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样例5)

时间:2019-05-12 21:5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3.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4.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5.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定义和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2.通过对“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应和谐的正确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两幅城市景观图片(问题导入)

如果你有机会去这两座城市定居,你会选择……

很明显,我们几乎都会选择被联合国誉为“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的大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城市化

(板书)第三节 城市化 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化水平高低,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现在对比这两座城市,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城市化到底好不好?

(教师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

(阅读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活动)

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图例、图名和图中城市变化(数量和规模)。

(学生总结)

(1)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2)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

(板书)

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回顾前情)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过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板书)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差异(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案例分析)请同学们,读图2.19,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P35活动题。

(板书)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回答P35活动题。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板书)

2、世界城市化进程:

(过渡)请同学们读案例4,通过案例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②图2.21和2.22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3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合作探究一)结合图2.19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完成活动。

(点拨纠正)

(思考-讨论-提高)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8和图2.20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提示)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点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小结-过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24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点拨)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渡)城市化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思考-讨论-提高)

(点拨纠正)

(过渡)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读图2.25,看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板书)

2、不利影响:(思考-讨论-提高)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合作探究二)阅读图2.26,看P37“活动”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下列问题。

(1)测算1995~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点拨)(1)1995—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1%。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 1 2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过渡〕从上面第(3)个问题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采取恰当措施加以改善,那么如何改善呢?阅读案例⑤及P38“活动”思考回答

(板书)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点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思考-讨论-提高)P38活动题:

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从图2.28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学生回答)P38活动题(点拨纠正)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人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针对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的缺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合理即可。

(过渡)案例⑤是说明安徽合肥环城公园绿地系统,它成功的改变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点拨纠正)

1、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从而为城市建设服务。

2、城市的发展必须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努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标志、不同过程的特点以及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作为生活城市的一员,我们更应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板书

(板书设计)2.3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含义: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二篇:第二节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衣食住行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负面)(1)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市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2)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

三“城市病”(以东莞为例)

用一个词来形容“东莞”这个城市,你会用...?

“病症” :

“病因”: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②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③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措施”:

①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 加强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实行“公交优先”

原则;加

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兴建经济适用房;抑制楼价等)③ 合理规划,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使其有利于自净,有利于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课堂练习2:(1)、将下列环境污染源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

A.工业“三废”; B.建筑工地; C.汽车;D.居民炉灶; E.生活垃圾;F.生活污水

(2)、图中甲乙丙丁四种污染治理的措施分别是?

课堂练习

3、下图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及“某地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

(1).该地光化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为一天中的()A.早晨上班前

B.早晨上班高峰期

C.中午前后

D.傍晚下班高峰期

(2).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城市,下面与污染形成无关的是()

A.地形呈盆地状,污染物难以扩散

B.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晴朗、光照强

C.该城市人口很多,生产生活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D.汽车数量众多,排放出大量的尾气 【小结】

影响、城市病 【拓展】假如你是东莞市市长,请给东莞城市化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幸福东莞)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为强烈,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城市

B.乡村

C.牧区

D.林区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⑦

4.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下列不属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大城市环境恶化

B.大城市环境恶化

C.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D.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5.随着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大城市出现很多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规模过大,就业压力增加

B.人口过多城市交通压力增大 C.人口增多,可能使得城市污染严重

D.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会很好,就业没有问题

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按照时间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B.B—D—C—A C.C—D—A—B

D.B—C—D—A

7.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覆盖率增多

B.地下水位上升

C.耕地面积减少

D.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9.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郊区人口减少

②城市消耗能源增枷

③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

④城乡热力环流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明显的是()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土地沙化 ③水土流失

④“热岛效应”和居民楼采光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速度快,人均耕地减少

B.珠江口咸潮加剧,影响粮食生产

C.夏秋季节多台风,粮食生产不稳定

D.工业污染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答案:1.B 2.A 3.D 4.D 5.D 6.B 7.C 8.D 9.C 10.B 11.B 12.A

第三篇:2.3 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三节 城市化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教学用具

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图,导入课题,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讲授】城市化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 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交流展示:略。

师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展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评价、适时补充,结合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1.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追问: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2.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它们的划分依据什么?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精讲: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表现。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强调表现与标志在语言表述方面的差别。

4.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从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已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2.标志 3.动力

过渡: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如何呢?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

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媒体的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点?并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3.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4.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交流展示:略。

教师精讲:针对学生展示的答案,及时点拔、评价,如第1题的回答应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就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规律,如“先慢后快又慢”,要给予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图表组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世界城市进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意识到存在地区差异,进而让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学生:自学“世界城市化浪潮”。

承转: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小组探究:通过小组抢答的方式,展示第1题的表格,进而分析2、3题,探究第4题。1.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张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4.我国城市化处于哪个阶段?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然后利用美国、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曲线,指导学生划分美国、印度的城市化随时间的发展阶段。整个探究过程意在通过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纵横两个视角比较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教师小结:本节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般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原因。

【活动】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 PPT展示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提出问题: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结合城市化的概念与表现,谈谈你对城市化与城市等级变化、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学生观察图像,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形成结论并展示 问题探究二: PPT展示图2.19,案例4,指导学生读图:注意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 归纳概括完成34页“活动”填表,抽样展示

课后习题

1.关于城市化的标志,叙述不正确的是()A.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以后 安全教育)

第四篇: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

新课程推行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留意,所以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感觉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有用的,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设计让学生提前了解搜集太原市的变化,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我在课堂上刚运用了更为贴近生活的太原市变化图;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有关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在了解了不同国家城市化不同特点之后,又受用了曲线图了解中国城市化特点,以此来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所以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太原市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的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教学目标

1.理解、概括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2.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4.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3.中国城市化进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板书 图片展示 投影展示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加标注)

从清末到现在太原城市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知道这里是哪里吗?给点提示

这是1949年航拍的太原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城墙,还有很多现在依然沿用的地名。那么今天的太原呢?

与刚才所见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

读图思考回答

质疑 图片展示

用地面积大大扩展 数据展示

概念学习承转 讲述板书

图表

质疑

阅读材料

板书

用地扩展图

太原市人口与产业结构数据

城市化的概念

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

《世界城市化浪潮》

在太原发展过程中,除了用地的扩展,你觉得还有哪些变化?

我们来看一看数据的统计 可以看出,太原市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从49年的21万增长到2010年的433万,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述的这些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有很多变化,那么我们以什么来衡量城市化呢?或者说哪些变化最能反映城市化的发生呢?

人口→人口↑→城市人口比重↑ 用地————→城市用地规模↑

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上述三者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又以城市人口比重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下面来看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思考: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起源~18世纪中叶:低水平缓慢增长 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加速发展 二战结束~现在:空前发展

为什么在18世纪中叶和二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发展有了转折性变化?是什么力量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从180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而城市人口则增长了56倍,城市化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随着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美并向世界扩散,城市化的浪潮也推向了世界。

工业化:需要大批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则为此提供了前提 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原生动力

工业发展是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人口、景观、产业„„

思考回答:人口、用地、产业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工业革命、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

图片展示

承转 图片展示

师生分析

归纳板书 引导 资料展示

城市化进程示意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由图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水平低,30%以下,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焦,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人口过多,引发种种问题

后期阶段:水平较高,70%以上,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会出现逆城市化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城市化水平高低也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处于城市化的某一个阶段上。

思考: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

由图可以看出1900年时印度是15%左右,而英国已经75%以上

发达国家一般都在工业革命后相继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以后才开始加速阶段。

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大多在7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呢?

从发展阶段来说,英、美→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速度趋缓;印巴→初期、加速阶段→速度快。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城市化发展差异很大。

①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

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③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④拉美的高城市化水平是因为经济水平高吗?

⑤那么亚洲的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当吗?

开始时间不同。英:1750年(工业革命后)

美:1800年→早

印:1900年

巴:1930年→晚 水平高低不同。英:近90% 美:近80%→高

巴:80% 印:30%→低

经济水平高,起步早

不均衡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带动,而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结果,是不健康的。也不适应,落后于小结 过渡 板书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归纳

总结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

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90年与06年对比

发展中国家存在城市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即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高于经济发展的虚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低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城市化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呢? 中国的城市化

归纳我国城市化特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降的原因: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

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21世纪已经是城市的世纪,我们已经都生活在城市之中。那么城市生活是不是总那么具有吸引力?这么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来探究。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健康的。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有波动 政策影响、上山下乡

地区差异:东南高、内陆低

总体增长迅速

板书设计

第五篇:城市化 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汤 标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咸宁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4.小组讨论:给咸宁市政府提出建设咸宁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五、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导入]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显示咸宁市两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咸宁市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1.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的标志。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1.城市化的标志,即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本质)。

2.略。(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评价]用生活中的常识提出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强化了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改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 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③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④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问]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工业革命)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进程的速度如何?分析各个阶段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知识拓展]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内涵

[教师]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图中的图例。)

[问]1.世界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试分析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评价]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

②说明同类国家内部也是有差异的

[教师过渡]城市化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存在着一定得差异,那么世界城市化进程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评价]引出第三个问题: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首先请学生阅读P33表2.2.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思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有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中国家速度快,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其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教师得出结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评价]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教师展示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与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有何变化,引出第二个特点,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

[教师讲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行的,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现象。(展示逆城市化图片)

[提问]产生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探讨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与人口增长同步的,一般来说,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提问]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发展中国家情况相同?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拓展]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特别是江苏省小城镇这种特有的城市化模式。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引导学生比较课本36页表2和表3,思考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哪类国家变化更大?

[提问]1.表一数字反映出特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2.表二数字反映出超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3.通过数字比较,哪类国家变化更大?

得出第三个特点,即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教师过渡]总结第三个特点,提出第四个特点,即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请学生看课本36页“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图”回答:

世界主要城市带有哪些?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识拓展]我国城市化变化曲线图

[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包括起步时间、进程速度、所处阶段、三个不同阶段进程速度不同的原因。

[补充]多媒体展示我国1949年至2006年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段进程特点的原因。

[拓展]给学生展示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

[课堂小结]

九、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读图,完成1~2题。

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思路解析:据图分析,该地区的乡村人口由原来的1000万增长到目前的2000万,增加了1000万,增长了1倍。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增长了1倍。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

答案:B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度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思路解析: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该地原来的城市化水平为1/3(500万÷1500万),目前城市化水平仍然是1/3(1000万÷3000万),没有变化。

答案:C

3.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答案:D 附

上海世博会简介背景资料:

举办国家:中国

举办城市:上海

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吉祥物:海宝

目标:邀请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参观人次.场地: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的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总投资180亿人民币;基建投资:90亿;场馆投资:90亿。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今生:海洋精灵浑身是宝

“海宝”是一个包容和谐、略带幽默的人形卡通,这个可爱的卡通精灵以“人”字为基本造型、以蓝色为原始色调,这个一出生时只会说“嗨”的海洋精灵浑身散发出“快乐、热情、阳光、活力”的独特光芒。提到这个宝贝疙瘩,“海宝”的设计者邵隆图总是难掩喜悦,在他看来这个海洋小精灵身上处处是宝,处处显现了世博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海宝”最大的记忆符号是那一抹海浪般的发型,随风而动,充满活力,时刻提示它大海般包容、博大和灵动的内涵;“海宝”的双腿粗壮有力,显示这个城市稳定坚毅、堂堂正正的性格;“海宝”胳膊细长,张开来欢迎五湖四海的新朋旧友,形象地看,双臂一张的“海宝”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海宝”的嘴角微翘,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五彩世界,2010年世博会召开之时,世界各地的宝贝都会在上海汇聚展出,“海宝”显然很期待,很向往。

一身海蓝皮肤惹人喜爱,翻卷的浪花化作它俏皮的发梢,“海宝”寓意上海宝贝,又代表四海之宝汇聚申城,既象征着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同时融汇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2012-04-05 人教网

下载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引用各种类型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城市化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除了具有高中地理教学的共性之外,各自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教材主要知识点梳理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 教案 授课人:霍城二中 肖姣凤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

    城市化范文大全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