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共5篇)

时间:2019-05-13 02: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第一篇: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助产和整体护理模式在无痛分娩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无痛分娩的足月孕妇100例,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对一”责任助产,并同时给予整体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的护理中应用责任助产和整体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剖宫产了率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 无痛分娩; 责任助产; 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68-01

所谓的无痛分娩即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或甚至消失,在医学中称为“分娩镇痛”,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因此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责任助产和整体护理模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无痛分娩的足月孕妇100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7.3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6周,孕次1~3次,产次0~3次。所有孕妇均符合单胎头位,且无无痛分娩禁忌症(包括阴道分娩禁忌症、椎管内麻醉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等),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患者。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一对一”责任助产,并同时给予整体护理,对照组给予团队主导模式的助产士护理,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以及孕次和产次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团队主导模式的助产士护理,即产妇进入产房待产开始由助产士进行常规的观察和护理,且助产士护士正常换班和上下班,一名产妇可能有数名助产士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一对一”责任助产,即产妇从1名主要助产士和其后备助产士处接受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对一护理。并同时给予整体护理,主要包括:①产前心理护理: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以掌握产妇的心理动态,并向产妇介绍有关无痛分娩的知识,告知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身体变化等,以使其了解无痛分娩的大致过程,以使产妇尽可能的熟悉产程,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②产程护理:产妇在进入产房后协助产妇摆好体位,并注意保暖,减少暴露;在生产的过程中严密观察产程、适时检查宫口张口情况,并对产妇进行分娩的呼吸指导,适时的与产妇进行沟通和鼓励,并使其放松心情,并将每项操作进程提前的告知产妇,使产妇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取得产妇最大的配合。③产后护理:在胎儿娩出后,及时的告知产妇胎儿性别以及胎儿健康状况,并同时告知产妇产程顺利,以缓解产妇紧张情绪,减少产后出血。

1.3观察指标:对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后并发症(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部分,以满意和基本满意计算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数据采用(x〖TX-*4〗±s)表示,并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两组产妇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第二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以及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2-0171-02

一直以来,手术室护理都是广大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其护理要求相对其他科室而言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往往就容易诱发护理差错,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时往往还会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1-2]。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研究对象,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此次研究所选取的全部为手术患者,同时排除了不愿意接受此次研究的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8.9±6.2)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8例,包皮手术患者32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1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9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9.5±7.5)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7例,包皮手术患者31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2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首先在手术之前应该遵医嘱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或实施药物注射;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医生指示,传递有关的手术工具,手术结束之后密切关注患者体征的改变,同时做好常规护理,定时的对病房的环境实施清洁与打扫,控制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

1.2.2观察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优质护理模式。首先,手术之前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问题、知识。同时提醒患者手术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患者讲解同类型成功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其次,手术实施时,护理工作者应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体位,同时主动为医生传递手术器械以及擦拭汗液,对患者的身体症状进行严格观察,这样是为了保证患者在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后,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另外,手术结束之后应该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同时预防并发症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饮食计划,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能够充分摄入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物质;有计划性的指导患者翻身,必要时给予患者按摩,要时刻保证床单被褥的干燥与清洁,最大限度的防治其出现并发症。优质护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先进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中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质护理和常规临床护理有很大的区别,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需要考虑,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性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SAS评分实施对比分析,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SAS评分低,则指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满意方面分为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68例,?M意31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达到了99.00%;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3例,满意21例,不满意26例,总满意率仅仅为74.00%。在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焦虑状况评分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仅仅为(31.06±5.32)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达到了(61.05±7.51)分。在焦虑状况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指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护理理论知识、临床护理经验以及临床护理技巧,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4]。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加强手术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多项科学护理服务措施,其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士及患者认同[5]。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渴望得到优质的临床治疗、护理、饮食指导以及保健服务等,传统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优质护理服务应运而生,在现代临床护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7]。

本次研究观察组通过使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SAS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2]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4(12):57-60.[3]陈晓晶,原英姿,姚晓丽,等.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176.[4]黄景香,许秀芳,郭丽敏,等.介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6):517-519.[5]黄祝疆,曾静,贾杰,等.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宫腔镜检查术患者主观感受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5):2563-2565.[6]胡雪慧,张美霞,闫沛,等.全国介入手术室建设及护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72-74.[7]施瑛,汪丽君,陈伟萍,等.手术标准化护理方案对手术室三维质量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3):228-230.编辑/雷华

第三篇:“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对娄底卫校12级护理02班采用“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对12级护理03班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实验一年后比较两班之间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1302班)内科护理学期末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护理1303班)。结论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堂翻转”的最新“互联网+教育”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明显减轻内科护理学教师的教学负担与教学难度、充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完善,从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是内科护士、社区护士等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考试中所占份额平均约30%左右。同时,也是我校历届护理学生及各中高职护理院校师生普遍认为的相对最难学、最难教好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学业期限作为时间边界,将全部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范围边界,将教与学、学与做所采用的全部教学载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教学载体”,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1]。近年来国内各专家学者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及课程改革上都做了诸多的尝试,例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等运用于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类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大多仍采用的是“一个教师负责一本书”,分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教学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中,其教学效果、考核成绩因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式、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且鉴于此门学科的学习难度与复杂程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老师讲解的全面完整,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停留于老师是课堂的主演,学生是课堂的观众的窘迫现状。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调,思维模式机械,学习能力低下。基于此,如何根据内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是摆在内科护理老师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进行了内科护理学“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象、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中专护理专业中生源质量、班级人数、知识基础相近的平行班级护理1202、1203班做为研究对象,护理1202做为实验组,护理1203班做为对照组。

1.2 教材

《内科护理学》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第?版)

1.3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

1.4 实验经过

对照组护理1203班采用由一名老师从头到尾的一个人完成整本内科护理学教材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护理1202班则采用由四名老师,按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常见多发病进行平均的分配,每人平均负责约一到两个系统中的内科疾病的理论讲授,实现“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完成整本书的教学任务,两种的进度要求、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仅教学方法不同。结果

2.1 授课完毕后2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讨论

3.1 授课模式的改革创新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突出了课程标准、目标、教学和评价的高致一致性[3],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一改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按科目教学、按班授课的模式,进行按疾病/系统,分章节分老师的授课模式,最大限度的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确保知识与信息接收一致性的最大化。

3.2 讲授内容的改革创新

讲授过程既考虑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紧扣《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很好的做到了够用、适用、实用。

3.3 授课方式的改革创新

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结合“项目教学”、“情景模拟”、“多元化考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问题

目前,新的“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全国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实行人机考试的重大变革的新形式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如何统一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授课能力,灵活实现与临床最新进展、新动态、最新护士考试大纲内容的对接;如何对内科护理学实施课程改革进行科学评价及实践性检验。“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如何推广到其他临床专业课程中,从而实现护理临床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我校护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是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申爱民.邹春霞基于“系统化教学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02)

[2]李兴武,基于课程标准的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思路[J]教育探索,2013(06)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Z].2011-09-29.

第四篇: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探讨与实践

张掖市人民医院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探讨与实践

【来源: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08-11-28 | 阅读次数: 1160】【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护理制度的改革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张掖市人民医国护理模式从最初的功能制护理,到责任制护理,发展到整体护理,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医学模式转变为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对医疗护理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内容由疾病护理扩展到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护理,不断探索和发展符合医院实际的整体护理模式成了新的课题。张掖市人民医院于1998年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对整体护理的内涵、理念进行了学习和实践,在总结整体护理经验的同时,正视不足,针对整体护理工作的现状、问题,不断探索和建立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了以“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以人为本,服务到位;告知沟通,病人满意;监督检查,职责落实”为内涵,真正体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病人交给护士,服务零距离,人人都是质量控制点的新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新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背景

(一)积极开展整体护理工作

1997年医院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一行6人赴兰参加全省整体护理学习班。此后,经过充分准备,于1998年3月,成立了医院整体护理领导小组,举办了第一期全院“整体护理培训班”,对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了培训,将老年病科与五官科确定为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单位,随后在全院实施。

1、主要做法和效果:

①进行整体护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培训。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的各种护理表格并在临床进行实施,如:入院评估、住院评估、护理记录单、单病种标准护理计划、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使护理人员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

②以“八个一”、“四个温馨”“十个第一”为导向,开展一系列适合张掖市人民医院特点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举措。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使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③以再造温馨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入手,引导护士将交流沟通、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各项护理工作中。

④以建立健全各项护理工作制度,规范各种工作流程入手,使护理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确保了护理基础质量和安全。

⑤以规范的岗前培训、三基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练兵入手,打造了以“严、实、久”为原则的“日有提问、周有查房、月有讲座、季有考试、年有考核、常有竞赛”的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促进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

⑥以优秀护士和星级护士评选工作入手,搭建竞争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奉献、进取。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病人方面:

①在张掖市人民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直接涉及护理工作的调查内容共14项,提出不满意或较满意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护理服务不到位、主动性较差、沟通交流不及时等问题。②在日常检查中,张掖市人民医们发现,病人很明确自己的主管医生是谁,但不明白自己的主管护士是谁?虽然也有护士向病人介绍自己是病人的主管护士,但病人还是容易混淆,因为一天之中会看见许多不同的护士为他服务,有问题不知道究竟该向哪位护士反映。

2、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士看不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不论护士年资、业务水平高低护士平均排班,干同样的工作。护士技术职称形同虚实,高年资护士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层面。此种

状况对低年资护士也有影响,使年轻护士看不到发展和希望,有时甚至产生护士越老越没用的想法。

②护理人员感到作为病人的主管护士经常倒班,经常要同时为许多病人服务,精力分散根本不能深入了解病人整体情况,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个性化护理。

③重书写轻落实,不能正确处理写与做的关系。护士忙于书写各种记录,而忽略了护理措施的落实,深入病房的时间相对减少,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④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相关知识缺乏等因素,使用的单病种标准护理计划缺乏个体差异并停留于书面,并不能完全落实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际上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

3、管理方面:

①有些方面的工作出现管理低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护理管理中针对出现的一些工作薄弱点,如护士不能及时主动巡回病房,观察病情不全面,健康教育有时落实不及时,内容浮浅,交流沟通还不主动、人性化服务举措还不能完全落实等问题,经常反复强调、考核,但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解决,造成某些管理质控点低效。

②人力资源缺乏和浪费并存,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一方面近几年来医院病人迅速增加,护理工作量迅速加大,护理人力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医院也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护理人力,但从对有些科室护理人力动态调整中,张掖市人民医们发现单纯增加人力而不能合理使用,并不能提高张掖市人民医们的护理服务质量。从护理人员结构上来讲张掖市人民医院呈“宝葫芦形”,主管护师包括护士长81人,护师57人,护士114人(其中工作5年以内护士81人),这部分人临床经验相对缺乏。

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构想的产生

张掖市人民医院护理模式经过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的发展过程,是适应社会、医院发展而发展的。但在整体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医院清醒的认识到,随着张掖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旧的模式在张掖市人民医们的具体工作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护理管理和服务模式存在的缺陷越来越突出,成为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工作的瓶颈。

为了有效地解决整体护理工作中服务主动性和责任心差的问题,2006年,院长、党委书记钱耀文在全院护士长述职报告会上,提出了两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积极探索并创新符合现代护理理念,结合医院实际,满足病人需求的整体护理模式。此后护理部多次举办了以探讨“符合医院实际、病人满意的,符合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主题的护理沙龙。院领导、行政职能科室科主任、临床科室科主任、全院护士长及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畅所欲言、拓展思路,分别从自身经验、成长经历、在工作中存在的迷惑和疑问,以及在整体护理排班模式上进行的探索、人文管理、价值理念、个性化护理、人性化服务、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院长、院党委书记钱耀文从医院服务理念、现代护理观、模式的内涵等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对现阶段护理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创建“责任制整体护理新模式”及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人为本,服务到位;告知沟通,病人满意;监督检查,职责落实”为内涵的新的思路和建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广。

三、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创新点

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不是对以前整体护理工作的否定,而是对医院整体护理工作的拓展和完善。就整体护理和责任制整体护理两种模式的内涵来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创新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 :

(一)以病人为中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和护理分工制度。医院以往主要实行的是小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它是由一组中级、初级护士在护理组长制定护理计划的基础上,共同向病人提供较高质量的护理,这种分工方式多以方便护理工作和护士

为主,每组护理人员能够较持续地对一组病人进行护理 , 病人和护士之间也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然而由于每组护理人员中每位护士没有较连续的、确定的护理对象,致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使整个小组护理工作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护士因对病人护理过程的不连续以及护理人员交替过程中的脱节也影响护理质量。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是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将护理人员按层次配备,采取分组管理,按护士能力、患者病情、护理工作量的大小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员组织结构和护理分工制度,每组护理人员按病人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把对每位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护理人员、每一个护理班次、每一个护理工作环节,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由一名护士能够给予连续性护理,使护士增强责任感,真正把病人作为“我的病人”,病人增加安全感,把护士作为“我的护士”的所属感, 这种科学的护理人员组织结构和分工制度的创新,为向病人提供整体的、连续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和保证整体护理的实施,各环节的落实到位是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从而建立更加明确的责任和更加密切的护理关系。

(二)把以人为本做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本为基,服务到位,建立了现代化护理观念 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要,病人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体现在对护理人员的劳动和价值的肯定,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化氛围,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入护理工作,标志着护理理念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标志着护理工作模式的根本转变。护理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中使护理工作具有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全程化的特征。护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以它明确的分工责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病人交给护士,“护理服务零距离”,同时,更好地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标志着护理工作己注入了当代新的要求,并迈上新的台阶。

(三)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告知沟通,满足需求,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金杯、银杯、不如病人口碑”,“病人满意度”是衡量医院工作的“金标准”。要使病人满意,必须要有医患、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过去,医院对病人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都做了规定,但护理人员为病人服务没有责任到人,一组护士为很多病人服务,告知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健康宣教和医患沟通打了折扣,工作不平衡。责任制整体护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病人交给护士。变被动为主动,过去把护士还给病人的提法是被动的,现在把病人交给护士的措施却是主动的,把护士融入病人当中。护士对病人有了责任感,为了使自己工作得到较好评价,必须与有效沟通和开展优质服务,切实提供对病人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最佳服务,最终达到病人满意,社会信赖的目标。通过人性化医疗服务,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病人满意了,社会满意了,医院的公信力、诚信度越来越高,病人越来越多。

(四)把人人作为质量控制点,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完善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使患者通过护理质量活动确保得到高质量的护理,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也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在过去的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检查主要依赖护士长、护理部组织的月查、季查,考核方式多采用“事后查”和单项检查,存在重检查轻环节的现象。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创新了护理管理模式,改变了管理的工作方法,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明确了护理质量职责,每位责任护士对自己分管的病人有明确的责任,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的责任组长,一方面完成本组一定数量相对危重、疑难的大手术、新技术开展的具体护理工作,充分发挥护理骨干在专科护理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优势,提高护理质控重点对象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责任组长还对本组其他低年资护士分管的病人承担具体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等质量控制责任,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既实现了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又完善了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在全员中明确了新上岗、低年资及工作责任心不强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护理人员为重点监督对象,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形成人人

参与质量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把每一个细小的工作质量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有效地把各部门、各级护理人员、各种质量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目的明确、职权明确、协调一致的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四、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试点和推广

(一)提高认识,转变护理观念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继整体护理之后,符合现代护理理念、符合医院实际、符合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新型护理模式,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大变革,没有这样的变革,护理工作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纳入医院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在科主任、护士长会上动员、阐述新模式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完善整体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中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贯彻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把时间还给护士,把病人交给护士的护理行为,是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护理部为了使新的护理工作模式顺利开展,多次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讨论,充分认识张掖市人民医院护理模式改革的意义,使各级人员观念转变并达成了共识。

(二)建立新模式试点病区,总结经验

试点病区是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计划,认真筹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实际运作符合医院工作需要,才能真正起到试点病区的推广示范作用。

1、在全院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基础上,对全院所有临床科室进行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确定了心血管内科、感染科、神经外科、骨科四个科室为试点病区。

2、调整试点病区的组织结构,合理配备现有护理人员,在护士编制与业务素质上予以保证。①合理配置,充实护理力量。按照病区开展床位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危重病人数,计算出各病区实际所需护士人数,按高、中、低职称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力,按职上岗,每个病区至少有2~4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保证护理职责的落实。

②落实责任制,体现整体护理的内涵。根据各病区病人及床位情况,将护士分成2~3组,每组3~4名护理人员分管15~20位病人,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病人负责从入院到出院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后回访的全程管理。责任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实行竟聘上岗,必要时可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让真正有才能、负责任、技术好、病人满意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既是对医院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同时在分配机制上向责任组长倾斜,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优势。

3、科学合理排班,保障病人享有优质护理的权利。由于护理工作的特点,病人24小时都需要护理照顾。以前排班,考虑工作开展的多,从病人角度考虑的少。现在结合责任制,改变排班思路,使临床的排班尽可能的符合病人的利益,又不影响护士的合法、合理利益,还要能对排班进行控制,保证病人获得全面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

(三)在全院推广实施,进行效果评价

1、通过试点总结,制定了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并进行跟踪考评。质量评价体系在护理质量中起着监督和导向作用。将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各项具体方法与规章制度、标准融合在一起,通过流程再造,持续不断完善与责任制整体护理相匹配的规章制度、职责、护士行为评价标准、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使质量督促的被动行为变为积极参与的自觉行动,把病人的满意度做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通过质量监督和评价,将护士的行为引导到以病人为中心上。完善组长及组员的职责,真正做的责任到人,根据工作量和病人的需要,实行弹性排班,各组间分工互助,保证病人护理的连续性,最大限度的满足病人的护理需要;按各种疾病告知程序进行健康教育

工作,以满足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为了使新模式能顺利开展,对各病区在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满足工作需要。

2、减轻护士的书写负担,提高工作质量。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的观察病情,可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规范病情观察方法:望、闻、问、触、测,记录原则:症状、体征、报告、处置。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写的,记录所做的,以保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与病人沟通。

3、及时发现、反馈与协调、解决新模式在病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五、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制,完善了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的护理管理体制。责任制整体护理完善了管理体制,保证护理服务安全、有效。为建立与责任制整体护理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了各级人员职责,改善了工作流程,丰富了责任制的内涵,使管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功能不断增强。病人对护士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护士自张掖市人民医价值得到体现,拉近了医患关系。

(二)增强了护理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为了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得到病人的信任和认可,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调动了她们的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望,促进她们自觉参加院内外各类业务学习和学术活动,自觉提高学历,参与科内护理技术的开展和撰写论文,通过自身业务技术技能的提高来得到病人的认可。

(三)转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把病人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使护理人员彻底转变了服务理念,做到了处处为患者着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也使全体护士认识到了仪表、文明用语,和蔼态度、有效沟通、微笑服务的重要性,从而从思想深处转变了服务意识。在病区护士与病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护士负责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治疗、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及出院后回访,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主动深入病房,到病人中去,利用所学的专科知识、交流技巧,态度诚恳、语气和蔼地了解病人的输液、治疗情况,仔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对待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使红灯现象得到解决,护士扎堆现象得以消灭,护士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不断改善。

(四)提高了护理质量。实行按职上岗,完善各级护士职责,按照职称能力分级使用,将能力强、素质高的护理人员安排在核心岗位,充实一线,零距离服务病人,发挥作用,使职责更加明确,责任到人。护士按照各自职责和对病人负有的责任,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各层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护理效率大大提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考核细则及制度,建立了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护士长对责任组长、护理部对护士长的层层考核、级级把关、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考评机制。使护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五)提升了服务水平,密切了医患关系。护士是医患沟通的桥梁,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后,为了让患者更了解自己,护士更加重视对病人的服务,工作更加耐心和细心,服务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些平时与病人不爱接触的护士也积极锻炼,与病人沟通、交流,以人性化的服务让病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主动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密切了医患关系。

从功能制护理到责任制护理到整体护理乃至责任制整体护理,清楚地衍示出了张掖市人民医院护理事业发展变化的轨迹,而护理模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为张掖市人民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以超强的护理理念,体现了护理价值观,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医院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手术室自2013年以来对护理工作采用质量控制,比较质量控制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质量控制实施后该组护士的护理文书、消毒隔离、护理技能操作、手术配合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控制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有利于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质量控制;手术室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4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60-01

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的重要场所,其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手术室的工作需要不同层次的护士完成,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使整个护理工作程序化、整体化、规范化,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理综合质量一直都是护理管理者研究的热点。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我院手术室自2013年以来对护理工作采用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术室护士共10名,其中女性8名,男性2名,年龄20-43岁,平均32.4±7.6岁。在职称方面: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6人;未婚2名,已婚8名。在学历分布上:中专2例,大专7例,本科及以上1例。工作时间2-12年,平均6.5±2.8年。质量控制前后我手术室护理人员并未发生明显变动。

1.2质量监控的实施方法

1.2.1计划科室成员成立由护士长、组长和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检查和完善制度、流程及管理等内容,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指引,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学习培训(手术室护理配合、护理技能操作、消毒隔离、术前访视等),制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将手术室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

1.2.2制定手术护理流程术前对仪器、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检查,确保仪器、设备、器械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术前1d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内容及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治疗的信心→手术日在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患者→进行手术(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内容进行手术配合)→手术结束时,配合医生为患者包扎伤口,用温生理盐水擦拭干净患者身上的消毒液、血迹,妥善固定引流管→送患者到病房→详细交班→补充手术间物品、清洁灭菌。

1.2.3质量持续改进由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护理工作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护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措施,建立一个个性化、全方位、主动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①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文书、消毒隔离、护士行为规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配合、护理技能操作、环境管理共9项指标,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工作质量越好。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患者对护理过程、护士的服务及治疗环境的评价,满分100分。实施前后各调查20例患者。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质量控制实施后手术室护士的护理文书、消毒隔离、护理技能操作、手术配合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控制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提供治疗、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基地,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手术室为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实施质量监控,在实施过程中,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指引,制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让护士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去,明确岗位职能,做到岗位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健全了护理三级质控体系,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这势必有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质量监控通过一轮轮的发现问题,做到及时纠正,补充,不断循环,充实工作内容,优化工作结构,并层层落实,更为高效。结果显示,质量监控实施后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质量控制有利于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戴碧茹,欧阳庆.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9):145-146.[2]杜曼莉.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在骨科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197-1199.[3]晋同蓉,张晓琳,蔡瑞锦.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运作成效[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3):187-188.[4]邱红,张金凤,刘兰莲,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67-1369.

下载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