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

时间:2019-05-12 23: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

第一篇: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

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

转载▼

中国学校的课堂是面向全班授课,注重双基训练;英国学校的课堂是强调人的发展。不同的教学传统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反映出各自存在的困惑。

1、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尊重传统的中国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古代学校,背诵儒家经典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崇拜权威,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有关。这种完全服从成人的原则,从家长延伸到教师,影响课堂教学方式,即通过讲和演示,而不是通过讨论和提问来学习。对教育体制中不同等级权威的概念化在西方也称作“权力距离”。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在家庭,儿童要服从家长,其权威从不被质疑。在学校,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的权威,学习被看作是从教师那里得到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过程,故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强调群体主义。这种教育强调群体的目标和利益,忽视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中国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学生统一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受群体主义的影响,教学以面对全班为主,传统的学习和背诵方式也进一步无视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得到的评价是消极的,认为忽视个体、个性、平等,也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然而,对西方的强调儿童中心的理念与实践极为不利的是,中国式的面向全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可能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最有成效,大班的正规教学并没有对获得高标准的学业成就带来不利影响。在对13岁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中国是最成功的国家,中国儿童的成绩是最高的,正确率达80%;而英国学生的正确率只达到61%。因此,英国政府越来越强调面对整个班级的教学。在这方面,中国被当作效仿的样板。他们认为英国学校应该学习中国在大的班级规模和差的物质条件下所达到的高水准的教育质量。英国目前在教育上的争论,迫使他们也在关注中国的面向全班授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依据,以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核心。因此,凡是强调双基的考试和评价,中国学生都会在最高者行列。中国的无数优秀教师在双基教学上创造并积累丰富的成功经验,而这正是英国教师最缺乏的方面。然而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课堂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如何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及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能不能冲出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思考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能不能对天经地义的课堂教学传统提出挑战和革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在英国学校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了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第一,课堂管理是灵活的,不要求整齐划一;第二,课堂环境是开放的,儿童的直接经验受到重视;第三,课堂是儿童学习与实践的场所,教师讲的很少;第四,课堂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儿童的人格受到尊重。

英国的课堂教学是面向个体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形式。虽然教学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但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学生有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教室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是为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而创设的;课堂上宽松自由的人际氛围是为发展儿童的个性而营造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是为促使儿童从经验中体会、探索,从操作中培养能力而设计的。每个儿童都作为一个个体而被尊重,每个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都会受到关注。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在这种面向个体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英国的个别化教学给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启发中国教师从促进个体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和建构。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是中国学校教育多年来所忽视的,英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探讨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参照。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如何才能避免“为了培养能力和个性而牺牲系统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这个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如何才能改革“以牺牲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代价而换取对有限的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教育作为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活动,应该是开放的。不同的教学传统应该在跨文化的比较与审视中相互取长补短。跨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优化的课堂教学是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传统的优点与长处进行兼收并蓄的教学,是一种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融合与统一。这种融合与统一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

比较中英两国在基础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英国小学老师通常负责所有科目,将各个科目进行综合的能力非常强,直到初中才会有负责专门课程的老师,所以,每一节课都是学科间的整合。第二个不同在于英国的老师非常善于使用肢体语言,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国的老师在使用肢体语言上相对比较死板。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学习英国老师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英国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首先,使学生能够变得有能力和自信。包括能发现、汇集、分析和评估数据与意见;能系统地比较数据和使用信息,展开一个论点;能在封闭与开放式知识体系问题上都思想清晰和有逻辑性;能以开放的思想,在讨论和论辩中展现魅力;能在广泛的主题上有细致的理解力并发表评论。其次,使学生有全面的理解力。包括对语言表述的理解力;对其它表述方式,如证据与论证的关系、分析的标准等的理解力;对专业与思想不同分支特征的理解力等。最后,适当扩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如国家和世界事务的主题、本国的社会福利等主题;反映国家和国际文化生活的主题等。

第二篇:中英政治制度对比

中英政治制度对比

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非常鲜明地代表着中西文化的的特点,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受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熏陶却又在近几十年引入了社会主义,一个是王室传统延续至今实质上却是统而不治。两个古老而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催生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两国的对比。

英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实行封建君主制度,这和中国非常相似。在封建君主时代,两国也都存在着漫长的征讨和吞并。然后英国是资产阶级的克伦威尔用战争的方式打破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虽然国王最后又重新夺权,但权力却已经逐步削弱了。

而中国的变革却是等到了外国的入侵时被迫变革,君主制苟延残喘,然后在孙中山的革命下一举跃到了民主共和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然后是比较两国的近代制度。英国人喜欢延续传统,至今王室的许多风俗依然未变,如温莎城堡的士兵,女王的对其他国家(原殖民地)首领的任命,但是随着内阁势力的增强,王室逐渐成为一种象征,真正的国家管理人还是议会,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代议制。议会选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然后管理国家,对议会负责对女王负责。同时多政党存在也是其民主制的一大特征,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各有特色,相互竞争,推选执政党。

中国成立民国之后,对封建传统进行了大清扫,虽然是去除了不少封建残余,但是许多传统的东西被抹杀,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是完全颠覆过去的一场变革。

然后到了后来,两党相争接着是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两党再继续内斗,最后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政体,延续了苏联的传统,同时又具中国特色,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全民参与投票,层层选拔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此为一党执政。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体的一个特色。

以上为英国与中国政体的对比。

第三篇:中英史料教学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史料教学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历史教师的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史料教学的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英国的历史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史料教学,使英国的历史教育摆脱了当时的“历史课的危机”,走向成功。在英国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本文从中英两国的史料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实践情况着手,探讨两国在史料教学中的异同点以及对我国史料教学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史料教学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中英;启示

一、史料和史料教学

梁启超谓:“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和编撰历史教科书的的必要条件。所谓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史料的运用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主要在于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增加历史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更能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辩证、发展的分析历史。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探究精神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

自90年代初,史料教学在我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已经有大量学者出版过史料教学的著作或发表过相关论文,涉及面包括介绍史料教学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史料教学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史料教学有效性等各个方面。然而关于史料教学在发达国家和我国运用情况的比较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见。李稚勇教授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发表了《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①、《中美英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②两篇文章,就英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史料教学方法和特点做了介绍和比较,但仅在宏观层面进行对比,并未提到具体的可借鉴之处;陈新民在2000年左右发表过两篇介绍英国史料教学经验及启示的文章③,然而据今已是十年之久,对实际教学中的参考价值有限。

二、“做历史学家”的英国史料教学

1970年前后,英国出现了历史科的危机。据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历史科教育表现堪忧。被调查的近万名学生多半感到历史科没有什么重要性,而且是非常无趣的一科。学生对历史科的典型印象是:“他们(教师)就是不断地教下去,把类似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们就是把历史问题的答案记下来,没有讨论,就是去找那些答案,上课就是抄笔记。”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的“学校委员会历史课计划13-16”提出“新历史科”理念并推广相应的教材。“新历史科”即是将

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史料、判别史料、重建历史,通过开展“做历史学家”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的方法逻辑并构建历史知识。新历史科主张课程设计要让学生乐于从史料中进行探究,教材开发应强调运用史料证据。在此之前,史料在历史教学中也有运用,但是仅作为一种引证用来激发学生兴趣或者证明教材观点。而目前在我过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史料正是起到这种作用。

英国于1991年颁布了该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标准确立后在维持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又进行过数次修订。该历史课程标准都坚持以成就目标体系而不是课程内容体系为基本构架,成就目标体系不断变革、日趋完善,已成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该体系包括核心概念和关键进程两大类,核心概念为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而关键进程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过程,其中包含着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必须经历这些过程,并学会这些技能。下文为关键进程的要求:

1、历史探究

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历史问题和议题进行探究。学生应设计和提炼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的假设,选择并用证据来形成、证明自己的结论。批判性的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争议。

2、证据的使用

有关“过去”的知识是建立在以史料为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应该甄别、选择并使用史料(包括文本史料、视觉史料、口述史料、遗址等)。通过对史料的出处、用途和语言文字的研究来评估他的价值和可靠性;评价史料的使用,以便形成合理的结论。

3、历史的交流

学生在会议、选择、分类和组织历史信息,正确使用历史术语,语言文字,并采用良好的叙述结构来对过去进行解释和描绘时,他们的听、说、写的技能就会得到发展。

--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第三阶段成就目标体系(11—14岁),2008年 其中,“关键进程”中“证据的使用”,明确提出所有的历史知识的建立在史料的基础知识的。也就是说,离开了史料,就不存在历史知识。而“历史探究中”也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批判思考。这些学习活动都必须依赖史料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迎合“新历史科”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英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出现了新变化。21世纪初剑桥大学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包含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史料,有文字史料、图片资料、历史地图和统计表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史料部分几乎占据全书的一半版画。同时期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历史地图等,也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一半版面。这样的教科书,为史料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教材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国教师运用史料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意识到周围就存在有历史的证据。例如:在英国,15岁的学生就能够用背景知识和考古证据来制作一个定居部落的模型、或者运用

它的建筑知识来解释一个教堂的修建和扩建的年代。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鉴别和阐释相关的史料证据;联系不同的证据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可能有的矛盾;识别史料中所含的意义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个结论;评估证据的可信性,如是否带有偏见;根据资料作出判断或提出“说法”;联系相关的史料证据以推证所提出的判断和“说法”等等。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撰写成小论文。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些处理证据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祥的证据来说明(某个问题)”。

2.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④

可见,在史料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解释。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评价证据,以及如何把证据放臵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检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像史学家运用史料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思想,这对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是很有帮助的。

三、“史论结合”的中国史料教学

我国也有重视史料教学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以变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手段)为主的教育改革,在其中就出现了史料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21世纪,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开展,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了解和运用。例如,2004年夏,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黄山举办全国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竞赛,一位教师执教了一节关于辛亥革命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史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在场的学生与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历史新课程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课例,无不强烈地体现着史料教学的特色。换句话说,要上一节既体现历史新课程的理念,又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和史料分析解读上下些功夫,恐怕就难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史料教学已成为我国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

部分都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知识与能力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回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鉴于此,新版历史教科书尤其重视对史料的直接引用和应用,而不再把他们作为教学内容中可有可无的附属物或者补充性论证材料,而是把史料作为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材料加以运用。同英国一样,我国教科书中史料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文献与文字资料、实物、图片、照片、纪录片、建筑物与历史遗迹等,其中既有第一手史料,也包含加工过的材料。教科书中引用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史料本身的演习中去挖掘有效的历史信息,以此来建构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很明显,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史料的应用和学生的分析、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史料教学已经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课前提示一直到教学评价。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也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

1、观看历史相关影片。

2、利用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教学。

3、引入典型史料,设疑并形成学习诱因。

4、设臵独立的学习项目,在理解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史料的价值。

5、从史料探究中形成一定的唯物史观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具体步骤是:师生首先确定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师生共同收集史料—分析和解释信息资料来严重假设或者形成解释—学生互相交流和验证其解释—得出结论。

四、中英史料教学对比及启示

英国作为最早发起史料教学的国家,在相关的理论和具体实践中都已发展的十分成熟。我国在引进该教学方法时也充分学习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成功之处。二者有很多共同点,归纳如下:

1、两国的中学史料教学都有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设臵,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能体现出来。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大趋势。英国的史料教学始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史料教学,进入

21世纪随着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

2、中英两国的中学史料教学都有着自身的历史观与教育观,都承载着各自的公民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3、史料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在具体的实践中,都重视由浅而深的教学、开展的历史课外活动、小论文的撰写、引入教学评价等等。

4、都承载着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

两国的史料教学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历史观和教育观的差异。英国中学贯彻西方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如近代的兰克学派、现代的年鉴学派和批判的历史哲学派等。而我国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英国从本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出发,强调史料教学与公民价值观、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我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强调史料教学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多元文化等的价值观教育。

2、史料资源利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英国中学往往具有完善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提供准确而丰富的史料资源。而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史料一般来源于教材,而教师自己准备的史料却又在准确性方面有待商榷。

3、实践中的差异。经过在课程标准中两国都非常重视史料教学,然而落实到教材上,英国教材中史料教学的比重远多于我国教材。英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史料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我国,因为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史料的利用情况也有较大差距。另外,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史料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出现了“授人以鱼”的不良做法,这是需要警醒并加以改进的。

4、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方面,英国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的将学术界有争议的议题带入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并撰写成小论文。而我国教学中,教师会多会有意识的选择史料,以期所有同学达成一致见解,大大削弱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功能。

通过对两国史料教学情况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关于教学改革的启示:

1、课程资源方面,要结合国外史料教学的优秀经验,相应地增加史料在教材中的比重,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大量的史料,对历史的来源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发史料教学的图书资源,加大对建设图书馆的投资并完善历史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学的开展提供课程的保障。历史学科门户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官方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应加大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对学生的开放度,让学生比较直按地按触历史,感知历史,从小能够对历史形成比较直观的认识;

2、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分析和探究史料的方法。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侧重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没有把历史认识的方法看作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分析史料的方法,例如:鉴定真伪、判断史料是否有用、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史料教学的目的在于师生用探究的方式运用史料,让学生懂得如何鉴别和阐释相关的证据;鼓励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史料等,从而认识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扩展相应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4、切实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史料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因为中考和高考中已引入史料分析类型的题目,部分地区出现了极端的“题海战术”的做法,大量的史料非但没有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出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加重了学业负担。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高考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史料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之功效。注释:

①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②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 2期。

③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学科教育》2001年第08期;《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④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2001年。

参考文献:

[1]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姚锦祥:《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 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 2期。

[5]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学科教育》2001年第08期。

[6]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7] 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8] 尚伦岳:《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 孙亮:《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0] 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1] 宋玮《中美中学史料教学的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2] C.Counsel.“Teaching History”,History Today,NOV.1999。

[13]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

第四篇: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中英文化对比 结课论文

姓名:郑超学

学号:201401109033

院:机械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1402

中英文化对比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为了以后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和误解,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陈涛老师的中英文化对比这门课,下面是在学完这门课后,我对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些理解。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然而中国人的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而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教育体制的不同。西方教育仿佛大部分的时光都在讨论当中度过,而且上课时间很短暂,上课的时候还可以随时提问和解答,课后的作业也相当少。那么我们呢?很真实的说,看见的永远是忙碌的学生以及忙碌的家长。中国的古语是这样描述学习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的祖先以高山和大海来比喻学习。于是我们自觉埋头学习。西方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自由,听不懂是老师的问题。在中国的课堂上我们是默默的聆听者和安静的模仿者。在教育方面,中西方在看重知识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在教育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更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例如中西节日,宗教,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陈老师通过电影以及中西比较的教案把中西差异讲解得非常具体,这对我的专业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选修陈老师的课。

第五篇:中英句法对比例句

1.因此,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竞争优势,就不能仅仅依赖于开发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优势,更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Gaining a competitive edge on the global stage, therefore, no longer depends on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but on the ability to develop and, most crucially, capitalize on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2.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需求,日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力量,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China boasts a huge and great demand for development, while Japan owns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enormous material strength, which have together contributed to the strong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3.这里,我想就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谈些看法,希望有助于诸位对现状的了解。

--Here, I would like to make some observations on China’s textile export, which I hope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tter.--Here, I would like to make an account on the export of China’s textile products in the hope that all of you will have a clearer pictu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4.中美两国贸易中时常出现摩擦和纠纷,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在摩擦中前进。--Frictions and disputes frequently come forth in Sino-US trade, but progress is made in frictions.5.不改革旧的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努力就难以奏效,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Without reforming the old and unreasonable economic order, the development effor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hardly be effective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not likely to be settled from its very root。

6.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Chinese people depended on foreign steel.中国人民靠洋钢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7.如果失业人数开始上升,利润开始下降,利率扶摇直上,生活费用空前高涨,那么经济领域的这些现象就不能仅仅以“通货膨胀”来加以解释了。

These economic facts cannot merely be dubbed “inflation” as unemployment begins to rise, as profits start to fall, as interest rates soar, and as the cost of living is at record levels.8.我认为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一年时间,在中美关系方面有两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发生。

--Over the past year since last November, two encouraging things took place in Sino-US relationship.9.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保持稳定和加快发展,对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China is a country with 1.3 billion people.Its stability and rapid development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Pacific and the world at large.10.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他们的原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扩大销售市场,确定公正价格等迫切要求。

We support the urgent demand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improving the trade terms for their raw materials, primary products and manufactured goods, expanding their sales market and setting fair prices.11.她焦虑不安,又无比兴奋,在整个旅行中几乎没有合眼。

Her great anxiety and excitement deprived her almost entirely of sleep during the voyage.12.来这儿观光的人无不赞叹美国这块土地幅员广阔、多姿多彩。The American scene awes the visitors with both its variety and size.8.此次我率领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访英,就是落实温家宝总理本月初“信心之旅”的一次重要后续活动。

--The visit of the 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Delegation, which I lead, to Britain is an important follow-up to Premier Wen Jiabao’s “Trip of Confidence” earlier this month.13.研究显示,你能够停止或是反转癌症的进程,单单藉由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gression of cancer can actually be stopped or reversed by making changes in diet and lifestyle,

下载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英法官遴选制度对比(精选合集)

    从中英法官遴选制度的比较谈中国好法官的标准 12级法硕(法学):许后生 摘要:司法公正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

    中英咏雪诗对比学习

    英汉咏雪诗对比学习万丁200920437 有人说雪是“雪是无私的,它宁愿牺牲自己去成就世间情意。”有人说“雪是美好的,它为世间带来无数欢乐、无数笑声。”还有人说 “水或冰在空......

    对比阅读模式(定稿)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一种阅读模式。此种阅读模式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把握阅读材料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提高......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2 赵爽 摘要: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板块时,我们接触过很多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肯普模......

    中英家庭教育现状的对比(精选五篇)

    中英家庭教育现状的对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新......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 [摘要]汉语与英语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如认识不到这些差异,便会对翻译造成障碍。本文重点研究了三原色“红、黄、蓝”的中英文化异同,旨在探讨翻译颜......

    大国茶叙:中英茶文化全方位对比

    大国茶叙:中英茶文化全方位对比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

    中英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对比

    中英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对比 由于我就读的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所以对中英两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十分感兴趣。而且,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晚,加之又受本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