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难点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审计力量不足,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一方面,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经营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与社会各领域联系广泛,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近年来在审计中发现,不法分子时刻关注商业银行管理漏洞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或与银行员工内外勾结联手作案,如诈骗贷款、挪用客户存款和伪造票据等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在审计工作中,尽管审计人员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机关整体力量不足,审计时间有限,违规问题未能发现和披露的潜在风险较大。一般对省级分行系统审计由十几名审计人员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面对商业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或典型性、倾向性问题的情况,使商业银行审计面临较大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复杂,不断扩展和创新,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近年来,对商业银行审计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几年循环一次,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情况。加之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目前,审计机关中既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金融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部分从事金融审计的人员,虽然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审计工作的经验,但对金融新业务了解不多,只能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或原有业务进行审计,对其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无法开展审计。
(三)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难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
商业银行审计的目标是防范风险、促进管理、提高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了解和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面对商业银行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发展的需求。目前,虽然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审计软件技术开发很慢,同商业银行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对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点多面广,审计机关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且在审计中,判断抽样贯穿审计过程的始终,这样就可能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如,在审计报告中,对商业银行某
项业务或某一方面工作进行审计评价时,很难做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的评价。即使是“基本符合”的评价,也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商业银行与审计机关信息不对称,且存在向审计机关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完全占有的优势,审计人员处于信息不完全占有的劣势,商业银行与审计机关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分布的矛盾。因此,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全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这将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分析和评价行为带来难度和风险,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如,近年审计发现的商业银行为完成业绩掩盖不良贷款,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不真实的问题,审计人员只能对这一问题定性分析,而很难掌握商业银行全部不良资产的真实数字。
(五)受审计手段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审计面临取证困难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要揭示和查处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需对一些单位或个人延伸调查取证,由于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进行延伸调查时,很难取得被调查单位或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加上受到审计手段的限制,审计人员调查时往往受到层层阻碍。如,审计人员在对贷款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时,被调查单位由于受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很难给予配合和提供有关资料,尤其是在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时,借款人不予以配合的现象更为严重。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到“四个结合”,即: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多方联动,建立长效的商业银行审计机制。一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力量,建立以总行为龙头的内部审计体系,进行有效的日常审计监督;二是加大银监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专项检查;三是审计机关在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和银监会监管成果的同时,密切关注商业银行不断出现的新的违规动向,深入开展商业银行审计。
(二)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加强对商业银行基层行的审计。既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有限,难以实现全面审计,商业银行审计只能选取重点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尤其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行,商业银行审计应选准基层行进行重点剖析,以提升审计成果。
(三)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商业银行的效益审计,特别是要揭示商业
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和重大决策失误及严重损失浪费问题。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通过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使商业银行审计由抽查变为详查,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四)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业务培训与改善知识结构相结合,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现有审计人员每年要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熟悉新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审计的能力。同时,审计机关要录用一定数量新毕业的金融专业人员,补充到商业银行审计队伍中去,以优化审计队伍结构 来源:考试大-内审师考试
第二篇:目前联网审计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联网审计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世界各国联网审计的进展各有千秋,侧重也各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数据采集技术和审计模型开发等方面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其实现和推广联网审计之路仍会漫长而曲折。笔者结合从事审计信息化工作经验,认为联网审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制约联网审计发展的问题
1.联网审计的成本。传统的审计监督有成本,联网审计同样也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目前在大部分审计项目中,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基本上是个空白,对于联网审计的成本问题更是没有考虑。联网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联网审计的成本管理涉及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据测算,开展以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和会计结算中心为重点的联网审计,仅建设成本每项都在百万元以上,这对于很多市、县级审计机关都是难以承受的。
2.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联网审计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综合性高的工作。审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要熟悉审计政策、法规和其他审计依据;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要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充分的了解。这些技术因素往往超出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范围。由于我国审计机构组建的历史不长,审计信息化工作推广时间不长,审计人员大都来自财经部门或财经院校,他们掌握的知识主要限于财会方面,极少受过系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据安徽省审计科学研究所从反馈的30个县、市、区审计局调查问卷看,30个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所学专业,2003年为审计专业148人、财会专业153人、其他专业65人,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增加缓慢。人员结构问题制约了联网审计的发展。
3.被审单位的配合。愿意与审计部门联网,接受24小时监督,的确需要勇气,这就相当于去掉一切伪装,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给了审计部门。一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与审计局联网,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担心财务数据泄密;二是不希望审计局看到一些“敏感”数据,因为与审计局联网就意味着把“家底”暴露在阳光下。事实上,全国各地在联网审计试点过程中已经遇到了类似难题。早在2002年,某市审计局就提出了与该市会计结算中心联网的想法,但对方却以财务数据需要保密为由拒绝了审计局的要求。资料需要保密是拒绝联网表面上的原因,更关键的原因是怕把“家底”暴露在阳光下。
4.审计法律问题。按照《审计法》,审计机关要提前三天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然后才能调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如今,通过联网,审计机关可以实时对联网的任何部门进行数据查询,这是否与《审计法》相违背呢?实行联网审计后,审计机关能随时看到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是在下载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前下达审计通知书还是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才下达审计通知书?再如审计周期,有的单位联网后数据每天拷贝到审计机关的服务器内,是否需要每天对数据进行审计?如果不天天审计,有没有天天拷贝的必要?所有这一切,都是联网审计今后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5.内部控制的被动依赖。首先,审计基础数据需要内部控制来保证。联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主要是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换言之,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都将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其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依赖是“被动依赖”。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可以称之为“主动依赖”。而在联网审计模式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强度和频率很难得到保证,而实质性检查不可能达到穷尽所有业务的程度。因此,审计人员不得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6.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联网审计主要通过远程取证来完成审计,主要的审计取证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引入了一些新的审计方法,这些审计技术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但是,联网审计模式下,传统审计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如询问法、观察法、盘点法在联网审计中将不再适用。而这些方法在审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传统的审计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技术方法,由于审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线索、方法、手段也必然受到影响。原有一些审计方法已不适合使用,缺乏与联网审计适应的技术方法。
7.被审计单位隐蔽违纪违规行为。随着联网审计的深入,一些被审计单位知道“审计机关可以实时看账”后,其违纪违规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仅靠审计财务数据或者审计一套账已很难发现问题。
8.安全保密风险。联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管理问题给审计机关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因适时了解数据信息带来的保密风险,因网络连接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等。
二、解决联网审计所遇问题的方法
1.政府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对网络审计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认识到网络审计的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尽可能地为审计机关网络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审计机关应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量力而行,化整为零,分、分阶段实施,不求高档求够用,不求一步到位,只求不断进步,逐步搞好联网审计建设;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建议由审计署向中央财政申请联网审计专项补助资金,对地方政府无力解决联网审计资金的审计机关进行专项补助,以切实解决联网审计建设资金问题。
2.就调整审计人员结构而言,在编制增加困难、实际人数超编、自然减员缓慢的背景下,大量引进计算机人才的空间很小。因此,在推进联网审计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在审计岗位上成为专才,在实践中成为专家。审计队伍专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在职学历教育将成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改善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对审计人员在职学习做出规划;在通过自然减员的有限编制积极引进计算机人才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在职审计人员“兼学别样”,使广大审计人员在审计岗位上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3.拒绝联网审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来自联网审计对象的阻力,无疑是推广联网审计之难点所在。联网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受被审计单位领导认识水平、信息化建设状况、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努力摆脱这一困境,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如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为顺利推进联网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4.国家审计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周德铭说,法规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不应当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的障碍。如按照现有审计法规,审计机关是否具有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取得数据的权力,有没有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并进行审计的权力,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应的义务等,需要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法规进行诠释。因此,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健全问题,使审计活动在法律的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5.虽然各地联网审计基础情况不同,但审计署可以在系统技术层面上出台建设标准或指导性意见;联网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时限、公文格式等需要进一步规范,要与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相协调,审计机关原有组织方式应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6.联网审计因为管理问题给审计机关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因此,应特别关注联网审计的安全管理问题。应根据审计准则明确建立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如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报告制度、审计人员网络权限管理制度、审计程序选择制度等。
7.针对被审计单位联网上隐蔽违纪违规行为,应尝试建立基于多种经济数据库间关联关系的审计方法,发现一些更加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多个信息系统的联网,通过在一个系统的多个单位之间、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查询、分析、比较、核实,发现一些更加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
8.构建纵横交错的联网格局。在整合审计资源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纵横交错、运行高效的联网格局,实现扩大联网审计覆盖面,畅通监控渠道,高效发挥审计职能的目标。^
第三篇: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 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 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 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 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 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 微克/m3。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 《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有 298 个,占全国 527个统计市(县)56.5%。全国的降水年均 pH 值小于 5.6(酸雨)的城市达 218 个,占统计城市的 41.4%。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 4 个百 分点,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 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 80%的 城市比例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下图为酸雨危害: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公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所以,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水资源具体现状如下: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见下图;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3〕固体废弃物
*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 全国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
4〕环境噪声
*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
* 我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 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
* 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 小冶炼,如土炼硫、土炼砷、汞等导致周围区域植被死光,成为生态死区; * 小土焦、小水泥、石棉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
6〕土地资源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见下图:
*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 7〕草原资源
*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8〕森林资源
*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 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在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9〕近海环境
*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 *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 气温增高可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 气候变暖可能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 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 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 展。
3、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 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 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 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 5 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 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改善水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根据我国政策,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进行重点的论述: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 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 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资源保护是目的,水污染防治是手段。两者均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存在着区域管理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各部门团结协作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组织保证,应各司其职,各用所长,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调度。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应逐年安排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指导治理工作。
第四篇:对目前开展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几点认识
对目前开展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几点认识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编辑:studa121
1当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迈出较大步伐,较好地实现了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但从近年来的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等问题仍影响其效益提升和健康发展,给金融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对金融审计明确了继续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审计思路和方法。
自2006年起,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将商业银行审计纳入效益审计范畴。当前在具体实施审计中,如何开展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如何达到效益审计的目标?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认识之一:重大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应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关注的重点。
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审计工作任重道远”。李金华审计长提出要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金融审计,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审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规范金融运行机制和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斗争第一线。
目前我国银行经营进入微利时期,以贷款业务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利差仅为2%左右,资产回报率也不足1%,但基层银行一次经营失误造成的损失可能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利润都无法弥补。如2004年中国银监会通报了涉及河南、广东、贵州三省的多个城市,以及工行、农行、建行的5家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重大票据诈骗案,造成银行资金2.58亿元的严重损失。近年来,中行和建行两个改革试点行的一系列案件被曝光,如中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10亿元资金票据诈骗案的发生,不仅给银行和客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金融秩序的稳定。近几年商业银行审计发现的每一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造成损失浪费少则上千万元,多则数亿元。因此,受审计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效益审计应该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应结合实际情况,要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上开展审计,抓住重点,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等影响银行效益的突出问题,减少和避免商业银行的重大损失和浪费。
认识之二:揭示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促进其规范管理、提高效益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目标是查明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被审
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合法合规、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投入产出关系,实现资金运营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自2002年起,我国金融审计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展开,其中已包含相当内容的效益审计成分。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为什么还经常发生重大违法违规和犯罪案件?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是高风险行业。经营货币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银行一旦控制风险失败将产生巨额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工作失误、系统故障或内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
一。同时当前中国银行业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大大改善的同时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管理隐患与内控机制漏洞。因此,目前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揭示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促进其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认识之三:对重点基层行和重点业务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重要途径。
最近,李金华审计长指出,金融审计要发挥“眼睛”的作用,审计不可能代替金融监管,但审计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负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审计的职能,所以金融审计更多的不是去打“阵地战”,去搞“地毯式”的审计,而是选择重点问题、要害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效益审计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繁荣,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也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和新的金融产品给了商业银行效益审计新的挑战。同时,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不断增加的矛盾已经凸显,以审计部门现有力量在一个项目中很难对全部支行进行全面效益审计。
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可按资产状况指标和对主营业务的经营效益分析确定重点审计内容,进行专项效益审计调查。一是通过资产状况指标评价状况,在审前调查阶段可以据此确定审计实施中重点抽查的支行和项目。在现有条件下,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可充分利用银行内部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有的效益指标,因为,无论商业银行还是外部监管部门设置这些效益指标就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及降低经营风险,与效益审计的目标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是按经营项目或贷款企业的类别和规模,如公司中长期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等逐一进行分析。筛选出发放金额大、各五级分类的变化情况异常、近期不良增加迅速的贷款类别,进行重点调查和实质性测试。如在2005辽宁某商业银行一分行的审计中,进行了一次专项效益审计调查的尝试。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一支行消费贷款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发现该行发放的消费贷款不良额度比上一增加一倍以上,并且作为一种短期的新业务,不良占比高达12%.审计组据此开展了该项贷款的效益调查,发现该行存在管理失控,风险积聚等诸多经营效益方面的问题。审计过程中该行立即停止了该项贷款的业务,减少了损失。
认识之四: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做到真实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各有侧重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手段和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财务和信贷数据电子化程度高的特点,积极运用计算机对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性复核和实质性测试相结合,重点关注所识别的重点风险领域,注意挖掘影响银行效益的因素,并努力做到真实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为效益审计提供有用线索,将查处大案要案蕴含于效益审计之中。重点关注影响国家宏观调控、银行效益、贷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倾向性问题和造成损失浪费等大案要案,做到微观与
宏观各有侧重。同时审计中注意从宏观上分析体制改革对效益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如2006年在某银行北京一支行审计中,注重效益审计的全局性和体制性问题,从微观入手查找存在的造成损失和突出风险等违法违规问题,通过对资产状况、经营绩效和运营风险的全面分析,并结合宏观体制、机制的原因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撰写的审计信息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不仅避免了该行经营风险和损失,而且发挥了审计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特点,审计人员应增强对效益审计的意识,不断研究,抓住重点,以促进商业银行完善监督管理、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从而达到效益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莉.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新模式[J].企业经济, 2008,(05)http://.cn/.[2] 罗贤华.谈电子商务发展对企业管理的深层影响[J].商业时代, 2009,(10)http:///.[3] 王彤.论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J].价值工程, 2010,(30)http://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难点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要】银行作为运用货币进行经营的现代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资产安全。而会计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处理流程繁琐,业务量大,易出现疏漏等特点。要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核算质量,防范事故差错,就应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难点;对策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银行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1、银行会计参与决策管理的职能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惯性思维的影响,银行会计工作仍定位于反映和监督,会计工作主要限于操作性的账务处理,很少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
2、在银行内部重存款、重贷款的观念较为浓厚,通常以计划、信贷、筹资部门的意见作为决策依据,缺乏对会计资料进行动态考查和分析,会计资料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
3、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分工方式的局限,使会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以经营存贷为主,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利差。其贷款来源由资金计划部门和筹资部门组织管理,贷款的发放由投资信贷部门管理,会计部门只是被动地处理存、贷款业务的结算工作,这种分工方式使得各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很少考虑会计部门的意见,致使会计部门参与决策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银行会计处理手段电算化程度不高从表面上看,目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较为普及,但主要是表现在一线服务,即对日常业务的上机处理上。
1、会计应用系统不完善,上机业务品种不齐全。经调查,许多基层银行会计网点长期人机并行,不能甩掉手工操作。如在西宁地区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上机网点中,几乎全部存在人机并行的现象,所开办的业务未能全部上机,不少分户账通过人机合并后方能做到综合平衡,有的业务长期由人工控制,工作难度较大。
2、计算机在搜集信息、传输数据方面准确、快捷、高效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比如银行会计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仍然是依靠手工操作规程,不仅信息量有限,而且准确性、及时性不高。
3、对现有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不充分,仅停留在一般的键盘操作上。经调查,大部分上机网点,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仅限于部分业务的键盘操作和日终结账,而在资料的存储、综合统计比较分析、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功能大都没有开发和利用。
(三)银行会计信息可加工性难以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1、由于会计经营机构的相对分散,点多线长,对会计信息的集中处理相对迟缓,造成时效性不高。
2、由于会计应用系统对会计科目只能在二级科目基础上进行分类,从而无法对会计信息在监督、控制、预测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加工,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
(四)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1、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单一,只懂业务不懂计算机,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银行会计工作向纵深处发展。
2、部分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和制度认识、学习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造成账务差错和经济损失。既影响会计工作整体质量,又影响经营效益。
(五)银行会计的会计监督不力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利用货币计价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由于银行现在正处于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和核算失真现象,这与会计监督乏力不无关系。
1、内部控制不严,国有资产流失。会计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如贪污、挪用公款、账目不清,出现过多呆账,引起资产流失。
2、领导授意和追求小团体利益,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由于会计人员在组织上隶属于其所服务的银行,因而在履行会计职责时,首先考虑的是银行利益,习惯于按照领导的授意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加强银行会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会计机构,加强会计管理,积极推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为会计参与银行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领导重视,把会计工作参与决策职能摆上议事日程。领导要真正重视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地位,多听取会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会计部门提交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建议等用于决策,提高会计部门在重大事项中的发言权和建议权,激发会计人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2、转变会计职能,深化会计作用,建立银行经营预测系统。作为以效益中心的商业银行,其经营成果最终要反映在财务状况上。会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行的经营资料,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利润、成本、资产结构、收入等进行预测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利润、成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经营目标。
3、建立经营决策系统,提高经营决策水平。会计人员要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就有关经营事项拟定各种备选方案,以便管理人员选出最佳方案。如按照资金性质和规定利率进行负债成本率测算,对经营所需资金进行决策分析,按照资产结构,依照量、本、利分析法,对资产单一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互补配置。
4、建立成本控制系统,降低成本支出。成本是银行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是实现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应该在全行统一计划、统一领导下,以财务会计部门为主建立成本控制系统,确定成本控制指标,监督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了解指标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偏差,使各项费用支出不仅合理必要,而且都在成本控制指标之内。
(二)建立现代化银行会计体系,加强会计电子化网络建设,实现银行结算网络化
1、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的银行电脑网络。对会计电子化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及专业操作规范,充分详细地搞好系统设计并组织实施。首先各商业银行内部尽快做到:建设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选型统一、软件开发统一;其次,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做到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之间统一规划,真正建立起现代化银行会计体系,提高会计工作电脑化、网络化水平。
2、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电脑网络,以会计数据为源泉,建立相关专业的源数据信息和派生数据信息系统。内部的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联网终端监控和收集数据,同时又将自身形成的汇总分析数据信息载入数据库中,以便领导者通过设在办公室内的监控终端即可实时掌握全行经营活动情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建立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将会计电脑系统与各项业务处理的电脑系统相连接,使业务的处理过程同时也成为会计明细核算的过程,使业务经营与明细核算相结合,从而减少业务处理的过渡环节,加快会计核算速度,提高会计核算速度,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4、加快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的步伐,实现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关键,要采取积极措施,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使广大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操作电子计算机,提高电子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实现银行间地区间的联网,减少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1、打破原有的清算系统格局,加速资金融通,发挥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巨大优势,实现银行间地区间的联网,减少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2、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形成核算制度、核算账务、核算软件三统一的运作模式。重点实现营业机构对公、储蓄、出纳业务一体化和综合化。强化集中监督职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体制从分散向集中统一转变,作业方式从手工作坊向专业化分工批量处理转变,营业网点从功能单
一、贪大求多,向小型综合电子联网远程终端的转变,营业网点和柜台服务由专业分割向综合性转变,会计核算要素由分散的人工管理向集中的计算机管理转变。
3、要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进程,尽快实现网络化,通过一个城市的联网向一个区域性或一个省内联网发展,最后实现全国办理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全面联网。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1、抓职工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对全体会计人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育同企业经营理念,员工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敬业奉献精神,强化法制观念、制度观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自觉性。
2、抓业务培训,以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使会计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能由单一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变,积极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
3、要积极利用现成条件,充分挖掘现有机构、人员、计算机联网的潜力,扩大会计业务的范围,在经营存、贷款和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办代理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代理发售和兑付国家债券业务,代理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业务,扩大资金来源,增加手续费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五)强化会计监督的力度
1、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措施,通过对货币资金和财务的控制,有效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和舞弊行为。通过对会计处理程序的控制,提高会计纪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注意选用和培养称职的会计人员,减少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以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银行领导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通过有关制度委托,授权会计机关、会计人员按章办事,严格把关。重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支持、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正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因此,银行会计工作必须尽快规范和完善,会计工作的职能必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化,核算手段由人工化走向电算化,工作程序由习惯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业务范围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而使得会计工作不仅能够体现反映、监督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发挥控制、分析、预测和参与决策的效能,使会计工作真正由表面的“操作型”转向内涵的“管理型”,为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