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

时间:2019-05-13 01:1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

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

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

5指名学生读诗句,并思考:

(1)这首诗写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写出谁在干什么?

(3)当路人问路时,稚子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4)读了这首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事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出现了稚子、草地、路人,构成了蓬头稚子在垂钓,河边是碧绿的草地,加上问路的路人,远近衬托,构成了一幅村野小景。)

6再读诗句,小组内讲诗意。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书写。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注意该字的哪一横最长。

五、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学生根据教学插图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小儿垂钓》。

2讲讲《小儿垂钓》所写的诗意。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

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落”,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

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

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

5指名学生读诗句,并思考:

(1)这首诗写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写出谁在干什么?

(3)当路人问路时,稚子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4)读了这首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事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出现了稚子、草地、路人,构成了蓬头稚子在垂钓,河边是碧绿的草地,加上问路的路人,远近衬托,构成了一幅村野小景。)

6再读诗句,小组内讲诗意。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书写。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注意该字的哪一横最长。

五、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学生根据教学插图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小儿垂钓》。

2讲讲《小儿垂钓》所写的诗意。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落”,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2

(一)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理解诗句。

(二)分别学习《小儿垂钓》和《夜书所见》

1.解题,简单介绍诗人。

2.自读,理解诗句。

利用字典,理解字词;联系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

3.点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诗句。

4.朗读,讲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5.背诵,想象诗歌的意境。

(三)认记生字,指导写字

参考资料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手工工人。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四首绝句。

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现浙江省龙泉县)人。擅长七言绝句,有《靖逸小集》。

词语注释:

蓬头:头发蓬乱。

纶:钓丝;垂纶:垂钓。

侧坐:随意坐下。

萧萧:形容马叫声或风声。本诗为落叶声。

篱落:竹篱笆墙下面。

挑促织:寻找促织或挑逗促织。

第三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小儿垂钓1-语文S版范文

《小儿垂钓》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

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

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第四篇:第五单元《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本课生字,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2.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与水有关的古诗。先学习第一首,温庭筠的《过分水岭》。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温庭钧资料。

教师补充: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而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过分水岭》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直接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三、学习古诗 1.词语注释。

(1)分水岭:即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2)潺湲:喻指呜咽哭泣之声。2.句子解释。

(1)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

感。

(2)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3.古诗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

字中见出。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庭钧的《过分水岭》,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有关水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资料。

教师补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卷十,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也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

三、学习古诗 1.词语注释。

(1)湖:即杭州西湖。

(2)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3)方好:正是显得很美。(4)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5)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6)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2.句子解释。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丽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

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古诗赏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2)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 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4.教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回顾

1.《过分水岭》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充满了情趣。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2.搜集有关“水”的诗句。

第五篇:小学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优秀教案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同学心智生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协助同学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同学才干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同学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同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同学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同学考虑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同学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身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身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 我们自身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啊,谁来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依样画葫芦──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假如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同学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假如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同学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同学考虑回答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溢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同学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同学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同学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假如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同学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

下载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