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福师2018年3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参考答案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考核题
1、简述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答: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部历次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之中。自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以后,数学教育研究开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数学教育理论和经验,也先后介绍到国内来。数学教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大为开阔。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数学知识本身对教师的数学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二、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三、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四、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禁,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索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
答: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 “以教为主” 的教学设计和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 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 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 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3、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答:
一、数学能力结构应当包括传统的三种基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五种数学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二、关于思维能力的其他一些提法与五种思维品质的提法,意思是接近的,可以纳入思维品质去考虑; 三、三种基本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形成的 15 个交叉结点上又各有具体的能力特点。把数学学习和研究看成信息加工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对信息之间的 秩序地探索,这里可以举出数学能力需要的一些基本才能:
1、抓住中心主题的能力。
2、从各种角度考察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3、舍弃无关的信息而集中于信息的有用方面的能力。
4、认出各种变量变化时所引起的效应的能力。
5、探索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6、提出有用的假设并加以验证的能力。
7、依据公式或模型进行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运算的能力。
8、良好的想象力也是重要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仅是对空间概念的想象力。
9、作为信息储存能力的记忆力等。
第二篇:奥鹏东师练习题及答案《历史课程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简答题
1、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 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 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
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
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简述教师备课的意义与基本要求 意义:(1)备课程度决定教学效果。(2)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3)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备课的基本要求:(1)要充分全面地备课。(2)要有计划性。(3)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4)要有针对性。
3、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4、历史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1)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性与时间顺序性。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组织完整。
(3)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紧扣教材,适当补充。
(4)择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5、历史课堂教学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
根据当前中学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在一堂课内只有一个教学任务,一般采用单一课的类型;在一堂课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一般采用综合课的类型。课的类型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1)单一课的内涵及其结构:单一课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和检查知识课、讨论课、赏析课等6种类型。
(2)综合课是历史课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一般地说,综合课适用于头绪不多、份量适中、在一节课内可以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教材内容。但是,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和力量不可以平均分配,讲授新课仍然应是主要任务。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新课引导,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6、中学历史教学有哪些主要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而确定,主要有:史论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7、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3)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利用历史教学网络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8、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9、简述21世纪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
本轮课程改革所推出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前言”: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阐述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总体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转变课程功能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历史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在大致划定历史课程内容范围和框架的基础上,用明确的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程度的基本要求);第四部为“实施建议”:为确保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提出的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第五部分为“附录”:历史课程的有关附件,如教学活动案例、行为动词用法一览表等。
10、简述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与特点?
综合而言,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为:(1)在课程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2)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精选”;(3)在学习目标上“以质取胜”;(4)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中心”。
世界范围内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11、简述历史教材的定义与类型?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材料,都可视为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类型:历史教材应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历史学习指导书、历史练习册、历史教学插图、历史文献资料、历史著作及补充读物、历史理论读物,与历史及历史教育有关的音像资料:幻灯片、唱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相关的电脑软件及因特网上各种相关信息,与历史有关的实物材料、文物、模型,例如革命纪念地、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
二、论述题
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构建特点?(1)力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初中设置的课程都必须以学生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因此,初中历史标准内容选择,既力图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适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问题,又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防止把史学研究专业性太强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克服成人化倾向,避免“难、繁、偏、旧”现象。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世界现代史板块中内容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在学习主题上,《标准》只做客观描述,不做过多的主观性评论。如中国古代史板块中“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题,这个主题并未明确指出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也没有说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变革,因为,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大,《标准》不表示支持或否定哪家说法,以免引起混乱。此外,《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学习主题一概不用诸如“伟大的”“进步的”“腐朽统治”“反动政策”等情绪化字眼,表述力求平实,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以便保持历史原貌。
(3)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择取反映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在初中教学阶段,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倾向,注重其课程性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初中历史课程毕竟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因此,历史学习主题的确定,必须以历史学科为基本依据,反映历史的基本进程和特点,呈现历史的主要内容。如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的第一个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确定: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基本上也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取舍。对历史知识点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精简,以避免面面俱到。与此同时,围绕着这条历史发展主线,对一些知识点的选择角度也不同于以往,而是根据学习主题而有所侧重,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中抗击洋枪队的史实的选取,对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舰队的突出,等等。
(4)内容标准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例如,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提出“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全新思路和重大突破,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探讨中国现代史重大问题的切入点。“探讨”既是方法也是过程,内容标准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亲身实践和具体地感受历史,把中国现代史知识与认知能力、运用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5)内容选择注重对世界文明多元性与共容性的强调,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如世界古代历史讲述了人类是如何从蒙昧、野蛮的状态步入文明的,讲述了人类如何从一种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从而走向整体的。它回顾了世界众多民族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类问题的可持续性能力。
2、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政治史内容构建特点?
(1)仍然重视政治史,但调整了政治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从内容设置情况看,政治史仍然占据很重的分量。但与以往任何版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标准”比较来看,其比重已经明显下降。
(2)以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政治文明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作为政治史的基本内容。
“标准”明确指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标准”是按文明史范式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政治文明”是新课程中政治史部分的“关键词”。
(3)力图克服和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评价指向,在“标准”的行文及要求中都力求以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4)动态地考察历史上的政治现象,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历史上的政治问题。(5)注意历史上的政治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的联系。
3、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史内容构建特点?
(1)创造性地设置经济史必修模块,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2)提出经济史教学的新理念。
(3)合理地吸收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
(4)贴近现实的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充满时代气息。“课标”中列出的诸如“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要点,均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气息。
(5)提出丰富多样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史教学活动建议。
“课标”列举了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编辑墙报、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考察、讲演、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同时,建议要重视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注意活动的可选择性等。三实践题答案略
二
一、简答题
1、简述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姿教态。
2、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功能?
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
(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调节功能。(4)激励功能。(5)反思功能。(6)记录功能。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讲授法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方式?
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5、简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问题性。(2)实践性。(3)综合性。(4)自主性:(5)合作性。(6)情境性。(7)论证性。(8)过程性。(9)探究性.二、论述题
1、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训练的作用,使之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训练前应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训练的形式不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也各异。例如每种练习都有它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前,必须首先把该项练习的目的与要求向学生讲清。这样做可以避免练习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少做错题,少走弯路。
第二,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坚持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尤其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同一形式的基本方法、步骤是相同的。教师要把各种练习形式的基本方法向学生讲清,必要时可做示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还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因为多种形式练习的交替进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减少疲劳,使注意力持久。
第三,基本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例如填空练习,可先进行单项填空,再进行多项填空,识图填图练习,可先识图后填图,再指导学生进行绘图训练。在训练速度的掌握上,应先慢后快。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某种训练方式时,应放慢速度要求,而当某种训练方式熟悉之后,可要求提高速度。
第四,练习次数与时间要适当分配。俗话说:“功到自然成”,“熟能生巧”。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快慢在某种意义上与练习次数的多少和练习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适当增加统习的次数和延长每次练习的时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这一点绝对化,无限制地增加,认为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越好,那就会走向反面。因为无限制地增多次数、延长时间,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把练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兴趣就会降低,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恰当地控制次数与时间,多进行分散练习,少进行集中练习,形式相同或相似的练习不要连续进行,最好是把形式不同的练习交叉进行。
2、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形成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课堂学习的认识活动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阶段。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已属过去而不能重演,又不能通过实验而使其再现;历史文物等虽有使人睹物思情之功,但又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不能普通运用。因此学生感知历史知识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语言和学生自己对教材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阶段,那末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则停留在现象上,而没有掌握其内在联系,不能把握其本质。只有向历史概念这一高层次转化,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且有运用于实践的可能。因为历史概念具有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在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是个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
第二,形成历史概念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重要关键。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史学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因此学主要认识并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其关键便是形成历史概念。
第三,形成历史概念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历史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逐渐从历史现象提高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但现象和本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概念是从许多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本质的东西,能更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假如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历史概念,学生便会在一大堆史料面前茫然失措,无法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就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同时,概念还有发展和培养学生智能的作用。因为历史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一些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即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才能形成,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3、历史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命题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试题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任务与目标,历史考试的试题应该根据这些任务要求拟定,检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悟出一定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2)命题要突出重点,兼及全面。突出重点,就是命题必须反映教材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论述题,最好是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中拟定。还应注意各方面的内容在命题中的比例配置,重点分布均匀。这样的试题就会提高考试的效度,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
(3)命题难易要适宜,试题数量要适当。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都会做或都不会做的试题不要拟定。就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三种类型试题的难易程度而言,基本题反映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都能回答,这类题可占总分的70%左右;综合题是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类题可占总分的20%左右,提高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独创性,这类题份量不宜过重,以占总分10%左右为宜。总之,命题应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会达不到考试图的,而且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注意试题数量。在一般情况下,题量应适当大一点,因为考试的效度与信度有关。试题数量越多,分数的分布越广,信度也就越高。(4)命题表述要确切。试题的文字要浅显简短,措辞要准确、完整,题意要明确,回答范围不宜过宽,不要形成一题多解,各题要彼此独立,互不干扰,试题中不要有暗示本题或其他题的答案线索。例如问答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况怎样?这样的问法太笼统,涉及的范围太大,深度、广度的要求不明确,学生难回答,教师也难以评定成绩。
4、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
(2)依据教学的内容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典章制度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适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历史事件等史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一般适用于讲述法;对典型的历史场景、人物特征的揭示,适用描述法;概括性、规律性强的内容可以考虑选用启发式的讨论法或谈话法等。选择运用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等,都影响着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针对初中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吸取各法的长处,如演示法、描述法的直观性、形象性,讨论法的参与性和民主性,谈话法的启发性等,加以巧妙组合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合课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类型,也称为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种类。它是依据保的不同教学任务而划分的,一般有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因为具体任务的不同决定了课型类别的不同,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针对不同课型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综合课可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新授课通常选用讲述法、演示法等;复习课可选择概括性强、简明易记的图示法、概述法等;巩固知识课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总之,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长处,利用好其优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方法的设计还要能发挥教师本人的特点和长处
复杂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班级的学生,不同教师运用同样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取得的效果还是会有区别的。从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来看,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绘画制表能力的高低、知识面的广狭、形象思维发达或抽象思维发达的不同等差异,所以教师要基于自我能力,选择容易发挥自己特长而又有效的方法,加以精心构思和设计,往往更能加强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是选择、设计历史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三实践题答案略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奥鹏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错,著名课程专家艾斯纳和麦格尼尔的研究对课程及课程取向作了具体描述,并归纳了五种课程取向。普瑞恩特(print)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并指出许多具体课程所采用的是综合课程取向。
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错 ,课程取向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设计和分析具体的课程,也可以决定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一项具体的课程方案。可以说,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取向。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而有的人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但在具体地制定有关的课程方案或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执行课程计划时都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取向的反映。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r”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新材料,要求教师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叙述、讲解或演示等。在学生获得大量彼此已初步联系的个别观念后,教学可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形成新观念与先前相关观念的联系。然后,再通过第三阶段,使学生对新旧观念联系的理解,上升到普遍性概念的领域。在该阶段,教师应严谨、周密地综合所教材料,概括出应有结论。最后,进入第四阶段,让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答:(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答: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发展网络教学。未来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运用能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未来教师的教学型态与方式,势必有所改变。教师可以透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指导学生,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限制,进而逐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紧密学习网。
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园地,不过校园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切割与空间的限制,往往限制教师分享与沟通的机会,此种现象不利于教师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行政人员充满使命感与责任心,共同以教育而非行政的角度,分享学校资源,倡导教育团队,相互引领,共同从事组织再造的工程,因此学校中人人充满教育热忱,事事物物均具有教育意义,学校成员也能时时反省与重组经验,并且以批判的途径,省察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角色结构与组织,以发展专业探究取向学校,学校就逐步形成一种学习型的社区组织。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如果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作法能确实落实,透过教学群与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必然会改变学校教学环境与系统的生态,学校会逐渐加强合作性,教师可以重新建构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社区,他们会强调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除了增加教师自主权力,以发展教师尊严与地位外,也能整合社区成员,结合社区资源,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孤立,增进教师成长及对组织的投入及效能,也使得学校是教育的专业社区,教师是专业的伙伴的概念能够实现
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课程统整是实施课程统整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统整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组织与整合而已,教师必须提升至概念与原理原则的统整,同时与生活经验及社会结构相结合,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意识与批判反省能力,并能放下权威的角色,以学习的身份,从学生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与学生共同规划与设计课程,同时具有容忍、包容、协调以寻求共识尊重异议的精神,都是课程统整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能均依赖于教师在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充实。
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行动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理论与实际间差距,给予教师更多权力及责任,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角度,来自我探索研究,改进教学事务,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极适合教师使用。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可以从几下方面着手:
(1)成立多样选择的教师成长团体,给予教师选择教学群的机会(2)给予每个人做领导人的机会
(3)营造小组讨论时温馨的气氛
公平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提高课堂管理高效率就做到:
(1)加强课堂时间管理。
(2)优化课堂气氛。
(3)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四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
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答: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3、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答:1.数学能力结构应当包括传统的三种基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五种数学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2.关于思维能力的其他一些提法与五种思维品质的提法,意思是接近的,可以纳入思维品质去考虑;
3.三种基本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形成的15个交叉结点上又各有具体的能力特点。
把数学学习和研究看成信息加工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对信息之间的秩序地探索,这里可以举出数学能力需要的一些基本才能:
1.抓住中心主题的能力。
2.从各种角度考察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3.舍弃无关的信息而集中于信息的有用方面的能力。4.认出各种变量变化时所引起的效应的能力。5.探索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6.提出有用的假设并加以验证的能力。
7.依据公式或模型进行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运算的能力。
8.良好的想象力也是重要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仅是对空间概念的想象力。9.作为信息储存能力的记忆力等。
第五篇:15秋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形式化了的思想材料.自然界的运动形态.理性的思维方式.客观的自然规律 正确答案:
2.如果判断本身包含其它判断,则称之为.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 正确答案:
3.阶梯模式的学习过程不包括.选择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分析阶段 正确答案:
4.不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甲和乙,如果甲概念的外延 完全包含乙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从属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依赖关系 正确答案:
5.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不包括
.数学抽象出客观现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数学的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数学抽象伴随着高度的概括性.数学抽象具有系统性 正确答案:
6.美国N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作为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具有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7.哪种教学模型有利于对学习者进行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传递接受模型.自学辅导模型.引导发现模型.示范模仿模型 正确答案:
8.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结果.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挫折.给学生以发展的机会 正确答案:
9.不属于“学生中心论”教学理念的是.“从做中学”.“注入式教学”
.“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课题组织教学” 正确答案:
10.以下哪项不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分析与综合 正确答案:
11.传递接受教学模型的框架不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讨论交流 正确答案:
12.加强()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正确答案:
13.关于能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能力是指主观条件中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并且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能力与心理特征无关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正确答案:
14.()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中锻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概念.数学推理 正确答案:
15.()数学能力可以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新成就。.创造性.学习性.再生性.再造性 正确答案:
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45 分。)
1.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要求应恰当、明确。
.教学中要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准确。
.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地讲解数学知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所涉及的问题不宜太难,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正确答案:
2.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其原则是.小步子原则.操作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正确答案:
3.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的特殊原则为.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的原则.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4.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定向控制包括.确定教学的难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确定恰当的教学角度.确定恰当的教学基线 正确答案:
5.数学常用的证明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类比法.数学归纳法 正确答案:
6.外部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哪些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连锁阶段.自动化阶段 正确答案:
7.如何正确进行概念的教学
.了解概念的体系,注意概念的引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记概念的定义
.重视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正确答案:
8.学习过程的环状模式包括.定向环节.行动环节.认知环节.反馈环节 正确答案:
9.在形式逻辑中,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包括.全同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正确答案:
10.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期望水平.及时反馈.适当的奖惩 正确答案:
11.归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归纳是揭示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归纳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手段
.归纳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归纳启发人们用特殊方法解决一般问题 正确答案:
12.数学教学中的定势控制的意义有.紧紧吸引住学生注意力
.为启发性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基础.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正确答案:
13.数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是.数学教学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方法论.数学课程论 正确答案:
14.发散思维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逻辑性 正确答案:
15.数学教育学的特点有.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教育性 正确答案:
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在教学方法中,讨论、问答不属于探索活动。.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2.思维要依靠感性认识,因此思维具有直接性.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直线式的上升发展过程.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不完全归纳法不是严格的数学推理方法,因此不提倡使用.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5.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说是将动物实验推及人类的,因此对当代学习理论没有任何作用.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两个互逆命题必然是逻辑无关的.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的公式估计: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思维品质差异实质上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差异。.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是各国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特点.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