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基层安全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及对策思考
影响顶层安全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及对策思考
近几年来,部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社会上、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事故案件的信息和图片,严重损坏的部队和军人的良好形象,对部队建设和安全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安全问题成为部队“三化”建设的瓶颈,更成为新时期部队安全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的挑战。最近,围绕基层安全稳定工作,我对本单位四个中队,近XX名官兵,采取谈心、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经过回顾和梳理分析,感到有一些影响基层安全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各级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解决。
主要问题:一是基层风气建设与官兵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调查显示,有2.2%的官兵反映,中队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坚持“四公开”不够;1.2%的官兵认为,单位风气建设与现实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不良风气导向,致使个别官兵认为“部队成长进步主要是靠关系和请客送礼”、“单位好坏与我没有关系”。二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要求不严。主要表现在,干部骨干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处理好从严管理与依法管理、以人为本的关系。在1.9%的官兵反映,所在单位存在着与政策法规相悖的土政策、土规定,个别干部骨干潜意识里存在着官本位思想;2.5%的战士反映,干部骨干不太注意倾听战 1
士的是非题群众的意见,容易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三是官兵关系、兵兵关系还存在不和谐因素。部分干部骨干履职不尽责,存在对战士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不信任的现象;自身形象不佳,“五同、六到位”坚持不经常;搞特殊、侵占博士兵利益等。这些现象造成官兵关系相对疏远或紧张,战士不信任干部骨干。有9.2%的战认为,有心里话会找同学讲,而不是向干部骨干反映;有8.3%官兵表示不愿当面向干部骨干反映问题意见。四是反复强调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反复强调和重点纠治的问题,如违规使用手机、违规喝酒、不假外出等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杜绝,甚至还存在个别干部战士帮助隐瞒违纪情况。五是个别人员的教育管理不精细。有些单位在个别人工作上没能准确掌握思想底数,在及时纳入关注视线、重点进行教育管控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干部骨对个别人员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遮遮掩掩、隐情不报、对对外搞“两本账”的现象。工作粗枝大叶,存在着分析界定不严肃、帮教措施不精细、制度落实不扎实等问题。
原因分析:一是个别党委支部抓安全稳定工作的敏感不强、标准不高。认识不到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激发各方面积极因素,抓好各项工作来促进的问题。把握不住抓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点,有单纯为安全而抓安全的思想,习惯于“搞突击”、“随大流”,囿
于“老套路”、“老经验”,满足着眼安全,不作深层次研究,导致该抓的问题没有抓到位、该重视和问题没有抓起来、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了。二是个别干部骨干尽职尽责有欠缺。没有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忽视战士渴望理解、尊重和信任,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不能平等与战士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个别干部骨干自身形象不佳,逐渐拉远了与战士的距离;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制度落实不精细、解决问题不治本,工作质量效益不高。三是两个经常性工作落实不到位。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不用心、不尽心,掌握不了官兵真实想法,经常性思想工作针对性、初次性严治强;管理失之软,不敢、还原较真碰硬,对于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和反复问题的个人纠治力度不够。
对策建议:一是严格落实法规制度,确保安全稳定工作规范运行。要依照条令条例抓落实,正规“四个秩序”;要以预防犯罪工作“六项措施,五项制度”为依据,突出抓好个别人教育管理;要重点抓好形势分析、谈心交心等制度落实切实掌握官兵思想底数;要盯着末端抓落实,把末端效果作为检验制订落实的根本标准,在重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人。二是加大从严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安全管理的高压态势。对单位存在的问题、不遮遮掩掩,对违规违纪的个人、不分亲疏远近,不搞迁就照顾,消除滋生官兵侥幸心理的土壤。对违规违纪人员,尤其是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敢于较
真碰硬,坚持做到违纪必究、执纪必严,营造赏罚分明的执纪环境。三是发挥官兵主体作用,构建群防群治网络。重视官兵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官兵参与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建强用好骨干队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保卫委员、思想工作骨干“两支队伍”的作用,合他们成为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的得力助手;要明确具体责任,将管理目标和责任细化至每个班、每个人,变干部骨干“独奏”为官兵“协奏”,形成群防群治全力。四是坚持“两个尊重”,营造纯洁和谐的内部环境。要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在处理敏感性问题上要尊重战士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真正使他们融入连队建设;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帮助解决“看得见”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关注和适应官兵的心理、生理需求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健康情趣;深入开展谈心交心、官兵互赞活动,增进互信、互爱、互助,拉近官兵、兵兵之间的距离,以团结和谐保安全稳定。
第二篇: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邓生祥
近日,在全县组织的维护稳定调研活动中,笔者深入到大坪镇各村、各矿业公司等地,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及电话测评等形式,和村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心、零距离接触,对当前农村和谐稳定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当前农村和谐稳定工作基本现状
大坪镇位于汝城县南部,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是汝城县的经济强镇、工业重镇、矿业大镇、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和小城镇示范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这一目标,把农村稳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镇村始终坚持“第一责任保稳定”,通过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扎实推进平安创建,积极化解各类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坪镇综治及调处网络比较健全,人防技防物防能发挥一定作用,长期以来全镇未出现重群体性事件,也曾多次被评为平安乡镇,各矿山公司公司积极落实单位内保和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企业安全教育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平安企业创建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未发生过一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内外无一例严重违法犯罪。综合以上调查情况,反映了该镇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基本现状:一是农村基层社会大局稳定,治安情况群众比较满意;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三是群众遵纪守法意识普遍增强,违法乱纪现象明显减少;四是综治维稳队伍网络完善,农村综治机构设施比较健全,在维护农村平安稳定方面举足轻重,并能发挥一定作用。这些表明当前农村社会基本实现了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但由于社情比较复杂民调测评不是很高,平安创建宣传形式和效果还待进一步加强。
二、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工作重视和对群众关心不够。个别领导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不强,职能作用很少发挥,导致一些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有些领导和工作人员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总是“浮”在上面,坐等群众上门,没有主动“沉”下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理睬,不作为,致使有的地方不断发生群众上访、甚至越级上访。有些工作停留在口头或疲于应付、敷衍了事,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矛盾纠纷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尤其是高速公路、工业园区建设道路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用地日益增多,因山林纠纷、征地纠纷、征地补偿、拖欠征地款和征地款使用管理、土地租赁、土地承包、宅基地纠纷等涉农土地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的热点和敏感的问题。同时由于发展经济、创办企业等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急剧增加。有的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合理权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环保、地质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因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问题错综复杂,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一些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完全满足,加上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群众大多为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知识欠缺。这些矛盾若调解的不及时、不到位,就有进一步激化的危险。
三是社会维稳管理机制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聚众赌博、甚至打架斗殴、盗抢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农村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但相应的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却跟不上,从而造成了个别地
方党群、干群关系较为紧张;有些群众因法制意识不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理要求反而以不合法的途径解决,使得矛盾更加复杂,更难处理。虽然农村的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有许多乡村基层民主运作问题较大,变相集资、摊派不良现象仍然存在。村级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虽则综治办、调委会巡逻队,由于工资报酬难以兑现,在工作发挥中有时只是摆设,管理上相对滞后,导致工作开展不能全面落实。
四是基层维稳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矛盾纠纷动向掌握不够,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容易引起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没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往往是上级信访部门反馈回来才知道相关情况,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同时,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有的部门和单位在解决问题时,习惯沿袭老办法、老思路,而不能积极想办法、出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导致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加大了问题的处理难度。
五是整体联动不够。主要表现在需要多个单位参入处理问题时,有些单位不是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而是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互相“踢皮球”,给矛盾化解造成了被动。
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几个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要搞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一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平安汝城创建活动,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和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扎实
开展好基层单位平安创建竞赛活动。在乡镇、村组、小区推行平安创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面加大、零盲点的防控网络,打造有效维护稳定工作大局。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完善调处网络和工作机制,防止一转了之和不督不办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依法分流和妥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正确处理好法、情、理之间的关系,对涉法信访案件,要积极引导群众按法定程序解决。三是完善好信访工作机制。做到群众来访当家人、群众来信当家书、群众问题当家事、群众工作当家务,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的违规违法人员,要依法处置,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想法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
三是推进法治建设。一是努力推进民主法治,依法推进法治建设,凡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进行科学决策、风险评估,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按“一事一议”的要求,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二是切实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参与监督,增强、政务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打造法治政府、法治单位。三是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涉农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改变过去的简单的行政手段,形成法律、道德、教育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四是开展好专项治理。一是组织政法部门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对两抢一盗、吸毒贩毒、聚众赌博、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特点的黑恶势力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要始终保持严打态势。二是发挥综治成员单位职
能作用,依法严惩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行为。三是集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使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强安全感。四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地开展刑事犯罪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犯罪发生。
五是营造良好民调氛围。围绕提高“安全感”和“满意度”两大指标,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广播、宣传资料、广告牌、宣传栏、短信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宣传;以“六五”普法规划为重点,全面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调满意度和安全感、幸福感,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为农村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平安汝城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打造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和发展环境。
(湖南省汝城县大坪镇综治办 邓生祥)
第三篇: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倾向性问题及对策
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倾向性问题及对策
2015年03月02日 16:09:13 来源: 赛迪智库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军民融合是一项需要聚合诸多职能部门和各级、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推进的系统工程,囿于体制机制、固有利益格局等因素影响,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现象。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认真思考对策方法,对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较为凸显的倾向性问题
(一)协调关系投入精力多,效果难把握
从宏观上看,军民融合涉及国家十几个职能部门和多个军方大区级以上单位,围绕国防科研生产的主要执行者军工生产集团,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军地各有职能责任,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具体来讲,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既要注意协调投资与监管的关系、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的关系,还要考虑武器装备使用管理与后期维修保障等诸多关系。由于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协调面宽、工作量大,效果往往不好把握。比如,在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37 号文件的过程中,负有协调责任的部门就涉及与20 余个军地相关部门的联络沟通工作,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处境。
(二)多种发展力量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统一
目前,相关部门纷纷从各自职能和掌握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出台政策文件、签订军地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先行试点等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据统计,目前军方已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签署各种军民融合战略协议20 余份。许多地方政府力求通过搞好军民融合发展,抓住发展地方经济的机遇,比如,今年以来,福建省和福建省军区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积极推动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申请工作。许多社会力量如工商联等也积极介入军民融合发展,民口企业“参军”热情高涨。但总体而言,多方力量基本属于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搞建设的力量格局。
(三)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重数量、轻质量 一是总体发展不平衡。从全国看,已有和拟建的各类园区总数增加较快,但各地差距较大。比如,山东规划建设10 个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20 个军民结合产业园,有的省却没有具体建设目标。即便一省之内差距也十分明显,有的省一个地区就有近10 家各级挂牌的园区,有的仅有1 家。二是部分园区建设忽视“质量”。存在产业定位不准、政策措施不配套、效果作用发挥不明显,类同产业相对集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三是部分园区缺乏军民要素融合平台。能够发挥军民结合特质的相关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缺乏融合平台,军与民产业双向转移、融合互动不够。
(四)民间参与力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是部分民企盲目“参军”。有的民企“参军”后面临缺少生产任务、局限性较大等现实问题,感到与预期目标差距过大,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二是抢注册、抢冠名。一些冠以军民融合字头的民间机构纷纷出现,初步统计,仅北京就有十余家,但通过调研发现,这类机构多以中介赢利为主要目的,真正从事军民融合推动或研究的很少。三是举办各类活动频繁。以军民融合名义举办的论坛、展览、推介会等呈遍地开花之势,而这类活动基本以办会赢利为主,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主要原因
(一)理论指导跟不上,认识理解有偏差
目前,从军方、政府有关部门到相关科研院所、院校、企业,研究军民融合的氛围十分浓厚,但总体上看,研究成果并不很理想,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多,站在大局全面考虑问题的少;炒作概念和抢话语权的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少;参与研究的机构多,高层次军地结合的理论研究机构少,尚未形成有效指导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由于理论研究不够透彻,特别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实施步骤等不够明晰,各方面对于军民融合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力量过于分散
国家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两大体系总体上处于相互隔离、条块分割的状态,在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尽管军地都有积极性,但由于职能交叉、责任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缺乏一个部以上的协调、指导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权威机构,客观上使得军地之间、国家各大部门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政府之间往往是根据各自职责,各尽其能。局部看,各单位、部门呈有序发展,但从全局看,整体步调不一致,尚未形成合力。
(三)政策制度不够完善,融合实践缺乏规范
我国现行指导民用工业领域与国防工业领域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多是以指导意见、办法等形式出现,政策法规的保障促进作用不明显。一是宏观指导政策多,缺乏具体措施、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三是法规制度不健全,存在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相互制约等问题。四是政策法规制定主体不清,军地协调难度大。可见,政策法规不完善已成为阻碍军民融合协调有序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行业格局不太科学,融合范围难以拓宽
完整、独立、封闭、自成一体是我国大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壁垒式行业格局将与之相应的科研、生产以及主要配套能力集成在一个大的生产管理体系之中,比如,一项武器装备的生产,从技术预研、系统研制到成品试制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军工生产集团承担,由于各军工集团自我配套能力基本齐全,因此相应的科研生产任务也大多选择在本行业系统内部进行,只有很少的民口企业能有限参与。这一行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军工技术与产品进入民用工业领域或市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五)科技体制不适应,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在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工业领域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在酝酿建立过程之中,创新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互动关系尚未确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协调机制还远不能满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从各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基地)产业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实际看,效果并不理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滞后是影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思考
(一)着眼科学指导军民融合高效推进,进一步深入开展军民融合理论研究
应组织力量进一步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形成对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强大理论支撑,成为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方针的坚实理论基础。具体而言,组织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集中聚焦研究,切实把各种具体问题研究透,为解决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路径和依据。
(二)着眼推动军民融合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机制,成立国家各部委层面之上、具有权威性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着重解决好多头管理、建设力量分散等突出矛盾,充分发挥其权威作用。二是整合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职能,全面梳理整合各部委有关推进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能,着重解决好相关部门都有一部分职能但又使不上全劲,职能交叉、互相扯皮等问题。三是强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能作用,在进一步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职能的基础上,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赋予相应的工作手段,解决好推进军民融合的责任主体问题。
(三)着眼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明确各级的职能和责任
一是厘清各级政府与军方、各级政府与科研生产企业、军方与企业等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统筹协调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机制、产业发展、工作协调等具体问题,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协力落实工作。二是明确地方经信委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的职责,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将军民融合纳入自身发展规划,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四是引导和鼓励各类团体、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四)着眼营造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一是抓紧制定国家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抓紧建立完善招投标、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武器装备协作配套规范等全方位的法律规章、政策制度。三是抓紧修订完善现行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将有关军民融合的内容充实进去,着力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着眼顺畅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进一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尽快明确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清晰责任义务。二是尽快建立起涵盖各层次的国家基础工业与国防工业之间的建设需求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交流及时、畅通。三是尽快建立军民两大领域的人员交流沟通平台,固化对话互通机制。四是尽快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军口与民口之间基础研究的融合。五是加快建设军民共建两用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实验室,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六是尽快明确中介机构的地位和服务咨询作用,发挥好其信息灵通、机制灵活的有益作用。(赛迪智库军民结合研究所/郑波)
第四篇:辽宁新宾县委组织部长曲强谈基层党建倾向性问题
辽宁新宾县委组织部长曲强谈基层党建倾向性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基层,活力在农村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目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存在几个倾向性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重经济发展轻党建实效。部分乡镇党委领导只是把地方经济发展视为主要工作,对待党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以经济建设成效决定党建工作成败,把“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理解为可以“一俊遮百丑”;抓基层党建工作是“嘴上说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反而以“硬件建设”代替活动开展、以“制度上墙”体现工作成效,导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重选任提拔轻管理监督。乡镇党委注重以思想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标准来严格选拔干部,但由于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使许多“能人”、“强人”外出务工,导致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现象,使个别综合素质不高的人进入村双委班子,而平时乡镇党委对村干部又是布臵工作多,监督检查少,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导致一些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工作独自大包大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闹不团结,甚至有的个别村干部损公肥己,严重损害了群众和集体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上访。
三是重结果展示轻过程民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固有的墨守成规的陈旧观念和求稳怕乱的传统意识,使一部分村干部误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认为自己只要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就不需要了解办事程序,只注重结果就可以,在工作推进上,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度不够,忽视工作过程的民主性和规范性,导致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落实,利益受到损害。
四是重村建投入轻集体经济积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部分村级组织在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我们的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原本就很薄弱,成为“空壳村”或是“负债村”,投入的同时,忽视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很多村级组织入不敷出。而我们一部分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办事没实力,张嘴无号召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力,再好的措施也难以贯彻,再好的发展思路也难以落实,再好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巩固。那么如何解决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所出现的这些倾向性问题和矛盾呢?我想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切实加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力度。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抓党建的责任,尤其乡镇党委必须把党员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落实下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农村基层,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首先,乡镇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不能只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必须深入农村一线进行调研、督查和指导,掌握基层党建工作的真实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决策。其次,乡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要时刻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经常组织召开党组织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努力营造“一把手抓党建、党建抓一把手”的工作氛围;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把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和书记的责任联在一起,目标联在一起,奖罚联在一起,形成党建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全新格局。再次,切实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考核、问责和村支部书记约谈等各项制度,帮助基层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带动各级党员干部以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二是突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与村委会的团结协作力度。村级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突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以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领头雁”,多渠道、多层面,不拘一格地把思想素质好、年纪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选配到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对干部和党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村级双委班子的作用发挥的好坏,也是村级事务能否抓好的前提,“村貌变不变,班子是关键”,因此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就要求我们建设一支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村级双委班子队伍,村级党组织要理顺同村委会的关系,共同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化;乡镇党委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对“软、散、臃”和闹不团结的村班子必须下决心加以调整,不能让个别村干部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群众集体的利益。常言“家和万事兴”,农村基层双委组织在工作中要团结协作,不仅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而且要把好事办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村级事务公开的透明度。随着农村民主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群众不仅仅要求干部会干事,更注重干事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必须要以“民主、公开”为基本点,真正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现党的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统一。村里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关心与支持,因此越是大项工作越更应及时公开,使农村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党员和群众的意志,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要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施依法治村,把农村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使农村基层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纠;不断提高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调整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关系,突出公平正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政通人和”了,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我们的干部、党员和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是夯实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和战斗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需要。如果集体经济无实力,党组织就没有号召力,群众就缺乏向心力,就难以担负起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因此,要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思想,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努力提高村集体的自我“造血”功能,全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只有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有钱”为老百姓办事,“张嘴”才会有号召力。要通过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加强村级资产的监督管理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责任制落到实处,理顺村级两委及其他组织的关系,保障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基才会牢固,才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实践也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党员干部作用好,一好百好;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
第五篇: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呈持续、健康和稳定的态势,农村的整体形势是稳定的。但一些地方也潜伏着许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既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又有比较棘手的各类矛盾,影响和威胁着农村的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安定。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努力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稳定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的一种反映和显化。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在有的村级班子中,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存在“两张皮”现象,相互争权夺势,闹不团结;有的风气不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一事当前,怕这怕那,在歪风邪气面前软弱无力,引发群众上访。有的村干部不廉、不勤、不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压人、整人,群众难以接受,因而引发矛盾;有的工作不踏实,只作表面文章,引起群众反感;有的对工作应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上,奢侈浪费严重,群众怨声载道;有的心术不正,谋取私利,认为捞钱越多越实惠,出了问题撂挑子,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有的村集体经济空白,没有村办企业等经济集体,因此没有资金、没有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无法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民仅靠种地养畜又难以增加收入,快速致富,长此以往产生怨恨心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另外,一些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够规范,流于形式,如公开的内容笼统不具体,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村务、财务情况;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只规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少规定监督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具体措施,缺乏约束力;村民代表小组、财务监督小组或碍于面子,或应付差事,或怕这怕那,一味随着干部走,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上级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只看公开的项目和各种表格、记录等,对内容的虚实真伪很难做进一步的考核验证等等,最终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村干部财务开支失去监管,致使群众产生不满情绪。
3、家族势力、宗派观念严重,村委会换届选举留有隐患。自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科技文化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村民进入村委会领导班子,他们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好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一些村民对民主选举重要性认识不高,难以摆脱家族观念、亲戚观念、派别观念的影响,不能严肃、认真、公正的投票;有的候选人竞选目的不纯,不惜采取威胁、贿赂、拉帮结派等不正当手段拉票,致使选举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广大群众意愿。有的候选村委会主任在选举时大都对村民许下要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廉政为民、降低农民负担等承诺,上任后却忘得一干二净,村民发现其上任时的承诺都变成了空头支票,不满情绪急剧膨胀。个别村委会主任上台后,任人唯亲、任人唯友,甚至把一些有劣迹、素质很低的人拉进村委会,明争暗斗,打击报复,加深了家族或派别之间的矛盾。有的现任村委会与上任之间矛盾重重,换届选举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急着检查原村委会的账目,夸大其工作失误和不足,原村委会成员认为这是存心与自己“过不去”,便找“茬”报复,处处阻碍现任村委会工作,甚至发生冲突。
4、农民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农民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差,运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农村调解组织不健全,调解人员素质不高,调解方法简单,不能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群众又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是一味上访,从而造成事态扩大化。黑恶势力(包括村霸、路霸、流氓、烂头等)犯罪在农村有所抬头,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却不敢言、不敢惹,更不敢管,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从而导致各类案件增多。一些群众对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不但不予制止,而且还热衷参与,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5、群众思想日趋复杂,信访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的观念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群众的上访事件大多数都是因为确实有问题要反映,但其中也有一些上访却是因为个别人为了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挑拨是非,煽动群众上访闹事。他们有的夸大事实,把本来能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举报到上级机关;有的捕风捉影,对不知道的事情,故意渲染夸大;有的因为村干部得罪了自己,一心报复,在上访事件中推波助澜;有的煽动群众,制造矛盾,企图借群众集体上访,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确保农村安定稳定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的、迫切的任务。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农村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勤于为民,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保证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证明,农村稳定问题越是复杂的地方,其经济发展越是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动力。大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搞好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精心谋划经济发展新路子,千方百计地开发新项目,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自己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产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在加大资金、政策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各种信息和先进技术,做好指导、引导和督促工作,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只要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多数人就有了事做,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农民对经济负担的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农村社会稳定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维护农村稳定是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镇级干部的宗旨教育,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办好事、办实事,秉公处理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和搞好村级组织民主换届选举,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真正让党员群众自己选举当家人。大力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建好党员队伍和村民代表队伍,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对农村干部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文化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并形成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使依法施政、民主管理真正成为农村干部的自觉行为。
3、完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有效地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科学地管理农村事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就需要全面贯彻村民自治制度,这是从政治上解决影响农村稳定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够确保基层民主作用的发挥,而且可以减轻乡镇很多的事务负担。要加大力度宣传村民自治法,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完善符合村级实际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落实好村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尽快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工作者队伍,帮助推进村民自治法的广泛、深入运用,尽量避免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同时还要针对各地实际,组织学习与维护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全面提高农民法制意识。使其晓理知法,并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发展经济,不盲目听信别人的挑拨、诱惑,不受宗族势力所左右,不上“黑恶”势力的当。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政策、项目等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取消农村乱收费项目,并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资源调配功能,力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制度化、法制化,防止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继续强化监督和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和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确保上级对农民减负的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加强对镇村两干部的监督管理,严厉惩治腐败现象,对于那些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的干部,不得予以提拔重用,要按降职降级处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坚持搞好村务公开和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不实,不详、假公开等问题,按照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提高认识,规范操作,强化督查力度,使村务公开质量不断提高,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夯实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5、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农村稳定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在关心农民的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要结合农村工作,贴紧农村实际,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和教育基层干部和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在农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政策意识、守法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要努力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释疑解惑、耐心说服的工作,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6、全面提高对社会面防范和控制能力。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不利于农村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完善纵横结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及时排摸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苗头,把握工作主动权。全面落实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制和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责任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信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覆盖面,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力求各种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镇,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力。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严打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乱点的整治力度,适时适地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整治、区域整治、行业整治和季节性整治,严厉打击社会上一切黑恶势力和丑恶现象,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严密防范,依法打击,防止“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在农村渗透。
总之,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工作,既是保一方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对基层党组织执政和工作能力的检验,要切实做好维护农村稳定各项工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