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时间:2019-05-13 01:3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第一篇:《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一)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

2、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2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说出无理数的特征,弄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了解并掌握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掌握 “逐次逼近法”这种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教学难点: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五)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分类,2既然在1与2之间就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也就是说2不是有理数,但由此题可知2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总结2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以上学生合作探索2特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无理数是怎样一个数,同时掌握求无理数近似的方法。)举例说出无理数,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课本p73 课内练习2: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叙述数史,剖析概念,扩展数集

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师问:当你们看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两个词时,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理解的? 有生会答:“有道理的数”与“无道理的数”。师:确实会有我们这种想法,为此,它们还发动了战争呢?

(教师讲故事并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问:听了故事后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2、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通过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强化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得实数的意义。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3、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

练习:在 1/7;-π;5;0;0.3 ;25

;-2;0.3131131113„(两个3之间依次多一个1)中 ①属于有理数的有: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②说出以上各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练习:(抢答)判断下面的语句对不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有理数都是实数,实数不都是有理数; ⑤实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⑥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实数; ⑦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

4、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

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2,即无理数2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

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5、类比迁移,大小比较,例题分析

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2,3.3,π,--2,1.5(1)让学生阅读题目,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类比迁移。比较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数轴比较或利用法则比较的(一般无理数需取近似值),都予以鼓励,抓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着重讲解在数轴上如何表示无理数,利用数轴进行大小比较

根据书本图3.2 画表示2的点的方法: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通常有两种情况: 如;2 用尺规可作,π用尺规不可作,只能近似地表示。

7、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什么?

(1)知识方面:

(2)思维方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8、布置作业

第二篇:实数教学设计[推荐]

实 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

3、了解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公式和运算顺序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4、会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会进行实数的简单运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形成自觉应用的意识,从而能应用与实数有关的运算。

2、经历作图和观察的过程,掌握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情感与态度

1、感受数系的扩充,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发展学生的类比与归纳能力。

2、学生经历数系扩展的过程,体会到数系的扩展源于社会实际,又为社会实际服务的辩证关系。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

2、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难点

1、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2、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实数运算。教学突破

通过让学生对比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特点,总结无理数的概念,以加深对无理数的概念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动手作图,直观展现实数和数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学中通过回忆有理数的运算规则过渡到实数的运算,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教学准备:直尺,圆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学学习阶段,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均为整数,进入初一阶段,引入负数,从而把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下面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1/4 2/5 1/3 学生计算后举手回答,教师将答案书写出来。3=3.0 0.25 0.4

2、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或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无理数)。

问题:那我们前面所学的许多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这些小数是不是有理数?

学生很自然的回答不是,从而引入新的数——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也就顺利成章。

二、自主探索,领悟内涵

由前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分类如下: 整数 实数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那么无理数呢?是无理数吗?

学生回答:可化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也只能化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可见与均是无理数。可知,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因此把正有理数、正无理数和在一起形成正实数,同样,负有理数、负无理数合在一起称为负实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得到实数的另一种分类方法: 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0

三、拓展延伸,操作感知

探究1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的坐标是多少? O1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一段时间后请学生回答:点01的坐标是π。肯定学生的回答,说明: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探索2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并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总结: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例1 整数有: { } 无理数有:{ } 有理数有:{ } 学生认真完成,并举手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讲解。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什么叫做无理数?什么叫做有理数?

2、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无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P86-87习题14.3第1、2、3题; 板书设计: 实数

1、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分类结构图(略)

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合前面的有理数,能使学生在给出的一些数中判断出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是本节难点,再通过多的举例练习,让他们找到判断的关键,达到了设计的目标。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3.2实数》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上册《3.2实数》教案 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从感性上认可无理数的存在,并通过探索说出无理数的特征,弄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了解并掌握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让学生体验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掌握 “逐次逼近法”这种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

2、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难点: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2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回顾书本 3.1探究活动(图3.2),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分类,2既然在1与2之间就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为如果是分数的话它的平方也应是分数,也就是说2 不是有理数,但由此题可知2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

出现矛盾以后,本课以2为例,从2开始,来探索无理数的特征,学习实数。

1.2 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你是布料销售店的售货员,假设我要买剪2米布,你将会给我剪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能从上节的图3-2中估计2在1与2之间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

(1)根据上节课 1<2<2,确定√2=1.…

(2)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

22222 计算1.1 1.2 1.3 1.4 1.5

1.4=1.96<22

1.5=2.25>2 就不必再算下去了 很明显1.4<2<1.5。

也有学生可根据以往经验马上由1.4=1.96<2根据以上得:2=1.4…

(3)再求下一位 计算1.41 1.42 等

1.5=2.25>2得到1.4<2<1.5。

=1.41…

到此为止,能解决上面问题,大约剪1.4 米 或1.41米就可以了。1.3 继续探索2特征,得到无理数概念

以上得到的1.4,1.41仅是2的近似值,2究竟是多少?在解决此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疑点。这样激发学生沿着以上思路继续合作学习,结合书本p71的表格,探索2特征。再问:通过以上的探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能在对有理数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2确实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总结2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

(以上学生合作探索2特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无理数是怎样一个数,同时掌握求无理数近似的方法。)

1.4举例说出无理数,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1.5 课本 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 2 叙述数史,剖析概念,扩展数集

2.1 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师问:当你们看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两个词时,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理解的? 有生会答:“有道理的数”与“无道理的数”。

师:确实会有我们这种想法,这不,为此,它们还发动了战争呢?(屏幕显示故事,学生讲述)

《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

在一个早晨,同学小毅一觉醒来,发现窗户外的山坡上在打仗。仔细一看,一边打着“有理数”的大旗子,一边打着“无理数”的大旗子。

有理数和无理数为什么要打仗?哦,原来是为了名字。

听听无理数司令π怎么说:“我们无理数和有理数同样是数,为什么他们‘有理’,我们‘无理’?我们究竟哪点儿无理?”

对呀!无理怎么会存在嘛!小毅心里也在琢磨。

“因为人们最开始发现的是有理数,见到我们无理数时还不理解,所以取了‘无理数’这么难听的名字。可是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我们了,就该给我们摘掉‘无理’的帽子才对!”

(教师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

问:听了故事后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据说是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时,翻译的讹误,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2.2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通过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强化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得实数的意义。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练习:在 1/7;-π;5;0;0.3 ;25 ;-2;0.3131131113…(两个3之间依次多一个1)中 ①属于有理数的有: 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②说出以上各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练习:(抢答)判断下面的语句对不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②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有理数都是实数,实数不都是有理数; ⑤实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 ⑥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实数; ⑦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3(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

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2,即无理数2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

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利用课件显示帮助理解以上内容,数形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数轴上用绿色闪烁圆点表示有理数,但这些并不能布满直线,说明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再用红色闪烁圆点表示无理数,讲到有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无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实数时红、绿圆点同时闪烁,这才成为一整条直线,由此形象、直观展示实数除了有理数外还包括无理数,深化了实数的概念。

5类比迁移,大小比较,例题分析

例 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2,3.3,π,--2,1.5(1)让学生阅读题目,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类比迁移。比较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数轴比较或利用法则比较的(一般无理数需取近似值),都予以鼓励,抓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2)着重讲解在数轴上如何表示无理数,利用数轴进行大小比较

根据书本图3.2 画表示2的点的方法: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通常有两种情况: 如;

2尺规可作的无理数

π 尺规不可作的无理数,只能近似地表示

理清关系,概括方法,课堂小结

6.1 2是人们最早认识的无理数之一,这节课我们 从2谈起,谈到了什么?(1)知识方面:

正有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 { 零 } 可化为分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 { } 负无理数 不能化为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思维方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6.2启发学生提出新的疑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2谈起,我们还可以谈些什么?

例如: 其他无理数?

圆周率π的近似值?

由2出发,可以造出哪些无理数?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布置作业

A组必做,B、C组选做

附: 课后阅读

化循环小数为分数

(七)设计后感

本课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概念剖析,从2谈起,让学生合作探究其特征,进而得到实数的概念,实现了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第四篇: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定案

斑羚飞渡

沈石溪

主备:王静

辅备: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

3、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理解课文主旨。

难点:(1)学习课文详略恰当的写法;(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 有这样一种感情,她经得起磨练.又耐得住寂寞. 她悄然无息,却又撼天动地,这种感情,叫做爱. 我们有,它们也有!我们和它们之间呢? „„

是的,爱我们自己,就要爱它们!一.交流感知

1.走近作者

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说作家。1969年初中毕业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狼王梦》、《盲孩与弃狗》、《一只猎雕的遭遇》,中篇小说《退役军犬黄狐》、《残狼灰满》、《鸟奴》,小说集《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鹰的遭遇》、《当保姆的蟒蛇》、《圣火》等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奖。现任中国作协会员,云南作协理事。

2.信息台

斑羚,也称青羊、山羊。体长1~1.2米,形似家养的山羊,但颌(hé)下无须.雌雄均有角,角小、黑色,角基有轮纹,毛松而厚,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之间,善跳跃。冬季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比一比,看谁理解得更准?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于困境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一尘不染——

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迥然不同——

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眼花缭乱——

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略胜一筹

——

比较起来,略好一些。筹,筹码。

悲怆——

非常悲伤。

苍穹——

天空。

5.配乐朗读 体会悲壮 二.研读共品

1.请你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让你感动的片段或句子,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而感动。2.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你如何复述才不失其感人的力量?谁能试一试? 4.思考:从这群斑羚身上,我们看到羚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团结合作,舍己为人,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5.在整个事件中,人充当什么角色?

6.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这个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表达了作者浓郁的赞美和敬重之情。

7.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陷入绝境时,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当一头母斑羚恍惚地走进的斑斓光带里,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并告诉大家,他已有了自救的办法,并组织实施;第三次,在老年和年轻斑羚两个队伍力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表示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斑羚获救,只能牺牲包括自己在内的正当盛年的斑羚,这既是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它的叫声和行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它最后的悲壮献身,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三.互助释疑

1.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2.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3.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沈石溪 四.巩固拓展

假如你是一名猎人,你目睹了这一切惊心动魄的场面,你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那只头羊,你完成任务后,你有什么样的心情? 假如你是那只准备牺牲的老斑羚,你在飞渡前会想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已获救的小斑羚,你此时在想什么? 请以《假如„„》为题写一段文字。五.总结提高谈收获 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写斑羚飞渡的动词并品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2.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1.比一比,看谁理解得更准?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于困境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一尘不染——

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迥然不同——

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眼花缭乱——

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略胜一筹

——

比较起来,略好一些。筹,筹码。

悲怆——

非常悲伤。

苍穹——

天空。

2.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的斑羚,我从文中-------段中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3.面对这种生死困境,假如是一群人,或许可以用言语互相传递求生的信息和关爱的感情,但这是一群斑羚,他们靠什么交换意见和思想呢?

这样的叫声在被困时中出现了几次?请大家做一下“斑羚语”翻译,把这几声“咩”翻译成“人语”,想想看,他们说的是什么?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陷入绝境时,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

第二次,当一头母斑羚恍惚地走进的斑斓光带里,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并告诉大家,他已有了自救的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三次,在老年和年轻斑羚两个队伍力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表示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斑羚获救,只能牺牲包括自己在内的正当盛年的斑羚,这既是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二.研读共品

1.这一声声的“咩——”是亲人诀别的遗言,是从容赴死的誓言,是依依惜别的留言,在种族灭绝的时刻,老斑羚们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斑羚。我们请同学们饱含感情的为我们朗读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怎样描绘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请你用手中的笔迅速圈画出文中的动词并品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怎样描写这七八十只斑羚飞渡的? 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点面结合)3.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4.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三次:

一、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二、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三、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作用:

一、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二、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三、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5.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三.互助释疑

1.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2.“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用了两个比喻。

开始把下坠的老斑羚比作火箭的残壳。火箭的残壳是完成使命后的写照,写出了老斑羚悲惨的结局。

后来又把下坠的老斑羚比作断翅的鸟,鸟无翅膀则无法飞翔,毫无生还能力。第二个比喻更突出了老斑羚死的悲壮。3.本文末尾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谈谈你的理解。全文主题究竟是什么? 理解:这是以个体代替整体的写法,以镰刀头羊生命结束时的灿烂和辉煌来代表所有为种族生存而甘心牺牲自我的老斑羚生命的辉煌!主题:

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四.巩固拓展

1.在地球上人类和动物将如何和谐相处?人类应当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美丽和谐?

2.你了解的有关动物之间那些奇妙,令人感动的事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五.总结提高谈收获

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2、请以动物身份给人类写一封信

第五篇:数学实数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疏理,形成体系。(课前要求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

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开方运算。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小结一下本章的知识点。

生:我们认为这一章主要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开方,开方与乘方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开方包括开平方与开立方。通过开平方可求一个非负实数的平方根;通过开立方可求一个实数的立方根。依据这一思路,我们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是:

师:好!他们组是以运算为线索总结的,侧重总结了开方运算,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认为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性质也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是这样总结的:

师:同样是开方运算,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生:比较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我们总结出了如下表的区别与联系。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不仅全面而且重点突出。下面我们针对刚才总结的内容做几道练习。

二、强化基础,巩固拓展。(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典型薄弱题型进行讲解)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2);(3).师:本题要审清是求哪个实数的平方根,只有非负实数才有平方根。

生:

(1)是求 的平方根;

(2)是求16的平方根;

(3)是求 的平方根。

由学生独立完成。

2.x取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2);

(3)

师: 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

生:对于,必须满足a≥0,它才有意义,所以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1)4+x≥0;

(2)4+x ≥0;

(3)2x-1取任意实数。

师:如何求出x的范围呢?

生:我们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

(1)x≥4;

(2)不论x取什么实数,x ≥0,4+x ≥0,即x的取值范围是:x为全体实数。

(3)2x-1取任意实数,即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3.已知:|x-2|+ =0,求:x+y的值。

师:认真审题,考虑一下所给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x-2|和 都是非负数。

师:两个非负数的和可能是0吗?

生:只有当两个非负数都取0时,其和才为0,其他情况下,都大于0.由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些数为非负数呢?

生:实数a的绝对值,表示为|a|,|a|是非负数;实数a的平方,表示为a2,a2是非负数;非负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是非负数。

师:非负数有什么特点?

生:(1)几个非负数的和仍为非负数;

(2)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一个非负数都必须为0.4.掌握规律

那么:0.17201的平方根是多少呢?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是立方根呢?

由学生自己观察归纳。

三、查缺补漏,归纳提升。

1.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非负数的和等于零的条件是:当且仅当每个非负数的值都等于零。此性质在解题时经常会被用到。

3.对于本章的内容你还有那些疑问?

下载《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17.5 实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

    七年级数学实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实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 执教:丰城市蕉坑中学 江莎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掌握实数的分类,能够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

    6.3_实数_教学设计_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6.3、实数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3、了解数轴上......

    6.3 实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

    6.3_实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3、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体......

    实数的教学设计[全文5篇]

    实数 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从有理数到实数,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对今后学习数学有......

    实数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实数 八年级 数学 张海红 9月15日 课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3、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

    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