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对腐败的制度遏制力(范文模版)
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对腐败的制度遏制力
本人十分荣幸参加了德国学习培训班。在学习培训阶段,走访了柏林警察局、勃兰登堡州内政部、杜塞尔多夫律师公会、纳税人联盟会、北威州议会、伯恩市检察院、诺伊斯城工商会、法兰克福机场公司等单位,听取他们关于德国反腐倡廉的做法和经验介绍。此外,请洪堡大学的教授讲授欧洲反腐败工作情况。通过对中德两国的反腐机制、政策措施、方法手段加以比较,对德国反腐败工作尤其是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治本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德国反腐败工作的主要做法
通过实地培训了解德国的反贪机构、反贪群众组织和反贪的力量、思路、精神及其现状,我深刻地体会到德国反腐败注重实际的原则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深刻把握、注重对法治的不断追求。德国反腐败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厚积薄发”,坚持以预防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其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四个机制:
1、以人格力量为基础的自律机制。德国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了严肃认真、遵守纪律、善于服从和不感情用事的传统美德。德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坚持忠实可靠、待人诚实、勤劳认真的标准。除政府不断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外,公务员都把廉洁自律和勤政廉政作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每一位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公民都要举行宣誓仪式,同时,每年公务员要与所在单位签订一份廉政合约,承诺廉洁奉公。出现这种浓厚的廉洁自律氛围,从根本上讲,就是公务员自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严格自律的廉政理念。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务人员有稳定的相当社会中等水平的收入和社会保险,没有后顾之忧,只要不犯错误,可以终身奉职,而且政界精英分子会受到社会尊重和称羡,因此,在公务员队伍中违纪违法者的比例很小。
2、以规范公务员行为为重点的权力约束机制。为防止腐败,在公务员权力领域,德国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规范。第一,办事“四个眼睛”的原则。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相关的支出、警察执行公务都必须坚持两个人以上把关和同行,不能个人单独行动,暗箱操作。第二,岗位风险分析和轮流的原则。对如工程建设等极易受到腐败行为威胁的工作领域进行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审查是否应对机构设臵、工作流程或人员归属作出更动。凡属在极易受到腐败行为威胁的领域供职的工作人员的,其任用时间原则上应定有期限。第三,收受礼品的规定。各联邦州都对公务员收受礼品作了严格规定,部门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只准接受价值5到20欧元不等以内的礼物,而且必须向上司报告,绝对不准收受现金。
3、以法制健全为保障的惩治机制。德国惩治腐败体现了三个并重的原则。一是精神处罚和经济处罚并重。法律明确规定对贪污受贿和渎职的腐败者可以判1天至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赔偿经济损失;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处分,既给予行政警告或开除处分,也给予罚款和赔偿经济损失的处理。二是对受贿者处罚和行贿者处罚并重。不仅强调对受贿者严惩,对行贿者也给予严厉惩处。三是对违 法企业的处罚和违法中介组织的处罚并重。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严肃处理,企业的行贿行为或者中介组织违法行为,除了追究法人代表的刑事责任外,还要将该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名单公布于众,并纳入政府“黑名单”。同时,通过行业公会,对违纪违规者在行业中给予限期停止业务活动和罚款处理。
4、以舆论媒体为主导的监督机制。舆论媒体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德国的舆论媒体不是掌握在政府手里,它们大多是独资和合资的股份制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为了占有读者,它们一般都有自身的新闻采集团队,专门收集政府要员和公务员的政治丑闻和绯闻。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就得引咎辞职。与此同时,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政党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司法监督和上司对部下的监督体系也相当完备,形成了全社会多视角监督的网络。2006年的西门子丑闻正是在德国媒体的持续报道下被曝光的,从而引发出一系列连锁案件。
二、德国反腐败工作的启示
目前,在国际透明组织的清廉指数排名中,德国排名16位,位于前列。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纳其原因,主要是德国形成了较完善的廉政法律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从而把整个国家的腐败程度降到了一个较低水平。虽然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但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建立高效政府是相同的任务。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洋为中 用,提高自己,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吸取他们的有益经验,借鉴他们一些好的做法,提高我们的工作成效是非常必要的。从总体上来看,德国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在制度建设当中有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对制度的敬畏和尊重。这次德国学习考察,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国人对制度的敬畏和尊重,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对德国的反腐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在德国,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有很强的制度意识,不敢甚至是不愿去违反制度,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深信严格遵守制度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对于预防腐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制度环境因素。
二是制度的执行重于制度的设臵。德国目前在反腐败体系中主要有三项制度,即“四只眼睛”原则、岗位轮换制、收受礼品规定,这与我国名目繁多、内容齐全的制度体系相比较,显得十分简单。但从学习考察的情况来看,德国对这三项制度的执行相当坚决,充分运用了教育、监督、查处等方式综合推进制度的执行,即便是难度较大的岗位轮换制,也一直在坚持推进,从而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三是充分强调制度执行部门的独立性。德国没有统一的反腐败机构。各州的检察院、警察署、审计署、税务局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共同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同时,各机构也十分强调独立性。比如州议会的主控官由州长直接任命,审计署只对议会负责,审计署与反腐败案件清理中心联手获取重要案件线索没有限制,各部门检查小组还有临时处理案件调查及问题的权力,检查小组可以对有关项目 进行突击检查,还可以将案件调查情况直接报告州长。
三、对自身工作的借鉴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才能发挥其对腐败的遏制力。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以此来提升对腐败的遏制力。
1、要增强制度的可行性。汉朝桓宽曾说过,“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可行之法”。法规制度固有的特性和反腐倡廉新形势,要求我们在构建惩防体系进行制度建设时,一定要周密思考,既要注意全面创建,不留空白和死角;更要注重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反腐倡廉要求,加大对腐败现象新情况新特点的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通过科学系统分析论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和制衡权力运行的保障机制,防止权力滥用的监督机制,以及发生问题后的责任追究机制。制度设计一定要科学、严密、操作性强,尽可能减少单位或个人自由裁量的空间。理想的目标是,通过以预防为取向的科学制度设计,最终使人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也不能腐败。
2、要增强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霍布斯说过“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创建反腐倡廉制度是构建法制“防火墙”,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和政府防腐治腐的坚强决心,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若没有强制性和威慑性,就会变成“稻草人”或不带电的“高压线”,就难以发挥应有的 效力。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一定要增加执行制度的硬性措施或要求,给“高压线”通上电,给“捕鼠夹”装上弹簧。某些具体规定还可设量化限度标准。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谁触线就触电,谁吃饵就被夹;执行制度不力或落实不到位,就要承担责任,受到追究。要坚决消除制度执行上的随意性,更不允许蓄意变通行为发生。
3、要努力增强执行者的自觉性。制度在深层次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体现的是一种制度精神,即内在的道德说服力。在实践中,制度只有在具备这种精神力量才能取得干部群众的认同,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制度看成是一些条条框框的机械组合,不是篱笆墙那样扎起来就看到成效,而更要看成是一种文化。要充分认识到制度是靠人能动执行的,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制度执行的效果。因此,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各级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不断提高其素养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常抓不懈,达到入脑入心,以期强化法规观念,进而提高贯彻执行法规制度自觉性。
4、要强化执行制度的监督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开展监督检查是落实制度的保证,反之制度就易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各级组织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为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提供坚强保证。既要建立和完善保证制度落实的奖惩措施与机制,又要加大对执行制度情况监督检查的力 度。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保证和促使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廉政制度。对执行有力、成效明显者,要给予肯定和激励;反之,对执行不力、马虎应付者,及时诫勉警告或调整岗位;对轻视法纪,践踏制度者,则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决不迁就姑息。
第二篇:完善制度建设、有效遏制腐败
完善制度建设 有效遏制腐败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科学推进、创新落实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工作规划》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就如何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理性思考,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充分保障制度有效性,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一、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法制意识
(一)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是当今反腐倡廉的总趋势。“系统反腐”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是坚持从腐败现象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入手,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使各方面制度紧密配合、综合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1、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全体职工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意识,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廉洁从政的素质和公民依法监督的自觉性,使预防腐败工作更有成效。
2、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形成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化的关键。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3、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反腐倡廉 的治本之策,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应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4、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应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制度制定。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度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在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制度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以制度贯彻制度、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发展,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2、善于抓主要矛盾,着眼解决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度来进行规范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何使用有限的制度建设资源,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在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相关领域建立制度。
3、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利于执行。建章立制必须符合“于
法周延,于事简便”的要求。有些制度之所以不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则性多、可操作性少,难以执行。因此,制度的具体规定要细,具有可操作性。
4、坚持群众标准,注重社会效应。党和国家的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需要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维护。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时,坚持群众标准,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意愿,提高制度的社会认同度。
二、健全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作
(一)、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对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活跃党内民主气氛;定期开展党纪检查,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纪律;健全干部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增强干部自我约束意识。通过保障广大党员的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等权利,努力提高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监督的效率和质量。
(二)、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腐败是掌权者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倡廉监督本质上就是对掌权者行权的监控。领导干部是权力运行监控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全程式立体式监督,做到对领导干部的任前、任中和离任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纠正、诫勉和查处并重,对一般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并重,进而保证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行权监控到位。建立权力公开运行的具体制度和程序,突出对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监控,突出对权力运行源头的监控,健全决
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重大决策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三)凝聚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有效监督领导干部权力运行、避免权力腐败,就必须发挥好各个监督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监督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向社会各界聘请反腐倡廉工作的信息员、监督员,调动社会力量,强化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这些信息员、监督员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还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人员构成应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代表。定期听取和收集巡视员、信息员、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搞好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健全完善信访举报制度,鼓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监督,并善于把干部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让干部群众及时发现和揭露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调动人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完善新闻媒体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多媒体等舆论阵地作用,邀请新闻记者现场观摩监督、从而把考察干部的内容范围扩展至“工作圈”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形成监督合力。
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有效
(一)严格执行制度。制度是由人来设计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如果制度不被执行和遵守,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在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应切实加强制度对执行的领导,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打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着力在领导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二)坚决维护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地执行制度,还要自觉同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及时提醒,提出批评,帮助改正;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向上级领导和执纪执法部门检举。领导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担负起管理和执纪执法的职责,积极回应群众的检举,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三)发挥领导干部作用。在执行和维护制度方面,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而且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领导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只有一级
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浅谈如何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廉政制度执行力是实现廉政制度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的综合体现。可以理解为党和国家为达到廉政制度的既定目标,通过对各种组织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贯彻实施法律、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的内在的能力和力量。廉政制度执行力是实现廉政制度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的综合体现。
一、什么是廉政制度执行力
“执行力”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执行力就是指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企业管理领域的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执行企业战略计划的能力及技术体系。
廉政制度执行力可以理解为党和国家为达到廉政制度的既定目标,通过对各种组织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贯彻实施法律、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的内在的能力和力量。廉政制度执行力是实现廉政制度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的综合体现。
二、制度执行不力原因剖析
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中,制度是保证。有了制度,就能规范行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保证干部做到廉洁自律。中国的廉政制度和政策是相当多的,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和我们相提并论。然而,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却居高不下,廉政制度执行力相对不高,一些反腐败的禁令、廉政制度和法律在执行中打了折扣,效果不理想。为何出现这种状况?为何廉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能付诸实施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是没有意义的制度,人们一旦因为制度无法实施而对制度失去信心,漠视制度的存在,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整个社会将会陷于失控。对于制度执行不力问题,笔者分析有以下四点:
一是制度执行的“潜规则”问题。制度的“大敌”就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特权,为了避免与制度公开地冲突,有些人在制度之外“另起炉灶”,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谋求特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潜规则”。“潜规则”是制度的“暗流”,它与制度并行不悖,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制度“毫发未损”,实际上制度的内核早已被吞噬、挖空,成为一张废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
二是制度执行的“走程序”问题。目前,很多制度出台后,只是“走程序”,相应的监督考核没有或脆弱、方式方法不对、流于形式、缺乏经常性等,没有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不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执行做秀”等,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是制度执行的“软豆腐”问题。一些单位个别人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讲制度,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认为大家长期同处共事,形似一个小家庭,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了解,犯不着那么认真,也不会出现问题。还有一些人对违规违纪问题不敢抵制和揭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处“与人为善”,致使“铁规章”成了“软豆腐”。
四是制度执行的“打折扣”问题。制度是党和国家法规的具体化,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不力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内容只是重在提醒和警告,对违反者的处
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制度缺少强制性,制度的威信将大打折扣,制度的生命力不能不受到怀疑。
三、如何提高廉政制度执行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制度很重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更为重要。对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既抓好制度的制定,又抓好制度的执行。
一是要构建好的廉政制度。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把廉政制度制定好,是廉政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好的廉政制度如何制定,要抓住廉政制度的“四个维度”。第一,理性维度,包括廉政制度出台有没有现实性、有没有科学的依据、与相关的廉政制度是否符合等。比如,从现实性的角度看,廉政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切实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廉政制度多了反而就成了“廉政制度阻塞”;第二,约束维度。对廉政制度的约束对象必需明确。第三,标准维度。标准要符合实际,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第四,时空维度。对廉政制度的时间、地点、背景和环境进行明确。
二是要处理好廉政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廉政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即维护廉政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有一个“破窗理论”,它揭示了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否则将危及整个制度大厦。强化廉政制度执行的原则性:第一,要突出“违制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护窗”的自觉性,促进按廉政制度办事;第二,要严惩“第一个破窗”者,维护廉政制度的严肃性,对初始违制者,调整现行的惩处惯例,不从轻,至少要从中等程度或从重惩处;第三,要及时“补窗”。这包含两层含义:首
先是指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善于发现“破窗”苗头,切不可使检查成为例行公事,敷衍塞责;其次是指要“亡羊补牢”,举一反三,弥补原来规定之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廉政制度。
廉政制度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廉政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变通”某些具体实施措施。受事物发展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廉政制度必然有一个完善过程,执行过程中也需应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是要形成廉政监督体系,防止廉政制度执行受干扰。对廉政制度执行干扰的常常是两种人:一种是位置比较高的干部,一种是廉政制度执行者。要防止廉政制度执行的干扰,首先必须明确廉政制度的责、权、利。不同层次的执行者所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执行的责、权、利不明确时,往往出现执行结果与执行人应该获得利益和应该付出的成本没有直接关联,好坏一个样,廉政制度实际上没有执行力。责、权、利三者均衡才会发挥出成效,推动廉政制度的执行。
四是营造廉政制度执行文化。制度执行必仰赖制度文化的力量。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执行的重要内容,营造廉政制度执行文化,其核心就是要营造尊重制度、以制度作为行动最高准则的文化氛围。要执行好廉政制度,若不是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廉政文化,那么,对廉政制度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执行时就会柔而不刚,软而无力,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违法乱纪,甚至作风败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廉政文化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廉政文化,导致为廉政尽责的意识缺位,不认为执行廉政制度是自己应有的责任,所以,也就不可能去认真执行,只是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甚至扮演“两面人”角色,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加强廉政制度执行力,还要把廉政制度执行力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廉政制度执行力文化。“只有那些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组织才可能长久发展,基业长青。”要形成廉政制度执行文化,要在党政部门尤其是纪检监察组织里大力倡导执行力理念,普及提高执行力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要努力培养纪检监察人员的求真务实、注重细节、言必行和行必果的精神;要把执行力纳入纪检监察人员的聘任、考核、晋升和奖惩中;要把执行力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决策、绩效评估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干部都能理解执行力的真谛,自觉提升廉政制度的执行能力。
第四篇:企业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
企业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
上海海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冯思佳
企业制度是企业运作过程中赖以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不仅能使企业处于协调、稳定、和谐的状态,还能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现在的企业虽然明白制度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需要克服的难题。制度建设工作之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到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制订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可操作性差。一是对制度的执行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条款。比如在公司管理条例中列明禁止事项,但是对于出现禁止行为后如何处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制度表述不够明确。比如“表现优秀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违反规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等条文,没有明确具体是怎样的奖励或者处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三是对制度的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比如规定对在施工场所不配戴安全帽者,发现一次罚款5元。如果管理者发现员工不戴安全帽却不进行处罚,就会导致这条规定形同虚设。然而规定并没有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就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制度的实际操作性。
2、制度的制订者过于单一。企业制度的制订者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容易过于强调机构的利益,希望员工规范言行,服从指挥,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立场和个体利益,这样的制度很难被大多数员工认同和接受。
3、制度更新速度过慢。制度建设的速度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许多制度存在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但制度却依然照旧,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企业制度需要配合企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只有符合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制度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如果企业制度长期没有得到更新,很多制度早已不实行了却依然存在,这些过期的制度会影响到企业制度整体的权威,从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起到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制度的制订工作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进行定期修订,才能始发挥长期作用。
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本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制度的实施行为是主观能动的,制度难以执行除了客观的因素外,也有其人为的主观原因。
1、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制度中的惩罚性条款往往很难得到落实,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制度执行者缺乏公心和责任感,或碍于情面,或存有心偏袒,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热一阵,冷一阵,时间一长便对违规行为熟视无睹;三是制度的学习宣传不到位,甚至连执行者自己都很难把制度的详细规定说清楚,更何况是一般员工,早已将其抛之脑后。
2、制度执行缺乏权威性。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弹性过大、灵活性太多、原则性不够”的现象,对出现的问题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明知故犯等行为。有观点认为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缘于领导者自己首先破坏制度。这一观点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作为普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他们迫于压力一般不敢违反制度,而只有领导者有权超越、甚至改变制度,因为领导即使违反企业的内部制度往往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若要维护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需要领导者严于律人,起到表率作用。
3、制度执行缺乏监督考核。有的企业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司制度完成发布,通知各部门组织学习,就认为大功告成。事实上,制度的落实过程如果缺少监督,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有专业部门去考核,做到责任明确。而且监督考核机制需要切实可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如何提升制度执行力
1、制度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企业制度不在于多,在于科学、规范,在于能够被更好地遵守执行。衡量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制订制度是否有明确标准;二是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三是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四是与上级要求是否合拍。举个例子说明:假设三个人要分一块金币,如果由第一个人切金币并且又先挑金币,尽管你对切金币的人进行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很难保证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从制度上这样规定,可以由你第一个切分金币,但是必须让其他两个人先挑。制度稍作调整,结果会怎样?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做到平均,因为一旦分得不均,吃亏的是他自己。检讨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往往就像第一种分币法,热衷于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空洞的说教和作指示上,对制度本身的缺陷却关注甚少,而这恰恰是制度难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2、制度的制订程序要规范。既然是制度就必须规范,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凌驾或超越国家法律法规。但如何保证实现上述目标?这就要规范制度的制订程序,企业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直接面对广大企业员工,这些制度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经济效益,制度的发布更应规范、透明。应遵循以下程序:(1)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共同制订制度初稿;(2)基层管理部门初审并修改;(3)专业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修改意见;(4)根据两级管理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5)基层管理人员将修改后的制度报专业管理部门审批;(6)企业高级管理层审查,签署审批意见后的制度发布执行。只有按照规范的程序所制订规范的制度,才能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保护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避免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和发生。
3、制度的内容要量化。管理是一门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否让高素质的员工把事情办好,更重要的是让素质一般的员工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位员工在执行同一项命令时,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意识,把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好。这里所说的 “保质、保量、按时”就是一个量化管理的概念。我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制度的内容就要量化,要让企业员工知道去做什么,到哪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或做到什么程度。这些内容都要在制度里明确量化,这样才能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知道工作怎么干,工作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有的员工认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订的太多,不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企业十分赞赏有个性、有创造性特点的员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许许多多有个性、有创造性特点的职工,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但任何个性和创造性都必须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利益,否则其个性越强,创造力越强,对企业利益的损害就越大。所以对于企业的所有员工,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制度来约束每一个人,只要你是企业的员工,你就必须接受,而且必须按现有制度来执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制度不管的人。制度的执行标准都一样,这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一个保障。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有规范的执行者,人的因素不可忽略,毕竟制度的执行、考核还是要由执行制度的人来完成,所以制度的执行者要一碗水端平,保证制度执行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制度的考核要严格。有两个著名的管理学定律——酒与污水定律和木桶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污水和短木板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惊人的破坏力。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间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如何提高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是光有完善的制度就行了,还要有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一经公布,就对企业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具有约束力,人人都要严格遵守执行,领导也不例外。只有领导以身作则,一旦有违反行为,同样接受处罚,坚决不搞特殊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
5、制度的修改要及时。企业的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否则“污水和短木板”就会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妨碍企业的发展。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及生产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制度的修订要注意及时和定期。当设备更新改造了、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了、当运行参数重新调整了,那么制度就要及时修订,操作规程就要及时修改,应急预案就要及时变动,巡回检查路线图就要及时重新制作,这就是制度的及时修订。总结一个阶段的工作时,就要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和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是执行力不够的要加强考核力度,是制度有缺陷、不完善的,要组织有关人员修订完善制度,这就是制度的定期修订。
科学、统一、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与决策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制度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提高制度执行力,才能培养融洽、有序的工作环境,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与不断壮大。
第五篇:完善遏制腐败制度调研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经多方努力,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制度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然而,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本好转,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此,笔者提出下列八条建议,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重视立法腐败
所谓立法腐败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立法权和准立法权,以立法的形式谋取不正当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利用立法搞腐败的人,看起来都是严格依照规定办事的,是公正无私的,但是他们所依照的规定本身却大有问题。立法腐败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立法程序不够严格。因此,要防止立法腐败,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尤其要加强对地方立法和部门立法的监督。
立法腐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没有立法权的人也利用立法搞腐败。据报道,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副主席李铁成在任靖宇县县委书记期间,就是靠立法谋取贿赂的。只要某个干部行贿达到一定的数额,李铁成就会以这个干部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重新立法,即重新制定提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包括年龄、学历、性别、资历、工龄、业绩,等等,然后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新法律。根据宪法、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除了自治县以外,一般的县是没有立法权的。没有立法权而立法,就是非法立法。这种非法立法的问题现在普遍存在,如果不下大力气予以禁止的话,对于反腐倡廉是极端不利的。
二、完善上访制度
上访是民众公开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提起告诉和检举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众上访,无论是个人上访还是集体上访,大多与腐败有关。
上访其实就是公开的举报,有利于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安定团结。上访也是民众对上级党政领导表示信任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密切高层领导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以稳定和发展为由阻止甚至打击民众上访是说不通的。
上访是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阻止甚至打击民众上访就是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腐败的表现。这种政治腐败的背后,可能就隐藏着立法腐败、行政腐败和司法腐败等等问题。
为了保证民众的上访权利,也为了反腐倡廉,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上访法》,具体规定公民上访的程序、条件以及国家机关处理上访事项的职责和程序。笔者建议《上访法》规定:凡是有100名党员参与或者10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与的上访,党的总书记应当接待,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立案;凡是有10名以上律师参与的上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应当立案调查;凡是有100名以上律师参与或者有30名全国人大代表参与的上访,国家主席应当接待,全国人大应当立案调查。
三、开辟监督新渠道
有民谣说:“同级的监督太空,上级的监督太远,司法监督太迟,报刊的监督太死,民众的监督太软。”正因为有这五个“太”的存在,所以对主要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十份微弱,导致腐败愈演愈烈。
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最终要靠民主和法治。但是,健全民主和法治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在目前体制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个可行、易行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
孙志刚案件正是因为网络舆论的推动,才获得了比较公正的、理想的解决。刘涌死刑改判死缓的案件,已经引起最高司法当局的重视,这也正是网络舆论推动的结果。对网络管理太死,不仅不利于民主法治的建设,也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管理制度应当适应网络的特点,不能将网络等同于政府的机关刊物。应当允许公民在网上揭露和批评各种腐败问题,国家检察机关、政府监察部门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则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发现腐败线索,查处腐败问题。
四、不用死刑
减少死刑,以至于废除死刑是世界潮流。我国已经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要求成员国逐步废除死刑。多用死刑,弊大利小。从反腐倡廉的角度看,死刑更是弊多利少。所谓利,主要的是让老百姓感到出了一口气。至于死刑的震慑作用,那其实很小很小的,“官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贪官最怕的是丢官破财,那么以“丢官破财”“畏之”就足够了。动用死刑则过犹不及。毛泽东说:“镇压反革命要有证据。这个反革命常常就是那个反革命的活证据,有官司可以请教他。你把他消灭了,可能就再找不到证据了。这就只有利于反革命,而不利于革命。”反腐败也是如此:“反腐败要有证据。这个腐败分子常常就是那个腐败分子的活证据,有官司可以请教他。你把他消灭了,可能就再找不到证据了。这就只有利于腐败,而不利于反腐败。”
因此,笔者建议,为了反腐倡廉,对于腐败分子,只要没有血案,就不要动用死刑。
五、提高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