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县级人民银的行金融监管效率问题的思考整理
对县级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效率问题的思
考.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保证平稳运行的关键。因此,进一步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自然成为处于监管前沿阵地的县级人民银行工作的主基调。
一、影响县级人民银行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
1.监管目标模糊。对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问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把货币政策目标等同于金融监管目标,有的把监管目标局限于保护存款人利益,有的则超前地把转轨时期的监管目标等同于市场经济时期的监管目标。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没有把转轨时期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界定在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健、防止金融风险这一核心上来,导致县支行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左右为难。
2.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监管职能分散、力量分散的缺陷,导致监管合力难以形成。县级人民银行内部监管部门按上级的要求必须对口设置后,由于县级支行人员编制有限,在保证基础业务科室基本规章制度执行的前提下,监管部门的一个科室只有1至2个工作人员,导致监管力量分散,职责分散,多头监管,各监管部门工作不协调,不能形成监管合力,无法全面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到县级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如金融管理科作为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农村合作金融管理科作为对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分管金融企业的市场准人和退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离任审核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但计划、会计、国库等部门作为现金、利率、开户结算、国库业务的监督管理部门,货币金银科作为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与机构监管部门在职责分工上形成交叉重复。这样,既导致了人民银行监管力量分散、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又造成重复检查而加大了被监管对象的接待负担,极不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这还与上级行在监管任务的安排上,缺乏统筹协调有关。
3.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上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程序,监管检查以手工为主,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核实效率低。金融监管中的技术手段落后,已不适应有效监管的需要,制约着监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4.监管人员素质低。监管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监管人员的素质。由于中央银行本身不经营商业性金融业务,不少监管人员缺乏实际金融业务经验,部分监管人员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监管工作人员不具备监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这样不仅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存在的高风险和违规操作,而且在金融机构面前也难以树立中央银行的监管威信。
二、提高县级人民银行监管效率的对策措施
1.明晰监管目标。要提高监管效率,关键是树立全新的监管理念,把“维护金融业的稳健、防止金融风险’作为当前转轨时期的监管目标,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方面,要采取断然措施妥善化解已经出现的风险和处理已面临支付困难的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减少震荡,维护金融业整体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正确分析和判断金融创新趋势及其风险领域,建立起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防止风险的积累、扩大和突然爆发。
在监管的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力。我们的金融监管要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在金融监管中要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金融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
选准金融监管的着力点。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金融监管政策融入金融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以此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内控的最大合力,避免监管的无效劳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县级支行的科室设置,完善央行监管前沿阵地——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体系。要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金融整体有效性和金融中长期风险预测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合并县支行的所有监管科室,集中力量、集中职责。对县级支行的现有机构进行改革,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的科室进行撤并,由现在的6-8个科室撤并为两部一室,即:撤销金管科、计划科、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科成立金融监管部;撤销会计科、国库科、货币金银科成立营业部;撤销人秘科、保卫科成立办公室。二是将原会计、国库、货币发行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全部移交金融监管部,一个窗口对外实施金融监管。这样改革后有三大优越性:其一,可以解决县级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和监管力量过度分散的问题。将原来各监管科室的力量进行了集中,有利于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挥,如利率、结算、现金等季度性检查就无需对同一家机构分别组织三次甚至若干次的检查,只需一次性检查即可完成,能有效地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大大减轻被监管机构的接待负担。其二,有利于基础业务科室集中精力搞好业务核算,提高基础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基本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其三,可以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实现监管与调研的有机结合。由于将计划统计、非现场监管、调查研究等职能全部交由监管部负责,在工作安排上就可解决“单打一”问题,在对金融机构进行某项检查时,就可同时对其它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和检查,工作人员回行后再按工作分工进行分类汇总处理,分别上报。这种办法能有效地解决县级支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性、苗头性问题,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监管措施,有利风险的及时化解。二是实现服务与监督的有机结合。既可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服务,又可在服务中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为更好地搞好金融监管奠定基础。
3.落实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手段。
(1)依据监管职责,建立监管目标责任制和监管内控制度。要保证监管目标的实现,提高监管效率,必须建立监管目标责任制和内控制度,对监管部门及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为保证监管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责任制时,可实行监管职责AB制,即每个监管人员既承担一部分主要监管职责,还要承担一部分协助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监管工作空档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对于涉及区域金融秩序和金融风险等重大工作,实行统一制定方案、统一调配力量、统一组织实施等做法,有效地发挥监管部门的整体功能。
(2)强化督促落实,严格监管约束。制定实施工作考评制度、工作情况汇报制度,监管人员要根据本岗位工作要求,主动制定计划,落实任务,汇报工作。同时,规定工作纪律,要求监管人员不以管谋私。对监管人员中出现的监管责任事故和发生的
1违反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的问题进行记载,并根据所犯错误的程度和工作责任的大小,给予必要的处分,以进一步树立人民银行的良好形象。
(3)改善监管手段。一是要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变人民银行主要依靠手工作业进行监管的现状,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加大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报表资料电脑化管理,实现金融监管指标电算化,把监管人员从复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调查和处置金融服务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信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档案信息系统,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环节。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要全面记录辖内每个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高级管理人员、金融风险、违规经营等情况,做到金融监管有效资源丰富,记录全面、真实、准确,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金融政策法规档案,通过掌握金融政策法规的历史沿革,理清监管思路,杜绝金融执法中的误解和偏差。要对金融机构档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档案、非现场监管档案进行整理、规范和完善。机构档案要分系统按行别建立,档案内容分机构设立、业务范围、业务变更、违规查处、机构年检、市场退出等六大类;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监管档案分系统按人员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任职审查、任职考核、离任稽核、任职资格取消等四大项;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档案按行别收集,包括各机构报表资料、自查报告、非现场监管报告和报表等内容。
4.完善监管工作规程,提高监管效率。推行程序管理,实现监管工作的规范操作。为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实行程序化管理,即对目前的监管任务,依据操作的先后步骤,进行科学设计,优化筛取,组合出最优工作程序,并用以操作的一种管理方式。要涵盖金融监管的全部内容,使各项监管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统一规范,运作有序。程序化管理的实施,不仅可以规范监管工作的实际操作,而且可促使监管职责AB制落到实处。
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空前活跃以及电脑网络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县级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金融监管队伍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新业务和金融创新显得严重滞后。金融监管人员监管能力的增强和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步伐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大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监管队伍素质。
(1)充分利用现有监管人力资源,按现有人员的专业特长,合理配置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选拔综合业务素质强,能够公正执法、廉洁敢管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监管部门。”
(2)大力组织在职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技能培训、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及外语培训,提高查账能力、宏观分析能力,提高政治水平、政策水平与外语水平。定期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尤其是加强新的监管手段、新的检查方法、新的业务品种等方面的培训。采取指派监管干部到金融机构现场跟班学习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金融实务与业务流程,增强监管人员的实战能力,为搞好监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对金融监管从业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即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从事监管工作。现场检查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应熟悉掌握宏观经济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会计知识、外语知识;适应金融电子化进程的发展,检查人员还应掌握现代检查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要按照复合型监管人才的要求,对监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全方位的监管人才。
第二篇: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主要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健全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增强金融监管和经营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金融法制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一是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有法难依的问题。二是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重中之重是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此外,金融机构破产方式的立法也应当提上工作日程,尽早出台,以避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对违规问题处理时对事对人的处理要对称,做到“两结合”:一是对事对人处罚结合,也就是既要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又要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使其吸收教训,也教育他人。二是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让违法违规金融机构集中共同承担经济损失,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而且要改变中央银行只有审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现状,对被监管金融机构享有人事处理权,通过法律形式确定。
健全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在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中各金融机构既是被监管的对象,也是基础性监管的自律主体。各个自律主体应按照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央银行还应定期检查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有效性,督促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中央银行要牵头金融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信息沟通,协调行业关系和业务活动,避免和制止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引入社会监督,增强金融监管和经营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一是加强公众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二是充分发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标准,以更好地反映银行的风险性。主要包括:第一,要全面、详尽的分析和披露金融机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出现风险的主要环节;第二,进一步加深对银行资产状况、负债项目的披露,既可减少地方行政干预,也能增强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程度;第三,对不良信用行为披露,促进联合制裁逃废金融债务,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次政府监管升级,引发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自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实际上,2015年12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给予P2P平台18个月的整改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列入重点工作,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元年。自2016年3月以来,监管部门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对监管细则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大量案例,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市场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与创新打下了重要基础。此次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多时间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进而满足监管细则及要求,实现平稳过渡。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互联网更是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展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
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网络金融更是迅速获得人们的亲睐,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等一时间风靡社会,这是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的体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为传统金融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更好的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互联网金融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混乱等。因此,更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作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金融,就需要正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完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目前我国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活动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同时又属于金融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还不足,目前我国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多是普通金融监管的法律,这很难调整互联网金融中一些特殊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在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引导也不多,地方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也不尽相同,而地方性法规的缺失自然也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总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政府承担着市场宏观调控的职责,自然也承担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的分工还不够明确,这就直接造成了监管的缺失和遗漏,本身金融领域就需要严格紧密的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甚至缺少基本的监管部门,这自然容易引起因监管疏漏而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而政府部门的监管则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也容易产生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总之,监管部门作为互联网监管的主体,应当与互联网金融相对应,有明确的部门分工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在问题出现时,有明确的部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监督手段落后单一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互联网金融是变化非常快的一个行业,新的科技、新的市场需求都有可能带来互联网金融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是互联网金融,自然需要以互联网金融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是监督手段,如果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一般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问题,实现监管的目标。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手段还很单一落后,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监管手段与监管内容之间的差异就容易促使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非法活动的产生。所以说,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良治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企业创新三个层面的相互协同,营造“政府外部监管、行业内部引导、企业转型创新”的新型治理框架和格局,共同形成规范发展的合力。
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监管,特别体现在完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根本性途径,从国家角度而言,国家应该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定出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宏观性指导,就地方政府而言,应该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的地方性法规。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监管过程中严密的法律体系,解决互联网监管问题。其次,监管部门完善职责分工体系。监管部门应该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做好充分调研工作,设置出明确的监管部门,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目标。西外,监管部门还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职责部门。最后,创新监管手段。借鉴国外互联网监管的先进经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还应该创新监管手段,特别需要注意互联网金融市场一些新的金融形式,要及时确定相应的监管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第二,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能理解政策意图和监管思路,领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好地参与、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行业组织更贴近市场,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和企业实际情况,更加熟悉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有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接受监管、完善管理、守法经营。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柔性作用,无疑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种有效补充。一是资源有限,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业组织可把握行业实际,提出更高的自律要求,帮助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完善自律条款,弥补整治和监管的滞后性;三是自律可以提前为整治工作和监管政策进行市场验证和压力测试,待验证可行有效后再予以推广。因此,在开展刚性整治、底线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行业自觉自发的自律行为,是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迪.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5(06).[2]袁凯宇.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分析[J].金融观察,2014(08).
第四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推荐给各位同仁一篇文章,此文原载于山东省教研室主办的刊物《新校园》2009年11期,作者:张利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苦苦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我们能有所启发。
转变观念,顺应教学新要求
正如品一杯咖啡,重要的不是它苦不苦,而是看是不是加了糖,加了多少糖,而是不是加糖,加了多少糖,又取决于口味、心境之需要。对于教学而言,课堂首先应是学生的课堂。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展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学生暴露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等等永远都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种教师按照课前预设有条不紊地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和进度,主要靠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考试以及补救性练习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滞后的传统教法必须彻底改变。所以,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堂堂受到学生欢迎,获得最佳效果,就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化,就像哲学上讲的一样,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唯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浓缩精华,抓住教学侧重点
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来严峻,在招聘会上,多数招聘单位与应聘者交谈一分钟就做出了是否接收的意向。这对于应聘者来说,就必须准确定位,选好适合自己的岗位,根据这个岗位的特点,理清自己的优势,择要舍末,把自己的精华浓缩到一分钟,并恰当地展示出来。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表达、探讨、质疑和发现,而能否按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达到理想效果,则成了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一个“浓缩”的问题。认识上的问题,是指教师应分清教学的现实目标(或近期任务)和远景目标(或长远任务),从而在教学安排上有所侧重。“浓缩”的问题就是,对每一堂课来讲,教师应在吃透课标、教材,掌握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选取最典型最有效的信息),合理确定教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抓住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学生自学、讨论、练习、实验操作等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设计教学的环节(依据教学的目标、重点、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程确定和调节),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确定和调整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配角角色),在保证师生最大程度互动的前提下以最节约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浓缩”不是平均地压缩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是在弄清“要”和“末”的基础上,让重点更加突出。因而,“浓缩”在实际上体现了教师的一种能力,只有平时注重历练和积累,关键时才能大胆取舍,浓缩精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学在教之前,讲在关键处”,把握教学关键点
毋庸置疑,只有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才能找准教学切入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透彻。在教学中,贯彻好“学在教之前,讲在关键处”这一原则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学在教之前”中的“学”,既包括学生的“学”,也包括教师的“学”,是师生对课标、教材的全面了解和理解,是对知识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初步确定,是“问题”的生成,是对学习新知识、能力、方法和心理上的必要准备,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之一,而“教”既指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之间共同研讨、质疑、释疑,亦包括同伴互教互学,即学生之间必要的恰当的相互交流、相互指导、相互启发。“教”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习惯、能力、意志的全方位展现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生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讲”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能否高效的又一关键。
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教学这一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片面地理解“学在教之前”中的“学”是指学生的课前自学,而忽视教师个人的“学”。因而常常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深入细致地研读和理解,对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够明确,对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实际进行适度的增删整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很好地突出,对课堂教学语言不能够精准地提炼,对教学的环节不能精心设计,因而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更有甚者直接抛开教材,借用他人的课件(或教案),依照他人的课件(或教案)实施“备课”和课堂教学,这不仅背离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百害无一利。
对于“学在教之前”中的“教”,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课堂传授、引导、点拨等教学行为,在具体操作上,过分注重自己课前预设内容和过程是否顺利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感受,忽视同学间同伴互教互学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丧失掉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机遇,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注学习通病,合力破除教学阻滞点
纵观当前教学,无论是学生听课、课堂发言,还是课下做作业、练习或者考试,实际上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课堂上听课和记笔记顾此失彼,回答问题时不审题、线索(步骤)不条理,不规范,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书写潦草,基本运算错误百出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的科学及时,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阻滞。
更大的问题,是老师们注意到了学生学习中的这些通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有人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尝试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上课语速过快,必要的板书被电子课件代替,一些授课的要点鼠标一点一晃而过,根本不给学生留出记录的时间,有的教师害怕学生活动出错耽误时间,该学生做的实验教师代替,该学生运算的教师包办,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学生发言中的答非所问以及思路不条理、不清晰、语言表达不规范不予分析、不予纠正等等,这就更使得积病难除。
教学上这些阻滞的产生,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笔者以为,应做到三点:一是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把是否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不良习惯,三是所有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形成破除教学阻滞点的强大合力,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对提高识字效率的思考
浅谈对提高识字效率的思考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标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低年级学生要会认1800字,会写800──1200字。面对如此艰巨的识字任务,很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重复书写,这样反而令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厌烦心理。怎样关照学生身心特点,遵循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精彩从识字开始,笔者想以几个教学片断为例,浅谈对提高识字效率的思考。
一、“语境”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只有将一个个字(词)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才能真正使汉字成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因此教学时,识字的语境至关重要。
1.“词串”勿小视。
这里的“词串”并非指教材中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的一组词语,而是指围绕要识的中心生字集中呈现的一组含有中心生字的词语。借此资源来识字,可以有效地突出汉字音形义的组合,为学生提供简约的识字语境。
【片段1回眸】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人教一年级上册)集中学习“可”“瓜”“再”三字。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词语,比比谁读得准。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生读①后)你们吃过什么美味感到特别“可口”?
生:西瓜、雪糕等,略。
师:那你下次吃到它的时候,一定会说----生:西瓜的味道真可口呀!
师:是呀(出示“可”字卡),横、竖钩,里边一个“口”──可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可”字组成的词串。
生再读第①组词语。
师:(生读②后)你们还能说出带有“瓜”的词语吗?
生:瓜子、瓜皮、南瓜等,略。
师:(手指“瓜”字的一点)瞧,这一点就是西瓜里的瓜子,你可千万别把这粒瓜子丢掉呀!
生再读第②组词语。
师:(生读③后)你们看,两个字同音不同形,意思也不一样,谁能说说什么时候用“在”,什么时候用“再”。
生:正在做什么就用第一个“在”,表示下一次再来干啥就用第二个“再”。
生:在哪里、在干啥就用第一个“在”,表示再一次的就用第二个“再”。
师:说得多好,咱们比比谁能准确地区别它们。
生再读第③组词语。
以上三组词串是以学生熟知的常用词语为单元语境,非常形象直观地勾连学生的生活认知,词串①和②强调了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词串③侧重了同音字的意义辨析,这种借助小语境识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了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字义的理解记忆,识字效果显著。
2.“文本”勿脱离
文本语境是汉字暂时停留的“港湾”,在文本语境中,汉字的特定意义得以凸显。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既体验文本情节,又不断加深对汉字的印象,还可以借助文本语境联前想后,强化对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识字效果不言而喻。
【片段2回眸】
《小动物过冬》(苏教版二年级上)随文学习“刮”“商”“量”三字。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三个小动物啊,还是好朋友呢!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你们能说说他们是怎样快乐地过日子吗?
生想象说话。
师:可是,没过多久,秋天就到了。你们看(课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图说话,认识生字“刮”。
师: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好朋友们互相担心,大家该怎么过冬呢?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师出示“商量”词卡)
师:仔细看“商”字,同字框里包了八张口,几个人在一起才能商量。
师:再看“量”,它和“力”组合在一起读四声,在这里组成“商量”时应该读轻声。
生反复练读。
师:所以,这三个好朋友就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了。
以上片段,教师恰当地运用了文本资源,利用课文的情节为识字创设了情境,在自然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如采用看图说话的形式,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认识生字“刮”;采用在语境中识字的形式,理解“商量”的意思,强化“商”的字形、“量”的字音,实现了依赖语境个个击破的识字目标。
二、“辨析”必不可少
汉字属表意文字,许多字都是由基本的字根组成,相继也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汉字势必会产生记忆模糊、运用混淆的问题。因此,对汉字进行阶段性的辨析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1.“字理”助辨析
【片段3回眸】
《我是什么》(人教版二年级上)识字
生自读课文后,师相机出示本课词语指生认读,随机根据新字的音形义进行指导
师:“暴躁”什么意思? 生:“暴躁”就是不温和,爱发火。
师:说得多好!瞧这个“躁”字,怎么记住它?
生:“操”去掉提手旁,加上足字旁就是“躁”。
生:“澡”去掉三点水,加上足字旁就是“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联系以前学过的字来记忆真是学习新字的好办法!同学们,你们说的这三个字可是好兄弟呢,你们看,(师边板演“澡”“操”“躁”三字,边读记字顺口溜)有水爱洗澡,有手在做操,生气爱跺脚,多有意思呀!来,我们边做动作边来记这三个字。
生边做动作边读顺口溜。
以上片段,教师运用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记忆,在唱念与做动作的体验过程中,轻松解决了一组形近字混淆的问题。可贵的是,这样的学法小结更向学生推介了一种运用字理辨析形近字的方法,启发学生今后要经常有意识地对汉字进行归类辨析和分类整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汉字,运用汉字。
2.“语境”助辨析
在阅读或习作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选取准确的字,避免同音代替或形近相混而造成错别字。【片段1──5】均有所体现,示例略。
三、“补充”丰富认知
【片段4回眸】
《棉花姑娘》(一年级下)随文学习“可恶”等词。
师: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爬满了许多可恶的蚜虫。你们知道蚜虫怎么害人吗?
生:咬棉花姑娘。
生:还偷吃棉花姑娘的棉桃。
师:是啊,蚜虫是一种非常可恶的大害虫(师出示“可恶”词卡),它爬在棉花姑娘身上吸食汁液,偷走营养,还传播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棉花姑娘的花、叶都会枯黄,我们就再也看不到那样美丽可爱的棉花姑娘了。
生面露着急神色。师:快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带有“可恶”一词的句子。
师:(生1读后)读出了对棉花姑娘的同情。
师:(生2读后)老师听出来了,你很为棉花姑娘着急。
师:(生3读后)读出了对蚜虫的讨厌。
师:(师再出示“可恶”词卡)瞧,透过这个词,我们看到了那些讨厌的蚜虫正在吸食棉花姑娘的营养,我们多为棉花姑娘着急呀!。
低幼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识字学词过程中,适时补充资料,助其丰富认知,不失为一种识字学词的有效手段。以上片段,教师及时在学生的未知领域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蚜虫知识,体会蚜虫给棉花姑娘带来的伤害,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领悟和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在读带有“可恶”一词的句子时,语调中充满了埋怨、厌恶。显然,他们已经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为棉花姑娘着急、担忧了。可以确定,“可恶”一词的音形义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
四、“运用”加深理解
【片段5回眸】
《棉花姑娘》(一年级下)理解运用“请”字。
师:棉花姑娘正在着急万分时,她看到了啄木鸟,她会怎样对棉花姑娘说呢?
出示带有“请”的句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指导学生朗读。
师:(几生读后,去掉“请”字再读)“请”字很神奇,你们读一读,去掉它会怎么样?
生读句子 “你帮我捉害虫吧!”
生:去掉“请”字一点也不礼貌。
生:去掉“请”字好像棉花姑娘在命令啄木鸟,不是请人家帮忙。
师:是啊(出示“请”字卡),“请”字多神奇,它站在句子的开头一下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有礼貌的棉花姑娘,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手举“请”字卡)你能用“请”字说句子吗?
生:请你借我一支铅笔好吗?
生:妈妈,请你帮我削削铅笔!
师:(手举“请”字卡)希望同学们和“请”字交朋友,不仅认识,还要会用,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掌握汉字的真正标志是可以信手拈来,拿来就用。以上片段以“请”为媒介,通过增删的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比较朗读,体会“请”的作用,既是在随文识字,更是在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几个来回的朗读体会,学生轻松地领悟了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此时再来运用可谓水到渠成。此时,“请”不再是简单的汉字符号,而成了有情感有意义的汉字伙伴,可以随时请来,随时运用。
五、“巩固”始终不忘
识字就像交朋友,一回生两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朋友。有的教师依据此规律,在生字教学时很注意生字的复现:读词语时,加(去)拼音读、打乱顺序抢读;读句子时,把生字所在的词用彩色凸显,刺激眼球引起注意;指导朗读课文时,又把部分词语再呈现,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直到牢牢的记住它。但尽管这样,也不能追求堂堂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对于记忆材料,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忆后的24小时以内,最晚不超过2天。所以教学生字后,我们还应该及时安排巩固生字的环节,如在第二课时更换生字语境,用本课生字组成一组词串、儿歌或浅显易懂的短文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画风》(二年级下)之后,把课文生字编成了一首儿歌,既总结了课文内容,又巩固了生字新词。宋涛陈丹赵小艺,喜欢画画在一起。眨眨眼睛有创意,决定画风比一比。红旗飘飘迎风舞,斜斜雨丝送春意。小树弯弯风车起,开动脑筋解问题。忽然一阵微风起,画儿显得更美丽。当然,除此而外更要加强课外阅读,因为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好方法,海量识字是为了实现汉字阅读,而阅读又会进一步巩固识字成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之根基,识字伴随着学生终身,只有打好识字基础,才可能更好的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厦,让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更加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习语文的精彩从识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