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鲜为人知却影响当今世界的十大意识形态
鲜为人知却影响当今世界的十大意识形态
鲜为人知却影响当今世界的十大意识形态
现在法西斯主义已经被颠覆,只有少数偏执分子令人忧心; 苏联已经解体,至少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已经完全丧失人心;
宗教极端主义虽仍肆虐,但并不具备赢取军备竞赛的实力,也无法靠“优越的通俗文化”取得人心。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的胜利会 是历史的终结。但他是否正确?在本文中,我们会讲述鲜 为人知却影响世界的10种意识形态。(译注:弗朗西斯· 福山(1952——),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福山是《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作者)10.判官统治(Kritarchy)
一般而言,判官统治用于描述古代以色列法官统治国家的时期,人们通常也认为判官统治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意义上的判官统
治是指依靠习惯法和平等公正进行统治的无政府制度。这一制
度不设中央立法机关,仅仅依靠“自然权利”约定俗成的习惯
法运行。法官和警察不受任何中央机关制约,而是竞争体制的
组成部分。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法官,就像在其他体制内
选择自己的律师一样。
这套制度在索马里依靠传统的中心法律体系(Xeer)得以实行。
自从推翻独裁统治者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Siad Barre)、瓦解了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后,索马里就恢复了习惯法体系,且
至今没有设立中央立法体系。
中心法律系统没有现代社会普遍设立的行政部门或立法分支机
构,它在一些自然法基础上形成并与之保持一致。首先,当氏
族成员犯谋杀、侵犯人身安全、强奸、盗窃和诽谤罪时,氏族
必须用牲畜“血价”(diya)赔偿。此外,氏族家庭还有很多义 务,比如提供嫁妆、尊重长者从而维护氏族和谐、管理水和牧
场等自然资源。判官政治体系是依靠氏族信约制度作为保障(译注:即确保赔
偿得到执行)建立起来的。如果氏族内一名成员伤害另一名成
员,那么氏族必须进行赔偿。无论谁公然藐视律法都会失去氏
族的保护,成为法外之人,不再享有法律补偿。索马里中心法律系统的判官统治体制启迪了西方无政府主义者
和自由主义者关于现代社会的新思维:即不需要依靠政府也能
有效运作。一般认为不设立强制的政府机关有利于私人投资和
经济发展。习惯法会保护自由贸易和个人自由,人们不用交税
也不受政府法规的限制,自由企业一定能够蓬勃发展。当然,在现实社会中,索马里中心法律系统也存在严重问题。在这个
男权体系中,只有男人可以向年长者提起申诉,因此强奸单身
女性通常不会受到惩罚。而用“血价”集体支付的赔偿方式意 味着个人通常不会因犯罪受到惩罚。尽管他们宣称这套体系分
散式的性质与互联网颇为相似,但其实与传统社会有更多共同
点——与公正相比,它更看重荣誉。9.人口控制(Antinatalism)
人们普遍认为能活着就很好,但哲学家大卫·班娜塔(David Benatar)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的逻辑是这样的:痛苦不好快 乐好,没有痛苦就是好事,而如果人们活着是为了感受快乐,那么缺少快乐则没有任何好处,所以生育孩子从道德层面讲是
不合理的。虽然没有痛苦和拥有快乐都同样美好,但痛苦却比
没有快乐更难忍受。在生命中,遭受痛苦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快乐却视随机因素偶然发生,且往往转瞬即逝。在这种逻辑下,生养孩子会被认为自私自利。也许生养孩子对
你有益,但从孩子的利益角度出发,生存的危害超过任何可能
存在的益处。不用来到世间意味着没有痛苦,这是很棒的。虽
然同时也意味着感受不了快乐,但是既然你都不存在那你也不
会知道自己有什么损失,所以也不会太糟。而且,从道义上讲,避免伤害一个人远比对他好重要的多。支持生育者通常用生活
中的美好事物来给自己作辩护,但生育绝对是虐待儿童,因为
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死亡超过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美好。人口控制拥护者认为人类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并将这种强烈 的道德感与人口控制理论相结合。这两种观点的融合促进了人
类自愿灭绝运动(Voluntary Human Extinction Movement or VHEMT)的发展。这个运动组织由一位越战老兵乐斯·奈特
(Les Knight)创办,他曾加入人口零增长组织——该组织支
持每对夫妇不生育超过两个孩子。(译注:人类自愿灭绝运动,乐斯·U·奈特创立,是一场号召所有人放弃繁殖,最终逐步实
现自愿性人类灭绝的生态运动。)
人类自愿灭绝运动认为人类对生物圈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而
最符合道义的解决办法就是人类通过停止繁殖追求自愿灭绝。
随着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枯竭,该项运动也得到发展。法国一位拥护人口控制的活动家做了简洁
明了的比喻:“我们在泰坦尼克号轮船上,船将沉没,此时再接
更多人上船实在不够明智!”
该组织并不支持用强制手段绝育,也不鼓励自杀,他们的口号是
“希望我们长生并灭绝”。上述观点也并不代表所有人口控制拥
护者的想法。这些理念通过托马斯·里戈蒂(Thomas Ligotti)的
长短篇小说、左拉·杰西(Zola Jesus)的音乐和电视剧《真探》 的角色拉斯特(Rust Cohle)影响着通俗文化。(译注:托马斯
·里戈蒂,恐怖科幻小说家;左拉·杰西,美籍女歌手兼作词人)8.欧亚主义
十九世纪末期,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政治革命运动思
潮。一些俄罗斯侨民提出,俄罗斯应该承认自己是东方国家的
一部分,无须一味地盲从西方国家,并于1921年出版了文集
《回归东方·预言与实现·欧亚主义者的主张》。
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欧亚思想” 区别于欧洲文化和 亚洲文化,是一种受到蒙古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影响的独特文化,俄罗斯则是介于亚欧之间的“第三大陆”。与欧洲文化的定位
不同,俄罗斯思想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明,它更具多样性,而
非单一种族内容,并且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能力。欧亚
主义党于1932年在柏林成立,旨在通过欧亚联盟推翻腐败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苏联。该组织试图推翻布尔什维克党人、纳粹
党员和西方自由民主主义者,但最终却落得分崩离析的下场。
苏联统治的失败使其名誉扫地,这给欧亚主义回归意识形态提
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亚历克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提出了新欧亚主义(又称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运动,并称其
是政治运动中继自由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之后的
“第四条道路”。新欧亚主义是“不含唯物主义、无神论、进
步主义、现代主义的社会主义”,且兼具共产主义、法西斯主
义、俄罗斯民族主义,以及正统基督教的元素。
该运动是反种族主义、反资本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在杜金
看来,21世纪的主要冲突将产生于大西洋主义者(支持文化经
济上的秩序自由主义的北美和西欧国家)和亚欧主义者(支持
多元文化的国家)之间。
然而亚欧主义的死灰复燃带来的其他作用却令人担忧,有越来
越多的迹象表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金(Vladimir Putin)利用欧亚主义作为潜在的意识形态,想以此瓦解马列 主义。200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了由前苏联国家组成的独
联体,推动着更加紧密持久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201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之后加入的亚美
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组成了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2015年
初,关税同盟发展为欧亚联盟,努力寻求着成为大型政经联盟 的机会,以此牵制美国、欧盟、中国。
有人认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说明莫斯科外交政策背后
潜伏的欧亚主义正蠢蠢欲动,而普金的讲话更是令人疑窦丛生。7.社团主义 “社团主义”是19世纪期间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当我们谈到
它时,往往就会想到从集体协商谈判到裙带资本主义的转变。
这个名称并非来自“合作(corporation)”,而是来自于拉丁 语“corpora”,意思是集团。社团主义隐含的意思是社会应该
由基于职业的政治团体组成,比如农民、实业家、律师、医生等等。
这些利益集团以自治团体自居,和政府互动频繁,且内有等级
制度。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必须成为会员。这些集团将会取
代政党,因此所有的政治地位和权利都捆绑在这个利益集团的
会员系统中。这个系统相当于欧洲中世纪时期行会垄断系统的
现代版(例如,同属于一个画家协会里的几位画师,分别担任
同一幅画里不同部分的绘画任务)。从历史的角度看,在20世
纪,社团主义跟法西斯运动一样,遭到自由民主党和社会主义
党的强烈谴责。
然而在东亚地区,社团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在日本和韩国,集权政府统筹企业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运动,这样可以拉动经 济快速增长,但也意味日韩的公民比西方社会更缺乏活力,且更依赖于政府。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1989年通过的组织法规定,任何组织
都必须向政府登记,并由党或政府代表监督。相对应地,每 个组织可以垄断某个特定行业的职业、活动、利益。从社团 主义明显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情况看来,毛泽东思想 已不再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最佳选择。社团主义构建了一个高 效实用的政治结构,使得中国共产党政府、新兴资本家、公 民社会可以不用担心自由民主的问题。如此看来,社团主义 对中国来说,并非是一个不实用的意识形态。6.大汉族主义
中国人中约有90%是汉族人,但在十七世纪满族人野蛮入侵中
原后,他们在中国建立清政权,他们的统治从十七世纪中叶起
一直延续到了1911年。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他的其中
一条政治原则就是,杜绝少数民族统治的情形再次在中国发生。
同时,清政府也被指责导致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落后于西方和
日本,使中国受外国军队的入侵,其中就包括鸦片战争和中日
甲午战争。
新中国将由占中国人数主体的汉族人统治。种族主义和恐外主
义的倾向在共产主义建国初期就受到了毛泽东的批判,毛泽东
称之为“大汉族主义”。这种反对种族主义的修辞和政策有利
于建立少数民族自治机关、语言保护和传统艺术形式的保存,这也使得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获得少数民族的支持,这些
思想后来也反映在毛泽东思想的一般原则中。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共产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经济体
制改革的进行而变得苍白无力,自由民主制在中国的影响力微
乎其微。意识形态的缺失使得大汉族主义趁机抬头。对于中国
共产党而言,大汉族主义为其继续长期统治中国提供了理论支
持。大汉族主义认为,在中华文化中占主流的汉族文化比少数
民族和外族文化更具有优越性也更为进步
它有助于证明中国的军事扩张政策和在国际主权争端中采取强
硬态度的合法性,同时这也可以用于矫正包括镇压支持民主的
异议和打击严重的官员腐败等政治问题。但是,它同时也加剧
了民族争端,尤其是在西藏和新疆地区。现在,民族主义思想
扩张的不可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控制。5.印度民族主义
1928年,印度无神论者家萨瓦尔·迦尔写了《什么才是印度— —关于印度国家主义的重要问题》这本小册子。在其中,他认
为任何来自印度次大陆以及把印度作为其祖国和圣地的地方都
应该被认为是印度的一部分。此时恰逢印度民族卫队创立,他
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印度教国家。
这一政治理念存在着缺陷,它将包括非印度教信仰的地区都排
除在外,比如说伊斯兰教区、基督教区和犹太教区。在他们看
来,这些宗教发源于中东地区,因此信奉这些宗教的人自然也
就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印度人。印度民族主义最初被人们贴上了
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标签,这一运动诞生最初的最初原因是担心
这一保守的宗教形式被一神论的亚伯拉罕的思想吞并,但是最
终却演变为一场盲目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在印度刚刚获得独立的数十年里,印度民族主义的影响力受到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现世主义哲学的压制。但是,随着保守 的信奉宗教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抬头,印度
民族主义也迎来了复兴。在印度,很多少数民族的人都害怕印
度首相纳伦德拉·莫迪势力的崛起。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被认
为是印度民族主义的温和派。然而莫迪受到了造成超过千名民
众死亡的2002年古吉拉特暴动的牵连,大多数穆斯林教徒都是
被印度教徒杀害的。
因印度民族主义引发的暴力冲突还在不断上演,据报道,大量的
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被迫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在2014年底,阿格
拉城市Ved Nagar区的57个家庭被强迫转换宗教信仰一事引发了
极大的争议。约有200名居住在贫民窟的穆斯林收到了极具诱惑 的写有“贫困线下”的小卡片,凭借这张卡片,他们可以领到住
房和医疗补助。
然而,最终这场运动却演变成了一场宗教大清洗仪式,组织者企
图将他们全部转变为印度民族主义者。新的“被转换者”会收到
一座卡莉女神的塑像,并被询问他们是否乐意成为印度人?这些
家庭后来宣称,他们是因为害怕遭受暴力才不得不参加这项仪式 的。印度民族主义组织的代表Bajrang Dal对此却持有不一样的观
点,他表示:“我严正反对'转换’这一词语的使用,我们为什么
不把这认为是一种回归呢?回顾历史,至少对最近的四、五代人来
说,你会发现你的祖先其实都是印度人。因此,你怎么能否认这是
一场回归呢?” 4.人性原始主义
原始主义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转变成农耕,实属大错
特错。在过去的10万年里,这个错误导致人类碰到很多难题。
他们赞同无政府主义者瓦解政府这一理想目标,但他们想做的
远不止这些,因为他们觉得民主也亟待改革。在他们看来,放
弃工业技术,回归自然原始状态,能够减少社会分层、权力架
构、党同伐异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危害。
放弃我们现有文明开化的生活方式,重过茹毛饮血的狩猎群居
生活,在我们看来实属“野蛮”。原始主义哲学家约翰·泽尔赞
(John Zerzan)甚至相信,符号化的文字降低了生活经验的真
实感,他说,“每种符号维度——时间,语言,艺术及数字——
都是人类和现实的媒介。在理解这些维度概念之前,我们的生活 方式更直接。”
讽刺的是,尽管原始主义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支持者,但主要阵
地却是一些知识分子在互联网上进行争论。从2010年开始,就有
一个原始主义极端组织,叫做“个人野蛮倾向”(Individuals Tending Towards Savagery,或ITS)声称对袭击意大利、瑞士
和墨西哥的科学家事件负责。他们袭击的目标是那些研究纳米技
术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也受到了书信炸弹的袭击。而“黑曜
石连环袭击”组织(Obsidian Point Circle of Attack)解释 他们的哲学理念说,“我们坚决反对技术和工业体系的发展,反
对它带来的文化价值和“奴隶社会”;现代社会,人类的身体,性格和心智都受现代化机器控制;我们原有的自然本性,已受到
传媒(电视、电台、网络、报刊)宣传和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的
影响;科技的进步只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远离自然,显得机械化。”
3.德国爱国游行运动PEGIDA
PEGIDA是德国新兴的抗议运动组织,全称“爱国的欧洲人反对
西方伊斯兰化”(Patriotische Europa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 Patriotic Europeans Against the Islamisation of the West)。PDGIDA的发起 人卢茨·巴切曼尼(Lutz Bachman),原是一名测绘师,曾参 与走私毒品和盗窃,他最先在脸书上发起号召,组织建立了一个
“爱国运动”小组。这个保护组织影响很大,开展运动的范围从
极端保守主义到极右主义,已经举行了好几场大型集会来反对西
方的文化堕落,以及公然对抗伊斯兰组织,拒绝为移民和寻求政
治避难者提供帮助。虽然,PEGIDA组织受到新纳粹主义者和反移
民主义者的支持,尽管它坚称自己不是种族歧视组织。组织宣言
第19条,内容涉及保守主义利益需求,如“严格控制移民数量”,用诸如“性爱自由”的书面协议来“保护犹太与基督教的文化”
。PEGIDA组织的示威者政治立场多变,他们反对母鸡智能化养殖,反对电视需要许可证,但大方向还是要减少移民,立即驱逐犯罪
移民出境,阻止逃避战争的难民到国内,强制移民者在家中也要 讲德语等。
PEGIDA运动的聚集地在萨克森,它得到东德民主共和党的支持,举国内外都有支持者,而在德累斯顿(译者注:东德都市)的集
会更多。PEGIDA是紧随欧洲怀疑主义党派“德国新选项党”(party Alternative for Germany)的后起之秀,两者均反对移民。
PEGIDA运动的兴起,并非刻意为之,它是左派常用的保守主义运
动运用游行策略的产物。这种运动对那些身处柏林,并希望德国
变成欧洲中心的人来说相当令人头疼。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反对
主义运动,但是有个问题:他们到底在反对谁呢? 2.萨拉菲主义
萨拉菲主义认为,伊斯兰教已经偏离了穆罕默德先知所倡导了
纯粹信仰,且被西方意识形态与核心理念所腐蚀。“萨拉菲” 源于阿拉伯语,英译为“Al-Salaf Al-Salih”,意指“可敬 的前辈”,用以指代默罕默德先知的追随者。萨拉菲主义的理
念源自1928年穆斯林兄弟会的思想。
赛义德·库特布是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在1954年,他因为暗
杀埃及总统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失败入狱,在狱中写了一系
列书籍阐述萨拉菲分子的世界观。他认为人类已偏离真正的宗
教信仰,思想逐渐腐朽。人类的智力、道德以及对性的认知都
在急剧下降。库特布还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伊斯兰教以及信仰
伊斯兰教的国度才能扭转乾坤。萨拉菲主义反对马图底里派和
阿沙里派(Matudiri and Ashari schools)这类将理性视作 通向天启途径的伊斯兰教法。萨拉菲分子坚信,这些派别的思
想已被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所玷污。
在与瓦哈比教原教主义者联系紧密的沙特阿拉伯,萨拉菲主义
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自从阿拉伯之春后,萨拉菲主义在中
东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对腐朽的政府和疲软的经济状
况忍无可忍,一些中东人民开始向宗教信仰寻求安抚,公元7世
纪的伊斯兰教成为了现代伊斯兰社会的理想状态。然而,有人却
将萨拉菲主义的崛起归咎于ISIS或者其他恐怖组织的煽动,这种
想法相当幼稚。在萨拉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听到许多反对的
呼声,这绝不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庞大组织。一些萨拉菲分子反
对暴力行为,也有报道称,在埃及发生示威游行时,许多萨拉菲
分子去保护当地的基督教教堂。但是,他们死守着自己的道德和
政治制度,不承认少数派和女性的权利。在圣战主义运动消散后,萨拉菲主义也逐渐陷入了政治真空,或许只有在未来,他们才有
卷土重来的机会。1.普遍基本收入
普遍基本收入,即每一个个体都有不需参加任何形式的劳动、或者达到某种要求,而无条件地获得一份基本收入的权利。该
观点与许多国家既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不相同,因为该观点以个
人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分配,除了普遍基本收入以外再不
提供任何形式的收入来源,且每个个体都无需从事任何形式的
劳动即可获得。
无论这个人是否希望工作,这笔收入都足够其过上安稳日子。
该观点有着久远的历史,从托马斯·潘恩倡导地主应该为他们
占有“人类的共同财产”而付钱。查尔斯·傅立叶主张,如果
一个文明剥夺了人们捕鱼、打猎、在闲时储备粮食权利,那么
它应该补偿给人们一个温饱无忧的生活。
普遍基本收入会给社会带来大量的福利。人们再也不用处理领
取失业金的繁重文书工作,每个家庭生多少小孩也会自动调整,工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工作也更加灵活,人们更易获得
受教育的机会,也减少了雇主雇佣工人从事廉价劳动的权力。
在21世纪,随着无人驾驶汽车、自助服务餐厅与商店的技术发展,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以及自动化技术逐渐得到保障,在提高了总体
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使就业机会急剧下降。普遍基本收入是阻止 小部分富人控制社会大部分财富的办法,如此,被机器人取代工
作岗位的大部分穷困人士,也不至于沦落到破坏社会公物。然而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对奉行新教的工作道德理念的人而言,这种基本收入无疑于天方夜谭,虽然对21世界的经济状况来说,该分配的好处无法否定。瑞士计划在2016年举行全国基本收入分配 的投票,并且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切诺基小镇里,切诺基族的
“东部乐队”(the Eastern Band)的赌场一直把小镇的过半收 入收归囊中,他们还拥有土地。自1996年以来,该赌场着实增加
了小镇的总体收入,提高了小镇的总体营业水平并且降低了犯罪
率和贫困率。如果你不希望让社团主义在机器人崛起以毁灭人类
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普遍基本收入这个办法或许值得一试。
翻译:@Freya然
第二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在2010年的8月7到20号,我在湖南进行了了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对于这个调查的进一步研究,我参阅许多报刊书籍,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气候变化”的定义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特点就是全球变暖,它不但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个环境问题,一个能源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对于气候,通常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冷、暖、干、湿。气候变化有两样因素,它有自然规律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的变化。在地理学、地质学或者气候学里边,我们分别有一万年、四万年、十万年的气候变化周期。最近多年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了气候的变化,即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除了温室气体之外,我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等,也可以造成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温度也不断上升,地球渐渐变得温暖起来。调查结果显示,气候的变化已经明显地影响到我们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农业影响很大。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据调查,近年来气候变化特别大,每年的差别也很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气候反差这么大呢?以下就是导致气候严重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一)、自然的气候波动
自然气候的波动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 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而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这些自然气候的变化使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
(二)、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在人类对大气圈污染之前,我们地表的平均温度是正十五度。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逐渐增加,因此地球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
对于人类的这些活动,我也做了相应的了解。温室效应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即地球通过大气层从太阳接受到短波辐射,然后地面吸收,以长波辐射向大气圈外太空释放。那么,哪些东西是造成排放温室气体的呢?我觉得主要有这样几个:一个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比如煤、石油还有开采过程等。我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就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而如农业和畜牧业也能够向大气中排放甲烷,这些气体都会增加大气当中的温室气体成份,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加,从而影响到了气候的变化,使地球升温。这就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很多基本数字证明,近年来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是逐年递增的。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当我们将这些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摆给别人看时,我们是否有十足的底气,可以让对方有同样的危机感?当然,气候的变化,对一个基本上不了解全球变暖的正常人来讲,似乎没什么影响。但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确有很多,它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将要说说它的主要几点。
(一)、形成许多大型的灾难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许多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气温升高还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一定会减产;而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冰雪积累的速度远没有融化的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经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我们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二)、给人类生理机能及生活造成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的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会滋生出新疾病。如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等。人们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温度的上升,使许多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三、面对气候的变化,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气候变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突出。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尽快制定在可持续发展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环保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为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需要我们采取积极措施,趋利避害。首先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纳入国家、地方和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第二,要将气候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法制轨道,加强领导和协调,严格执法,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第三,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拓宽投资渠道,保障适应和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投入的需要;第四,充分认识气候与环境的公共安全与资源属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气象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参与能力。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一方面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完善气候变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本方案提出的目标与任务。
四、总结
在这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里,作为我们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们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气候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减小它的影响。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是肯为环保事业奉贤自己力量的可爱的人。但我们只是在宣传环保时,忘却了一点,那就是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对对方的心理进行推敲,拿捏,在了解了对方后,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效果岂不会更加理想?对症下药,这是无论在哪里都适用的完用理论。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更震撼人心的影响,告诉周围人的话,那么,大家必定会重新审视环保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地球奉贤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第三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实践时间:2011年5月
实践参与人:2008级日语班 张天宪
调查方法: 走访调查、问卷、采访、参考资料 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一 世界气候变化的现象(1)全球变暖
(2)两极及山岳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3)温室效应
(二)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1.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
3.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4.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
5.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我国青海湖为例,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萎缩的因素之一。
6.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
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7.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三)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四)各国的应对措施
发达国家应背负起更大的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1,必须坚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必须采取务实合作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各国的互利共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多年来国际社会为履约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实际进展离我们期待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实践证明,全球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需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人均排放等因素,正视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开展长期、广泛的对话和务实合作。国际社会应当依据《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与规定,牢固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的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2,必须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重大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影响发展目标的实现,或者无视气候变化威胁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当前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累积排放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弱,由他们承担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是有失公允的。发达国家应当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走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机统一。
3,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尽的不同义务,是指导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的基本准则。发达国家应当正视自己长期累积排放的历史责任和高人均排放的现实,严格履行《议定书》所确定的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切实按照“巴厘路线图”兑现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国际社会应当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特殊关切,改变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发展中国家也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排放,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4,必须坚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们不能忘记,目前世界上仍有约十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距离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让全球广大贫困人口享受人类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是各国政府的应尽责任。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不仅无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也无法确保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应当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应当有助于缩小而不是扩大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和技术鸿沟,应当维护而不是损害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5,必须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在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孕育着新的突破。这些技术的推广使用,必将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遗憾的是,在全球共享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社会应当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加快机构设置、资金安排和制度保障等核心问题的磋商,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时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2012年以后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进行讨论,并致力于在2009年底之前达成协议。本次会议为讨论有关气候友好技术的开发与转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只要我们本着对人类社会、对地球家园负责的态度,按照《公约》确定的原则平等协商、积极合作,就一定能够达成有利于保护气候、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公平合理成果。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
(五)建议
(1)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
1.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
2.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2)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1.增强我们自身的环境意识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3.鼓励公众参与 ;
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经验体会总结;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不管或利或避,我们都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且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地球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科学中国人》、《气候变化地图集》
第四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注地球 关注气候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影响的调查报告
09注会2w 李光武
前言: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气候问题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更应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人类自身的的利益,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带着一份责任心去深刻地体会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参加者:李光武
主题: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 时间:寒假 地点:家乡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气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一.世界气候变化的表现
(一)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用的俗称。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3.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等。
(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造成全球变暖的因素是: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全球升温的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4.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气候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二.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二)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三)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据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
(四)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我国青海湖为例,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萎缩的因素之一。
(五)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
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六)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气候变化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全球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给、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三.应对措施
(一)能源生产和转换
1.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3.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1.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3.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完善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各类能耗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加强节能工作。
(三)农业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四)工业生产过程
大力发展鲟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和鲟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产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五)水资源
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
(六)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强森林防火,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助、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体系。
(七)相关科技工作
1.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
2.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八)公众意识
1.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3.鼓励公众参与 ;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总结: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不管或利或避,我们都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且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地球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参考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极其应用》作者:殷永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年1月
2.《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作者:(美)布莱恩.费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年12月
3.《应对气候变化》作者:欧高敦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年10月 《科学中国人》期刊
第五篇: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段历史,我们探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指导以后的道路。一个人的错误,一代人的浩劫,对祖国的“单恋”,大历史中小人物命运的体现,《苦恋》这部电影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的画家,一生却遭遇无数悲惨,他到死也不明白——“谁会想到爱祖国还犯错?”使他失望的应该不是这个国家,而是其意识形态。片中直面了很多大陆电影中无法触碰的话题,一些台词,一些画面,一些细节,一些诗句,充满了寓意。弘一法师一句“尘世间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和善良的意愿是相反的”,几乎可以算作是“苦恋祖国”的总结,又或是对40至70年代中国历史的总结。白桦借助电影侧面表现当时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面反映时代的旗帜,检验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滋生在土壤中,进而挣扎,成长,繁殖。不论是中国的过去,还是中国的未来,都在积极努力地开辟广阔的土壤。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砝码,它在称量中历史的维度、深度、广度。意识形态贯穿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在当今众声喧哗的网络传媒时代,对于以国有为主导的我国大众传媒业来说,意识形态无疑成为传媒制度、体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执政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而意识形态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缘由,知其然,方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在自由与规范、开放与秩序、多元与稳定之间取得更好的动态平衡,逐步实现建构自由人和理性人社会联合体的远景目标。那么意识形态概念又是怎样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及特征是什么?网络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又有哪些?意识形态又是怎样影响传媒业的?下面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任何意识形态的概念都必然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学术语境以及政治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观念的科学”到“危险的政治情绪”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最早课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洞穴比喻”。他认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是洞穴里的囚徒所面对的影像。人们应该使自己的灵魂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然而,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柏拉图“灵魂转向”的理念并未实现,各种“虚假的意识”和“错误的观念”反而使人类的灵魂和精神深深陷入与现实世界脱离的幻象之中。直到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才率先对中世纪神学和经验哲学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并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后来经过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洗礼,“意识形态”一词首先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796年和1798年间向巴黎法兰西研究院分期宣读的题为《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的论文中提出。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由希腊语中的“理念”和“逻各斯”合成的新词,无涉“价值”的判断,而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精神。他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并认为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过去大多数是根据神学来加以考察的,现在应该用理性来进行考察。因此特拉西这种对于物质具有绝对优先性的“观念的科学”,在社会、政治和教育上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试图设计一种国民教育制度,把法国改造成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社会。
但是,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特拉西和其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不自觉地逐渐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在一起。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学说,而不是“观念的科学”了,这不仅威胁到了宗教学说,而且威胁到了世俗权威。尤其是拿破仑上台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把特拉西等意识形态理论家看做是企图削弱其政治权威并在头脑里改造世界的人,认为“就是这些空论家的学说.....会我们美丽的法兰西带来不幸的灾难。”这样,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脱离了在特拉西那里单纯学术的含义,被带上贬义的色彩,表示“实践上的愚昧”以及“一种危险的政治情绪”,“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危险的政治情绪”的代名词。建立在于政治相关联的基础上,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由此产生。在此后,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用法,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出发,辩证地阐释了这一理论。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为了革命理论的需要,“意识形态”概念从一个否定性和中性的概念演变成一个中性和肯定的概念。列宁第一个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和立论基础,中国最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选择,并与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真正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从一种理论到一种意识形态的过渡。可见,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社会学和观点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及特征
具体何为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但是,在任何国家中,作为政治合法性论据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一种。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另外,英国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也解释了作为行动起点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含义:(1)意义、符号和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再生产过程;(2)特定社会群体或阶级所特有的观念体系;(3)那些使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思想;(4)由社会利益驱动的各种思想形式;(5)话语和权利的结合;(6)自觉的社会行动者借以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媒介(7)由各组织信念所确定的行动;(8)个人借以把他们的生活与社会结构连接起来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其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右击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三、网络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
把握网络时代特征,注重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课题,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转型。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权威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时代的引领作用,已成意识形态工作的当务之急。网络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多元性、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和高技术性等新特征,呼唤着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转型。为
此,需要正确处理多元景观与一元指导的辩证关系,更加强调交往理性与沟通对话,更加强调审美中介的作用和“寓教于乐”,更加强调先进文化同前沿科技的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权威地位更加稳固,焕发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是改进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前提。改进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要与时俱进,挺立潮头,而决不可随波逐流,放弃舆论高地。一些西方学者往往热衷谈论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结束语中就使用了“沙皇退位”的小标题,认为“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马克·斯波特则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声称“电子传播”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这显然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的解构主义思潮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纯粹的工具系统,可以说因特网没有一个绝对技术控制中心,但如果由此推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彻底去中心文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彻底反权威社会,就大谬不然了。从根本上说,只要取消了中心性权威,社会就有可能发生信仰危机乃至分崩离析。美国学者丹·席勒的提醒也许并不多余:“电脑网络与现存的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大大拓宽了市场的有效影响范围。事实上因特网恰恰构成跨国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体系的核心和控制工具。”“因特网正在带动经济政治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然而,这场时代的转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吉祥。”席勒还把电脑网络空间比作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在那儿各种政治经济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在输出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固然是中性的,但网络文化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思想自由与文化权威、多样化与统一性、多元性与一元性不应被看作抽象对立的两极。在网络世界中,多样性是到处可以直观到的基本事实,真正博大的统一性永远体现为对多样性的引导、吸纳和包容。一方面,要使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多元网络文化产品争奇斗艳;另一方面,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2.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方式转型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维系。历史地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中萌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成型,在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调整,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单向强制灌输和直接宣传鼓动等旧的烙印,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尽快提高思想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尽快打开基于网络环境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具体说来,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要致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型: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由抽象式转向形象式、由单一式转向融合式。
四、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自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么大众传媒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表达个人的言论与喜好。但是在特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里,传媒业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大众传媒业具有外部性与公共性,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的雏型在在新闻业中历史上早已有之,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总结了从1815年到1848年在欧洲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他说:“从1815年至1848年,各种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成为欧洲各地思想界的主要关注: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一些地方的民族主义。”
(1)在斯特龙伯格看来,民主和各种政治经济学说也是西方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但是从1815年以后经过整整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洗礼,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寥寥无几,其中纳粹主义和由列宁而至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的阶级专政学说成为最为主要的意识形态。希特勒纳粹意识形态实际上由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核心学说构成,其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极端专制主义,企图借此全部摧毁自由民主制度,迫使全体人民统一思想、服从领袖;其二是种族主义,(2)在这样一种极端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导下,希特勒德国的传媒完全沦丧为鼓吹战争
侵略,叫嚣种族灭绝,无耻吹捧领袖的宣传工具。
(3)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极端意识形态都要借助于集权主义去强制推行和维持,而几乎所有极端意识形态都梦呓般地企图去制造一个所谓标准的新人类,纳粹意识形态的最深沉动力便是要依据生物学的优劣标准去炮制一个纯种的雅利安千年帝国,并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屠杀异族,其谬见的本质正是人类种族的标准化。纳粹意识形态的建立、巩固和传播离不开其牢牢控制的新闻传媒业,这是一个包括报纸、广播、电影、出版、演讲、艺术、学术在内的庞大行业。纳粹从诞生之日起便将报刊等传媒作为推销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主导者传媒业。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与市场的内在关系,从总体上而言是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的。首先从媒介所有制来看,意识形态型新闻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其次,事实上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不十分在意谋求效率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它最为强烈的动机在于通过宣传进行舆论操纵,它可以不计成本和代价,它与市场的联系在于它能够借助于权力体系去强制发行,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反而可以获得市场利润和政治宣传方面的最大效益。但是意识形态新闻业与市场的关联仍然是存在的,作为宣传的新闻派送品数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极端环境中,军方才可能完全不计成本把宣传品全部送给敌方,在非战争环境中,既使是作为宣传的新闻业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商业动机,也要谋求受众的自愿接受,但是此时市场所反映的却是一种虚假的供求关系,因为推销者是以欺骗的手段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客户手中,他们总是宣称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报道的一切都是事实。公众其实很容易被蒙骗,尤其是他们在没有任何其他媒体来源和思想来源可供比较参考的情况下尤其容易被蒙骗。最后,意识形态中的新闻业往往也是垄断型新闻业,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的思想和判断都被置于黑夜之中,他们只接受来自一个方面的光点,于是他们都认为那就是事实,于是他们就会自愿出钱购买那些事实和所谓正确的观点。社会矛盾的加剧变以及人们天性的敏感和脆弱同样极易促成这桩买卖的发生。
总之,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仅仅是希特勒纳粹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对传媒业也有很深的影响。作为当今喉舌的大众传媒业该如何在保证党和国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和商业团体的利益中逐步发展壮大?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没有一种政治经济思潮层面的变革有谈何容易?而制度的变迁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在我国,基于长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发生很深的冲突域消长。好在改革开放改革一项纵深处发展,大众传媒业的制度化、法制化也在不停变化。同时也希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下的传媒业有更多的发言权与自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