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州区水南街道妇女工作的实践及思考——调妍材料
信州区水南街道妇女工作的实践及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妇女群体涌入城市社区工作、创业、生活,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时期妇女自身发展和妇联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动力,成为推动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为了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我街道妇女工作的创新发展,我们对社区妇女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水南街道妇联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的要求,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妇女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全力做好社区妇联工作,对社区妇女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时间和探索,使全街道妇女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社区妇女组织建设全面覆盖。随着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我们抢抓机遇,加大了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的力度,及时调整和充实社区妇联工作者队伍,积极推荐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程度高、年轻、热爱妇女工作、群众公认的优秀妇女干部进入社区妇代会。目前,全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妇联组织率、妇联干部配备率均达到100%,绝大部分妇女干部能够借助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为广大社区妇女同胞服务,以良好的工作业绩体现了社区妇女的价值。
(二)社区妇女阵地建设有力推进。社区妇女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了一批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为社区妇女儿童提供教育、培训、娱乐等细致服务。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发挥人才优势,围绕居民生产、生育、生活开展了全方位一系列优质服务,这些志愿煮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围绕社区建设主题,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了早教、文艺宣传、心理咨询、妇女生殖保健、法律援助、居家养老等一系列为民服务活动。他们个个满怀爱心、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饶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街道组建一支由2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加的“夕阳红”民间文化艺术队,该文化艺术的队长是我省83岁的民间艺术家姚金娜同志,在她的带领下这支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下社区的大街小巷,大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社区的新人新事为题材,编演了不少节目,义务演出100多场,丰富了社区文娱生活,增进社区妇女间的友谊,推进了社区妇联工作建设。
街道还定期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婴幼儿早教指导、亲子活动等。2012年3月街道依托阳光幼儿园作为早教服务点,金山社区做为早教中心,免费为辖区0-6岁婴幼儿提供早教指导、亲子活动、专题讲座、网上交流、育儿沙龙等服务。自建立早教中心以来,共举办早教讲座10期,参与人次220余次,举办亲子活动15次,开展咨询服务438人次。
(三)社区妇女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从社区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工作。一是主动为下岗女工再就业提供服务。我街道妇联每年都会联合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对下岗妇女进行登记造册并开展再就业知识培训,帮助解决再就业技能上的困难和问题。2012年我街道组织下岗失业女工学习贴花制作技能,举办贴花技能培训班,来自各社区50多名下岗失业女工,参加了贴花技术培训,实现社区灵活就业;培训实行免费学习、免费发放教材资料、免费提供就业岗位等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下岗妇女实现再就业。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街道建立了以腰鼓队、文艺队、宣传队等为主的文艺团体,社区妇女组织依托这些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活跃了社区女性文化生活,又延伸了妇联组织的工作手臂。如今年6月,我街道文通巷社区与结对共建单位联合举办了以“颂党恩、迎党庆、跟党走、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庆祝建党91周年联谊汇演,活动现场共吸引了120余人观看;为纪念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滩头村委会举办了“庆三八”竞赛活动,组织了社区妇女进行了登山、桥牌、麻将等比赛,共同欢庆“三八”妇女节的到来。三是创新方式开展系列家庭文明创建活动。我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相继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全家福”等系列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以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学知识、讲文明、展新风。通过悬挂横幅、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小区进行宣传、发放平安创建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平安家庭”争创宣传活动。
(四)努力拓展妇女扶贫帮困活动。社区妇联时刻关注辖区内老年妇女、贫困单亲家庭、残疾妇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走访慰问贫困妇女儿童、孤寡老人、单亲妈妈、留守儿童,了解社区妇女儿童的实际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切实为妇女群众解难。深入开展“春蕾计划”,筹集社会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子女重返校园。金山社区关爱“空巢老人”的生活,组建票友会、健身腰鼓队、阅览室、琴棋书画室等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
二、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导致我街道各社区妇联组织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我街道处于城乡结合部,除社区外还有村委会。如东瓦窑村委会和书院路社区两个虽为地段相邻的村居,但书院路社区居民大部分为市人民医院及卫生局单位职工,而东瓦窑村委会为农民居多,居民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妇女管理问题突出,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滩头村属于典型的“空巢+留守”社区,子女大多在外地工作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社区妇女基层组织建设难以推进,服务和管理水平急需强化。此外基层社区妇女组织仍以传统的妇女组织为主,缺乏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妇女联谊会等新时期组织形式。
(二)社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街道社区妇代会主任均为兼职,除本职工作外,普遍兼任计生、文化、民政、劳动保障等多项繁琐的工作,工作时间、精力难以集中,且经济待遇偏低,造成社区妇联工作流于形式、被动应付的局面。且社区妇联干部大部分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对妇联工作的职责、任务了解不够,开展妇女工作思路不活、力度不足。
(三)社区妇女工作经费来源难以保障。基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妇联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完全靠上级支持、社会赞助,没有确定的经费来源和保障,致使活动开展困难,再加上社区自治费随事转,上级妇联仅靠工作上的指导难以有力推进社区妇女工作的开展,大大影响了社区妇女工作的日常工作服务质量和活动效果。
(四)社区妇女工作的阵地不多。目前,全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中还没有做到每个村、社区居委会都有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工作阵地;现有阵地的数量与社区妇女儿童的人口比例和发展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已经建立社区阵地的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运作不正常等现象;现有社区阵地在建设和管理上参差不齐,不同地区阵地的作用发挥存在很大差异。
三、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的走向思考
(一)制定具体措施,稳定社区妇女干部队伍。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对妇女工作的认可与重视,把社区妇女事业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社区妇联组织建设纳入社区党组织建设统筹安排,积极争取党建带妇建,重视和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社区妇联在遵守法律和章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帮助社区妇联组织活解决动场地、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社区妇联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同时要向社会广泛宣传社区妇女干部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区妇女干部工作环境,改善社区妇联干部的经济待遇,引入激励和奖惩机制完善社区妇女干部工作机制。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社区妇女能力。针对社区妇女组织中新干部多、年纪轻的多、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及时举办社区妇女干部培训班,通过培训教育、学习交流、实践锻炼,全方位提高社区妇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社区妇女服务。同时,不断补充、壮大社区妇女工作志愿者队伍,将社区热心妇女工作的女强人、女能人吸引到基层妇联队伍中来,指导鼓励她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妇女工作、社区女性群众服务。
(三)加强工作指导,丰富社区妇女工作内容。以社区家庭为主,进一步发展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女性进一步融入 “平安家庭”、“五好十佳”等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女性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妇女工作的影响。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主动开展社会救助和帮困服务、保洁维修、卫生保健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教育和鼓励下岗失业妇女掌握家政服务技能,发挥她们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妇女维权工作要通过法律知识进家庭、进社区等普法宣传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社区女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社区妇女工作品牌。社区妇女工作要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除了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外,一定要有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效应,未来的社区妇女工作需要我们精心培育、发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妇女特点、群众欢迎的社区妇女工作品牌。在社区妇女工作阵地上,可依托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将妇女再就业指导、妇女维权、婴幼儿早教指导等都纳入其中,打出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在社区妇女工作队伍上,打出“妇”字号旗帜,如巾帼书画队、巾帼戏曲队、巾帼腰鼓队等,展示妇女的别样风采。同时在推进品牌创建的同时,各社区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社区风格的一区一品的格局。
信州区水南街道妇联 2012年7月20日
第二篇:信州区水南街道妇女工作的实践及思考——调妍材料
信州区水南街道妇女工作的实践及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妇女群体涌入城市社区工作、创业、生活,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时期妇女自身发展和妇联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动力,成为推动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为了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我街道妇女工作的创新发展,我们对社区妇女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水南街道妇联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的要求,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妇女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全力做好社区妇联工作,对社区妇女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时间和探索,使全街道妇女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社区妇女组织建设全面覆盖。随着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我们抢抓机遇,加大了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的力度,及时调整和充实社区妇联工作者队伍,积极推荐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程度高、年轻、热爱妇女工作、群众公认的优秀妇女干部进入社区妇代会。目前,全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妇联组织率、妇联干部配备率均达到100%,绝大部分妇女干部能够借助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为广大社区妇女同胞服务,以良好的工作业绩体现了社区妇女的价值。
(二)社区妇女阵地建设有力推进。社区妇女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了一批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为社区妇女儿童提供教育、培训、娱乐等细致服务。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发挥人才优势,围绕居民生产、生育、生活
开展了全方位一系列优质服务,这些志愿煮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围绕社区建设主题,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了早教、文艺宣传、心理咨询、妇女生殖保健、法律援助、居家养老等一系列为民服务活动。他们个个满怀爱心、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饶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街道组建一支由2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加的“夕阳红”民间文化艺术队,该文化艺术的队长是我省83岁的民间艺术家姚金娜同志,在她的带领下这支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下社区的大街小巷,大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社区的新人新事为题材,编演了不少节目,义务演出100多场,丰富了社区文娱生活,增进社区妇女间的友谊,推进了社区妇联工作建设。
街道还定期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婴幼儿早教指导、亲子活动等。2012年3月街道依托阳光幼儿园作为早教服务点,金山社区做为早教中心,免费为辖区0-6岁婴幼儿提供早教指导、亲子活动、专题讲座、网上交流、育儿沙龙等服务。自建立早教中心以来,共举办早教讲座10期,参与人次220余次,举办亲子活动15次,开展咨询服务438人次。
(三)社区妇女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从社区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工作。一是主动为下岗女工再就业提供服务。我街道妇联每年都会联合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对下岗妇女进行登记造册并开展再就业知识培训,帮助解决再就业技能上的困难和问题。2012年我街道组织下岗失业女工学习贴花制作技能,举办贴花技能培训班,来自各社区50多名下岗失业女工,参加了贴花技术培训,实现社区灵活就业;培训实行免费学习、免费发放教材资料、免费提供就业岗位等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下岗妇女实现再就业。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街道建立
了以腰鼓队、文艺队、宣传队等为主的文艺团体,社区妇女组织依托这些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活跃了社区女性文化生活,又延伸了妇联组织的工作手臂。如今年6月,我街道文通巷社区与结对共建单位联合举办了以“颂党恩、迎党庆、跟党走、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庆祝建党91周年联谊汇演,活动现场共吸引了120余人观看;为纪念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滩头村委会举办了“庆三八”竞赛活动,组织了社区妇女进行了登山、桥牌、麻将等比赛,共同欢庆“三八”妇女节的到来。三是创新方式开展系列家庭文明创建活动。我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相继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全家福”等系列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以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学知识、讲文明、展新风。通过悬挂横幅、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小区进行宣传、发放平安创建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平安家庭”争创宣传活动。
(四)努力拓展妇女扶贫帮困活动。社区妇联时刻关注辖区内老年妇女、贫困单亲家庭、残疾妇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走访慰问贫困妇女儿童、孤寡老人、单亲妈妈、留守儿童,了解社区妇女儿童的实际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切实为妇女群众解难。深入开展“春蕾计划”,筹集社会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子女重返校园。金山社区关爱“空巢老人”的生活,组建票友会、健身腰鼓队、阅览室、琴棋书画室等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
二、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导致我街道各社区妇联组织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我街道处于城乡结合部,除社区外还有村委会。如东瓦窑村委会和书院路社区两个虽为地段相邻的村居,但书院路社区居民大部分为市人民医院及卫生局单位职工,而东瓦窑村委会为农民居多,居民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妇女管理问题突出,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滩头村属于典型的“空巢+留守”社区,子女大多在外地工作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社区妇女基层组织建设难以推进,服务和管理水平急需强化。此外基层社区妇女组织仍以传统的妇女组织为主,缺乏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妇女联谊会等新时期组织形式。
(二)社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街道社区妇代会主任均为兼职,除本职工作外,普遍兼任计生、文化、民政、劳动保障等多项繁琐的工作,工作时间、精力难以集中,且经济待遇偏低,造成社区妇联工作流于形式、被动应付的局面。且社区妇联干部大部分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对妇联工作的职责、任务了解不够,开展妇女工作思路不活、力度不足。
(三)社区妇女工作经费来源难以保障。基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妇联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完全靠上级支持、社会赞助,没有确定的经费来源和保障,致使活动开展困难,再加上社区自治费随事转,上级妇联仅靠工作上的指导难以有力推进社区妇女工作的开展,大大影响了社区妇女工作的日常工作服务质量和活动效果。
(四)社区妇女工作的阵地不多。目前,全街道12个村、社区居委会中还没有做到每个村、社区居委会都有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工作阵地;现有阵地的数量与社区妇女儿童的人口比例和发展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已经
建立社区阵地的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运作不正常等现象;现有社区阵地在建设和管理上参差不齐,不同地区阵地的作用发挥存在很大差异。
三、创新发展社区妇女工作的走向思考
(一)制定具体措施,稳定社区妇女干部队伍。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对妇女工作的认可与重视,把社区妇女事业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社区妇联组织建设纳入社区党组织建设统筹安排,积极争取党建带妇建,重视和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社区妇联在遵守法律和章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帮助社区妇联组织活解决动场地、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社区妇联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同时要向社会广泛宣传社区妇女干部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区妇女干部工作环境,改善社区妇联干部的经济待遇,引入激励和奖惩机制完善社区妇女干部工作机制。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社区妇女能力。针对社区妇女组织中新干部多、年纪轻的多、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及时举办社区妇女干部培训班,通过培训教育、学习交流、实践锻炼,全方位提高社区妇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社区妇女服务。同时,不断补充、壮大社区妇女工作志愿者队伍,将社区热心妇女工作的女强人、女能人吸引到基层妇联队伍中来,指导鼓励她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妇女工作、社区女性群众服务。
(三)加强工作指导,丰富社区妇女工作内容。以社区家庭为主,进一步发展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女性进一步融入 “平安家庭”、“五好十佳”等文明家
庭创建活动,树立女性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妇女工作的影响。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主动开展社会救助和帮困服务、保洁维修、卫生保健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教育和鼓励下岗失业妇女掌握家政服务技能,发挥她们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妇女维权工作要通过法律知识进家庭、进社区等普法宣传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社区女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社区妇女工作品牌。社区妇女工作要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除了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外,一定要有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效应,未来的社区妇女工作需要我们精心培育、发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妇女特点、群众欢迎的社区妇女工作品牌。在社区妇女工作阵地上,可依托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将妇女再就业指导、妇女维权、婴幼儿早教指导等都纳入其中,打出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在社区妇女工作队伍上,打出“妇”字号旗帜,如巾帼书画队、巾帼戏曲队、巾帼腰鼓队等,展示妇女的别样风采。同时在推进品牌创建的同时,各社区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社区风格的一区一品的格局。
信州区水南街道妇联2012年7月20日
第三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
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于构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暴力严重危害婚姻关系
在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散。家庭本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无论是身体暴力、性暴力还是冷暴力都会使家庭失去其应有的属性,使家庭处于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家庭的破裂,据司法调查家庭暴力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60%,而在2.7亿家庭中有30%不同程序的存在着家庭暴力,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暴力预防与制裁已是迫在眉捷的事了。
(二)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叱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的、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心理和生理上必然受到很大伤害,大多患有恐惧、焦虑、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障碍。长大后极可能因心理的不正常而形成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甚至仇视、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已被许多案件实例所证实。
(三)家庭暴力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国家为了预防和制止对公民人身权利及合法利益的侵害而制定了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如《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等等。这些法律对惩治犯罪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大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中未能正确实施这些法律,家庭暴力行为却往往被当作家庭内部矛盾纠纷对待,没有依法处置,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侵害者得不到应有制裁。这是对我国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相悖的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公然的挑衅,也是对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规定的任意践踏和破坏。
(四)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不和谐,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使家庭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为社会增添不安定的因素,甚至会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家庭暴力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遭受暴力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济,不仅仅会影响家庭的安定,更会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会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女性“以暴制暴”案件中的报复行为大多是施暴者未能得到制裁而放任的惯性的施暴,遭受暴力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济被逼无奈在绝望无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
(五)家庭暴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缔造者,而那些基本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障的受害者,又如何能全身心的投入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严重损伤了这部分人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要积极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才能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只有大力倡导和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整洁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能营造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责任心。家庭成员彼此友爱,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融洽相处。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决定着家庭的质量,也决定着社会细胞的健康。要不断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三是要树立科学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员要做到艰苦朴素、勤检持家,爱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水、电、气,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四是要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文明家庭创建的力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有效载体,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带动家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引导家庭成员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活跃文化生活。
五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既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又要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兴家、依法治家。要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家庭和谐的健康发展。
六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八荣八耻”为衡量标准,倡导和谐家庭建设。
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社会就更趋稳定。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搞好和谐家庭的建设对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
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
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
(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
(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
(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关于家庭暴力的救济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形成的,而发生在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侵犯的是法律的严肃性还有对维系家庭的纽带――亲情、爱情、道德进行的践踏,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家庭暴力的救济
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救济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家庭暴力的救济。
(一)自力救济
首先要对广大妇女作好普法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要认识到如容忍了一次就会有更多次的家庭暴力,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在遭受暴力时应及时请求居委会社区及相关机构出面协商解决,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如遇危险不应再以“家丑不可外扬”来约束自己,要大声求救尽可能让领导听到或寻找机会报警,在受伤后要及时救治,要求医生详细、准确、客观地纪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司法鉴定创造条件,最好在第一时间越到派出所,请求他们开出验伤通知书,到指定医院验伤或司法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为今后法律救助保留有利的证据。
其次要对以家庭暴力引发的“以暴制暴”案件给予最大的同情与宽容,要将“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论引入到此类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中,受虐妇女综合症系指妇女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折磨摧残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其暴力行为背后有着长期遭受虐待、暴力侵犯的历史背景,她们之所以不求救、不离婚而选择了杀人,是因为她们已陷入家庭暴力中无法自拔,她们不能摆脱、阻止丈夫的暴力摧残,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帮助她们掐脱暴力,而她们又不愿挨打,又想活下来,所以在极度恐惧与绝望中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我们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必须认识到这种以“以暴制暴”的妇女犯罪案件者,受虐妇女都是有主观恶性都较小,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特点,因此引入“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进行定罪量刑,是符合刑罚的价值理论的,并且此类案件在国内的刑事审判中也有成功的判例。
(二)社会救济
在社会救济上我们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正式社会系统”在解决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所谓“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是指与受虐妇女互动的人际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或宗教团体,该系统是与受暴妇女最贴近的,对其生活也最了解、最有影响力,如果该系统没有发挥好作用,对妇女负面影响往往更大,如妇女在遭受暴力后,给予她只是劝告说和与“和稀泥”,这不仅不能使受暴妇女摆脱丈夫的暴力,反而使她们学会了对家庭暴力的容忍,然而这种常期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这种容忍在不断沉淀中必然产生仇视及重刑事犯罪可以说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如内蒙古女子监狱中关押的“以暴制暴”的杀夫的女人总在2002年12月已由原来的58%上升到60%,如果他们能解脱,她们何致于选择了杀夫,选择了把自己送进监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对家庭暴力救济中的作用。
所谓“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警察、法院、医疗、社会及专业服务机构。中国现阶段家庭暴力救济的现状中存在的症结性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点“观念问题”,绝大数都认为家庭暴力不过是家务纠纷,外人不便于插手,要改变这种观念,以公检法妇联媒体等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首先认识到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到对施暴者的怠于追究就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就会使遭受暴力者不得不采用自力救济,而自力救济的越浅就会导致“以暴制暴”刑事案件的发生,因此各机关必须积极合作共同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健全制度,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救治挥到实处。
(三)司法救济
司法救助是国家救助形式,具有法律强制力,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最终救济方式。我国现行法律救济途径主要表现在《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家庭暴力”的原则性规定:第三十二条将实施家庭暴力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即受害的暴力侵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六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请求损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者给予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样看来,我国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途径主要有:
1.请求离婚。受害者如果能和施暴者达成协议,则依《婚姻法》有关规定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如无法达成协议,则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离婚。
2.提起自诉,要求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的刑事责任无明确规定,但其中可适用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罪名有: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这些规定包括了家庭暴力行为方式的基本范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伤害行为,长期的暴力行为以及长期的精神伤害,拒绝抚养行为和暴力干涉家庭成员的婚姻自由的行为都是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此类构成家庭暴力行为遭受暴力者可依上诉罪名依《刑诉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四、完善司法救济的对策
(一)司法救济的不足
虽然法律替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但现行的司法救济途径还存在许多漏洞和缺失。首先是欠缺防范措施,受害者依上述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但都只是虐待行为发生之后,而且大多是在重复多次被虐待或发生严重的伤害、损害结果之后,法律才赋予受害者救济之权利。除非施虐者死亡或自我省悟,否则无法防范行为的发生,亦不能在轻微虐待事件发生时就予以制止,使家庭悲剧不会发生。第二是执法成效不明显。刑法中的硬性规定以产生严重后果为前题,使司法介入标准较高,而且执法者,常有家务事不易干涉的想法,执法时冷漠和忽视。而民法中及其他法律所规定的一些选择性公民自救款,本身操作性不强,及公民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都使得这些条款难以发挥作用。第三是缺乏整体规范。我国的家庭暴力有关规定散见于民、刑法、婚姻法和其他一些权益保护法中。不仅未针对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而且并无社会服务法规予以配合,这样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与解决模式,其严重性和反复性与日俱增。
(二)完善司法救济的几种对策
通过对上述司法救济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要完善司法救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从侵权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建立夫妻侵权责任,并不是否认夫妻关系存在着较多伙伴关系的特点,否则就不需要那些调整夫妻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了。因此,实施这项制度应周密考虑,区别对待。可以把各种民事责任形式引入,例如对婚姻存续期间承担的民事赔偿判决,受害人要求立即执行的可以执行,受害者只要求加害人改过不需要立即执行的,可把赔偿判决作为附条件的债务,在将来离婚时执行,不离婚就不执行。夫妻离婚应逐步以夫妻侵权制度来取代历来“照顾”的做法。
第二:强化法律责任,除现行法律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行为应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但对于更多的轻微伤害,也要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方面,各地相应出台了一些实用的地方性法规。婚姻法的修改可吸收其部分条款。对于执法人员的责任要明确分工,防止互相推诿,注意各法律文本、条款之间的衔接,填补某些“真空”。明确对家庭暴力的预防、监督机制,以及对受害妇女的法律援助机制。家庭暴力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第三:是构架家庭暴力法 如前所述,我国家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均散见于各类法典、法条中有许多漏洞和缺失,并未提出来及根本防治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和社会实践,因此家庭暴力法应包括:
1.保障性规定。即通过法律条文对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这现在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中已有所表现。
2.惩罚性规定。在该规定中,构架选择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相互协调运用惩罚模式。可选择性惩罚规范,主要针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成年者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不是非常严重的,但有必要加以惩戒的,可由被害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选择惩罚措施,由执法机关加以执行。强制改过惩罚规范,主要针对触犯刑律以家庭成员权益受到侵害时,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处罚。
3.社会服务性规定。如果紧急庇护所、电话服务专线、法律扶助等各项服务,应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并且政府应对其提供经费辅助。在施暴者方面应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如此一来,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机构与社会服务配合的体制,彻底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第四:改革诉讼机制
1.在人民法院开设家事专庭,我国人民法院关于家庭事务的审判多由民事庭进行。由于我国传统家事观念,使法官多采取消极不理的态度。由于家庭暴力的复杂性和多发性,以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法院完全有必要要开设专庭审理,保护弱势人群的权益。
2.改革诉讼制度。在我国现行家庭暴力诉讼中,一般采用自诉形式,使许多不懂法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济,或者受害人缺乏经济实力,无力提起自诉。因此,使应受惩罚者消遥法外。笔者认为,只有公诉机关根据受害人的行为能力与施暴者的侵害程度与情节,强制向法院提起诉讼,与受害人提起自诉两种诉讼相结合,才能确保受害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四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法轮功”转化学习班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
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
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FLG”转化学习班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
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