谐,愉快共事;张老师也告诉我如果遇到分歧时,避免因于同事的私人关系而影响工作,可以等到适当的时机,主动约同事一同休假娱乐,化戾气为祥和。③踏实勤奋的面对工作,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负起在其位,谋其职的责任。张老师说而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新教师抱着一套新颖、先进的理念来到工作岗位,时刻等待机会的到来大展拳脚,脱颖而出。但是作为新教师,势必有不清楚的地方,在经验和能力上也难免不足,因此领导可能不会将一些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时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怠慢,放弃目标,任然要踏踏实实的干出成绩,显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才会是众人对你刮目相看。另外要处理好自己的标新立异,与同事的意见求同存异,合作分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工作风格,作为新教师,在抒发自己的观点前,一定要先听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④宁静快乐的面对生活。宁静致远,快乐扬帆。幼儿园里是沸腾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各类事情纷繁琐碎,新教师不习惯此景,一天下来便觉得心力交瘁,体力透支,没关系。下班之后赶快给自己找会一点儿宁静,放松身心,不但可以平复心情,也可以让你深谋远虑。精做沉思,心中默念一个能让自己愉快而沉静的词或是想象一副优美的自然风光,如“幸;福”之词,“西湖荷花”的美景,慢慢让一天的嘈杂轻轻远离,回归心灵的平和;培养快乐的习惯,从清晨起床就微笑开始,周围的环境,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因我而美丽充实,同样用这种快乐和幸福感染他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机遇;对生活说声谢谢,谢谢它让你成长在幸福的家庭中备受家人的关爱,谢谢它让你工作在幼儿园里以重温童真的乐趣,谢谢他让你经经历挫折接受社会的考验与认同,谢谢他让你在困难中得到人间的情暖。无需抱怨生活中的不平或是过分苛刻要求,只享受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3.个人专业提升能力

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职业技能的核心要素,是个体职业适应和发展的立基之本。正如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所说:“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迅速的发展技能,而且也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新教师快速的提升保教能力的极好途径。作为一名男幼儿教师应该保持高度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课题,在平时教学中有意锻炼,培养研究意识,经常思考与阅读,新教师无疑是有参与教研活动资格的,但是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手,需要时间来适应和融入教研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张老师也告诉我一些有关教研工作的经验,说道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因为是新手,没有被邀请发言之前,不可冒然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对”前辈“表现出尊重。随时撰写教养笔记,教养笔记是幼儿园教师的教育随笔,教师通过记录幼儿的言语,行为,日常习惯等来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养笔记写好要抽取时间来看,或许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萌发出新的教育思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所写的教养笔记与其他老师分享。教师不要忽视这小小的记笔记的行为,他却是我们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并且还为儿童的成长记录袋提供依据。

(二)外部因素 1.经济收入

经济受收入是人赖以生活的物质保障。男性进入幼儿教育领域所面临最客观问题就是经济收入,好多男性在本科或是专科毕业后,个体年龄已经进入婚配年龄,面临着结婚生子。同时还要照顾家人,通过了解张老师是如何对待在任职期间是如何看待自己薪水这一问题,张老师自己说刚开始工资收入与其他职业相比较是偏低,张老师说他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靠做兼职来弥补主职工资的,张老师说自己在大学期间就经营一家网店,由于现在工作稳定,可以腾出相对固定的时间继续做网店,收入还是相对可观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薪水偏低是影响男幼儿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使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生存下去,我们就要在工资机制这一方面下功夫。

2他人的态度 他人态度是指在主体从事某类活动时别人对主体的看法与评价等。当个体在从事某类活动时,如果是得到了重要他人的支持,那么个体在从事这一活动时首先在态度方面是积极的,再加上个体的不断努力,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倘若起初就遭到重要他人的全盘否定,那么个体是很难将某一活动进行下去的。我们在谈到这点时,张老师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当初在选择这一职业是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当时张老师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就业压力大,自己朋友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偏见,还有其他一些问题。经过了巨大的思想斗争,张老师最后还是决定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行,因为他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张老师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目前就业压力这样大,如果从事幼教,以后发展为园长其实也蛮好的,再说了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完全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看来,他人的看法尽管是外因,但还是对个体选择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我与张老师谈到如果面对未来的另一半时,张老师却显得的很迷茫,因为自从工作后,也有人给张老师介绍对象,得知张老师的职业后,对方显得不能接受,张老师最后说如果未来另一半都无法接受这一条件时,他也有可能考虑转行,所以我们更应该让那些重要他人去了解男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增加职业认同感。

3.人际交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而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人际交往是针对男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园管理层、共事教师还有其他人员,以及与家长的人际交往关系。

①男幼儿教师与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张老师和我在谈到与幼儿的人际交往时,事实上和我当时的想法完全是相反的,我在想张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肯定总结了不少与幼儿相处的经验,不用再去注重这些了。张老师说光靠实习那点经验完全是不够的,因为当我们走上工作舞台后,还会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情形。例如孩子“尿在裤子上”以及“孩子把屎拉在裤子上”的情形,还有孩子有可能把自己的纽扣摘下来,放在嘴里等等好多,这些都是很危险的。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张老师在刚走上幼教的道路后,自己还是充满信心的,尽力的把自己的的知识才华展示给孩子们,但是他却很少与幼儿交流,看到大三班的小朋友和其他老师在一起玩的那么开心,张老师更多的是一种羡慕。张老师说他就私下向大三班的班主任田老师请教,说起这次请教张老师还是颇有收获的,说到这里张老师特别向我强调了新老师一定要大胆自信主动地去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大男子主义”,不要怕向别人学习没面子,其实通过学习,是一次很好的进步。张老师请教后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田老师告诉他让幼儿能够喜欢老师,首先老师要去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年龄差异,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差异。让幼儿能够喜欢上你,我们老师就要表情和善,态度和蔼,开口长笑让幼儿时时刻刻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田老师还说,老师还要掌握一些幼儿的基本情况,关注幼儿喜欢的事情,经常与幼儿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动画片里的角色,喜欢看的图画书,爱玩的游戏以及家里发生的事。张老师开心的告诉我,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当他再一次和孩子们聊起动画片时,孩子们都是那么的开心,甚至激动地站起来抢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顿时就不一样了,还有的小朋友下课也会主动找老师一起做游戏。张老师说自己也不会想到会有这样大的收获,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值得开心的事。

②男幼儿教师与幼儿园管理层、共事教师、及其他人员的人际交往。

张老师说自己也是幼儿园唯一的男教师,刚来幼儿园,是很不适应,园长对自己是特别照顾的。张老师说园长是最有可能影响你工作是否顺利的人,与院长相处要牢记:对领导要尊敬,不要在表面急于表现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与共事教师的交往,张老师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当你做为一名新老师入园时,院长都会搭配好老师或者带教师傅,他们可能与你趣味趣味相投,一见如故,也可能因性格不合而很难相处。张老师说:面对这些人,你可以不必屈从他们的意见,或强迫自己成为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是你应该尽最大可能表现出友善,如果你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人,你工作时的心情会更加愉悦。张老师说到这里时,就会叹口气,幼儿园空间小,女性教师居多,有时会有一些闲言碎语,你也会身处其中。作为新教师,你要避免说他人闲话,卷入是非,参与小圈子一类的事情。幼儿园的教职工中,年龄有老中青之别,学历、职务有高低之分,但是他们的人格平等,所以对于大家应该一视同仁,把每一个同事都当做朋友。面对别人对你说的闲话,你可以做到“倾听、微笑、然后离开。”不需要在其他老师面前说“请不要在我面前说闲话”这类话,只需要倾听别人的话而不发表任何言论即可,更不要将闲话传给别人。张老师最后还告诉我,要记住,作为新教师,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能会引起麻烦。

③处理好与家长的人际关系。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是幼儿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与张老师聊到如何同家长处理好关系,张老师笑着说自己以前也是从来没有以教师的身份同家长交流的,记得第一次开家长会,园长说每个带班老师都要发言,当到了自己发言时自己当时还是挺紧张,心跳的速度都加快了,脸色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在每天的接送中也会遇到好多问题,比如说早上送孩子上学的可能是幼儿的父亲,而下午接送的就有可能变成孩子的奶奶,显然家长有事难免会忘了带上接送卡,而孩子的奶奶对接送卡可能由于认识不足,显然不会去重视,有时还要硬把孩子带走,张老师说这时我们做老师的就要耐心的去给家长讲解。

张老师说自己刚开始入职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家长,现在想起来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不同的家长的知识水平是不同的,并且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匮乏,需要教师的指导。张老师说有的家长讲话和他讲话有时声音特别大,而且有时候还会说的面红耳赤,就像吵架一样;还有一些家长讲话就像小蜜蜂似的,讲了一大堆你最终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张老师说有的家长还是心特别好的,有的时候还会把家里的水果带一些送给老师,还有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提一些鸡蛋送给老师,其实这种场面有时还是让老师会很尴尬的,张老师说自己刚来单位上班根本就不习惯,特别是受不了那些讲话就想和你要吵架一样的家长。张老师说最让自己难忘的是又一次在和家长谈话时,和一位家长由于某些原因就吵了一架。当时自己都有动了不想干这一行的念头,张老师说自己最终在好多朋友和同事的开导下,还是留下了。

张老师说起现在想起这些事情其实也不算啥大事情,只是自己当时刚刚入职,没有经验,心情急切,也缺乏耐心,不过在这个岗位上干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不会有胆怯感,当你的成绩越来越出色,你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张老师说从事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完全不适应,再到适应的过程,习惯了自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张老师对我说在与家长谈话时一定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双方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张老师说当时的自己由于刚进入这一领域,也不懂得一些沟通的技巧。张老师说家长在谈起自己孩子时都会说自己的孩子怎么聪明、怎么能干、但是我们是班主任在学校里自然知道孩子的情况,觉得孩子表现并不怎么出色,我们在听家长说这些时不能直接说把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一般,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肯定,谈到幼儿缺点时,自然做老师的要巧妙使用语言。

(三)对策与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男性幼儿教育者虽然从事着幼儿教育工作,但是他们从内心里并未真正认同自己的职业,还是认为幼儿教育是一门女性化的职业,是不屑于自己的职业的,认为他们选择这个职业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与身边从事其他职业的男性相比他们会觉得整天与小孩子打交道不是大男子汉该干的事,于是他们往往有着另择他业的打算。男性幼教自己本身观念的未转变是阻碍男性幼教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对职业缺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很多男性幼儿教师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并非是出于自愿的,迫于家庭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得已选择这个专业,并且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儿教育。他们的内心一直充斥着不满情绪,这部分人本身是不情愿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在他们工作成为正式的幼儿教师之后,对这份职业还是抱有排斥和抵触心理,在毕业之后很难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中去,同时也很难培养起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资通常被看做衡量一个人个人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很多人判定是否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虽然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但是总体上来说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让很多男性幼儿教师觉得并没有在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渐渐认同了他人的看法,觉得男性从事幼儿教育是不光彩的也是没有能力的体现,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也因此缺失。在当今社会教师虽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这种现象让很多已经从事幼儿教育的男性心里觉得很压抑,在工作时没有动力,平时羞于提起自己的职业,觉得提起自己的职业会抬不起头来,心里对自己选择从事这个职业是否正确始终存有疑虑。男性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等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时常会与女性教师产生不同看法,由于现在幼儿教师还是以女性为主,所以男性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思路往往很难实现和接受,这难免会让男性幼儿教师在工作时产生一种孤立感,因此会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幼教职业,长此以往定会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职业发展,难以真正发挥男性幼儿教师的优势。

传统思想认为,男性大多都是大手大脚不够细心的,而把年幼的孩子交给这些男性教师让他们很不放心。在很多家长眼里女性教师更具有母性也更加温柔,在教育幼儿方面比男性幼儿教师更有经验,她们更能了解孩子的需求进而可以把孩子照顾得更好。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家长往往对男性幼儿教师表现出不信任更有甚者会直接拒绝让男性幼儿教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些表现无疑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职业认同感难以形成,并且也因此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

男性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改善策略:

(一)有针对的添加适合男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而实践性的课程较少,尤其是针对男生的实践性课程较少,基本都是上按照女孩子的特点设计。对于男性来说舞蹈、音乐之类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学校应该安排一些适合男生的课程让他们进行学习,并且对他们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课程,解决他们从事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困扰以及培养他们的刚毅、果断等的性格品质,真正坚定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在就业之前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毕业之后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然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

(二)提高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关注度 男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者中的少数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也一直很难得到广大群众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对于此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其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力度,如拍摄相应的视频短片或者制作一些公益动画进行播放,正确的引导广大群众抛开传统观念,去认识幼儿教育这门职业以及从事幼儿教育中的男性教师。通过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男性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从而转变传统观念。让男性幼教渐渐走出角落,得到来自于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社会的公平对待,进而给予他们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心。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问题是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原因,1997—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与教育部随后推出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提到了有关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问题,但对于男教师而言,工资仍是较低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投资经费,使得幼儿教师获得一定的资金保障,这样会让男性幼儿教师在心理上不觉得低于其他职业,改变当初从事幼教只为养家糊口的想法,从而从内心接受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认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四)发展男性优势,得到社会认可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相比于女性男性机械的能力较强,男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教学中速度、力度等方面会表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治疗日益凸显的儿童肥胖症的“一剂良药”,同时考虑到儿童在成长初期的很多主要行为和性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来逐步形成的,在幼儿园里如果教师性别结构过于单一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男性倾向于场独立型,而女性倾向于场依存型,男性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独立自主的个性,同时对儿童勇敢、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儿童后天品质的养成打下了基础。另外,男性幼儿教师的加入,可以改变幼儿园单一的性别结构,使得幼儿园在管理和教学各个方面得到完善,为幼儿园注入新的活力。基于男性的这些特质,男性幼儿教师应当善于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通过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应用,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五)男幼儿教师自身的入职适应的个体努力和自我调节

我们经常说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首先男幼儿教师自己先要合理认识入职适应,正确对待入职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正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对于任务难度过高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不要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寻找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去做,提高自信心。同时,男幼儿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和同事一起踏青。联系一下周边附近和自己有同样工作的男幼儿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工作压力大时,适时放松一下,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燕.《幼儿园新教师上岗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122

2张玉华《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1.136-169.3李霞,陈亚男,袁凌芸,陆雅婧,张良堂,陈松星.男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江西: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9.4殷文杰,邱智.德幼儿园男教师入职心里个案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下载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当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

    谈体育教学对残疾儿童心理转变的作用

    谈体育教学对残疾儿童心理转变的作用 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周裳瑜 一个截去整只左手,只剩一条左臂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性格孤僻,不爱交往,上体育课时,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

    美术心育疗法对残疾儿童心理矫正的研究

    美术心育疗法对残疾儿童心理矫正的研究杨婷摘要:针对美术心育对残疾儿童心理的影响,2010年3月——2011年2月,我们研究小组开展了应用美术教育原理,帮助残疾儿童作心理康复的试验......

    复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研究(推荐5篇)

    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研究内容摘要:从个案研究出发,本文阐述一例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情绪和 行为问题的干预案例及其方法与策略。在对案主的干预过程中,主要采......

    残疾证明(共5则范文)

    残疾证明 尊敬的民政局领导: 我叫李锦兰,现年69岁,横山县赵石畔镇白家梁村人。因04年得脑梗塞,导致身体重度残疾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并办理了残疾证。现在家中只有我和老伴两人,无任......

    残疾情况证明(共5篇)

    残疾情况证明表注意:1、证明人必须是村委会(居委会)组成人员;2、证明人必须如实证明被证明人的实际残疾情况及障碍程度;3、证明人对被证明人终身负责,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

    小学教育的个案研究(共5篇)

    学困生改变的个案研究 一前言二、 自古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着个人能力和行为的差异,是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常常困扰着许多老师和家长。年轻的老师经常是束手无策常求助于有......

    幼儿特殊行为个案研究(共5则范文)

    摘要 前言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对幼儿午睡问题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在实践中收集资料信息,认真分析总结,进一步调查幼儿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