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2019-05-12 07: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篇: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 要:本文以“审计问责”在现行行政问责体制中的作用现状,提出要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找准审计监督在行政问责体制中的着力点,并对审计问责制度、机制、方法、内容不断加以完善,以确立审计问责在行政问责体制中应有地位,并取得良好的问责效果。

关键词:审计问责 行政问责制 作用

以2003年“非典问责”为起始,大凡发生重特大事件,必有相关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标志着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初步建立。这从实践的角度诠释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也是2003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引发了被媒体称之为的“审计风暴”。但是,与重特大事件后强势的行政问责所不同的是,“审计风暴”之后,并未出现人们所期待的“问责风暴”。

“审计风暴年年刮,屡审屡犯的现象依然严重”。面对审计机关的诸多审计成果,社会的反应越来越平静,审计机关也显得越来越无奈。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建立和完善审计问责机制,让审计监督在行政问责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中找准位置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

问责制,简而言之,就是责任追究制。问责的目的,不仅在于事后的责任追究,更主要的是监督、督促,促进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而成为效率政府。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及其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行政问责是现代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审计问责机制,是对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制度。它是有关部门基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而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和惩戒制度。

在我国,《宪法》确定了审计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因此,审计问责必然是行政问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行实践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审计问责是行政问责的前提。问责需要有前提,这就是要明确责任,即责任的确定。而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为基础、以“查错纠弊”为重点的审计目标,恰恰反映了审计在当前行政问责体制中的“侦察兵”、“守门人”角色。其次,行政问责是审计问责的归宿。审计查出的问题,较多的是通过审计移送的方法,由相关职能部门追究相关责任,即审计结果的运用。行政责任的追究,是行政问责价值实现的运行保障和践行归宿。在现实当中这种归宿往往与审计问责所确认的前提有一定距离。

二、现阶段审计问责在行政问责体制中的作用现状

一般认为,基本的行政问责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类,前者是指行政系统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问责,而后者是行政体系之外的问责主体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基于这种理论基础之中的审计问责,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两难境地。从行政关系上看,审计机关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其审计对象基本集中于本级政府部门、单位,而这些部门单位与其是平级单位,所以将审计问责归属于同体问责,即“行政系统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问责”,显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审计问责又明显不属于异体问责。由于审计问责主体的不确定性,使得审计查出问题后需要通过审计移送的方式,才能得到追究和处理。也许这也就是当前审计问责相对“弱势”的原因。以此来客观分析审计问责在行政问责体制中的作用情况,本文认为尚存在明显的弊端和不足:

从责任追究的内容上看,存在“三重三轻”的情况。一是重重大事故的追究,轻财经责任的追究。“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以及“环境影响事故”等,追究相关责任部门(单位)的相关的人责任已经常态化。而连续数年的“审计风暴”,则未有相关责任追究的消息见于报端;二是重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轻损失浪费责任的追究。某个单位“侵占、挪用或是贪污、私分国家或集体资金”,哪怕是区区几万元,也必然要受到严肃查处,而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损失浪费,只要不是“下口袋”也就“难究其责”;三是重结果责任的查处,轻决策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追究。一般情况下,凡产生严重后果,特别是产生重大性、社会性影响了,必然要有人为此负责,不然对上对下都难以交代;而对其结果形成前的决策不正确、管理不严格的责任,则基本不追究或追究不到位。

从责任追究的对象上看,存在“重事轻人”的现象。各级各类审计报告中披露的总是“某某部门、某某单位挪用资金、违规收费”等,而隐晦掉“事”的实施者——人。即使是必须要有人为事“负责任”,在责任追究中也往往是“追下不追上”、追执行者不追决策者、追当事人不追管理者。

三、审计问责在行政问责制中的着力点

审计监督是行政问责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并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所证明的。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曾经指出:审计最大的成效就是促进建立问责制度。国家审计有着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多方面的职能,其资源相对于大量的被审计事项,永远是稀缺的。让稀缺的审计资源发挥作用的最好途径,就是要找到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

责任。

(一)关注政府及其部门在公共财政支配和使用中的责任。政府的预算分配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而审计预算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不能明确责任,预算的分配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权利的寻租,使人民的权力落空。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好预算执行审计这个平台,关注政府及其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的责任,通过审计反映和揭示预算收入的完整性、真实性,公共支出范围的规范性、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开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等。

(二)关注社会资源有效支配的责任。国家审计应当走出“账簿”的本位观,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层面的变迁。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社会资源的有效支配。就我们基层审计机关而言,要通过审计监督,重点揭示和披露脱离地方实际,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甚至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给地方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长期包袱的现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关注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的责任。实践表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特有的责任调查、评价与监督功能。因此,围绕领导干部行使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财经政策执行与监督权,通过对权力运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入手,关注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侵蚀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

(四)关注政府工作效能、政府投资效益的责任。近日公布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明确“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和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的的责任。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不仅有利于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绩效审计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审计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

四、审计问责如何更好地在行政问责制中发挥作用

《检察日报》曾发表社论提出“行政问责不妨从问责审计结果做起”。这为审计机关在推进行政问责制的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思路。本文认为,审计问责在现行体制条件和制度框架下,要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在找准着力点,力求为行政问责提供最准确的信息的基础上,应该也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审计问责法律法规。日前,最迫切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是,加快《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制定的步伐。在《审计法》确定的法律框架之内,力求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等法规中,明确审计问责的内容、方式和问责主体,进一步增强审计问责的法律地位。

(二)凸现审计问责的法律特征。“依法审计”的内涵,不仅决定了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以及审计评判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决定了审计结果的法定性。因此,实施审计结果问责要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法律追究的原则就是坚持谁违法谁担责,加大法律事后惩戒在审计中的介入,能够起到事前威慑作用。此外,实施审计结果问责要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确保所有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都得到追究,才是行政问责制的真正体现;实施审计结果问责还要从行为问责转向后果问责。行为问责是行政问责的前提和基础,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果问责则应是进一步的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

(三)充分发挥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平台作用。从1999年开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来,通过组织、纪检、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探索与实践,是现有问责机制中制度基础和运作机制最好、部门协调及问责效果最佳的模式。因此,审计机关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不断研究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努力使经济责任审计更符合、更贴近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巩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和成果的转化。

(四)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作用,实现审计结果的全部公开。审计结果公告要让所有的信息需求者具有相同的信息量,不能像以往一样,针对不同的报告对象设计不同的报告版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要使审计结果公开成为“常态”,成为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让应该进一步追究责任的事诉诸公众,让阳光和社会为问责导航。”

(五)完善审计追踪报告制度,促进审计结果的整改和落实。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而且要重在整改,要给老百姓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因此对审计结果公告中出现的问题,应实行后续追踪审计,对审计结果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形成审计—公开—整改—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一是建立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制度。在加大《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的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对有关责任部门、责任人的处理情况以及整改尚未到位的原因等做出书面报告和说明。二是完善审计整改情况督查制度。要强化对审计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建立向人大提交《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题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三是探索和尝试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制度。探索和尝试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制度,促进审计发现问题得到积极有效的整改。

(六)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弥补审计机关处理处罚权不足的问题。强化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的联动配合,促进审计结果在行政监察工作中的利用,追究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政纪责任;强化审计监督与司法机关的联动配合,将审计发现的涉嫌犯罪的线索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或邀请司法机关适时介入审计工作,展开同步调查,将构成犯罪的人绳之以法;加强审计机关与舆论监督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协调配合,要通过舆论宣传,不仅让社会各界知晓审计了什么,更要让社会公众知道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纠正和责任追究情况。

温家宝总理强调:“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在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的同时,对审计问责的制度、机制、方法、内容不断加以完善,审计问责不仅能在行政问责体制中确立其应有地位,而且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问责效果。

第二篇:关于尽快研究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完善“官员问责制”的提案

关于尽快研究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完善“官员问责

制”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390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尽快研究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完善“官员问责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监察部办理

提 案 人:潘复生,沈文庆,葛志荣,李晓红,寿子琪 主 题 词:行政,监察 提案形式:联名 内 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行政问责建设得到了不断发展。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8年行政问责制首次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和国务院工作要点。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更是把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实施和推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对这一政治现象或行为进行了颇多思考,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使得相关理论逐步趋于丰富。但具体到落实层面,怎样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问责制的有效、合法、合理推行还有许多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官员问责的界定不够明确,从而在具体实施上表现为问责的力度不够与问责的混乱。这种界定不够明确首先体现在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的界定上。问责主体即由谁来实施问责,理论上说,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拥有公共权力,责任对象是人民群众,问责主体应该是人民群众。但具体到每一个官员的问责上,需要由对其有权问责的部门来负责问责。但就目前看来,官员问责大多还是局限于行政部门内部的上下级之间,即内部问责(同体问责),在具体问责方式上也大多是“行政问责”,还远没有达到“政治问责”的高度。表现在实践中,就是行政机关充当了问责主体,而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出现“话语缺失”现象,人大的问责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问责主体相对应的是问责客体,即被问责的官员,从现实来看,如何准确确定官员的责任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的问责案例中,问责客体大多还局限在重大事故或灾难中失职的官员,对于一些官员盲目决策造成巨大损失,以及有关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失误失察,问责尚少。特别是目前,一些各部门“齐抓共管”、“集体决策”的事情,个人责任的判定就更加困难,甚至出现“集体负责”就是无责的情况。

二是问责的内容和范围界定不够清晰。问责的前提是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有严格的权、责、利划分,并以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官员责、权、利。但是现实中法律问责却是少之又少,使得官员问责的效果大打折扣。单就某一个官员而言,在问责中,具体承担什么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是政治责任、行政责任还是法律责任,现在还是粗线条的。如果在每一部门和每一官员不能明确自己的权责、也无法通过恪尽职守避免失误发生的情况下,仅为“以平民愤、暂避风头”而去问责,甚或将推行问责制仅作为有利于宣传和提升政府形象的举措,难以令官令民心服口服,而且还会让官员们无所适从甚至有朝不保夕之虑,甚至可能沦为选择性惩罚以防止责任范围扩大,从而掩盖更大责任。表面上可能问出了一个大快民心的“责任”,但最终仍然“问”得一头雾水,这样的问责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是问责监督不到位。民主问责的前提是公众要有知情权,对政府政务要有了解,对于问责的过程和结果都应该有所知晓。而不公开、缺乏透明度的问责往往会留下制度外操作的空间,出现所谓的“伪问责”。这种监督的缺失,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问责过程中的监督不到位,由于尚未形成程序性的官员问责,这样,在问责中,谁来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问责过程中监督缺位对问责的质量和公正性构成了一个挑战;二是问责后的监督缺失,包括问责效果如何,公众有何反应,受问责的官员的处理和具体安排等,现有的官员问责在这方面还呈现一种“真空”状态。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及其氛围,使公众参与问责,以使官员问责在监督中进行仍是目前完善官员问责的一个议题。

四是缺乏问责官员的权益保障机制。官员问责涉及不少“高官”,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也还是对国家的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的,是否问责于他们而言就是“永不使用”,还是可以“将功补过”。同时在一些问责事件中,涉及官员种类差异很大,有时为了平“民愤”,“问责”又追求迅速,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这样,就很难保证每次问责都是公正的。这就出现了对这些官员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在不公正问责中遭受的损失如何弥补等问题,需要相关的救济机制作保障,以维护官员问责实施的相对公正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问责工作推进难、问责工作操作难和问责工作监督难“三大难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问责制度上的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由“权力问责”为主向以“制度问责”为主的转变,问责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目前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这其中,既有党的条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有政府的规章(如《大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既有由中央部门出台的,也有不少是由一些地方政府制订的。这些规定一方面在问责的范围、惩处的尺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而实施起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问责的弹性较大。另一方面已有的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政府理念,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统一法律制度做支撑,可能会导致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也正因为如此,当一些官员被问责后,有些社会成员提出了种种疑问,包括这些官员是依据何规何矩被追究责任的,被追究责任的官员会不会重新异地做官,允许一些“问题官员”辞职是否可能导致其逃避法律责任等等。因此,必须以立法形式,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问责法律或法规,并在操作层面出台和规范细则。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创造条件,尽快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科学规定问责的范围、对象、事项、处理程序、惩罚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和细化问责的启动程序、问责事项的调查和确认程序、问责决定的形成程序、问责结果的公示程序和问责的监督程序。只有出台《国家行政问责法》,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中央相关部门在《国家行政问责法》出台之前先制定实施行政问责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有关部门在现有的法律规章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配套文件规定和细则,从制度入手,从程序上细化,增强问责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3.创造环境和条件,强化异体问责。由于同体问责是指行政系统对其官员的问责,或者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的问责(执政党对于政府及其官员的问责,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同体问责),容易影响问责的公正性。目前启动的政治问责制大多数是同体问责制。而异体问责是指系统外部对内部成员的问责,主要包括人大、检察院、法院对同级的政府及相关官员的问责,人大对检察院、法院的问责,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民主党派对政府的问责等,但核心是以人大为代表的民意机关的问责。异体问责更能体现公正性。因此,广义的政治问责制应该偏重于异体问责,离开异体问责的问责制是缺乏公正和缺乏持续性的问责制。因此,必须创造环境和条件,强化异体问责。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湖北首开经济责任审计问责风暴

湖北首开经济责任审计问责风暴

不履行经济责任,就要被问责追责。9月12日,湖北省纪委监察厅新闻发言人张依涛向媒体发布消息,省纪委首次对领导干部违规决策重大经济事项等问题实行问责追责。

据介绍,2013,湖北省本级对53名领导干部2010年至2012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审计,涉及2个市、16个县市区、19个省直部门和单位。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的调查处理,共有352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员被问责追责,其中厅级干部25人,处级干部154人(含18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科级及以下干部173人;7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0人正在接受组织调查,2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湖北是全国首个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办法的省份,此次对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问责追责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新闻发布会上,张依涛通报了10起典型案例:

1.黄石市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经查,黄石市招商引进一企业4年多,所收缴利税仅占向其奖励资金的3.4%;对磁湖新天地项目指定承包经营,督促承包方履行合同不力;多个政府投资项目未公开进行招投标,采取直接指定或邀标方式确定承接方。黄石市原常务副市长朱中华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省纪委监察厅正在立案调查。黄石市副市长叶战平、黄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胡超分别对上述部分问题负有主管责任,省纪委监察厅责令叶战平作出书面检查,对胡超诫勉谈话。黄石市城投公司原董事长何国有涉嫌严重违纪,黄石市纪委监察局正在立案调查。

2.新洲区违规出借财政资金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问题。经查,新洲区多次向民营企业出借财政资金,部分资金逾期没有收回;多次以协议或会议方式确定受让方,以低于招拍挂价格向房地产企业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违规为房地产企业减免或少收土地出让金、配套费,违规调增容积率和办理土地证。原区委书记王世益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原区长余世平对上述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省纪委监察厅对其诫勉谈话。武汉市纪委监察局对原常务副区长刘勤学、区国土局原局长张辉平、阳逻开发区建发公司原总经理李小平等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查处,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原副区长易晓、阳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俊诫勉谈话,责令原区委常委、副区长胡朝晖和副区长余凤生作出书面检查。区财政局局长张雷咏、区国土局局长姚胜明、副局长陶维仁受到诫勉谈话处理,区国土局副局长魏泽初、操文亮受到党内警告和行政警告处分。

3.丹江口市城市建设项目疏于管理的问题。经查,丹江口市住建局对15个项目少收、免收、缓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违规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调增部分项目建筑容积率,未按规定通知国土部门,造成少收土地出让金。丹江口市市长曾文华对上述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省纪委监察厅责令曾文华作出书面检查。十堰市纪委监察局责令负有主管责任的原丹江口市副市长任新华、张大勇作出书面检查。丹江口市纪委监察局给予有关责任人市住建局原局长曾利平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原副局长洪波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原建工科副科长马继波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规划科副科长洪涛党内警告处分。

4.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失职渎职的问题。经查,长阳县部分基本建设项目违规采用直接发包、邀请招标的形式确定承接方,部分项目被违规分包转包和被个体包工头借用资质承揽。长阳县原县委书记马尚云、原县长赵吉雄分别对上述问题负有领导责任和主管责任,省纪委监察厅对马尚云诫勉谈话、责令赵吉雄作出书面检查。长阳县纪委监察局对有关责任人县政府办公室原副主任李晓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查处,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县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蔡金波和县城投公司原总经理袁亚军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对县建设局先后两任原局长李书平、刘云鹏和县自来水公司原经理张中淼通报批评。

5.石首市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问题。经查,石首市在未经充分评估测算投资和回报的情况下,签订3个项目30年特许经营权,并违背bot协议向投资商拨付财政资金;数次向民营企业违规出借财政资金,有部分本金和占用费逾期未收回。原石首市委书记余红星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省纪委监察厅正在立案调查。荆州市纪委监察局分别对有关责任人石首市先后两任原常务副市长邓勇、夏光宏诫勉谈话。石首市纪委监察局对市财政局原局长梁新文诫勉谈话,责令现任局长杨建湘作出书面检查。

6.京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向县直单位违规收费的问题。经查,京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以会务费、更换密码设备、招商引资等名义向县直单位收费,用于弥补办公经费不足。京山县纪委监察局给予有关责任人县委办公室原副主任高伟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许昌军行政记过处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邓忠新、赵崎和县政府应急办副主任谢章福行政警告处分,并将违纪款收缴国库。

7.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效益低下的问题。经查,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未按期运营,没有发挥投资效益,开发区化工园区投产企业产生的污水没能经过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直接排放,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黄州区区长余友斌对此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省纪委监察厅责令余友斌作出书面检查。黄冈市纪委监察局对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李平安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开发区党组两任副书记张丹、王振江受到诫勉谈话处理。

8.鹤峰县违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问题。经查,鹤峰县在出让容阳半岛等国有土地使用权中,违规实行定向挂牌或协议转让,擅自调增容积率。

第四篇:公关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的重要作用

公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公共关系就文化条件而言,经历了由“理性”向“人性”的转变。尊重人性的、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的,人文的,开放的文化,正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及成长的土壤。就政治条件而言,民主政治取代了专制政治。虽然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促使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为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又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就经济条件而言,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公共关系观念和实务的发展。这是公共关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技术条件而言,大众传播超越了个体传播。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大规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正是由于本世纪初人性文化的勃兴,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与提高等诸方面因素的滋生与促成,才使公共关系学这门崭新的科学脱颖而出。

[关键词] 公共关系 企业管理

(一)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其定义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企业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手段,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调动内部成员的积极性,使企业得到顺利发展。公共关系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重视。社会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搞得好,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有利于广结人缘、强化企业与公众的联系,有利于企业信息收集与反馈,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公众误解,有利于团结职工、激励士气。

(二)公共关系的现状

第一,公共关系意识在企业内尚未形成,忽视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公共关系知识在我国尚未普及,许多企业中尚存在不知公关为何物的状况。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以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下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公共关系这一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了解、不接受。企业公共关系工作实际处于没机构、没人员、没经费的“三无”状况,完全将公共关系排除在企业管理之外,以致公共关系这一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在企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第二,片面理解公共关系内涵,未能正确发挥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前所述,公共关系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运用各种沟通和传播手段,加强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和支持,维护和提高企业或组织形象和声誉,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的一项科学的管理工作。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有些企业靠请客送礼、给回扣等手段,也使企业变得一时火红起来,致使一些企业把公共关系误解为拉关系、走后门,把公关引入“攻关”,大刮不正之风,完全背离了公共关系学的宗旨,将公共关系庸俗化。由此,出现了一些企业虽配备了公共关系机构及人员,而其职责却只限于接待、“攻关”,在经营管理和决策活动中,并不将公关工作考虑在内,使机构、人员形同虚设,实际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企业公共关系的实际工作仍分布在企业各专项业务部门。导致公关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大大地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公共关系机构设置不到位,直接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当前我国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被国人所认识,企业公关意识逐步形成,许多企业也已将公共关系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置了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公共关系理论认为,要使公关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应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职能部门要便于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及外界公众发生联系;二是能对上级部门(决策机构)起参谋作用;三是能在平级部门中起协调作用。然而,基于我国企业公关起步晚、水平不高及传统组织结构等原因,企业公关机构设置在大多数企业中基本处于“部门所属型”状况,这一状况本身就表明公关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视程度。地位决定作用,机构设置不到位,必然导致企业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尤其是与其密切相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将发生全面的、崭新的、根本性的转变,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将向多角化、复杂化、不稳定化转变。原有的关系需要调整,新的关系也会增多,相互关系的经济性质将更为明显和突出。企业处于一个庞大的现代经济网络之中,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让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培养全员公共关系意识,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几个公关人员的工作,而应看作是企业全体人员都有责任去做的工作,因此,在企业内应实行全员公共关系管理。在克服对公共关系片面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牢固树立起企业的内外兼顾、上下兼顾的全员全方位的公关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渗透企业每个员工言行举止中的无时不在的意识。只有这样,企业公共关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实现全员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有公关意识,并让公关意识体现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此外还得注重全体员工的配合,因为实现全员公共关系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浓厚的公关氛围。适时普及公关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公关意识,关心企业形象,并掌握必备的公关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工作为实现公共关系目标服务。全员公关意识的形成是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前提。

第二,合理设置企业公共关系机构,为做好企业公共关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由于公共关系部门的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关系到企业上下、内外的信息交流,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和社会整体效益,因此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它不仅需要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全体职工的广泛参与,而且在机构设置上和人员配备上更要遵循“设置要到位、专兼职并举”的基本原则,合理配置机构和人员。在机构设置上,基于公共关系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职能上考虑,公共关系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应与企业其它部门平行,而其负责人应该同时是企业的负责人之一,以充分体现企业对公共关系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公共关系部门才能真正发挥其决策参谋部、情报信息部、宣传外交部的作用。只有这样,公共关系部门才能及时地向企业决策者反映外界的信息,及时地提供咨询、建议,才能准确地向外界、向职工传递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和意图,才能全面地、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公共关系思想和决策。在公关人员配备上,除选配一定数量并具有良好素质的专职人才外,还应重视在各职能部门选拔、培养一批兼职公关人员,以备企业在开展大型公关活动时抽调出来配合公共关系部门开展工作。

第三,重视做好企业内部公共关系,为企业开展外部公共关系打好基础。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内部相关公众之间通过双向信息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活动。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包括员工关系、部门关系和股东关系。其工作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内部团结、提高企业素质,为企业开展对外公共关系提供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企业公共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良好外部公共关系的前提和保证。正如美国著名公共

关系专家亨得利·拉尔特所说:“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10%靠宣传。”开展内部公共关系依赖于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即通过民主管理、文体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等形式,努力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使企业内部精诚团结、协调一致,这既要发挥正规渠道作用,也要发挥非正常渠道作用;既要利用正式团体开展工作,也要利用“非正式团体”开展工作。企业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我国企业公共关系工作较重视对外公共关系,往往忽略内部公共关系。为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应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公众关系,要重视企业价值观念的培养,创造最佳的人事环境,培养内部公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融洽的“家庭气氛”,为外部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保证。

第四,努力搞好企业外部公共关系,为企业发展营造最佳的社会经营环境。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复杂的内部公共关系,还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外部公共关系。企业外部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外部公众之间通过有效信息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活动,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关系、新闻媒介关系、供销商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竞争者关系、国际公共关系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企业与社会各界的相互了解,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消除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实现企业行

为与社会行为、政府行为的同步协调,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营环境。企业外部公共关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于同企业外部公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加强双向信息交流。一方面,企业应尽量快速、准确地收集来自外部公众的信息;另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有效地将企业有关信息传达至相关公众,使外部公众的决策与活动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符合相关公众利益和要求。为此,通常要做好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社会公益赞助等工作,并且要注意把握住开展外部公共关系的各个时机,包括企业开张或更名、企业转产或开拓新业务、企业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知名度信誉度不高、出现差错或被公众误解等时机,广泛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实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一项重要方面。企业外部公共关系工作要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它比内部公共关系工作更复杂,有着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将更加复杂和艰巨。要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运用现代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公共关系学,其“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方针恰恰顺应了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要求,它的应用,必将给我国企业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因此,正确有效地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和手段,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公共关系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发展

许多学者给公共关系下过定义,简而言之,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了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及采取的行为规范。

公共关系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 ”,它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开始进入中华大地,随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而发展。在21世纪的企业里,公关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当公共关系作为一个话题被提起时,人们的反应不再是冷漠的“那又能怎么样?”更多的是渴望参与的“现在该怎么做?”

在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纷纷挂牌公关部,演绎一幕幕神话之时,我们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公共关系近年来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SARS危机等重大国家事件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重要传播沟通工具的公共关系,正逐渐被中国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各级政府所接受,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公共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发挥

着很重要的作用,真正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的公关活动从促销公关中开始初露端倪。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曾为北京的小学生们送去一顶顶新式的安全小黄帽。康佳北京经营部范经理表示“消费者买不买‘康佳’的产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都知道‘康佳’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自觉奉献成为了组织向公众传递爱心与善意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市场氛围毕竟让一大批的企业家明白了“声誉”的价值,以公关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树立才能使公众从买商品的讨价还价中真正发展为爱你(企业到商品)没商量。回馈社会、致力慈善几乎成为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准后的普遍心态。然而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只有本着一是颗回报社会的真诚爱心,不断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改善企业形象,让这种形象成为企业最大的财富。

2.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生存竞争,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危机。面对一次不大的危机,有的企业丧失了竞争力,破产了,而有些企业的竞争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这其中,能否以公共关系的原则来妥善地处理危机是关键。

上海媒体曾报道国内某品牌的榨汁机,消费者反映该产品的过滤网在使用过程中有裂缝,该产品的生产厂家当即决定回收所有同类生产批号的产品,这是国内首例“召回制度”,虽然厂家蒙受了很大损失,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赢得的是更多的消费者。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前年,有两个企业遇到了危机,一个是天津的中美史克,一个是南京的冠生园。国家药监局关于停止使用含PPA的康泰克感冒药和媒体曝光陈馅月饼,对于两个企业都是一个危机,但从发生到处理及以后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中美史克真诚的表态,收回旧康泰克,新药迅速上市,结果是政府主管部门满意,老百姓放心,市场份额大增。新药上市仅一个月在广东就销售40万盒,竞争力能不增强?而冠生园却倒闭了,追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决策层不懂公关,至少是公关意识淡薄、缺乏公关眼光。国外的企业非常重视公共关系,常年签约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国际化公关公司处理公共事务,相比之下,国内企业要差一些。

3.在谋求企业发展时,要充分重视网络公共关系的作用。公关工作要充分发挥因特网的优势,就必须了解网络公共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对公司信息的主动传播。网络新闻公告在拓展公共关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网上发布新闻公告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如果企业希望以尽快的速度传播某一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新闻公告不仅在Web上发布,还要投递到新闻界去。其次,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配合。如果人们能同

时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都看到同一条新闻,将会大大加深企业在公众中的印象。第二,对网络舆论的分析和监控。对于网络舆论的威力,大名鼎鼎的Intel公司深有体会。1994年冬,某个大学的使用者发现奔腾芯片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于是,用户们向Intel提出了质疑。Intel起初并没有介意这回事,只在用户的反应越来越激烈之后,他们才慢慢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后,Intel 不得不回收并替换所有已售出的奔腾芯片。此事不仅令Intel公司蒙受巨额损失,就连一向为公众津津乐道的企业形象也严重受损。因此,为有效地通过讨论组回应用户关心的问题和发布企业信息,企业应时刻关注网络舆论的走向,避免一些负面效果,同时也可以从中及时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有很多研究案例表明,公共关系对于企业协调处理内外部关系(比

如政府机构,媒体,内部员工等),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面对入世后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只有认真分析,准确定位,坚持不懈地塑造良好形象,努力经营自己的品牌,融入市场,积极主动地为自己争取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格伦.布鲁姆:有效的公共关系华夏出版社,2005

[2](美)Don Middleberg:成功的公共关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万正玺:公共关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究当代经济,2007,(12)

第五篇: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首先得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得打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有关抽象的知识利用教具将其转换成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的知识,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

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使学生在利用教具及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疲沓松懈下来时,还可以运用教具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蕴藏知识,知识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教具,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到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一次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具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或表象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更好的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载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审计问责应当在国家行政问责制中发挥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 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

    浅谈任中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即事中经济责任审计......

    借审计问责,治治扶贫资金滥用

    借审计问责,治治扶贫资金滥用 文澜 2016年06月30日08:42 来源:京华时报 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不仅要筑牢精准对接的制度之堤,还应对非法挪用、贪污腐败等行为严厉问责,保障扶贫资......

    申论:对于审计问责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李金华署长自1999年6月首次向立法机关作审计报告以来,一大批中央部门的财务问题一年一度地被公开披露.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强烈社会效应的"审计风暴",人民反响强烈。"审......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与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浅析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与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浅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经济责任审计予以了专门的强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将......

    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答记者问 2013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新时期工会如何在民主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新时期工会如何在民主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丁世忠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工会的职责范围、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如何在企业中充分发挥......

    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中重要作用心得体会5篇范文

    进一步 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心得 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