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

时间:2019-05-13 17:2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

第一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

为进一步落实施工分包管理责任,强化分包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升施工分包管理能力,确保施工分包依法合规,防止发生施工分包安全事故,提出以下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的指导意见。

一、全面落实施工分包管理责任

(一)落实施工企业的分包管理主体责任。施工企业作为电网建设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责任主体,对分包商资质审查、现场准入、动态考核管理、教育培训、资信评价等方面负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提高认识,把分包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升企业分包管理能力,健全公司内部分包管理体系,明确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施工项目部的分包管理职责,落实分包队伍选择与培养、分包计划与合同、分包队伍教育培训、分包作业现场管理、分包评价与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施工分包依法合规,确保分包安全受控。(原保留,但强调主体责任)

(二)落实施工企业上级主管单位的分包管理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地(市)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地(市)公司)要全面落实对所属施工企业分包管理责任,监督所属施工企业落实分包工作要求,保障其自主、择优选择分包队伍,加强对所属施工企业上报分包商资格的复审把关,动态掌控工程分包信息,有效控制分包安全风险。建设、财务、审计、监察、安质等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对所属施工企业在建工程的分包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督促整改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严肃追究违规分包管理责任。(原条文)

(三)落实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各环节的分包管理责任。项目法人在施工队伍选择、施工合同管理等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国家法规、公司制度中对施工分包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施工承包商分包管理能力的评估。建设管理单位、业主项目部要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施工分包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严格按规定审批项目分包计划与申请,认真核查进场分包队伍及人员资质资格,掌握项目分包动态信息,及时查处纠正施工、监理单位分包管理问题。(原条文)

(四)落实监理单位对施工分包的监理责任。认真开展施工分包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把好施工分包计划申请、分包商资质、分包合同、安全协议的审查及入场验证关,防范杜绝不合格分包商进入现场。强化分包安全监理工作,配备足额合格的监理人员,把分包作业安全技术文件的审查、高风险分包作业的安全旁站、分包作业安全检查等工作落到实处。(原条文)

二、重点加强施工企业的分包管理(将原条文和骨干分包队伍培育与管理合并,取消骨干分包商提法)

(五)保障施工现场分包管理力量投入。工程项目招标时,应提出施工现场分包管理人员的要求,投标和签订合同时,应写明和分包工作内容、安全风险匹配的分包管理人员名单,明确“同进同出”的具体方式和要求。组建施工项目部时,必须按合同要求配备分包管理人员,确保分包管理人员与分包队伍同进同出作业现场,对施工分包作业全过程进行有效管控。(原条文保留,增加合同中提出同进同出有关要求)

(六)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分包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施工企业内部挖潜、加强冗余人员转岗适岗培训、合理利用社会化用工政策、加大对一线人员的政策激励等举措,增加能够胜任施工现场分包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数量。统一分包管理培训考试大纲、建立题库,逐步推行分包管理和同进同出人员“交规式”考试、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分包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和管控效果。(取消自有人员培养的内容,因为与分包管理没有直接关系)。

(七)将分包管理工作纳入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加强施工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和贯彻执行,将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延伸到分包管理环节,形成从资质审查、队伍选择、合同签订、过程管理、评价考核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并利用体系的内外部审查,对分包管理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改进。(原条文保留)

(八)改进完善分包队伍管理机制。施工企业应通过工程锻炼,加速“优胜劣汰”的过程,沉淀出一批施工能力强、合作良好,主动、规范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要求的的骨干分包队伍。各施工企业根据本单位业务能力特点等具体情况,以本省、本地区队伍为主,选择一定数量的优良分包队伍进行培养,逐步使其发展为骨干分包队伍,重点培养相对紧缺的线路组塔、架线等骨干劳务分包队伍,培养掌握输变电工程土建施工工艺的建筑施工队伍。(将改进完善分包队伍管理机制与注重培养稳定的骨干分包队伍合并,不再明确提出骨干分包队伍的具体使用方式)

(九)加强对分包队伍核心人员的掌控。对分包队伍中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安全质量人员、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主力施工人员等关键资源,施工单位应将其纳入本单位施工能力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有效稳定核心分包人员,提高本单位的综合能力。(原条文保留)

三、加强施工分包的依法合规管理

(十)规范总承包合同管理。总承包合同必须纳入公司分包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作为对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管理的约定事项。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工作范围、分包形式应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建设过程进行调整,应以补充合同等形式进行明确。(增加)

(十一)加强分包计划管理。施工企业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施工合同,在工程开工前统一制定完整的项目分包工作计划。加强对分包计划的审批管理,防止发生转包、对主体工程进行专业分包、未经项目法人同意擅自分包、超出自身分包管理能力过度分包等问题。(原条文)

(十二)严格合格分包商资质条件。承接专业分包商必须符合国家住建部资质管理法规的相应要求。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建市〔2015〕20号)确定的过渡期内,承接变电建筑和线路基础工程劳务分包的分包商应具有相应劳务资质、或房屋建筑类企业资质、或送变电类企业资质,过渡期后,承接变电建筑和线路基础工程劳务分包的分包商均应具有相应劳务资质。国家能源局对承装修试许可没有新的规定的情况下,承接变电电气安装、线路组塔放线劳务分包的分包商应具有送变电类企业资质及国家电力监管部门颁发的承装电力设施许可证。(新规定)

(十三)加强合格分包商名录管理。严格按公司要求上报合格分包商,落实层层审核责任。严格执行公司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企业资质、工程项目、作业范围要求,从公司发布的合格分包商名录中择优选用符合分包内容与方式的分包单位,坚决堵住不合格的“人情”队伍、“关系”队伍。利用政府部门网上信息和名录公布的分包单位法人、资质、资信、账号等信息,核对分包商授权书和相关文件,防止资质冒用和挂靠,确保分包合法合规。(原条文为严格落实合格分包商名录管理与使用要求)

(十四)规范分包队伍选择。施工承包商应根据法规制度要求确定合理的分包队伍选择方式,健全分包商选择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分包商选择程序和制度并全面实施到位,将队伍推荐、比选把关、使用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分包队伍选择合法合规。施工承包商的上级部门应加强分包商选择管理的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对施工承包商分包商选择制度制定和实施,以及具体项目的分包商选择进行全方位监管。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分包队伍的,要按照招投标法规和公司招投标管理制度要求,在公司采购统一平台实施。分包队伍必须先选择、后使用,禁止通过“补充完善手续”等方式违规选择分包队伍。(增加一条)

(十五)防控分包队伍挂挂靠或冒用资质。规范分包合同授权与签署,分包单位授权人必须是分包单位法人,分包授权必须与分包合同配套“一事一授权”,不得进行定期授权、再授权,不得对非分包单位在职人员授权;分包授权委托书必须附有授权人和被授权人的身份证明、社保证明,充分利用政府网上公示的企业信息和人员社保信息、并采用视频、电话、短信、公证等方式进行真实性复核并留存复核记录。施工单位要审核分包企业现场负责人、安全质量人员、班组长等核心人员的社保证明,防止资质被冒用和挂靠。鼓励和支持分包队伍按照新的资质管理办法要求,尽快取得相应资质,避免挂靠问题的发生。(增加一条)

(十六)规范分包合同签订。禁止签订转包合同和对主体工程进行专业分包的合同,禁止与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无资质企业或个人签订分包合同。严格将劳务分包内容限定在劳务作业范围内,杜绝在劳务分包合同、安全协议中出现类似专业分包的条款和内容,不得包含主要建筑材料、周转材料和大中型施工机械设备。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分包单位完成任务所需的成本价,严格按照人工费用确定劳务分包费用。分包合同必须经施工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审核会签后以公司名义签署,禁止施工项目部单独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分包合同必须按照合同范本,合同文本必须在公司基建信息系统中生成。(取消仅按照劳务分包仅按照人工工日计价的条文)

(十七)强化分包合同执行。严格按照分包合同约定的分包内容组织施工,禁止出现分包施工在先、分包合同签订在后情况,严禁上一工序分包队伍在未签合同即开展下一工序分包作业。加强分包单位对于分包作业人员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督,确保分包作业人员工资及时到位。(原条文)

(十八)规范分包结算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明确分包结算程序和要求,按照“量价分离”原则,由施工项目部核定工程量并提供证明材料,施工总承包单位统一进行结算。施工项目部应及时真实准确地办理现场签证,结算人员应严格按照合同条文进行结算。严禁结算单价与合同单价不符,严禁重复计列合同中已包含的工程费用,严禁分包结算手续不全、变更手续不全、与合同约定内容不一致而随意增加不合规的分包结算费用。分包结算争议应依法依规处理,严禁随意签订补充协议、严禁不履行法定程序随意结算。分包结算管理相关过程资料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畴,发包单位的上级部门应进行监督。(增加一条)

(十九)规范分包付款管理。分包合同约定的付款账户应为分包队伍的基本账户,其他账户应经分包单位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工程实施过程中,发包单位应按照工程进展情况由发包单位财务部门及时支付分包工程款项、严禁超出合同约定付款、严禁支付到合同约定外的账户、严禁向个人账户付款、严禁施工项目部直接对分包单位付款、严禁以现金方式支付工程款、严禁与分包商账户有除合同约定范围外的账务往来。(增加一条)

四、加强分包作业现场安全管控

(二十)将分包作业全面纳入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在分包工程作业前,组织分包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工作,根据施工方法、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环境特点等风险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对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对已经明确的风险防控措施,组织对分包人员进行培训交底,确保分包人员了解风险防控要求。(原条文)使用少数民族分包人员的,施工单位必须配备熟悉民族语言的分包管理人员。

(二十一)严格执行施工安全方案。提高对施工方案、安全措施编制执行严肃性的认识,严格按规定编制审批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方案、施工作业指导书、专项安全措施等作业指导文件。强化分包作业现场安全技术文件的执行,审定后的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在分包作业现场刚性执行,需要调整方案时必须重新履行审查程序。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劳务分包作业现场施工方案执行落实情况负责,通过加强分包人员交底、加强作业组织与监督,杜绝分包人员不按方案盲目施工。(原条文)

(二十二)确保重要分包作业现场安全受控。确保高风险作业得到有效监护,劳务分包人员在参与三级及以上等危险性大、专业性强的劳务作业时,施工承包商应指派本单位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现场施工班组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等关键岗位职务,对现场作业组织、工器具的配置、现场布置和劳务分包人员实际操作进行统一组织指挥和有效监督。(原条文,按照最新的分包办法改风险级别)

(二十三)禁止劳务分包人员独立开展重要作业。劳务分包人员参与以下施工作业时,必须在施工承包单位人员的组织指挥下进行:拆除工程、土石方爆破、起重吊装作业、高处作业、临近带电体作业、大型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围堰工程、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大型模板工程与脚手架(跨越架)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铁塔组立、起重机具安装拆卸等危险性大、专业性强的施工作业。(原条文)

(二十四)确保分包环节的安全生产费用。专业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费用,由总包单位将安全费用按比例直接支付分包单位,并监督分包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劳务分包环节的安全生产费用,由总包单位统筹管理使用,确保相关费用全部用于分包人员和分包现场的安全生产。劳务分包的安全生产费用由发包单位代管代用。(原条文,有修改)

(二十五)加强分包环节的安全防护与施工机具管理。劳务分包人员的安全帽、安全绳(带)等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由发包单位统一购置配备,对劳务分包人员的安全防护标准应当与施工单位人员相同。劳务分包作业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由发包单位负责配置。劳务分包作业所用的施工机械机具由发包单位提供,专业分包作业分包单位自带机械、工机具,发包单位须严格进行进场检查,确保质量规格符合要求。

五、加强分包队伍与人员的精确管控

(二十六)规范分包作业人员入场管理。分包人员入场前,分包单位应提供入场人员的基本信息、劳动合同、社保信息、职业资格、病史自述等信息。分包人员报到后,发包单位应严格执行分包单位入场检查流程,对进场人员结合上报信息进行核对,在开展培训、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办理情况检查,发放工作服、证卡、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分包人员方正式入场作业。发包单位应对实际进场分包队伍的资质资格以及进场分包人员的数量及能力、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进行认真审核,禁止未成年人、超龄、职业病禁忌人员进入现场。(修改原严格审核进场分包队伍与人员的资格能力条文,劳务人员分包合同备案由于实施难度较大,不再提)(增加一条)

(二十七)加强分包作业人员的动态管控。施工项目部应建立动态的分包人员名册,业主、监理、施工项目部要动态核查进场分包单位主要人员人证相符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实施闭环管理。对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分包人员出入施工区域可通过考勤设备刷卡考勤;对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应采取射频识别、移动定位、远程视频或图像监控等手段对每日分包人员出勤情况进行记录存档,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分包人员基本情况、出勤情况、进出现场时间等信息,准确把握分包作业人员的作业状态,防止分包作业脱离管控范围。(修改原准确掌握现场分包作业情况条文)(二十八)确保管理人员与分包人员同进同出作业现场。严格根据项目现场一线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确定同时施工的作业现场数量,严禁不顾分包管理能力盲目增加分包队伍和作业现场。采取一般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跟班管理与高级管理人员分片、分段巡查管理相结合,和由经过发包单位培训发证后的分包单位主要管理人员配合进行现场管理、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等方式,提高施工现场分包管理水平。(原条文)

(二十九)规范对分包队伍的教育培训。完善分包队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保障培训资金投入,对每一位进场分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场。注重教育培训效果,统一不同工种的分包人员培训大纲和教材,由发包单位开展分包人员不同岗位的安全施工常识、工器具使用、安全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技术与方法、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考试和考核,分包人员的培训情况在全公司系统共享,提高分包作业人员安全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原条文修改,夜校等形式不再提)

(三十)防止分包队伍超出实际能力过度承揽分包任务。利用信息系统统计发布合格分包商及其实际承揽任务情况、骨干分包人员及其所在项目等动态信息,对于同时执行的分包合同超过一定数量的分包单位进行预警。各施工单位在签订分包合同前,对拟选用分包单位同时承揽任务情况进行核查,对于已经进行预警的分包单位,要从严审核其资质资格、资信状况、人员能力,防止分包单位超能力承揽任务,防止分包队伍资质冒用、挂靠。(原条文)

(三十一)构建分包队伍和分包人员评价记录机制。拓展合格商管理功能,将分包工程安全质量评价、安全质量检查、分包履约进行实时记录,提高分包队伍业绩考核的自动化和准确性。完善分包人员信息库,全面收集分包人员信息,对分包人员的安全奖惩、违章查处、不当行为等进行记录并全面共享,杜绝不合格人员再次进入作业现场。(增加一条)

六、严格分包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

(三十一)完善分包管理分级考核体系。总部负责对省公司、直属单位的分包管理进行考核评价,省公司负责对地(市)公司、建设管理单位和所属施工、监理企业的分包管理进行考核评价。施工单位应完善内部分包管理考核制度,落实对职能部门、施工项目部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包管理考核要求。监理单位应将分包监理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绩效等考核评价体系中,对监理项目部、总监及专业监理人员的分包监理工作进行考核。(原条文)

(三十二)加强对施工企业分包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对发生分包安全事故以及转包、违规分包等违反公司要求的单位,视问题严重程度,在施工、监理队伍招标评标时对其进行扣分,情节严重的将采取暂停授标等措施进行严格处罚。将施工企业的分包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建设队伍专业队标和资信评价中。对于施工单位在分包安全事故或分包违规现象中负有责任的人员,按公司员工奖惩、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严肃追究责任。(原条文)

(三十三)加强对省公司、地(市)公司分包管理考核。将分包管理纳入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安全生产奖惩、基建管理综合评价,对分包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依据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扣分。(原条文)

(三十四)强化对于分包单位的事故处罚。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分包单位,一律暂停合格分包商资格,在充分吸取事故教训并整改完毕后,重新履行合格分包商审核程序。对发生发生安全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的分包单位人员、参与越级上访等不稳定事件的分包队伍和分包人员永久禁止进入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现场。(原条文,增加不稳定事件)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11〕27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安全、有序开发水电,确保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省水能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水电开发尤其是中小水电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水电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支流规划工作滞后,无序开发现象突出;越权审批和未批先建行为普遍存在;水电站建设监管不严,废渣乱堆乱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已建成水电站环保、水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落实不到位,下泄生态基流普遍不足;招商引资把关不严,开发权倒卖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管有力的水电开发建设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水能资源合理有序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广大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二)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有序开发水电资源为主线,以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抓手,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水电站建设,促进水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水电开发建设规划要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及有关相邻地区之间的利益,兼顾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和渔业等方面需要,与江河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在保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优化水电站开发布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环境,有利生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水电开发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切实落实好各项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在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

——依法依规,监督有力。水电开发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水电开发前期、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生产等全方位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科学开发水电

(一)完善水电规划。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考虑发电、防洪、灌溉、供水、旅游、渔业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抓紧编制或完善全省水电规划。黄河、渭河、白龙江、白水江、洮河、湟水、大通河干流的水电规划除国家完善调整的以外,其他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完善和调整;省内其他河流的水电规划由所在市州负责编制和完善,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水电规划要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等相协调。未列入规划、不符合规划或没有规划的水电站一律不予审批。

(二)明确项目核准权限。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进一步调整中小水电核准权限。自2012年1月1日起,除由国家核准的水电项目外,省内其他河流装机容量25万千瓦—5000千瓦(含5000千瓦)的水电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装机容量5000千瓦以下的水电项目由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不得下放核准权限。水电项目核准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甘政办发〔2011〕124号)有关要求,在报请核准前须取得国土、环保、水利、林业、建设、农牧、电力、地震、安监等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准文件。同时,针对省级和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非主要河流的水电项目,省发展改革委要结合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简化前期工作和核准程序的具体办法,促进水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等,省发展改革委要建立水电开发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设立准入门槛,确保水电开发业主在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水生生物补偿、地质灾害防御和移民安置等方面有能力实施恢复和补偿措施,禁止和淘汰没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单位、个人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对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没有开工建设或私自倒卖水电站开发权的,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按基本建设程序重新审批。各市州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条款,积极探索建立水电开发履约保证金制度,履约保证金收取单位、收取途径、资金比例、返还方式、监管措施等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额度原则上不超过总投资的5%。对按期建成的水电站,要积极主动返还履约保证金本息,维护政府诚信。

(四)节约利用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审查水电站用地方式和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占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地和林地。对确需占用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占用的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把好行政许可关,杜绝“批少占多,未批先占”等违法行为发生。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覆矿产资源审查,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五)加强水电运行管理。各水电站业主要按“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水利部门和抗旱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调度,编制汛期调度运行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保障上下游、左右岸生活、生产用水以及安全。水电站运行前要按照《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新建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管理办法》等规定,完成电力质量监督检验,通过并网安全性评价,办理发电许可证。水电站运行必须保证合理的生态下泄流量,避免造成下游河段脱水,最大限度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检测和监管。水电站运行要遵守监管部门关于大坝安全管理及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各类制度规范,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提高水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六)不断创新水电开发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规范和加强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合理的水电利益分享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农牧民以投资、土地或其他方式(投工投劳)入股参与水电开发,以及通过电价调整等手段为当地群众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形式,使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水电开发带来的好处,实现水电产业和谐发展。

三、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移民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必须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认真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根据功能定位,实行水电资源限制开发;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含实验区)、重点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水电。

(二)落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责任。水土保持是水电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程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切实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理、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尤其要重视取土、弃渣治理。

(三)完善水生生物保护措施。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资源影响的补偿制度。已建设的水电站应制定水生生物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措施和资金,采取补救措施,将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新建水电开发项目必须进行水生生物专题评价。确实需要在各类保护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征求林业、农牧、国土资源、水利、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偿。

(四)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设计,确保万无一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按照评估确定的防治措施施工并组织验收,未经验收不得投入运行。水电站业主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开发建设中不良地质条件地区的地震地质勘查和专题研究论证、勘查设计及防治措施。要高度重视高坝大库、病险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严格执行水库建设抗震规程规范,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

(五)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移民安置方案是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涉及移民的水电站,有关设计、建设、监理、业主和所在地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按照“移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制定实施细则及配套办法,认真开展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并依据职责分工,超前启动和加快移民安置,研究制定落实移民政策的具体措施,确保移民安置与工程进度相协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水电开发建设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安监局、省地震局、省信访局、甘肃电监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组成,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召集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部门和行业工作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全省水电开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明确职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政府是水电站监督管理主体,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水电开发的主管部门,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农牧、移民、地震、安全、电监、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电站监管工作,特别是要对小水电站的建设质量、“三同时”制度落实、防洪安全、森林草原植被恢复、安全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三)强化问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水电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肃查处在水电站开发前期、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水电开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批准或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水电站,追究项目所在地政府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恶意串通、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的,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建设以及不符合国家安全规范的水电站,电监部门不得受理《电力业务许可证》申请,电网企业不得批准上网。无法排除或拒不排除安全隐患的水电站,由地方政府下达关停决定。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水电开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1-07-21 09:19:17 为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全市法院审判管理,建立和完善更科学、更完备、更有效的审判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审判管理水平和审判质效,推动全市法院“创先争优达标年”活动深入开展,参照省高院冀高法发[2011]1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全市法院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审判管理机构是人民法院专门负责审判管理的综合审判业务部门。加强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做好审判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加强审判管理机构建设。全市两级法院均应设立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机构名称统一为xxx审判管理办公室。已经正式成立审判管理机构并批编的市法院及迁安市、滦县、遵化市、迁西县、玉田县、开平区、路北区七个基层法院在年内应完成更名工作;已单独成立审判管理机构但尚未批编的滦南法院,其审判管理机构对外应称为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挂靠在审监庭等部门的审判管理机构的路南区、丰南区、古冶区、丰润区、乐亭县、唐海县法院,对外统称审判管理办公室,被挂靠称谓不变。采用其他名称亦要统一更名。全市两级法院的审判管理机构于2011年5月1日以后对内、对外统称为审判管理办公室。

2、加强审判管理队伍建设。全市法院应注重将既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精干人才充实到审判管理部门,着力打造一支既能高效开展审判管理各项事务,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审判管理专业队伍。审判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管理部门的人员在审判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给予其与审判业务部门同等待遇。

3、加强审判管理部门制度建设。全市各审判管理部门应加强审判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审判管理职责的履行,充分调动各层次审判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市中院要加强对基层法院的检查督导和考核通报,对工作措施不力、成效不大的法院责令限期整改。

二、进一步规范流程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全市法院要依托信息化管理软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做到宏观调控,节点制约,使审判流程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花和精细化。

4、加强审限管理。要建立健全审限管理制度,使审限管理更加规范。审判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审限管理职责,加强审限延长、中止、审限扣除、程序变更等环节的监控与管理,严格审限变更审批条件、程序和时间,切实解决“隐性”超审限问题。要完善审限通报制度,对将超审限案件实行预警、催办,对已超审限案件实行领导督办。

5、严格节点监控。全市法院要增强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加强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的监控。要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各个节点的工作内容、时间要求,通过各个节点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形成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流程链条,实现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的有序运转。

6、加强卷宗归档和移送管理。全市法院要将卷宗归档、移送工作作为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纳入流程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配合,确保归档卷宗按期完成,移送上诉卷宗或上级法院调阅卷宗及时快捷。要尽快将案件卷宗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为三级法院联网后网上调阅电子卷宗做好准备,促进审判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组织协调,扎实开展案卷评查和庭审评议工作

按照最高法院和省委政法委的要求,继续开展“百万案件评查”活动,在常规案件质量评查的基础上,搞好重点评查和专项评查,增强案件质量评查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案件质量评查促进审判质效的积极作用。

7、组织开展案件质量及裁判文书自查工作。从每年年初开始,组织开展全市法院的案件质量及裁判文书评查工作。评查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评查范围为:民事、刑事、行政、执行、审监等各类案卷。其中,重点评查发还改判案件、抗诉案件、申诉(长期缠诉、闹访)案件、重点督办案件。

8、认真做好案件质量及裁判文书抽查工作。市法院成立案卷及裁判文书评查小组对本院及基层法院(庭)的案卷及裁判文书进行抽查。抽查案卷,由抽查小组随机抽号,抽查重点是:发还改判案件、抗诉案件、申诉(长期缠诉、闹访)案件、重点督办案件。抽查采取分类审查、分项登记、小组评议、按分排序、归档存留(司法、瑕疵)档和即时通报等方法进行。两级法院对评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剖析原因,制定措施提升审执水平。

9、大力推进庭审评议活动。两级法院要继续开展好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听百案活动。根据审判工作实际,各班子成员除加强对庭审活动指导外,要有计划的开展旁听庭审活动。

四、完善审判执行质效评估体系,增强质效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

全市法院要不断创新和加强审判执行质效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将对法院整体的质效评估体系延伸至对业务部门和法官、执行员的绩效考核,实现以个体促部门、以部门促单位的全方位审判执行质效提升,有力促进审判质效评估指标创先争优目标的实现。

10、认真推进审判执行质效评估工作。全市法院要认真分析研究审判质效评估指标,要依托、服务于审判质效评估指标和权数,切实开展业务部门和审判执行人员的审判执行质效评估工作,逐步实现从个体到部门、从部门到单位评估指标和权数的统一,全面促进各业务部门加强审判执行业务管理,引导每一名法官、执行员努力提高每一件案件的审判执行质效。

11、科学设臵审判执行质效评估指标。审判管理部门要根据最高法院的《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各自审判质效评估指标中的“短板”,明确主攻方向,着眼于各项指标的提升,科学设臵对部门和法官、执行员的评估指标和参照系,建立完善、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优化和量化,使之能够真正反映审判执行质效,切实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性,增强审判管理的导向和辐射作用。要充分应用审判管理软件,自动生成客观、准确的指标数据,杜绝人为造假、虚报瞒报。

12、加大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作为两级法院对各业务部门和法官、执行员评价工作、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审判管理部门要严格司法档案管理,将审判绩效考评、案件评查、庭审评议及干警违纪等情况及时、完整、详实地收集到司法档案和瑕疵档案中,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与考核奖惩的对接机制,及时将考核结果引入对部门和法官的奖惩考核中,作为部门评先评优和法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激励大家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13、完善对调解、和解工作的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强“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对民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及执行案件、行政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和解等考核指标,要不断地总结调研修改完善,并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五、加强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增强审判管理的主动性和推动力

全市法院要积极探索开展审判执行态势及质效分析工作,适时做出科学务实的分析报告,为院党组、审判委员会研判审判执行工作形势和科学决策服务。

14、建立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及质效分析工作机制。按照目标一致、成果共享、信息共用的原则,对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司法统计等各种渠道形成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及时研判各种数据,做好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并为各业务部门开展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做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

15、明确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内容。综合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主要对本院和本辖区审判执行工作基本数据情况、总体现状、成功做法、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和长期规划等进行分析研究。专项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主要对部门及下级法院对口部门具体某一方面的数据指标所反馈的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司法行为、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细化性分析,提出整改要求和措施。

16、搞好分工配合和指导交流。审判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综合运行态势分析研判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专项态势分析工作,本院综合运行态势分析研判工作由审判管理部门或承担统计工作的部门负责。两级法院及其相关业务部门每季度至少要形成一份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报告。市中院要在做好本院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基层法院的工作指导力度。各基层院(庭)要将本单位季度、审判工作态势分析报告分别于下一季度第一个月的10号之前报送市中院审判管理部门。

17、重视态势分析结果运用。要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结果的作用,通过分析、研判审判执行工作运行的整体和专项态势,及时发现影响均衡结案、制约案件质量与效率的各种问题,及时向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以及其他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审判工作决策建议,促进整体审判执行工作的规范有序良性发展。.六、不断完善措施,全方位纵深推进司法公开工作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全市法院司法公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18、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建设。两级法院要参照最高法院制定的《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标准》和省法院在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项公开的具体规定,研究制定本院的实施办法。

19、搞好裁判文书上网工作。从2011年开始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在两级法院全面推开。按照省高院《裁判文书上网暂行规定》,各级法院都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20、加强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法院开庭审理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第二审程序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应当对庭审活动全程同步录音或者录像。以此为契机,全市法院要加强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逐步完善庭审活动的录音录像工作。

21、搞好庭审直播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审判公开原则,扩大法制宣传效果,根据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今年有条件的法院要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市中院确定丰南区、遵化市、丰润区三个基层法院为试点法院,并报省高院备案。

22、提高信息化操作应用水平。按照省高院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快对裁判文书纠错、司法档案、绩效考核、四合一综合审判管理等软件的开发、测试、评估工作,力争年内投入使用。加强对软件应用、数字法庭使用的培训,使广大法官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和使用水平。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推动全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全市法院要紧密结合“创先争优达标年”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审判管理新模式,实现全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在全省法院创先进位的目标。

2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两级法院要把加强审判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及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要切实做到入心动脑,确保形成机构设臵合理、人员配备精干、职能作用明显、创新势头强劲、管理规范科学、发展均衡有序的审判管理新局面。两级法院党组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分管领导要敢抓敢管,审判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各业务庭长要求真务实,共同将各项任务部署好、落实好。

24、加强工作指导。市中院要抓好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全市法院审判管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基层法院(庭)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健全完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重点抓好部门和个人的岗位目标绩效考核与审判质效评估的结合工作。

25、加强业务培训与经验交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危机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举办审判管理业务培训班,提高审判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认真总结审判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宣传推广。全市法院要以《唐山法院审判管理动态》专刊为平台,推广审判管理经验。通过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加强各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全市审判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第四篇: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选)

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2009]2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行业协会: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为建立和完善原材料工业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正确履行职责,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原材料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巨大,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原材料工业大而不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是:产能盲目扩张、严重过剩,生产力布局分散、集中度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大量落后生产能力;能源、资源消耗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分散、缺位,管理手段弱化,一些行业秩序比较混乱。在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原材料工业调整和振兴,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工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原材料工业管理的重要性,正确履行职能,切实抓好行业管理。

二、明确原材料工业管理范围和主要职责。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黄金、稀土等七大行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具有行业全局性和行业特殊性的工作,如原材料产业政策、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生产运行、进出口调节、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安全生产、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方面的管理。上述行业管理职能,主要由各级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履行。

三、原材料工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坚持控制产能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促使原材料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产能盲目扩张带动向主要依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加附加值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矿产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原材料工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把结构调整、促进原材料工业由大变强作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主线;把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把规划、政策和标准等作为行业管理的主要抓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工业与信息化工作的大局意识,不干预企业,不走老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原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加强原材料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促进原材料工业平稳健康运行。各级工业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各项重大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材料工业的冲击,全面实施石化、钢铁、有色金属调整和振兴规划,切实落实各项具体政策。要加强对全行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建立健全原材料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网络,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上报行业经济技术信息,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投资、进出口和技术发展等真实状况,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和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定期分析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发布原材料工业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指导推动行业平稳运行。

五、做好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统筹规划原材料工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原材料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深入探索原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提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发展战略。要加强原材料工业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修订,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要求,在对“十一五”规划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原材料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行业长远发展方针、目标、布局和主要任务。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编制乙烯、化肥、农药、氯碱、钢铁、铝、铜、铅、锌、稀有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重要产品专项规划。对已编制实施的规划要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六、认真研究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原材料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原材料工业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执行,引导企业加快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产品,加快研制开发经济建设和国防急需的新材料。积极研究提出关税调控政策,鼓励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出口,同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稀有金属产品出口。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是当前行业管理的重要任务,要下决心关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生产厂矿。地方各级工业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计划和具体政策,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实施。

七、继续做好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工作,促进内涵集约式发展。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要制定和实施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专项,增加政府和企业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新材料,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改变原材料工业技术面貌。

八、大力开展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工作,发展循环经济。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和考核体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搞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控制稀有金属开发强度,减少开采量。

九、加强支农工作,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做好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发展规划,及时修订产品技术标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优质、高效农资产品,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积极研究扶持政策,合理调控市场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化肥、农药、柴油等农用物资的稳定供应,保障支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加快修订和完善原材料工业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质量。要适应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对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清理,废除和修订过时的技术标准。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要求,加快制定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及符合节能、环保、安全生产需要的技术标准。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原材料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产品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十一、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大力推进钢铁、有色、水泥、平板玻璃、稀土、黄金、化肥、农药、氯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改革重组,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结合原材料工业特点,重点推进节能、环保、安全、优质、高效现代化企业建设。

十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原材料工业产能盲目扩张。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坚持控制总量,大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上大与压小相结合,合理调整项目布局,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城市规划、水土保持评估等前置性审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

十三、加强原材料工业利用外资管理,统筹协调对外资源开发工作。加强原材料工业产业安全研究。严格执行国家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原材料行业和稀有战略资源开发的监控,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积极推进原材料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加强进口矿产资源的组织协调,提高价格调控能力。

十四、完善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要建立健全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抓紧制定一批适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和规程,使原材料工业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要严格执法,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办理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求,做好相关行政许可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涉及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修订工作。

十五、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开发利用生产和工艺信息资源,研究和推广在线检测、集散控制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物料配置,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精确度,实现精益生产;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推广企业资源计划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紧密衔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

十六、切实加强原材料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发展。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安全生产措施。督促企业加快采用能够实现产业本质安全的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规范,修订和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搞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做好安全生产协调服务工作,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十七、认真履行国际义务,扎实做好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履约机构,加强履约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继续做好宣布、接受国际核查、防扩散工作;按照《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规定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依法加强对监控化学品设施建设、生产、使用和储运等活动的管理,促进监控化学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企业履约主体意识,完善基础管理和自律制度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履约信息化水平;加强履约国际交流,推进化工技术装备的国际合作。

十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原材料工业的社团组织,包括各个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以及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是沟通政府部门与原材料工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要结合各自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围绕行业管理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行业政策建议,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协调、交流合作、行业自律等活动。继续办好各类内部报刊,提高质量,搞好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

十九、明确职责,建立统一高效的原材料工业管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家管理原材料工业的政府机构,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职能分工,对原材料行业管理负总责。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区)工业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发展原材料工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法规,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总体要求,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本地区原材料工业实施行业管理。要建立行业管理责任制度,实行逐级负责,一级抓一级。要加强与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其他行业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涉及原材料工业发展的事项,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促进发展。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积极努力,形成高效运作的行业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http://huafei.kuotu.com/nongyao/201103262.html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园门卫管理工作的意见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雷州市中小学

幼儿园门卫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各中学、中心小学、市直校(园):

为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学校主体责任,有效推进校园安保工作,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根据我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雷州市中小学幼儿园门卫管理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雷州市中小学幼儿园

门卫管理的意见

校园门卫是保障学校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和重要屏障。为切实加强校园管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局、公安局联合督查校园门卫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门卫管理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门卫人员工作职责,严把校门第一关,把一切隐患拒之门外。门卫人员在上岗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不准擅离职守,脱管失控。要严格遵守值班制度,确保每天24小时有人值守和值班电话的畅通,及时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

二、认真选配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各学校(幼儿园)应选聘热爱教育事业、身体心理健康、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一定处理突发事件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门卫工作,对年龄大或对工作敷衍塞责、责任心不强、不能坚守岗位的门卫人员,要坚决清退或调整。要加强门卫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门卫人员上岗要规范制服,文明执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责任心强、具有“战斗力”的护校(园)队,协助门卫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

三、继续完善门卫防护器械配备和校园技防设施。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配齐门卫制服、钢盔、橡胶警棍、钢叉、防刺手套、防刺背心、武装带等器械设施(原则上每名保安应配备一套,门卫人员较多的学校应不少于3套)。争取下拨专项资金,提升校园门口监控视频质量和安装校园手动报警装置。门卫室要设置全校监控视频。要争 取条件实现学校监控系统与公安监控系统联网。

四、切实加强对学生进出校园的管理与监控。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严格的请假批准制度,学生在校上课期间进出校园,必须征得班主任同意,并签发准假条;未经班主任批准,严禁私放学生外出。遇来访者需将学生带离校园的,必须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并按有关规定办好手续后,方可让学生离开校园。

五、严格规范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管理。要建立来访人员登记制度,对来访者身份证明、事由、被访者姓名、来访和离校时间等进行严格登记,并认真填写《外来人员来访登记表》(即日起全市统一使用,见附件1)。要主动询问来访者并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络,待校(园)领导批准后方可允许进入学校,并引导其尽量不进入教学区。严格禁止精神病人和身份不明人员进入校园。要建立外来车辆进出校园验证和登记制度。对进入校园的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登记,并认真填写《车辆进出校园登记表》(即日起全市统一使用,见附件2)。进入校园的各类车辆要限速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未经校领导批准,门卫应禁止校外机动车出入。门卫要对进出学校的物品进行登记,对可疑物品要进行查验。严禁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品带入校园。要教育师生员工及其家属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支持门卫人员做好护校工作,服从学校管理。

六、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严禁小商小贩进入校园。未经学校同意,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在校园内摆摊设点或向学生进行各类广告宣传以及营销活动。

七、规范校门开关时间,抓实门口值勤护导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健全门禁制度、门卫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学生上学进校或放学离校高峰期,要安排2至3名门卫和 值班人员在校门外值守,切实维持好校门秩序。允许上学早到的学生进入校园,引导放学的学生及时回家。学校放学以后,门卫要检查教室及校园里有无学生逗留,发现有学生逗留要及时劝返,特殊情况要通知班主任做好送返工作。学生进校、出校完毕,应及时关闭大门。

八、建立门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学校门卫遭遇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确保遇险时能有效应急。要严格落实报告制度,门卫对校门口及其周边各种情况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值班领导,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积极取得帮助支持。

九、加强门卫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各学校(幼儿园)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门卫管理制度并上墙(含门卫人员工作职责、值班安排、联系电话、门卫管理制度、门禁制度、门卫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等)。门卫室应保持整洁有序,防护器械要放置于安全、方便取用的位置,各类物品摆放要整齐。

十、加强门卫管理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督查通报。市教育局、公安局将定期对学校(幼儿园)门卫管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门卫设置不规范、门卫制度不健全的单位责令整改,整改后仍然存在问题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造成的责任事故要坚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各学校(幼儿园)也要建立考核、督查、谈话制度,定期对门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附件:1.外来人员来访登记表

2.车辆进出校园登记表

二0一二年九月六日

下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修订)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