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时间:2019-05-13 10: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篇: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佛教的发展及管理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实施科学的引导。现阶段,我国佛教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大的外部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遵循佛教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其发展实际,以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并贯穿于佛教的事务管理工作中,其发展方向和对策的制定要具有战略性,从而逐步加强和完善其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质量,这对于实现藏族聚居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等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佛教发展中也面临这一问题。佛教寺庙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对其内部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变,积极引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

1.3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藏族聚居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需求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维护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大方向上相适应,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却也存在较多不适应的情况,最为突出的不适应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展开渗透活动,利用其宗教地位,从事政治分裂活动,大大影响了藏区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意欲图谋不轨,这是导致佛教寺庙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必须要做好佛教寺庙管理,加强对不良宗教势力的警惕性,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符合的规范化的宗教秩序。

2、近年佛教寺庙管理的方法及成效分析

自2008年,青海各个地区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和完善佛教寺庙管理,提出了“将佛教寺庙的管理纳入基层社会单位的管理中,对其实行社会管理”的新思路,该思路在一些地区的试行获得了一些成效,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开始应用于全省佛教的寺庙管理中,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其管理工作格局已经得以成形,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各个方面。

2.1佛教寺庙管理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定位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在佛教寺庙管理中更加重视对其认识的提高、因地制宜以及创新思路,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此,在谋划佛教寺庙管理中必须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县级以及乡镇都已经成立了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而党政分管领导则担任直接责任人。以目标责任制作为主要指导方向,将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每年工作业绩考核中去,从而使整体上都对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得以提高。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促和谐”、“以人为本谋发展”等思想,同时也是引导佛教寺庙发展不断贴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管理中,采用将寺庙作为一个基层社会单位来予以管理的方式,这一决定使宗教人员的公民基本身份得以明确,并且将佛教寺庙纳入公共社会管理中,使其宗教人员也能够享有各种利民惠民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使其人身权利得以有效保障,使宗教人员与普通牧民享有同等利益,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于佛教寺庙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2.2通过各级职责的明确,佛教管理更加规范化,发展得益壮大

青办(2008)19 号文件明确规定:对佛教寺庙实行县、乡镇分级管理[1]。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由县政府直接负责大型寺庙的管理工作,而由县政府分配乡镇政府对相应中小级别的寺庙进行管理工作。在职责分配方面,由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整个县范围内的宗教事务,要求不仅要对寺庙情况以及动态有及时的掌握,同时还要积极构建绿色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制度,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管理主动权。与此同时,乡镇政府要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对寺庙的管理工作,使乡镇成为寺庙管理的基本力量和主体,并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实现佛教寺庙管理的强化和完善。除此之外,乡镇政府在具体工作部署中还要将中小寺庙的管理纳入其中,从大局出发,做好统筹安排,加强对寺庙宗教活动以及宗教人员的日常管理。

2.3佛教寺庙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一系列努力,脏喜欢佛教寺庙管理水平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佛教寺庙管理部门在具体管理中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在管理中将管理目标和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对宗教事务的有效管理;二是,使乡镇更加重视对佛教寺庙的定期检查和指导,同时也积极组织乡镇宗教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相关方针、政策、方法等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从而使其更好的掌握了对佛教寺庙管理政策和法规的掌握程度,其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是,佛教寺庙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结合当前信息化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级部门积极建立了佛教宗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其实施实名制管理和定员管理,同时还构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从而使其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四是,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对佛教界相关人士的培养和教育力度,多次举办相关培训班,以实现对佛教整体综合素质和管理质量的提升[2]。2.4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平安寺庙”的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实现寺庙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依法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全省各地积极构建对党政领导与宗教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制约等关系和制度,对于日常管理制度,例如报告制度、考核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各级寺庙也同时建立了很多项管理制度,以推进其管理的精细化,例如财务管理制度、宗教人员守则以及请假、销假制度等[3]。在这一基础上,佛教寺庙民主管理也得到了创新发展,村干部在民管会中发挥作用,不仅体现了民主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佛教寺庙管理工作从无序管理向民主管理的重大转变,更加便于对寺庙管理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由此可知,在加强佛教寺庙管理工作中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宗教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对佛教寺庙的“平安寺庙”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3、当前佛教寺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青海作为藏族最主要的一个聚居区,其在佛教寺庙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居住的主要是蒙古族、藏族以及土族等,对于佛教的信仰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该省内现在共有近700佛教寺庙,并含有约3万的僧尼[4]。由此可见,在青海地区,佛教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对于社会的稳定个发展影响也极为深远,做好该省内佛教寺庙管理对于该省整个藏区的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其发展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部分部门对于佛教寺庙管理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现阶段对于佛教寺庙管理中存在的“不敢管、不愿管以及不会管”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部分部门和寺庙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党的宗教政策和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佛教寺庙管理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忽略了其管理,以及在佛教寺庙管理中缺乏责任心等因素造成的。在之前的管理中,虽然讲寺庙纳入基层社会单位管理范畴,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将寺庙作为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并没有真正的将宗教人员看做与普通民众一样的基本身份,从而导致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的漏洞和不足。3.2佛教寺庙管理机制和体制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网络

佛教寺院不单单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属于基层社会单位,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地区对于佛教寺庙的管理仍然是采用以往宗教部门管理的方法,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属地化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并且管理机构和机制也未得以完善和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人员经费方面往往存在问题,导致佛教寺庙的管理网络作用弱化,管理责任制无法落实,管理效率低下[5]。3.3佛教寺院管理未能实现依法管理

现在藏区各级政府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加强对佛教寺庙开展依法管理,然而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管理问题,导致寺庙肆意扩建、滥建,擅自组织大型宗教活动,并通过宗教观念来对人们的婚姻、教育、行政以及生活等进行干预,甚至采用宗教势力来搞分裂渗透活动。从我国当前法律法规来看,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给各级政府的寺庙已依法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4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员,管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

现阶段,藏区政府部门已经批准开放寺庙,为信教群众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寺庙的数量不一,信教群众数量也有一定差别,在管理中存在管理弱化的问题,例如未成年人进入寺庙、寺庙定员管理未得到落实、社会流散僧侣管理不到位以及少数僧侣存在非法处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佛教寺院长期存在和积累的突出问题,也是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的难点,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予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聚合起来,其消极面就会叠加,甚至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是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发展的危险因素。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该省始终没有对宗教管理工作部门存在的人员编制较少、缺乏经费以及管理手段落后等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导致其管理中依法管理和和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其正常管理工作举步维艰[6]。因此,对于以上所描述的各种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在管理工作中积极组织力量,对寺庙管理现状和漏洞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相关措施,认真妥善解决。

3.5佛教寺庙管理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佛教寺庙管理由于涉及国家及社会利益,因此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并且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管理中必须要十分的慎重。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由于部分寺庙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信教群众所反馈的意见和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及协调处理措施,容易导致社会矛盾逐渐突出,进而引发冲突等,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另外,有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作风不好,不踏实,认为只要做好一般的传达学习就可以了,并不愿意费力去做周密细致的工作,从而难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7]。再加上一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盲目乐观和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和对策,使事态严重性扩大,非常不利于佛教寺庙管理的进展。3.6佛教寺庙对宗教人员缺乏培养和教育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青海藏区佛教寺庙的管理和发展情况来看,该地区对宗教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法制教育方面尤为缺乏,导致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佛教寺庙发展的需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区大多数寺庙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文化学习制度,再加上其教学层次不高,因此无法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二是,在教育中没有加入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其大局观较弱,缺乏爱国精神,并且无法意识到依法管理的重要性;三是,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佛教宗教人员的宗教学识以及政策知识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法制教育较少,导致很多寺庙在社会主义教育、爱国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四是,很多寺庙缺乏完善的寺民管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内部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其存在账务不符、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8]。

4、未来完善佛教寺庙管理的对策分析

4.1对佛教寺庙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全省范围内加强对佛教寺庙的管理,尤其是在体制管理和机制管理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佛教寺庙管理归属于该地区党委和政府日常管理工作范围内,使党委和政府成为宗教管理的中坚力量。积极构建以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宗教管理小组,并通过宣传获得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结合相关法律和制度管理条例,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任务,共同促进佛教寺庙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二是,对寺庙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在佛教寺庙被立位基层社会单位之后,其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也有所改变,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其工作和管理进行总结和创新,从而帮助改善政府对寺庙管理中存在的“不敢管、不愿管以及不会管”等问题。4.2积极构建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

全省范围内积极构建了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分别在各级州、县、乡等成立了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州县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各联 1 座宗教寺庙,同时配以宗教界知名人士,一般为 1 至 3 名。特别是对乡村两级管理寺庙的力量进行了强化,在每个县和乡都配备了一名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并配以办公室和宗教干事,在村级设定相关管理联络员,对于重点寺庙,则在其附近村社上设立警务室,这样才能使其管理更加精细化,为规范化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在寺庙管理中为了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针对以往寺庙未能实现民主管理这一问题,改选了寺庙民管会,由村干部担任责任人,并积极组织成立了寺庙监评会,由**担任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寺庙自我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其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得以重新构建。

4.3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对佛教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

佛教寺庙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不仅需要寺庙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管理,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长期支持。鉴于此,要加强对寺庙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佛教寺庙管理要想得到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其法制的宣传、教育以及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中,如果能够掌握舆论,那么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否则将会陷入被动局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派驻寺庙工作组来实施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工作,从而帮助宗教寺庙、宗教人员以及信教群众都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团结意识,从而帮助更好的维护当地稳定[9]。并且,还积极构建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寺庙的内部管理,为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很好的协调了佛教寺庙与社会各界关系。尤其是其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以块为主、分条管理的齐抓共管机制的建立,使得佛教寺庙团结性更强,对于分裂势力的活动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也更强。除此之外,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要真正的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予以明确分配,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各个环节中的密切配合,从而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切实将佛教寺院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4.4加强对佛教寺庙财务管理及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

现阶段佛教寺庙处于转型阶段,以往财务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模式。寺庙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观光服务、佛教活动、利用寺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信教群众布施等,经济管理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其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佛教寺庙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各地在寺院社会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然而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寺庙管理资金项目以及宗教民生问题解决难度较大[10]。因此,需要积极疏通各种渠道,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将涉及寺院社会管理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财政支持范围。榆次同时还应将宗教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等纳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中去,例如核定宗教人员基本信息,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低保等,使其真正纳入人民群众的管理中去。另外,对于佛教寺庙的学经班宗教人员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推动其教学和学习的发展。这极大的保障了宗教人员的基本生存,解决了他们“病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需求,对于实现公服务的社会化、均衡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总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积极推进佛教的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青海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青海省对佛教寺庙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加强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佛教寺庙管理体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当前佛教寺庙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部门对于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和体制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网络,未能实现依法管理,缺乏足够的人员,管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以及宗教人员缺乏培养和教育等问题,本文特提出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积极构建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以及加强对佛教寺庙财务管理及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等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佛教寺庙管理的创新改革作出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次旺.关于深化西藏寺庙法制宣传教育的几个问题——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 2012(2):62-65.[2]朱晓明.对构建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的理论思考[J].科学与无神论, 2012(4):12-13.[3]王少明, 普布次仁, 张广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J].西藏研究, 2016, 155(1):27-32.[4]武烈珍, 杨建伟.搭建学习的平台 加强团结的纽带 国家宗教事务局举办佛教寺庙管理工作研讨班[J].中国宗教, 2014(10):85-85.[5]罗利.积极促进我省藏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我省召开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暨文明和谐寺庙创建活动表彰会议 中央统战部发来贺信 王东明魏宏作出批示 柯尊平出席并讲话[J].四川统一战线, 2014(1):6-6.[6]陈立.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西藏地区佛教寺院管理[J].西藏发展论坛, 2013(2):38-43.[7]达宝次仁.佛教传统寺院内部管理模式及特征——以格鲁、萨迦、噶举三派为例[J].西藏研究, 2012(3):69-77.[8]张双喜.社会治理视角下青海佛教寺院管理模式的价值分析[J].群文天地, 2015(6):114-117.[9]杨泽明.甘南州佛教寺院社会化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藏学, 2013(3):178-181.[10]仁青卓玛.现阶段我区“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藏发展论坛, 2014(4):61-66.

第二篇:贵州宗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贵州宗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佛教的发展及管理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实施科学的引导。现阶段,我国佛教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大的外部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遵循佛教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其发展实际,以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并贯穿于佛教的事务管理工作中,其发展方向和对策的制定要具有战略性,从而逐步加强和完善其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质量,这对于实现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国家大数据战略在贵州的落实;贵州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等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佛教发展中也面临这一问题。佛教寺庙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对其内部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变,积极引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下贵州新农村的建设需求。

1.3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藏族聚居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需求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维护当地省份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大方向上相适应,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却也存在较多不适应的情况,最为突出的不适应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展开渗透活动,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西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其宗教地位,从事政治分裂活动,大大影响了藏区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意欲图谋不轨,这是导致佛教寺庙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必须要做好佛教寺庙管理,加强对不良宗教势力的警惕性,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符合的规范化的宗教秩序。

2、近年佛教寺庙管理的方法及成效分析

自2008年,青海各个地区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和完善佛教寺庙管理,提出了“将佛教寺庙的管理纳入基层社会单位的管理中,对其实行社会管理”的新思路,该思路在一些地区的试行获得了一些成效,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开始应用于全省佛教的寺庙管理中,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其管理工作格局已经得以成形,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各个方面。

2.1佛教寺庙管理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定位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在佛教寺庙管理中更加重视对其认识的提高、因地制宜以及创新思路,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此,在谋划佛教寺庙管理中必须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县级以及乡镇都已经成立了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而党政分管领导则担任直接责任人。以目标责任制作为主要指导方向,将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每年工作业绩考核中去,从而使整体上都对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得以提高。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促和谐”、“以人为本谋发展”等思想,同时也是引导佛教寺庙发展不断贴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管理中,采用将寺庙作为一个基层社会单位来予以管理的方式,这一决定使宗教人员的公民基本身份得以明确,并且将佛教寺庙纳入公共社会管理中,使其宗教人员也能够享有各种利民惠民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使其人身权利得以有效保障,使宗教人员与普通牧民享有同等利益,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于佛教寺庙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2.2通过各级职责的明确,佛教管理更加规范化,发展得益壮大

青办(2008)19 号文件明确规定:对佛教寺庙实行县、乡镇分级管理[1]。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由县政府直接负责大型寺庙的管理工作,而由县政府分配乡镇政府对相应中小级别的

寺庙进行管理工作。在职责分配方面,由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整个县范围内的宗教事务,要求不仅要对寺庙情况以及动态有及时的掌握,同时还要积极构建绿色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制度,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管理主动权。与此同时,乡镇政府要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对寺庙的管理工作,使乡镇成为寺庙管理的基本力量和主体,并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实现佛教寺庙管理的强化和完善。除此之外,乡镇政府在具体工作部署中还要将中小寺庙的管理纳入其中,从大局出发,做好统筹安排,加强对寺庙宗教活动以及宗教人员的日常管理。

2.3佛教寺庙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一系列努力,佛教寺庙管理水平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佛教寺庙管理部门在具体管理中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在管理中将管理目标和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对宗教事务的有效管理;二是,使乡镇更加重视对佛教寺庙的定期检查和指导,同时也积极组织乡镇宗教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相关方针、政策、方法等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从而使其更好的掌握了对佛教寺庙管理政策和法规的掌握程度,其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是,佛教寺庙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结合当前信息化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级部门积极建立了佛教宗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其实施实名制管理和定员管理,同时还构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从而使其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四是,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对佛教界相关人士的培养和教育力度,多次举办相关培训班,以实现对佛教整体综合素质和管理质量的提升[2]。

2.4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平安寺庙”的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实现寺庙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依法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全省各地积极构建对党政领导与宗教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制约等关系和制度,对于日常管理制度,例如报告制度、考核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各级寺庙也同时建立了很多项管理制度,以推进其管理的精细化,例如财务管理制度、宗教人员守则以及请假、销假制度等]。在这一基础上,佛教寺庙民主管理也得到了创新发展,村干部在民管会中发挥作用,不仅体现了民主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佛教寺庙管理工作从无序管理向民主管理的重大转变,更加便于对寺庙管理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由此可知,在加强佛教寺庙管理工作中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宗教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对佛教寺庙的“平安寺庙”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3、当前佛教寺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青海作为藏族最主要的一个聚居区,其在佛教寺庙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居住的主要是蒙古族、藏族以及土族等,对于佛教的信仰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该省内现在共有近700佛教寺庙,并含有约3万的僧尼[4]。由此可见,在青海地区,佛教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对于社会的稳定个发展影响也极为深远,做好该省内佛教寺庙管理对于该省整个藏区的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其发展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部分部门对于佛教寺庙管理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现阶段对于佛教寺庙管理中存在的“不敢管、不愿管以及不会管”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部分部门和寺庙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党的宗教政策和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佛教寺庙管理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忽略了其管理,以及在佛教寺庙管理中缺乏责任心等因素造成的。在之前的管理中,虽然讲寺庙纳入基层社会单位管理范畴,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将寺庙作为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并没有真正的将宗教人员看做与普通民众一样的基本身份,从而导致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的漏洞和不足。

3.2佛教寺庙管理机制和体制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网络

佛教寺院不单单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属于基层社会单位,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地区对于佛教寺庙的管理仍然是采用以往宗教部门管理的方法,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属地化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并且管理机构和机制也未得以完善和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人员经费方面往往存在问题,导致佛教寺庙的管理网络作用弱化,管理责任制无法落实,管理效率低下[5]。3.3佛教寺院管理未能实现依法管理

现在藏区各级政府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加强对佛教寺庙开展依法管理,然而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管理问题,导致寺庙肆意扩建、滥建,擅自组织大型宗教活动,并通过宗教观念来对人们的婚姻、教育、行政以及生活等进行干预,甚至采用宗教势力来搞分裂渗透活动。从我国当前法律法规来看,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给各级政府的寺庙已依法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4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员,管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

现阶段,藏区政府部门已经批准开放寺庙,为信教群众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寺庙的数量不一,信教群众数量也有一定差别,在管理中存在管理弱化的问题,例如未成年人进入寺庙、寺庙定员管理未得到落实、社会流散僧侣管理不到位以及少数僧侣存在非法处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佛教寺院长期存在和积累的突出问题,也是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的难点,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予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聚合起来,其消极面就会叠加,甚至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是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发展的危险因素。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该省始终没有对宗教管理工作部门存在的人员编制较少、缺乏经费以及管理手段落后等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导致其管理中依法管理和和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其正常管理工作举步维艰[6]。因此,对于以上所描述的各种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在管理工作中积极组织力量,对寺庙管理现状和漏洞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相关措施,认真妥善解决。

3.5佛教寺庙管理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佛教寺庙管理由于涉及国家及社会利益,因此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并且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管理中必须要十分的慎重。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由于部分寺庙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信教群众所反馈的意见和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及协调处理措施,容易导致社会矛盾逐渐突出,进而引发冲突等,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另外,有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作风不好,不踏实,认为只要做好一般的传达学习就可以了,并不愿意费力去做周密细致的工作,从而难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7]。再加上一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盲目乐观和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和对策,使事态严重性扩大,非常不利于佛教寺庙管理的进展。3.6佛教寺庙对宗教人员缺乏培养和教育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青海藏区佛教寺庙的管理和发展情况来看,该地区对宗教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法制教育方面尤为缺乏,导致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佛教寺庙发展的需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区大多数寺庙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文化学习制度,再加上其教学层次不高,因此无法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二是,在教育中没有加入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其大局观较弱,缺乏爱国精神,并且无法意识到依法管理的重要性;三是,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佛教宗教人员的宗教学识以及政策知识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法制教育较少,导致很多寺庙在社会主义教育、爱国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四是,很多寺庙缺乏完善的寺民管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内部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其存在账务不符、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8]。

4、未来完善佛教寺庙管理的对策分析

4.1对佛教寺庙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全省范围内加强对佛教寺庙的管理,尤其是在体制管理和机制管理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佛教寺庙管理归属于该地区党委和政府日常管理工作范围内,使党委和政府成为宗教管理的中坚力量。积极构建以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宗教管理小组,并通过宣传获得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结合相关法律和制度管理条例,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任务,共同促进佛教寺庙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二是,对寺庙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在佛教寺庙被立位基层社会单位之后,其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也有所改变,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其工作和管理进行总结和创新,从而帮助改善政府对寺庙管理中存在的“不敢管、不愿管以及不会管”等问题。

4.2积极构建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

全省范围内积极构建了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分别在各级州、县、乡等成立了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州县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各联 1 座宗教寺庙,同时配以宗教界知名人士,一般为 1 至 3 名。特别是对乡村两级管理寺庙的力量进行了强化,在每个县和乡都配备了一名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并配以办公室和宗教干事,在村级设定相关管理联络员,对于重点寺庙,则在其附近村社上设立警务室,这样才能使其管理更加精细化,为规范化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在寺庙管理中为了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针对以往寺庙未能实现民主管理这一问题,改选了寺庙民管会,由村干部担任责任人,并积极组织成立了寺庙监评会,由**担任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寺庙自我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其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得以重新构建。

4.3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对佛教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

佛教寺庙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不仅需要寺庙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管理,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长期支持。鉴于此,要加强对寺庙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佛教寺庙管理要想得到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其法制的宣传、教育以及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中,如果能够掌握舆论,那么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否则将会陷入被动局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派驻寺庙工作组来实施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工作,从而帮助宗教寺庙、宗教人员以及信教群众都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团结意识,从而帮助更好的维护当地稳定[9]。并且,还积极构建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寺庙的内部管理,为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很好的协调了佛教寺庙与社会各界关系。尤其是其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以块为主、分条管理的齐抓共管机制的建立,使得佛教寺庙团结性更强,对于分裂势力的活动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也更强。除此之外,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要真正的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予以明确分配,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各个环节中的密切配合,从而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切实将佛教寺院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4.4加强对佛教寺庙财务管理及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现阶段佛教寺庙处于转型阶段,以往财务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模式。寺庙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观光服务、佛教活动、利用寺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信教群众布施等,经济管理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其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佛教寺庙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各地在寺院社会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然而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寺庙管理资金项目以及宗教民生问题解决难度较大[10]。因此,需要积极疏通各种渠道,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将涉及寺院社会管理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财政支持范围。榆次同时还应将宗教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等纳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中去,例如核定宗教人员基 佛教寺庙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不仅需要寺庙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管理,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长期支持。鉴于此,要加强对寺庙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佛教寺庙管理要想得到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其法制的宣传、教育以及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中,如果能够掌握舆论,那么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否则将会陷入被动局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派驻寺庙工作组来实施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工作,从而帮助宗教寺庙、宗教人员以及信教群众都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团结意识,从而帮助更好的维护当地稳定。并且,还积极构建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寺庙的内部管理,为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很好的协调了佛教寺庙与社会各界关系。尤其是其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以块为主、分条管理的齐抓共管机制的建立,使得佛教寺庙团结性更强,对于分裂势力的活动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也更强。除此之外,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要真正的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予以明确分配,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各个环节中的密切配合,从而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切实将佛教寺院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4加强对佛教寺庙财务管理及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

现阶段佛教寺庙处于转型阶段,以往财务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模式。寺庙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观光服务、佛教活动、利用寺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信教群众布施等,经济管理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其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佛教寺庙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各地在寺院社会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然而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寺庙管理资金项目以及宗教民生问题解决难度较大[10]。因此,需要积极疏通各种渠道,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将涉及寺院社会管理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财政支持范围。榆次同时还应将宗教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等纳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中去,例如核定宗教人员基本信息,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低保等,使其真正纳入人民群众的管理中去。另外,对于佛教寺庙的学经班宗教人员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推动其教学和学习的发展。这极大的保障了宗教人员的基本生存,解决了他们“病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需求,对于实现公服务的社会化、均衡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总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积极推进佛教的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青海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青海省对佛教寺庙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加强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佛教寺庙管理体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当前佛教寺庙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部门对于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和体制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网络,未能实现依法管理,缺乏足够的人员,管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以及宗教人员缺乏培养和教育等问题,本文特提出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积极构建寺庙相关事务管理网络,加强法制宣传和管理,以及加强对佛教寺庙财务管理及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等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佛教寺庙管理的创新改革作出一份努力

第三篇: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第四篇: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20042603059 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 东亚 寺庙建筑

1.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 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洛阳白马寺之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已是随处可见。

2.2 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由众多高大庄严的殿堂组成。这里以汉传佛教寺院为主,来谈一谈其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山门 佛寺大门称“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正殿 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位于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配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另一说法指伽蓝殿是为纪念对佛教传播有很大贡献的波斯匿王和祇陀太子与孤独长者共同为释迦牟尼佛建筑精舍居住说法一事而设的殿,因此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法堂 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和藏经阁(楼),等等。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3.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吸收印度与中国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3.1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色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这种藏传佛教因受中国宗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其文化也就成了藏、汉、印三流的汇融。

这种汇融体现在建筑上则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主殿三层的建筑取法,下为西藏式、中为汉式、上为印度式,故名三样式。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局是以藏式为基础,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建筑特点,又参照汉式建筑风格,三位一体。藏式佛寺一般都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极为精巧。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

藏式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遗体)组成。其中供僧众念经和供奉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院的主体,矗立于喇嘛教寺院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一些低矮的喇嘛住宅,环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主体轮廓十分清晰鲜明。

与汉地佛寺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藏传佛寺建筑群并不怎么讲究格局的对称,也没有鲜明的主轴线。它是根据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于不均衡中寻找对称,于变化中寻找协调。藏传佛寺院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密色彩,一般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神秘感。

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述藏地建筑的特色外,更有以下几点特征: 金顶 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门窗 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梁柱 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亚”字形。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鎏金技术 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彩画、壁画 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宝伞、双鱼、宝瓶、宝花、吉祥结、胜利幢、法轮)等。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3.2 藏传佛教建筑的代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北的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唐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喇嘛开始重建,历时五十余年才建成今日规模。布达拉宫东西总长370米,高115.7米,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它包括了山上的宫堡群、山脚下的方城和山后的花园三部分。山下方城内布置了地方政府机构、印经院及官员住宅。

宫堡群是由红宫与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位于建筑主体的中央,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总高九层,因外墙刷成红色,故名红宫。下四层为地垅墙组成的基础结构,第五层中部是西大殿,为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地方,上部四层建立了五座历代**圆寂后保存遗体的灵塔殿和二十余座佛殿。周围有回廊联系,中部空出为天井。红宫的平屋顶上建筑有镏金铜板瓦的歇山式小屋顶,金光闪烁,为布达拉宫增色不少。红宫的东边为白宫,因其墙面刷白而得名。白宫是**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总高七层,底层为结构层,二层东端为入口,三层为夹层,四层为**的主要宫殿,称东大殿,四层以上为中有天井的回廊式建筑,布置有摄政等人的办公处及厨房、仓库等,最高的第七层为**居住的东西日光殿。红宫、白宫的前面分别建造了两个广场。在西广场的下边顺山势建一陡峻的高墙,以备节日在墙壁上张挂巨大的佛像织物之用,故称晒佛台。此外,围绕宫堡群的四方建有四座防御性碉堡,以控制周围的形势。布达拉宫建造在山上,其四围房屋随山坡起伏,随宜建造,高大的建筑群与山丘混为一体,成为人造的山岩。山前层层叠起的漫长的石梯,巨大的外墙收分,建筑物立面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的窗口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单纯而丰富的色彩,都渲染出该建筑的浪漫性格。

4.日本佛教寺庙建筑

佛教经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因此日本的佛教与中国渊源极其深厚,加之日本在隋唐之间,曾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把佛教带到日本。日本古寺庙深受唐代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因此也多为唐代建筑风格,日本著名的寺院也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三大古都京都、奈良和镰仓。现在日本全国各地佛教寺院遍布,僧侣人数相当多。

日本的寺院在长期地发展过程中,将日本的造园技术--“枯山水”手法很好地融合进去。所以,日本的寺院既是佛教场所,又是当地的游览胜地。这些寺院以其本身和所珍藏的文物而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4.1 日本佛教建筑的历史沿革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也慢慢消失。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4.2 非对称空间格局

曾以对称为特点而先入为主的中国建筑形式在日本逐渐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筑布局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南北轴向布置。当公元670年大火之后重建法隆寺时,建筑师们把一个原供停尸的庙堂合并到金堂的境域之内,并在其旁建了一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内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华堂。与金堂一样,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拥有早期那种典型的空间分布不匀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顶模式那种平缓的屋顶、银灰色的瓦和曲线优美的檐口,因而显得更优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东朝西的传统,是有其实用目的的。为了避免下午令人难耐的西晒,所以将建筑物的长边定为东西轴向,起居室朝南或者东南。此外,依据季节调整起居室已成为常规,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搬入房屋阴凉的一面。这种变化最后摆脱了中国模式,超越了轴对称的范围,日本的建筑在尝试中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的轴向特点。

4.3 精湛的木结构技艺

日本在木结构工程方面的技艺甚至超过了中国。这是由于他们实践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风之后就需要重新建设,同时由于在公元710年将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

奈良法隆寺,原建于7世纪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为中心,绕以回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承着檐口,并采用了勾栏和大字拱等。整个建筑群既雄壮又美丽。

京都的清水寺,建于奈良时代后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圆柱支撑的悬空“舞台”,气势宏伟。木柱等构件不施彩绘,显示出木质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筑特点十分突出,如柱头为小覆盆式,斗拱为偷心造等。

京都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一,临湖而建,景色秀丽。寺的主题建筑是高作三层的金阁,平面方形,上下阁檐为灰瓦覆盖,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结,座上立一展翅的凤凰。此阁的上两层柱子、墙壁和斗拱均饰以金箔,光耀夺目。

4.4 “枯山水”与禅宗精神

日本的佛寺建筑不仅在模仿中国建筑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而且将禅宗思想融入建筑和造园理念中,形成独具风格的日本园林技艺——“枯山水”。

日本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总的来说,东亚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以中国为主的汉传佛教,以藏蒙为主的藏传佛教建筑,而日韩则是历史上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但又经过时代的变迁而自成一家的风格。参考文献:

史向前.佛教从隋唐向宋代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傅云仙.佛教的传入,兴盛与佛教艺术之演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4,(04)徐德龙.南北朝时期寺院及寺院生活特点探析[J].江汉论坛,2003,(07)楼晓洁.日本佛教发展之研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曹如姬.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D]太原理工大学,2005 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谢空,李庆红,李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J]工业建筑,2006,(S1)范培松.中国寺院形制及布局特点[J]考古与文物,2000,(02)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考古与文物,1997,(02)宫学宁.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五当召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第五篇:佛教寺庙的格局报告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 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种也可以。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长的香几安置“三具足”之类,而方供台却是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将四面围起。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田奇)。

四大天王

从大山门进庙,便是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又唤名“风调雨顺”,意在要由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与“天下太平”。

据佛经介绍,四大天王各护一方世界:居须弥山的东胜神州、南赡部洲(中国属该洲)、西牛贺洲、北俱罗洲。由于他们各护一方世界,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他们的称谓与着装一般是这个样子的,即: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托,身着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琴。所谓“持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以慈悲为怀,用琵琶弹奏,以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身着青色,穿甲胄,手持宝剑。所谓“增长”,其意思就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持宝剑,意思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着白色,同样身穿甲胄,手上缠一龙,意思是对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捆绑,使其皈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名唤毗沙门,身着绿色,同样穿甲胄,右手持宝伞与神鼠,意思是可以治服众魔,以保护众生财富不受侵犯。

在四大天王中,论地位,北方的多闻天王最高,其名声也最大。他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原名“施财大”,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一位财神爷。他有很多信徒。毗沙门来到中国以后,相传还帮助唐朝打败了蕃兵的进攻,故在唐朝时的军营里都供有他的神像,还建有天王庙与天王堂。有些军队还在军旗上绘有他的神像,表示军威大振,不可战胜,简直成了军队的保护神。相传,以后出现的拖塔天王,便是毗沙门的化身。

这四大天王之所以又唤名“风调雨顺”,完全是被“汉化”以后的事,他们完全是按照中国人的意志取的,是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说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是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是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龙,是司顺。这四大天王各司其职,组合拢来便成了“风调雨顺”。这都是人民的美好愿望。大家知道,因为风调雨顺,就会带来五谷丰登;同样的道理,因为五谷丰登,就给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人民丰衣足食以后,社会上就会出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四大金刚”的手执物品,除上面介绍的以外,他们还组成了一组“物谜”。在历史上与生活中,有灯谜,也有字谜,有哑谜,也有物谜。由四大金刚手持物组成的“物谜”你猜得着吗?

原来佛门又说:增长天王,又叫魔礼青,手持青光宝剑一口,广目天王,又叫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多闻天王,又叫魔礼仁,掌混元珍珠伞一把,持国天王,又叫魔礼寿,掌紫金龙与花狐貂。这四大金刚手里拿的“法宝”,你只要稍加思索与联想,就会猜破他们的谜底。

谜底是这样的:增长天王持剑,剑上有锋,故隐意为“风”,广目天王拿一面碧玉琵琶,琵琶能弹发出音调,故隐意为“调”,多闻天王手持珍珠伞,伞能遮雨,故隐意为“雨”,持国天王掌紫金龙与狐貂,因龙为蛇类,它与蛇一样有纹鳞,故隐意为“顺”。这四位天王手执的四样法宝组成的四个字,再将四个字组合起来,原来就是前面所说的“风调雨顺”意思。

关于韦陀菩萨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下载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烧香拜佛的去处——佛教寺庙推荐

    推荐几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北京寺庙众多,包括佛教、道教等各个宗教的众多庙宇道观,小编整理了一下北京比较著名的几座佛教寺庙,大家在烧香拜佛的时候可......

    浅谈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及其重要性

    浅谈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及其重要性 摘要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从......

    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

    10资环 陶宁1014021004 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 在今天的地球上,有三类建筑最能给人留下记忆和震撼,留下辉煌和赞叹,一是皇家建筑,二是工业文明的大亨建筑,三是宗教建筑。中......

    寺庙管理系统,菩佑佛教寺院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解决方案

    菩佑佛教寺院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解决方案介绍: 缘起: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统的佛制戒律与丛林清规是寺院的基本准则,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有......

    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 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宗发„2012‟41号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

    推荐几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推荐几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推荐几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北京寺庙众多,包括佛教、道教等各个宗教的众多庙宇道观,小编整理了一下北......

    2011寺庙管理工作报告(合集五篇)

    ***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3日,乡党委书记***持召开了***寺庙管理工作会议,全乡干部和3名寺管会主任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江达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统战民宗寺教......

    做好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5篇

    做好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管建凤资料的管理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资料的保管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让资料保管万无一失是每个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首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