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思考
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为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其中私人占有是前提和基础,股份制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明晰,而股份制是最有效的组合的聚集各市场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组织形式。从生产力来看,股份制是筹集资本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杠杆。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规模惊人的扩大了,单个资本不可单纯建立的企业就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社会的企业”。从生产关系来看,股份制提高了资本家的社会化程度。因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从管理来看,股份制有利于
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的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显然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与个人利益相结合,通过股份制的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水平的目标和任务,缩小与城市的收入差别,根本在于迅速提高农民的财产收入水平。因此。要在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制合作制,对于推进“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资者有其股”、“股者有其财”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体地说,有以下多种形式:
一是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二是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科技性、专业性可以组成股份合作社,成为集体经济组织。少数人也可以组织股份合作小组。
三是允许农民宅基地上市交易,或者入股,取与土地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的办法,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收入的渠道。按照我国的法律,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私人所有,是私人财产,而宅基地面的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使用权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房屋所有人的户口已经迁离本村后意味着已经不再是本村集体成员,那么是否可以归还宅基地使用权呢?从现行的法律规定,户口迁出本村不再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应当交回集体,如果不交回的话,就应当交纳土地使用费。解决的办法有五:一是宅基地所有权私有化,允许宅基地上市交易。二是限制对宅基地的审批。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居民一户一处宅基地,严格审批。三是加强并提高对宅基地的收费。四是对主动交回宅基地给予奖励和支付报酬。五是对户口还在本
村,但不在此处居住的宅基地可以采取与土地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方式。
四是集体耕地、集体企业和资金、财产,也可以采取入股形式取得收入或分成利润。我最近对宜昌市22个村调查,2013年共有村级集体收入2673.5万元,村均收入121.5万元,除去宜都市响水洞村年集体收入2004万元的不可比因素后,村均集体收入31.9万元。这些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村级集体企业,如村级小水电站、各种矿场、如金矿]采石场,各种承包耕地和经营收入,各种服务收入等。普遍采取了股权的形式,固定取得股权收入。成为村级开支的重要来源。伍家岗共同村,已经不满足于征用土地得现金的方式,他们与政府协商,将征用集体土地的15%比例,取得土地产权。在土地上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企业。五是鼓励城乡资金和财产入股,发展农村各种专业化经营。
六是鼓励各种技术、专利和创造发明入股,发展农村科技事业。
七是对于集体土地征用,也可以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征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征收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多,单纯采取用资金补偿的方式越来越不合理,产生的后患无穷。因此,对于集体征用土地可以采取资金补偿与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其理由是:城镇化征用土地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贸易住宅建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业贸易住宅建设普遍采取的是企业开发或经营方式条件下进行,因此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选择土地使用权入股,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尊重被征用土地人的合理诉求和选择,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
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律硕士导师、中国法学会员、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廉政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第二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关于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经历了自发探索试点(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末期)、引导鼓励开展(2000至2004年)、稳步有序开展(2005至2013年)、全面部署推进(2014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将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作出全面推进的部署)的过程。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有9523个村社(约占总村社数32%)完成改革,累计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581.4亿元,界定股东1365.3万人。
浙委发〔2014〕7号《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底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为此,笔者对浙江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问题作了专题调研。
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初步成效
(一)强化了农民集体财产权利保障,推动了农民经济人身份与社会人身份的分离。改革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以合作制为基石、引入股份制,将集体资产(不包括农民依法占有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折股确权到人,实行按人表决、按股分配“股份合作制”,赋予了农民更加清晰而有保障的集体财产权利。从资产量化范围看,资源性与公益性资产普遍不作量化,一般按经营性净资产量化折股。从股种设置类型看,集体股普遍不再设置,一般以人口股为主、农龄股为辅,按人配股、按户发证;人口股具有表决权和分红权,其他股种只有分红权。从股权管理方式看,一般实行静态管理“生不增、死不减、可继承”,少数实行动态管理。从股权权能搞活看,实行静态管理的村社,经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意允许在社内流转。
(二)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产权政策性配置与市场化配置的耦合。改革坚持化解历史形成矛盾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相并举。一是折股确权“初次配置”注重公平,体现宽接收、广覆盖,各地针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有关利益诉求,实行差别化的普惠式配股政策,化解了村社长期积累的一大批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并防止了新的类似矛盾发生。二是流转交易追求效率,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二次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公开公正透明流转交易,防范集体资产流失。三是在集体经营管理班子的监督激励机制建设上有了新探索。如杭州市江干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独立董事”制度;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职班子成员“职务股”制度等。
(三)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推动了集体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提升。一是增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传统集体产权治理结构下,社员与集体利益联结较为松散,改革后,在农民与集体之间形成了按股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对收益分配的意识强化,对村社干部带领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倒逼压力,进而增强村社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干群合力与内生动力。二是拓宽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一方面,采用项目股份制的方式面向股东、社会及其他经济组织等多主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提升了集体“三资”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开始走出社区寻找开发项目,或是由股份经济合作社抱团开发、或是参股到其他市场主体中进行投资经营。
(四)消解了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束缚,推动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共进。改革赋予农民更加清晰的集体资产股权,一是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的地方,原社区性集体经济在城市土壤中的发展空间得以有效开辟,为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在农村社区,股权成为农民的“活存折”,确立了“权跟人走”的制度,破解农民进城“人户分离”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人口集聚。通过改革化解了因村社之间实力强弱和贫富差距而导致“并村不并心”的难题,因村制宜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合并重组,实现了资产融合、农民融合。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调研中有关部门和基层反映看,当前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或挑战。
(一)在有关问题看法上有争论,认识尚需统一。一是针对股份合作制改革全覆盖的要求,部分基层干部认为远离城镇的经济薄弱村或空壳村改革后的股份无实际价值。这种看法注重股份分红功能,忽视了其在固化集体财产关系上的长远意义。二是针对集体资产量化的范围,一些基层干部觉得应对全部集体资产进行彻底量化。这种看法,没有认识到公益性资产、资源性资产难以货币计量的客观现实,没有看到股份在收益分配中已涵盖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资产产生收益的实际。三是针对股权静态管理的政策要求,少数人认为要尊重传统习惯,对未撤村建居的村社实行动态管理。这种思维,沿袭了早先农村土地承包中“生增死减”的惯性,忽视了“权跟人(户)走”的改革取向和基本立场。四是针对深化改革的方向,个别人要求把股份经济合作社完全改造为独立的纯粹市场主体。这种观点,误把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同于一般公司企业,忽视了其政治功能。
(二)在配套政策支撑上不到位,瓶颈亟待突破。一是因历史和政策原因,未完全为集体资产依法颁发土地证与房产证,影响了资产权属的法律效力,削弱了集体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有效性。二是在税收政策上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公司企业,税收负担大为加重。三是金融机构以缺乏法律明确规定为由,不认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予其信贷。
(三)在改革深化提升上受制约,机制有待创新。一是股权流转受制约。尽管允许股权在社内流转、部分地区向社外流转放开,但其主要功能仍被视作分配的依据,从而导致股权在现实中难以流转起来。二是经营机制搞活受制约。农民对经营风险存在强烈的回避心理,发展活力不足;董事会成员等经营管理者一般只能拿到由上级政府核定的工资薪酬,缺乏开拓创新的物质利益激励。三是经营人才素质受制约。董事会成员大都是原村社班子人员,经营能力普遍偏低。四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滞后。
(四)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压力大,扶持急需加强。一是发展空间小。在城郊地区,受规划管控的部分村社在城镇规划上无项目安排,不符合规划的物业却需拆除,改造提升难;村级留用地政策在县级层面未有效实施,已实施的地方指标少、落实难,办理手续时间跨度长;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则普遍缺乏兴建物业项目的区位优势。二是社会负担重。在“撤村建居”社区,公共财政未能及时均等覆盖,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占股份经济合作社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且在转为城市社区过程中原村社公益性资产的移交处置缺少补偿。三是分配要求高。原社员变股东后,分配意识不断强化乃至膨胀;部分村社干部为“凝聚”人气和在换届中能继续当选,存在实施超收益分配或无收益分配的冲动。
需要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做好下一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坚持党政主导,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
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是单靠村经济合作社能自我实施的,更需要党政主导。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党委、政府要把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要加快为集体所有土地与房屋等资产确权颁证;加快完善股份经济合作社工商登记办法;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加快公共财政均等覆盖农村社区进程;全面实施和优化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充分依靠群众,切实找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平衡点和公约数
政府要从综合解决现实农村矛盾纠纷和保护最广大农民长远利益的高度,依靠群众找准群众利益平衡点和社会和谐公约数。在资产量化上,清产核资结果及折股计值资产公开公示,群众有需要的,可进行评估;在股种设置上,重在简便易行,推动权跟人走,允许个别村社多样化、多元化设置;在股权配置上,重在公平公正,目前倡导的“广覆盖、宽接受”,“复杂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民主化、民主问题公开化”等做法,可作为妥善处理特殊群体和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的有效法子。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审慎稳妥操盘,分步有序有效搞活股权权能
调研发现,当下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无论是经济发达村社还是薄弱村社,股东普遍不愿、不敢流出股权。为此,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引导目前实行动态管理的股权向静态管理转变,这是赋权活权的基本前提,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研究制定股权流转、抵押机制,在现阶段股权的流转、抵押须经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意。在股权流转上,对城市化和公司化治理水平较高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允许各类股权在社内外流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流转给社内股东;对完全农村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口股流转一般以社内为主,审慎向社外流转。在股权抵押融资上,主要是那些拥有可观、稳定、可持续分红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用股份分红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加强管理服务,加快构建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加快建设县、乡两级联通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在流转交易内容设置上,将依法可交易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住房财产权、集体经济股权和其他依法可交易的农村产权等纳入统一流转交易平台。在流转交易制度建设上,按流转交易品种制订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规则及相应服务指南,加快培育发展农村资产评估中介服务组织,同步跟进流转交易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坚持分类推进,牢牢把握底线思维和市场取向的原则与方向
把握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要求,对改革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改革深化的文章。第一类,高度城镇化区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逐步探索向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应治理模式转型,走向现代企业;个别资产量极少的经民主决策和上级批准,也可终止解散。第二类,即将城镇化区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撤村建居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的进程,有序推进“政社分离”,待完全城镇化后走第一类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路子。第三类,将长期处于农村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要牢牢坚持和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底线,重在创新和完善经营治理机制,多措并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得实惠。
(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加强立法工作,及早谋划和修订出台《浙江省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条例》
修订立法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扩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地位。在确认集体经济组织定位不变的前提下,使之不仅适用于农村地区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基本经营制度,也适用于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需要。二是创新组织治理方式。体现合作制与股份制相结合的特点,明确股东资格、股东权利义务关系和组织治理机制。三是创新规定股权流转、抵押、继承、担保等,理清股权的内涵、推动“三权分离”,做到“一权”的流转不影响另外“两权”的享有。四是健全完善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体系。
(作者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第三篇: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多年来,贵州省**州广大农村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始终难于摆脱农村火灾的困扰,始终属于全省及至全国农村火灾的重灾区。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为切实有效遏制农村火灾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落实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工作“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进一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火灾的高发势头。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 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国家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XX—2011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 0o8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 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XX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XX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 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二)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全面加强以农村“三大法宝”、“五大改造”为主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全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州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认识,统筹协调发改委、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资源,突出重点,多管齐下,以抓好“四个结合”(即农村’防火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为突破点,切实加大“三农”建设中消防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社会责任。据统计,XX年以来,**州建设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每年平均捆绑使用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建设。消防规划是消防工作发展与建设的行动指南,为确保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立项、同规划、同实施。多年来,**州委、州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消防建设规划领导小组,按照“科学合理,高效廉洁”的原则,分批次对全州5o户以上村寨进行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对50至99户村寨,全面实施“三大法宝”(即消防池、消防机动泵、志愿消防队)建设;对1o0户以上村寨则实施以“五大改造”(即寨改、房改、电改、灶改、水改)为主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州共有1076个村寨编制了消防规划,已实 施了寨改236个,房改47041栋,开辟防火线1760条117 8 38米;实施电改8799o户,厨改61334户;修建高位消防水池804个50804立方米,普通消防水池3305个177523立方米,修建进村道路1206条558221米;配置消防机动泵1039台、水枪2111支、水带8563条。
(三)加强农村消防队伍组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消防队伍在灭火救灾中的作用。
1、以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为主导,加快农村消防力量建设。针对**州农村大寨多,距离县城远,并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特点,各乡镇政府一是成立了以乡镇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防火安全委员会;二是依托公安派出所、森林护卫队、抢险机动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联防队,建立乡镇兼职消防队;三是通过政府出资或增加事业编制的形式,在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建设专职消防队,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装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和灭火演练,以提高其灭火救援能力。
2、以建立农村志愿消防队为基础,大力加强村寨消防队伍力量建设。农村火灾主要立足于自救,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消灭,**州各大村寨一是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村小组领导为成员的村民防火安全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和成年公民组成的志愿消防;三是成立以三十户联防为主的村民联防小组,轮流值班巡逻,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四是四是建立了鸣锣喊寨、守寨护寨等队伍。此外,各大村寨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了灭火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灭火演练,以提高各队员的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目前,**州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o人,鸣锣喊寨队伍361o支7893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为加快**州农村消防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委、州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理农村火灾总结出的经验和措施,与省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XX年8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4次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明确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步骤,确定分五年时间对全州150个5 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施农房保险等,预算总投资5.85亿元,分五年实施,省政府每年给予1200万元的经费补助。为确保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采取了“六项”工作措施。
1、“三项”保障制度:一是组织保障。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消防的副州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试点县市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试点、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度保障。为随时掌握农村消防试点工作进度,州政府还建立工作进度周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奖惩制度。三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州委、州政府通过政府出资、群众集资、捆绑项目资金,以及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为试点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2、“六项”工作措施:一是深度调研,科学规划。为确保农村消防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同步实施,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对农村大寨进行普查、调研,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试点村寨消防规划。二是制定《细则》,明确标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细则》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六改”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列入国家和省、州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按照“四改、三保、两强、一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同时,各县市按照州政府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四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为确保消防建设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州委、州政府将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列入2011年拟办的 “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全州消防试点示范村寨来建设。同时要求每个县市根据财力情况,完成2个以上消防试点村寨消防建设,并以责任书的形式把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固定下来,形成州县齐抓共建的格局。五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建设由州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具体负责工作总协调、总督导,负总责。并针对不同村寨、不同农户的不同特点,建设、供电、水利、消防等部门按照州政府《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逐户调查测算,制作了统一标准、不同类型的“厨改”、“电改”图集,使试点建设工作规范进行。六是规范施工,确保质量。为确保试点建设,各县市结合试点建设工程量大、涉及农户多建设的特点,分别从建设、交通、水利、供电、消防等业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试点 村寨进行蹲点督促指导,还专门组织试点村寨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寨有1支掌握施工技术、懂得施工要求和标准的施工队伍,使试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得以保证。
目前,已按《方案》要求完成了57个试点建设任务。5 7个试点共实施了室内电改11466户,厨改8177户,修建高位水池48个10083立方米,普通消防水池2oo个11947立方米,铺设消防管网99.05千米,安装消火栓394个,购置消防机动泵135台,购置水带4525米,制作永久性消防宣传标语182幅,警示牌87块。
第四篇: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多年来,贵州省**州广大农村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始终难于摆脱农村火灾的困扰,始终属于全省及至全国农村火灾的重灾区。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为切实有效遏制农村火灾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落实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工作“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进一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火灾的高发势头。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 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国家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04—2008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 0o8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 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05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 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02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
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
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4、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全力抓好农村防火安全检查工作。为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政府每半年、县政府每季度、镇政府每月、村委会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农村防火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隐患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专人督促整改,直至隐患消除完毕。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在开展农村工作的同时,应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为农村大寨筑牢了一道道的防火墙,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为督促各县市区政府抓好农村防火工作,州委、州政府成立以州领导为组长、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工作督察组,不定期对全州各县市区进行督察,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县、乡领导干部,州委给予督察组直接诫免谈话直至撤职处理的特权,大大地增强了县乡两级政府领导抓好农村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大力消除火灾隐患,严肃查处火灾事故。公安消防机构,针对不同时期的农村火灾特点,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公安派出所充分发挥自身底数清、情况明的优势,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分组分片包干,定期深入片区开展检查指导,及时帮助村民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对于农村发生的各类火灾事故,公安消防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查处。
6、广泛动员,注重实效,深化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村民防火安全意识。为提高广大村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州以消防宣传“七进”为契机,结合农村实际,采取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消防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村远程教育,扩大农村消防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并针对农村火灾的多发季节和火灾的规律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元旦、春节、冬季、清明等时期的等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结合农村普法教育、民族节日、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通过送消防书籍、消防挂历进村、进寨、进校,编演消防小品、相声,以及召开农民消防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消防知识;三是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和普法教育等体系,加强对乡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志愿消防队员的教育培训,尤其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效果;四是在乡村道路、农村大寨、旅游风景区等设置固定消防宣传牌,悬挂消防宣传标语;五是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各单位部门开展农村工作的范畴,做到人到宣传到,人走知识留,真正使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
(二)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全面加强以农村“三大法宝”、“五大改造”为主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全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州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认识,统筹协调发改委、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资源,突出重点,多管齐下,以抓好“四个结合”(即农村’防火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为突破点,切实加大“三农”建设中消防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社会责任。据统计,2004年以来,**州建设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每年平均捆绑使用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建设。消防规划是消防工作发展与建设的行动指南,为确保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立项、同规划、同实施。多年来,**州委、州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消防建设规划领导小组,按照“科学合理,高效廉洁”的原则,分批次对全州5o户以上村寨进行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对50至99户村寨,全面实施“三大法宝”(即消防池、消防机动泵、志愿消防队)建设;对1o0户以上村寨则实施以“五大改造”(即寨改、房改、电改、灶改、水改)为主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州共有1076个村寨编制了消防规划,已实 施了寨改236个,房改47041栋,开辟防火线1760条117 8 38米;实施电改8799o户,厨改61334户;修建高位消防水池804个50804立方米,普通消防水池3305个177523立方米,修建进村道路1206条558221米;配置消防机动泵1039台、水枪2111支、水带8563条。
(三)加强农村消防队伍组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消防队伍在灭火救灾中的作用。
1、以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为主导,加快农村消防力量建设。针对**州农村大寨多,距离县城远,并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特点,各乡镇政府一是成立了以乡镇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防火安全委员会;二是依托公安派出所、森林护卫队、抢险机动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联防队,建立乡镇兼职消防队;三是通过政府出资或增加事业编制的形式,在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建设专职消防队,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装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和灭火演练,以提高其灭火救援能力。
2、以建立农村志愿消防队为基础,大力加强村寨消防队伍力量建设。农村火灾主要立足于自救,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消灭,**州各大村寨一是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村小组领导为成员的村民防火安全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和成年公民组成的志愿消防;三是成立以三十户联防为主的村民联防小组,轮流值班巡逻,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四是四是建立了鸣锣喊寨、守寨护寨等队伍。此外,各大村寨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了灭火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灭火演练,以提高各队员的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目前,**州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o人,鸣锣喊寨队伍361o支7893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为加快**州农村消防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委、州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理农村火灾总结出的经验和措施,与省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07年8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4次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明确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步骤,确定分五年时间对全州150个5 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施农房保险等,预算总投资5.85亿元,分五年实施,省政府每年给予1200万元的经费补助。为确保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采取了“六项”工作措施。
1、“三项”保障制度:一是组织保障。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消防的副州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试点县市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试点、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度保障。为随时掌握农村消防试点工作进度,州政府还建立工作进度周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奖惩制度。三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州委、州政府通过政府出资、群众集资、捆绑项目资金,以及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为试点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2、“六项”工作措施:一是深度调研,科学规划。为确保农村消防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同步实施,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对农村大寨进行普查、调研,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试点村寨消防规划。二是制定《细则》,明确标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细则》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六改”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列入国家和省、州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按照“四改、三保、两强、一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同时,各县市按照州政府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四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为确保消防建设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州委、州政府将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列入2008年拟办的 “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全州消防试点示范村寨来建设。同时要求每个县市根据财力情况,完成2个以上消防试点村寨消防建设,并以责任书的形式把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固定下来,形成州县齐抓共建的格局。五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建设由州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具体负责工作总协调、总督导,负总责。并针对不同村寨、不同农户的不同特点,建设、供电、水利、消防等部门按照州政府《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逐户调查测算,制作了统一标准、不同类型的“厨改”、“电改”图集,使试点建设工作规范进行。六是规范施工,确保质量。为确保试点建设,各县市结合试点建设工程量大、涉及农户多建设的特点,分别从建设、交通、水利、供电、消防等业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试点 村寨进行蹲点督促指导,还专门组织试点村寨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寨有1支掌握施工技术、懂得施工要求和标准的施工队伍,使试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得以保证。
目前,已按《方案》要求完成了57个试点建设任务。5 7个试点共实施了室内电改11466户,厨改8177户,修建高位水池48个10083立方米,普通消防水池2oo个11947立方米,铺设消防管网99.05千米,安装消火栓394个,购置消防机动泵135台,购置水带4525米,制作永久性消防宣传标语182幅,警示牌87块。
第五篇:区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区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验材料
**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局,创新机制体制,积极实施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06年底,全区累计已完成93个村的改革,占全区总村数的35,共界定社员股东19.5万人,量化集体资产4.8亿元,量化
土地4.4万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明晰了集体资产产权,农民变成股民,真正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拿得牢”的物质权益。二是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并维护了近4000名农村婚嫁妇女等特殊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三是创新了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确保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总体达到了群众相信、干部放心、股民称心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机制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合力推进。
1、统一思想认识。为了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自2005年以来,我区每年年初都召开全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会议,并多次组织镇乡(街道)分管领导和改革推行村负责人外出考察取经,举行本区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宣讲、现身说法和各类培训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为及时破解干部群众“怕烦、怕难、怕出事”的畏难思想,结合改革进展情况,定期召开改革推进分析会议,进行总结回顾,分析不足与问题,积极研究相应对策措施。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专题简报,对各地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典型经验和进度情况、改革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努力卸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2、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在农办农业局常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日常协调、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各镇乡(街道)都相应建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改革计划和工作方案,并明确镇乡(街道)党政一把手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改革推行村组建改革工作筹备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狠抓指导督促。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使改革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在每年初下达改革目标任务,与镇乡(街道)签定改革工作目标任务书,并将改革工作列入各地的年终考核,以切实增强镇乡(街道)政府责任感、调动干部积极性,并对改革完成村实行以奖代补。同时,区农办农业局还建立了改革联系点制度,要求办局每位领导具体联系一个镇乡(街道)和村的改革,实行一对一帮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
二、突出关键环节,依法规范改革工作规程
2005年以来,我们坚持边实践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注重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创新,严格把握改革关键环节。
一是严把改革原则关。严格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坚持“客观、公正、民主”、依法规范操作,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不明确及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社员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确保改革沿着产权物权化方向演进。
二是严把改革程序关。制定操作步骤,规范实施程序,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八个步骤实施改革,力求做到程序到位,经得起法律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是严把依法表决关。改革推行村按照规定必须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动议;第二个是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人口农龄测算报告、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四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改革推行村都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人口农龄测算结果、改革实施方案、股东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严把文本规范关。全区统一制定改革的《实施方案》、《章程》两个示范文本,印发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清产核资、股东成员、讨论决议、股权清册、股权证等有关表式及格式文本,并对各推行村的清产核资情况、改革实施方案与章程的草案
进行严格审核,力求数据与文本资料客观、真实和完整。
三、充分发扬民主,因村制宜推进改革工作
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让群众唱主角,进行分类指导。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把握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扬民主。为了争取广大社员特别是社员代表的积极支持与参与,牢牢把握“多开会、开小会”这个要点,努力做到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对
群众十分关注的疑问与难点,在开大会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有问题向群众请教,遇难点向群众讨教,化解各类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我区每个推行村在改革过程中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均达20次以上。
二是改革因村制宜。即在程序到位和符合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因村制宜推进改革。目前我区的改革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类,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及组级资源性资产,做到“三合一”改革明晰到户、量化到人;第二类,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折股明晰到户、量化到人;第三类,将村级集体净资产或仅将村级经营性资产折股明晰到户、量化到人。随着改革的深入,资产量化经历了从村级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的量化到村级公益性资产、组级资源性资产也纳入量化范围的过程;同时在股权设置上,除基本要求设置人口股、农龄股二个基本股种外,允许个别村结合实际,增设优先股、家庭股等股种。
四、依法规范扶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们坚持抓改革推进与规范管理并举、抓政策扶持与加快发展并重。
一是规范工商登记。本着“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区级有关部门多次协商,破解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难以工商登记问题,编印了《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工商登记办理手册》,并指导督促各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有效明确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地位和集体经济性质、及时向群众核发由区委区政府统一制发的股权证书,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法、遵章、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组织建设、制度规范、股权流转、收益分配的规范化管理;整理编印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要求年可分配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居)委会分设银行账户,以切实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核算的独立性。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为了激励改革,加快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区委、区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每个改革完成村2万元,实施“百团结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明确给予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费减免、财政支持、优先落实村级留用地指标等扶持措施,以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区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区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