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OS直联模式与间联模式的区别与利弊分析
1.直联模式与间联模式的定义
所谓直联模式:指POS终端直接与银联系统相连接,当发生POS消费时,此交易信息先送至银联主机系统,由银联系统自动判断后直接送相关的发卡银行,然后信息在沿路返回。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初期投入较大,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
POS间联:指POS终端连接到提供机具的商业银行主机系统,当发生跨行银行消费交易时,消费交易信息先送这家提供机具的商业银行主机系统,判断为跨行信息后送银联主机系统,由银联系统分选判断后再送相关的发卡银行,然后信息再沿路返回。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初期投资较少,起步时容易得到商业银行的配合,能够比较迅速地实现联网联合的目的。
2.直联模式与间联模式的利弊分析
2.1从成本和效益角度考虑
采取直联方式后,银联收取10%的跨行转接费用,收单行收取20%的收单利益,而作为各发卡银行,只获取本行银行卡收单收效益的70%。对于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比较倾向于直联。因收单市场投入较小,商户数量少,收单业务分利收入与机具费用到人员投入相比得不偿失,采用直联方式,可以不必投入程序开发费用、POS机具费用、人员维护、设备维护、及商户拓展费用,并获取银行卡跨行交易中银联规定的发卡银行手续费的分配比例,以极小的成本共享大行资源。
而间联模式下,POS商户由提供机具的商业银行进行收单,收单银行负责POS机具的布放、机具维护工作,同时收单银行除获得本行银行卡在此机具上POS消费所有手续费收益外,还可获得跨行交易手续费收益的20%收单收益。除手续费收益外在商户资金划转前收单银行还可得到商户所有消费资金沉淀。
2.2从业务发展角度考虑
商户POS渠道既是银行开展消费信贷和交叉销售的基本渠道,也是银行开展资金结算、全面金融服务的纽带。商户是银行服务的延伸,各发卡行信用卡都附加了各种特色业务,例如商户优惠折扣、信用卡积分、分期付款、交叉营销等增值业务。这些银行卡的支付创新在商业银行自己的间联POS机上都可以实现,但是直联POS机并不具有这些功能。
2.3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
对于收单银行来说,间联POS模式是由收单银行负责和商户签约,银行、商户和收单机构之间达成协议,每一方承担相关的义务和责任,间联POS的特点是从商户出来的信息必须通过收单银行的审核环节,转给银联,由银联再转给发卡行。在此种模式下,收单银行可以检测到商户的交易情况。
直联方式就没有收单银行这一环节,相当于商户的交易直接到银联,再由银联到发卡行。采用直联POS的收单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可能蕴含风险,收单布放的机构如果没有检查商户信息的真实性,如出现非法套现所有损失都由发卡行承担。
2.4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考虑
间联模式下,由于跨行信息必须先行通过某家商业银行处理后,再转给银联。一方面环节较多,效率较低,另一方面银联也无法控制前端的数据处理质量。某些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
虑,在处理消费信息的时候,往往是先处理本行的信息,然后再处理他行的信息。特别是当本行的交易处理很繁忙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另外,银行对于本行摆放的POS终端设备出现无法受理他行的银行卡等技术性问题时,常常并不积极进行排除,从而造成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易处理不及时,导致难以解决POS终端重复摆放问题。
直联模式下,环节少,效率高。在这种模式下,对于所有入网的商业银行来说,不分规模大小,地位都是平等的。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加快与银联的通讯能力。这种公平的竞争,促进了银行卡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一家银行的新业务可迅速拓展到所有银行,降低了银行业务开发推广成本。
2.5从数据集中的发展趋势考虑
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数据上收将在近一两年完成,届时分行所有终端的交易信息将直接发送到总行数据中心。如中行目前采取的直联总行和跨行交易总对总通过银联总中心清算的模式,实现总行集中收单模式,集中清算、集中后台支持,避免了人力和物力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减少了中间环节,总体提高了交易和差错处理速度。
有收单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线下布放POS,替商户收单,第三方支付机构一般是找一个合作的收单银行,对于收单银行自己的持卡人交易,收单银行自己处理,其他银行的交易,由合作收单银行转接到银联,由银联转接到其他发卡行处理。
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为商户做清算,合作收单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清算,收单银行与银联之间进行清算。
银联可以作为收单机构,对他来说直接和商户、发卡银行进行清算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涉及到银行间的支付,都要通过银联的清算。或许只有比特币的清算是不通过银行的。所以无论如何银联的地位都是强势,想和他谈条件就要看实力了。
第二篇:新就业模式利弊分析
中职教育新就业模式的利弊及特色实践研究
赵春山
【内容摘要】 自2003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了订单就业模式、半工半读就业模式、公司、技术坊式自主创业、劳务派遣就业等模式,本文对各种就业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总结分析,试图找出一种适合中职教育的一种新型就业模式。【主题词】 中职教育 就业模式利弊 实践研究
【正 文】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是市直属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是秦皇岛市花园式学校和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德育工作示范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是河北省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校,是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合作校》实验校,是国家《创建学习型学校》实验基地,是全国“十佳职业教育创新单位”,是全国半工半读试点校。
2003年以来,学校 “围绕市场设专业、根据订单做招生”。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签订用工订单,使学生在入校之前就有了就业合同,学校按照订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专业,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全方位地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三个零距离”(追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追求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零距离,追求一切理念与最前沿理念零距离)的办学目标,这样改变了原来毕业后再安排就业的局面,使被动就业模式变为主动就业的就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学分银行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就业,2005年开始实行半工半读育人与就业模式,学生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取毕业证书。学校找准了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贴紧经济,服务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半工半读”育人与就业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培养对象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2006年,学校成立了德创电器公司,在校园内成立了各种技术坊,学校成立了“电器维修技术坊”、“冰箱维修技术坊”、“电工技术坊”、“PLC技术坊”、“手机技术坊”等技术坊。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任师傅,在各专业班中选拔尖子学生作为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专业实用技术,并由师傅带领承担一些本专业的社会工作。这样依托学校的公司、技术坊,可以自己开办公司,为学生自主就业、个人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广泛的空间,弥补了订单就业模式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减负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组织生产,在固定一定比例正式员工的基础上,科学机动配置员工,实现以低成本获取高利润的企业经营原则;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行业、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这又迫使企业要不断借助外脑外力;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尤其是年强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已不愿终生“充分就业”,被固定的工作所束缚,他们希望间歇性地短期就业,拥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波动,失业问题突出,一些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弱的劳动者因较难觅到长期、稳定的工作,不得不选择临时或短期就业。在这种社会经济大背景下,学校拟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正在筹备之中),以便顺应市场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服务。
自2003年以来,学校采取了订单就业模式、半工半读就业模式、公司、技术坊式自主创业、劳务派遣就业模式等等,众观学校学生的就业模式,现做分析如下:
一、订单就业模式:
订单培养就业模式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等三大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应用性,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计划中,重视实践教学,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学生中推行“双证制”,毕业生获得双证在95%以上。学校与40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实践表明: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中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客观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定位要科学而准确,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受制于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随着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贴近市场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在培养过程中,应使教学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我校自2003年以来就业率已连续5年接近100%。如此高的就业率,主要归功于学校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与就业的办学的模式。学校针对订单设专业,每个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订单”。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实习就有岗位、毕业即能就业”,变原来的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得到企业认同和参与,才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围绕社会需要进行,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内容更具先进性和鲜明性,确保教学紧跟最新技术潮流。
(二)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1、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以及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2、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学校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过程中,以订单位需求导向,按企业生产的自身规律来研究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块。在专业设置上体现职业能力本位观念,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新专业、课程的论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相关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与课程、教材的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创新
实行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与企业合作办学,更能感受到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对教学方式的有较大影响,促使职业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分阶段的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在反复训练的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进入岗位角色,做到教、学、做合一,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良好的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保证。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将企业定点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并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操作,使学生能够得到高水平的实训,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切实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增多,有助于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并乐于从事一线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正确的就业定位打下基础。
5、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就业率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更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自2003年开始尝试人才的“订单”培养,还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对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等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学校坚持以市场为依托,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重视专业建设,学生技能扎实,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连续几年100%。
6、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过去,学校教师往往更偏重于对理论的掌握,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行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的情况,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同时,还可以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不断改进教学,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虽然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重视。
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它需要学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然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责任与义务。
2、学校以教学为教师工作的第一位,教学成果及工作量等仍是评价教师的标准。
3、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4、学校、企业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都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成熟合作机制,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
要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对学校来说,需要大力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封闭式教育方式,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其次,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中职教育体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做好社会服务。再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调整中职办学结构,实施多元化模式。第四,改变现有单一的、以产业部门作为实习分配场所的传统毕业生推荐模式。
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的成败和实际效果的关键是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而企业的动力和责任感来自于社会的共识和制度,因此要努力争取建立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办学制度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为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奠定经济基础。同时,要争取政府和各行政主管的支持,形成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半工半读培养与就业模式
“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半工半读”,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半工半读的培养就业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技能考核与企业认证的融合,具有较强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紧贴企业发展,设置专业。学校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的走向,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充实新工艺、新技术。因此,学生适应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普通提高。
2、站在专业前沿、建设教材。学校依托企业,按照行业标准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建设。日前,共编写了2O多本校本教材,取得了明显效果。
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
3、“订单式”培养方式下,入学的学生实际就是招录的员工。企业提供的设备和设置的课程,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培养方式的实效性。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能力。学校为了使学生形成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学生职业岗位适用能力大大加强。
5、突出了教学的互动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进入现场接触实际,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与师傅教师互动,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半工半读”培养与就业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在办学过程中促进了职教理念和企业理念的趋同;在人才的供求上关系上完成了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推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2007年年的船舶首届毕业生都已登上了冷热加工、自动焊工、装配工、起重工、维修电工、气焊工、电焊工、放样、高效焊工、电工、钳工、铜工等工作岗位,多数学生受到企业重用,得到企业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们认为,这种校企合作办学,将“半工半读”走进企业的模式,解决了学校自己办厂的困难,比那种“前校后厂”的半工半读更具优越性。
但是,当前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半工半读”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1、企业方面
(1)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合作难以深入、难以持久
首先,难以找到合作伙伴。目前相当多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与学校合作,企业不仅要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还需要派出有技术、有能力的员工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由于学生对生产工序不是很了解,操作也不熟练,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管理,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其次,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整体上不是很高,都是一些同行业的二、三流企业,企业信誉不高,生产技术也没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不利于学生学到先进技术,为其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与企业的合作难以深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仅仅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内容,并且只是在简单的技术层面上来进行,达不到工学结合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第四,合作难以持久。目前,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单方面的。合作时间到期,双方合作关系解除,这样,由于缺乏长久的合作,学生才刚开始步入工作状态就必须离开岗位,企业无法看到学生的工作为企业所带来的优势,学生自身也因为合作时间短,没有对工作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学校也因此必须再次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新的合作企业,这对企业、学生、学校而言都是不利的。
(2)学生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强
部分企业钻空子,大量招进“半工半读”学生,让他们按成人工作量进行工作,而只付给他们较低的报酬。调查中,老师、学生们反映很多到工厂工作的学生每天工作10个小时,部分甚至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大工作量的工作对这些仅16、17岁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
(3)“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学生所从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工作层次低 学校“半工半读”班学生,所从事的“工”与所学专业的“读”存在不对口情况。学校只是把半工半读作为学生获取经济利益、缓解学费困难的一种勤工俭学途径,造成学生半工半读期间 “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这样的做法有违职业教育提倡“半工半读”的初衷。
(4)学生在企业缺乏系统学习的时间
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一般无法坚持学习,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也无法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以至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的都是没有用,还不如直接去打工,以至于对学校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这非但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利于学校对半工半读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2、学校方面
(1)学校没有尽到应负责任,学生在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关怀
学生在企业进行“半工”并没有得到企业和学校很好的照顾,相反,学生工作中的很多困惑学校都没有进行解答,学校也没有尽到“确保学生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等等,未能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身心健康。
(2)学校管理不足
学校教师没有按照规定全程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帮助,学生碰到问题的时候无法直接找到教师帮忙解决。此外,由于教师管理不周,学生较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工作单位的条件差以及教师的不负责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这些负面消息不但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顺利开展半工半读,学校还可能因此失去一批潜在的生源。(3)学生收支情况解释不明
“半工半读”学生对经费的收支问题比较敏感。学校就业中心为学生“半工半读”进行联系单位以及对该部分学生进行管理,服务中心的责任在于保障学生能在工作期间获得足够的学费。但是在收支的环节上给学生的解释不明,导致了学生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因为是合作关系,学校方面不直接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无法给学生提供明朗的收支情况,学校在这方面的不作为也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
因此中职学校在推进“半工半读”培养与就业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为“半工半读”培养与就业模式建立合理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针对学生在“工”和在“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保障学生“半工半读”的顺利进行。
三、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2006年,学校成立了德创电器公司,在校园内成立了各种技术坊,学校成立了“电器维修技术坊”、“冰箱维修技术坊”、“电工技术坊”、“PLC技术坊”、“手机技术坊”等技术坊。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任师傅,在各专业班中选拔尖子学生作为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专业实用技术,并由师傅带领承担一些本专业的社会工作。这样依托学校的公司、技术坊,可以自己开办公司,为学生自主就业、个人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广泛的空间,弥补了订单就业模式的不足。两年来在各县区学生创办了30多个公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劳务派遣就业。
劳务派遣,就是指劳务派遣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招募员工培训后派往用人单位工作,所派员工为劳务派遣机构的雇员,劳务派遣机构给员工发放工资以及承当《劳动法》规定的一切雇主责任,用人单位和租用的员工无人事关系。
学校拟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正在筹备),将学校学生纳入公司,成为公司的雇员。采取劳务派遣用人模式,向企业提供人才。由于用人单位“只用人,不雇人”,大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派遣机构承担,因此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首先,劳务派遣有利于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可节省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各项费用。再次,劳务派遣有利于改善企业灵活的用工机制,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的灵活性,可节省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成本。
最后,由于劳务派遣机构在“三方”关系中,“一手托两家”,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是劳务协作关系,与被派遣人员是劳动合同关系,用人单位与被派遣人员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比较规范、合法,三者的权利、义务比较明确。对学校而言,通过劳务派遣,保证了学生的终身就业,对学生负责一生。
劳务派遣虽然有优点,但也仍有弊端:
1、同工不同酬,劳动者易受盘剥。一般来说派遣员工的薪资水平比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的薪资水平低20%至30%左右,这主要是用人单位由于要支付给劳务派遣机构除 规定工资待遇(如基本工资、津贴、加班费等)、社保公积金以及奖金福利待遇外,每月还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用人单位为了压缩成本,不额外增加负担,通过压低薪资水平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2、派遣员工的安全健康得不到保障。由于派遣就业,劳动者不直接为雇主提供劳动,而是为雇主的客户提供服务,出现了“第三者”,形成了三角形关系。这就会产生劳动者安全易被忽视等弊端,而且由于劳务派遣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一些有毒、有害、有辐射的工种产生的职业病在短期内(如半年、一年)不易被发现,给派遣员工的身体健康留下了安全隐患,等到发病时,已找不到下家。
3、派遣员工的职业生涯无发展。派遣员工由于不是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即使工作能力强、表现好也没有晋升机会,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4、用人单位的某些福利派遣员工享受不到。如产假、特休假、补充保险等。由于派遣员工不是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所以用人单位不愿为他们额外投保补充保险,而劳务派遣机构更拿不出这笔钱为派遣员工参加补充保险。
5、派遣员工没有组织归属感,不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由于派遣员工在用人单位是“二等公民”,处处受到歧视,容易造成职工的自卑心理,就会频繁离职(如苏州某一外资企业派遣员工离职率超过了百分之六十),对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加上每年新成长的城乡劳动力,使得我国就业形式严峻,并且这种局面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开就业渠道,而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业即是扩大就业的有效办法之一。
第三篇:外资技术入股模式联合办院
外资技术入股模式联合办院
通过与国际上医疗事业比较发电的国家在医疗器械、诊断设备、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康复护理、医疗药品等方面前沿国家的医疗机构、研究机构合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建立合资医院,以便分享其在上述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国有资本的合作,淡化私立医院色彩,打造一个民营、国有、外资综合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并在前期规划中合理设计渠道和商业模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运作模式,为着将来的医疗集团方向发展。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然而,对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 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显出来了,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崛起、强盛、衰变、崩溃的过程。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把斯大林以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只能使苏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受到损害和歪曲,为反共和反社会主义的各种势力提供口实和良机”!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它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正如邓小平
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
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也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还在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条件,“人口多,底子薄”就是在人文条件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一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的、斯大林奠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几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并认为越大越公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坚持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否认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经济;在管理方面,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国家机关和中央各部门由上而下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供给、销售等全部经济活动;在政治生活方面,把马克思探讨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延续到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创新,但政治上始终过度集权且延续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并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愈是取得胜利,阶级斗争就愈尖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及生产力低下且发展不平衡、小生产者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生活;在分配制
度上,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过于强调平等,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
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盲目自大,排斥资本主义,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苏东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教训,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竞争共处”的事实,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新判断,放弃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政策,采取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2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到了21世纪初,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家 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外开放使中国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不断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后发优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备战性特征明显。
苏联在“世界革命论”思想的指导下,仍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里,固守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备战型发展模式,一切从备战需要出发,经济工作服从于战争需要。对内,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对外,加紧军备竞赛,展开在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联是被扩军备战拖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作出了“时代主题仍是 战争与革命”的判断,“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围绕备战进行,大搞”三线” 建设,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领导人 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 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 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最为迫切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据此,中国政府确定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并要求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 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 “抓住时机,发展 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加速生产力发展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中国国 情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国“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也 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在理论
基础上,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高越单一越好,排挤商品市场经 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我们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上,苏联以在短时期内使经济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作为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三步走”战略。在政治体制上,苏联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强调民主集中制,强调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强调集体领导。在文化体制上,苏联采取中央严格的集中控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文化教 育处于严重的封闭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世界文明多样性政策,强调 在多样性的文化生态中构建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四 总结
本文认为,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 学态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 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 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 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 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 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 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显出来了,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 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采用正 确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 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前者是在继 承了后者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而来的。作为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基石。五参考文献 [1] 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J].炎黄春秋,2009,(1).[2]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4.[5]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3-12-27(2).[6]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2).[7]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13]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3).[14]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15] 薛汉伟: 《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16] 杨承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体比较分析》,《红旗文稿》2004年第19期。[17] 宋士昌、孔静珣: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当代世 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4期。[18] 陈国新: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19] 俞良早: 《 “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俄罗斯中亚 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20] 周新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辩析》,《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21] 程又中: 《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篇:券商模式与托管人模式的区别
券商模式与托管人模式的区别
本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及墨菲金融,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曲佳讯、皮皮虾快跑曲佳讯,某保险公司资管中心 从事估值清算工作在此再次感谢曲佳讯的投稿与建议 前言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结算参与人管理规则中规定,结算参与机构只有3类。证券公司、银行和其他。因此,机构产品的结算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券商结算模式和托管人结算模式。券商结算,证券公司在中登机构开设结算资金账户,客户委托证券公司为其完成资金的结算交收。托管人结算,一般指的是托管银行/券商结算,托管银行/券商以自身名义在中登机构开设的结算资金账户,并为其托管的产品进行资金的结算交收。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简单介绍下俩者的区别运作流程托管人结算模式券商结算模式协议签订 无需与券商签署《证券投资操作备忘录》。《托管协议》中资金清算与交收一章中写明:投资于证券发生的场内交易的清算交收,由托管人负责根据相关登记结算公司的结算规则办理。,因经手费证管费常由券商承担,交易所交易佣金商谈不易,费率较高,并且部分费用由券商承担,会有负佣金产生。通常每季度或者更长时间付一次。
管理人会跟券商连同托管人签署一份《证券投资操作备忘录》(三方协议),由券商代理此产品组合在场内进行交易和资金交收。备忘录中除了常规的法规条文外,需要注意佣金费率和计算方法以及券商对应的联系人等。佣金为协商结果,不同产品的佣金均有不同,通常费率较低,但交易费用通常由产品一并承担。合同中交易与清算交收一章:资产管理人负责选择代理本委托财产证券买卖的证券经营机构,并与其签订证券经纪服务协议。投资于证券发生的所有场内交易的清算交割以及结算,由资产管理人选择的证券营业部负责办理。
开户
在托管行开立托管账户,资金的交收都通过托管户进行。另外托管人会按中登要求开立备付金和保证金账户,用来防范交易风险。交易所交易方面,需要由管理人自行去租用席位使用。
在券商开立资金账户,并与银行柜台,券商签订‘三方直连’,便于资金在券商资金账户和托管户之间划转。由于在券商开户,因此直接使用券商自己开设好的席位。
建账 做账系统设置为托管模式。新增结算备付金、最低结算备付金,结算保证金,应付佣金,T 1证券清算款等科目。做账系统设置为券商模式。新增存出保证金科目,清算结转设置成T 0 数据 中登直接发送数据文件。无对账单,数据文件比较全但是很杂。券商会在每日闭市接收到中登结算数据后,分拣拆分后发送至接收人深证通或者指定的邮箱。券商会制作纸质对账单或电子账单,通过邮箱、传真或者深证通形式发送。资金交收 T 1净额担保交收。便于频繁的进行场外交易以及大额的场内交易。正因如此,需要严格控制头寸,避免T 1日透支。券商资金账户余额在日间交易中实时增加扣除,交易费用及佣金也同时支付,类似于‘散户’。但当日卖出获得资金当日无法从资金账户中划回。进行场外交易需要人工将资金从资金账户划回托管户后才可进行。
估值频率 根据产品的不同既有T 0做账也有T 1做账。时效要求较严格。由于数据和对账单均为券商提供,时效上难以满足T 0要求,所以普遍T 1做账。对账频率较低。结息和调整 托管户普遍按0.72%计息,备付金和保证金账户按1.62%计息。结息日为每季度末20日,次日计入到其账户中。根据中登的要求,最低备付金和保证金账户每月第二个工作日会进行金额调整。当月应缴纳额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此三个账户的资金变动都可通过托管行清算调节表查询 券商资金账户按0.35%计息,每季度末20日前后结息到资金账户中,因此季末20日前后及时关注对账单是否有结息。(券商不同计息周期略有不同)日常交易以及账务处理 买入股票为例:借:股票成本交易费用
贷:T 1证券清算款T 1日:借:T 1证券清算款
贷:结算备付金借:结算备付金
贷:银行存款 买入股票为例:借:股票成本
交易费用
贷:证券清算款
应付佣金
借:证券清算款
贷:存出保证金银证转账:券商模式独有:托管户转入资金账户借:存出保证金
贷:银行存款资金账户转入托管户借:银行存款
贷:存出保证金 清算 待持仓全部变现后,可在月底前向托管行申请调回保证金,可在下月初保证金调整时调回。备付金也可能由于额度的计算调整,不能及时调回。包括结息也不及时,可能需要等到季末结息日。因此想要把账户清算干净,耗费时间。持仓全部变现后,资金账户可以进行销户,销户同时可将结息一并调回托管户。可向托管银行申请结息销户,待托管户结息后,即可划转全部剩余资金。