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

时间:2019-05-13 19: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

第一篇: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

2015年学科网语文中考

阅 读 100 天 第30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

【答案】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二、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答案】①弈:下棋 ② 然:代词,这样 ③ 想 ④不如

【解析】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要注意特殊文言词语现象。①弈:下棋 ② 然:代词,这样 ③ 想 ④不如

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是:

A.通国之善弈也 B.惟弈秋之为听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于厅室之东北角 【答案】C 【解析】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总结常用虚词的用法。A项“之”结构助词的;B项为结构助词的;C项为代词,天鹅;D项为结构助词的。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答案】①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②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特别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要准确,这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如①诲②虽、弗若等词语的解释。

6.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三、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父 亲

①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的老父。

②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笑着。

③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一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④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⑤ 我拦住他笑着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⑥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穿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⑦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撒下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⑧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⑨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寂静一片。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⑩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竟用手轻轻地摸着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⑾ 我哽咽着说:“睡吧。” 7.选文第①②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父亲很想念我,他每天“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我”要急忙回家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父亲想念我,我要急忙回家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8.说一说第(2)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等儿子回来的决心,表达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解析】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并能结合句子做出准确判断分析其作用。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等儿子回来的决心,表达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9.赏析选段(10)中的画线句子。

【答案】“轻轻”表明父亲怕惊醒“我”;“摸”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轻轻”是写动作,表明父亲害怕惊醒我,“摸”则是父亲爱子深情的一种表现。

10.“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流泪的原因。

【答案】是由看表哥的来信内容引起落泪,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自己这些年忙于工作,忽视父亲,后悔的泪水表现了“我”与老父之间的“父子深情”。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这里的流泪是因为看到表哥的来信,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自己这些年忙于工作,忽视父亲,后悔的泪水,表现我和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 11.找出文章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撒下碎银”“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月亮“在窗外移”到“从窗口消失”,表明了夜色渐深的过程,体现父子互相关心的深情。

【解析】识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结合语句做出正确的判断。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撒下碎银”“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月亮“在窗外移”到“从窗口消失”写出了夜越来越深,父子两人怕影响对方,不肯入睡,体现了父子互相关心的深情。

12.文章第⑨段为什么要描述以前和父亲同寝的情景?

【答案】“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寂静一片”交代和父亲同寝的情景,是为了写出父亲怕影响我休息,到了将近天亮的时候还没睡着,表达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寂静一片”交代和父亲同寝的情景,是为了写出父亲怕影响我休息,到了将近天亮的时候还没睡着,表达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二、)说明文阅读

①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②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行。

③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④a: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b: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C: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d: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13.选文第①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案】书籍面临着危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书籍面临着危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14.选段②画线句子中“主要”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案】“主要”的意思是造纸绝大部分取自木质材料,也可以由其他原料,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造纸的全部原料都取自木质原料,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解析】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回答这类问题有规律可循:先讲明词语的含义,然后说出去掉后的意思,最后说明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主要”的意思是造纸绝大部分取自木质材料,也可以由其他原料,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造纸的全部原料都取自木质原料,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保存书籍有哪些途径,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作用: 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概括总结。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作用: 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16.选段①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解析】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句子做出准确判断。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17.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答案】放在c句和d句之间。【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注意句意的连贯性。放在c句和d句之间。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古诗词练习1

1,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蒋 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愁多以景物渲染愁绪(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时序的暗示岁月无情、年华易亡国遗民的愁闷

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2,送万巨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_。

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分别的愁苦;担忧之情;期待与友人再聚。

(1)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

(2)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3)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

3,送崔融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到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2分)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1分)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3)重点词句赏析:“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特点,“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此题注意“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参考答案:(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2分)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1分)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2分)(意思对即可)

(2)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2分)(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赏析:全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画道理相同.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网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

解答:

14.答案 B、E(答E给3分,答B给2分)

命题透析 表题考查理解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A.“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作悠闲之情。C.“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睛①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 羁旅诗 分析:

此为久雨初晴而作也.三四新晴远景,下四新晴近景.新晴是一个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古来的“钟鼓报新晴”、“新晴细履平沙”、“欲登高阁眺新晴”这些佳句表明了人们的心情.但老杜此时却下了“锦绣文”三字.是其放晴之后满目所见的景色,真如一片锦绣之“文”--文即俗常所说的花纹、花样、图案„之义.虽然锦是机织,绣是针工,而其共同点却是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组合而成的,--说“五”颜“六”色,那是太少了,那诸般色彩,足有几十种层次,所以才堪称绚丽二字. 解答: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答案: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阅读练习1答案

阅读练习

(一)家书(胡凯)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荡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地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 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回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咱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游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波见写了密密麻麻地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

“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信收到。钱就寄。

1、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文本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

3、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说了好多事,这反映了延叔一家三口怎样的情感?最

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这又是为什么?

4、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二)未来的理想燃料——氢能①氢在大自然中分布很广。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氢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水中11%氢,而地球上则是“二山七水一分田”,水是大量存在的,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世上所有的矿物燃料放出的热量还要大9000倍。

②氢的热值特别高。将氢气冷却到零下252.72度以下,再给以压力,氢气就变成无色的液体——液态氢。液态氢燃烧时产生的热值是1.4*100000000J/Kg,是汽油热值的3倍,除核燃料外,在其他所有的矿物、生物和化工燃料中居于榜首。

③氢燃料的热效率几乎可达100%。汽车和收音机若以氢气作燃料,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运行速度。

④氢是没有污染、品质最纯洁的燃料能源。它本身无色、无臭、无毒,十分纯净。它在空气中的燃烧后,只生成水和少量氯化氢,不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铅化合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稍加处理后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它燃烧后所产生的仍是水,水再源源不断地产生氢气,反复循环使用。

⑤正是氢的诸多优点,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研究氢能的世界性机构正致力于廉价制取和贮存氢技术的研究,以期在2020年普及氢发电技术。根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用氢发电的电力将达到世界总电力的20%。

1、请概括出“氢”可作为“未来的理想燃料”的依据:

2、第②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3、第④段“氢是没有污染、品质最纯洁的燃料能源”句中的“最”有什么作用?

4、“氢”作为“未来的理想燃料”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谈谈

使用氢能源要注意些什么,并设想未来家庭中如何利用氢能源。

(三)文言文阅读

王粲字促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粲至,看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⑤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⑥,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⑦;然正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三国志·王粲传》)[注]

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x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1)奇:(2)一:(3)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附录:(作文欣赏:《包容是一把双刃剑》)

天空收容着每一朵云彩,无论其厚薄,因而天空广阔无垠;大海收容着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因而大海浩瀚无边。

然而,当云层叠嶂、闪电交加,天空的收容即成了罪魁;当波涛澎湃、狂澜万丈,大海的收容就成了祸首。

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造就了天空大海,而自然的主宰者也在用爱书写着一本伟大的鸿篇巨制。

母亲经历分娩的痛苦将一个个生命带到世上,因为来之不易,所以特别疼惜。每一位母亲的爱都是难以言语的,因为她爱得深沉。爱的投入,以致忘身于外,将爱倾注于我们。她们的爱可谓包罗万象,将你我的天真善良与自私狡猾统统收容。然而此时,母亲的包容让年轻的生命开始轻狂,他们开始“变质”,开始发生化学反应,将原有的童真置换成了世俗的污秽之物;他们开始像世井地痞般苟且地笑,恶习之爪开始伸向他们尚浅的意志。假如此刻母亲仍然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她们的心头肉,那就要下暴雨了。此刻的包容成了不必要的多余,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是他们发生化学变化的催化剂!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沥尽心血,为学生的前途无尽地估算着,无私地用白色的粉尘染着自己乌黑的头发与活力四射的青春,包容地收容着每一位学生,无论其出身贵贱,还是家境贫富,在老师的慧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是未来的栋梁之才。但若过度地放纵以致学生滑出轨道,那就同父母的溺爱没有区别了,此刻的包容就成了阻碍学生踏上光明前途的巨石,成了全心全意地付出而得不到丝毫回报的“好心人”。

生活需要包容,因为人无完人。但我们不能包容那些将要蛀蚀我们灵魂的、哪怕是细小的微虫。因为它们会像癌细胞隐藏在身体一角,到了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早已经毓聚集,招兵买马,武装十足地向你全身发起最致命的一击!包容是一把双刃剑,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参 考 答 案

(一)1、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

2、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

3、这反映了他们有浓浓的亲情希望菊的哥哥分离他们的快乐,安心读书。延叔以这种方式对儿子的冷漠态度表示不满。

4、(1)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冷漠的短信与充满亲情的长信的对比;拆信前的兴奋与拆信后的失望的对比。(2)观看地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3)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例如:“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小心地”,说明菊把信看得很重;“薄薄的一张纸”,说明信的内容很少。又如:“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笔杆裂开”说明家庭不富裕,非常节俭。(4)语言含蓄,耐人寻味。通篇没有一句话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但对菊的哥哥的批语态度却饮食在字里行间。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着菊的哥哥对亲情淡薄。第二封信改为六个字,更是耐人寻味,延叔的不满之情蕴含其中。(任选两点即可)

(二)1、氢的分布很广;热值特别高;燃烧的热效率特别高;没有污染、品质最纯洁。

2、列数字作比较氢的热值特别高。

3、“最”说明氢的纯洁度超过其他燃料能源,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氢有易燃性,要注意储藏、保管;与空气混合后不纯的氢燃烧会爆炸,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检查纯度等。略(谈出未来家庭使用氢能源的方式、方法即可)

(三)1、(1)看重(以„„为奇)(2)全(满)(3)记

2、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

3、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4、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1

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2)落英缤纷

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4)初极狭,才通人

初:

才:(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练习题答案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 2.实词的翻译 3.译句。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

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 2.hu^ y3n qi1n m^ ti2o 3.(1)沿着

(2)繁多交杂的样子

(3)又走到„„的尽头

(4)刚,仅(5)整齐的样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第五篇:八年级升九年级数学暑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升九年级数学暑期教学计划

课时:32课时课次:16次任课教师:黄瑞

教学计划:本课程暑期教学计划分为两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12课时(6次课),第二阶段为20课时(10次课).具体每次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复习巩固八年级下册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次:八年级下册第16章“分式”重要知识点复习及例题讲解

第二次:八年级下册第17章“反比例函数”重要知识点复习及例题讲解

第三次:八年级下册第18章“勾股定理’ 重要知识点复习及例题讲解第四次:八年级下册第19章“四边形”重要知识点复习及例题讲解第五次: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 重要知识点复习及例题讲解第六次:八年级下册综合试卷评讲(提前带回家做)

第二阶段:(提前预习九年级上册前两章的知识点)

第七次: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1节“二次根式”

第八次: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九次: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3节“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次: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本章小测试,第二节课评讲测试卷第十一次: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

第十二次: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公式法第十三次: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第十四次: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十五次:九年级上册前两章测试

第十六次:试卷评讲(结课)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知识掌握更多,理解更深,对九年级上册前两章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与学习,会做每个章节的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态度有所改善。

下载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2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暑假

    八年级语文暑假 亲爱的同学们: 度过了这个假期,大家就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那时你们将面临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该是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考虑的时候了。能够升学当然是你们中大部......

    八年级语文信客同步练习1

    10 信客·评估测试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九年级语文练习试卷

    九年级语文练习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田圃(pǔ) 诘难(je) 恣睢(sui) 作揖(yī) B.分外(fen) 灰烬(jin) 狡黠(xie) 星宿(xiu) C......

    八年级语文应用文专题练习

    八年级语文应用文专题练习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说明]:中考对应用文的考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写作,大部分是作为小作文来考的;二是修改.近两年来广东省与梅州市中考则以修改......

    八年级语文练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习题一、填空题 1、 朱赫来 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个英雄战士谱写的一曲 英雄主义 的赞歌。 3、奥斯特洛夫斯......

    浙江省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八含答案

    浙江省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八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 这些惨破的古村落民居属于民国初期的建筑物,有百年以上......

    八年级语文下雨天,真好同步练习1(xiexiebang推荐)

    《下雨天,真好》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 1、《下雨天,真好》作者 你还读过 她的什么作品?请写出;两部《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魂牵梦ying( ) 发mei( ) 静mi( ) xi( )沥 徜yang......

    英语八年级暑假专题练习(附答案)

    答题时间:30分钟) 选择填空: 1. Did Mary study at No.16 Middle School three years ______? A. ago B. before C. after D. Yes, then 2. We don’t understand the pa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