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

时间:2019-05-13 18: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

第一篇: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

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本报告系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洗钱罪与对策研究》(批准号:04AFX00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张军,组成人员:郭建安、郑霞泽、陈小云、王燕之、周勇、边志良、陈文彬、陈雄飞。本报告执笔人:王燕之(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副局长)。

一、我国反洗钱工作现状

(一)反洗钱法律法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我国的反洗钱刑事立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打击毒品犯罪为核心的阶段。1990年12月28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禁毒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掩饰、隐瞒毒赃性质、来源罪”。我国政府加入联合国禁毒公约后迅速在国内法中规定了与公约规定相当的罪名。因此,我国的反洗钱刑事立法与国际反洗钱立法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第二阶段是在刑法典中明确规定洗钱罪。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刑事立法出现了将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扩大的趋势,例如,1990年签署、1993年生效的《欧洲理事会关于洗钱、追查、扣押以及没收犯罪收益的公约》将洗钱犯罪扩大到对所有犯罪收益进行清洗的行为。我国也根据国内打击犯罪的需要,在1997年修改我国《刑法》时,以专门条款规定了洗钱罪,并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从毒品犯罪,扩大到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罪,而且根据我国《刑法》,“单位”也可以成为洗钱犯罪的犯罪主体,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技术。第三阶段是扩大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2001年12月29日,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三)》中,将恐怖主义犯罪列为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并对单位犯洗钱罪增加了情节严重的规定,提高了单位犯罪的法定刑。但是,我国洗钱 1

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过窄已严重不适应我国反洗钱工作的需要,也与国际标准的要求有较大距离。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反洗钱法》起草小组都提出了继续扩大洗钱犯罪上游犯罪范围的必要性,寻求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提请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研究和考虑修改《刑法》第191条。

在刑事执法方面,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对洗钱犯罪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早在1997年《刑法》明确规定洗钱罪之前,公安机关在侦办其他类型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时就发现过一些洗钱行为,并适用了其他罪名对洗钱行为进行了打击。1997年《刑法》修订后,公安机关发现并追究了一些洗钱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但由于我国《刑法》第191条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窄、洗钱犯罪主观构成以“明知”为要件、洗钱罪与其他犯罪法条竞合、以及我国刑法采用“重罪吸收轻罪”的罪行吸收原则,使得为数不少的洗钱行为,在刑事检控及判决程序中以其他罪名被处理,真正以洗钱犯罪定罪的案例极为少见。2004年3月5日,广州市海珠区法院以洗钱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75,000元,没收被告人违法所得小汽车一辆。这是我国第一宗以洗钱罪定案的判例。

在反洗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制订及发展方面,200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资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简称“一个规定两个办法”),首次明确确立了金融业反洗钱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了以银行业为核心的、全面的金融机构反洗钱管理制度。2003年3月1日,随着上述3个部门规章的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局开始正式履行反洗钱管理职责。2003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是人民银行的一项法定职责。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反洗钱规定的行为,有权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国家立法的

*

*

*

户管理方面的要求。所有单位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以及预算外资金专用账户,必须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单位账户开户人必须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上,登记存款人的基本信息;开立各类账户时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开户银行有责任对证明文件进行核实,确保开户人以实名开立账户。

(2)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2000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要求自2000年4月1日起,所有新开立的个人储蓄存款账户和利用原有账户继续存入新存款的,开户人必须向银行工作人员出示其有效身份证件,银行工作人员审核身份证件后,在存款账户资料上登记开户人的身份证件号码。2000年4月和5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两次发布了补充通知,解决有效身份证件的范围、通存通兑以及代发工作业务中适用实名制规定的问题,强调银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并对违反规定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处罚办法。

在2003年1月3日公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系统、明确地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确认制度作出了规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10条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建立客户身份登记制度,审查在本机构办理存款、结算等业务的客户的身份。”“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存款、结算等服务。”《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11条和12条,分别对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和单位客户的身份确认制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2.金融情报信息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报告。具体的报告要求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大额和

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及《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做了明确规定。

(1)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根据《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单位之间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转账、单笔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个人银行账户以及个人与单位账户之间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款项划拨,属于人民币大额支付交易;15种类型的支付交易,属于人民币可疑支付交易。

大额转账支付由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系统与支付交易监测系统连接报告;大额现金收付由金融机构通过其业务处理系统或书面方式报告。大额报告要求在交易发生后的2个工作日完成。对于可疑交易,则要求金融机构的营业机构书面填写《可疑交易支付报告表》,报送其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应在收到《可疑交易支付报告表》后的第2个工作日,对报表进行分析,并将报告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在当地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同时报送其上级行。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应对金融机构报送的《可疑交易支付报告表》依照规定格式按周汇总,每周第一个工作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报告。

(2)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制度。根据《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当日存、取、结售汇外币现金单笔或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上;或者,以转账、票据或银行卡等非现金外汇资金收付交易、当日单笔或累计等值外汇,个人10万美元以上、单位50万美元以上的,属于大额外汇资金交易。另外,《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还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11种类型的交易为可疑外汇现金交易,20种类型的交易为可疑外汇非现金交易。

《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设在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一级的分支机构为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的主报告机构,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一级没有一级分支机构的,由金融机构总部指定主报告机构。金融机构各分支机构应于每月初5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月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情况,逐级上报至主报告机构,同时报送外汇局当地分支机构。各主报告机构应于每月15日前汇总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月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情况,报所在地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局将金融机构上报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情况汇总,于每月20日前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总局。

2004年2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生效。根据新的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对违反“一个规定两个办法”的金融机构可处以50万至200万的罚款。

3.交易资料保存制度。我国现有的金融行业管理规章以及现有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保存客户基本信息资料和交易记录做出了明确规定。与国际反洗钱规则的基本要求相比,我国保存金融信息制度比国际反洗钱组织提出的基本要求更为严格。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在“40条建议”中提出,金融机构应在客户取消账产后的最少5年内,继续保存有关确定客户身份的记录、账户档案和业务往来书信。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要求客户资料保存的期限,账户资料为“自销户之日起至少5年”,交易记录为“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5年”。我国《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证券期货法规规章规定,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委托、交易记录和清算等资料至少应保存15年,重要的资料保存期不少于20年。

(五)对金融业的反洗钱监管初步实施

2004年4月至8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履行反洗钱职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检查活动。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一年以来的执行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反洗钱内控体系建设,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水平。检查的重点是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客户尽职调查、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本外币可疑交易报告等。

检查分为商业银行自查、中国人民银行抽查和对工商银行与浦东发展银行总行现场检查3个阶段。各商业银行共组织了33,705个自查小组,投入检查人员107,059人次,自查机构数量87,785个。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共成立检查组752个,动用检查人员3,906人次,对182家商业银行主报告行进行抽查,抽查率平均达到了41.18%。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于10月中旬抽调30余人,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总行进行了现场检查。

这次检查使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能力得到检验,同时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是商业银行从上到下的一次全面反洗钱工作动员,提高了商业银行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和反洗钱制度的执行力度。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经历这次检查后,从管理层到柜台人员基本上都对中国人民银行承担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职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商业银行自身在反洗钱方面应履行的义务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检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有了基本的判断,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反洗钱监管队伍。

检查过程中,发现了30余起有价值的涉嫌洗钱等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这些案件部分仍在跟踪调查,部分已移交公安机关。此次检查共对49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罚款处罚,罚款总金额173.1万元,对31家商业银行进行了警告处罚。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起步良好

国际反洗钱和反恐合作是当前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由于跨境洗钱是世界各国洗钱犯罪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反洗钱的国际合作对于世界各国联手打击洗钱犯罪,减少犯罪分子利用各国反洗钱制度和力度的差异进行洗钱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就追缴被犯罪分子转移到境外的违法收益和财产而言,反洗钱国际合作涉及国家切身利益,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反洗钱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反洗钱公约,并切实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及精神药物公约》(简称《维也纳公约》)于1988年12月19日通过后,我国于公约通过的第二天签署了公约,1989年10月25日,我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了该公约。为保证《维也纳公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我国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了具有人大基本法律效力的《全国人大常务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将有关毒品方面的洗钱行为规定为犯罪。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将毒品犯罪列为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

2000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简称《巴勒莫公约》),该公约明确了与跨国有组织犯罪相关的洗钱活动为犯罪的规定。我国于2000年12月12日签署了《巴勒莫公约》,并于2003年9月23日批准了该公约。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于2001年9月12日,通过了谴责并呼吁制裁恐怖袭击肇事者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368号决议;2001年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要求制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第1373号决议。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于2001年12月29日,修改了我国《刑法》第191条,将恐怖活动犯罪明确规定为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以防范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的行为。

1999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规定了制止和打击与恐怖主义犯罪有关的洗钱活动、制止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我国于2001年11月13日签署了该公约。

2003年10月31日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进一步细化了反洗钱领域的国际法准则,该公约于2003年12月9日开放签署,我国政府于12月10日签署了该公约。

早日加入反洗钱国际组织是我国近期反洗钱国际合作的重点。200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代表中国政府致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提出我国加入该组织的申请。2004年底,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主席率高级代表团访华,了解中国反洗钱工作进展情况。2005年1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成员以电子投票方式表决,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为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观察员。按照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工作规程,中国需接受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评估,确定中国已符合反洗钱国际标准的核心条款要求后,才能正式接纳中国为正式成员。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正在全力准备接受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评估。

2004年10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共同作为创始成员国成立了“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EAG)。中国已开始作为主要成员在EAG中发挥作用。

二、目前我国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反洗钱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洗钱作为一项较新的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反洗钱制度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刑事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过窄,不能满足打击洗钱犯罪形势的需要。我国现行《刑法》仅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4类犯罪列为洗钱

犯罪的上游犯罪,已经不能满足打击各类严重洗钱违法活动的需要。对于贪污、贿赂、偷税、诈骗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严重犯罪的洗钱活动,其社会危害性也达到了犯罪的程度,与这些严重犯罪相关的洗钱行为也应予以刑事制裁。因此,无论是从国内实践需要和履行已承诺的国际公约的角度而言,都有必要考虑在我国国内法中扩大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

其次,目前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中,洗钱犯罪的主观方面要求过严,控方必须证明被告人“明知”所清洗的财产,是立法所列举的4类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且,必须证明被告人具有“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洗钱行为人只是笼统地知道所清洗的财产是犯罪所得,但并不清楚具体来自哪类犯罪;另外,洗钱行为人具有“掩饰、隐瞒”犯罪财产来源和性质的,往往作为上游犯罪的共犯,以其他罪名加以处理,而没有明确的“掩饰、隐瞒”犯罪财产来源和性质的被告人,则难以用洗钱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也是导致刑法第191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考虑是否放宽对洗钱犯罪主观构成要件方面的要求,例如,借鉴国际最新发展将“明知”修改为“知道或应当知道”,将“掩饰、隐瞒”作为行为,不作为洗钱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二)反洗钱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国务院已经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资金监测。但是,现有法律只在原则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领域的反洗钱主管部门地位和职责,并未明确非金融领域的反洗钱主管部门。对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有关社会主体在反洗钱方面相承担的义务等等,都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的能力,导致相关部门在特定非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无法可依,影响了反洗钱工作向纵深发展。

另外,反洗钱工作需要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财政、税收、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及参与,还需要与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司法部门工作做好恰当的衔接。当前,中国人民银行与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初步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但是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仍然缺乏可靠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与金融监管部门之外的财政、税收、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调,其法律基础就更加薄弱。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据和组织保障造成我国的反洗钱信息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无法创建打击和威慑洗钱犯罪的社会效果。

(三)反洗钱的信息监测和分析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金融行业的反洗钱情报信息的收集和监测仍处于本外币分隔的局面,人民币大额和可疑交易向人民银行报告,外币大额和可疑交易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金融情报信息没有实现统一收集、分析、识别和案件移送。这种局面不仅加重了金融机构的报告负担,也削弱了反洗钱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和使用效率,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金融情报信息的分析技术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四)反洗钱行政法规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一个规定两个办法”主要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没有包括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和保险业反洗钱工作还没有开展,而且处于无法规可依的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着手制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的反洗钱部门规章。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就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反洗钱工作开展了联合调研,计划出台证券和保险业反洗钱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初公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资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反洗钱工作。一年多的实践表明,现行反洗钱部门规章存在一些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新《反洗钱法》即将颁布实施,上述3个规章需要与该法的规定相一致。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对现行反洗钱部门规章进行修订的工作。

(五)打击洗钱犯罪的力度亟待加强

自1997我国刑法明确洗钱罪以来,明确以洗钱罪处罚的司法案例只有一件(另有一件仍在审理之中)。由于我国司法实践“重罪吸收轻罪”的传统,上游犯罪的犯罪人同时又有洗钱行为时,以上游犯罪的罪名判决,不再单独追究洗钱罪。所以,简单地以洗钱司法案例少而得出中国打击洗钱犯罪不力的结论,有欠公允,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相对英美法系,我们的“重罪吸收轻罪”惯例可能体现了大陆法系的某些特点,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对洗钱犯罪活动缺乏清醒的认识,麻木不仁,甚至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即使在刑法191条已经明确的4类上游犯罪中,例如毒品犯罪和走私犯罪在某些地区比较猖獗,但相关的洗钱罪案例却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很难以“重罪已经吸收了轻罪”来解释。洗钱现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洗钱犯罪分子很可能不涉嫌上游犯罪,“重罪吸收轻罪”打击不到这些人。对专业洗钱犯罪打击不力,是我国打击洗钱犯罪亟待加强的领域。“洗钱罪”是舶来品,如何有效地为我所用,需要我国司法机关创新观念,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六)洗钱风险较高的部分非金融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没有开展,相关法律没有到位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宝石和贵金属交易、拍卖业等非金融机构和行业是国际公认的洗钱高风险领域。我们国家还没有在非金融领域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在

这些特定非金融领域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工作制度。随着《反洗钱法》的出台,这些领域的反洗钱工作,包括建立有效的监督这些机构和行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长效机制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七)相关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

当前,我国反洗钱工作遇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由于现金交易缺乏其他金融票据支付那样明确的交易记录,大量的现金交易游离于反洗钱监控机制之外,极大地制约了反洗钱措施的实施效果。另外,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中介机构诚信制度发展还很不充分,虽然我国公安管理机关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建立了居民身份证制度,但是,我国金融活动中确实存在假借他人身份证进行金融交易的情况。尽管这类情况在整个金融活动所占比例极小,但如果洗钱行为人可以方便地获得他人的身份证件,所有的反洗钱监控工作的努力就会完全落空。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反洗钱工作机制

200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国家反洗钱的组织协调工作。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我国反洗钱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我国的反洗钱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央银行负责反洗钱工作在国外并不多见,国外负责反洗钱的机构以财政部(负责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当局(混业监管)、警察、司法部门为多,少数放在中央银行或成立单独的机构。中央银行

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利弊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论述,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主管国家的反洗钱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反洗钱工作的核心是发现和分析可疑资金交易,其工作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有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找出可疑资金交易的完整资金链。寻找资金链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和运行国家的支付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大额现金管理系统和征信系统等数据信息系统,加之反洗钱工作本身要求的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报告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查寻可疑资金交易链方面拥有较丰富和全面的数据资源。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国家反洗钱工作的独特优势。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反洗钱更主要表现为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和强制行为的强制要求,是强加于全社会的责任和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能否更全面地体现这种强制性的国家意志,反洗钱工作是否与央行的主业相匹配,值得深入探讨。鉴此,找到一种既能很好地利用中央银行的数据优势,又能更好地体现反洗钱工作的国家意志的方式,应该是我们进一步完善改革目前国家反洗钱工作体制的方向。一种设想是建立专门的国家反洗钱机构,整合现有反洗钱行政资源,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下的机构,既可利用央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又可相对独立地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反洗钱管理权,统一管理反洗钱行政和技术资源。

(二)司法理念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反洗钱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我们国家来讲,反洗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舶来品”,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从事上游犯罪的嫌疑人可能同时也是洗钱犯罪的嫌疑人,为了让全社会能够感受我国坚决打击洗钱犯罪的决心,我们原有“重罪吸收轻罪”的量刑做法应该有所创新,司法审判和量刑应与时俱进,走“精细化”之路。同时,洗钱活动与直接从事上游犯罪活动的关系也应该 13

简单化,不应坚持洗钱者必须与上游犯罪有直接了解或共谋的关系,这样才能有力地打击专门从事洗钱活动的犯罪分子。否则,反洗钱工作无法向纵深开展,那些专业从事洗钱工作、与上游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专业洗钱活动就得不到有效打击,我们国家的反洗钱工作也很难有质的飞跃。

(三)必须提高分析可疑资金交易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必须建立适应洗钱活动特点的可疑资金交易调查和侦查制度

甄别、分析、核实可疑资金交易是反洗钱的基础性工作。从浩如烟海的日常资金交易中,甄别、分析可疑交易,找出可疑交易的完整资金链,是做好反洗钱工作的基础,决定反洗钱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反洗钱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质量,勇于探索中央银行管理国家反洗钱工作的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反洗钱可疑交易的调查和侦查有其特点。可疑交易并不一定是违法活动,只是在某一时点上其交易与其通常行为有所不同,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核查才能识别真正的涉嫌犯罪的可疑交易。核查需要有一定的权力和技术手段。现行的有关规定都是针对立案后调查的,即已经初步确定有犯罪活动而进行调查的。这不适应反洗钱可疑交易调查的需要。因此,司法机关应当研究允许使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反洗钱可疑交易进行核查和侦查,提高反洗钱可疑资金交易报告的效用。

(四)建立反洗钱工作的正向激励机制

国家应建立反洗钱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从反洗钱罚没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基金主要用于奖励成功报告洗钱可疑线索的个人和机构,奖励在涉嫌洗钱可疑案件调查、侦破过程中的有功人员及其它补贴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我爱你 @@ 14

第二篇: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2、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立法不完善

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立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如1994年10月9日颁布,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也就是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凡涉及到采伐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2.2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省(区)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市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3.1基本建设投资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2.3.2事业管理经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而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如工资和福利待遇、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差旅、交流、宣传等各种经费支出,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其结果往往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

2.4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

2.4.1 管理干部调动频繁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

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使得保护区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4.2松散型的管理体系

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计划,年终无总结,就连财务报表也是套用国有林场的,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保护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互不了解,更不用谈取长补短。这种“松散型”的管理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升级。

2.5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因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据报道,44.2%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34.6%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滞后。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失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

[4]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分析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

[5]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

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

四.面对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的实施对策

1.保护对策

1.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1.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1.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1.4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2.管理对策

2.1完善法律条款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直接目标是把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护起来,避免人类的直接利用,这就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眼前利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现实冲突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严格的法律保护之间,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严重制约了社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可以在实验区,乃至缓冲区内的人工林经营方面适当放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投入问题,但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哪一级政府安排。2.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应明确规定增加对保护区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增加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运行费用、科研等方面的投资,并确保保护区有足够的财力按照现行土地和移民安置法规的要求落实对受影响社区居民的补偿。《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费由相应的地方财政支付。现在,保护区虽然可以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但是来自国家、地方政府的资金非常有限,不可能满足保护区对经费的各种需要。因此需要考虑多种手段偿付保护区内的环境服务。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水权交易、碳交易来增加保护区的财政资源。私有企业对中国的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虽然逐步上升,但是仍然有限。另外,国家应制定野生动物致人伤亡及毁坏农作物和其他设施的补偿政策,并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以使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因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害的群众得到相应的补偿。2.3严格执行规划

《总体规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落实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要结合保护区和社区的实际。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必须合理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同步发展。国家及相应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并严格监督执行。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始建初期的基本建设方案,属于近、中期建设规划,从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保护区应该经过多方面论证,制订出体现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保护区的事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2.4提高整体素质

自然保护区多数是由过去的国有林场转变而来,管理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除管理之外,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如何提高保护区职工的整体素质,是自然保护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应使保护区的所有职工都接受在职培训,使他们获得有效完成任务以及取得事业上的进步所必需的能力。二是鼓励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使不同的保护区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同时鼓励科研等项目的相互合作。三是建立竞争机制,使工作出色的职工得到奖励,使有能力的职工得到晋升。

2.5发展社区经济

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孪生兄弟”,保护区只有根据社区居民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促进和参与利益共享,发展自然保护区产业,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社区的经济发展了,居民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降低了,自然保护区也就达到了保护自然的目的,同时也缓和了社区矛盾,使周边群众和社区从自然保护区的潜在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把孤立的生态系统变成了开放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大力扶持,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提倡保护环境时应避免绝对化,可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做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

第三篇: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的避险机制。尽快推出金融期货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从微观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从宏观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优化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扩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定价的影响力。

第四篇: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烟草物流(亦称:烟草行业物流)是指烟草及其制品、烟用原辅料,在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的过程中,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

烟草物流是连接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社会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遵循“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烟草物流管理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通畅物流信息、合理物流成本,并实现烟草行业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1 烟草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有烟民约3.5亿人,占全世界烟民总数的1/3,是烟民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均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1/3,其中烤烟种植面积、烤烟产量、烤烟增长速度、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烤烟产量(单位:万吨)300250200******008

图1-1 2004年至2008年我国烤烟总产量

卷烟产量(单位:亿支)***2000019000******2008

图1-2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总产量

卷烟零售总额增长比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72008

图1-3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

从图1-1至图1-3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烤烟总产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卷烟总产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虽呈曲线波动趋势,但是基本保持在14%以上,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计划种植烤烟1658万亩,收购226.95万吨;生产销售卷烟22500亿支(合4500万箱),其中低档卷烟5350亿支(合1070万箱)。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也一直是我国税收的主要贡献业者,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在经济落后地区的烟草税收甚至被称为“烟财政”。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简称:国家局)统计,2003~2008年烟草行业利税年均增长20.77%,2008年实现利税达4499亿元。由此可以预言: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不但可以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而且还对全面提高世界烟草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为此,本章节拟通过简要回顾烟草物流管理的历史,归纳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及其特点,分析现阶段烟草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提供分析依据。1.1.1 烟草物流发展追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收购、调拨、销售、储运,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简称:烟草专卖法)的实施为标志,可将我国烟草物流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烟草专卖法实施前——从计划集中到市场分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转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烟草制品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此时,政府采取多个主管部门同时管理,以烟草生产为中心、努力保障供给、忽视经济效益,但烟草产供销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国家对烟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全国供销合作系统集中统一经营,使我国烟草生产、收购、保管、运输都从属于各地供销合作社管理。

从1963年开始,我国烟草开始实行产供销合一管理体制。烟草托拉斯的成立,烟叶产量大幅提高,两烟生产经营形势较大改观,烟草运输进一步得到改善。其后,烟草相继从各地供销系统单列出来,成立专门机构,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各直辖市(自治区、省)、市、县的烟草公司,同时也组建起全国多家卷烟厂。

1982年1月1日,随着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对烟草行业内的产供销、内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在全国建立并实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和集中管理体制,并按行政区域组建起烟草商业流通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使烟草流通市场的监管调控力度得到增强。1984年,各地相继组建至县级烟草公司,与区级供销社彻底分离,单独建帐,核算运输费用,自设卷烟仓库储备货源,按照“下伸”各批发部的定货单运抵批发部门面仓库,各批发部有经营自主权,设立仓库储存卷烟,面对广大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互相展开价格竞争,甚至冲货占领市场,力求自成一体。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此时的烟草经营及其物流均忽视管理,机会主义盛行,各自为政,忽视战略,管理粗放。

由于烟草行业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卷烟产量提升较快,烟草制品整体产大于销,导致库存积压、批发市场多头竞销等流通市场混乱。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再度变化。国家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整治烟草行业发展盲目、产销失调问题,提出了行业生产经营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方针。

二、烟草专卖法实施后——法制化与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法律地位,不但指引了我国烟草物流发展方向,还对我国烟草物流的发展起到重要法律保障作用。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的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经验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例如,1994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现阶段,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建成烟草配送中心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近期,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价值观,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类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管理水平及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997年,我国烟叶生产严重超收超种,总量失控,出现了烟叶产大于销、库存积压严重的问题,对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的“两烟”生产经营效果造成极大影响,同时烟草物流(运输)秩序混乱,烟贩活动频繁猖獗,卷烟市场打假打私任务繁重。国家局此时在烟草行业开展“限产压库”活动,效果显著。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烟草制品关税减让、配额和许可证管制放松乃至取消,国外卷烟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将不可避免。虽然我国烟草行业加快改革步伐,但由于各地封锁严重,商业环节过多,各区域市场开放度低,流通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仍然滞后。为此,国家局因势利导,积极应对即将开放的烟草生产经营市场,决定把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建设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围绕“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的主要任务,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历经十年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全国统一、分级管理的卷烟销售网络已具雏形。“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规范有序、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正在成为我国烟草销售与物流网络的显著特色。

回顾我国烟草行业及其物流管理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到: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烟草行业产供销及其物流,贯彻执行国家乃至地方的集中管理体制,对保证烟草生产、供应和销售,实行烟草企业人、财、物的行业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等违法乱纪活动十分有效,但是忽视行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烟草行业经济效益、发展生产,曾在一段时期内,烟草行业采取相对分散的经营管理体制,效果明显,但烟草生产和流通市场呈现混乱现象,最终导致企业恶性竞争、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等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问题。

1.1.2 烟草物流管理现状

国家局对烟草物流现代化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5月,国家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现代物流建设领导小组,各地烟草工业、商业公司也不断加强对物流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投入。特别是烟草行业“一号工程”的实施,为烟草物流跨入现代化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使得我国烟草物流成为全国各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榜样。现阶段,我国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一、物流设施建设改造投资大

通过烟草行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烟草物流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其中烟草物流设施研制企业,如烟草机械制造企业、软硬件技术服务企业、物流技术与管理咨询企业等,与烟草行业长期合作,对与烟草物流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攻关,解决了许多烟草物流技术以及流程管理方面的难题,使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走在国民经济全行业的前列。

本项目组现场调查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烟草生产和物流设备的研制开发,旗下的“昆船烟机经营公司”和“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为烟草行业专门研发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设施设备。在烟草行业工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成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红河卷烟厂辅料、成品、烟叶配方、备件自动化物流系统,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卷烟厂产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张家口卷烟厂烟叶配方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烟草行业商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湖南白沙卷烟仓储配货自动化物流系统,北京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卷烟自动化仓储系统等。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各类烟草物流设备基本处于国际同时期同类先进产品水平,其中自动控制设备性能优于国外引进设备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云南省优秀新产品奖”等荣誉,为提升烟草行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及实现烟草物流设施设备国产化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现代物流设施”的起源——托盘在烟草物流中的广泛采用,也是现代烟草物流与传统烟草物流的一个主要区别。项目组的调查得知,杭州卷烟厂在完成“九五”技改后,从生产车间到成品中心库之间,采取了运输托盘化操作。2003年6月起,杭州卷烟厂将托盘化方式向省内卷烟销售的配送环节延伸,率先实现同省烟草工商企业间的卷烟配送托盘化方式。2006年3月,宁波卷烟厂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为此,浙江中烟在省内烟草工商企业间,全面实现了卷烟配送的托盘化方式。该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卷烟的装卸速度,还减少了卷烟装卸过程中造成的破损,降低了卷烟收发货的差错率,为烟草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行业物流信息化起步早

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信息流控制物流”。我国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历程不但证明了这一经典论断,而且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全行业中起步最早的。

例如1999年,山东局开始建设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网上交易系统;2000年,红塔集团开始实施SAP公司的ERP系统,杭州卷烟厂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也实施了CIMS系统,实现了烟草工业企业原始数据自动采集;2001年,国家局物资公司和烟机公司建立了非卖品网上交易系统;2002年9月,国家局卷烟网上交易系统试运行,实现省级间的日常卷烟网上交易。为实现配送调度和安全监控的高度信息化,确保到货及时及运输车辆和商品的安全,宁波卷烟厂(2001年)和杭州卷烟厂(2003年)还专门引进先进定位技术,通过应用GPS全球定位技术、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真实、准确、实时地反映全部烟草运输车辆的运行动态。自2004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围绕四条主线进行信息化建设:即工业(卷烟厂)、商业(专卖局)和农业(烟草的种植、采购)三大信息系统,及各级烟草专卖局的OA系统,投资增长率高达20%。

根据烟草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局于2003年初,启动了涉及卷烟生产和经营环节的“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亦称:“一号工程”),是烟草行业有史以来第一个贯穿整个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项目由国家局局长亲自主抓,副局长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各单位负责人是领导小组成员,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实施办公室。实践证明:“一号工程”建设和实施为有效整合烟草行业信息资源,建立行业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起到重大作用。它不仅为全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而且为紧密结合烟草行业内部各工商企业,建立新型烟草供应链,提供了信息支撑,还为与烟草行业加强监管提供了科学手段。

“一号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也为烟草物流信息化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采用提供了基础。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杭州卷烟厂在“一号工程”基础上,成功实施了RFID技术应用于托盘,实现了“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在大规模多批次的烟草物流配送过程中,确保了烟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快速、高质量的数据交流。同时,通过采用RFID技术,杭州卷烟厂也成功地实施了“源头”追踪解决方案,在烟草供应链中提升物流运作的透明度,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生产与销售的“体外循环”,在烟草专卖管理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此,杭州卷烟厂的经验受到行业内各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许多企业得到推广与普及。

现阶段,国家科技部已将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863计划”,即包括烟草物流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将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再有,烟草行业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一直努力实现着包括烟草物流管理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目前,正在逐步付诸实施的三大信息系统,被称为烟草行业三大工程:一是正在组织实施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也就是“一号工程”,主要用于管理卷烟的产、供、销环节;二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电子公文的网上报送及内部流转办理;三是建设“电子商务系统”,目的是实现烟草行业的网上交易。并在烟草行业的“三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试行了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烟草行业应用RFID技术,可基本满足“现代物流”的“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要求,保证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适用于大规模频繁烟草物流配送,为卷烟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达到烟草行业信息化一号工程的要求。同时,通过应用RFID技术,实施“源头”追踪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销售的“体外循环”,能在烟草专卖管理上发挥出巨大作用,已得到各类烟草企业的普遍重视。

三、行业物流管理推行标准化

为了规范烟草行业的生产与流通,国家局制定了一系列的烟草物流管理标准和规范,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4月14日颁布的《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基于我国烟草行业物流管理现状,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相结合,选择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我国烟草物流迅速与国际接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提供基础性技术保证。

根据烟草行业发展,国家局还出台了许多烟草物流管理规范,包括作业管理规范、现场管理规范、质量保障规范、应急管理规范、服务管理规范、财务与成本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文档管理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员工培训规范、绩效考核管理规范等。具有代表性的是:《烟草行业物流单证》(YC/T 262-2008)和《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YC/T 261-2008)。

其中,《烟草行业物流单证》统一了烟草行业物流的相关企业发货单样式及相应电子信息标准,有利于提高烟草物流出入库作业效率及工商企业的衔接,减少了人为操作的错码率,为实现卷烟成品的高效低成本规范流通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利于实现烟草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和业务同步。

随着烟草配送方式由“多库制一站式”向“一库制接力式”的转变,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烟草物流中心的高潮,北京、深圳、上海、长春、济南、株洲等地纷纷建设烟草物流中心。例如2008年,全国最大的烟草物流中心在成都龙潭工业区奠基设计储存量为5.5万箱,投资2.6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拣选采用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设备。国家局及时颁布了《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不但规定了与卷烟配送中心相关的作业流程,科学指导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作业规范体系,确保配送中心的规范和高效运行;还可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实现作业流程优化,提高烟草物流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行业卷烟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中规定的作业总流程如图1-4所示。

物流配送中心综合业务流程图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工业企业 储配部 送货部 仓储 分拣 送货营销中心零售客户发货信息收货准备卷烟采购信息采购、调运信息收货到货信息收货电话订单信息入库入库销售审核储存仓储根据订单信息生成备货、分拣、收款策略电子结算出库出库N分拣、暂存分拣包装暂存Y出货出货转送直送送货中转交接签收Y收取货款N退货送货销售确认退货处理客户退货

图1-4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总流程图

四、烟草供应链管理思路形成

本项目组经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究得出,我国烟草物流现已逐步形成了由烟叶物流、卷烟生产物流、卷烟销售物流组成的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如图1-5所示。其中,烟叶物流是指从烟叶种植商(烟农)、烟叶收购站到烟叶采购商(也称烟草供应商,商业企业),然后供给烟叶加工商(烟叶复烤企业),最终送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的烟草原料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农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生产物流是指烟草供应商以及辅料供应商将卷烟生产原辅料提供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由卷烟生产商进行卷烟生产,并向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提供卷烟成品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销售物流是指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将卷烟成品发运到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指定的配送中心,然后由该配送中心完成卷烟的储存、分拣,直至配送到卷烟零售商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

在此,项目组对烟草供应链定义如下:

烟草供应链是指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以烟草制品为核心,通过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将烟草原材料/辅料供应商、烟草工业企业、烟草物流专业企业和烟草商业企业等连成整体的复杂网络型组织。烟草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是:有效整合烟草供应链中各类物流资源,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规模化烟草物流优势,促进烟草供应链整体及其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目前,烟草行业实施物流现代化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基本上按照烟草供应链管理的思路,采取相关分析手段和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图1-5 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示意图

1.2 烟草物流管理特点

从烟草及其物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可以得知我国烟草物流基本呈现以下管理特点:

一、烟草物流供应链整体特征

我国烟草供应链跨越农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几大行业,整体呈现“复杂供应链特征”的特点。

二、烟草供应链的物流时间特性

从烟草的生产与消费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全年种植—集中采购—长期储存—全年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三、烟草供应链的物流空间特性

从烟草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云南集中种植与大量生产—全国分散储存原辅料、卷烟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四、烟草消费物流的时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节假日消费量凸高且单品金额高——平日消费量均衡且单品金额低”的不均衡特点。

五、烟草消费物流的空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量大且单价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量小且单价低”的不均衡特点。

六、烟草生产企业与分销企业的物流特性

从烟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占企业经营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物流活动时间密集型、物流资金密集型、物流技术设施密集型、物流人员密集型”的密集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物流管理,呈现着“复杂物流系统”的管理特征,因此烟草供应链也属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在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和现代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上述烟草物流不均衡和密集型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研究。

1.3 烟草物流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虽然受到国家专卖的法律保护,但是烟草物流现代化却身处内外双重压力之中:一方面我国烟草经济已由过去的资源短缺转化为商品过剩,烟草生产和销售的竞争均趋于白热化,要求烟草物流向快速、可视、适时、适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烟草市场的对外开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内的烟草物流发展不仅面临来自行业外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于大型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同时,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物流规模过小、物流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物流成本难控制、供应链物流信息不通畅、行业物流标准尚待贯彻执行等几个方面,影响了烟草行业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提升,亟需解决。

1.3.1 烟草物流资源分散规模过小

根据国家局党校2007年秋季学期进修班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烟草流通体制基本理顺,确立了总公司、省公司两级管理,地市级公司主体营销的卷烟流通体制。这种流通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多方采购、多头批发”的状况,初步实现了资产清晰、流通快捷、运行顺畅的卷烟流通格局。同时,我国以地市级烟草公司为营销主体的现代营销网络基本形成,行业内部营销渠道基本贯通,销售和物流节点已经由零售客户逐步向消费者环节渗透、向真正把握市场靠拢、向工商协同培育品牌发展。为此,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各地烟草物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但是传统的条块分割烟草物流管理体制,致使我国烟草物流至今还处于被割裂状态,分属于各类不同企业。1994年8月国家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2003年,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全面访销、集中配送的卷烟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向“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其中建立访销中心2794个、配送中心2452个、客户服务中心1143个,入网销售的卷烟零售客户达到475万户,其中实行电话订货的达到158万户。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烟草配送中心合并建成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

如果按照2009年全国卷烟生产销售计划安排 22500 亿支(换算为2.25亿件,每件约重20公斤)计算,2009年全国卷烟产品物流量为450万吨。按照全国烟草配送中心367个计算,每个物流中心的年物流量约为1.2万吨,每日物流量仅有33.6万吨/日、吞吐量为67.2万吨/日。

如果按照每件卷烟约重20公斤计算,那么,一个运送2000件卷烟的干线车辆的承载量为:

20公斤/件×2000件/车 =40,000公斤/车=40吨/车

即2009年全国平均每个烟草物流中心的日均作业量不到2辆干线运输车的装载量。

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物流规模过小,势必带来高新物流技术无法投入建设和使用,高级、复合型物流管理人员缺乏,从根本上无法降低物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全国烟草行业的物流发展必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内各类企业对烟草物流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工商各自建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沟通。例如烟草商业企业认为,物流是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物流建设应以我为主,所有物流业务要自主完成;工业企业则认为,应从生产原料的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需要出发建设物流系统。谁也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现代烟草物流建设工作,致使烟草物流资源分散和浪费。

现阶段,我国烟草行业的垂直管理与专卖专营体制将有助于塑造“跨行政区域的烟草配送模式”。借鉴在全国实行卷烟批发价区域统一,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运输配送资源优化整合,在全国形成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五个区域,并最终形成北方、南方和西部3大卷烟统一价格区域的成功经验,可以尝试组建跨省市的“全国性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规范经营行为,稳定卷烟市场,实现“两烟”生产经营过程的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流程化,籍以推动我国卷烟物流的长远发展,在加快培育烟草的“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同时,打造大型烟草物流企业,提高烟草行业物流的整体竞争实力。

1.3.2 烟草物流成本不清居高不下

根据现场调查得知,我国烟草行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迄今为止,烟草行业的物流成本占烟草行业的总成本中比率尚缺乏权威性的解释,就说明了烟草物流的成本控制问题。此外,对某烟草配送中心的现场调查发现,该中心仅配送卷烟用的塑料薄膜包装一项,成本就高达0.46元/次。再如文献称,贵州省毕节市烟草公司赫章物流配送分库,年配送卷烟1.6万箱,共11台配送车辆,单车年费用3.8万元,单车日均配送量仅4箱,车辆空载率极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可挖掘物流成本空间巨大。为此,在创新烟草物流管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效率和效益的过程中,确实值得认真思考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

本项目组认为,烟草物流过于分散、单个企业烟草物流规模过小,是造成烟草物流服务成本过高的根本性因素。此外,造成烟草物流成本过高的要素,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根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的《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信息发布报告》得知,500强企业中钢铁行业利润最大,达1757亿元;烟草制造业利润率最高,达17.3%;饮料制造业为15.03%。

我国烟草经销的行业垄断和极高的利润率,使其不必像钢铁业和饮料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一样,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长期生长在安逸的经营环境中,也导致我国大部分烟草企业缺乏物流成本控制意识。再加之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式的绩效考核,难以有效调动烟草物流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以致烟草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偏重物流管理形式、过分强调高新技术设施应用等问题。

二、缺少行之有效的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方法

良好的烟草物流服务,是树立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形象的关键。但是,在提供优质的烟草物流服务同时,也还要相应地控制融在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例如采取“快速分拣、配送卷烟到户”的烟草销售物流服务方式,确实体现了烟草物流服务意识,物流管理措施也比较到位。可是,在广大的农村与小城镇,卷烟零售商比较分散,道路交通状况比较差,卷烟配送量比较少,高昂的烟草物流费用不但增加零售商的经营成本,而且制约了烟草销售企业进一步有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此,需要烟草企业树立强烈的物流成本控制意识,采取有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手段。例如,打破行政区划,建立经济区划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有效整合烟草物流资源,用扩大烟草物流服务规模来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再如,通过认真研究烟草企业经营中的物流成本比例和趋势,运用ABC分析方法,科学寻求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重点,制定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措施。

三、缺少烟草物流全过程的成本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物流的运营成本过高,会导致该企业的利润下降。如果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不但导致烟草行业中各类企业的利润受损,还最终导致国家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我国烟草行业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消费者利益至上”为原则,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只想到坚持完善的烟草物流服务、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主要维护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烟草物流全过程成本监督机制,烟草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核算以及审计监督物流全过程的力度还不够,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的现象出现并无人追究。此外,一部分烟草企业由于物流监管责任不明确,即使产生浪费也不必负责任,导致物流成本管理相对混乱。

1.2.3 烟草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均衡

通过本项目组的现场调查,虽然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水平位于全国各行业的前列,但是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尚存在行业整体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地域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云南、江浙等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渐次发展趋势。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的地域不均衡特点与我国烟草生产与销售规模、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由于云南、湖南、江浙等地的烟草物流需求旺盛,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投入较大,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相对较高,烟草物流成本也相对较低;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与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在同一地区,中心城市又与小型地级市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中心城市是烟草物流需求的重要聚集区和大型配送节点,小城市则相对落后。

再有,我国烟草物流发展和设施布局存在地区分割、行业内部部门分割问题。尽管国家局不断加大推动跨区域发展烟草物流的力度,但还没有形成合力。一些烟草物流需求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盲目兴建大型高新烟草物流技术设施,造成烟草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点线”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服务水平较高的主体多集中于大型烟草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需求旺盛的环节集中于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商业企业的分拣、包装等。而烟草农业物流、某些地区的卷烟干线运输和商业配送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甚至出现违反烟草物流操作规程等问题,行业物流整体发展呈现点(如企业)线(运输)不均衡状态。

调查表明,近年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改造多集中于烟草生产阶段、商业配送中心蓬勃开展,但烟叶生产、卷烟运输等阶段的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比重小且相对滞后,使得烟草行业许多技术更新获得的物流资源优势和物流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行业整体的物流服务优势与物流成本优势。即使是在同一烟草制造企业,由于某些物流组织管理或业务流程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烟草生产和经营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也受到抑制。

现阶段,特别是烟草产品运销数量、品种的不均衡,造成行业各环节的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烟草物流市场不够规范有序成熟,烟草物流发展的“数量扩张型高速增长”特征明显,烟草物流企业“多、小、散”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一些烟草企业缺乏规范的物流运作管理、明晰的物流发展战略、合理的物流资源组合、必要的物流市场竞争能力。

1.3.4 烟草物流信息系统间存在孤岛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一直致力于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均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我国烟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与提高,不但成为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的技术基础,而且对提高行业整体物流水平起到巨大支撑作用。

但是2003年以来,国家局提出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总体思路,在信息资源上进行的重新整合部署,即“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至今尚未全面实现。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间还存在“孤岛现象”,影响了烟草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本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局组织开发和推广的“一号工程”,虽是从烟草行业物流管理中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的重要的、基础的、带有战略性的成果,但是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二次开发”,并应用于本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中。

1.3.5 烟草物流标准有待强力推行

尽管烟草行业已经建立了许多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管理标准以及物流标准体系,但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技术设施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这些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不小阻力,特别是有利于物流标准推行的政策法规环境尚未形成。

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卷烟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中,有关厢式货车的规格尺寸、托盘的尺寸和材质等,与卷烟运输相关的设施设备,虽有行业统一标准,但是各企业并没有贯彻执行。同时,各烟草工业企业的仓库货架和托盘尺寸不统一,无法与干线运输或区域配送车辆配套使用,势必影响烟草行业物流管理全过程的效率与效益。

此外,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本企业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各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如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烟草物流信息管理的“孤岛”,不但无法实现各企业或全行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而且影响行业内部的烟草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衔接,还影响了各类烟草企业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为此,我国烟草行业有必要应用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加快物流现代化进程,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烟草物流管理问题的途径,寻求降低烟草企业物流成本乃至烟草企业总成本的主要途径。具体方面,应立足于烟草行业整体角度,全面考察烟草产业链实施RFID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测算烟草产业链应用RFID技术对烟草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影响,为烟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撑,力求保持烟草行业引领国内其他行业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现代化方面的先锋地位,促使烟草行业力争进入世界烟草物流的先进行列。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第五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下载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乔建中 陶„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尽管追求有效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永恒主题,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专属话......

    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其成就为世界瞩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

    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县图书馆为例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

    我国企业商标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企业商标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企业作为商标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其商标管理工作是企业管 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企业商标的日常管理,能很好地为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开发市......

    反洗钱工作资料保存问题与建议

    反洗钱工作资料保存问题与建议 - 作为反洗钱的三项核心制度之一,客户资料保存制度对于识别客户、夯实反洗钱工作的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反洗钱问题参考

    1、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应当以保单实名制为基础,按照()的工作原则,切实提高反洗钱内控水平。A客户资料完整B交易记录可查C资金流转规范D客户身份识别......

    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研究

    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研究 【内 容 摘 要】 洗钱领域逐渐向保险业延伸,保险洗钱手段趋向多样化、隐蔽化、专业化,保险业反洗钱工作面临严峻考验,防范并打击保险洗钱成为目前......

    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现状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现状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洗钱”行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农信社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涉及广大农村及乡镇地区,反洗钱工作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