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收押犯的特点与教育改造对策重点
新收押犯的特点与教育改造对策 韩力农
【学科分类】监狱学 【写作年份】1999年
【正文】
为了摸清监内押犯的情况,从服刑罪犯新人监的源头抓起,正确地执行刑罚、有效地改造罪犯、保证刑罚目的的实现,江苏省江宁监狱以《新收押犯的特点与改造对策》为研究课题,着重从新犯构成、改造态度上进行调研,并据此制定出较为科学的管教策略。
一、构成特点
1999年1—10月份,该监收押南京市、区人民法院判处的10年以下有期徒刑罪犯:361人,其构成特征是:
l、从原判罪名上分析:(1)罪名类型多样,新收押犯被认定的罪名有53个,其中有37人是数罪并罚;(2)犯罪动因集中,因盗窃、抢劫、诈骗和其他经济犯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占66.76%,仅盗窃罪就占44.5%;(3)涉毒犯罪逐渐增多,已占全部新收罪犯的13.85%,其中90%是贩卖毒品犯;(4)数罪并罚集中在涉毒、抢劫、盗窃犯罪中,其中涉毒犯数罪并罚的占34%、抢劫犯占13.04%、盗窃犯占3.73%。由此可知,当前的刑事犯罪形式多样、目标集中.这种为“金钱”、“享乐”所驱使的犯罪思想必然带进狱内,成为罪犯态度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
2、从年龄段上分析,18 25岁的占35.18%;26—35岁的占44.87%;36岁以上的占19.950k,青少年犯罪成为当前刑事犯罪的主体。如果把罪犯的年龄与所认定的罪名联系起来分析比较,可以发现,18—25岁这个年龄段的罪犯,主要犯有盗窃(48.03%)、抢劫(27.56%)、强奸(12.6%)、暴力(4.72%)等罪行;而36岁以上的罪犯,其罪名排列顺序为盗窃(3l.94%)、涉毒(22.22%)、诈骗(12.5%)、其他经济犯罪(8.3%)。青少年犯罪的日益增多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盲动、突发、残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从文化程度上分析,文盲占4.71%、小学占23.55%、初中占56.23%、中技占2.22%、高中占9.14%、大专和大学占4.15%。说明文化素质低下者居多,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判别是非的能力、思维综合控制能力则比较差,对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也会形成排斥。
4、从各种处罚执行次数上分析,除本次犯罪外,曾经受到刑事处罚的占13.85%,从“二进宫”到“五进宫”都有。多次受到刑罚处罚的人员其构成特点是无业人员(72%)、农民(26%)占绝大多数;其罪名特点是涉毒(40%)、盗窃(38%)犯罪占大多数,且361名新犯中受过行政处罚的占35 73%,这些罪犯思想道德索质差、恶习深、欺诈性强,同时也十分熟悉监所的改造环境,反改造经验非常丰富,容易形成新的牢头狱霸和反改造尖子。
5、从地域上分析,出现“三高”,即城市罪犯、外省籍罪犯、少数民族罪犯比例高。首先是,城市罪犯中多次受到刑事和行政处罚的,已占多进宫的70.54%和城市罪犯的51.12%,可见其顽固性、劣根性、抗改性、难改造性都比较大。其次是,罪犯中外省籍流窜作案犯罪分子占全部新犯的28.53%,涉及到13个省份之多,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犯罪关系不清,经历复杂,长期无通讯,潜在危险性大。第三是,少数民族的罪犯多,涉及到11个兄弟民族,占新犯的2.49%.这对监狱执行刑罚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6、从捕前职业上分析.不仅有工人(11.08%)、农民(44.6%)、个体劳动者、职员、无业人员(35.46%)和学生,还有担任企业负责人的厂长、经理以及国家工作人员,表现出捕前身份的多样性和经济地位悬殊的差别性。要求监狱在改造他们的过程中,不能“大锅煮”、“一刀切”,而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改造态度
态度是服刑罪犯对待判决、服刑、改造、教育等客体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对罪犯的改造具有指导和动力作用。为了较为准确地了解罪犯入监以后即已产生和形成的态度体验,我们设计了无记名自评量表、他评量表,让罪犯进行自我评定,并由中队干警对罪犯自评情况逐一考核,进行评定判断。具体情况如下:
1、在认罪服判方面,有90%的罪犯表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行,85 87%的罪犯给自己的认罪态度打上了“好”和“较好”的评定,干警认为罪犯自我评定的正确率为了5%;但也有10.25%,的罪犯未做明确回答,3 32%的罪犯觉得自己“可判可不判”或“没有罪”。
2、在遵纪服管方面,89 2%的罪犯自我评定为“较好”,干警评价罪犯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90.3%。这是因为罪犯在服刑初期,慑于国家刑事法律制度和监狱的高墙电网、严密的监规纪律,一旦他们适应了这个“陌生”的环境,当中的一些人就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自身的劣迹而违规违法,抗拒改造。也不排除少数罪犯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两面派”做法。
3、在学习劳动方面,有92.52%,的罪犯认为“劳动改造很有必要”,88.92%的罪犯认为自己“做的还可以”,只有2.5%的罪犯认为“劳动太苦了”和“劳动改造毫无意义。”有90.8%的人觉得“应当把刑期当成学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罪犯抱着“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态度,他们学习被动应付,收效甚微。这说明绝大多数罪犯还是愿意学一点东西,充实自己,愿意通过劳动改造努力表现,多挣奖分,为今后减刑、假释创造条件;但也有少数罪犯不求上进,不想学习,怕苦怕累,应多下功夫,多加引导,充分发挥这两大手段的改造作用。
4、在适应环境方面,92.24%的罪犯觉得“监狱里的生活还过得去”,感到文化娱乐和伙食较好,只有5 8%的罪犯认为“生活太艰苦”。有87.53%的罪犯认为“自己和大家相处得很好”,只有8.3l%的罪犯认为“监狱里的人很难相处”。
以上情况说明.绝大多数新犯是能够适应环境。处好人际关系,安心改造的。但有两点应引起我们重视:一是当他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我们在改善犯人生活的同时,一点也不能忽视监区文化建设。一是要清醒地看到和有效地防止罪犯中监督意识淡化,和平改造气氛的出现。
5、在对亲人的态度方面,76.92%的罪犯有一种对家庭的内疚、赎罪感,16.24%的罪犯觉得自己做的“不好”、“不够”;89.75%,的罪犯觉得“服刑以后,对家庭考虑的比较多”;也有7.98%的罪犯认为“既然服刑了,就烦不了家庭”。说明大多数罪犯对家庭、亲人有一种依附感和家庭、亲人对罪犯改造的作用。
6、在对前途出路的认识方面,有90.86%的罪犯觉得“未来是美好的,自己应该充满自信心”。有92.8%的罪犯认为“既然服刑了.就应该好好表现争取减刑”;9.14%的罪犯对前途不抱有信心,感到失望,认为“今后也不会有出路的”。更有极少数罪犯认为“在世一天,快活一天”,“有钱,就有前途”。可见,新收罪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明显地有差异,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同时要加强对罪犯的本质改造,把“想方设法多挣奖分”引导到转变思想、矫正恶习上来。
三、改造对策
监狱的职能,一是正确地执行刑罚处罚.保证刑事判决在监狱内有效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二是开展教育改造,按照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的标准,重新塑造罪犯的人格,实现行刑的最终目的。因此,执行刑罚、改造罪犯,就要按照行刑最终目的的要求,对罪犯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改造。
l、抓住罪犯思想转变这个根本。改造罪犯,是为了实现罪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为此,要以改造罪犯思想,转变罪犯态度为核心。(1)突出思想改造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罪犯法制观念.促使认罪服法;深化罪责意识教育,引导罪犯主动清算“危害性”,增强服刑意识,促使本质改造;开展理想、信念、前途、政策教育,转变罪犯腐朽、不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重新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新人。(2)把改造罪犯的思想当成重要的课题来攻关,尤其要搞好个别教育,在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干警是改造罪犯的主体.要通过开展个别教育攻坚年、个别教育活动月、评比优秀个别教育能手、标兵等活动,充分调动干警积极性、主动性,使全监干警都来重视个别教育、认真开展个别教育,通过个别教育的手段使大多数罪犯的思想都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追求良好的行刑效应。行刑效应,就是通过惩罚与改造所能达到的效果。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政策,一是要保证行刑的公正性,通过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两公开,一监督”等保证监狱行刑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在全社会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准确无误地执行;二是要增强行刑的针对性,重点解决中、短刑期罪犯,特别是3年以下短刑犯“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刑满照样释放”的惯例。对于3年以下的短刑犯,要根据行刑目的和要求,结合罪犯的现实表现、执行期限,可以实行以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宽大政策以及加刑等法律手段,对服刑期限适当进行调整变更,这样有利于调动罪犯服刑改造,立功受奖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无视法律、屡犯监规的罪犯,也能形成一种威慑;三是要体现行刑的层次性,认真抓好罪犯的计分考核、等级评定与累进处遇。不同积分、不同等级的罪犯在减刑,假释,奖金分配,特优会见,离监探亲等方面均应有不同等的处遇,认真执行这些处遇,对罪犯实行区别对待,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与人道主义精神.使刑罚执行更加科学、完善。
3、从严管理,保证监狱功能系统有效运行,使罪犯受到应有惩罚。首先,重视硬件投入,确保监管安全。监狱布局、围墙、电网等警戒设施要严格按照《监管改造环境规范》的标准设计,该投入的要投入,该添设的要添设,不合要求的坚决推倒重做.保证各项监管、防范、控制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决不允许因监管设施不牢靠而使罪犯逃避应有的惩罚。其次,落实制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干警双人带班、值班的制度,切实履行干警“七亲自、八到现场”和工间点名、及时讲评的职责。重危分子不安排加班,服刑罪犯不允许到围墙外劳作。在严格、依法、文明管理的基础上,认真督促罪犯履行《罪犯改造行为规范》。不断地开展狱内专项斗争,剥以身试法、无视监规纪律的顽危犯进行批判教育,实行单独监禁;己构成重新犯罪的,要按“破坏监管秩序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后,加强狱内侦察和预案处置。要加强“耳目”建设,利用隐蔽力量摸清罪犯的思想动向,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防范;要加强对预案处理力量的投入、配置,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发生狱内案件,能够迅速、有效地予以控制。
4、加强人监教育的力量,开展新犯甄别工作。入监教育是罪犯接受刑罚惩罚、接受教育改造的开始。它是罪犯认识自我、了解监狱性质、稳定改造情绪、扭转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转变犯罪思想的基础,因而十分重要。要加强入监队干警力量的配置,选拔一些通法律、善教育、懂心理的中青年干警到人监队从事管理与教育工作。要突出教育重点,保证时间落实。入监教育的重点是使新人监罪犯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劳动和教育改造。对经过人监教育的罪犯要严格考核。一次考核不及格的。可留队继续接受教育;二次考核不及格的,送严教组进行强化教育,确保每名新人监罪犯在人监教育以后,顺利过好认罪服法关、劳动改造关和遵守监规关。同时,在入监教育中,要积极开展新犯甄别工作。一是向罪犯户籍地政府、公安机关发函,了解罪犯真实情况,摸清底数,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配合,开展社会帮救;二是进行心理测试,掌握罪犯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服刑初期的心理状态,以便在今后的教育与管理中可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三是对罪犯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为分管、分押、分类教育提供依据;四是建立罪犯档案,保证罪犯个人档案的完整性、连续性、规范性,以便全面地总结对新犯进行教育、甄别工作的经验,深入、科学地分析、研究罪犯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特性,以强化改造手段,取得工作主动权。
【注释】
作者单位:南京市大连山劳教所
第二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内容提要:后进生是“后进生”个人之痛,是后进生家庭之痛,是教师之痛,更是社会之痛。它是教育实践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对待后进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本文从后进生的定义入手,分析后进生的类型和特点,形成原因,着重介绍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特点,原因,对策 正文: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大家关切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衡量班级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更是后进生家庭的全部。差生作为不可回避的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形式及教育思想下,更有加强研究的实际意义。鉴此,本文拟就转化差生的策略问题,略谈本人之拙见。
一、什么样的学生是后进生
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
在过去,一般把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但是有改造使之进步的希望,现在称之为后进生。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专指由智力等内在因素造成的学生,也包括行为习惯不好,和学习成绩差。
按照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后进生”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一般说来,后进生往往表现为:纪律观念淡薄,文化素养较低,知识基础较差,理解力低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信心,兴趣不浓等。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不会学或不愿学,虽然有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二、后进生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后进生中品行、学习成绩、智力等因素,一般分为七种类型: 1.行为习惯、成绩好,但智力较低型后进生。
思想进步、学习踏实认真、自尊心强。但是他们往往显得迟钝,认识问题呆板,不够灵活,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他们优秀的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而不是靠聪明才智。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就越来越吃力。
2.行为习惯、智力好,但成绩不好型后进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把学习视为负担,而对班级工作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并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所致。
3.智力、成绩好,但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头脑聪明,反应迅速,学习成绩好,并能善于沟通。能说善道,在一部分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然而这类后进生常表现出对集体的不满情绪,有对抗教师权威的心理。
4.行为习惯好,但智力较低,成绩不好型后进生。
反应迟钝,学习成绩后进。有较强的自卑感,但他们都是品行端正、忠实肯干的学生。
5.成绩好,但智力较低,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
一天到晚埋头读书,对学习抓的很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对其他一切事则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组织观念,学习目标狭窄,缺少系统性、长远计划性,把分数看得过重,爱嫉妒他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不善交际,个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别人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
6.智力好,但成绩、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
机敏灵活,潜力很大。但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得过且过,把学习视为一种精神负担,为完成任务而整日混。他们往往是一些“有聪明智慧不往正道上用的‘歪才’学生”。
7.行为习惯、成绩不好,且智力较低型后进生。
学习成绩低劣,兴趣不稳定,不通情理,行为乖张,智力滞后。
三、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1.自身的原因。
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是后进生产生的外在诱因。内因是: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吃苦的精神,还有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学习动机不稳定,常被其它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当然,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果”,它们在继续使后进生向更差的方向发展。
总之,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失败的产物,是家长失望的结果,是社会失落的开始,是学生自身失志的表现。
2.家庭对后进生形成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抱负、教育方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
后进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经常侵占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父母熏陶,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顶不错,但也每况愈下,沦为后进生。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给孩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娇惯,对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习却关心甚少,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财大气粗,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而错过教育时机。有的家长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但他们不懂教育,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子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应有的效益,反而使父子之间的行为关系逐渐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畏缩、逃跑、撒谎诸事随之出现,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学好呢?
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心灵会受到极大创伤,加上有的离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教育抚养的责任,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影响。
另外,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示范、默许、鼓励和纵容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造成“差”的原因。
3.学校对后进生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①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中学和能上大学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从而造成校风日下,为后进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有时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由于批评不当,学生与老师争吵,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对于后进生不敢管教,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睁只眼闭只眼,撒手不管;有的甚至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对后进生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喜欢训人、整人、或用行政处罚,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不能使他们转化为好学生,相反,后进生反而越来越多。
③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他们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动接近青少年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进步,而是用生硬简单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有的在教学上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造成许多人不能接受讲课内容。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造成有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当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需要产生矛盾,特别是师生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之后,后进生就会大量涌现。
④“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后进生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突出地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死啃书本,抛弃了一切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许多学校把较好教师放在重点班,对重点学生重点辅导,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弃之不管。
⑤评价的失误。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过程结果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过程就是评价。当今的教育评价具有发展和分等的双重功能,以促进和帮助学生发展为目的。具体地说,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否定他们,而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后进生”也是如此,如果他们总是不成功,总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希望。而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却把评价主要用于为升学服务,利用评价的分等功能,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从而对“后进生”施加压力,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的情绪低落,从而派生出种种“后进生”的悲剧。
4.社会的原因。
目前社会环境整体是好的,但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是很多的,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倾刻就会化为乌有。
①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非法出版物(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充斥市场,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看了那些带颜色、带刀枪、带棍棒的书刊录像,往往都要想法试一试,一试就会坠入泥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赌博之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社区文化的影响。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四、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1.重视后进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后进生进行自我创造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爱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使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目的。引导后进生自我教育,主要是要讲清道理,并交给方法;即指导他们学着处理一些事情(包括心理的自我调节),教其如何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需要、情感。例如,教会后进生勇于并善于如何进行自我剖析,如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可以是自我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2.家庭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①家长的社交要注意分寸,什么人该往家里带,什么人不该带到家里来;娱乐要有度,喝酒、赌博、上休闲场所都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
②有些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更要注意孩子在不在身边。③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关心孩子的学习,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
(2)家长的理智对后进生非常重要。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为人父母的最好不要离异,离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在教育孩子是要注意方法,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打骂是不可取的,放下威严,多和孩子交心,是孩子希望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舍得花时间,多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也不要推卸责任,把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希望于老师;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总之,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学校对策。
(1)在学校中,教师要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主力军
1、在学校中,教师要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主力军
学校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老师是主角。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德育水平至关重要。
①老师对后进生要比对优等生付出更多的偏爱
偏爱,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相信这些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是可以转变好的。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点,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不会奏效的。教师要从关爱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者风范感染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待后进生更要加大投入情感的浓度,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关爱、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感受到温暖。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能只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更要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中;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后进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夸奖、鼓励;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
②教师要想方设法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后进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能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受到尊重和爱抚、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教师在运用赏识手段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首先要用积极爱护的心态对待他们,用赞赏的眼光去认识他们,才能发现和挖掘到学生身上大大小小值得赏识的“闪光点”。无论事情大小,如一次作业得到表扬,改正一次小错受到鼓励,一次劳动被夸奖,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受到称赞等,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增强达到成就的意识需要。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更值得随时留心他们的长处,一旦发现他们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就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大加表扬,使其他后进生也产生自己该学习好的趋从心理,这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本着对后进生前途负责的态度,防止他们只重视老师肯定的方面,而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危害,产生错误再现,老师在表扬后,对其不足方面用“假如×××同学,能在×××方面努力,就会成为更了不起的同学”之类的话去提醒他们,要求其扬长避短,乘势而上,会使他们乐意接受老师指出的不足而加倍努力改正,不断进步。
③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要有耐心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所以教师要耐心教导学生,直到开花结果。
④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方式不能简单机械、方法粗暴
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后进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2)学校在制度的制定、评价体系上要注意考虑到后进生的转化 ①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后进生转化制度
在学校工作中要专门制定一系列的后进生转化制度,比如说补差制度、后进生的定时家访制度、定时召开座谈会制度以及建立后进生转化记录袋、将转化后进生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等等。切实将转化后进生工作落到实处。
②学校针对不同后进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大都以成绩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
后进生往往是成绩差,现在的评价体系正好抓住了后进生的寸之所短,所以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重视对学生全面的考核,以激励学生为主,让所有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闪光点。
其次,同学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组织优秀学生和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这样可以对后进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社会对策。
(1)国家要加快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小贫富差距;坚决打击和清理不良社会现象,消除一切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比如:读书为钱、为权等;消除不健康的传媒,现在对孩子不良影响最大的是网吧,据我了解,身边就有不少青少年为此辍学;在农村不少地区有比较严重的封建迷信与赌博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文明农村的社会风气。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国家要严格治理市场经济中的不健康因素,打击不健康的娱乐项目、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娱乐电视要积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大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加强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
这样才不会让各级各类中小学被高考指挥棒牵着鼻子走,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最大化的减少后进生的形成。各级地方政府也要花大力气去检查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情况,别把眼睛只盯着升学率,别让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校园里成为空谈
5.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配合,是取得转变工作的关键。教师应成为后进生的知心朋友,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必要时可请学校领导、家长和公安部门的同志一起进行严肃的谈话,提出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悬崖勒马。有时还可以一起交流情况,反映问题,制定措施,为后进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转变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1)变学校单向联系为双向交流
在长期的家校联系上,只有教师家访制度,而没有家长校访的习惯,家长往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上门“告状”的居多。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①实行“三互”,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
从互访来看,学校有固定的家访日、家长校访接待日,逐步建立家校互访制度。尽量做到既要求教师走访家长,又倡导家长走访教师;既有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又有家长应邀的座谈会;既有口头交流,又有书面联络。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如节日庆祝活动,团队会,运动会等等。通过互访,教师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而且可以掌握他们在家庭这个“小世界”中所处的角色地位;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学生群体中的位置和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这样,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看法逐步趋于一致,为形成教育合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互励来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同时对家长成功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学校和家长互相支持,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
从互谅来看,由于家校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增进了互相理解,使家长们体会到教师工作之甘苦,主动配合教育。这样,教师、家长互相信赖、体谅,使学校和家庭配合更加默契。
②校平面结合为立体施教
家校结合,重要的要家校统一,即力求达到教育方法、内容上的协调配合,共同施教。具体说来应当做到:
A.开展“学生过错心理诊断”。后进生极易犯各种的错误,如何正确地分析其过错的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这应当和家长取得配合。具体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由学生填写学生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长、教师共同填写学生过错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实;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B.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实行家校联合施教。尽力做到评价标准精确化、评价方法简要化、评价术语通俗化,建立起一个适合学校、家庭共同鉴定学生品德的评价标准。每学期由家长和教师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全面评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共同的尺度,从而产生教育“合力”的基础条件。
C.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具有的实践教育优势,将家校综合施教交汇于“行为训练”中。教师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让家长把“练习”的结果向老师作出汇报。如热爱劳动、爱护粮食、尊敬长辈等等教育,都可以化为“行为训练”的内容。
(2要适当选用家访的形式
①串门式家访。教师利用散步或走亲访友的机会顺便串一下后进生的家门,与家长作礼节性的交谈,顺便谈一下后进生的情况,有利于增进师长、师生之间的感情。这种家访的明显好处是显得自然,节省时间和精力,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亲切,没有紧张感。
②祝贺式家访。当后进生取得大的进步或受奖后,教师抓时机,前往家中向其父母报喜,以示祝贺,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鼓舞,感到高兴。在良好的气氛中,教师借机勉励后进生更上一层楼,或适当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成效将会大不一样。
③援助性家访。给家庭困难的后进生送去师生们捐的钱物,帮助其找一二条摆脱困境的途径,把人间的真情实意无私地奉给后进生及其家庭;给精神上受到打击的后进生送去一份安慰,送去一份爱„„这些,都会化作一份巨大动力,鼓舞后进生克服困难,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④探望式家访。有后进生染上了疾病,教师毋忘去探望,把保尔、张海迪等榜样推荐给他们,这样会激起他们同病魔斗争的勇气,同时,也会感化家长今后全力配合班主任做好转化工作。
总之,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 “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优等生”还要可爱一些,他们也渴望享受生命并追求成功,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了解,真诚的帮助,教育,给他们以深情的关注,贴心的爱抚,有趣的引导,不倦的教诲,“后进生”也会放出光彩来。让我们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后进生”;用“细心”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耐心”去迎接反复的挑战。总之,后进生转化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需要用“心”的工程。“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如果社会各种有益的力量一起齐抓共管,后进生一定能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范才生、钟志贤.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5-6.[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胡厚福主编《德育原理》 辽宁大学出版社 [4]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 [J] 班主任杂志社,知识出版社,2004-7,7-10.[5]陈永胜 小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7-12.[6]钟启泉 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5-16.[7]后进生七种类型的特点及教育策略[J]
第三篇:幼小衔接教育的特点与对策
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而幼小衔接早己引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孩子能否适应未来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主要受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众多幼儿初入小学时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眼不足、体质下降、课堂违规、成绩不理想等。这些不适应说明这些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上,存在诸多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
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来说,应当认真依据《纲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及对策
在幼儿园,整体环境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而且活动区域较多,游戏材料等也很丰富。而到了小学,整体环境相对单调,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较狭小,主要以操场为主。
为此,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从大班第一学期开始,就要组织幼儿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开展与小学相关的常规训练,如可让大班幼儿每天背书包上书,书包内装上学习用具,教师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学习用具,帮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二、作息时间的差异及对策
幼儿园
小学 幼儿 教师 从作息时间来看,幼儿园尽管规定了每天的上学时间,但并没有严格规定不能晚于既定的入园时间,而小学有严格的上学时间,不能迟到早退。从上课时间来看,幼儿园每节课35分钟左右,每天最多2-3节正式上课的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为手工、游戏等活动时间,而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且每天至少有5-6节课。因此,进入小学后,幼儿的学习时间至少增加了一倍,而且休息和活动的时间也大为减少。
为此,幼儿园在幼儿进入大班之后,应当适当调整作息制度与课程表,与小学接近。可以考虑设立幼小衔接的专用教室,改变课桌摆放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促进幼儿在入学的前作好心理准备。
三、教师关系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一个班往往配有两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的课堂学习和活动游戏等,保育员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餐饮、睡眠安排等。而到了小学,一是没有保育员,二是教师主要以学科的教学为主,当然每个班也会配备一名主科的老师作为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项工作。
为此,幼儿园可在大班时,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提前适应到了小学阶段后所面临的环境和角色转变。
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每天的学习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主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到了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来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而且也开始了学科的学习,其难度远大于幼儿园的内容,且趣味性会大为下降。
为此,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应适当增加教学活动中智力游戏的比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或让幼儿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或让幼儿动口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评一评,或让幼儿动脑记一记,想一想等形式参与活动。
五、家长对孩子预期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家长大多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对于孩子在学科上的学习几乎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到了小学,众多家长要求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要名列前茅,逐渐会减少孩子的游了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急于求成,不管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真实想法,最终可能导致孩子惧学或厌学。
为此,幼儿园的老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层次性,使教育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同时,家长可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游戏化的拼音、识字的学习机会,当然要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家庭教育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家长往往对于孩子的适性教育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育,而更多的是依赖幼儿园的教育,而幼儿园的教育往往只能承担学校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角色很难完成。而到了小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偏重的是学科方面的培养,学校的教师也是如此,然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因此被进一步削弱甚至忽视。
为此,幼儿园应该从小班开始,就制定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发掘孩子的特点,进行及时的适性教育。家长在教育中的失误,会对衔接产生不良影响。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帮助和正确指导加以解决,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个别家访、办学校通讯、成立委员会、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总之,在幼儿园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通过各类游戏以及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穿插一定的学科知识,通过各类活动,加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在注重培养幼儿听说能力的同时,注重个性、情感以及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生理、理两方面入手,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1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学生。前者受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非常消极;后者千里迢迢来学习,对求学后的就业状况较为积极。两者的思想冲突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能够让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前途迷茫的思想状态。当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二是沉迷网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流方面的困扰;三是自暴自弃,感觉前途迷茫。
2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2.1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矫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减少孤僻不合群学生的数量,减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而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关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思政教育课堂为载体,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减弱当下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适应毕业后社会职场合作。第二,高职辅导员对所辖班组的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对班级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进行各个维度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对“自我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求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让当代高职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在。第三,让网络游戏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伴随其成长,戒掉网游的可能性很小,巧妙利用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以让学生践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探索中的方法。定期组织CS比赛,将团队合作的成果进行排榜,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发扬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非常多,只有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适度运用团队合作的游戏进行比赛以有效让学生感知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思维从以个人为中心的轨道上逐渐调整到适应集体生活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地减缓高职学生过度自我的思想趋势。
2.2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
沟通和理解从交流开始,有效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运用同一种语言。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盛行的电子环境下,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多应用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当代高职学生对于纸媒的关注较少,无论读书还是写作,甚至团队活动的沟通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浸入到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够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有效碰撞。关于应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校内网络平台,每位在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每位在籍的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在校园内全面覆盖免费WIFI,学校和班组的各项活动和通知,都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通知,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养成运用网络进行沟通的习惯。在这个活动的执行的过程中潜在的两个问题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生疏和部分贫困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学校要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技术进行培训,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助,从而解决教师互联网技术不熟练和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现状。第二,建立学校自己的贴吧、BBS论坛、微信群和QQ群,每个种类的群都有自己的主题,为学生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提供一个出口,管理员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指定与之相对应解决策略。可以直接在群里对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相关主题的网络素材发到群里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在网络平台上引进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将这些测试和竞赛列入学生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范畴,从而让学生定期通过权威的测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通过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2.3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职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职来职往》等求职节目中学历较低的人员求职成功的案例播放给学生看。第二,邀请本校的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以及当下自身的职业发展状态,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前景良好的证明,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当下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最终提高自身能力以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3结语
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性有着历史性的特点,但是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需要相关教师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2]周立新.德国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
第五篇:“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带给人们太多的视觉不适,乃至心理、行为、管理不适。加强“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研究,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一、“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素描。“90后”学生聪明,吸收知识能力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习易浮于表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使他们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才,有积极的自我预期和学习信念,但学习的外部动机强烈,内部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抗干扰能力弱,学习心态易受环境影响。他们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但偏于书本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
他们敢爱敢恨,注重快感享受,但体验不深刻,也不太注意他人感受,情感表达方式反传统。他们重视与同伴的感情交流,但忽略亲情,与父母的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普遍增多,且偏向灰色、封闭。如有的学生有孤独感、空虚感;有的学生情绪消沉、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学生有偏执心态,厌倦心理,特别是厌学情绪普遍。
他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同辈认同感很强,从众心理很浓。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决断犹豫,行为冒失、轻率。抗挫折的能力很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十分依赖,容易成瘾。
他们崇尚个性张扬,世界观偏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宽容,反传统、反主流。他们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强调实惠、实用,并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不爱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爱好广泛,尤其爱新玩意,如劲舞、爱Party、爱视觉美等,但容易喜新厌旧。他们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喜爱玩“火星文”、冲浪QQ个性空间等。
2.行为特点素描。一方面他们已近成年,渴望独立,热衷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不成熟,装嫩,拒绝长大,爱摆弄幼稚行为。他们的反哺意识弱,常与父母冲突;嫉妒心比较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
他们的消费不考虑实际经济收入,追求名牌,好比较。他们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常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学习、明星、社团、电脑、网络、MP3、MP4、手机、游戏是他们的话题中心,他们的生活很现代,他们的生活很精彩。
他们崇拜非传统明星,追求非主流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喜欢“非主流闪图”“非主流繁体字”“非主流照片”等。
他们性开放、易冲动,性行为低龄化,尤其痴迷电子言情、色情小说和网络电子书。
有新闻传播媒体这样看这幸福的一代:听ipod,玩PSP,看《火影忍者》,吃奶片,写“火星文”,画兔斯基,崇拜周杰伦,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
概括地说,“90后”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就是“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二是认同感强,实践能力比较弱;三是参与性比较强,辨别能力比较弱;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五是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
二、“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系统研究。关于其心理、行为特殊的原因分析也比较零散、浅显。本文仅作一些粗浅的尝试。
1.教育让新一代的底气更足。社会稳定、经济优越、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90后”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富足。沐浴着太平的盛宴、滋补着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使“90后”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由于吃得多,锻炼得少,“90后”的体质却是下降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合理,对孩子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训练的投入更多,这也是“90后”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原因。但是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孩子得到的外在学习动力更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增大了。
2.社会表达个性的物质条件更成熟。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影响深刻。“90后”学生有更多自主消费的选择权和能力,父母宽松的消费态度和社会普遍加深的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又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了一把火。
3.虚拟的世界改变了新一代的精神寄托。互联网的刺激无处不在,海量且良莠不分的信息、恣意挥洒的QQ个人空间,以及声、形、动画并茂的网络游戏等,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拖向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4.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一早一晚的“时差”导致“90后”学生难以把握自己,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90后”学生大多处在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自身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对于自主性和依赖性反差极大的“90后”学生而言,这样“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会表现得更明显。
5.代际差异的影响。两代人生活世界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成人权威性地位的下降和“90后”学生的茫然及盲目的反叛。尤其是今天教育的非科学做法加重了他们的反叛性。从科学教育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眼下对于“材”的认识,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全面,于是,怎样根据“材”质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的惯性,普通学校很难有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小学校,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照搬对“70后”那样的灌输模式,而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消除了,而是扩大了。
三、“90后”学生的教育对策
1.正确评价,理性看待“90后”
“90后”学生是一个问题突现、争议四起的青年群体,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褒贬不一。但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可爱和优势的一面,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偏失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的。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90后”健康成长
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缝康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心理普查,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90后”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更要特别关注。
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建构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生生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体验亲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尽量减少外界和网络各种负面因素的刺激。要避免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避免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的缺失,因为许多不愁吃穿的“90后”最突出的问题恰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烦恼郁闷。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络迷恋”。人生从游戏开始,伴随游戏发展,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能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是减轻他们网络游戏、虚拟依赖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学校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及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9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新生刚入学,学校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问、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渴望个人获得发展,这时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更要学会面向未来,全面做好个人规划。
3.培养其精神气质,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90后”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锻炼。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学习型社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敢于创新,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引导学生敢于实践应用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把学校的每个方面都建设成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教学资源丰富而便捷的开放体系。
5.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
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社会教育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如果学生工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管理理念。要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