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5: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健全有序的宏观调控体制。我国的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研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宏观调控的定义,探讨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观点和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对策建议

一.引言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政府)干预,是指国家(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要求,实际上也起配置资源的作用。宏观调控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前者是对资源的宏观指导和配置,后者是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市场是基础,但不能离开宏观管理、制约和引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宏观管理之所以重要和不可缺少,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从全局出发来规划社会发展,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远见的配置。它立足于尊重市场经济各个局部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和调动市场细胞各个局部的积极性,但高于市场细胞局部的局限性;它超出局部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考虑整体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超出从眼前利益配置资源的限制。考虑资源配置的长远需求,可以区别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抓关系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使全社会按比例、协调、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推动技术重大进步和按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要求发展。

二.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经验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真实反映社会成本和利益,难以成为评估和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人均收入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是物价持续上涨,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强劲,但产能过剩的矛盾尖锐。因此,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十分必要。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

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2.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从继续经济周期的态势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空前的经济转型,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盛世,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奇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如此新特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国家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从而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3.加强了结构调整,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我国在控制总量的同时,注意加强了结构调整的力度。首先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4.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

三.加强和改善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宏观调控也应该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环境的新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1.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通货上涨、投资过热、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例如:通过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和准备金率、适度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提高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抑制投资过热及某些行业的不合理重复投资,进而优化经济结构,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同时,注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强化货币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的作用。例如在发行国债的过程中,就要通过恰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保持相应的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动性,防止“挤出效应”。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体制变革和供给结构调整中的刺激作用,应优化信贷结构,对积极转换机制、效益好的企业优先支持,创造迫使企业市场化变革的环境,利用政策性贷款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可以在货币政策中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和差别化加强政策作用。

2.改善就业状况

针对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我们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改善就业现状。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专项基金,对一些下岗职工由政府出资进行技能和创业培训;二是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和企业信贷款支持,使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不断增加就业人数;三是从战略上讲,以促进就业为主,失业保障为辅。

3.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体系

深化财政、金融等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市场体制的建立和二元结构的调整,为宏观经济调控构筑稳定的框架,营造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良好基础。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通过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地作用于微观主体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4.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正确发展,减少盲目性

对有益的外部效应,政府应通过各种奖励性政策及各种法规来鼓励和保护;对于有害的外部效应,除少数可以让市场调节外,大部分需要政府借助行政、财政、税收等手段来处理。且当产业发展存在发展过快的盲目性时,运用金融政策控制其信贷规模,在其发展存在过热时,使其降温;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息等手段,间接地对产业发展予以引导,尽量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应通过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5.改革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的税收现在仍停留在生产、经营环节,税收制度还很不完善,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政府应当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税收体系,合理地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稳定。

6.积极引导,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化和市场化必然使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差距扩大,中西部地区在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基础上,全面实施追赶战略,这种发展热情和现行地方财政体制相结合,使得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既要适当控制各地的盲目冲动和过度投资行为,又要努力保护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要重视宏观调控中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国民经济日益受到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不管是国际油价对中国通货膨胀所形成的外部压力,还是针对人民币汇率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压力,都表明在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扩展视野,将国际因素更多地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充分重视国际间的博弈因素,为中国经济发展把握准确的方向。在全球化进程中,政府应积极引进外资,合理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制定优惠的出口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合理地调控汇率和实施货币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四.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大波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市场经济,必须深刻明确这一点,而且还要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宏观调控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高效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稳定、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蒋智华.凯恩斯主义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1998.27.[3]陈东琪.现代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J].财贸经济,1999(6).[4]丁兴业.论市场失灵的类型、原因及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

第二篇:第七课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20.市场经济的特征、原则

特征:统一的市场、开放的市场、竞争的市场、有序的市场。

原则:自愿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

21.市场经济的含义、作用及其三大机制

市场经济:一个社会如果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

作用: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②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③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

④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⑤择优汰劣。

三大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交互作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保障、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法律保障:

①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②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③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④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⑤建立和健全给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道德建设:

①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

②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③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23.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手段、目标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必要性:

①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市场调节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调节;

②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③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方面,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方面,宏观调控也有其特殊作用。

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①计划(规划)手段;②财政政策;③货币政策。

第三篇: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经济运行处在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回升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上行。预计GDP增长7.5%,CPI增长2.5%。

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环境资源约束强化,资本边际效益降低。

短期弱回升的原因:政府基础投资增加和企业去库存周期的结束;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和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束缚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近期国内经济运行的新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问题、房地产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周期波动说、过度竞争说、结构体制说(财政分权和考核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有效需求不足是产能过剩的基本原因,过度竞争不会导致长时间、大面积和高幅度的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才是产能过剩的根源。

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问题: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影子银行;金融与实体的背离。房地产问题:房价过高,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货币资金投资与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压;限制了货币调控政策的效力。

国五条长期有利于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短期,具有一定的逆调节效果:税费转嫁成本;抑制二手房供给;提高房租价格。

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政策建议:坚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下决心调降过剩产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第四篇: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财政政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也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慢,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1998—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这对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当经济运行中的局部经济过热现象,要求政府必须对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我国政府还必须根据国情制定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从而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国经济。

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突发的经济危机等现象,我国政府应当相应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如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当前存在的流通量过大问题,要通过相关手段,促进货币流通量向适度转化。避免投资过度及某些行业的不合理重复投资,也可以通过提高利息和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恰当减少财政赤字等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还应注意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国家发行国债,在此过程中就要通过恰当的操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货币供给需求量和货币流动性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发挥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和市场供给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要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优化信贷结构体系,对机制效益好的企业给以优先的支持态度,努力把企业市场经济变革的环境创造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我国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贷款相应地加大力度。

合理改善社会就业状况,通过调整财政结构,比如财政支出的上调,基金保障体系的专门建立,使更多失业人员可以得到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出资对国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以起到对某些弱势群体更好的就业促进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

在实施财政政策的同时要注重其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对当前物价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度;另一方面,应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经济的起伏不定和突发状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大一统”货币政策负面效应与矫正之策

一、宏观视角下:“大一统”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全社会和谐发展

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新一轮宏观调控后,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2004 年1 季度泰州经济欠发达的兴化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2%,比全省、苏南水平分别低53.58 和73.48 个百分点,2004 年以来,随着国家连续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正处于健康发展周期的泰州市房地产市场“过早”降温,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降,乃至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排队购房的现象。信贷投入与现行生产投资热土地区错位,沿江开发的主体地位和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和发挥。

(二)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居民和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 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承接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和企业负担。调控作用显现后,即使在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微小企业主要偏好于民间融资,且主要融资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度”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难题,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2004 年宏观调控后,泰州辖内“马太效应”更趋明显。中小企业和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融资难度上升。

(三)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货币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

本轮宏观调控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有保有压”,但由于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调控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更多地采用贷款余额控制等硬性调控手段,特别是银行监管机构对2004 年3 月末所有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后,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贷投放“一刀切”现象。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未能从根本上走出“一放活,一控就死”的境地,信贷投放一度呈大幅回落态势,在某一时点上还出现了“只收不放”的现象,全年新增存贷比较大程度上存在不平衡性。2004 年一季度贷款净增39.15 亿元,同比增长36.41%,4 月至11 月份,宏观调控效果作用显现,贷款增速持续加速下降,并于10 月份达到谷底,当月净下降4.21 亿元;12 月份受部分新的储备项目启动和年末信贷计划控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净增7.75 亿元,同比多增14.52 亿元。1

贷款增长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经济发展对信贷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匹配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全年新增贷款高度集中在年初和年末,一季度和12 月份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高达74%,同比提高37 个百分点。年末,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同比提高了

4.93 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下降了10.13 个百分点。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从地区结构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2005 年全年市区新增贷款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占比较上年上升10 个百分点。经济相对薄弱的兴化市和姜堰市新增贷款份额仅为11%和9%,分别比上年下降5 个百分点和7 个百分点。本轮宏观调控中,在兴化市这一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分行,县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较低,较多的存款难以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的资金链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企业存量贷款还存在劣变风险。2005 年末,剔除政策性剥离、核销因素,泰州市不良贷款实际比年初上升1.3 亿元,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升2.88 亿元,其它商业银行上升0.16 亿元。

(四)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最终不利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后低收入阶层、下游企业承受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央行关于稳定币值、抑制通胀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一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更趋困难。粮食、油、肉、菜、煤炭、液化气,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上述商品20%以上的价格涨幅如果对中等收入阶层还能承受的话,对低收入阶层可说是难以承受,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和增幅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难以为继。煤、电、油、运、农产品和钢铁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得到转移和消化。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和化工行业影响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对兴化运输公司调查,04 年宏观调控后客运每辆车每天因燃油价格上涨要增加直接成本70 元,1-12 月因燃油价格上涨而增加成本2700 万元,成本上升18%。另据对泰兴化工开发区调查,05 年1-12 月其主导产品总体成本上升了25%,其中的88%的上涨成本是由煤炭涨价上涨引起的,1-12 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5.12%,减少0.26 亿元。三是一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现象。从我中心支行2005 年监测的30 户工业景气企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水平判断指数分别比同期上升21 和15 个百分点,多数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速度远远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增加。1-12 月景气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和下降12.36%。同时,由于投资增速骤然下降,导致投资领域的部分企业产品库存迅速增加,12 月末景气企业存货同比增加1.06 亿元,增长4.59%。企业效益下滑必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区域性取向:应妥善解决三个问题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在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金融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效应明显不同,形成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产出,不利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调控,促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适度差别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应是今后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的现实要求。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

1、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性要求和区域性取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商业化经营方向与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比较效益没有优势的矛盾。货币政策在结构调

控和区域化取向上应侧重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上,应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授权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实现信息、权力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对称,这样,才能在不违反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确定符合各自区域特殊性的区域货币政策。在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弱势效益、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与商业化经营方向的深层矛盾,要与农村经济产业政策“量体定制”出相适宜的货币信贷政策。

2、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量稳定和区域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功能扩张的冲动与金融管理价值取向的矛盾。实践证明,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如果不能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很难实现,人民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央行监管职能调整后要协调相关监管部门注重主动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活跃成分和市场化主体,重点监测民间资本流向和民间融资规模、投向及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妥善处理好资金存量流量调控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与社会生态环境不佳之间的矛盾。在各经济区域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很不一致,金融繁荣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资金的边际利润率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资金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和金融繁荣地区,导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总量的地区分布失衡,形成“马太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适度差异化的区域货币政策能够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调节资金的流量,促使社会资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同时,还能趋向地区平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的建立与完善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财富积累和长期的经济活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以构成完整的产权运行,激励足够多的有谈判能力的产权主体的产生,并通过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市场竞争,增大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以外在的压力和竞争迫使现有金融体系发生变迁,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竞争。

(二)完善金融发挥作用的环境,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体系本身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效率。在现阶段,货币政策经受着来自经济运行的诸多挚肘,要想在现行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寻求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合。

(三)改进金融管理行为和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建营造守信的经济安全区和金融环境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一创四评”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为先导,形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搭建“金融生态平台”。改进金融监管行为和方式,为县级支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作保障。当前要积极消除以往偏重防范风险、限制银行竞争、压制金融创新的消极监管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金融监管的弹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开展同业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增强微观金融主体的活力和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灵敏性。要创造条件建立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与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要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基层商业银行发展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要尽快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05).[2]钟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03).

下载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及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精选5篇)

    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摘要: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及经济运行状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

    宏观调控形势分析及有关建议(大全)

    2008年宏观调控形势分析及有关建议一、2008年宏观调控形势预测及对银行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从紧,增加银行经营管理压力 ——信贷总量控制和按季投放监管,可能影响客户关系维护和......

    市场经济下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下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摘要:事业单位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是现代中国社会三大基本组织类别之一。然而,在事业单位中现行工资制度的计划经济......

    基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探索

    基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探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魏星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5-16 8:41:05 摘要:对我国石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石油行业近期的发展趋势做了展......

    我国医疗保险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

    我国润滑油技术发展方向

    文章标题:我国润滑油技术发展方向1、前言润滑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炼油产品,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显著,正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科研、生产、销售、......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推荐5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传统价值观论文摘要:早期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最近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研究则更详......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方向探讨

    摘 要 : 我国的众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已经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工程造价咨询业起步较晚,整个行业的规范化 和市场化尚待完善。境外发达国家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