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
关于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
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
关键词:税收考核;专业化管理;考核指标
论文摘要:面对“收入中心说”给税收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征管质量考核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纳税中报方式陈旧,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则无法在税务管理中得以体现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是税收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符合“WTO”运行规则,具有特色的、严密、规范、高效的税收管理体系,就必须要淡化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管理,强化税收管理质量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税。本文将就如何改进我国税收管理工作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完善税收收入任务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机制
“WTO”运行规则,要求税收注重体现一种“公平”与“中性”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淡化税收收人指标考核,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在确保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时,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运用弹性系数法和税收负担率法,来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2.改变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税收计划数量考核逐步向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转变,把是否依法治税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内容。
3.避免税收任务下达时的层层加码,国家在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时,应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应将其指标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参考性的指导性指标,尽量避免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造成更多的负效应。
二、健全税收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面质量考核
顺应依法治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应制定属于税务机关职权范围内,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考核指标,如:增设“征管档案管理合格率”“执法程序规范率”“执法准确率”,变“税务登记率”为“税务登记准确率”和“未登记处罚率”,改“申报率”考核为“申报准确率”及“未申报处罚率”考核。
2.简化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口径,规范指标台帐。要对各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以体现一致与公平,同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设计统一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明细台帐,便于考核时的人为操作,提高考核刚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记台帐,季度生成指标,年度上级检查的办法。
3.提高各类数据采集与考核指标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考核办法,公平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质量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征管方式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税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税收流失严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管理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探索推行各级征收单位征管数据库的集中,在市(地)范围内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征管数据库,为税务机关异地征收、纳税人异地申报纳税创造条件,从而便于获取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水准和质量。同时,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应加快办税和管税手段、方式的改革进程。即与纳税人、机构进行了三方机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中继线,在有条件的中推行了网上办税并对规模较小、不具备网上办税的企业甚至个体纳税人中推行Ic卡申报、软盘申报和电话语音办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使企业和个体户只要上网、通过磁卡或拨打办税电话便完成申报、缴税、政策咨询、涉税举报等项事宜,开展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办税极大方便,不仅可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而且使申报审核、税款征收、受理咨询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集中征收,极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
四、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建立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务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
科学的征管机制能否正常运行。先进的征管手段能否有效利用,关键要看是否有完善的征管制度作保证。随着税收征管的,征管手段、方式、方法的变化,应按照总局“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总体要求,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运行高效、协调配合的组织体系,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将整个税收管理工作划分为监控管理和税务稽查两大系列,将监控管理工作划分为采集服务、纳税评估和税收监控三个环节,按环节设置岗位,实行有效的环节化管理,即采集服务环节主要办理登记、发票、征收及政策宣传、咨询等项办税服务工作,并为其他环节的征管工作采集各项税源、管理、征收信息,提供基础资料依据;评估分析环节主要负责结合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对采集服务环节提供的各项涉税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进而确定出重点监控对象。
第二篇:高校统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高校统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党委
重视
情况
(25分)
党委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老墨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校、院系两级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党校教学内容。
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法规,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深交广交党外朋友。
党委每年至少2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校统战工作。党委中心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
建立有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并按照要求认真开展联谊交友活动。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在各自分管工作领域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
学校党委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工作要求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各项统战工作制度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组织
保障
情况
(15分)
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或负责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院系、单位分别落实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宣传工作合力。
本科院系应单独设置统战部;专科院系统战部门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必须保持统战部相对独立,落实专职统战干部。
院系党组织书记统战工作得力,设立统战委员。
对学校院系党委领导班子的考核,须有统战部门参加并提出考核意见。
条件
保障
情况
(10分)
学校财务预算中设立足额专项统战工作经费,与统战工作任务量等因素相挂钩并逐年增长。
有专门经费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统战团体开展工作。
统战工作部门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备有存储统战工作资料、信息的专用电脑。
有接待统战对象的场所,有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活动场地。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统战
部门
自身
建设
(10分)
统战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之上,按照统一格式和标准,建立有完整的统战成员信息资料册。
在学校校园网内建立统战工作网页,做到内容丰富、及时更新,面向师生进行统战理论政策、统战活动宣传。统战活动、会议等在学校各类媒体有宣传
积极、主动地向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上报工作做法、经验,在有关通讯、简报、信息上每年至少发表2篇。
统战工作(40分)
支持、指导、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解决实际问题。
在召开党代会、教代会等重大活动时,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坚持民主通报座谈制度,及时向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等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及时通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在研究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决定、涉及面广泛的重要举措、召开重大会议、举办重要活动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书面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积极采纳、及时反馈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统战工作
(40分)
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方面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参加统战系统的重要会议、活动和学习培训。对于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统战工作范围内的重点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必要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应给予时间保障和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并作为业绩考评、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
紧紧围绕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制度。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会议、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推荐、考核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和讨论,帮助统战对象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适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统战团体负责人等外出参观考察,开拓视野,交流经验。
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奖励措施,坚持抓好学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不断提高统战理论研究水平。在省及省以上刊物发表统战理论研究或宣传文章每年不少于1篇。
积极推荐、重点培养党外重点人才,注意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外人士担任学校各级行政、学术、咨询等机构的领导职务,合理配置高校政治资源。学校中层干部中党外干部占10%左右。
加分项目20
凡在全省高校统战活动中如凝心聚力建设、区域交流、挑战案例、同心书画、理论研究、民族宗教知识竞赛等方面成绩优异,按成绩排序给予相应奖励分值。
第三篇:浅谈如何完善基层税收宣传工作
浅谈如何完善基层税收宣传工作
税收宣传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宣传,可以提高全体公民的主动诚信纳税意识,减少偷逃税心理和行为,为依法治税奠定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因此有人称税收宣传工作是“无形的征管”。基层税务所作为最直接面对纳税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应是税收宣传队伍的先头兵,笔者在此就基层税收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其完善措施谈些初浅的认识。
一、当前基层税收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基层税收宣传任务艰巨。对外,宣传国家税收政策,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有赖于基层税务所的宣传工作将之传达下去,使之深入民心。“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需要通过宣传工作来营造,公民的纳税意识才能在这种大势之下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基层税务所必须通过向纳税人做好税法咨询,讲解纳税实务知识,宣传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等基础工作来实现。对内,规范税务机关执政行为,完善税务执法形象。强有力的基层宣传造势是有效增强税干服务意识,提高税干执法水平的有力措施。对内宣传需要立足税务系统、突出税务文化特色、宣传感人的事迹、反映税收工作实际。通过加强对依法治税、税收改革、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等的宣传,不断增强税干依法行政的理念,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
(二)基层税收宣传的复杂性。一是征纳对象形形色色。基层税务所直接接触纳税对象,这个群体相当的复杂,大至企业、小至个体商户、个人。由于纳税对象的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对国家税收政策,纳税理念的理解也不一致,尤其是我国部分地区群众知识层次不高,极大地阻碍了税收知识的传播,因此基层税收宣传在面对复杂的宣传环境的时候,必须冷静思考,理清头绪,“因地制宜,因人说法”,把宣传成效发挥到最大。二是税收政策变化性大。我国税收政策变化多,变动大,有很多税种法律仍停留于暂行条例状态,尤其是专业税收知识部分经常以通知、规定等形式行文,内容变化频繁,不易掌握。这些知识的宣传难度大,要求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税收法规的不断规范,简单的标语式宣传已不能与之相适应,这需要基层宣传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迅速地掌握最新税收政策,迅速地适应最新税收政策的变动,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理解将税收知识传递出去。
二、当前基层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
每年税法宣传月,国家税务总局都是在围绕某个主题确定税收宣传方针,而基层宣传往往按照指导方针,机械地复制,没有冷静分析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去认真思考,使整个宣传流程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过于单调、乏味。
(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形式程式化,没有新意;宣传地点单一,仅限于
税收服务厅、街道;没有拓展,覆盖面较小;宣传主体单一,基层税务所在宣传上往往“单兵作战,各自为阵”,很少与其它部门、其它工作单位,尤其是与新闻媒体单位进行系统地协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在税收宣传上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没有说服力。
(二)宣传内容缺乏深度。当前需要宣传的税收内容量大,但在实际的宣传操作中,大量的税收知识往往被几句简单的宣传标语所代替,造成广大群众只知道税法的存在,却不知道税法的具体内容,不明白的地方始终不明白。一场宣传下来,效果甚微,离提高全民纳税意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三)基层税干的宣传意识薄弱。大多数基层税干对税收宣传的重视远远不及对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视,除税收宣传月之外,很少有人积极主动的介入。事实上,税收宣传并不是短暂的临时性工作,它是一项长期工程,宣传效益不可能在一两天、一两个月的短期之内产生多大的效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需要税务干部在观念上高度重视日常宣传,与税收征管一样,把宣传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把完成宣传任务作为日常工作目标。
(四)宣传措施不落实。每年的税收宣传月和常年的宣传工作都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措施,但是在实施起来,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宣传工作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首问责任制”是一个税干最基本的一个责任,也是税收宣传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很多税干在面对纳税人的询问时,缺乏耐心,仅仅是像“挤牙膏”式的回答问题,这也只是做到了不违反“首问责任制”的规定。但如果落实好这个规定,对纳税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纳税人之间建立比较好的沟通关系,也就做好了下一步宣传工作的基础。
三、完善基层税收宣传的建议
(一)坚持基本经验与注重创新相结合。自1992年以来,税收宣传月活动就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每一年的成果中都积蓄下不少好的经验,也涌现出一批在宣传工作中有卓越表现的单位和个人。那么,新的一年的宣传工作主题和新的工作方法并不是完全撇开过去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正确有效地使用“拿来主义”,对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的经验,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地税系统内部的还是外单位的都可以认真总结,大但继承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那些华而不实、成效不大的做法,则要敢于放弃。
(二)税收宣传月与日常宣传相结合。首先要转变某些税干对税收宣传的错误认识,不要固定地认为税收宣传仅仅是税收宣传月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认为税收宣传是上级部门的事,与基层税务没有多大关系,应该将税收宣传工作贯穿到整个日常税收工作中去,积极主动地将税收宣传渗透到日常税收管理中,特别是对特殊行业的税收管理。一是要把每年国家的税收宣传月与日常宣传工作相结合。基层税务所应围绕税收宣传月所定的全年宣传方针和基调,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制定和调整全年的宣传计划,一步一步地明确宣传对象、内
容、时间、宣传效果等。任务和目标考核要细化到每月每周每日,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税收宣传工作。二是要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加强与纳税人的联系。与纳税人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在日常税收管理中注重对企业决策者税法知识和税收政策的宣传,及时通报税收政策方面的情况,切实解决纳税人在税收政策方面遇到的问题。三是日常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税收占总体税收比重大,对社会的影响大,要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做到管理与服务同行,以提高企业整体纳税意识来取得社会效应,从而推动全社会纳税意识的提高。
(三)主体单位宣传与协作单位宣传相结合。良好的治税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其它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支持。基层税务所应在宣传上加强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改变过去孤立作战的尴尬境地,在自己作“主战”,强化自身的宣传工作质量的同时,与其它部门一起携手搞好宣传工作。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地方政府是基层宣传最有力的协作部门,他能够给基层宣传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能够以政府的名义和优势扩大宣传的影响。基层税务宣传要依靠政府力量,借助政府威信,宣传正反典型纳税事例,表彰和倡导诚信纳税行为,批评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二要加大与新闻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地方报刊、网站的联系,开辟税务宣传阵地,有选择地、适当地向社会公布一些涉税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以及诚信纳税的先进事迹,以冷峻严肃的态度,生动真实的笔触对纳税人进行教育诱导,加大舆论影响。三要加强与工商、公安、检察、金融等部门的联系。与他们一起形成有效的“立体式”的宣传系统,共同为基层宣传工作做出努力。
(四)宣传内容与宣传形式相结合。一要抓住重点进行宣传。重点开展税收征管法及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宣传,针对不同时期的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重点宣传,解决广大纳税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出宣传“盲区”,这种宣传内容主要采取大厅宣传栏,报刊、电视专题,设立咨询点、悬挂标语,发放资料等方式来进行。二要针对不同纳税人,进行不同的宣传。针对大中型企业,可以采取举办税企交流会的形式或者开展涉税知识讲座和培训,向他们讲解税收政策,通过书面或座谈的方式及时告知企业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并对近期内国家政策进行解读,使纳税人在执行税收政策时及时掌握大的经济发展形势。针对个体工商户和普通消费者,则可以在他们来办税大厅进行纳税行为时针对个人不同的情况,由大厅工作人员引导阅读一些税收知识手册和最新政策;在面对一些与纳税人自己息息相关的税种时,由窗口工作人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对税种认识程度,细心地解释他们应该了解的税种知识。三要针对优化整个纳税环境,进行撒网式地全面宣传。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媒体效应进行宣传。在网站上、媒体上及时解答纳税人的提问,更新税收宣传知识,重点发布基础税收知识和最新税收政策;打造新时期廉政文化、税务文化,进一步公开政务,充分说明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一种“诚信纳税无处不在,税政服务就在身边”的新鲜空气。
(五)树立全新宣传理念与提高税干综合素质相结合。基层税收宣传是一项
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必须依靠有一定综合素质的人去组织才能完成。基层税务所应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宣传队伍,深入基层进行专业的宣传。基层税务干部要打破旧有思维,树立全新的宣传理念,高度重视税收宣传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在头脑里形成一套完整的税收宣传思路,在思想上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把宣传工作和税收征管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作用,产生良性效益,使基层税收宣传工作实效得到质的提升。
第四篇:如何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如何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基层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征管基础逐步夯实,依法治税全面推进,征管流程不断优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执法刚性有待加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刚性。二是信息管税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网络的先进性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调查显示,基层有
67%的纳税人和75%的税务人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三是征管流程应进一步优化,征、管、查三大系列衔接和共享机制还需完善,办税流程应根据信息管税的特点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四是征管绩效考核有待改进,进一步解决干得多反而扣分多的现象。五是基层人员素质与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不相适应。
根据目前基层工作实际,提出优化征管体系建设的五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是突出科学管理,提高收入质量。以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挖潜堵漏,坚持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努力提高税收管理质量。从我县情况看,目前新的税收增长点还没有显现出来,税源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工作存在着一些困难。这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坚持抓早、抓实、抓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千方百计组织税收收入。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收入监测、预警和税源变化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税源与税收收入分析监控。要建立健全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有机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推动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收入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性和科学性。
二是推进依法治税,完善考评机制。积极推进税务管理法治化进程,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规范税收执法。建立税收执法案卷定期评查制度,开展案卷讲评活动,相互交流提高。修订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量、质、绩及过错进行科学评价,依托计算机技术,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绩效考核机制,使考核分值更能体现实际工作水平。
三是优化征管流程,征管查有效衔接。在现行征管模式中,征收、管理、稽查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征收是模式运作的目的,管理是模式运作的核心,稽查是模式运作的保障。只有将三个部分内部理顺、彼此衔接、特点突出,才能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应积极探索行业管理新模式,加强征管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业务对接,明确并落实征、管、查各系列岗位在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涉税信息收集、分析、报送的工作职责。
四是实施信息管税,注重效能提升。进一步加强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和两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努力提升信息管税效能。抓好内、外网站建设,发挥税收宣传、信息交流、涉税服务主渠道作用。完善内外部信息交换制度,促进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交换常态化。在推进信息管税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现(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有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基层计算机硬件配置水平不断提升,但应用能力和水平还没有跟上,迫切要求尽快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同时,适应信息管税的要求,最大限度简化办税流程,特别是目前一些双规运行的业务,应尽快取消纸质资料的报送,为纳税人及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减负。
五是强化税务稽查,打击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税务稽查各项工作制度,加大稽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类涉税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稽查案件复查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密切与公安、地税等部门协作,依法查处各类涉税违法案件,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稽查案件的执行力度,对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执法到位,维护公平竞争的税收法治环境。加大新闻媒体曝光力度,打击和震慑不法分子,不断净化税收执法环境。
第五篇: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征求意见稿)
为保持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风控指标体系近5 年来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经研究分析,提出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现行风控指标体系基本情况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指标体系推出5 年来,在管理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防控各项业务风险,夯实证券公司财务基础,保持证券公司业务规模与资本实力相匹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证券行业总体持续稳健运行,有效应对了证券市场近几年的大幅波动,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FSAP 评估小组对此予以高度认可,认为我国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对证券公司各项风险的监管是适当的、审慎的。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基本共识。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中介与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外部环境发生了快速、深刻变化,为保持风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必要关注、跟踪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实施效果,并予以借鉴,适时调整、不断完善。
经研究分析,近期需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根据市场景气度情况,动态调整风控指标,约束公司业务规模过度扩张或急剧萎缩;二是针对融资融券等杠杠性业务的不断拓展,须进一步强化杠杠率监控、加强流动性管理;三是针对行业反映部分指标对业务开展的要求过严、过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二、完善风控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顺周期”问题。危机发生后,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提出建立资本充足监管的“逆周期”调节机制。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增加了“逆周期”资本要求,在固定的8%资本比率基础上,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要求银行额外增加0-2.5%资本,以应对信贷急剧扩张等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保护银行体系免受冲击。
我会对证券行业的“顺周期”现象十分重视。综合治理结束后,在财务、风控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初步安排,如要求证券公司充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充分提取各项准备金,可供分配利润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部分不得用于向股东进行现金分配,要求证券公司审慎分配利润,多留积累,以丰补歉。这些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机制,没有明确相应的决策程序、量化指标及操作安排。经认真研究,我们初步考虑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逆周期”调节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建议由自律组织联席会议(沪深交易所、中登公司、保护基金公司、证券业协会、证金公司)每季召开一次会议,主要根据相关量化指标变化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市场景气度情况。如三分之二以上参会专家投票认为市场已经处于过度活跃或持续低迷时,则提出进行“逆周期” 调节的建议。监管部门根据自律组织建议,在履行内部程序后,公告调整后的有关风控指标要求。
二是构建测量市场景气度的量化指标。从各国监管经验看,很难用单一量化指标对市场景气度进行测度,一组相对综合、便于监测、可交叉比对的量化指标效果更好。经对历史数据实证统计分析,以下四个层面指标与市场“过冷”、“过热”、“正常”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指标一段期限内(如3 个月)的变化来判断市场景气度:
1)绝对水平指标。市场换手率、新开账户数量、沪深300指数公司平均市盈率、融资融券规模等;
2)相对水平指标。沪深300 指数市盈率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对比关系,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可以用同业拆借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进行测算;
3)趋势指标。市场主要指数移动平均线的变化趋势等; 4)宏观经济指标。GDP 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等。三是明确动态调整的操作方式。根据市场景气度变化情况,作出“逆周期”调节决定后,动态调整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向市场释放“逆周期”调整信号。为保持净资本的严肃性、可比性,不调整净资本的扣减比例。在市场过度活跃时,适当提高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引导公司审慎控制业务规模;在市场持续低迷时,适当降低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引导行业适度扩大业务规模。
(二)完善净资本的结构和层次
目前,证券公司净资本主要由净资产和次级债务等构成,其中净资产中有部分属于公允价值变动等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次级债务、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与股本相比,在危机时吸收公司损失能力相对较低。为夯实行业净资本,有必要借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本的性质,将净资本区分为核心净资本和附属净资本两个层次,并明确附属净资本的比例上限。
核心净资本由吸收损失能力较强的普通股资本构成,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不含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交易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不含未实现收益形成的利润)。基本计算公式为:
核心净资本=净资产-未实现收益形成的权益-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按规定比例的扣减额。其测算原理与现行净资本计算规则基本一致,但不包括次级债务形成的净资本。
附属净资本则是核心净资本的补充,将具有一定资本属性的项目,按一定比例计入附属净资本。基本计算公式为:
附属净资本=未实现收益形成的权益*50%+长期股权投资*50%+房地产投资*50%+次级债务*规定比例。此次调整借鉴银行业做法,将房地产(指证券公司自用房地产)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按一定比例计入附属净资本,有利于解决行业普遍反映的将长期投资排除在净资本计算外,不利于行业集团化经营等问题。同时,核心净资本与现有净资本的计算内涵和口径基本一致,保持了可比性。
(三)优化杠杠率、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表明加强杠杠率(雷曼破产时杠杠率高达31 倍)、流动性风险监管(贝尔斯登被收购时,资金已不能应付第2 天的清算交收)的重要性。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组织建议增强金融机构杠杠率约束,并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核心内容:
一是引入新的杠杠率指标,即一级资本与资产总额(含表外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要求不低于3%,以约束金融机构负债规模(我国银监会拟提高到4%)。
二是建立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即压力情景下公司无变现障碍的流动性资产与其未来30 天的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比率,该指标要求不低于100%,以确保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持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未来一个月资金需求。
三是建立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即压力情景下公司可用的具有稳定来源的资金与其未来一年内持续经营所需资金的比例,该指标要求不低于100%,以确保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其持续经营1 年以上。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杠杠率指标有净资本比负债、净资产比负债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未将表外业务、担保等隐性负债考虑进去,不适应未来行业开展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风险控制需要。同时,现有净资产比负债不得低于20%要求又过于严格(杠杠率仅为5 倍),若融资融券等全额担保的负债业务推广后,该要求将不合理地限制行业新业务发展规模。经研究,我们初步考虑:
一是补充新的杠杠率指标。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做法,引入核心净资本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含表外资产,如股指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作为杠杠率Ⅰ指标,要求不得低于5%,高于我国银行业4%要求;同时,将现有的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作为杠杠率Ⅱ指标,并从现有的20%降低到10%,财务杠杠率从5 倍提高到10 倍,以适应未来负债业务的发展。
此外,拟取消净资本比净资产指标。考虑到净资本比净资产指标(要求不低于40%)仅反映公司净资产中高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其比例的高低未能反映公司风险与净资本的对应关系,也不反映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不利于提高行业资本使用效率,在考虑了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下文所述)的情况下,建议予以取消(该指标的局限:如某公司有10 亿元净资产,进行了较多的前期战略投入,净资本为3 亿元,即使只开展规模有限的低风险业务,但其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为30%,仍不符合规定)。
二是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即压力情景下无变现障碍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 天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比例,要求不得低于120%,高于我国银行业100%比例要求,以充分覆盖证券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三是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即压力情景下可用的具有稳定来源的资金与未来一年内持续经营所需资金的比例。考虑到证券市场波动性较大,存在“牛”短“熊”长特征,拟要求该指标不得低于200%,高于我国银行业100%比例要求,确保行业可以抵御持续2 年以上的熊市。
经初步测算,上述三项指标全行业目前均达标。此外,为便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监管的比较,拟将现有的净资本与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比例,定义为风险覆盖率指标,要求不得低于100%,防范公司各项业务风险并控制业务规模。
(四)降低部分业务和优质公司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 经过综合治理,全行业合规经营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内部控制水平均有很大提升,行业呼吁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部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基准计算比例,进一步鼓励行业创新发展。同时,2008 年以来,不同类别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对推动优质证券公司做优做强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进一步发挥分类监管在引导公司规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行业建议适当降低优质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经研究,我们初步考虑: 一是降低经纪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涉及两方面内容:1)考虑到行业已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经纪业务风险大为降低,将存量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的计算比例从3%降低到2%;2)考虑到非现场交易营业部有关技术要求较低,维稳等风险相对较小,拟将非现场交易营业部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从500 万元降低到200 万元。
二是降低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为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将专项、集合、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从8%、5%、5%降低到4%、3%、2%;同时考虑到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客户一般为高端客户(资产在100 万以上),其承受风险能力较高,行为相对理性,拟参照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按2%比例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三是降低连续3 年为A 类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按照基准比例的0.4 倍计算风险资本准备。目前,A、B、C、D 类公司按照基准比例的0.6 倍、0.8 倍、1 倍、2 倍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可投资的金融产品更加复杂多样,现有的净资本计算表已不能涵盖全部产品,而且部分金融产品风险特征已发生较大变化,拟根据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对净资本的计算规则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