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社区建设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切实加强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期,结合我区实际,对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认真调研,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区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我区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措施得力。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居民自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两年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加强我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社区管理体制日臻完善,社区建设的成果日益显著。
(二)突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服务工作。我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和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服务的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同时也包括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服务方式以无偿和低偿服务为主,强调服务的社会效益。
(三)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创新社区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社区社会化服务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以多种形式推进社区民主管理,探索社区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以社区党建、社区自治两大方面为着力点,开展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社区安全服务这“六大”服务,就业再就业率平均在80%以上;群众满意率每年都有显著提升;以“活动带发展”,社区居民在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所带来的身、心和谐的良好风尚,带动此项服务在我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安全服务中,使我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成效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二、我区社区社会化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相对滞后。一些部门和单位在社区工作上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居委会时代;有的对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立足点及公益性和福利性认识不足,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社区工作摆上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思路上缺少新的理念和办法;一些社区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在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服务方面的魄力和能力,导致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有的号召多,做的少;有的只重抓典型,忽视全面推进,图形式走过场,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社会服务管理不到位。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两大领域,涉及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物业管理、便民利民服务等多项内容。由于这些服务项目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导致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顺,常常出现管理越位或缺位的情况,以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而言,民政部门主要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而对于面向社区居民的营利性的社区服务,民政部门管不了,工商、税务等部门又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社区商业缺乏相应的界定、规划和政策支持,阻碍了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多头管理又导致政出多门、管理越位、各项工作进社区,使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难以有效遏制。
(三)社区职能责任不明。目前,政府的大量公共服务工作都要求进社区,实际上是把责任落实到了社区居委会头上,从而导致社区承担的工作项目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现在社区工作包括30多个大项,120多个小项,这些工作占据了社区工作者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社区居民需要的其它服务因此被臵于次要位臵甚至无暇顾及。
(四)吸引社会参与度不够。志愿者队伍及中介组织在社区发育不完善,发动驻区单位(院所、学校、企业)参与共驻共建社区的不多,使社区服务主体单一化。目前,全区各类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学生组成,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员结构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项目狭窄,影响了社区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成效。活跃在社区的中介组织,以文体类组织为主,缺乏为社区居民提供全
方位、专业化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由于社区联系社会性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办法不多,加之没有充分的政策法规依据,部分驻区单位服务社区较少。同时,社区服务功能薄弱,使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意识差,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
三、我区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以区民政局为办事机构的区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变社区建设和服务条块分割、多元领导、单项推进的状态,使社区社会化服务形成体系完整、多方支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2、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一是给社区居委会卸牌子去官衔。去除社区不应有的行政负担,还社区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主要职能。二是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向社区下达行政任务的审核制度,并严格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承担行政任务的社区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各项任务的按时完成。
3、建立健全激励促进机制。党委政府要把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检查指导,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时表彰奖励先进,并以此推动全区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二)完善和强化社区社会化服务三大规划
1、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社区基础设
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落实社区办公用房和开展公共服务、社区文体活动、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益用房及设施,为社区服务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2、加大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保障规划。将社区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工作经费支出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补助。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公共用房的维护。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1、突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以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社区安全服务为重点,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本部门公共服务在社区的工作平台,落实服务内容和工作经费。
2、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增设社区公益性岗位,由政府出资,将助老、助残、助困、治安服务、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法律咨询等社区公共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设臵为社区公益性岗位,提供给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以减轻社区承担的公共服务压力,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区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3、充分发挥社区社会资源的作用。一是要尽快制定有关驻区单位及社会性服务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法规文件,推行驻区单位共建目标责任制,实行驻区单位“轮值制”;二是要通过“业主委员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等机构架起沟通平台;三是要通过社区的娱乐设施及文化活动,以及免费开放驻区企事业单位、院校
文体活动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四是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模范作用,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化服务体系
政府应尽快出台《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社区商业化服务具有产业属性,社区服务业应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对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配套、资金投入等做出规划和安排。
报:市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区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
发:区委组织部各组(室),各党(工)委(总支),区直各部、委、办、局,群团各部门
电子邮箱:ahqwzzb@163.com 共印120份
第二篇: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2%,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湖北省2015年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从我街民政部门的调查情况来看,我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早于全省,并日趋增强,家庭结构产生变化,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照料成本上涨状
况也已经出现,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时期的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我街当前老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我街老龄人口状况及养老服务的基本做法
我街辖区现有总人口72182人,辖区内有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3.3%,其中95岁以上老人8人,80岁至90岁的老龄人600余人,80岁以下老人有9022人,其中社会社区的老人6868人,人户分离老人2300人,空巢老人51人,享受低保求助的老人97人,孤寡老人14人,三无老人2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的有22人,辖区内有社会养老机构2个,床位约80余张。
面对汹涌澎湃的银发浪潮,街党政班子非常重视老龄工作,成立街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由街社会事务科牵头,街妇联、工会等组织参加,社区居委会大力操办。以街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活动室为基本阵地;以专业服务队、社会养老机构为主导,社区工作者和社区自愿者协会为骨干;以居家养老为主体,针对老龄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了有偿、低偿、无偿的初级社会化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序幕已经展开,服务模式已成雏型。但与目前社会上银发浪潮的趋势及老龄人养老多样化的需求还差距甚远。
二、社区养老社会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街社区养老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受着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和老龄人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㈠有偿服务推动困难
1、社会养老组织明显不足。有偿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和参与养老的社会群体。只有两者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时,政府加以推动就可以形成事实。而当前由于养老服务组织短缺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社会信誉也不够好,一些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中的群体,大多是迫于生活无助才被迫而至的,真正志愿入居者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才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社会老龄人养老的需求。
2、服务方式单一。目前已经开办的社会养老机构,只局限于老龄的生存照料,对其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周全,特别是文化和享乐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差距甚远,生活单一,缺乏生机,有固定收入来源的老人比较注重追求老年生活质量,认为进了养老机构生活过得很郁闷,不愿意进去。
3、服务收费价格还比较高。全托服务的老龄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每月需交纳600-800元的生活及管理费,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每月需交1000-1300元的生活及护理费,这样一些无固定收入的老人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又被拒之于门外。
㈡低偿服务缺乏保障
近几年由政府出钱给低收入家庭中的高龄老人按订单式形式实施的定时服务,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社会老人的实际生活问题,但由于政府资金的有限和社会老人的实际多样需求相比,存在着杯水车薪的问题,服务时段和普及人群面也十分有限。
政府开办的社会福利组织与社会老龄人的需要有很大差距,一些空巢老人想进福利院申报审批艰难,就连孤寡老人申请入住,也要排长队等待,有的老人未等到进社会福利院的门就先去世了。
社会慈善机构无力奉养老人。武昌区的慈善总会和各分会组织,对困难人群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生活帮助,但真正奉养老人还无能为力。
㈢无偿服务组织后继无人
1、具有民族特色和革命传统风格的由老党员、老骨干为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关爱组织渐少,过去这些人对孤寡老人的服务比亲人还要亲,社会上称他们是活雷锋“老佛爷”等。现在这些不图名利,甘心为社会老人奉献热血和年华的无名英雄,有的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照顾他人,有的已经去世了,新培养的一些“接班人”大多在市场经济的冲刷下换了“向钱看”的脑子,走向了有偿家政服务或转向当旅店老板等。
2、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工作者虽然接过老一辈居委会“老妈们”的优良传统,能够坚持走家串户地上门服务,但毕竟又承担着繁重的社会事务和政府工作的转移职能。使他们自顾不暇,很难脱身于助老服务。
3、社区自愿者虽然各社区都有这样的组织,这些人除了社区工作者、老骨干外,还有一批低保户,他们拿着政府的微薄津贴,为了应付生活照顾自己的服务对象,多出于政府对他享受低保必须尽个人社会义务的强制规定的要求而为之,尽心尽力者少。
㈣ 经费投入不足,措施严重
滞后
1、资金严重不足。每年区老龄委重阳节给每个街办事处拨4000元,街办事处每年拨5000元,共计年工作经费约万余元,政府买单服务的只有22人,其它万余老年人的服务没有工作经费投入,可想其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何其艰难。
2、服务措施严重滞后。除了22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者外,其余人员绝大多数仍在家庭
中养老,由于社区志愿者是纯义务的,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管理上也没有硬性措施,基本上处于半自由状态,老年人享有的社会服务名有实无。
三、关于强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的几点建议
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指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向社会老年人提供的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活动。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身体康复等简单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使原来由政府及其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过渡到为面向全社会和面向所有老人,并提供多种养老服务项目的现代社会服务活动。
强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具体说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工作。
1、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养老社会化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政府应根据本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制定老年工作发展规划,其工作应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并要求规划、房地产、民政、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给予全力支持,在场地、住所、办证、安全、就医等方面给予优先与照顾。
2、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改变过去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
3、运营模式多样化。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可聘用专业人员管理,雇佣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对社会孤寡老人实行无偿服务;对社会组织投资建设,政府资助的养老机构,可以由主体投资者经营,政府派人监管,实行低偿服务经营;对民间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按市场化运营模式经营,但要督导其保证服务质量,并给予每一个进入该服务机构的老龄人视其困难情况,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对由老龄人相约互助、利用自己的空余住房联合兴办的自治型养老机构,民政部门经审核后可优先发证,并给予资金扶持,以解决他们交不起养老服务费的困难。
4、享受服务的对象公众化。凡愿意享受养老服务的老龄人口均可进入自己所需的服务机构养老,不同养老机构和不同参养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实行有偿、低偿、无偿多种服务模式,彻底改变以往养老对象只限于“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的“花盆”模式,面向全社会老人服务,使养老工作真正走向社会化。
5、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扩大服务项目,使养老服务由单一的生存服务,向舒适、享乐型服务方向发展。由基本保障型向舒乐宽松型养老模式发展,使老龄人在养老机构中能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场所和服务项目,生活得安逸、舒宜、欢乐,进而使养老服务机构有增加凝聚力和生命力。
第三篇: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很少站在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度来认真地考虑问题,借此机会,对当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鉴于时间有限以及所站角度的局限,认识比较粗浅,思路也并不清晰,主要针对我们所能接触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公益性服务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及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涉农企业、农资生产经营组织等)。
1、公益性服务组织:当阳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种植业的机构包括植保站、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
110、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财政全额拔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24人,现在岗干部职工20人,其中三支一扶2人。内设种植业站、蔬菜站、土肥站等业务站室。加挂“农广校”牌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主要负责全市100多万亩粮食、40多万亩油料及30多万亩蔬菜的培训、推广、试验示范等任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是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根据重点推广的“三新”技术、项目建设的需求等,对农技人员每年轮训2—3次;各业务站根据各专业工作任务和计划,直接培训到村组农户;结合现场、样板及项目实施,开展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接受农民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每年开展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接受农民咨询5000人次以上。培训工作连续三年获省农广校系统先进单位表彰。
二是推广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优良品种。水稻主推超级稻、优质稻;油菜主推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基本实现油菜品种“双低”化;棉花主推鄂杂棉系列、湘杂棉系列和抗虫棉;小麦主推郑麦系列、鄂麦系列;薯类主推高淀粉薯、鲜食薯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二是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水稻以塑盘抛秧、旱育保姆育秧和工厂育秧为主;油菜以直播为主,配套组装免耕、化学除草、机械作业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三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微肥应用技术。五是推广秸杆覆盖、秸杆还田为主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六是推广蔬菜春提早、秋延后和设施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是开展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守的原则。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了一批“三新”技术最新成果,在我市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经验,举办样板。每年进行“三新”技术展示,举办各种样板20余个,为各级领导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现场,辐射带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其中“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肯定。2014年全省秋冬播生产会议在当阳召开,四个现场均由农技中心提供,充分展示了我市农业生产的新形象和农技人员的新风貌。2014年获一项农业部丰收奖,一项科技厅科技成果奖。
四是积极争取、实施好农业项目:包括“粮食产能”、“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园创建”、“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水稻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丰产工程”、“油菜产业工程”、“水稻籼改粳”、“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等一批项目落户当阳。通过项目建设与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当阳市农技中心2014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669万元,同比增幅达32%。
五是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指导农业生产当好参谋。一是搞好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农情苗情,提出田间管理措施和意见,及时为领导当好参谋。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调研任务,每年向省厅及宜昌市局上报农业生产情况20余次。二是承担农业部农情调度系统,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农业部农业基点调查,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肥料应用信息统计等任务。上报各类调查表150余次,采集上报各类数据2万余个。三是在关键季节环节提交技术措施和生产指导意见;四是定期和不定期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年保持与中油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宜昌市农科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与心目中的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有一定的差距。
2、经营性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当阳市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5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73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09家,果蔬专业合作社20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51家),另有农资经营主体257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专业合作社2008年只有29家,短短6年时间就发展到现在的673家。二是覆盖领域广。涉及粮棉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等各大主导产业。以及养殖,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个人的理解,应该是指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在为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过程中结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服务模式。大致归纳如下:
1、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相对熟悉的模式,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农技推广的主体,近几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技术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模式。对这种传统模式的批评一直存在,以个人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意见:一是要改进科研、教学与技术推广脱节的现状,整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推广机构,形成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二是改五级推广机构为三级推广机构;三是强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其它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农户,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模式相对成熟。合作社虽然归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都应该算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当阳市的蔬菜有60%左右都是由合作社组织销售,同时也引领了蔬菜品种的发展方向及开始拥有了少部分的定价权,对菜农的增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我市机耕水平接近100%,水稻、小麦机收率超过95%,油菜机收超过60%,玉米机收超过30%;小麦、玉米、油菜机播率均达到30%左右,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离不开这些农机合作社的巨大作用。在粮食专业合作社当中,以“褚家湖”为代表的粮食烘干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社更是起到了引领玉米、小麦大规模全程机械化的龙头作用。
3、企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失败而告终,即所谓的订单生产,其中面积最广的是粮食订单收购,在多年以前就认定为一种失败的模式。但近年来,小规模的粮食订单收购重新兴起,而且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百亩面积,能否进一步发展还有待观察。最失败的是“新世纪”食品的朝鲜蓟订单收购,最终以朝鲜蓟完全退出当阳而告终。最成功的是红薯加工龙头企业“龙之泉”,该企业对签约农户全程服务,加价收购,充分保障了农民的收益,使当阳的红薯面积由1万多亩发展到4万多亩。当然,红薯产业的发展与“窖藏”鲜食红薯的合作社也密不可分。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程度和组织形式还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分析如下:
1、公益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略)
2、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冲突的部分:这一点在农资市场表现相对突出。比如种子市场,市面流通的品种数量过多,远远超出了省厅主导品种公告的范围,每年因种子问题造成的纠纷也层出不穷。农资经销商作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补充,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的产品为导向,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损失。
3、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农民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新世纪”与“龙之泉”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鲜蓟的退出与红薯产业的发展也刚好验证了两家不同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像“龙之泉”这样的企业太少,而其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4、农技部门与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渠道不畅: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果蔬菜专业合作社208家,其中蔬菜究竟有多少很难分清,但与农技部门真正交流较多的只有10几家。在技术上,合作社对市场比较敏感,在推广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土肥、植保特别是在涉及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技术相对缺乏。合作社与我们之间的合作往往是通过项目才能找到合作的机会,另外会有少数有远见的社长考虑主动请我们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5、三方合作机制很难看到:以企业+农技部门+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技部门+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很难见到,仅仅在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三方合作的局面,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合作模式也有类似的情况。而每年“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类似的项目数量有限,相对于众多合作社、企业来讲,实在太少。
6、新型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发展:除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外,目前已有家庭农场190家、种植大户468家,发展非常迅速。以我们对草埠湖种粮大户调查的情况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确有可能对现有的服务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包括公益性技术服务也可能因此产生较大的变革,但新型经营主体仍然远远谈不上主流。但农技部门包括其它各类服务组织对这种趋势及发展速度应该高度重视,提前做好调整服务方式的思想准备。
四、建议
1、完善现有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探索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打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合作渠道,扩大项目扶持覆盖范围应该是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三方合作模式的建立。
3、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探索土地大规模集并条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4、组织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服务模式进行专题调研(如褚家湖、信达农防),掌握祥实的第一手资料,下发给我们学习。如有可能,组织我们进行现场观摩。
第四篇:社区保障站社会化管理服务
一.积极配合做好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二.开展保险咨询政策服务,热情礼貌地接待退休人员的来访,做好来访和咨询登记.三.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台帐,掌握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积极得到,保障所工作人员配合,及时提供企业退休人员的最新信息.四.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救济费领取资格认定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供养直系亲属人员验证工作基础台帐,及时掌握记录企业退休人员和供养直系亲属的生存流动状况.五.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立鳏寡,残疾,重病,高龄退休人员台帐,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定期走访慰问,并做好走访慰问登记,组织职员人员进行帮扶提供服务.六.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积极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社区退休人员踊跃参加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七.帮助死亡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补助费和遗嘱津贴,为他们提供有关服务.八.通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退休人员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九.组织退休人员学习,并开展文体和社会公益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第五篇:关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范文)
关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对社保部门是一种新的尝试,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在这项工作中承担了多方面的责任,也是与时俱进的。如何推进呢?就此做如下探讨:
一、实行社区管理是社会保障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企业离退休人员要真正脱离企业,实行社区管理,使其与原工作单位脱钩,一是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可以减轻企事业单位的负担, 解脱企事业单位本不应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还其本来面貌, 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养老金、工伤保险金、失业救济金通过银行、邮局实行社会化发放后,离退休等非在职人员与原工作单位联系减少,需要建立非在职人员与社会保险机构联系的新通道,社区正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要。三是我国城镇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社区管理组织有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赋予其对离退休等非在职人员的管理职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建立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网络
(一)建立各级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网络。在县(市)区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由当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原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社区服务站,根据管理对象的数量,设立专职管理员或兼职管理员。在社区服务站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和服务,以解决社区管理之需。
(二)明确社会保险机构和社区服务站的工作关系。一是社区主办型。即市、区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非在职人员及相关的社会保险业务全部移交社区服务站办理,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指导监督。二是社区协助型。即非在职人员由社区服务站管理,养老金发放、调整等非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险业务由市、区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区服务站配合协助。各地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如城市规模小、管理人数少的和社区管理起步阶段可选择社区协调型,城市规模大、管理人数多的和社区管理成熟阶段可选择社区主办型。
(三)解决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现已明确规定各级社会保险机构不得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其办公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因此,社区办事处的经费也应由财政提供,包括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设备(如微机等)购置费、办公费、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设施建设费用等。此外,还可争取社会、企业捐助,也可在提供免费乘车、免费进入公园等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对离退休人员收取少量活动费,以弥补经费不足。
三、当前社区管理应当把握的五个要点
(一)认真开展资格认证,确保发放到位
随着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认证工作的重心逐渐由企业转移到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但是在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退休人员与企业长时间没有联系,退管服务工作一度出现了真空!企业不管了,社保机构管不了,社区不能管。在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中,社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完善的资格认证机制应该具有确定性、及时性、连续性。在没有移交社区以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曾采取采集指纹、换
发养老金存折、异地发函调查等方法进行认证。这些方法固然有效, 但是成本高,周期长,退休人员不宜接受,而且提供的假证明、假照片使得认证的信度大打折扣。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后, 社区对其基本信息登记造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摸底调查,使资格认证更加真实可靠,方便快捷,更具人性化,退休人员对此也普遍欢迎。
(二)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
在这方面要注意把握三个结合:一是组织性与群体性相结合,二是政治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三是国办与民办相结合。邯郸市建立了社保机构设退管处(科)、乡(镇、办事处)设劳动保障事务站、社区设劳动保障工作室 三级退管组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一般设1-3名协管员。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由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牵头,引导和组织退休人员成立了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文娱团体,开设了专门的文化娱乐活动室,退休人员经常举行的各种文艺活动把社区装点得生气勃勃。为解决经费问题,有的社区还与商家合作,以商家冠名开展活动。
(三)鼓励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一个社区即一个“社会”。退休人员不仅是服务的对象,也是社区管理中的积极力量,社区应当努力为退休人员发挥余热提供平台。首先是在退休人员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组织老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并为退休人员参与社区管理提供平台。如: 组织退休人员为社区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等。其次,建立退休人员自我管理机制。邯郸市在机构较为健全的社区建立了“社区”退休人员自管委员会 ,指导和帮助退休人员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深化社区服务工作。
(四)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核实人员基本情况
社区就是退休人员的家,建立健全各种档案是“安家落户”的标志。一要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信息库和基础台帐。二要建立退休人员流动制度。三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调整和按时足额发放工作。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时,在社区公示调整信息,做好核实和解释工作;协助办理死亡退休人员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救济费和抚恤费手续;配合有关部门为退休人员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四要建立统计报表制度。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要按月上报辖区内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统计资料,乡(镇、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站汇总后,再上报给社保机构,以便及时准确反映退管服务工作情况。
(五)规范档案管理
目前,社区普遍存在地点、设施、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企业退休人员档案不太规范,有的档案涂改、丢失。另外, 社区管理档案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具备专业素质。通过上述措施的开展,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与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也将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有关部门应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化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