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0: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代孝道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孝道的含义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当代人关于孝道的教育都是不够的。本文将对当代孝道进行一个全面的现状剖析,发现其中的问题,采用教育与宣传等多种方式唤醒人们的人性善,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孝道,问题,原因,教育对策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有子说:“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开始。”佛经里说;“父母是神圣的。”《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孝”是包含于人性善中,并且是最首要的。“孝”是我们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传统思想里,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人生哲学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对“孝”的认识、奉行以及赞誉,都是毫无疑虑的,但是现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我们的孝观念越来越薄弱,关于孝道及孝文化的传播教育越来越稀少,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关爱、关心自己的父母。如今有太多的人认为,“孝”是给钱,而不是陪伴,是电话的问候,而不是回家看看,是物质,而不是时间。由此出现的“空巢老人”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一、当代孝道存在的问题

1、孝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感恩之心。

当今社会的主力军变成了还在为房子、车子、奶粉拼搏的80后,和多数还在校园的90后,很多人说80后是尴尬的、不幸的一代,而90后是垮掉的一代,有人指责道,80后成为各种奴,自己都难生活,更别说孝敬父母,而90后的很多大学生不体谅父母,不认真学习,特别缺乏感恩意识。其实反驳说其错误,可事实却真有其事。错就错在我们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或是发现了也装作没发现或无所谓的样子。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基本的孝道、责任感与感恩之心我们能够找借口舍弃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动物都尚有感恩意识,我们人类的感恩意识难道还无法唤起吗?

现在的子女一成家就分家经营自己的小窝,不愿与父母同住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一些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已婚子女也往往在经济上独立,感情上与父母疏远,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老一辈普遍缺乏亲情照料和精神慰藉,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在拉大。并且现代家庭,往往是“宠爱身边小宝宝,淡化薄生养一对老”。子女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下一代对父母、祖父母却缺乏基本的孝道常识,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自我感强烈,敬孝行为弱化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当代年轻人很多为独生子女,这些人群在家里备受父母的宠爱,这也造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去照顾别人、关心他人。尽管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并把他们养大,但是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却更多的是不理解,往往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情。还有一些子女在之间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相互推诿责任;有的甚至视老人的再婚要求为大逆不道,干涉老人婚姻;更甚者还为正确财产折磨父母,抢占老人的住房,抛弃虐待老人。当今青年群体中孝道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社会上对于“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也能看出社会上对于年轻人尽孝前景的不看好。

物质可以满足老人,但精神上的慰藉却成了他们的奢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标志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天天加班,无尽应酬。这足以让我们想象出“空巢老人”的落寞。人生在世,不是物质满足丰富人生,而是爱与陪伴,对这世上我们最亲的亲人——父母,我们都没有做到基本的爱与陪伴,我们的人生会没有残缺吗?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他们有了太多的生活经历,对一切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苛刻了。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也是非常需要的。

3、“啃老族”的涌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一些新的群体被发现,而“啃老族”就是其中之一,“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和过度保护,社会适应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下,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就重新退缩到家人保护的羽翼之下。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啃老族”反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在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意从事,要求工作轻松薪资高,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的啃老族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并且在农村 的蔓延的趋势日益加快。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子女成年后,本应该是要立身,学会独立生存,学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现在在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农家养贵子”的现象。

二、当代孝道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孝道宣传教育弱化。

当前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的软肋。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都有许多尊老爱幼的先进典范,但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对他们的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远没有娱乐头条大,我们的网民对这些孝道之行也远没有对八卦新闻有兴趣。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出现打骂、虐待、抛弃老人的现象,他们认为善待老人是政府、社会应该做的事,而他们只用享受自己的安逸生活。正由于对孝道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这种不良思想文化时刻危机着我们整个国家及社会,这也是造成我们经济与国民素养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2、国内外经济文化冲击。

近三十多年来,孝道观念在我国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十年**期间,使许多美好家庭和我国的养亲、敬老的优良传统遭到空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膨胀,把西方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所谓格言奉为信条。自私自利,甚至心目中没有父母,更没有兄弟姐妹。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把“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的一套渗透在家庭生活中。许多老人常常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虐待。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也不尊敬老人。这些情况,不但在家庭中破坏了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困难,精神上造痛苦,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观念都离不开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现如今有太多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观太强,不会为别人思考,独立能力差都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啃老族”群体的产生与壮大这些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并且子女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很多时候受父母影响,所有家庭教育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孝道观念。

三、解决当代孝道问题的对策

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作为父母,要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做好榜样,父母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从而在孩子的心中行成良好的孝道观念,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懂得照顾别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父母不要过度宠溺子女,要有正确的教育的方式,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父母要经常带着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关爱老人,做一些慈善义工,或是过马路时搀扶老人、盲人,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家时帮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用日常的实际行动教会子女什么的孝与善。

2、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不仅仅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帮助学生矫正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改变当前孝道存在的问题,学校则应该把孝道纳入课程教育之中,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存感激之情,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无意的加入孝道教育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孝道的教育,将孝道教育渗透在“两课”教学中,在“两课”教学中加强孝道教育。

3、强化社会对孝道的宣传教育

传统孝道要得到继续传承下去,首先就是不能让年轻人忘记孝道,这就需要社会通过倡导、和宣传来加强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在社会的参与下,形成一种崇尚孝道的氛围,提高当代年轻人自觉的遵循孝道。对于孝道的宣传,需要社会各类大众传媒的积极配合,它们要把推动青少年的孝道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年轻人的孝道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的形式来强化孝道观念,积极的宣传孝道的正面事迹,让年轻人在这些事迹中受到鼓舞,激励他们尊崇孝道,学习孝道文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好孝道文化。

四、总结

“孝”本是人之本性,华人把这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道德系。这道德系统的价值到今天仍然有效。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孝道的履行,显得越来越困难。我们必须正确的看待这问题,努力提倡孝道,培养我们的孝心,以期能克服新时代所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刘文娟。青少年孝道教育现状及应对措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0.3、梁景时,关鸿静,中国“80后”年轻人孝道缺失问题成因分析及问题解决路径和举措。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第111期,2008.

第二篇: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

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

一、佛教、中国佛教简介

佛教起源于印度,当时印度处在一个诸国纷争,战乱不断的时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人生的种种苦恼,立志要找到一条能够解脱苦恼的道路,于是便决定出家修行。他在印度各地寻访名师,经过多年的苦行,还经历了禅定、冥想等各个阶段,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一个觉悟者。为了使众生也能像自己那样解脱生命流转过程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和烦恼,达到觉悟境界,于是佛陀把他所觉悟的道理传授给众生,由此产生了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也就是两汉之际,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一是经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的汉传佛教。二是藏传佛教(藏语系),藏传佛教一方面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另一方面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的佛教。三是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也就是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们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国佛教孝道观产生的原因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宗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文化,它的教义思想、仪轨制度、戒律规范等,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传统礼教有差别,甚至许多方面是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矛盾的。佛教要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与中国文化有一个磨合过程。如何调和、融合佛教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间的差别和矛盾,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磨合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来自异域的佛教教义和思想才能脱胎换骨,由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经过演变和发展,最后吸收和融合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能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文化,并使它的教义思想融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是以伦理观为基础,而孝道又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核心,因此佛教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孝道观是核心和契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下,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孝道观,中国佛教的孝道观成了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合的契合点。

三、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与佛教中孝的思想

中国的“孝”作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孝”的基本内容是赡养父母。父母在世当善

养,父母过世当定期祭祀,配之以享。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还远远不是孝的全部,还要以恭敬地心情和态度来奉养父母,“尊亲”“敬亲”。除此之外,所谓“孝”,还必须以一切行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为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按照孝的伦理原则,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应当行孝,父母对子女应当以慈;兄长对幼弟应当以爱,弟弟对兄长应当事敬,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周代以来确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等级制社会中,“国”是“家”的延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延伸到社会中就变成了君臣关系,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仁学思想,推广于社会,就体现为了忠君爱国精神。“忠”和“ 孝”就理所当然的被结合在一起。

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是讲孝道的。佛教的经典中有论述孝道观的,佛教的教义中有发扬孝道思想的,佛教的创立者佛陀是实践了孝道的。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与佛教的报恩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报恩思想是佛教教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强调“报恩”,认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人的一生得益于外界的各种恩赐,对于这样的恩,应该有所回报。佛教有“报四恩”之说。所谓的“四恩”就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在佛教中,报恩思想还被落实到了日常行动中,佛陀释迦牟尼是实践报恩行孝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佛教认为,真正要报父母养育之恩,就应该让父母接受佛法,懂得离苦得乐之道,这才是大孝,是出世间之孝。而侍养父母,及时供给父母衣食,或是恭恭敬敬的服从父母,即世人常说的“孝养”“孝敬”,这仅仅是世间之孝。佛教关于孝道思想的经典有很多,如:《佛说孝子经》《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

四、佛教与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之争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基本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历代都有儒家知识分子反对佛教,认为佛教的流传,将毁坏中国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唐代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教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差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具体表现在:

1、关于身体发肤之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人的身体是由父母给的,因此人身上的一切,包括头发皮肤等,都是来源于父母,是父母的恩赐,因此要好好保护,不能随便毁坏,不然就是对父母不敬,就是违背了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佛教教义与此却正好相反。佛教认为,肉体是精神的枷锁,人是因为有了肉体就会产生欲望,修行者视肉体为禁锢。由一种修苦行的,就是用一切奇奇怪怪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的肉体。此外,佛教还认为人的头发是修行的累赘,所以出家修行必须剃除须发,表示自己“断绝烦恼,断绝尘缘”的决心。

2、关于孝养尊长的问题上。佛教出家修行须离别父母妻子,人们认为这样就再也不能事养父母亲长,也不能对家庭承担责任,这是违背中国传统关于孝行的认识的。

3、关于服饰制度上。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所谓礼,简单的说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服饰就是区别人们上下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衣冠服饰,不能混淆。而佛教则规定出家者不能穿色泽鲜艳的、华丽的衣服,衣服都是一致的。

4、关于香烟嗣祀问题上。中国传统观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就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代代相传,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后代子孙要保持祖先的血脉不断繁衍。而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过佛教所要求的宗教修行生活。出家修行放弃了家庭离开了父母妻儿。如果还未婚嫁选择了出家修行之路,从世人眼光来看,那是断绝了家族后嗣。从儒家伦理观来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形成佛教虽然在有些方面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冲突、相矛盾。但经过长时间的调和与融合,还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孝道观。

首先,中国佛教的孝道是与关于报恩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教的报四恩之说在中国社会流传后,由于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相符的地方,特别是报父母恩,与中国儒家孝道观念相吻合,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孝道观的重要内容。

其次,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佛教的这种平等观也影响了中国的孝道观。在实践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是仅仅是在下者简单的侍奉和顺服在上者这样的关系,而是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的结合。这样形成的中国佛教孝道观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僵化观念。

第三、中国佛教的孝道观,是与佛教的戒律结合的。佛教传到汉地之后,汉地的佛教学者又以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配合儒家仁、义、礼、知、信五常。以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饮酒为智、不妄语为信。奉为五戒五常,既有利于佛道修行,也是在社会上安生立命的重要行为准则。于是顺理成章,佛教的戒律与中国传统思想紧密结合,成了中国佛教孝道观最基本的内容。

第三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结业论文

题 目: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姓 名: 班 级: 指导老师:

摘 要

当今大学校园里,大学恋爱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了,大学生谈恋爱几乎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是好多大学生都在恋爱上受到了影响,这些影响有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bringing some good influence, bu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st are adversely affected, they are unable to extricate in this respect and confused with the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ents lov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not been ignored the problem.Therefor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nd a reasonable deal with programmatic responses, and establish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Love, out of this shadow in time.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Love;Impact;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前言........................................................-5-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相关因素...................................-6-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几次重大的阶段。在这路途中,恋爱现在已经是必走的一段路,是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大学生们生理上的成热和心理上的进步,刚刚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有着强烈想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因此受到这些的影响,大学生们会不知不觉的追求爱情,自己就会试着去谈恋爱,以致大学恋爱成了一道美丽的 “风景线”。因此爱情悄悄地在大学阶段萌生,盲目的大学生们却丝毫没有发现恋爱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恋爱中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也常困扰着大学生们,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大学生活。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是十分丰富的,因感情受伤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多,有因没有情侣而孤独的,有盲目的去攀比的,有一相情愿而陷入单相思的,有面临几个追求者而举棋不定的,有发现不合适而试图中断恋爱关系的,也有误会而自做多情的,甚至个别大学生为失恋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杀人犯罪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人格教化和健康成长,并且这种影响一旦产尘,程度非常强烈,很长时间难以减弱。大学生恋爱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人格的最终形成,也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良性社会环境的构成。虽然现在的大学领导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很多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学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是吸取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也是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合理处理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事物要有一个平常的心,面对感情问题要有合理的处理方法,让自己在大学四年里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国现在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缺乏知识,技术以及创新,因此当今我国还急需大批的人才。然而,大学校园正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场所,国家大力建设教育事业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建设当代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要因感情问题而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不能自拔。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既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必须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取得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产生的因素

1、大学恋爱的普遍性

3、大学恋爱产生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男女大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恋爱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对自己的“爱情事业”充满幻想,所以恋爱在大学校园也变得更为普遍,也被别人及自己所接受。许多大学生的初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自己观点,恋爱产生原因有五种。第一,生理的成熟使得青年大学生有意识的想跟异性交往,产生恋爱的欲望,萌发对恋爱的向往和追求,但是恋爱不是儿戏,是一种让人疑惑的情感,但是此时的大学生往往不知道恋爱真正的意义,不懂得恋爱却追求恋爱使其把恋爱降格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第二,现在好多大学生也是因为对其他情侣的羡慕,以及影响。当身边甚至在自己的寝室里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恋爱时,看到他们的甜蜜和幸福,大学生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羡慕。特别是自己同寝室的手影响特大,时间长了影响也就大了,从而对恋爱的渴望也就跟强烈了。第三,有些大学生也是为了寻求精神补充和感砷抚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读书,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少了一些亲人的依托,就会找一个人来依托,所以往往就会想到找自己的情侣,通过恋爱交友来获得情感的支持。第四,在大学还有一部分学生或许会觉得孤独,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就会找属于自己的异性朋友来弥补自己的孤独。第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在大学里觉得无聊,乏味,于是就会想以恋爱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第六,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去和异性建立恋爱关系[2]。

4、大学恋爱产生间接的原因

据事实调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瓯江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进行调查问卷,发放问卷800份,回收实际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达91.75%。调查显示,90%的独立学院女生曾经读过言情小说,22%的天天看小说,16%人基本两三天看一次,只有23%的人偶尔看一会儿小说。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在校园里存在大批对恋爱充满期盼的大学生生。在曾经看过小说的女生中,31%的人赞成大学生恋爱,不到10%的人反对大学生恋爱。研究还发现有86%的独立学院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某本小说里面的情节,其中有30%的人会被小说所谓的爱情吸引,认为爱情会像小说写的一样美好。还有56%的女生因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而对现实中的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还有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喜欢看青春偶像剧的比例达到65%以上,并产生对电视情节的感动[3]。有关类似的调查还有好多,在此就不一一讲解。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和偶像剧,从而从侧面反映大学生们对恋爱充满了好奇,并对其产生幻想。这也是大学恋爱产生的间接反映。

二、大学恋爱的负面性

1、大学恋爱对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然而一些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感情,恋人不在身边,就会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夜不成眠而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道义全盘疏忽了。人必先生活着,爱才能够有所依附。”大学生无论如何毕竟还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爱而荒芜了学业是得不偿失的。一些大学生因此而付出了补考、重修甚至是没有获得毕业证的惨重代价。作为社会芸芸众生的一分子,理智地对待恋爱与其他相关问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及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罗素说:为了爱情而牺牲事业是愚蠢的,放开,不要太放在心里,正确对待事实,适当时可以借一些方法来逃出这阴影。所以,自己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导作用。

2、老师,家长以及同学朋友的协助

老师,家长在大学生恋爱上要起到督促和警醒的作用,不可盲目的反对或者提倡,应当根据事情来酌情考虑,防止学生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并且时常要观察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如发现异常就应该马上了解实况,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在平时教育一些恋爱的正确认识,交流恋爱观,老师时常可以在课上提提恋爱的认识和有关合理解决恋爱问题的方法,并告知不要进入恋爱误区。在大学校园,班上同学是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最快能看出问题的群体,所以同学要以正确的认识引导谈恋爱的同学,私下多多交流恋爱观,多关注谈恋爱中的同学,及时帮助受恋爱挫折的同学。

3、大学校园的宣传教育

大学生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而且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定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一是要通过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各种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二是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调节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4、社会的侧面引导

现在,社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明星以及网络,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关注这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媒介来宣传恋爱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很喜欢看青春偶像剧,于是可以通过拍一些有教导意义的电视剧来影响大学生们。通过,电视剧直接给大学生们传输正确的恋爱知识,提高思想从而提高恋爱观。也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的人士和明星来做宣传恋爱知识,以他们为导线来指引大学生走正确的恋爱之路。在21世纪,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在网络上宣传大学恋爱知识也会去的不错的效果。在公共场所,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宣传海报,因此也可以通过海报来宣传大学恋爱的知识,宣传海报在社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这一途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都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恋爱和处理恋爱挫折,所以社会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心理老师。

参考文献

[1] 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2] 刘彦华.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7,(4).

第四篇:试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孝道 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 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 如何尽孝

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 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三 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

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代发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7、33、102、103 [3] 全国老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第五篇:当代24孝文字

张晓:1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

一个4岁的男孩还没有锅台高,就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胳膊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上小学时,他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他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就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到洗车行打工、捡垃圾废品去卖,以贴补家用。他用自己多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就是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张晓。

2007年,17岁的张晓当选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0年,从甘肃省平凉医专毕业后,张晓考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镇卫生院,成为一名医士。

如今,倔强的少年已成长为结实的青年,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张晓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为母亲洗脸梳头,做好早上和中午的饭,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后,又急匆匆地回来做晚饭。母亲由于常年卧病在家,性格比较内向,他总会想办法逗母亲开心。

乌兰其其格:孝儿媳精心服侍4个婆婆和1个公公

在蒙语里,“乌兰”是“红色”、“其其格”是花的意思。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这位朴实、善良的蒙古族妇女平凡之中孕育着大爱的力量,她一人承担起悉心照料、服侍5位老人的重任。十几年来,她没有丝毫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家庭营造了无尽的温馨。

乌兰其其格的事迹传遍了十里八乡,感动了草原,内蒙古各族人民都为她感到骄傲。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公公的生母、养母,以及婆婆的母亲。丈夫牧仁是巴音温都嘎查的嘎查长,一年到头为嘎查里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有时几天也难见其面。公公、婆婆的腿脚也不方便,10多年来,照顾老人的重担全压在乌兰其其格一个人身上。洗衣、做饭、喂牲畜、田间劳作、给老人擦洗身子、扶老人下地走路„„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赵云亮:为父捐肝 将谎言进行到底

都说谎言意味着欺骗,但有时谎言却是如此的温暖美丽、让人感动。

老父赵贵金罹患晚期肝癌,需要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赵云亮乌鸦反哺、义无反顾地舍身捐出自己60%的肝脏救父。

2007年9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正当壮年的赵云亮为了能让患肝癌而又倔强的父亲顺利接受肝移植手术,和家人以及医护人员一起,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挽救父亲的生命,他瞒着父亲、母亲和妻子,毅然捐出了自己的大半个肝脏。其大孝之举备受人们广泛赞誉。

韩瑜:苦跪7天求父同意捐肾救父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

一个山区小学老师,“80后”女孩韩瑜,不仅善待了属于自己的每一个86400秒,还把握了唯一一次延续幸福的机会,成功地将每一个86400秒复制了一份交给自己的父亲。她得以复制时间的力量叫做“孝心”。当年,整整七天,她每天一早就向父亲跪下,直到跪得双膝红肿,以求得父亲的同意,而父亲则以泪掩面,毫不松口。

韩瑜是个爱笑的姑娘。跟韩瑜在一起,她那爽朗的笑声会让人觉得她还是个孩子。然而,当你真正走近韩瑜,了解她的事迹,感受周围人对她的评价之后,你又会感到她有着与23岁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在父亲面前笑,是因为我不想让他为我担心;在学生面前笑,是因为我不想让孩子们学习情绪受影响。”韩瑜说。她那灿烂的笑容和瘦小的外表背后,是一颗孝顺、感恩、坚强的心。

“韩瑜从小懂事,很多事情都不用大人费心。”谈到自己女儿时,父亲韩远德颇为自豪。这位曾经因患尿毒症而险些丢了性命的汉子,在经历了换肾手术之后,外表上已基本看不出是个病人。

2004年,17岁少女韩瑜为父捐肾的义举震撼了八桂大地。2007年,韩瑜还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她的故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传诵。

孝无声,爱无休。韩瑜捐出的不仅仅是肾,而是感恩的热诚,更是恪守人伦的孝道。她用无私的孝心舞出人间的善与美,绽放出了生命的奇迹。

杨怀保:一天6个馒头背四口之家上大学

1985年农历12月的一个寒夜里,杨怀保出生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的寨子坡村。这是一个最贫苦的农民家庭,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最普通、最贫困的中国家庭,成长起一个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关爱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当代青年楷模。

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男孩,因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曾经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高中3年,杨怀保每天早上买好一天的馒头,早上吃一个馒头,喝一碗稀饭,中午就在学校餐厅盛一碗免费的汤,吃3个馒头,晚饭再吃两个馒头,喝碗稀饭。“在那段时间里,我总是全校最后一个去食堂的。”他说,他不敢让同学看到自己的清苦。在课余时间,杨怀保还要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2003年夏天,杨怀保考上了湘潭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高考后的暑假,杨怀保在西安一建筑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天25元报酬。大学里,自己勤工俭学之余还为3000多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他的故事,给困境中的人们更多的正能量!

研究生阶段,他发起创办了以“敬老助老、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主旨的“中国孝基金”,帮助了众多寒门学子、贫困老人、灾区人民等困难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如今的杨怀保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在全国开展的“空巢关爱工程”、“孝行奖励计划”、“中华孝心榜”等公益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谭之平:土家族女8年间8条路呵护双亲

80后的她,有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人生阅历——

疯娘自杀前的叮嘱,让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她,将大学梦深埋心底;

从初中生到农民、农家“主妇”、打工妹,再到省城开店,辗转做过超市店主、中专生、餐厅老板,直到带着患严重风湿的父亲与病重的继母上湖北职校„„

8年间,她在人生八种不同崎岖山路跋涉前行,从不气馁。

苦难是一把钥匙,在人生的变故面前,这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80后大学生却乐观豁达,孝亲感恩,用自己一颗历经苦难的爱心去温暖他人。在她的带动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5000多名学生加入义工社,深入孝感福利院和社区、街道,帮老人和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

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

罗桑扎西:残疾儿子40余年照料病重双亲

在宁木特草原上,罗桑扎西的故事是一个神话。

四十几年来,他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病重的母亲,把8个弟妹抚养成人。更难以想象的是,罗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曾落下腿伤,自己也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但他始终勇敢地迎接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用爱心和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1967年夏天,罗桑扎西的父亲外出时不慎坠马,摔成严重骨折,因为没钱医治,造成下肢终身瘫痪。母亲在父亲残疾后,精神打击很大,加之操劳过度,不久患上了心脏病和肝病,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17岁的长子罗桑扎西咬着牙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起早贪黑地在生产队干活、放牧、挣工分,有了空闲时间就去帮别人家干重活,要点炒面、酥油来贴补家庭,让父母安心养病,让弟妹吃饱肚子。

罗桑扎西是好儿子,也是好兄长。他不仅抚养弟妹们长大,还教育弟妹们学文化、学知识,勇于自强自立。在他的培养和鼓励下,两个弟弟都完成中学学业。现在弟妹们个个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罗桑扎西依然每天劳动,精心伺候着80多岁的老母亲,默默地续写着一个普通牧民不平凡的孝老人生。

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007年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模范。

张建霞:80后好儿媳捐献2/3肝脏救公爹

她是80后好儿媳,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她捐献2/3肝脏,救助公爹,孝举感动了十里八乡,2009年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大孝儿媳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

2007年4月的一天,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为给公公治病,张建霞和丈夫领着公公去了北京301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平时连说话都柔声细语的建霞却勇敢地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婆婆说:“用我的,我是 O 型血”。张建霞的决定公公、婆婆坚决反对,但是在建霞的坚持下,为公公捐献肝脏的手术方案定了下来。在医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事旅馆经营的张建霞不仅讲孝顺,而且重信义。几年间她拾到十几部手机、5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块价值2000余元的手表,全部归还失主。手术后不久一次到北京301医院复查时,她在医院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及1万多元现金。她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钟才等到失主,完璧归赵。

“尽管公公已不在了,但我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至少让公公在亲人身边多留了几年。”张建霞说。

不久前,记者在河北省行唐县民政局见到了张建霞。她被特招为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两年了。公公接受肝移植手术三年后,身体出现慢性排斥反应,肝脏内胆管自动消失,引发全身器官衰竭而亡。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婆婆变得非常憔悴,张建霞每天耐心地侍奉婆婆、安慰婆婆。怕婆婆一个人烦得慌,她就和儿子晚上一起和婆婆睡。每逢换季过节,张建霞先给婆婆买新衣服。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心情变得开朗乐观。“现在婆婆每晚爱和老太太们跳健身舞,像变了一个人,过去五十多岁像六十多岁的,现在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张建霞说。

工作生活之余,张建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县里有一个盲人青年,从小被父母遗弃,养母靠捡破烂把他养大。他想去学门手艺养活养母,可是又没有钱。张建霞听说后,马上给他送去了刚发的工资。附近有一对老人夫妇,中年丧子,唯一的女儿也常年不在身边,倍感孤独,张建霞双休日就带着儿子去他们家玩儿,儿子高兴地说:“我又多了个姥姥、姥爷,真幸福。”

热心公益、关爱他人,已成为张建霞生活的常态。她说:“我希望用我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用我的爱去温暖更多的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阳光。”

王冬梅:不识字养女悉心照料四代人

她是养女,可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高龄养祖母;灾难一次次向她袭来,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顽强面对,含辛茹苦地养家糊口、拉扯儿女。

她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

两岁的时候,王冬梅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王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

王冬梅每天早早起床,烧火做饭、喂猪拾柴,然后下地劳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梅听从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也突然发病,在床上一病不起。王冬梅每天为养父按摩,帮助卧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们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在王冬梅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卧床3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2006年,王冬梅的奶奶和养父相继故去。但她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但王冬梅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

如今,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长大,可以养活自己了。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给他们宽心。

张蕾:土家少女带盲父上大学不离不弃

8岁那年,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身后还有7岁的弟弟张着稚嫩的双臂„„这对一个8岁女孩而言意味着怎样的人生?她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就结束了。每天天刚亮,小张蕾就下地犁田、栽秧;中午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吃饭时,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生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知道女儿的心,他决定沿街卖唱乞讨,送自己的儿女读书。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07年,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她的大学梦,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父亲怎么办?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她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每天夜市帮人洗碗,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多数女孩一样怕走夜路,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她叫张蕾,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曾经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一个带着父亲上大学的坚强女孩。生活再辗转磨难之后终于出现了暖色调。

如今,张蕾已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弟弟也考上了公务员。没有变的是,张蕾依然把父亲带在身边,精心地照料着。张蕾说:“作为一个女儿,不离不弃,是我对爸爸一辈子的责任。”

曹阳飞宇:20岁孱弱男孩卖房救父 带父上学扛起一片天

他的肩膀也许还不够宽阔。却发誓为病父撑起一片蓝天。他卖掉祖房,背病父上学孝行动天。孱弱男孩,创造生命奇迹,告诉我们什么叫“男子汉”!

他一步也不敢离开父亲,他说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他用孝心创造了生命奇迹,用稚嫩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2009年1月25日,大年三十。这也许是一个80后男孩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突发重病,医生诊断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父亲随时可能因重病离世。

在空荡荡的病房里,男孩强忍住眼泪,默默对自己说:这时候,我要比爸爸坚强。

男孩8岁那年失去母亲,父亲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男孩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给父亲治病,他还带着父亲读大学。在学校外一间简陋的出租屋,上完课的男孩赶回来给父亲做饭,与父亲聊天,夜深了给父亲暖好被窝。男孩在用孝心一点点驱散黑暗,他相信希望总是在绝望的不远处。经历了三百多天的艰难,这对父子终于看到曙光:父亲的身体指标渐渐有了好转,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

他是曹阳飞宇,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杨德碧:孝儿媳三次留守19年孝顺前夫的岳父母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

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

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

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

扛着锄头、背上背,挖土种菜、挑粪施肥、栽秧挞谷、犁田耙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她一个人做。

天不亮就出门,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强忍着,累了就在田埂上坐一会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栽秧挞谷。

丈夫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她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门提亲,她提出三个条件让邻里乡亲都唏嘘不已:必须入赘到这个家,必须对前夫的岳父母好,本人要德行好,勤劳。就偏偏有这么一个比她小三岁、踏实本份的年轻人,走进家中,分担起她18年来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她就是杨德碧,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李建珍:3个“拼盘”家 弱女成为守护神

长发、微胖、笑容灿烂„„眼前这位中年妇女,蹲在地上为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洗脚,有说有笑。她叫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了几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她,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

中风瘫痪的公公,患有眩晕症时常发病的婆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的外婆,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白天照顾公公,晚上回厂上班。每天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从不抱怨。

外婆发病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李建珍出现,老人精神就会好很多。

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让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看几位多病老人,用爱心维系着3个幸福美满的家?

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了几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她,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建珍。

去年,李建珍作为南宁铁路局“道德讲堂”的宣讲主力,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与青年员工座谈交流53场、与职工群众互动80场次。“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坐火车赶路,累得很,但再苦再累也值得。”

生活上的压力,并没有影响李建珍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当车工时,她加工零配件上百万个,产品质量达到“零缺陷”;当保管工时,她坚持原则,按标准发料,从不浪费一颗螺丝钉、一滴油,被职工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管家婆”。

朱清章:59岁老人唤醒沉睡31年的养母

奇迹到底是什么,可能只有他最了解——

2006年,一个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演绎了一段爱的奇迹。而他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成了“植物人”。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养母。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给老人家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他为养母每天按摩半小时,准备屎尿布五十多块,坚持照料31年,不离不弃。

就这样,30年过去了。

2004年,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忽然感觉有人拽自己的衣服,母亲竟然用手拽着自己的衣服,并用两个手指捏起一块鸡蛋,示意朱清章吃。这是母亲30年来的第一个动作。

生命的奇迹还在继续。2006年,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便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吃惊地发现母亲竟然一只手拎着壶站在火炉边„„

马连花:全家7民族 跟着婆婆接力“孝”

马连花的家是一个由汉、回、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达斡尔、塔塔尔等7个民族组成的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大家庭。马连花说,父母用宽广的胸怀成就了子女们的幸福,子女应为父母献上最深厚的孝心。

婚后的马连花虽然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她更以孝敬父母为己任,她的耐心和孝顺让年迈的父母亲很是依赖,她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的联络员、主心骨。

父亲去世前一直卧床,连花每天端屎端尿。母亲先后做了六次大手术,在医院期间,连花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母亲最喜欢吃马连花做的饭,外面的饭不吃,于是她每天给母亲送饭。2011年,马连花带着年迈的母亲去北京,圆了母亲参观天安门的心愿。

维吾尔族儿媳古丽深受婆婆感染,她和马连花的干女儿一起接过孝顺的接力棒,有什么活都抢着干。古丽说,婆婆当了一辈子的好儿媳,晚辈们也应该让她在晚年当一个幸福的婆婆。

面对“中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马连花说:“孝顺就是一种习惯。”

吉克毛尔:深山农妇用一条红花背带负婆就医11年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彝族女子,用朴实、坚毅和勤劳撑起了一个7口之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是一名孝媳妇,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母;许多个日子里,她用那条红背带,背着婆母翻山越岭,走亲访友、进城看病,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的羊肠小道上„„

“要不是我的媳妇孝顺,我那年都死了,坟上的草的长都不晓得长好深了„„”说起儿媳妇吉克毛尔,婆婆脸上爬满了笑容,心里乐滋滋。

1999年的一天,年老体弱的婆婆因疾病卧床不起,吃饭、穿衣、梳头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婆婆只能在家里疗养,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因为婆婆坐车头晕,每次去医院看病,吉克毛尔只能用一条红花背单背着婆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羊肠小道,来回20余公里,这一走就十一个年头,期间她曾多次在途中中暑而呕吐。

婆婆年龄大了,思念远方的亲戚。可是路途远,走,王席章体力不行,乘车,晕得厉害。为让婆婆走亲戚,吉克毛尔还是背着她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背到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等她想回家时,又将她背回来。

李国峰:盲人孝子:“第三只眼”撑起八旬老母的幸福

这是一个盲人孝子的真实的故事。

他5岁双目失明,12岁开始自立,15岁学会拉板胡,20岁做起小生意。

他是个盲人,本身就需要人来照顾,但他还有80岁的老母亲,更需要人照顾。于是他在“黑暗”中通过听觉、触觉来了解世界,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学会做生意、拉板胡。

他用他的“第三只眼睛”,一根伴随了他50几年的榆木棍,去河沟里挑来水,给母亲梳头洗脸、烧火做饭。

他开了个小卖部,依靠触摸感知100元、50元、1角、5角等各种面额的钱币。在他的商店里,200多种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从最小的纽扣、针,到暖水壶、鞋子,他都熟记于心。

孟佩杰:8岁起侍奉瘫痪养母12年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用照顾养母一辈子来回报。

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已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着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17岁那年,她背着养母上大学„„ 亲生儿女能做到的有多少?而孟佩杰,一个90后的养女做到了!

12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照料,她就是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和一只上紧发条的编钟,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不离不弃,无眠午休。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依然笑靥如花。她叫孟佩杰,是第三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如今,生活对这个“最美的女孩”终于露出笑脸,2012年7月,孟佩杰从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大学毕业。她放弃了许多不错的机会,选择回老家工作,到隰县文物旅游局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这一切,为的也是方便照顾妈妈。

2014年除夕前夕,记者前往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探访全国道德模范、“临汾最美女孩”孟佩杰。虽是隆冬时节,刚洗完衣服的孟佩杰却已满头大汗。多项荣誉在身的孟佩杰始终“本色不变”:齐耳短发、毛衫仔裤,谦虚朴实,依然是邻家女孩的模样;照顾母亲事无巨细,依然是养母刘芳英的孝顺女儿。“出名”之后,孟佩杰母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生活状况改善了许多:刘芳英经过康复治疗,虽仍不能下地行走,但是身板硬朗了许多;刘芳英思乡心切,搬回隰县老家,孟佩杰则仍在临汾山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平时请人照顾母亲,如今放寒假回家,就辞退保姆自己照顾母亲。

谢延信:耗尽一生成为没血缘家庭的守护神 他用一生支撑起了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舍弃17年青春送走瘫痪的岳父,牺牲大半生侍候重病在身的岳母,还要用一辈子养活一个痴呆的内弟。这一切,只为兑现他对妻子临终前的承诺。纵然沧桑岁月将他的黑发染白,当年的小伙子现已退休,但仍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就是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谢延信。

长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大便很容易干结,每当遇到岳父大便困难,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岳父吃的中药里有一味药是蝎子。为了省钱,谢延信自带干粮到离家四十多里路的山上抓蝎子,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去找、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为了让岳父母相信他不会放弃这个家,刘延信选择了谢姓,改名为谢延信。“只要认准了路,他就一直走下去,谁说也不行,比如他改姓的事„„”三哥刘延胜回忆着当年延信坚持要改姓的情景。延信说:“我不改姓,二老不相信,为了叫他们相信我,只有改姓。虽然家里不愿意,我寻思一定要改,下这个决心。”

对这个家的一片挚爱,令每一个熟悉谢延信名字的人都感动。“他岳父,在屋里长期躺着很寂寞,延信就背他出来晒太阳,两个人一块听着豫剧打着拍子,外人一看,都以为是父子俩。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谢延信是大孝子呀!”邻居赵国堂感慨地说。

青丝变白发,孝心不改,爱心不移。

谢延信以农民的质朴、矿工的坚强,成为这个不幸家庭的“守护神”,并将继续守护下去。

如今,岳父、内弟和岳母先后离世,谢延信兑现了承诺,已年逾六旬,白发满首。从“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到“全国道德模范”,再到“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的名字和事迹不仅广为人知,也感染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尽管去年开始身体状况已不允许谢延信外出宣讲,但成立多年的“谢延信报告团”则一直坚持在省内外各单位和高校的宣讲台上;在谢延信敬老爱老的感染下,焦煤鑫珠春公司投资100万元将谢延信居住的梅苑社区打造成了“全国敬老文明号”„„名气越来越大,谢延信却依然坚守着自己朴实节俭的本色: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捐物都被老谢谢绝了,实在推不掉的,老谢又都捐给了福利机构为他成立的“谢延信基金”;由于身体不好,谢延信退休工资的最大支出是医药费,一日三餐青菜、馒头、面条,谢延信最大的愿望是有家人陪伴的平常日子,“我不是什么名人,我做的都是该做的,没什么特殊,就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

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 苦难是一笔财富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也由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13岁,母亲离家出走。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伺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抚养不足周岁捡来的小妹,照顾年幼的弟弟,这个男孩过早感受了生活的艰辛。

16岁,洪战辉开始带着小妹妹外出断断续续求学打工,备尝辛酸和屈辱,这使他更为执著,也更为坚韧。

21岁,洪战辉考取湖南怀化学院,最艰难的日子渐渐远去,希望在前面招手。他说:“我的心中,只有感恩和爱”。

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尽管生活很拮据,但他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自己拿钱资助其他困难同学。他怀着一颗朴实而善良的心,呵护家人,感恩社会,快乐生活。

而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更是将爱洒向了社会,资助贫困学生,建立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作励志报告。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于他的书籍出版很多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张公兰:八旬儿媳与百岁婆婆的“世纪情缘”

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28年来对瘫痪在床的婆婆事亲至孝。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张公兰老人,以瘦弱的身躯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摇曳着枝桠守候着恬静的小院。小院的主人就是八旬儿媳张公兰和她的百岁婆婆唐伊氏。

大家都说正是张公兰的乐观和孝心,带领整个家庭走过了命运多舛的65年。

1979年,张公兰的丈夫唐金成患胃癌不幸去世;1981年6月,婆婆接受高位截肢手术,从此失去右腿„„痛苦一次次把她推向死亡的边缘,然而,责任一次次把她拉回到家人的身边。为了养家糊口,张公兰破冰捞鱼、割苇子、织布纺线、摆小摊,能干的活她全都干了,还不忘抽出时间陪着婆婆、教育子女。

走进张公兰和婆婆的房间,会看到张公兰的床铺紧挨着婆婆床头。“挨在一起,伺候俺娘起夜方便。”张公兰解释说,婆婆年纪大了,有时一夜要起十几次,因此她养成习惯,夜里睡觉从不脱衣。婆婆每次大便都很困难,张公兰就用手去抠。

在张公兰悉心照料下,百岁的婆婆吃得好、睡得香,精气神也足,看上去像个七八十岁的人。邻居们由衷地夸奖说:这都是张公兰的功劳!附近一位老者更是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如张公兰。”

刘霆:站15小时去山东为母求医

一米六几的身高,90来斤的瘦弱身子,轻声细语地说话,文文静静的模样,这就是刘霆,2007年9月被授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位职员,母亲是缝纫师傅,家里经济状况良好,在小镇上拥有一套新房。刘霆从小就学会了多种乐器,他的理想是当一个音乐家。

然而,13岁那一年,命运斗转直下。母亲患了尿毒症,已失去工作的父亲,一个人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无音讯,13岁少年成了家里顶梁柱。

当别的同学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美好青春时,刘霆瘦弱的肩上是沉重的担子。

考上大学后,他决定带着妈妈上大学。他将母亲安顿在学校对面的出租房。出租房在4楼,10来平方米,朝北,不见阳光。母亲没有力气上下楼梯,刘霆就常常背着母亲出去晒太阳。

刘霆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每天早上6时起来,为母亲准备早饭,然后去早自修。7时到学校食堂吃免费早餐。课间休息赶回出租房照看母亲,有时还要熬制中药。中午一下课,赶到食堂打扫卫生,他把自己的饭菜划拨一半到另一个随身带来的盒子里,带回去加热后给母亲吃,接着还要给母亲打针。下午上完课,匆匆吃过饭,料理完家务洗完衣服后,又去晚自修。睡前,他还要给母亲做电疗、打针。他还熟练地给母亲打针,蒸药包,量血压,测温度。刘霆还得给母亲以精神慰藉,陪着聊天,帮着宽心。

母亲担心自己这样会影响儿子的学习,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曾有些想不开。刘霆总是劝母亲:“妈妈,您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还要让您享受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

如今,经好心人联系,上海中山医院免费提供肾源,免费为刘霆母亲实施换肾手术。2006年春节,刘霆的妈妈成功地完成手术,获得了新生。她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特长,绣制一些美丽的作品,准备送给好心人;刘霆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绘画,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对全社会的感恩之情。并在爱心款中拿出5万元,在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孝心基金”,帮助更需要的人。

此时的刘霆已经不仅仅是个孝子,更是一个懂得感恩与回馈的有心之人。

黄来女:打工读书侍父照顾家 一个都不能少 一间租来的约10平方米的陋室,是黄来女和父亲共同的家。除正常完成学业外,她还兼职挣钱。每天,她要定时给父亲打3针胰岛素,父亲的吃喝拉撒睡,全靠她来料理。陋室的墙上有五彩贴画,黄来女的床前还有小塑料花。装饰物的点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主人是热爱生活的!她说,越是艰辛,人的精神越要振奋。

在相依为命的父亲六次重病住院而又举目无亲的日子里,黄来女一边精心照顾着重病的父亲,一边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一边勤工俭学,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全部,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

在黄来女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离父女俩而去;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她从小就随着父亲的生意,四处漂泊。做糕点、卖艺、做豆腐脑,父亲甚至还会缝纫,也懂点中医,还会拉琴„„于是,什么有市场,哪里有生意,他们就往哪里跑。她酷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但因贫困两度辍学;当她进入大二时,苦难的父亲重病接踵而至,不止一次的脑出血和脑梗塞、糖尿病、膀胱癌„„

在黄来女的记忆中,他们从来没在一个地方好好待过。问黄来女哪儿是自己的家,她说,爸爸在的地方就是家。她说,虽然从小就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清苦,但从不凄凉。因为爸爸是个坚强的人,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总能苦中作乐,绝处逢生。更为可贵的是,他竭力地在贫乏的物质世界中,保持一种精神上的优雅和富足,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黄来女。

有亲情的日子总是充满着阳光与希望。

曹于亚:跪求医生同意割肾救父

巍巍铜锣山,山连山,山叠山,大山的淳朴、大山的胸怀、大山的厚重,培育了一位优秀的花季少女。她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巴蜀大地上冉冉升起,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曹于亚。

年仅19岁的石永中学学生曹于亚为了挽救父亲,卖了全家唯一的房子,毅然割舍自己的右肾,用爱延续了父亲的生命。手术后,曹于亚携父上学,承担起了照顾病父的全部责任。每天忙得都像打仗,她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煮上早饭,然后去上早自习。早自习下课后,冲回住地炒菜,陪父亲吃早饭。由于她身体原因,学校允许她不做课间操,她利用这个时间,回住地煮中午饭。中午下课后,又冲回住地做菜,照顾父亲吃中午饭。每逢周末,是曹于亚最忙的日子:洗衣、做饭菜、搀父亲散步。

好在,生活不总是阴霾,现在,曹于亚和她父亲的身体都恢复了健康,家中房子当地政府也帮她们修好了。这个感天动地的孝女,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在中央文明办和四川省文明办大力帮助下,被保送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书。

阳光照进了这个曾经不幸的家庭!我们以为,这全是仰仗孝女感天动地的大爱!

下载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学团网站] 孤独de高手 1楼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

    当代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代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李超良 在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机关的大背景下,具体负责各级政府办公楼日常运行管理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正逐步尝试用市场化手段......

    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张爱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学术诚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学术诚信的科学内涵......

    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

    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专题报告

    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专题报告 陈忠联先生,湖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小组成员、《光明日报》社顾问、广州英豪学校创始人。......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当代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代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呈现的过渡性、多样性、对抗性、多变性对党的思想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党所处环......

    当代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大全五篇)

    当代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李超良在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机关的大背景下,具体负责各级政府办公楼日常运行管理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正逐步尝试用市场化手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