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

时间:2019-05-13 19:2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

第一篇: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

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思考

团委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团的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创造环境、锻炼队伍、创新活动、塑造能力,全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但目前农村团组织形同虚设,作用却发挥不出来。我们应探索一条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夯实农村团建的基础。

一、农村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民团员比例小,素质偏低;外出务工的流动团员多,管理难度大;农村基层团支部,建设薄弱,基层团支书以兼职为主,专职很少,大部分有待遇,但有专才的团支书少,且年龄普遍偏大;各乡(镇)、村团组织领办推广项目少;团员分布不均,缺少固定的活动阵地。

农村团工作随着非公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已面临着工作新格局的构建。如果继续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发挥不出团组织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丧失殆尽。目前我县仍有许多的村支部团员数在10人以下,规模偏小、团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的自身形象。个别支部还出现了“整瘫轮回”恶性循环的现象,正是因为没

2内容比较简单、该年初公开的内容年终时才公开、只在上级检查时才更换一下,这使村民无法在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监督和参与管理,村务公开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3.重大事项村民决策的形式化。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有些村经村班子讨论决策后,在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一下通报,把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变成了情况通报会;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乏沟通,让群众感觉是走过场。

4.监督上的形式化。县级有关部门、镇级组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村的监督大多是事后监督。村民理财小组尽管履行了职责,但由于都是乡里乡亲,拉不下面子,差不多就行,说明了民主理财监督的偏软。

(四)服务意识不强降低了作用的有效发挥

农村群众工作需要讲感情,感情要靠平时的积累,认真及时地为群众服务就是平时感情点点滴滴积累的最好方式。只有注重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但有的村级领导班子显然缺乏这样的意识,使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淡化。有的村没有建立值班留守制度,导致群众到村里办事找不到人;有的明明能较快解决的事情,却拖延很长时间,要群众上门找好几次才想办法去解决。另外,由于县级部门和村级组织缺乏有效对接,尚未实现服务下沉,群众一些需要到县级部门办理的事找到村里,村里也不知道找哪个具体职能科室,使群众认为村里办不了事,一定程度上也使村级领导班子限于被动。群众对村领导班子服务不满,村里开展工作就不会很配合。

三、解决农村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整顿干部队伍,选好配强村干部

要解决农村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关键。而首先是要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

1.扩大选任工作民主化程度。体现民主、竞争、择优原则,真正把那些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尤其是观念新、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团员选拔到村团支书的岗位上来,增强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

2.改革农村干部组织结构。本着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原则,对那些政治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为政不廉、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少数贪污腐化、践踏政策法律的村社干部要坚决惩处。在调整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使村社干部队伍结构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3.拓宽农村干部选拔渠道。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职业界限,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选贤任能,特别是注重从科技能手、致富能手和其他经济能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快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6乡镇团干部要注重管理,提高能力素质、工作水平,起到组织指导、贯彻实施、上下联动的作用。在乡镇彻底整顿一些软、涣、散的团支部。把那些要求进步、思想活、素质高、有能力的青年选拔到基层团支书的岗位上来,对条件差、人口少的村,可以设立兼职团支书,人口多、多方面条件比较好的村,设立专职团支书;在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工作中,要把握教育、管理、发展三个环节,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团员意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

(二)抓住组织建设这个突出环节,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1.针对近几年部分农村团组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松散瘫痪面扩大的现实,重点对三类团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使瘫痪和半瘫痪团支部得到了加强。

2.积极解决基层团干部的报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针对农村基层团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的现实,各乡镇团委积极向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反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3.突出了团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团员队伍,团青比例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团委在团建工作中,一方面结合组织建设,对广大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年的政治素质和入团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增强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

4.切实抓好团的活动阵地建设,为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团建工作中,让各乡镇基层团支部普遍建立起团员活动室、青年之家等学习、活动的场所,配备齐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广大团员青年们学习团的知识,开展团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强化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1.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和村务公开。切实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使决策逐步实现科学化和规划化,夯实作用发挥的决策基础。要积极探索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工程项目资金筹集、招投标方案、村级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等,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或实行村务公决前,均应实行民主协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中全体群众的意见建议处理好村级事务。决策后,将会议决定,实施方案,办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接受监督。

2.严格执行民主监督。建立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县、镇有关部门要针对现有制度中一些问题进行修订完善,在新的工作推出后,新的管理、监督制度要及时跟进,堵塞可能形成的漏洞。要进一步转变监督方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突击性监督为经常性监督,变阶段性监督为全程监督。各

第二篇:关于对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思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对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整顿,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提高村级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日,笔者通过下乡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入村走访等形式,对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表现、成因进行了调查研究,掌握了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的主要表现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绝大多数村级党组织都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少数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它们的比例虽小却不容忽视,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不”: 一是“不团结”。表现在村班子争你大我小,争领导权和决策权、争人事权、争财权,形不成工作合力,村两委之间、村书记和村主任之间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思想和工作上存在“两张皮”。二是“不办事”。表现在村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或者是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三是“不公正”。表现在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一些村干部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四是“不廉洁”。表现为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挪用公款,生活不检点,不注意小节,不能很好地自律。

以上问题的存在,势必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妨碍农村工作的大局,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形成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宗族派性严重。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村党支部书记换届选举时,选民按姓氏、亲疏关系分成若干派,他们都想把本派利益的代言人推上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选举产生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即使产生了“两委”班子,各自为了各自利益,互相争斗,台下的急于将台上的拉下马,台上的还想将台下的踩一脚,都在台上的互相阻挠,相互拆台,造成很大的内耗。

二是遗留问题多。调查表明,产生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原因不少是由农村大量的遗留问题造成的。由于这些遗留问题多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拖越久,越拖越难办,不仅严重束缚了一任任村干部的手脚,很多村级党组织也因此丧失了斗志,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极易引起群众不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里的工作漠不关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与村干部对着干,甚至进行群体上访事件,使村子陷入瘫痪。

三是集体经济薄弱。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中除个别村干部用转移支付支付工资外,其它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证,导致干部没有积极性,整体村班子战斗力不强,以至出现了“穷村无人干,好村争着干”的情况。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在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村民看不到希望,对村班子失去了信心,对村里的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使村干部开展工作难上加难。

四是村干部素质不高。有的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差,争权夺利,一些村支部、村委两班人为了争谁说了算,拉帮结派,互相拆台,造成“两委”关系不协调,村里的工作无法开展。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胡干蛮干。有的作风不民主,方法简单。有的个人能力欠缺,本事平庸,等等。凡此种种,都会影响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导致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瘫痪。

三、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对策及建议

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产生的原因,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工作是相当艰难和十分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思想准备,把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强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没有一名能力强、素质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所以我们要采取内选、下派、挂职等措施,多渠道选贤任能,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达到选好一个人,带动一个村的目的,从而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对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要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发展能力与工作能力;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的考核与实行末位淘汰制度,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与末位淘汰制度,要把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落脚点放在为百姓修路、用电、吃水、就医等生产生活等方面,为村里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从而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致富能人青年选配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解决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

二、发挥党员作用。软弱涣散村的党员队伍往往存在人心散乱、“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年龄结构偏大、个人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要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同时大力开展“设岗定责”、“双向培养”等活动,多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解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的问题;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改善党员结构失衡与素质不高问题。

三、解决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况,认真加以解决。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通过认真清理与整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对社会治安混乱的村,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受宗族势利干扰的村,通过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保证村屯风气纯正。

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村级党组织要立足我县东部水稻、西部杂粮、近郊蔬菜的经济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本村优势,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政策优惠、技术帮扶、资金扶持等办法,采取有偿服务、合股经营、集体资产承包、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河滩、沟渠等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积累,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强化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问题也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原因之一。为此村级党组织要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要坚持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凡村内重大事项决策要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能组织实施,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村里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第三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组织,从其地位和性质上讲,属于党的最基层组织。长期以来,农村党组织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教育管理党员等工作中,总是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对于长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领导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某些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问题。首先,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思想的影响,有些村干部难选难配问题比较突出;再次,个别干部法制意识淡薄,在任期内滥用权力,为政不廉,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最后,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从一定角度说,是在历史的转型期,对过去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遗留问题的集中积聚和展现,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组织内耗,严重制约村党组织建设。个别村党组织凝聚 1

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核心作用不明显,工作的基本功不扎实,方法手段不灵活,组织内部之间“内耗”现象比较严重,工作中被动应付多,积极主动创新少。

(二)拉帮结派,严重破坏村党组织建设。个别支部负责人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瓦解了党支部作为管理核心的工作能量。由于各支部内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无休止的派系争斗。长此以往,农村的党建工作势必在一轮又一轮的恶性斗争中步入不可扭转的恶性循环,最终因误入歧途而走向低谷。

(三)任人唯近、任人唯亲,严重削弱支部凝聚力。个别支部负责人带头拉帮结派,搞“房界关系”,打击异己。选人用人的标准,有且只有一条:“你是不是我的人?”。而个人素质、工作态度等这些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条件则一概不论。甚至有个别支部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外房”,不发展其他“房脚”的党员,搞“一房独大”。这样做不仅有违我们党培养党员的原则,而且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干的、有心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人才的入党积极性是一个打击。

三、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整顿干部队伍,选好配强村干部。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首要问题。而首先是要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一是扩大选任工作民主化程度。体现民主、竞争、择优原则,真正把那些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尤其是观念新、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有本

领”的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增强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二是改革农村干部组织结构。本着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原则,对那些政治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为政不廉、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少数贪污腐化、践踏政策法律的村社干部要坚决惩处。在调整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使村社干部队伍结构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拓宽农村干部选拔渠道。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职业界限,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选贤任能,特别是注重从科技能手、致富能手和其他经济能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快带头富、带民富的“双带”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改革农村干部组成结构。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优化村干部的知识和学历结构。同时,选派机关干部回村任职,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以解决部分村选人难的问题,充实后进村班子,促进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以有效解决党员、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根本保障。一是加大力度,创新发展。要把发展“两新”组织与夯实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结合起来,把已经成熟和尚未成熟的“两新”组织引导到党组织来;二是加强调配,健全结构。调配离退休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下派干部党员,充实农村党组织,防止“一房独大”的现象,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三是突出结合,抓好发展。从“源头”上把好党员“入口关”,为永保先进性提供组织保障,创造先决条件。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积极做好发展农村党员,特别是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储备干部资源。对于有意拖延党员正常发展、转正或不执行有关工作制度,采取违规违纪、拉帮结伙手段发展党员的,要进行严肃查处。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纯洁党员队伍,保持党的生机活力。

(三)健全后备队伍培养机制,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健全后备队伍培养机制是重要环节。一是在选拔方式上,要坚持村级组织推荐与街道党工委考察相结合,坚决防止村级组织随意指定现象的发生;二是在标准确定上,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村级后备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能力化,加快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三是在选拔对象上,要注重从复退军人、回乡青年、务工经商者等当中选拔,并把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与此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在培养使用上,要坚持认真培养、敢于使用的原则,把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总体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后备干部到急、难、险、重的各个岗位上锻炼。同时,还要坚持备用结合,当村干部出现缺额时,及时把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村干部岗位上来。

第四篇:对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通过本次专题培训,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我就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谈点个人看法。

一、当前农村中学现状:

“教学质量连年上不去,加之生源差、教师流动又大,我看这所学校真的是没有希望了!”近来学校周边议论纷纷,有许多人在谈论学校的未来与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听到这样的话题也不是滋味,心里挺着急的。我校地处偏僻的小镇——郭家沟镇,是一所县办农村中学。它创建于1940年。60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比较差,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教师不愿意在这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心想着往县城调动。目前在岗教职工有98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5人,其中专任教师有66人。专任教师中原始学历有不少人是中师毕业,而且又是从小学调入“拔高使用”,只能勉强从事初中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的专科、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后取得的。目前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教育思想观念难以转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受学生欢迎,自然没有教学效果。而一部分临聘教师年龄偏小,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之专业化水平较低,自然也会出现教学成绩不佳的现象。正好应验了人们经常所说的“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这句话。种种因素,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降低了成就感,学校难以得到良好地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学校领导者乃至全校师生关心的头等大事。

二、问题的理性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办好教育,回报人民”的承诺。如果说先进的办学条件是一所学校成功创办的硬件,那么优秀的教师队伍则是至关重要的软件。教师的素质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设施的一流,不如管理的一流;管理的一流,不如师资的一流。只有人才的一流,管理才有保障,学校才有良好的发展。”要办一流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名师,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至少必须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有广博的知识,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的能力,不断更新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必须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时,还必须增强六种意识。一是敬业意识。敬业源于热爱,没有热爱之心、热爱之情,从事教育工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专家意识。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专家、学者意识,就不会有重大发现,就不会产生独到见解,更不会有大胆革新。三是创新意识。教育事业具有开拓性特点,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四是慎独意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有“慎独”意识,追求独特的境界,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五是协作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团结一致,协调统一,营造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共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六是服务意识。教师要服务学校,为教育奉献终生;要服务学生,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为此,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高人力资源的贡献率,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要让教师充分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深刻内涵。四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传承方式迈向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自主创新。

三、对此问题解决的对策:

结合校情与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重点应抓好三大工程:一是抓好以培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中坚工程”;二是抓好造就一批市县内一流、省内有影响的“名师工程”;三是抓好以运用规章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为手段的“管理工程”。完善教师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业务进修、比赛辅导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出经验、出理论、出成果,成为业务骨干,成为精英,成为名师。并采用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大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全校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常规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1、师德师风培训。要办好教育,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又是师德。为师表立师德尽师职,正师风铸师魂见师情。

师品,德高为师。教师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感情、时间、精力、毅力乃至全部心血。教师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尤其是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而奋斗的勇敢刚毅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才智。

师表,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教务处、办公室、工会、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二是成立师德建设督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等参加,主要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督导小组要经常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倾听教师意见,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定期召开会议,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

(2)、建立健全宣传机制。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学校应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学校应抓好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工程,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3)、不断探索培养机制。一是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坚持在党员、干部、教师中广泛开展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教师法》以及上级党政部门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文件;不定期举办由全体党员、干部、教师等参加的职业道德理论培训班,邀请一些师德典范做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师德问题”大讨论,教职员工结合自身工作,谈师风,谈思想,谈经验,以此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并明确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职员工自身的品德修养。二是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推动广大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学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化,骨干教师向名师转化。

(4)、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要根据《教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规定,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学校制度化得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活动中,设立“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奖”,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越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和重奖,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通过学校、年级、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发放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参评评职称晋升,立即调整岗位,令行安排。这样会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5)、积极推行人文关怀机制。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想方设法留住优秀人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地的投入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强化师智师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学高为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三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学科

知识与研究成果。

技高为师。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采取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经常性的互相学习,以“三级”(备课组、教研组、学校)赛课为阵地组织相互听课评课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以继续教育为渠道,把规范性培训与灵活性培训结合起来的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艺术。

(二)、积极推行分层培训,努力打造名师工程

1、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合格教师,五年骨干教师,十年成为专家。

2、要遵循培养的原则:搭平台,出成果,评优秀,重奖励。

第一层次:青年教师,狠抓教育教学基本功,力争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做到“三坚持”:坚持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学习的“四爱”教育;坚持新老“结对子”活动;坚持开展苦练“两个基本功”——班级管理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功活动。

第二层次:中老年教师,狠抓教育教学风格、特色的形成,力争成为骨干教师和有影响的专家。

一是加大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确定师德高尚、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知名教师担岗。二是在高级别、高质量的立项课题科研中,指定潜质好、发展空间大的中年骨干教师参加,促使其用科研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三是中老年骨干教师定期为中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著名中学对口学习,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走出去,引进来”,让其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中坚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学校要坚持“全员参与,重在实效”的教研教改指导思想,采用自主研究和立项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位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要求问题准,切入小,研究实。坚持写教育教学反思,作叙事研究。积极开展校级、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的四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以此为龙头,带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引领教师知识水平向纵深、广博方向发展,做到博学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注重班主任的培养,优化学校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队伍是学校优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把责任心强、教学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教师优先选拔到班主任队伍中来,让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当见习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成立班级管理共进小组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管理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聘请教育专家作精彩报告,实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同时,学校还要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定期量化考评,奖优罚劣,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当然,要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义务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烈、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绝非易事,还需要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

第五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或外地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生活,这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松动产生的问题,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安全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落后于其他孩子。如果这一群体的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从XX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了8021人,其中,女童4025人,初中2771人,小学52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31%。如果加上学龄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将会达到40%以上,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在亲情温暖、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学习成绩较差。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溺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有的留守儿童不愿寄宿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

(四)价值观念扭曲。部分父母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理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让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安全防范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如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再加其他生活方式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阳光的生活。因此,如果父母要外出务工,要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溺爱孩子,那种用物质来补偿感情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孩子的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学校应配备心理疏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在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门要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卫生部门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提供必要的疾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公安、司法部门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文化部门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切实加强网吧管理;劳务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把家庭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宣传部门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妇联组织要加强家教知识的宣传,劝阻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外出打工,帮助她们实现就地就业。按照教育规律,年龄越小,家庭环境的影响量越大。对一个大学生来讲,社会环境的影响量最大,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校的影响量最大,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量占到家庭、社会、学校三大环境影响量的70%。换句话说,对小年龄的孩子,即使他进入教养机构,其家庭对他的发展影响量依然占首位,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性发展包括情感、对事情的态度等。共青团要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各级关工委动员“五老”等老年志愿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四)自我约束方面的建议及措施。留守儿童应加强学习和自我约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

下载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团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思考(杨学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陈尚宾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819) 摘 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可能带来 的问题也比......

    对农村“黑车非驾”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黑车非驾”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黑车非驾”问题的思考2007-02-10 16:48:06拖拉机是农村群众的主要生产、交通工具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渐渐取代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

    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思考

    近两年来,××市发生未成年人犯罪50件96人。其中,农民外出打工其留守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犯罪日益突出。今年1-3月,笔者选择××镇,通过对13个自然村及社区183户留守家庭子女的社会......

    对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大全)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及专业发展水平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特别是西部经济......

    关于加强农村团组织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共青团工作,更好地发挥农村青......

    (杨再深)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思考

    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思考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基本上每个乡镇都建起了寄宿制学校,这一“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区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区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近期,围绕如何建强班子、打牢底子,我先后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