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影响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
宪法是确认**制度,保障基本**,规范国家权力,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法的效力与法的作用是成正比的,宪法的最高效力意味着宪法的根本法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
宪法的作用,又称宪法的功能,主要指宪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宪法和其它部门法一样都是法律控制手段的一部分,但宪法主要通过建构法律制度、规范国家权力并调整不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宪法的作用可以再细分为理论上的作用和实践中的作用。
(一)宪法理论上的作用
首先,宪法可以为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
其次,宪法提供了比较**制度的方便的手段。
再次,宪法提供了一些全世界都信仰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二)宪法在实践上的作用
第一,宪法可以分配**权力。
第二,宪法可以规范并控制国家权力。
第三,宪法可以预防社会**。
第四,宪法可以平衡各种利益。
宪法有如此之大的作用,那么宪法发挥作用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
(一)宪政制度的建立 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制度框架,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现代国家一定会坚持不懈地为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工作。这种制约是多方面和多渠道的,但无疑宪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最广泛的规则、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一。实施宪政一定有宪法,但制定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政的实现。
(二)要形成适合本民族的支撑宪法的价值理性
如果没有一个符现代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性支撑,立宪不仅不能为实现强国提供制度基础,反而会成为****的欺世盗名的装饰品。价值理性是现代宪法之魂,价值的贫困必将导致立宪的失败。
(三)制度条件: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违宪审查机制的存在,同样也是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
宪法要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与本身的优良品质,还有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以上的三点侧重对宪法的内涵的重要性论述,但并不是说明其它的条件就不重要了。一部宪法还与它所在的国家的文化、国情密切相关,一部看似不科学的宪法若是用在了适合的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优秀的,反之,即使是像美国宪法这样相对成熟的宪法用在了不适合的国家只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世界没有无国界的宪法。
第二篇: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法,作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法律的共同特点。但它又是特殊的法,这些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不同于一般法律。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第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通常都对国家的立法原则做出规定,使立法机关在进行日常立法活动时有所依据,并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使宪法具体化。因此,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妈妈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
第三,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法律效力高于其他一般的法律,一般的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四,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最根本的活动准则。一般法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例如,民法是调整公民和法人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刑法是关于刑事犯罪、对罪犯惩罚的法律;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等。而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
第五,宪法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
第三篇:影响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原因
影响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原因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制度特征和内涵的统称,其核心在于组织内所形成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依托,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才能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企业文化。现实中,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内涵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员工不忠诚,人员流失等与企业文化发生背离的现象。
第四篇:试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试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近代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曾经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宪法到宪政,从法制到法治,其标志在于公共权力得到了有效的约束,而公民的权利得到了普遍的实现。法律是权利的证明书,也是权利的“护身符”。公民的权利只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才不至于被公共权力所侵犯,即便遭受侵犯,也可以通过司法予以救济,使之得以恢复和整合。宪法作为“法律中的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直接关系到其他法律对公民具体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规定,以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法实践中的具体援引和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已成为法治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上将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视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标志的潮流下,我国宪法也应对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作出必要的回应。然而,我国现行宪法由于受产生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在宪法文本里,分配、宣示国家权力方面规定较多,制约、监督公共权力方面规定较少,在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方面,尚有一些重要的基本权利未能确认下来。由于我国宪法规范以原则性为主,并且在立宪、修宪时就以原则性为指导思想,导致我国宪法中原则性规范过多,公民权利的规制也不例外,要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和及时救济,应当以规则性规范来界定公民权利的范围,也是确定合宪与违宪的唯一标准。尽管现行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但修改内容更多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以及经济改革领域。相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而言,我国宪法给予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明显不足,为此,需要加强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作用。
宪法自产生以来,其调整范围不断扩大,作用不断强化,甚至到了泛化的程度,譬如:宪法调整的关系不单是原初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4)还包括国家机关的内部关系,(5)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6)国家与全社会的关系;(7)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8)而宪法的作用除了原初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外,还包括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9)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国家政治体制,(10)为法制的产生和统一奠定基础;(11)保障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等作用。(12)但是,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作用是宪法最原初的作用,也是宪法永远不能抹杀的作用。
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地位作了明确规制,但对公民权利的范围却没有加以明确划分。我国宪法采取“列举式”的授权方式规制公民权利的范围,这意味着宪法没有规定的,公民不得享有,否则是违法的,严重违背了“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公理性宪法原则。
宪法对公民权利范围的规制,应该体现“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不应仅仅只限于宪法原则性条款所列举的,而应根据宪法精神派生和廷伸:一切与宪法精神不相冲突和抵触的权利,均应归属到公民权利的范畴。但事实上,我们的宪法只注重宪法的成文化条款所赋予的权利,未成文但根据天赋和自然精神所应享有的权利却不在其保障之内。但是,法律的成文化不能涵盖法律精神。所以,成文条款之外的权利在受侵犯后,应当得到宪法的直接或间接救济。
公民权利是社会成员的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享有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个体自主和自由的具体表现。立宪正是为了明确界定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和力度,从而赋予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大部分领域的权利,以及公民在授予国家权力时所保留的自然权利不被侵犯。
当然,要使公民权利得到善良有序地行使,并作为国家机关正常而健康运行的一个内容,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则成为立宪及司宪的根本目的。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则是宪法调整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终极目的。基于此,在权力交易的一级市场中,人民通过宪法将自己的主权权力委托给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所支付的对价理应是合理配置权力,并且规范权力的有效运行,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缺失
我国1982年的现行宪法由于确认了“人民主权”这一重要的宪政原则,蕴涵了宪政的基本理念,并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所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现行宪法经历了四次修改,但基本上都是遵循“少改”的原则。(17)这样,既保持了宪法的稳定,又使得现行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服务。然而,现行宪法修改的内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不多,这与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演绎出与之相适应的权利要求,这是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宪法文本中确认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公民权利。
面对现行宪法在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基本瘫痪状态下,我们应当具有这样一种认识:国家是公民的集合体,国家权力乃是公民权利的派生和延伸,作为原始权的公民权利独立于作为派生权的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不得也不应当超越于公民权利之上,公民权利为国家权力的行使划出了界线。国家权力从宪政理论上将其设计为保障和促进社会成员即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并作为公民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公力支柱。
第五篇: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论述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形势,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联系实际,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改革者、政治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外交战略家,是具有大智慧的大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而且也将对今后的中国外交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实事求是:外交哲学鲜明特色
邓小平的外交哲学是邓小平留给中国最珍贵的外交遗产。实事求是不仅是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外交哲学的鲜明特色。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及时制订和修改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以中国的基本国家利益为处理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把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作为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邓小平外交哲学的基本内容。
今天,中国提出了不少邓小平时期没有提出过的主张和立场,诸如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构建和推动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和共同市场等,就是邓小平外交哲学在新时期的运用的结果。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事情。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外交遗产。
邓小平的外交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与西方的现实主义又有重大区别。西方现实主义外交哲学一般说来是悲观主义的哲学。邓小平的外交哲学则是乐观主义的哲学。邓小平的外交哲学充分估计到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困难与艰巨性,但他始终对中国人民的事业的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心。邓小平的自信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源于对中国所从事的和平与正义事业的热爱。正如他对外国客人所说: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抱乐观主义的态度。他的这种乐观主义的外交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不相信国际局势对中国而言能坏到那里去,不赞成把国际形势看成一片漆黑,因为世界上矛盾大得很,多得很,他善于在困难的局势中看到中国可利用的机会。正因为他对中国有一个大国的自信,正因为他不信邪的坚强决心,使他能在国际风云变幻时处变不惊,在惊涛骇浪中为中国拨正航向,把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局势转换成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展现出时代伟人的超凡脱俗之处。今天中国的国际局势和当年相比更加复杂,不少人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信心,对中国解决统一问题没有信心,重温当年邓小平在1989-1992年之际的乐观主义对我们观察局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国际视角求证“开门搞建设”
邓小平外交思想中,对当代中国的实践产生最大影响的,当数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初所做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的两大基本决策。
犹如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一国内纠正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一样,邓小平关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问题的判断,是对外工作中的拨乱反正,把过去关于要准备打世界大战的路线扭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个国家的对外对内总布局都是建立在对时代的基本问题的判断上。正因为邓小平做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根本问题的判断,使得中国得以把主要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才有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大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提高。今天,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战略,继续坚持把国内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的一切工作的首位,对中国的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外交遗产的另一块基石,它也是事关中国国内外工作的全局性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总结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从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思想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市场、资金、技术,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它为中国迎接冷战后全球化的新浪潮提前做好了准备。
独立自主,为后冷战时代未雨绸缪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但邓小平又是一位富于远见、有深刻洞察力的战略家,他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趋势谋划未来。毛泽东最重大的战略决策是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改善关系;邓小平最重要的外交战略决策,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美关系还处在蜜月期时,当中苏关系还处于敌对状态时,邓小平从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极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国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据此,中国与美国拉开了距离,一方面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另一方面警惕美国和平演变中国、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图谋。这一决策对后来发生的**事件后美国制裁中国以及苏联东欧剧变后西方加强对中国的压力,提前做好了准备。
邓小平做出的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决策,一方面使中国提前做好了中美关系交恶的准备,另一方面为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中苏边界谈判演变为上海合作组织拉开了序幕。如果中国没有这种改变,那么,在后来发生**事件和苏东剧变时,中国的处境将更为困难更为险恶。
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在反恐问题上,在防扩散等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合作时,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地头脑,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对美国保守势力遏制中国演变中国的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一国两制”充分体现外交智慧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外交哲学和和平与发展在祖国统一领域的具体体现。国家统一虽然是中国的内政,但台港澳的统一和回归,其关键都涉及到中国与美国、英国和葡萄牙的关系,因此它又是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既考虑到了中国人民整体的根本利益,考虑到了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台港澳同胞的即有利益,甚至也考虑到了美英葡在台港澳的一些合理的利益,是一种“多赢”的安排。
这一战略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已经成为现实,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香港近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还不太理解,我们也必须根据香港和台湾的现实情况提出新的对策,但一国两制仍将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当然,“台独”势力在台湾的发展也对能否继续坚持这一基本思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也将考验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