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审美意义的课堂实践
美术教育审美意义的课堂实践
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情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下笔者就从“情景,”“情趣”和“情感”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创设情境
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怡情养性。我在教学二年级学生画小鱼时,我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一些春天小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的视频,“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我们都是好朋友……伴着这你一句我一句的爽朗儿歌声,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大家体会意境,探讨技法,画出了很多好看的画。另外,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创设情境,不仅适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样也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到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 发展情趣
情趣是美术教学“情感化”和“审美化”的重要趋势。在教学中学生常被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困扰,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美术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来。
这一教学环节融感知,情绪体验,想象,思维的拓展等为一体,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 培养情感
美术是情感的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能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美术教育要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境界。
第二篇:幼儿期美术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美术教育的意义
根据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二.美术教育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因有的求知欲。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2.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
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的,为了使幼儿掌握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就要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逐步稳健和协调。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
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乃至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它的代表区域,即管辖它的神经中枢,而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三.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幼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取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从脑生理功能来讲,左右脑之间功能差异较大,这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
式上。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觉、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那种只让幼儿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幼儿画画、唱歌、舞蹈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磨练,便会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
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总之,从小培养幼儿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
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其实,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画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唱—支歌、跳一个舞,或读一首诗,在磨炼中自寻快乐。如在画鹅时,可以读《鹅》这首古诗,在画《春天来了》
时可唱上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在制作完成—件头饰后,可让学生带上头饰跳个舞或扮角色表演,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第四篇:基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探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和任务于不顺,只施以摹仿写生的纯技能练习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目前状况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和“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和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和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喜好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和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和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和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进步。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和道德判定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和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和此相往甚远。
(2)和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正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和喜好、情感和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和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纵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和操纵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反了学习规律。
(3)和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和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和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和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和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进步,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和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和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靠于过程。假如说美术表现和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和创造性等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征和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条件,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和创作方法,进步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非凡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进步,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和探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和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摘要:①科学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同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的同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和适应性的同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和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和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进教育、治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和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同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往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功能,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进地探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和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和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条件,删缩一些功能单
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上风,增设一 些功能明显、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和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喜好,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和展赛机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和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夸大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夸大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和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和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审美教育的意义及其方法
浅析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意义及其方法
新疆阜康市第二中学 姬健伟 831500 邮箱:jjw-w@163.com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一个民族的历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不同民族历史的接受与传承,是对民族性的张扬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界定,认为历史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时代的灵性,能不断与人们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让人们在阅读历史著作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及美的享受;分析中学历史审美教育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其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美育的意义 审美意识 美育的方法
何为美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美,自始自终贯穿和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史存美在”。
历史审美教育的意义
历史的审美教育是以文本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审美静观的培养。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虚静”的概念:“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针对作家创作状态而言的,但给今天的审美提供了借鉴。与影视艺术的声色光截然不同,历史本身是静态、内敛的艺术,不张扬,它是一种个人性的精神活动,阅读历史享受这项精神娱乐时,只需要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情与历史对话。历史不断被重读,始终与读者进行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的当代存在。这是一个静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历史的深化,它能够营造一种更鼓励人们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文化环境,促成和提升审美静观和审美沉思的审美观念。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审美静观让阅读主题远离图像的喧嚣、浮华、排场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保持一种澄澈朗照的精神状态,不为外物所干
扰。正如现代词作家乔羽先生所言:“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充分体现了做学问的态势。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不同于以往。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现代人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学术,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他们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只想把自己交付出去。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只想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因此,不为外物所惑,保持独立自主,享有极大的能动性,自由性和超时空性。现在社会需要这样的审美静观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其次,审美情感的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现实建构,是对现实的一种尊重。历史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结合史学家主体的意识与情感,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演绎的淋漓尽致。广博的历史作品中翔实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哲理、丰富历史生活的再现、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描写,能使读者联想追忆,享受精神之饕餮大餐,精神为之振奋,引起或轻松、或愉悦、或超脱、或悲哀、或沉思、或喃喃细语等等的情感反应,感到精神满足,从而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历史审美情感的培养对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良好的引导,使美与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联系起来,开拓了深层而丰富的情感美的空间,审美得之升华。
再次,审美思维的深化。通过历史进行审美教育,对人思维的深化与发散有着开拓作用。在整个视觉、听觉文化中,以图像、声音来表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耳朵的“可听”,而忽视人脑的“可思”。声像文化成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视听享受时尚,最大的负面影响则是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成为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说:“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离开了人们的心灵这个“熔炉”,就无法锻造出历史的真实。看完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易中天之品三国》,不假思索的认为那就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不去阅读静思《三国志》、《资治通鉴》、《魏书》等史书;看大师《话红楼》而不去阅读《红楼梦》之原著等等。这些不回归历史,不运用心灵的“熔炉”去锻造这段史实,而选择少思多信,被动的接受,不可能得出真实的历史。这些现象恰恰反映了当代人的“浅思维文化”。而对历史的接受,却必须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深层领悟,常常会掩卷长思,反复品味,这是思维的高层次才具有的能力,被动接受的表层思维是无法达到的。
最后,崇高精神的追求。目前大众审美接受已趋于直观化、简单化以至低俗化,审美沦为一种消遣。人的快乐有快感和美感,即感官的快适与精神的愉悦,如果人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前者,这是对人的一种降格。轻松中忘记了做人的追求,陶醉中淡忘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审美其意义在哪里呢?这与我们现代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人是需要振奋的,是不断追求希望的。“红色经典”塑造的不朽英雄形象和劳苦大众已成为文化的象征,他们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嫉恶如仇,坚忍不拔,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们为人们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悲壮崇高的斗争和反抗,表现出了强烈的英雄气概乐观精神、集体意识,这是人类崇高精神品质的升华。
当大众还沉迷于浮华事物表象而不能迷途知返之时,一定要高扬历史的大旗多读历史,“读史明智”让更多的人把审美趣味转移到历史的接受上来。当人们思维达到深层和丰厚,当主体意识得到创新性发挥,当崇高的精神追求激起人的责任感时,人们就不满足于浅层次的审美接受,就会对其提出质量要求,努力追求崇高精神的现实。
中学历史美育的有效方法
一、立足教材,进行对话。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历史教材中有丰厚的美育养分。这些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俯拾皆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并将美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够正确的辨别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有此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美的升华。
其一,融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之中。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我们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是为了通过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的熏陶作用及诱导力量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历史教材中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民族精英,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思想之光和焕发出来的精神风采,为我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审美对象,他们闪光的心灵,灿烂的人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犹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像灯塔一样在他们的心灵中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其二,审美教育要从“动之以情”着手。“师道者应以大爱为先”从灵魂深处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
感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动情,学生方能动情,触景生情,用情去感受,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审美教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教师教学中应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始终站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和事物一边将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倾注在历史之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比如讲述“戊戌变法”时可以像谭嗣同一样,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满腔热血,悲愤激情,毫不畏惧,而又充满着无奈与期望。用激动的心情,激昂的语调,使人奋进。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启迪了智慧,唤醒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另外,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历史的学习大有裨益。其益处已有很多研究,笔者在此不再阐述。历史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历史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相应的开展。比如像我们新疆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围绕《新疆地方史》和《可爱的兵团》开展像“红色之旅”的活动,了解三区革命;参观瑶池风景、喀什香妃墓、吐鲁番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苏公塔等遗址遗迹及相关展览;瞻仰“周总理纪念馆”“王震将军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锡”“参观军垦博物馆” ;探访三区革命时期的一些革命志士先辈,聆听他们描述所经历的艰难革命历程,结合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特别是近几年,新疆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切身感悟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感性的认识进一步在情感上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教育,这是审美教育深化的必然途径。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张扬自身。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在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目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中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共享资源,让我们拥有大量取之不尽的宝贵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等新教学技术,制作各种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人。让学生有一种切身体会。在历史的直接“对话”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真正的熏陶。进行历史审美教育,立足于教材,史料的整理,阅读的同时,应该让现代化网络技术为其服务,作为接受的辅
助工具和手段。
总之,让我们把历史与审美融合,把史学与教育互动,进行生命的对话,借助信息化时代,弘扬历史本性,努力发掘历史审美教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让民族的历史的到更好的接受与传承。
参考书目:
1、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行知报》陶行知研究会 2005年5月出版。
2、《美学概论》《谈美书简》朱光潜著,北京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3、《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 闫承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4、《美学原理》 王旭晓 上海人民出版社。
5、《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探微》 陈小兰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