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

时间:2019-05-12 05: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

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总第308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8期

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调研组

汶川大地震导致全省19个市州、150个县市区、近三千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上千万受灾群众无家可归。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建成过渡安置房216万余套(户),形成安置点6000多个,安置受灾群众800多万人。预计8月12日前全面完成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这些新的安置点人员多、数量大、分布广,未来3年,加强对这些临时社区的管理,是关系到我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课题。最近,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安置形式与管理机制

目前地震灾区安置点的设置,按照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同一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受灾群众的原管理体制和生活习惯,尽可能以原社区、场镇和中心村为单位实施安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受灾城乡居民在原行政乡镇(街道)辖区内集中安置,二是对受灾城乡居民在其它行政乡镇(街道)异地集中安置。这些安置点规模各异,大多数在300套以上,最大的有4000余套。安置点的社区管理,目前基本遵循属地化原则,按照“原行政村组(街道社区)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管理模式,推行社区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群众安置的同时,高度重视集中安置点的社区管理工作。首先从建立健全安置点领导机构入手,及时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5月26日,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在受灾者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社区管委会和临时党组织的通知》。成都等市、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办法措施,在每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领导机构,配齐配强了灾区基层组织。一是在所有受灾群众安置点都建立临时社区管委会。二是及时在临时社区建立临时党组织。临时党组织领导成员与临时管委会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合署办公。三是确定临时党组织和临时社区管委会的职责,主要抓好统筹、组织、协调临时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四是制发了临时党组织和临时社区管委会人员的服务标志,方便为临时社区群众提供服务。

(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置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而且明确要求安置点应具备基本的管理服务功能。目前部分安置点建起了“六室三站二堂一店”,即临时党组织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群团组织办公室、咨询接待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劳动保障站、医疗计生防疫站、广播站,食堂、课堂,惠民便民店。这些公共资源的配置,及时满足了受灾群众的需要,稳定了人心,理顺了情绪,建立了秩序,为加强安置点社区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力推动社区治理。各集中安置点积极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加快集中安置点管理机制的形成,推动对集中安置点的有效管理。临时管委会成员具有普遍代表性,既有原村(居)组干部、机关对口联系工作人员、治安民警,又有受灾群众代表等方面的人员。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安置点各利益相关方,如政府代表、居民代表、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社会代表以及治安方面的代表等都有参与安置点公共事务处理的权利和机会。同时,集中安置点实行事务公开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都及时进行公告,较好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彭州市茂丰安置区临时党支部明确了六条职责:一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负责传达贯彻上级领导和组织关于受灾群众安置、生产自救等方面的指示精神;四是负责做好受灾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五是维护好正常的生活秩序,保持安置点的社会治安稳定;六是引导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设置了卫生防疫员、治安员、就业信息员、生活员、救灾物资管理发放员、监督员、联络员、调解员等8个岗位,在服务中联系群众,回应群众诉求,团结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共建美好家园。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对临时社区管理的核心和服务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隐患

各安置点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社会秩序也比较正常,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同性问题。

(一)一些生活问题和安全隐患给安置点的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现有的板房是在紧急情况下修建的,科学性和人性化考虑不够,居住人口密度过大,成千上万人在板房区过着从未经历过的军营式集体生活;现有板房不隔音,没有私密性,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和活动场所,有的安置点规定禁止打牌、唱歌等,使受灾群众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精神生活匮乏。时间一长,就可能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对社区群众的家庭生活、社会治安、社会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安置点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度仍然严重不足。目前各管委会仍以行政工作人员为主,工作仍以任务为导向,管理仍以控制为目标。管委会成员多数没有做社区服务的经验,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习惯于行政性指令,对于社区服务做得还不够、还不到位。对于社区事务,主要问题是对私人领域干预过多,对公共事务参与限制的现象比较普遍。安置点居民能够参与的领域还不明确,哪些事务属于公共事务需要居民参与,哪些事务属于私人领域应由私人去处理,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三)生计问题是当前安置点社会管理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有关统计显示,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省因地震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高达8400余户,34万余个体工商户因灾停业,涉及就业人员76万多人,100多万农业劳动者因地震灾害失去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四川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据调查,安置点受灾群众普遍认为,生计问题是目前最大、也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人无法适应,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整天无所事事、睡觉、聊天。一位住在板房区的农民说:“现在,这里吃住不愁,我还是想出去做活路。做啥子多少都有点进项,天天在这里耍起,人都耍懒了。”

三、几点对策与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安置点的社区管理,也应有“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努力建立和形成符合我省灾区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受灾群众

安置点社会管理机制”。

(一)完善相关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当前急需制定《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意见》,指导各安置点从应急入住阶段逐步转入居住管理阶段。根据各安置点的情况,在居民的参与下制定本社区的《社区管理办法》(临时)、《社区发展计划》(长期),应对短期安置和长期居住中将要处置的各种问题。回应社区居民对在安置点怎么住、住多久、生计怎样解决等诉求和问题。要组织居民共同讨论自己今后一段时期生活的行为准则和公共事务管理办法,通过乡规民约形成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保障安置点日常生活的有序和安定。同时引导居民参与有关各方的社区重建规划,以及本社区今后的发展规划,并积极主动去实现。

(二)建立自治组织,强化自我管理。居民入住30天以上的安置点应召开全体居民大会,选举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和“民主监督委员会”。“两委”下设若干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在达到规定人数时随时组织选举,然后进入管委会和监委会。管委会和监委会中应有原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安置点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驻安置点的干部、志愿者、援助机构等的代表,对安置点公共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两委”对安置点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协商,专人负责,相互配合,及时沟通,统筹解决。监委会负责对管委会工作,主要是对财务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两委”(包括小组)每月应向全体居民公布工作报告和监督报告。

(三)发展社会组织,扩大诉求渠道。安置点的群众是因灾害而不得不聚居在一起的困难人群,他们的困难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利益诉求同样也是多样化。因此,集中安置点除了依靠临时党组织和临时社区管委会来反馈和处理受灾群众诉求外,还应及时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如共青团支部、妇女会、工会小组、残疾人小组、志愿者工作队、中老年小组、少先队、文娱体育组织等。对在安置点居民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加强引导,使之成为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和利益协调平台,在表达诉求,协调矛盾,推进协商合作,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等方面发挥好积极作用。同时,应鼓励原来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和合作社恢复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根据需求开展生产自救。各相关部门应从资金和物资上积极支持这些社会组织的活动。

(四)利用民间力量,补充管理职能。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在现代社会管理和服务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也向世人展现了它的力量和独特优势。我们应进一步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民间公益组织的政策,利用民间组织社会服务,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鼓励和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继续深入灾区,在发展生产、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可持续生计、小额信贷、支教、老年人护理、儿童心理健康、残疾人关怀、小动物关怀、公民教育、志愿者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

(五)扩大就业渠道,解决群众生计。安置点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但受灾群众的可持续生计才是安全稳定的根本。建议把发展可持续生计作为安置点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以发展求稳定,在发展中保安全。各安置点应设立“就业援助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登记,了解就业意向及其基本技能,帮助联系就业单位,组织“安置点现场招聘会”,争取为灾区群众尽快落实工作岗位。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向当地停产、半停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尽快帮助恢复生产和运营,并尽可能招用受灾群众。应当向个体经营者和自主创业者,提供短期融资

和经营策划服务。对恢复农业生产者,以肥料、农机具、种子等形式提供援助,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群体进入市场链的能力。千方百计鼓励受灾群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灾后建设,如组成换工队互相帮助建筑房屋,组织自救队参与清理废墟、修路、种树、疏通河道、恢复农田;组织合作社发展生产;组织互助组集中照顾老人孩子、集体采购;在安置点设置公共服务岗位,如清洁保洁、垃圾分类、治安巡逻、家庭护工、商品零售、电视放映等等。救灾资金应尽可能多的为安置点受灾群众设置以工代赈项目。此外,还可以探索性地在某些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安置点迸发出正常生活社区里应有的活力,如出租少量活动板房给有条件的受灾群众开设小商店,形成小市场等,以此扩大就业面。

负责人:王整 郭虹

成员:吕焱飞 殷铁松 唐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5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社会主义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社会主义优越性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汶川地震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两年的时间内灾后恢复重建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论文在总结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关键词: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社会主义优越性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008年 5月 12日, 汶川发生了 8级大地震,遇难人数近7万人,受伤人数高达 37万多,房屋大量倒塌,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致使五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强度最高、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给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这场灾难,前所未有的地震强度和威力打破了国内的宁静,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与哀伤之中,对国家、社会, 对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和震撼。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灾后恢复重建的力度之大、进度之快、变化之巨、效果之好,更是大大超乎人们想象,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的奇迹,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1、灾后重建工作 1.1灾区通信基础设施

汶川地震给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公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四川全省近35%的移动通信基站受损,受灾严重地区与外部的通信全面阻断,部分地区基层生产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灾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滞,直接经济损失共计67.94亿元。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企业紧急动员、密切协同、上下联动,迅速成立通信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各级通信保障预案,第一时间组成抢险突击队。通信业展现了大无畏精神,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生命代价,全部完成了重灾乡镇的抢通任务,迅速有效地保障了抗震救灾的通信需求。1.2城乡住房建设

目前,全省城镇重建住房累计已开工23.6万套,开工率91%。其中,已建成11.65万套,建成率45%。需维修加固受损住房135.27万套,已完成125.8万套,完成率93%。

全省需重建农村住房127.57万户,已开工建设127.55万户,开工率99.98%,完工126.59万户,完工率99.23%。因余震新增农村住房需重建20.94万户,已开工15.18万户,占72.5%,其中完工9.41万户,占45%。农房重建上,出现了都江堰市向峨模式和彭州市升平模式。城镇建设方面,注重将城镇住房重建与统筹城乡相结合,都江堰市“壹街区”模式具有代表意义。38 个需要恢复重建的重点城镇中,已有33个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到今年9 月,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镇、汉旺镇,也将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截至今年5 月5 日,39 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的3000 多所学校,近九成已竣工; 截至4 月30 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2200 多个,近六成已竣工。这些公共场所成为当地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将灾后重建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重建成效明显。2009 年,四川省生产总值14151.3 亿元,增长14.5%;2440 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99%。2009 年,四川旅游收入继2007 年之后再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72亿多元,比震前的2007 年增长21%。、1.3对口援建基本完成

2008年6月18日,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中国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截至目前,山东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260个,已完工163个,完成各类援建投资68亿元;辽宁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88个,已完工88个,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3.3亿元;河北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108个,已完工58个,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5亿元;河南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300个,已完工221个,现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3.4亿元。

对口援建的帮助下,两年来绵阳市建成永久性农房近51万套,完成重建任务的99%;城镇住房重建开工99.5%,完工79.3%。城乡住房加固全面完成。全市学校重建完工652所,医院重建完工311个,分别完成重建任务的87%和82%。全市建成敬老院、福利院600多个,2万多名“三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灾区工业实现了质和量上的双提升,2009年的绵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此同时,以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对口支援逐步实现了向对口合作的转变。目前,北川-山东、安县-辽宁、江油-河南、平武-河北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58户、协议引资64.32亿元,援建从“输血”转向了“造血”。1.4经济建设

9月底,传来消息:重建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5%,18个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灾区经济发展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总量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六个重灾市州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769.9亿元、655.5亿元、694.2亿元、240.7亿元、216.8亿元、94.1亿元,其中,成都、绵阳、广元、雅安、阿坝GDP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上:灾区过去小而散的工业布局被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关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所取代。德阳园区总体建成面积已由震前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79.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由100余户发展到1176户。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成都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

效益上:1—11月,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441亿元、41亿元、42.2亿元、13.9亿元、13.9亿元、11.8亿元,均大幅超过震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后面貌脱胎换骨。“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以举国之力,托起灾区经济重生,体现了中国的力量。中外人民对灾区的深情不会虚掷。“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位”。一大批特色产业“横空出世”。一棵红豆树承载着重灾区什邡红豆村的“品牌梦”,打造“中国婚庆旅游第一村”今年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水乡藏寨”汶川三江乡升格为4A景区。

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势头正旺。今年12月,彭州市、苍溪县、江油市等地震重灾区加冕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十强。开放合作:

对口援建省市与四川合作建立的20多个产业合作区,将成为未来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速通道。

2、社会主义优越性

灾后重建,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党的坚强有力和卓有成效的领导,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关键所在。2.1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眼长远、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对口支援。中央财政及时设立“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超过1500 亿元,出台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的4 万亿元投资中有1/4 投向了四川。灾区群众生产的生活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和提升,党的领导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融合、民族大团结,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2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面貌的巨大变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鲜明的先进性和各级党组织高效的执行力,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民族利益、人民福祉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充分证明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制度保证。灾后重建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显示了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速度”的巨大威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激发和形成的精神力量,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强大动力。

2.3中华民族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着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海内外同胞和衷共济。支援方与受援方协同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援建单位把物质支援与智力支援、“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输血”与“造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证了各项援建任务的顺利推进,三年目标任务有望两年基本完成。全国各地的援建单位和人员、广大的志愿者,以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无私奉献,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伟大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连心曲,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的新的时代乐章,生动诠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是任何艰难困苦也挡不住、压不垮的。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四川、陕西、甘肃3 个受灾省的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医院、道路、水电、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恢复,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大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受到保护,生态不断修复,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幸福生活。在未来道路上,彰显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将使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将使全国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将永久传承。

参考文献:

1、《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刘丽娜、邓桢澜,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石平

第三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简介

◆ 基本概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是以灾难经济学、灾难政治学、灾难文化学、灾难社会学、灾难生态学等为研究内容,注重前沿与务实、区域与国际、应用与研究相结合,为人类减灾防灾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学术机构。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迅速开展抗震救灾研究工作,提出以这场地震灾难研究为契机,开展对全人类各种自然灾难(海啸、洪水、冰冻等)和社会灾难(矿难、空难等)的研究,力图形成具有多学科交叉集合的新兴学科“灾难学”。2008年12月,成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中心计划通过集合国内外研究力量,用一二十年的时间,力图建立起灾难学的学科体系,陆续推出“灾难学学术丛书”、“灾难学科普丛书”,为全人类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做出学术努力。近期将推出《灾难社会学》、《灾难医学管理》、《灾难传播学》等专著。截至2011年1月,中心已发表和完成灾难学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近200篇(份)。

◆ 灾难学学术会议 2009年5月,四川省社科院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在成都召开“灾后重建与灾难学术研讨会”。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对口援建省的山东、浙江、河北等社科院和省内专家学者共23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认真探讨四川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公共应急管理体制、灾害应对的法律制度、灾区社会就业、异地安臵、灾难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振、城镇文化重建、受灾群众社区建设、灾难心理救助等问题。与会专家认为,由汶川大地震引发出对灾难的深广思考与研究,关乎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切实推动“灾难学”的学科建设,这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和学术前沿的创举。

2011年5月7、8日,由我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日本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日本法政大学、国际美慈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天津亚太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河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辽宁省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四川省内共1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展开交流。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成云到会讲话,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日本兵库县前知事、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理事长贝原俊民分别做了特别演讲和特别报告,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华东师范大学学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等专家做了基调报告。

◆灾难学学科建设

“灾难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灾难预测、灾难防治、灾难善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与各个学科交叉互渗,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共同应对灾难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切实推进灾后重建,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兴学科。

“灾难学”研究目前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尚处于初始阶段。建立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灾难应急管理及其恢复重建规律的“灾难学”,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的科学研究任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首倡“灾难学”研究,并于2011年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将“灾难学”正式纳入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范畴。中心将倾力打造一支学有专长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形成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灾难学”学术研究发源之地,以及“灾难学”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灾难学”系列丛书

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启动“灾难学”系列丛书编写出版计划,拟出版以下著作:《灾难社会学》、《灾难传播学》、《灾难文艺学》、《灾难旅游学》、《灾难医学管理学》、《灾难心理学》、《灾难经济学》、《灾难政治学》、《新中国抗灾精神史》等。

◆汶川地震资料馆

汶川地震资料馆于2011年5月建成。资料馆定位于为国际化的灾难学研究服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国际国内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新闻报道等搜集全面,科学分类,科学保管,立足长远。

欢迎中国与世界有志于灾难学研究的机构与专家学者与我中心合作,共同致力于灾难学研究。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电话:+86 028 87019603 邮箱:zainanxue@163.com

第四篇:地震灾后农村教师心理现状与对策个案研究

地震灾后农村教师心理现状与对策个案研究

绵竹市土门学校曾维余

【摘要】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学校要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关键在于激发和提高教师抗震救灾的积极性,而激发和提高教师抗震救灾的积极性的内动力和源泉又在于有效疏通教师的心理,让教师早日从地震的阴霾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因此,地震灾区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成为十分紧迫而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地震灾区的一个农村学校教师心理现状调查分析入手,研究灾区教师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出开展教师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为灾区学校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绵竹市土门学校遭受严重破坏,中心校、中心幼儿园、三所村小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校舍全部被毁,95%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被毁。有2名学生遇难,11名学生受伤;全校教职工中,1名离岗待退教师遇难,6名教师受重伤;2名教师家属遇难.全校教师的财产损失严重,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特别是地震后,教师干什么都感觉不如震前方便,居食无定所,满目创伤,内心十分忧伤和悲痛。

而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对受教育者奖惩权和处置权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可能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绪喜怒无常,对学生赏罚无度、冷漠无情,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心态不平衡、情绪不正常。可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灾后重建工作的质量和速度。

因此,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必须清醒地认识开展灾后教师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搞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灾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教师早日走出地震阴霾,集中心思搞好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人力、智力资源。

有效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首先应研究地震灾区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成因,以

第1页,共6页。

便“因材施教”。通过对我校教师的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现象:

1、地震后,教师都十分恐惧,心理没有安全感。

持这种心理的教师占我校教师的95%以上。主要成因:一是这次地震房屋毁坏最严重的是学校,人员伤亡人数比例较大的是学生和教师。二是地震后社会上部分人认为:“地震时教师不应该逃生,应该与地震作斗争!”造成教师的心理误区,教师认为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是高危职业。

2、教师怕承担不必要的学生安全责任,不敢大胆管理学生。

持这种心态的教师占我校教师的95%以上。主要成因:一是我国和地方现行法律和法规没有明确界定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谁担负法律责任。因此,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社会和家长过多地追究学校或教师的责任;二是地震后,学生心理更加焦脆,若管教过严教师担心学生会出现意外安全事故。三是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连续性不一致性,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期望是“只要我的孩子在学校平安,学得好不好没关系。”导致教师不敢大胆管理学生。

3、全体教师渴望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尤其对重建政策中有关对灾区人民的帮扶政策特别关注。主要成因是这次地震千年难遇一次,教师的财产损失特别大,迫切需要资金重建家园。

4、15%的教师认为:“灾后我们是幸存者,就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工作何必太认真呢!”其主要成因是:地震中遇难人员瞬间丧失生命,认为人来到世上不容易,而且存活时间有限,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生活。

5、全体教师认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主要成因: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公务员有奖金,且奖金高于工资水平。教师认为,公务员有工作目标考核奖,教师为什么没有工作目标考核奖?二是其它行业员工的收入在不断攀升,其攀升的比例与市场物价上涨比例合拍。而教师按月增资30元左右,与市场物价上涨比例不合拍,教师意见大。

6、2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只管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困难怎么不关心呢?”因此,对学校行政有抵阻情绪。其主要成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行政对教师的工作安排布置多,关心教师的疾苦少;对教师的指责多,激励少。而学校行政特别是校

长认为:“我作为一个学校校长能为教师解决什么困难?无法实现的关心不做为好。”

7、遇难教师家属,其家属本人又在学校工作,存在对政府的救济政策不满,对学校的关心不满等心态。主要成因是:地震后,各级政府及时处理了遇难学生的补偿问题,从幼儿到高中生每人各种补偿费用不低于17万元人民币。而后处理在岗遇难教师的补偿金不足遇难学生的三分之一。

„„

针对教师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我们采取以下对策:

1、组织学校党政班子成员学习开展教师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文献。譬如,邓小平同志说:“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对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疏导工作,研究策略,争取主动。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是关心教师的,这对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3、建构教师心理疏导工作目标。

我们认为此次对教师开展心理疏导的主要目标是引导教师明理、激情、导行和增效。

“明理”,就是引导教师明白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灾后对教师的相关政策是否合情、合理和合法的。

“激情”,就是在教师明白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灾后对教师的相关政策是合情、合理和合法的基础上,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

“导行”,就是在教师对教育工作有一种热爱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搞好灾后重建工作。一是重建师生健康心理;二是重建好教育教学秩序;三是重建好校舍。

“增效”,就是引导教师树立和落实质量意识。无论是在开展师生健康心理重建,还是开展教育教学秩序重建,还是校舍重建都要见实效。

根据构建的开展教师心理疏导的工作目标,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

1、宣教疏导。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学校党政领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政策,宣传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和大爱无疆的举措。并进行今昔对比,国内外对比,引导教师感受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让教师认识到,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强有力的领导与关爱,有

全国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援,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幸福的。让教师明确地震是一种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要正确看待这次灾难,要尽快地从地震造成的阴霾中解放出来。要相信党和政府,要相信我们的国家有能力,有决心搞好灾后重建工作,解决好灾区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同时,要教育和引导教职工树立:我们是幸存者,就要珍惜生命,就要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就要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战胜困难、夺取灾后重建胜利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我们要面对现实,树立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地震受灾面大,我们眼前或一度时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困难,我们要理解,要主动想法解决;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或困难主动地,友好地向各级组织反映。通过宣教,让教师明白:(1)地震是一种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在所难免,国家不可能对灾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予赔偿,只能给予一定的援助。(2)我们存活下来的人未来要生活得更好,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只有增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悲痛、忧伤不能解决问题,消极、堕落只会给自己的未来增添隐患。我们要吸取国内外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好的经验和做法,毅力的站起来,坚强的活下去、勤奋工作,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3)我国属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政策都有待不断地完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各级人大组织反映人民的合理、合法的心声。譬如,《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可增加“教师的工作目标考核奖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等,来提高和保护教师的待遇。

2、主动关心教职工的疾苦,以关心人,温暖人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学校支部、行政和工会根据学校教师受灾情况和教师过去的困难情况,走访教职工家庭,了解教师的生活困难,看望住院教职工。根据学校的财力和有关政策规定,在物资上和精神上给予帮助和慰问。通过送温暖活动,让教职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组织的爱。这对开展教师心理疏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开展恳谈会疏导。分类组织教师开展灾后心理恳谈会,通过教师互动摆谈,让教职工抒发内心的郁闷或困惑,让其心情愉悦。学校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向有关单位反映。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职工排忧解难。通过恳谈会,学校行政将绵竹市的灾情、财政收入情况向教职工进行通报,对周边临近县市有关教师待遇政策对教师宣讲。同时,充分征求教师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教职工把注意力转移到灾后重建上来。

4、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公心疏导。学校在发放救灾物资,开展送温暖活动,安排教师工作、考核教师工作、评优选模、晋职晋级等工作中,要有章可循,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让教师减少次生心理障碍,这对于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十分重要。譬如,发放救灾物资时,首先做好救灾物资的管理工作,管理规范,要有专人管理。其次,无论救灾物资的多少,凡是经学校研究要发放的救灾物资,应将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和退养民师全部考虑在内,造册发放。如果救灾物资不足,或救灾物资质量、品种、数量或价值不一样,以抽签的方式发放。抽到什么领什么,抽到没有的签,就不领。让教职工从中感受到学校领导心中有他们,有一种幸福感。

5、以适时制造新的兴奋点疏导。通过向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争取救灾物资为教师制造兴奋点、通过展示重建学校或家园宏伟蓝图、通过宣讲重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重建政策等方式对教职工进行心理疏导。

5、以活动疏导。学校组织教职工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让教职工在活动中释放内心的郁闷与伤悲。一是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文体活动,学校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职工开展喜闻乐见、易于操作和实现的文体活动疏导教师心理。二是开展好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抓好党员的心理疏导,以党员的先锋示范引领教师。三是开展教职工心理疏导方法理论讲座,增强教职工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技能。四是根据灾后相关政策和机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以开阔教职工视野和胸襟。

6、以人的发展目标疏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最高需求是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学校要创设氛围,组织教师尤其是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个人发展”沙龙研讨活动,帮助和引导教师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把教师的思想引导到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去。

7、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育人”机制,激发社会和家长尊师重教的热情,为学校和教师大胆工作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学期适时召开村组(社区)干部会,家长会或家长代表会、校务委员会和教师会,利用这些会议向社会和家长一是宣传《四川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让社会、家长和教师进一步明确社会、家庭和学生在监护、教育和管理学生中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为教师大胆、依法管理学生寻求法规支撑;二是宣传板房学校的特殊情况及学生灾后的心理问题,并与社会人士和家长一起

探讨解决这些办法和途径,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进一步宣传孩子在一个家庭,特别是灾后重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家长重视教育管理孩子的意识和责任,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四是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只有学生成才,才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教师在社会上才有地位。古人说:“三分种、七分管!”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管理好学生,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灾后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疏导;以灾后党和国家有关重建政策疏导;从实际出发,因势疏导。重建好各种激励机制,以激励机制疏导;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以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疏导;建立公平公正机制,以公心疏导。学校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首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教师的关爱政策,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措施有力,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效,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一定会不断地提高,灾后重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总第32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6期

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由于实体经济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减员、减薪的现象。四川是个劳动力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目前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对我省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们的分析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遭受“5o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下,我省就业再就业人数仍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5万人)的93.7%,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6万人)的100.8%,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万人)的106.4%,比全国低12.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组织19.5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比去年同期减少3.6万人,减幅为15.6%,培训后14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1.4%。参加创业培训3.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8%,比去年同期减少0.23万人,减幅为5.5%,培训后有8547人成功创办小企业,16123人自谋职业,创业培训成功率为62.4%。培训农民劳动力50.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同比增长4.3万人,增长9.3%,培训后38.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7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省外、境外务工人员超过1100万人,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7-9月,全国20个对口支援省市累计帮助地震灾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21.9万人,就地就近就业86.5万人。

二、影响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省外企业效益,我省外出务工失业人数增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外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实体效益明显下滑,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减员。我省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层次较低、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受减员影响极大。据我省8个城市的数据统计表明,近期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1日以来,因企业倒闭或减员而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总人数的47.3%。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返乡人数占返乡总人数的53.5%,在深圳务工总人数的20%已经返乡。未还乡者寻找工作十分困难,预计12月以后全省将迎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

2.地震灾害影响省内企业,就业压力增大。我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70%以上。震灾造成了灾区,特别是重灾区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导致用工量大幅减少。虽然对口援助工作在解决灾区群众就业方面富有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我省的就业压力。我省吸纳劳动力量大的旅游业是遭受地震重创且难以短期恢复的产业。据统计,5-6月,全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4.9%和63.7%,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18.0%。旅游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率上升。这些都给我省稳定扩大就业带来了困难。

3.新增待业人数进入峰值期,就业形势严峻。我省已经进入新增就业人员的高速增长期,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目前仍有700万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递增,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却已连续三年下滑,毕业即失业的人数正在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因此逐年增大。再加上外出农民工返乡,以及仍有部分下岗待业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我省比全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投入、发展不足,新增就业岗位较少。一是受地震影响,5月份全社会投资下降了7.1%,虽然灾后重建等有利因素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升,但这种回升更多的是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拉动,对全社会投资的影响还不明显。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明显萎缩,直接影响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导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小于新增待业人数。二是我省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例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行业企业、民营企业承载就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大部分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不长。重视生产环节过多,发展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批发销售、物流配送、终端销售不足,不能为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后,我省人均耕地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本身能够产生的效益短期很难提高,很难设想在外打工年挣万余元工资的农民,在用光了积蓄之后能够安心在家种地。对今后几年农业吸纳劳动力的估计不可过高。

三、对策建议

1.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过程中,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投资小、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作用。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承接,充分发挥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

2.抓住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的机遇,促进灾区扩大就业。一是应继续争取国家更多的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扩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灾区失业群众参与重建,同时为其他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应对援助灾区的用工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按招收灾区失业群众数量,给予相应优惠。三是应继续实施就业对口援助,创新培训方式。对灾区失业群众实行“订单式培训”或“输入地培训”,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灾区群众技能短缺和结构性“民工荒”的矛盾。

3.把农民工回流的就业压力变为动力,缓解农民工就业供需矛盾。一是要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加快我省工业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灾后重建项目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大量的熟练工;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素质更高的农业产业工人。二是要准确掌握农民工回流动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帐。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在主要输入地的劳务市场设立四川农民工接待处,加强联系衔接和信息沟通,实现务工和用工信息共享。大力举办各种专项活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四是要加强区域劳动合作,拓展农民工输出新渠道,不断调整改善我省农民工输入地结构。重点争取在环渤海区域建立新的劳务输入地。环渤海地区是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一个地区,也是我省劳务输出相对薄弱的一个地区。应该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用工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或联办职业技术培训班,重点输出“川建工”、“川技工”、“川妹子”、“川味餐馆”、“川籍旅游商贸服务人员”、“川籍农业工人”等用工量大的工种。五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熟练

工仍然缺乏,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六是要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场地、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4.加强就业帮扶和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二是要坚持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未就业毕业生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为基层建设增添新生力量。三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解决本科生就业率持续下降或难以提高的问题。四是要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更优惠的信贷、税收和管理服务,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5.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要落实扶持政策,加速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我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国有企业要适当让利,帮他们渡过难关,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增值税改革,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经营,鼓励支持劳动者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四是要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和措施,切实帮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五是要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室社会处:吕焱飞(统稿)殷铁松

唐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加强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点 社区管理的情况与建议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与决策——《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查与决策——《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总第301期调查与决策(内参)第191期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我省灾区造成巨大人员伤......

    临泽县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调查与建议

    临泽县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调查与建议 甘肃省临泽县环境保护局祁国厅刘鹏倪建军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市容市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

    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

    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 第一章 1请阐述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学意义 2简述分销渠道的主要功能 基本功能: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 主要功能:1.便利搜寻2.调节品种与数量差异3.......

    决策管理与领导力(推荐阅读)

    决策管理与领导力 本人于去年七月赴美参加华盛顿大学管理学院的GSL( Global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 短期训练课程,课程中有一项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Style (......

    饭店计划与决策管理

    饭店计划与决策管理 一:主要计划指标 为饭店企业在一定时期早经营管理个方面要达到的数值 1:客房或者床位数 反映饭店基本的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 2:出租率 反映一家饭店接待......

    盐城市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的情况调查与建议

    盐城市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的情况调查与建议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影响的逐步扩大和蔓延,国内企业经营环境趋于恶化,随之带来部分企业辞退农民工现象渐趋增多。为......

    社区与社区管理

    第一章社区与社区管理1、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2、社区的五要素: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3......

    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调查材料

    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调查材料 按照市、县关于对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调研通知,现就城区街道社区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现状及总体规划情况。 富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