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22:1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

第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

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示像:小朋友们自己主持班会,讨论队活动课将进行什么活动。电脑出示配音录像:

大家好,我是帅帅。今天老师有事,让我来主持这次的班会,周三下午队活动课举行什么活动好呢?问问同学们吧。我先拿主意定下四种再让同学们民主决定。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这四种活动你们喜欢哪种?(同学们意见纷纷)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提问。

你们能帮帅帅想个办法算出哪种活动是同学们最想参加的吗? 生1:让同学们举手表决。生2:我用画“∣”来算。生3:用电视上的画“正”字来算。…… 2.再放录像:

帅帅:为了算得更准确性些,我用“√”一个一个同学来算。(同学们依次报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

√ √

√ √

√ √

√ √

√ √

3.提问。

师:通过刚才的民主表决,你们认为他们会进行什么活动呢? 刚才我们说的和帅帅做的就是统计。板书:统计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图表

项目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人数

2.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学生填,展示后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除了用符号记录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统计表上涂颜色来表示,出示统计表。2.教师示范:跳绳的有6人参加,我们就在它对应的位置上面数出6格并涂上颜色。(边说边演示)

3.提问:除了用数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给对应6格涂上颜色?(看左边对应的数字)其中每一格代表什么?(一个人)

4.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喜欢拍球的小朋最多,喜欢踢毽子的小朋友最少)

5.你能从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踢毽子比拍球少多少人?8-4=4(人)生2:跳绳比拍球多多少人?8-6=2(人)……

五、小组合作,体验统计过程

1.为庆贺“六一”儿童节,牛奶公司将给我们每个小朋友送一盒牛奶作为节日礼物,甜牛奶、酸奶、纯牛奶、草莓奶、巧克力奶,哪种是你最爱喝的?请告诉小组长。

2.小组长用喜欢的方法将自己小组的同学最爱喝的牛奶进行统计,再汇报,教师填统计表。

品种 甜牛奶 酸奶 纯牛奶 草莓奶 巧克力奶 数量

3.分析牛奶统计表及其作用。

六、游戏,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作用

1.以每组选1名同学与1名裁判进行拍球比赛。2.通过统计表记录的数据评选胜负。

3.小结:统计不仅可用于投票活动,订牛奶等集体订购,还可以用于各种比赛,生活中统计的作用很大。

七、拓展与实践

1.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播放关于少用塑料袋的宣传片录像,进行环保教育,再让学生回家统计一周家里用了多少塑料袋。并想一想日后该怎样做。

八、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过到统计? 课后反思

学生对统计喜欢什么活动、喜欢喝什么牛奶、拍球比赛、涂统计图都很感兴趣。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确实很有用的。但在统计图涂色操作中,在对应地方涂色,学生往往会涂偏,说明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还比较差,在日后教学中还要加强。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统计(平均数计算)▏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 课题平均数的计算(二)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结果等内容,因此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有了一定条件,这也构成了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班级中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能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有待加强,少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需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本节课采用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去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平均数,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为今后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教学目标 1、知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得出总数变化时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小班化教育“主动-有效”驱动单 “主动-有效”的追求目标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交流中,激发现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主要“教学策略” 1、落实迁移的数学思想:提出观察要求,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及引出新知。

2、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与表述,以及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

教学难点 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口答下列各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个月生产多少吨? 2、平均每天卖出几台电脑 ? 3、平均每人种几棵树? 学生口答 为今天学习的新知作好铺垫 五年级一班分成两组参加植树。第一组 18 人共植树 43 棵;

第二组 22 人共植树 77 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呼应策略一)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主动探索 合作探索,引导发现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课内练习巩固新知 课内拓展 实践应用,组织练习,初步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总结梳理 作业布置 问题。板书:平均数的计算(一)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图书馆看书。上周每天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是这样的 上周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借阅图书? 1、巡视练习情况,请不同结果板书 2、讨论:

结果=43.2,平均人数可以是小数吗?(强调: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小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试一试:

1. 小胖打保龄球时打倒的瓶数如下表:

第几次 1 2 3 4 5 个数(个)8 7 10 8 6 小胖平均每次打倒多少个保龄球? 2. 小巧用了5天看完一本204页的《海底探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在计算个数、页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3.比较练习小巧折千纸鹤:

1)小巧前5天共折了140只千纸鹤,后3天共折了72只千纸鹤,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 2)小巧前5天平均每天折28只千纸鹤,后3天共折了72只千纸鹤,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 3)小巧前5天平均每天折28只千纸鹤,后3天平均每天折24只千纸鹤,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 总和÷总份数=平均数 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勤工俭学小组包装茶叶,第一组共有10人,平均每人包装茶叶75千克;

第二组共有8人,平均每人包装茶叶70千克。

1)平均每组包装茶叶多少千克? 2)平均每人包装茶叶多少千克? 完成p34、练一练 智慧星:

小亚其中考试的成绩单污损了,请你想办法把小亚的数学、英语成绩算出来 思品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平均分 89 69 7 6 81 82 小亚的数学成绩是(),英语成绩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收集信息 估一估 列式解答。

说一说 独立练习 说说各自的想法 独立练习反馈交流 列出算式 观察比较 归纳 选一题算算 说注意点 只列式 观察比较异同:

找准总和与对应的总份数 说说本课的收获与疑问 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呼应策略二)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呼应策略二)学生在练习中循序渐进,先进行与例题相似的练习,然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再解决较难的平均数问题,突出:求平均数的公式: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呼应策略二)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呼应策略二)通过梳理整节课的内容,将知识内化,加深理解。

课后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借助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在计算、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范围,感悟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四、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扇形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课题:扇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扇形。

2、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3、理解善心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4、感受图形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当然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圆规,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2、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πd

或C=2πr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它们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扇”字,它们的形状都是这这样的(课件抽象出图形)我们把它们称为“扇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板书课件:扇形)

二、探究新知

1、师提问:关于扇形,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扇形........师选择性板书: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2、师指出:扇形的定义和它各部分的名称,数学书上有介绍,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生自学,同时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虚线圆和扇形不作标注,另外再画两个圆,标好圆心和一条半径。

3、自学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1)

生答: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师:你能在黑板山找到弧AB吗?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出。

(2)

生答: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师:请你上来指指,他指得对吗?

师生共同小结:扇形是由一条弧和两条半径围成的,所以扇形的定义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3)

生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真棒,你能在黑板上指出来吗?我们来看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特点:一,顶点在圆心。二,它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半径。三,它所对的圆上的部分是所在扇形的弧。

小结:课件演示扇形定义及各部分名称。

4、巩固新知

师:我们认识了扇形,弧和圆心角。你会判断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判断:(书第76页,第二题)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心角?在括号里打“√”

指名生答后师指出第二幅图,问:为什么它不是圆心角?

生答:因为它的顶点不在圆心。

5、师设疑:我们知道,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得越开,这个角就越大。那么,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圆心角变大了,扇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一起看屏幕。(课件演示)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生答。

生答: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

师肯定: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师板书)

6、(1)师: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扇形的两条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图形变成了半圆,(板书画圆)那这个半圆面还是扇形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答:是。因为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师指出弧和半径。

师问:半圆面是扇形。那这个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180°,因为平角180°、圆周角的一半是180°。

师板书标出18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一半。因为这个扇形是半圆。

师问: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180°的特殊扇形的2条半径继续旋转时,这个圆被分成了4个部分,他们都是扇形,当两条直径互相垂直时,图形被平均分了,(板书)那其中这个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90°,因为直角90°、圆周角的四分之一是90°。

师板书标出9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四分之一。因为圆平均分成的四份。周长面积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师小结:对,像这样圆心角是180°,90°的扇形,我们要求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就是看它占它所在圆的几分之几。

三、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扇形,还有圆心角是180°和90°的扇形。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扇形。(课件出示扇形图片)

请生上来指出扇形。

师指出其中也有特殊扇形。

师提问:生活中使用扇形,有什么好处呢?

生答:节省空间,美观,方便,安全.....师:我们继续来欣赏生活中跟扇形有关的图片吧?(课件展示)

师:像后面出示的几幅图片,它们都不是扇形,但它们都和扇形有关。

2、课件出示扇形图片。课件演示介绍扇环。

师:像这样的一个图形它可以看做一个大扇形去掉一个小扇形,或者可以看做一个圆环被截得的部分叫做扇环。你会求扇环的面积吗?课件出示第76页第4(1)题。

指名回答问题:

师: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扇环的面积是图上的哪部分?

3、你准备怎样求扇环的面积,和同桌说一说。

反馈后,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试算。请2两名学生板演2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比较2种方法各有优点。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你学到了什么呢?

指名生答。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76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圆心角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90°

180°

一半

四分之一

教学反思

《扇形》这部分内容是圆的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本节课尊重教材的设计,把握好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经历了由物到形再到概念的这样一个认识图形的过程,符合认知的规律,用“联系”的观点来教学,抓住扇形与圆形的联系,扇环与扇形、圆环的联系,扇环与扇形、圆环的联系,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圆 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解决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圆环的面积计算,下面我出两个问题试一下大家掌握的如何?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²)2.圆环的面积该如何计算?(S圆环=πR²-πr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圆与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请大家欣赏下面这些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2和图3中的两个半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1)阅读与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提问: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的面积是指哪些呢?

生: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

生: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生: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生:右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分割。

分析与解答:

1.外方内圆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外圆内方

提问: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可以将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直径和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三、课堂练习

用心填一填。

(1)在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了解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问题。

五、巩固作业

1、计算下边圆的面积:

4cm

4cm

2.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1.外方内圆

2.外圆内方

2×2=4(m²)

(2×1×)×2=2(m²)

3.14×1²=3.14(m²)

3.14-2=1.14(m²)

(2r)²-3.14×r²=0.86

3.14×r²-(2r×r×)×2=1.14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小数乘小数(1)|苏教版(2014秋)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乘法化成整数乘法后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道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补充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 13×3.5(算式手写在黑板上)学生独立计算.提问:你是怎样计算13×3.5的?指名学生汇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

二、自主练习,掌握笔算方法。

1、出示例1

谈话: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提问:房间的面积有多大,怎样列式?

板书:3.6 ×2.8=

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3.6 ×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指着13×3.5让学生观察比较)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⑴、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谈话: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情况:

方法一:4×3=12(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这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

方法二:3×3=9(平方米),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谈话: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⑵点拨转化方向。

谈话: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⑶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计算结果:100.8或10.08。(先让结果是100.8的同学说说理由,再请结果是10.08的同学汇报理由)

(100.8):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10.08):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应该有两位小数,结果是10.08。如果出现了两种结果,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谈话:两种算法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那么哪种结果才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进行讨论,说出判断理由)。指名汇报

⑷分析推理,得出算法。

交流算得结果的理由。(让学生叙述整个推理过程)板书:

3.6

×10

3  6

×    2.8

×10

×  2  8

2 8  8

2  8  8

7  2

1 0.0  8

÷100      1 0  0  8

(把3.6看成36,因数乘了10;把2.8看成28,因数也乘了10;两个因数都乘了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1008除以10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谈话: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 12平方米或是在9平方米左右。

2、出示试一试。

⑴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怎样列式?

2.8×1.15=  或  1.15×2.8=

谈话:计算2.8×1.15时,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把这道题做完。

谈话:书上的算式是2.8×1.15,而列竖式却是1.15×2.8。为什么在列竖式时把1.15放在上面?(这样算更加简便)为什么能这样列竖式?(根据乘法交换律)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提问: 1.15乘2.8的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要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3.220要进行化简,根据小数的性质3.220末尾的“0”要划去。(教学时要强调)3、进行对比,概括方法。(1)进行对比。出示讨论题:

A、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B、你认为小数乘小数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再出示第三个讨论题:C、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你有什么小窍门?

出示:积的小数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2)小结小数成小数的计算法则: ①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②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下载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苏教版(2014秋)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