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教学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教学现状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编写出一套更加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色彩教材、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设计出色彩教学的目的性以及找到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标准的授课方法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色彩教学水平的提升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设计教学;色彩教学
一、前言
设计色彩学是高职院校艺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了写生色彩、美术心理、色彩构造以及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说,设计色彩学不仅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的灵活,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色彩规律,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新时期的就业环境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正优秀的全能型人才,而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课程本身,同时还能够对学生带来一系列的正面影响与就业上的帮助。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中设计色彩教学课程的改革工作展开详细的分析,是笔者乃至所有高职院校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设计色彩教学现状来看,笔者总结出了如下三个方面比较常见的教学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传统色彩教学课程过于看重色彩表现的写实性,教育者经常会采用诸如人物、风景以及静物来对学生进行写实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出一批专业性极强的架上绘画人才,而是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从而为专业行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服务型人才。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如果仍然采用当前的教学模式而不作调整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色彩基础的授课内容与后续进行的专业课程出现脱轨情况,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进步,高等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也必须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来作出适当的调整,教育者要在原有的写实性绘画训练基础之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色彩设计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将色彩课程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关联,为高职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其次,高职院校当前的色彩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忽视理论体系的情况,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理论指导的状态下自由发挥。相较于传统类型的绘画色彩课程来说,设计色彩无论是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授课手段与课程方案的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多特别之处。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到课程内容中的理论规律是否科学正确、授课方法是否高效清晰,让学生能够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教学的授课内知识。基于此,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与美术审美意识,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注重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设计的科学性,切记不可让学生长时间的处于过度自由的“玩色”状态中。
最后,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课程与色彩构成科目相互混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甚至误以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是同一个科目,从而在学习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倾向。事实上,色彩的构成训练只是设计色彩课程的其中一个分支,教育者应当向学生解释清楚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
基于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效率,教育者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把握好改革与创新的“度”,一方面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也不能够过于急于求成而去拔苗助长。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内容当中适当的加入一些现代教学理念与时代精神。
三、高职院校色彩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编写出一套更加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色彩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中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教材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借用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中的色彩教材,主要的叫教学重点即为物体本身的环境色、光源色以及固有色等等,教学内容局限在写实绘画的圈子中,十分不利于高职学生绘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另外一种教材类型即为由各个地方出版社所发行的“设计色彩”专用教材,此类教材甚至完全摒弃掉了“纯绘画”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非常缺少能够同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设计色彩教材。
首先,设计色彩教学的撰写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素质,应当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其次,教材的撰写人员要在教材的设计内容中加入一些符合行业现状的创新思想,不要再将授课与训练重点锁定在客观物象的还原上,要让学生去更多的接触一些色彩整合的实践方法,帮助高职学生逐渐的学会怎样将那些琐碎且复杂的绘画细节排除掉;最后,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并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主观创意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自主设计能力。
(二)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教育者要在保证色彩科学的基础之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后的色彩研究工作中,教育者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色彩的形成以及色彩理论的构成等内容中。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存在着弱化色彩课程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缩短授课时间与简化色彩理论等等。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只是去一味的训练自己的绘画技巧,并没有同时兼顾到对色彩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很难应付接下来更具难度的课程学习。基于此,教育者要着重注意对设计色彩课程的理论指导,进而帮助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高职院校中的设计色彩教学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人文色彩,紧跟住新时代的行业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当中,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为高职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制定出了更高水平的教学标准,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还要重点体现出浓厚的现代设计精神,从根本上发挥出设计色彩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特点。更加详细一些解释,高职阶段中的色彩教学内容要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审美方式以及消费观念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者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开展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丰富产品,为此,教育者要确保设计作品本身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均可以达到应有的水平标准。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设设计色彩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内容展开重新设计和调整,不仅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入一些写实类的色彩训练,同时又要将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带有创意色彩的设计环节,让设计色彩专业可以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设计出色彩教学的目的性
色彩本身具有着超前的先驱性特点,当我们在观察某一个物体时,它的色彩是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为此,利用色彩来反应物体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色彩教学过程中牢牢的把握住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训练上,并且要为学生营造出更大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的色彩课程还有另外一个教学目的,即为对学生审美层次的提升,让其能够在日后的绘画创作中掌握更加娴熟的色彩应用技巧,并且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绘画情感。色彩教学的最后一个目即为利用色彩设计课程来不断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内涵可以变得愈发丰富,从而早日成长为现代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教育者要重点突出设计与色彩中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知晓自己学习此专业的真实目的,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人喜好来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参与设计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具有价值的设计经验。
(四)找到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标准的授课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绘画基础与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与教育目标来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应用各种创新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争取为行业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进入到高职阶段之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接触过一些非常简单的绘画训练,他们不仅对设计专业中的色彩课程了解甚少,而且在基础绘画功底的掌握上也表现的非常薄弱。为了能够让高职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设计色彩课程中的归纳性理论与绘画方法,教育者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用一些先进的授课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激发出学生对色彩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在教授理论类课程时,教育者还要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国内外的优秀绘画作品,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来对这些艺术作品展开系统化的鉴赏和评析,教会学生怎样去模仿和借鉴他人的色彩运用方式;再次,在开展课堂教学类的辅导课程时,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绘画演示,对具体的写生物象来进行系统化的艺术处理,其中包括绘画构图、变形、变色技巧的应用等。在观看教育者师示范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透彻的掌握不同绘画阶段中的写生方法,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继而营造出一个更加融洽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后,在开展色彩归纳的教学课程中。教育者要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存在于色彩审美中的共性,同时还要更加细心的发现和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学习自信。参考文献
[1]刘卓.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2]薛瑰一.对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3]朱琪,王先培.色彩归纳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23-27.[4]王先培.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设计人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5-106.
第二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李秀霞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2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摘要: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越来越受高职院校的重视。而高职院校要想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而高考考生人数又逐渐萎缩的时代站稳脚根并寻求更好的发展,加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成功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双师型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全文发布,文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校宗旨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努力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硬、软件方面去改善。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1.实践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要将会计实务各流程熟悉并熟练操作,时间很重要。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时间上安排不系统。比如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上,但课时安排上还沿袭过去的老办法,理论课占教学时间的大多数,有些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了,但实际上课时也只是做课堂作业、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再如: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操》课程在三年级开设,这有个好处就是学生学了之后就马上进入到工作岗位,即学即用。但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把心思进一步分散到撰写毕业论文或实习就业这些方面去了,而学习的兴趣、劲头远比不上大一大二的时候了,另由于安排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导致课时安排也相对不够,没办法全面进行深入的演练。
2.实践教学模式缺失。现行会计课堂上教与学的模式还普遍是:学生听课做笔记,教师讲授板书,却忽视了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等的培训,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比如,成本核算在企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岗位对本单位的各项成本进行预测、核算、监督和控制,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但在教学中,常常是填表、计算、编会计分录那样简单化处理,因此学生对知识也只是抽象化地理解,课堂上听得明白,但到工作岗位上却不知道成本核算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分配生产费用、如何编制成本明细账、如何结转产品成本、如何进行成本报表分析,一脸茫然。
3.专业教材质量差。大家知道,会计方面的法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根据当前的形势进行修订,这样,就要求我们编书者能及时掌握到新的资讯,编写教材时要与时俱进,该更新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但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专业教材中,大多数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漏洞百出,教材编写不规范,在结构、内容上相互抄袭严重而且信息过时等等。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参考资料,是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实操的依据,如果连这个依据都靠不住的,那怎么去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呢?
(二)校内外实习方面:
1、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基础实施不完善。目前普遍高职院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大部分设计得还不够合理、完善,满足不了会计业务各个工作环节的需要。比如手工会计实训用到的手工会计实训台、各种手工会计帐本、印章、工具等设备不齐全;财务软件不能升级,而且案例内容单一,只局限于某企业或者仅是某个环节的个案分析,这就不利于学生对各类业务、各核算环节综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2、校外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时间有限,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此外,财务会计资料的经济性、政策性和保密性决定了接受实习的单位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财务资料、账务处理过程和盘托出,所以即使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了大量工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方面: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师队伍中,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学士、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的,理论水平相对高,但缺乏教学经验、企业实践经验;第二类是从普通高校中引进的已离退休的老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文化造诣深,但同样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第三类是从企业引进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总体上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从长远来看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因为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老教授,由于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直面了解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职业岗位意识,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纯理论色彩和主观意识。而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一肚子的墨水却难以有效传授给学生,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如何响应《规划纲要》的号召,寻求正确的实践教学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适合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呢?
(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并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展开,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资格证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最起码要达到1:1的比例,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根据实际情况甚至要达到1:2的比例,以保证充足的实操时间。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打破传统的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的照本宣科模式,积极引进并创新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备课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讲课不仅讲教材,更重要是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学了之后能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建立严格的教材准入制度以保证专业教材的质量。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实训教材要体现指导性、可操作性和渐进性。学院应建立科学严格的教材准入制度,对教材的质量严格把关,订购具有前瞻性和通用性的高质量专业教材,并要保证使用的实训教材与所授课程的理论教材相配,坚决制止为了回扣而盲目订购教材的行为。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财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及隐秘性程度高,学生到公司的财务岗位上实践哪怕是观摩都较难实现,因此,建议由会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共同组织建立一家制造性行业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过程,设立生产车间、仓库、销售部、人事部、财务部等的虚拟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分别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并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业务核算过程。
当然,要顺利进行前提还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以完善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进行会计的实务操作用到的比如领料单、入库单、各种票据、记账凭证以及明细帐、总帐等的相关实务必需品应该要充分提供。同时,确保足够的电脑数量以满足学生的使用,并保证电脑系统性能优良,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开不了机、死机、运行速度过慢等问题;另外,使用正版的财务软件以保证数据资料、模块功能的全面性与正确性,建立并开通实训室的网络,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不同模块不同部门数据的传输与共享。虽然没有实际的材料、产品、业务,但只要设施完善、设备齐全,教师的认真指导,我相信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并能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打下实践基础,大大缩短了就业后的盲目探索过程。
(三)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资质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基于目前的这种单一的师资队伍状况,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实践教学成果提供“软实力”保证。
1、引进“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互相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所谓的“老”并不只是年纪大,而是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而“新”就是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以听课、公开课、直面交流的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教学方法、备课、课堂组织等各方面指导、带动新教师,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从企业生产流程、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纳税申报等方面引导新教师,互相学习,而不能让这模式只流行于形式。
2、鼓励教师在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助教讲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和晋升的同时努力考取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甚至是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
3、学院利用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帮助教师联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在规定时间内(半年或是一年等)将教师送到企业、事务所的相关财务岗位上,使教师能直观地从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并将从实务学到的带到课堂上,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形象地灌输给学生。
总之,在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发强烈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上去提高就业率,这也必将是高职高专院校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白燕等.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探析[j].会计之友.2006.18.[2]翟金花.对高职会计教育中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6).[3]马元兴.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内容与实现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5]赵筠.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6]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Thinking abou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inancial Accounting Department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City,526020)
LI XIU XIA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And i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l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ts to gain a firm footing and seek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e age which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populariz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gradually atrophic.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 supplying high-quality, highly skilled accounting talents for social success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ccountant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simulation training;Double Qualified Teacher;applied talents 收稿日期:
作者:李秀霞(1986-)女,学士,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通讯地址: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旅游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 李秀霞 收 邮政编码:526020 联系电话:***
第四篇:浅谈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与思维训练概要
浅谈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与思维训练
摘要: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色彩构成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中符合培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思维训练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日本引进构成教育以来,色彩构成一直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和不足。随着设计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创新意识强、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针对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与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极端理性化、概念化的教学内容
纵观市面上色彩构成教材,真可谓鱼目混珠,但大同小异,多注重对色彩原理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教学内容。般都由色彩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意义到色彩的本质,由色彩的产生、物理属性到色彩的表色方法、色立休,由色彩的配色规律调和方法到色彩美学规律,由色彩的视觉生理到色彩心理及肌理,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正如英国利兹火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
“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
2.干篇一律的训练模式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由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而与此相对应的训练模式大都是根据色彩物理,生理,美学,心理属性分段设立的。一般是从色彩的三要素出发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纯度渐变、三要素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来研究色彩的物理属性和视知觉规律;从关于面积、位置、形状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酸甜苦辣、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抽象词汇的训练把握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不置可否,这些方法虽然把握了传统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积累驾驭色彩的经验,但众所周知,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一成不变的训练课题往往也会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
3.考核评价体系僵化
考核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教师教学反思。由于目前色彩构成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仅以学生最后呈现的作业表面效果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再以一纸分数盖棺定论,这种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课程结束后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没有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色彩构成课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革并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改革课程内容,合理取舍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增加反映学科知识和发展动向、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的新内容,舍弃与之关系不大的旧内容,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色立体”理论,真正的色立体在国内很少能使用到,所以只需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重点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主观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等内容上,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
(2)调整课时结构,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基础课都由造型基础与形式基础两部分构成,既所谓《设计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部分院校还有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之间的划分,对本科院校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但孰不知这样的划分并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自身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周期短、时间紧、课程多,这些课程之间很多内容重叠、知识点雷同。比如关于构图、形态、色彩、形式美、创造性思维等内容,这些艺术领域内的终极命题每门课程都会讲到,但当所有课程结束时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和感悟。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好的方法论,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告诉我们并没做好。究其原因,有客观上的,比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美术基本功不扎实、应试教育下导致的美育缺失、缺乏审美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整合。学生花费整整一个学年时间纠缠于这些问题,而每门课程少则仅仅48课时,多则不超过100课时,没有一次真正深入解决问题,没有一张质量很高的长期作业,对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刚深入课程便结束了,然后便投入到另外一门课程学习,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连贯性。鉴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整合色彩写生课和色彩构成课为一门课程,这样做既避免了各课程知识点重复,整合教学内容,又延长单科课程授课时间,集中时间解决最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训练方式的改革
在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思维的训练上。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色彩构成的训练回归本质。
(1)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中大多由教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
(2)传统艺术色彩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的传统艺术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手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从民间工艺美术到宫廷绘画、从石窟艺术到古典园林、从民族服饰到戏曲脸谱等等。传统艺术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显示以传统艺术色彩作为主题训练,通过对色彩的解构、提炼、分析等手段,研究其套色、比例、位置、意境等的相互关系,借鉴其方法,从而获取创作灵感。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以提升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3)电脑制作与手绘并行不悖
为了节约制作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一些技术性,理解性的课题,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和色相环的理解,借助Photoshop软件的处理就可以做到,而不必进行机械绘制。但对于一些创意思维训练方面的课题,则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绘画基础。过于依赖电脑制作,学生不但会不自觉地割断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还会失去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不但起不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先天不足的缺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埋下隐患。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做到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的结合,做好学生自评与师生互评工作,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不以作业是否工整作为唯一标准,更多关注学生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此外还要做到随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是等课程结束后简单地给个分数。
第五篇: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总结及建议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总结及建议
[摘要]高职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高职课程体系也在过去十几年的改革中不断完善,文章分析过去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观念、方向及具体实践,总结近年来课改过程中经验与得失,并对高职数学课的改革提出一些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范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函数论、概率论、数学教学方法,湖北 孝感,432000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14)02-0077-0002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多数理工类、财经专业课程构成中,高等数学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因为数学课不仅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为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发展,高职院校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了适应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也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其中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对数学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得不够深刻,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授模式、效果评价等都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没有突出高职应有的特色,从而很难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各学科和工程技术对高等数学的要求。
一、高职数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明确高职数学教育思想和观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实用型的,直接为学生能够快速地走向特定职业之路打下基础,它不同于以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故而,数学课程只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作为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工具,主要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以及可操作性,而不是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严谨的思维,等等。因此,高职的数学老师在把握好数学教育思想的同时注意将数学知识与不同学生的专业课程常见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
(二)调整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和结构
尽管高职数学课程逐渐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数学教材的建设却滞后很多。高职数学的教材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表述方式与方法、内容的布局、例题与课后习题的选取方面要能充分地体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需、够用”是高职数学教材编写的总原则,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满足几个具体要求: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用于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因此,高职数学作为一门进行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基础课,应将篇幅放在数学思想的介绍,直观的几何图形解释,具体的实际应用上。对于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定义。
(三)创新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确立与实际例子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与学生专业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与抽象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
2.简化数学理论的推导。高职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数学工具,不必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弄得非常清楚,只需明白数学公式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如何应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减少理论推导,可用语言、图形、集合进行大概描述。
3.引入数学实验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同学熟悉数学公式、提高运算速度、加强运算技巧,使得学生陷入索然无味的题海中。这与高职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相去甚远,现代计算机软件早已将人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通过引入计算机数学实验,只需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计算机来解决计算问题,大大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四)改革数学课程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方式正随着高职数学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授方式的重新定位,也开始不断加以改进。通过改革考核标准、考核方式,逐渐形成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知识与能力并行、突出能力考察、试卷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水平,做到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取舍的把握不充分
有些学校没有深刻把握“必须、够用”的课改原则,简单地把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目标在中专的层次上或作某种形式的延伸;有的把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与高专等同起来,或是将传统高专的内容直接使用或简单取舍;有的更是照搬照套本科教材内容的形态模式,只是删去了较难的部分,删去了理论推导和证明,降低了理论性要求;更有甚者,把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列出概要的提纲,只求套用而不求理解,等等。上述内容改革误区都是只从形式、表面去做,没有深入认识高职数学课程在整个高职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属于从属地位,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工具”,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工具”作用,把教学内容削减为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理及如何套用,使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达到为专业课提供工具的目标。
(二)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行其道。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不主动地批判地吸收知识,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想,造成学生从行动到思想的懒惰。传统教学习惯强大,改革收效甚微。
(三)对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认识不清楚
在考试改革讨论中,大部分学者认同考教分离、统一测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方式。但现实中,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各个院校探索的方向与重点都不一样,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不太可能一开始就用一个尺度――统测统考的结果来衡量它的优劣。而目前的情况是,改革所提倡的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主题,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被忽视,变成了统考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就不讲。
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公式、定义、定理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化的试题中失分较多。
三、高职数学课改的建议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重点选择,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突破传统的本科数学教学重点框架,形成自己的数学内容体系,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故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满足四个方面:(1)知识要全面,各方面都要涉及;(2)教学要求适当,一些偏理论的习题要舍弃;(3)知识粗线条、框架化,对一些定理、公式采用类比、几何图形等直观、通俗的方法进行阐述,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4)引入数学建模,以解决实际应用为向导,突出高职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编写适用高职各专业的内容系统性、连贯性的教材
教材是落实高职数学课改的重要着力点,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载体之一。教材的内容要能够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在保持数学内容的基本连贯性上,结合专业的需要对知识结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改写,尽可能地使内容自成体系。在概念、理论的介绍和证明时,尽可能地用比较直观的几何图形、现实例子进行讲解,例题的练习不要太复杂,实际问题的引入要贴近专业的应用,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以数学建模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
“定义―定理―推论―例题”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数学教学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脱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我们通过引入数学模型教学,从实际问题入手,构建数学模型,提出了“案例启动―任务驱动―试验推动―学生手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不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去繁就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
(四)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