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时间:2019-05-13 00: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第一篇: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862010年第22期(总第110期)E-mail:cmee@263.net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该 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冲压变形的基本理论;掌 握冲裁模、弯曲模和拉深模的结构特点及其设计方 法;掌握冲压工艺的制定方法;能够正确地设计一 般冲压模具结构和冲压模具几何参数;了解冲压新 工艺、新型模具及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毕业后 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 础。

由于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知识涵盖面宽、实践 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 节,无工程背景的大学生大多不了解什么是模具,什么是冲压模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 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产生 厌学情绪,学生学得累,有枯燥难懂的感觉,加上 学时有限,教师感觉时间紧,往往不能在重要知识 点上进行深化,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使该课程难以 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冲压模具设计课 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索一些先进的 教学方法,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和工艺方法能够达到 深入浅出的目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结合 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简述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

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目前国内外广泛用于冲压模具有限元分析的软

件主要有AUTOFORM,LS-DYNA3D,FORMSYS,PAM-STAMP,ROBUST以及ETA/DYNAFORM等。在本文中,将 采用ETA/DYNAFORM作为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辅助教 学软件。ETA/DYNAFORM是由美国工程技术联合公司(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sociates,简称ETA公 司)和Livemore软件技术公司(简称LSTC公司)联合开 发的基于LS-DYNA求解器和ETA/FEMB前、后置处理器 完美组合并用于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的专业软件 包,它综合了LS-DYNA960、970强大的板料冲压成形 分析功能以及自身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应用于

板料冲压成形工业中模具的设计和开发。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张 洋 段 磊 于 强 徐超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摘 要:介绍了DYNA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冲压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板料拉深成形工艺为例,将冲压模

具设计的教学与DYNAFORM的数值模拟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教学中的概念更具体化和形象化,能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较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冲压模具设计;DYNAFORM;板料成形 收稿日期:2010-07-03 作者简介:张洋,硕士,助理研究员。段磊,硕 士,讲师。872010年第22期(总第110期)E-mail:cmee@263.net

二、ETA/DYNAFORM分析的一般步骤ETA/DYNAFORM软件系统包括:前置处理模块、提交求解器进行求解计算的分析模块以及后处理模 块。前置处理模块主要完成典型冲压成形CAE分析 FEM模型的生成与输入文件的准备工作,求解器进行 相应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求解器计算出的结果由后 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用于模具设计及工艺控制研 究。运用ETA/DYNAFORM软件进行板料冲压成形CAE分 析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的一般步骤

三、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教学应用实例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拉深工艺是一种

重要的板料成形工艺(如图2所示),在凸模1的作用 下,置于凹模4和压边圈2之间的毛坯3的环形部分产 生塑性变形,并不断被凸模拉入凸模与凹模之间的 间隙内而形成零件。毛坯在变形区III的切向(变形 圆周方向)为压缩变形,径向为伸长变形。切向的压 缩变形使得变形区III在拉深过程中易出现褶皱。径 向的伸长变形使得变形区II在拉深过程中易出现破 裂。以上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学 生来说,抽象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片很难使学生 印象深刻。为此,本文以厚度为1.0mm,材料为ST16 的带凸缘圆筒形制件为例,运用ETA/DYNAFORM软件 模拟拉深成形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及动画演示帮助 学生亲身感受和直观理解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提 高了授课效果。

图2 拉深工艺带凸缘圆筒形制件简图如图3所示,根据拉深工 艺计算制件的毛坯尺寸D≈201mm,并判断需要加压 边圈且拉深次数为一次。

图3 带凸缘圆筒形制件图利用三维CAD软件建立凸模和毛坯的实体模型,并导入ETA/DYNAFORM软件中,划分网格,定义毛 坯、工具,设置工艺参数,定义工具运动曲线与力 曲线,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4所示,设置分析参数 并提交求解计算。882010年第22期(总第110期)E-mail:cmee@263.net得到制件的FLD图如图5所示,制件的壁厚分布 如图6所示,制件的应力分布如图7所示。从模拟结 果可以直观地看出,拉深的变形区较大,金属流动 性大,拉深过程中位于凸缘部分的材料受到拉应力 和压应力作用而有起皱趋势;凸模底部的材料变形 很小,拉深不充分;处于凸模圆角区的材料因受到 径向拉深而减薄较大,但未发生破裂。说明制定的 制件冲压工艺是合理的。模拟结果和冲压模具设计 教学中拉深工艺的相关内容十分吻合,由此可以使 学生生动地理解板料拉深变形时各个区域的应力应 变情况,壁厚和硬度的变化情况,破裂和起皱的形 成原因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不仅使学生 容易接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图7 制件的应力分布

四、结束语将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有 机结合,利用ETA/DYNAFORM的模拟分析和直观的动 图显示功能,把拉深工艺中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用十 分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 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 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论联系 实际,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模具设计技术,还提高了 计算机运用能力,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安家菊,罗朝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创新教学 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09,34:196 [2]龚红英.板料冲压成形CAE实用教程[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第二篇:“2 1 X教学模式”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1+X教学模式”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将企业实际项目,交由学生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只是要点。“2+1+X教学模式”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系列教学改革总结出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2+1+X教学模式;塑料模具设计;项目教学法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关系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家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建设,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高职学生岗位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当然在这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缺少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教学方法。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本人通过《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几轮次的教学尝试,总结出“2+1+X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多半是站在讲台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培养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毕业后企业要花费三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培训,使学生转变为员工。这不仅是教育、培训的重复,更浪费企业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了教学改革的焦点。近几年,随着高职示范校建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做为国家示范专业,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毕业生意见反馈、国内外考察以及学习专家讲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确定“备专能+求创新+重运用”人才培养模式。《塑料模具设计》课,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既要选用合适的企业项目又要让学生能够动手设计,单一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无法满足新教学法的要求,需要教室、实训室、设计室综合使用,才能让学生达到与企业真实场景的对接。但这对教师教学计划设计、学校教学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与其他课程教学实施发生冲突。教学模式如何设计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几轮次的教学尝试,最终选定“2+1+X教学模式”。授课过程每周的三次课中,第一、三次课在教室教学、第二次在设计室(机房或实训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又可以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此为“2+1模式”;另外随着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要求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要点,聘请企业专家到设计室,现场指导学生设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多方面资源综合利用的“2+1+X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用

“2+1+X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优越性。《塑料模具设计》的先修课为《机械制图》、《Auto CAD》、《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材料力学》、《Pro/E》(或《UG》)等。“2+1+X教学模式”是上述课程与本课程的综合运用。根据大纲单元划分,项目由浅入深进行,要求企业项目选题合理能够满足各单元注塑模所涉及知识要点,五个单元分别选出1个A类项目、1个B类项目、2个C类项目,共20个典型项目。其中A类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B、C类项目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差异,分组完成。单元教学过程围绕各个项目进行。例如项目13为第四单元复杂推出机构单元A类项目,塑件内腔较深、外部中间位置有法蓝边,塑件为一般精度等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推出方式,并设计完整模具装配图、零件图。本单元教学过程中,采用“2+1模式”第一次教室教学提出项目13,就本项目所涉及的各种复杂推出方式做介绍,由同学们课堂讨论,下课前学生要确定设计思路,课后查阅资料、上网或图册中搜集相近零件结构参考、并按注塑模具设计步骤进行必要计算、确定尺寸;第二次为设计室教学过程,教师辅助学生在2h时间内完成装配图设计,并提交作业;第三次为教室教学,讨论学生的装配图,教师举出具有典型问题及较完善的装配图,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结构错误及绘图错误,实现自我审查。下一周教学选择项目14为第四单元B类项目,结构更为复杂。“2+1模式”与项目13相同,并且针对项目13同学们可以继续完善,学生完成装配图,模具为弹簧二次分型多腔注塑模。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适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点评学生设计图,并选择企业最新开发项目带入课堂,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与专家互动。教学效果

06271/272班《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采用“2+1+X教学模式”,经过授课尝试,其中A类项目顺利完成装配图与主要零件图,B类、C类项目部分同学能够完成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书、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为后续自我发展提供了锻炼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了注塑模具设计的要点,并熟练运用Auto CAD软件与Pro/E软件,使学生在校内对企业所使用设计软件得心应手。学生的设计图得到企业专家认可,基本达到企业设计要求,并发现部分同学设计结构新颖,体现出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论。“2+1+X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充分体现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能将《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学行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职教论坛,2007,3下.作者简介:吕野楠,男,1979年生,讲师,研究方向:塑料模具设计、液态模锻、压铸。

第三篇: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教案(第9讲)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教案(第9讲)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弯曲工艺及模具设计

5、弯曲力矩与弯曲力的计算;

6、影响回弹角的因素;

7、提高弯曲件精度的技术措施;

8、弯曲极限变形程度——最小许用弯曲半径及其影响因素;

9、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1.掌握回弹量的计算;

2.了解减小回弹的措施、掌握弯曲件(圈圆、圆杆)展开长度计算;

3.了解弯曲工艺及工序安排、掌握凸模与凹模的圆角半径、凹模深度、凸、凹模间隙、U形件凸、凹模工作尺寸。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

1、弯曲力矩与弯曲力的计算原则、目的和方法;

2、影响回弹角的因素:㈠、材料的力学性能:㈡、相对弯曲半径r/t:㈢、弯曲中心角a:㈣、弯曲件的形状;减小回弹的措施

4、提高弯曲件精度的技术措施;

5、弯曲极限变形程度——最小许用弯曲半径及其影响因素;

6、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包括:凸、凹模圆角半径、凹模深度、模具间隙、制造公差。重点:凸模与凹模的圆角半径,、凹模深度、凸、凹模间隙、U形件凸、凹模工作尺寸。难点:凸模与凹模的圆角半径,、凹模深度、凸、凹模间隙。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开发的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软件(光盘版)、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题网站并结合实物(冲压零件)及加工过程的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作业 P.119 t1,t2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1]姜奎华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八次印刷; [2] 李硕本主编.冲压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1 [3] 汪大年主编.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11 [4] 王仲仁等编著.塑性加工力学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10 [5] 俞汉清,陈金德主编.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第四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邢昌 冒国兵 余小鲁 张海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4期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塑性方向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具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冲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方法、冲压模具的典型结构和设计方法,涉及到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制造、力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等众多知识领域Ⅲ。

第五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程的产生: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二、微课程的类型:

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三、微课程的适用条件:

第一、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二、全民已经进入微时代: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引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做到简单高效,随时随地。

四、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简单高效: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第二、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第三、生动有趣: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好莱坞大片中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五、微课程的制作要求: 第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第二,“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第三,“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

第四,“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第五,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第六,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对微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还在迷惘当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程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微课程有哪些优势对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于移动学习市场,在powerplus与多普达合作的移动学习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307份,受访者中表达对此类手机商务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共260人,占样本总数的84.693。[8]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4.微课程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很多公司培训专工及员工感到特别困惑,在E-learning平台中,同一部门所有员工的学习课程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同一部门员工所从事工种的侧重点可能会各不相同。产品定制,即因人而异来设计学习路线变得非常重要了,可是从事培训的企业需要派专门的企业顾问中做深入的调查采访,才有可能定制出一批符合学员需求的产品,可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又非常高,而微课程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5.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 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6、微课程可以为学生起到怎么的作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学习: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微内容 :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微内容一词1998年最初被尼尔森等人使用时,指向的是一种用以描述宏内容的短小扼要的摘要形式的东西,比如Email的主题句、网页的标题介绍、元数据描述词等这一类的文本。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微内容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和语义特征。微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网络新闻、一个即时短信、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句twitter里的碎语、一段土豆网上对一本新书的评论、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7Flickr上的图片、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甚至只是一个Facebook中好友留下的电话号码„„“提分微课程“是由清大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一线教师重磅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点考点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短(学习时间短)、平(价格便宜)、快(学习见效快)"高清视频系列课程

下载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一)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 英文译名: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MECHANICAL STRUCTURE 课程学时:30 讲课:26实验:4 适用专业:机......

    向量方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向量方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龙生 摘 要: 在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试卷中,立体几何这一章的知识点每年都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我......

    后方法教学法在涉外护理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后方法教学法在涉外护理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切实......

    体验式教学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模版]

    体验式教学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 舞钢职专姜建明 一、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如果受条件所限不能实际调查的,鼓励学生通......

    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可以结合模具相关职业岗位需要,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项目的引导下,建立以典型模......

    CAD集成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于 :注塑财富网http://CAD集成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1 塑料模具CAD集成技术塑料模具CAD集成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它的制造包括塑料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的......

    类比方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方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仙桃市仙源学校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比方法,能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教学事半功倍。本文通过巧用类比引出概念;通过类别建立概......

    数学模型方法在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方法在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模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阐述了灵活应用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几何模型等模型的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方法教学的基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